—“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一、课题提出(一)课题提出的意义生态性课堂是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生态特征,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和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内存空间,也是师生群体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生命舞台。
它包括课堂生态硬环境与课堂生态心理环境(软环境)等。
其中,课堂生态心理环境具有核心的生态位价值,在生态位中居于顶层,是影响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
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是师生生命体及其交流所必须的情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共生性、社会性、动态性、开放性四大特征。
上述四个特征也决定了和谐式课堂生态具有愉悦的学习氛围等目标取向。
而共生性是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生态特征。
(二)课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纵观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结果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并不和谐,制约着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一是快乐教学的虚化。
教学依然追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整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引导;追求精英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差异指导;追求教学即时效应,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二是主体地位的弱化。
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为此,建构生态性课堂,营造以生本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生态,既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阵地与途径,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与目的;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实践与建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对学校教育实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为课堂教学寻找到更具成长性的教育目的,避免学生因为短期内学科知识的学习障碍而退出受教育过程;第二,全面考虑学生的成长要素,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成长氛围,提高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第三,营造有利于师生可持续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探索生本化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
二、理论依据1.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
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特别是教育生态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生态课堂研究实施方案
生态课堂研究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传承者,学生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而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生态环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2. 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施内容。
1. 生态课程设置。
结合学科特点,将环保、生态等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如在语文课中进行生态环境的写作,数学课中进行环境数据的统计分析等。
2. 生态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保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
3. 生态教育活动。
举办生态知识竞赛、主题讲座、生态影视欣赏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实施方法。
1. 教师引领。
教师作为生态课堂的引领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生态知识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课堂的学习和实践。
2. 学生参与。
学生作为生态课堂的主体,需要积极参与到生态课堂的活动中,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3. 校园环境营造。
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课堂实施条件,如建立生态园、植树绿化等。
五、实施保障。
1. 教学资源支持。
学校需要提供丰富的生态教学资源,如生态课程教材、实验器材等,以支持生态课堂的实施。
2.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水平,增强教师的生态课堂实施能力。
3. 学校管理支持。
学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生态课堂的管理和支持,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场地支持,确保生态课堂的顺利实施。
六、实施效果评估。
1. 学生观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评估生态课堂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影响。
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天津中新生态城位于渤海西海岸,以前是一片盐碱荒滩。这里土地盐化,淡水缺乏,四季气候分明,年降水量和温差变化明显,这些水土及气候条件对天津生态城的绿化植物品种有较高的要求,既要能够抗盐碱,又要有一定的抗寒性和抗旱性。如今,天津生态城绿化面积非常大,本课程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认识天津生态城的植被,了解它们的属性和适于生存的环境。希望将来,学生能够为绿化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力。
开发步骤
1、展开课程论证(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意义、课程开发可行性分析、课程开发的分工及实施策略)(2017年3月-5月)。
2、编制课程目录,责任到人(2017年6月初)。
3、对应教案编写及课程制作(2017年6-7月)。
4、课程评估、完善(2017年8月)。
5、开课(9月开学)
评价方式
调查问卷
开课条件
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结组形式及成员:科学与思品学科组课程名称源自《生态城的土壤与植物》课程类型
知识拓展课
开发对象
一至六年级
总课时
8
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贯彻落实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天津中新生态城的土壤性质以及这片土地上的植被分布与特点。了解在盐碱地上绿化的艰辛,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新生入学即可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精选五篇)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生态课堂考查与评估一、生态化课堂教学背景 1.现实依据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遭遇困难,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
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高要求不相适应。
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依然存在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而产生学生的辍学、失学现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仍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疑难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中小学教学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
因此,“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适应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生长点。
2.理论依据(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国教学史中曾经有发达的“自然之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缘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尔后由孟子、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
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龚自珍则对“病梅”之举大加挞伐。
【7A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G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G五”科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GG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
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
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
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
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水源保护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方案
水源保护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龙游县社阳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定是多方面的。
只有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才能成就这一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教育实践证实,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结合学校实际和水源保护区环境的优势,开发“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定会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
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2、地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家园,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环保教育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可避免的也为地球环境带来了厄运:空气污染、土地沙化、酸雨和沙尘暴的肆虐,珍稀动物的灭绝、水资源的污染等等,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尤其是学校所在的社阳乡,作为“全国环境优美乡”、“省级生态乡”、“省特色旅游乡”建设过程中而出现的系列生态问题,及社阳水库作为“龙游县饮用水保护区”水资源保护问题不容迟缓。
3、社阳乡地处浙西龙游县东南山区,区域面积辖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59亩,山林面积125575亩,其中省重点生态公益林60326亩,森林覆盖率为87.6%, 1996年被龙游县政府确定为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
建立有大源山表、朝北连和铁索尖三个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小区,自然小区保护面积9574亩。
社阳乡历来民俗风情浓厚,民间艺术丰富。
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有青塘坞村的走马灯、板龙、双龙、貔貅;大公村有十番、台角、花灯会;塘泗村的车灯、龙灯;红光村的板龙和二条脱节龙,源头村的龙灯和十响班,溪东的双龙。
社阳乡是“全国环境优美乡(08.04)”,省级“生态乡(07.06)”、“民间文化艺术之乡(07.11)”、“特色旅游乡(08.11)”,市级“生态示范乡(02.12)”、“最具生态环境乡镇(08.12)”,社阳水库是龙游县城区饮用水之源,是水源保护区。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课题方案一、研究背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生态结构方面,包括教育生态的锥体结构、宏观生态(学校、家庭、社区等生存环境)、微观生态(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育的行为生态(个体行为生态和集群行为生态)等。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方面。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1976年刊布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来的。
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美国另外一位教育学家克来因在谈到教育生态的重要性时曾指出:我们是不是与莎士比亚、牛顿和甘地有一样的潜能?如果是,那么莎士比亚们只是有比较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潜能罢了。
也许正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阻挡他们学习的能力的发展。
克来因在这里谈的其实就是适合学习者的教育的或学习的生态问题。
总之,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
它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国内、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我们的视野所及,目前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只是处于理论研究状态,还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践层面的研究,实践层面缺少必要的探讨,更没有初级学校生态的要研究的领域。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绿色学校,长期以来我们对绿色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发开发研究,形成我们关于绿色教育经验和基础,深化绿色教育研究突出绿色教育特色,因此我们的研究有特殊的价值。
基于校园微生态实践调查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第八节 水体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3课时)
第九节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3课时)
2、预实验与教材完善(2017.5-2017.7)
为保证所设计的全部实践调查活动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在课程开展前进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作出相应调整,包括时间安排、内容调整等。
3、组织实施(2017.9-2018.3)
以校本选修课的形式开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每班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以4-5人形成一个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施本小组的实验内容。
微生物培养的基本实验技术:本单元内容是实践调查活动的基础课程,以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主。介绍微生物生态的基本状况以及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包括无菌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等内容。
二、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校园微生态:校园微生态系统(microecosystem)是指在校园环境范围内,正常的微生物群和其生存的微环境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相互交流的统一的生物系统(biosystem)。校园微生态是环境微生态系统的缩影。
2、校园微生态的实践调查:校园微生态的实践调查关注于校园生态系统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等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调查统计。微生物由于其形态微小,种类繁杂,在进行菌落数量调查时,需要对其进行分离和培养后,根据菌落数目与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和统计。因此微生物学实验基础是进行实践调查的基础。
3、组织校园微生态实践调查活动,提升师生实验技能,关注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关注微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包含两单元内容:
1、微生物培养的基本实验技术:本单元包含四点内容,分别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的基本原则;微生物实验中的无菌技术;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的常见分离和培养方法。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常见微生物的类群,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常规实验技能,牢固树立无菌意识,为后续内容奠定良好基础。
生态课程教研活动方案策划
生态课程教研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背景和目的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之一。
为了提高教师的生态意识和专业水平,推动生态教育的深入开展,本次生态课程教研活动旨在加强教师们对生态学的学习和研究,探索生态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的生态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
二、活动内容1. 学习生态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如课程讲座、学习小组、研讨会等,学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国内外生态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
2. 设计与实施生态课程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设计生态课程,并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实施。
通过研究生态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和策划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3. 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组织交流会议和座谈会,让参与者分享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成果。
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相互借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火候。
4. 评估与总结通过问卷调查和评估分析参与者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满意度和收获程度,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活动总结和改进提升。
三、活动安排1. 学习生态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时间:第一周的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两节课内容:-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学习途径:- 课程讲座:邀请相关专家给参与者进行生态学知识的讲解- 学习小组:参与者自行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和讨论- 研讨会:邀请多位专家组织研讨会,研究国内外生态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2. 设计与实施生态课程时间:第二周的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两节课内容:- 生态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生态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实践环节:- 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设计生态课程- 在指导下,实施教学活动,并记录教学过程评估环节:- 参与者自行评估自己设计的课程和教学活动的效果,并进行反思3. 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时间:第三周的周二至周四,每天下午两节课内容:- 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交流- 教学成果的展示与讨论形式:- 交流会议:参与者轮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座谈会:邀请专家和教研组成员共同讨论和评价参与者的教学成果4. 评估与总结时间:第四周的周四下午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参与者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满意度和收获程度- 分析反馈结果,对活动进行总结和改进四、活动保障措施1. 活动经费: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用于邀请专家讲座和组织研讨会,购买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
生态课堂课题的实施方案
生态课堂课题的实施方案一、引言。
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态教育理念,通过创设生态环境、培养生态意识、开展生态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生态课堂课题的实施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素养,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本文将围绕生态课堂课题的实施方案展开讨论。
二、实施方案。
1. 教学内容设计。
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应当贯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包括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与保护、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环境创设。
生态课堂的教学环境应当以生态为主题,打造具有自然气息的教室环境。
可以在教室内摆放绿植,布置自然风景图片,营造出清新、舒适的学习氛围。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环境整治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亲近感和责任感。
3. 教学手段运用。
生态课堂的教学手段应当多样化,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知识讲解,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邀请生态环保专家或志愿者到校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4. 评价方式确定。
生态课堂的评价方式应当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采用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避免简单的死记硬背和机械的填鸭式教学。
5. 课外实践活动。
生态课堂的实施还应当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三、结语。
生态课堂课题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生态课堂的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某小学生态文明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某小学生态文明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课程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某小学特别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1. 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物种保护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 节能与环保目标:通过学习节能与环保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节约用电、水资源等,培养他们的环保观念和行为。
3. 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目标:通过学习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的原则,使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和环境清洁的良好习惯。
4.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通过学习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掌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5. 空气污染与治理目标:通过学习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可行治理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改善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和行动。
(3)强调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学,传递知识内容。
(2)实验法:开展生态实地考察、环保实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课程评价与反馈为了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的实施情况,本课程采取以下评价方式:1. 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答题、作业等形式进行。
2. 观察学生的环境行为表现,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
3. 定期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建议。
五、师资与资源保障为确保本课程的质量和顺利实施,需落实以下师资和资源保障:1. 资源保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教辅资料等。
2. 师资保障:选派优秀的教师授课,并进行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环保意识和教育教学水平。
生态课程教研方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生态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制定本教研方案。
二、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生态课程的认识,明确生态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 探索生态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生态课程的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三、教研内容1. 生态课程的基本概念、特点与意义2. 生态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3. 生态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4. 生态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反思5. 生态课程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四、教研形式1. 集体备课:教师共同研究教材,讨论教学重难点,制定教学计划。
2. 课堂观摩:教师观摩优秀生态课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优点与不足。
3. 教学研讨:教师针对生态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4.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5. 教学反思:教师对生态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五、教研步骤1. 集体备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共同研究教学重难点,制定教学计划。
2. 课堂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生态课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优点与不足。
3. 教学研讨:针对生态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5. 教学反思:教师对生态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6. 教研总结: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教研成果。
六、教研时间与地点1. 时间:每周固定时间,持续一个学期。
2. 地点:学校会议室或生态实验室。
七、教研组织与管理1. 成立生态课程教研小组,负责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 教研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生态课程教学相关问题。
3. 教研小组负责记录教研活动过程,形成教研成果。
4. 教研小组对教研成果进行总结,为学校生态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八、预期成果1. 提高教师对生态课程的认识,提升教师生态素养。
生态课程教研方案模板
一、方案名称《生态课程教研活动方案》二、教研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教师对生态课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教研方案。
三、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生态课程的认识,明确生态课程的教育价值。
2. 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态课程内容和方法。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生态课程教学质量。
四、教研内容1. 生态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教育价值2. 生态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3. 生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4. 生态课程评价与反思五、教研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教研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生态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3)制定教研活动计划,确定教研主题。
2. 实施阶段(1)开展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授课。
(2)组织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探讨生态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3)进行实地观摩,学习优秀生态课程案例。
(4)开展小组讨论,交流生态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
3. 反思阶段(1)教师撰写教研心得,总结生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2)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反思,共同探讨改进措施。
(3)修订教研方案,优化生态课程实施策略。
六、教研方法1. 讲座法: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生态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教师掌握生态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3. 观摩法:组织教师实地观摩优秀生态课程案例,提高教师对生态课程的认识。
4. 小组讨论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讨生态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七、预期成果1. 提高教师对生态课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教育观念。
2. 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态课程体系。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生态课程教学质量。
4. 为幼儿园生态课程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八、时间安排1. 准备阶段:1周2. 实施阶段:2周3. 反思阶段:1周总计:4周九、注意事项1. 确保教研活动时间、场地、人员等条件满足需求。
生态课程教研计划方案模板
一、背景与目标1. 背景: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教育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特制定本教研计划方案。
2. 目标:(1)提升教师对生态教育的认识和理解;(2)提高教师运用生态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3)促进幼儿在生态教育中全面发展。
二、教研内容1. 生态教育理念与理论:(1)介绍生态教育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2)解读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理论;(3)探讨生态教育与幼儿园课程体系的融合。
2. 生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分析幼儿园周边生态资源的特点及价值;(2)探讨如何开发与利用生态课程资源;(3)分享生态课程资源的开发案例。
3. 生态课程设计与实施:(1)介绍生态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2)分享生态课程实施的成功案例;(3)探讨生态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策略。
4. 生态教育环境创设:(1)探讨如何创设符合生态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环境;(2)分享生态教育环境创设的案例;(3)分析生态教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生态教育家园共育:(1)探讨如何开展生态教育家园共育活动;(2)分享生态教育家园共育的案例;(3)分析生态教育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教研方法1. 专家讲座:邀请生态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升教师对生态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2. 案例分享:组织教师分享生态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成功案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态教育理念、课程资源、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问题,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观摩学习:组织教师观摩生态教育优秀课程案例,学习先进经验。
5. 实践操作:开展生态教育实践活动,让教师亲身体验生态教育的魅力。
四、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教研小组,明确职责分工;(2)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主题和内容;(3)收集相关资料,为教研活动做好准备。
2. 实施阶段:(1)开展专家讲座、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等活动;(2)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实践操作;(3)定期召开教研会议,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绿色生态,美丽校园与生物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
绿色生态,美丽校园与生物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一、有关校园生态文明的理论分析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自组织能力和稳态反应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这是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二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系列生态学化的大学学科群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以及生态工程技术等的崛起,这也可以看作是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
生态文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柱,它的有效建设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
在我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建设生态文明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在思想观念上,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加强全民的环境意识或生态意识的教育,促使人们掌握现代生态学意识,科学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人在生物圈中的正确地位。
第二,在实践领域,要设法对现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力图建立既符合国情、又利于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具体而言,在生产上,要建立资源节约、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在生活上,则要积极提倡适度消费和替代消费。
第三,要继续严格控制我国的人口增长。
因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
二、生态文明式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过程中注意以下推进策略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做好理论准备。
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只有在对周围`生态建设有了充分调查,才能开展工作。
同时实践也证明,行为的产生必须有理论的指导,只有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完善研究的手段和途径,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次,组织培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学校教师对待环境教育的态度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他们是联系教育部门和学生的纽带,如果教师自己不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以及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教育工作是很难进行的。
学校生态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我 校 作 为 一 所 完 全 中 学,本 身 具 有 教 育 连 贯 性 的 特 点, 故进行生态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现 实意义,对学校的内 涵 发 展 是 必 由 之 路,对 改 变 周 围 教 育 生 态 、社 会 生 态 也 具 有 更 深 远 的 影 响 力 . 二 、学 校 生 态 课 程 开 发 路 径
最后,学校生态课程的实施应充 分 利 用 学 校、社 区、社 会 等校内外资源,联 合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校 外 通 过 对 家 庭、社 区 及社会的人文状况、生态环境情况及教育 需 求 进 行 调 查 研 究 评估,并走访询问研 究 教 育 生 态 方 面 的 专 家 意 见,作 为 建 立 生态课程框架的依据.校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发展 需要,作为课程开发实施的参考.因 地 制 宜、内 需 外 联,开 发 出有地域特色的、符 合 时 代 发 展 的、有 利 于 学 生 健 康 成 长 的 学校生态课程. 三 、构 建 学 校 生 态 课 程 体 系
关 键 词 :生 态 课 程 ;开 发 ;实 践 研 究
课题申报范本:4154-基于“生态东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基于“生态东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生态教育的重要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996年6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三)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四)我校建设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理位置决定了拥有开发“生态东湖”系列校本课程的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且我校从2016年至今已经开发了《魅力东湖》、《人文东湖》、《生态东湖》三本系列校本教材。
同时,我校极力打造国际化生态学校。
二、课题界定环境教育:所谓环境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类同周围的自然的与人工的环境的关系。
为使人们正确地理解人口、污染、资源分配与资源枯蝎,自然保护、技术、城市与地方的发规则等各种因素对于整个人类环境究竟具有何等关系的一种教育。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指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在国外很早就开始了。
1767年,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用乡村环境作为教育方法,主张‘应该是大自然教育孩子,而不是学校教师用正规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我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艾沃.F.古德森提出了“乡村学习的再定义:环境学习的起源”的命题。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在程度上虽然不及现代意义上由于恶劣的环境问题而倡导的环境教育,但在理念上,与现代提倡的关爱自然的教育理念是一样的。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教育依然对当前环境教育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被认为是环境教育的萌芽。
因此,当前我们的环境教育应从孩子周围最熟悉的自然环境入手,挖掘资源,施行“体验式”环境教育。
美国颁布的《环境教育法》指出:所谓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认识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规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研究背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生态结构方面。
教育生态学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旨在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
研究方案:我们的研究旨在从绿色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学校生态建设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形成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校本理解。
我们的研究有以下几点重要价值:1、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2、深化绿色教育研究,突出绿色教育特色;3、为学校和社会发展提供符合要求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
研究意义:我们的研究是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研究的一次尝试,旨在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
我们的研究对于推动学校生态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本研究旨在优化学校制度生态,以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制度生态是决定资源配置和办学效益的关键环境变量,对学校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将运用生态学原理,从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分析学校教育制度环境,并通过内外部制度创新促进学校发展。
8、本研究旨在整合和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教育网络。
我们将调查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关系。
最终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合。
9、本研究旨在统整和优化网络虚拟教育环境和现实教育环境。
我们将从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一是缩小网络虚拟环境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二是缩小虚拟教学环境与文本环境之间的距离;三是缩小学生校园生活与网络平台之间的距离。
实施方法步骤:一)课题研究组织:课题组长:子课题组组长:二)课题研究方法:实验法、统计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生态课程教研方案
生态课程教研方案一、介绍生态课程是一门涉及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综合学科。
它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解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生态课程教研方案,帮助教师设计并实施一套系统的生态课程。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2.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3.生态恢复和保护4.生态系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1.综合性教学法:通过讲授、探究、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课程的内容。
2.实践性教学法:组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和模拟情境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协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1.实验室设备:具备进行基础生态学实验的实验设备。
2.野外考察场地:选择适合进行生态系统考察的野外场地。
3.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资源:收集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籍和多媒体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1.书面测试:通过定期的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3.项目研究: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系统案例研究或环境保护项目设计,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计划安排第一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讲授:介绍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实践:进行生态系统的观察和测量,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周: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讲授:介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生物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实践:进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和生物地理区划的绘制。
第三周:生态恢复和保护•讲授:介绍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生态东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基于“生态东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生态东湖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一)生态教育的重要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996年6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三)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四)我校建设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理位置决定了拥有开发“生态东湖”系列校本课程的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且我校从2016年至今已经开发了《魅力东湖》、《人文东湖》、《生态东湖》三本系列校本教材。
同时,我校极力打造国际化生态学校。
二、课题界定环境教育:所谓环境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类同周围的自然的与人工的环境的关系。
为使人们正确地理解人口、污染、资源分配与资源枯蝎,自然保护、技术、城市与地方的发规则等各种因素对于整个人类环境究竟具有何等关系的一种教育。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指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在国外很早就开始了。
1767年,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用乡村环境作为教育方法,主张‘应该是大自然教育孩子,而不是学校教师用正规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我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艾沃.F.古德森提出了“乡村学习的再定义:环境学习的起源”的命题。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在程度上虽然不及现代意义上由于恶劣的环境问题而倡导的环境教育,但在理念上,与现代提倡的关爱自然的教育理念是一样的。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教育依然对当前环境教育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被认为是环境教育的萌芽。
因此,当前我们的环境教育应从孩子周围最熟悉的自然环境入手,挖掘资源,施行“体验式”环境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方案“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方案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一、 amp;nbsp amp;nbsp amp;nbsp课题的提出: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1、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尤其是全国上下进行课程改革之际,人们对人的培养在认识上有了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
现在,更注重的是人的综合 amp;nbsp素质,强调的是健全的人格教育,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善和健全的心理结构。
同时,现在提倡的个性教育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心潜能和资质的呼唤、显发和弘扬。
而这一切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赖以实施的空间,“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就是为师生提供这一有效空间,让同学在学校这一片沃土上锻炼、锻造,以完善自我,张扬个性,凸现特色。
amp;nbsp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2、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的辉煌和发达。
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环保意识的不到位,再加上人口迅猛增加,在开发、利用、改造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也不可防止地带来了一个副产品——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失衡。
如:水和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酸雨和沙尘暴的肆虐、珍稀物种接近灭绝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但勿庸讳言,随之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因此,生态环保是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还我一片洁净的蓝天”、“把绿色还给大地”是当代有识之士发自内心的呼唤。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既是现代的生态观,也是现代的教育观。
很多人提出:维护世界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素质,要从学校教育入手。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好多国家把环境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
1983年,我国也已把环境维护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编制并批准了《中国21世纪日程》,在日程中环境教育被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环境教育是绿化明天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3、我校地处经济较发达的太湖之滨,木渎古镇南郊,有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素材和资源,再加上我校“九五”期间进行了市级立项课题《学校绿化在素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学校环境的创设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九七年,我校又被评为“江苏省绿化达标单位”。
因此,我们在原课题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提出《“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另一重要生长点,促进同学个性发展。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二、课题的涵义: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生态,这一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后扩展至人类学、社会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在这里它仅限于自然生态环境。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生态性”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生态环境维护的需要和理论,结合同学的需求和年龄特征,充沛利用学校环境和周边环境中所蕴含的环保资源。
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与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合作而编制出来的对同学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1、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培养同学的综合素质。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肯定多方面的。
只有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才干成绩这一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证实,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给同学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开发“生态性”校本课程,定会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
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同学的环境素养乃至提高同学全面素质的目标。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2、环境教育理论。
“环境教育”概念正式确立于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教育规划司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
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日趋完善和幼稚,该大会明确宣布“环境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是一门新学科,它应作为一个组成局部包括在现有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就其内涵而言,是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和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就其处延而言,包括环境意识和观点的培养。
研究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和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授生态平衡、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的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等多项内容。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3、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有研究标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
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
假如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方面的教育,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并养成了自觉维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技能,长大后就会从生态平衡、环境维护的高度,自觉调整自身的行为,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环境,具有实际意义。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4、《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学校“不少课程内容陈腐……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学科内容巨大革新的今天,开发和研究“生态性”校本课程也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四、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目标: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1、课题研究的假设(总目标)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通过“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
培养同学的环境素养,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求。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2、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⑴ amp;nbsp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同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参与环境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树立维护生态、美化环境的信念。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⑵ amp;nbsp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同学的生态环保习惯,使同学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态环保知识,懂得维护环境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呵护绿色、亲近动物,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⑶ amp;nbsp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学会初步的了解环境,维护环境和治理环境的基本技能。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⑷ amp;nbsp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同学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⑸ amp;nbsp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同学的发明和创新精神,在发明性活动中发展能力。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五、研究的基本原则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1、整体性原则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生态性”校本课程所实施的环境教育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眼于同学的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发明思维的发展。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2、实践性原则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实施,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应使同学学会“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道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3、主体性原则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同学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发明性,满足同学的求知欲望、自我表示的欲望。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运用所获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措施: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一)课题研究的内容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探索普通农村小学通过课程的改革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研究在小学阶段实施环境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推行有何意义,对同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何作用。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二)课题研究的措施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⒈开设“生态环保”课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⑴编写“生态环保”教材,收集“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事例和故事,确定各年级段同学所应掌握的生态环保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同学学习起来有本可依,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形象性。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⑵通过课堂教学,向同学传授“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掌握技能,使同学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认识,培养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道德意识。
不时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⒉构建“知识化、素质化”的生态性学校环境amp;nbsp amp;nbsp amp;nbsp amp;nbsp⑴学校环境应在原来的“绿化、净化、美化”的基础上,向“知识化、素质化”发展,建立生态园,开辟种植园、养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