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本课是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课是一节传统内容的概念课,在这一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上。
我想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做出尝试,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其中。
第一个方面,操作实验促进数学思考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中的操作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活动起来,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思维的内化过程----数学思考。
上课伊始,我就从观察实验直接引出“空间”,再通过对比实验揭示“空间大小”,从而归纳概括出体积的定义。
在这一系列的操作实验过程中,我并没有趣味的故事引入、也没有复杂的实验要求,更没有热闹的全班学生实验活动,而是经济有效地直接揭示前人早已定下的概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后面的表象建立上。
在这里,我更注重的是在每次的实验过程中,通过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观察实验,从而达到思维的内化,由实验活动的表面走向数学的理性思考。
第二个方面,概念理解重视表象的建立很多时候在概念的教学上,我们注重的都是数学名词术语的理解归纳。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表象的建立才是让他们记忆终身的。
在本课中,当归纳了“体积”的定义后,我并没有让学生读完一遍概念后,就模仿语文的填空造句,再把什么是数学书的体积说出来。
也许这样的模仿,学生说出来会很流畅,但这只能算是简单重复,犹如“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学生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体积的表象。
为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学书本的体积”,我让学生拿着书比划、想想、说说,学生在表述时也许很不清晰,但是在同伴及老师的反馈纠正中,真正的体积表象不就建立起来了吗。
在建立1立方米的空间概念时,如果只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模型,他们也许永远也不会体验到1立方米有多大,可能在座的各位老师在模型搭建起来之前也没有想到1立方米有这么大的,但是就在这一搭一建的过程中,1立方米表象逐渐建立起来,学生对“1立方米有多大”可能终身也不会忘记。
第三个方面,练习从多角度提升课堂在练习中我注重方法的渗透,知识的梳理,经验的积累,及视眼的开拓。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2.看了课题,能回忆回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呢?3.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液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教师板书)长度单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液体体积单位1升=1000毫升5.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6.提炼猜想,为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学生出现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出示自学纲要: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2.学具提供: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2个,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使用。
②挂图,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2.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3.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4.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今日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很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实时予以了评价。
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同学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同学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究发觉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同学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依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觉: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同学依据前面探究中得到的阅历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同学依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结合大家的看法,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一〕课堂上着重渗透数学思想。
我先让同学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末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
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同学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楚,环环相扣。
〔二〕着重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自我发觉。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末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同学通过小组沟通自己观测,自己验证,自己发觉,自己表达,真正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
由于本节课内容相对简约,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假如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同学很简单疲乏。
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同学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同学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末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同学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同学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在五(1)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
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授了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在本次教学中,我设定了以下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体积,以及如何计算体积;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体积单位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概念在教学开始之初,我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体积的概念,即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我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水杯、盒子等)来引导学生对体积的理解。
第二步:计算体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体积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绘制了一个长方体的示意图,并解释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体积 = 长 × 宽 × 高。
我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第三步:体积单位在学生掌握了计算体积的方法后,我向他们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体积单位,例如立方厘米(cm³)、立方米(m³)和升(L)。
我对每个单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练习题,以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步:应用实例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提供了一些实例,例如计算一个饮水机的水箱容量、计算一个房间的体积等。
学生通过这些实例,更好地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上,我注意到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1.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我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和练习题。
下次我希望能够探索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讨论或者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学生的难点理解:有些学生在计算体积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出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
下次我会在讲解体积计算公式时,提供更多的例子和练习题,以便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
3. 实例的数量和质量:尽管我在课堂上提供了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但数量还不够,并且有些例子可能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3篇2024〖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1】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体积和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尤其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本节课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充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非常轻松地展现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课的开始,就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这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把与新授知识紧密相关的知识先复习一下,既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又为容易混淆的教学环节扫清了障碍。
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进率教学的主体环节分两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基本相同,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猜测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接着让他们用自己自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当学生讲解完验证过程后,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一过程,教师又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了一遍,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验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通过教具的实物操作,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的学习习惯。
但是这一节课下来也存在很多不足:1、对于开始的复习部分知识复习了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注重方法的传授。
2、对学生的倾听不够,学生展讲时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指出并改正。
3、对于验证过程这一环节还不够扎实,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时间来消化这部分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2】篇〗一、复习旧知,引出研究问题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教后反思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对概念的明白得已经把握得比较扎实,学习的气氛也很活跃,大伙儿都能发表意见。
就连平常不怎么发言的黎明和金粤洋都踊跃举手而且回答得不错,看到这一点我很高兴。
另外教师的过度语和提问也比较适当。
可是认真反思这堂课也有许多需要反思可改良的地址。
二、不足的地方一、信息的搜集。
这是师傅在评课时的说法,我没有这么好的用词,于是那时我说是“应变处置能力”。
在第一个练习,估算录音机的体积时,周纪宇填的是cm³,但有学生说是dm³。
我问“同意谁的方式”的时候,两边还几乎一半一半,那个时候我在想如何办?怎么解决那个问题?幸亏预备好的小正方体还有一些,于是我用20个摆一摆让他们来比较“是不是录音机的体积跟20个小正方体的体积相当呢?”问题专门快解决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
可是后来师傅的一个方式更让我茅塞顿开。
上一题已经有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cm³,何不就利用这一题解决录音机问题?若是是20cm³,那3块橡皮叠一路确实是24cm³,已经比20cm³大,想象一下录音机是不是尚未3块橡皮大呢?那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同时在这一进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又进一步取得了培育。
从这一个问题看,自己的应变处置能力还要继续尽力增强。
二、学生的学习交流还不够。
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的三个提问尽管引导了学生去往想要的方向回答,可是学生的提问和发觉问题的能力就相对来讲被禁锢。
3、师生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注意。
师傅说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如何才能更好的往那个方向进展,教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把自己看成学生,不断的设问,不断的让学生去想问题的解决方法。
4、其他细节。
在帮忙学生成立空间观念的时候,能够先从手中的小立方体开始熟悉,再举例,而且多举生活当中的例子。
例如体积是1cm³的物体,除有书上的手指头,还有笔头,粉笔头,骰子等等。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小节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最后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兴趣浓厚;学生小组协作的能力和数学语言概括的能力不强;学生对体积概念比较生疏。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学校数字校园平台,通过比较网络上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设计出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设计。
1.(一)故事激趣策略: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2.自主学习策略:采用实验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体积的概念。
2.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3.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玻璃杯,水,鹅卵石,三根1米长的木条,生活用品实物模型,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模型、1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答:l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l平方米、l 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二、新知学习1.认识体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
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1】篇〗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
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
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
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
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
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
再让学生去写。
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
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
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2】篇〗1、对教材处理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体积的概念,加之活经验不足、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不强,教学难度较大。
教材不熟时间又紧,我便在网上观看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视频,便采取"拿来主义"依葫芦画飘的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却没有深入思考每个环节的活动该占的比重,通过这一环节我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或者说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导致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水到渠成的知识生成。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反思第【1】篇〗上课前,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
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
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
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
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的一个知识点。
对于体积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对于体积单位的形象、灵活掌握,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习的一个牢固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实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
由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两个量杯来演示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来感知书包的体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在老师的故事激趣、实验验证、动手感知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认识体积概念的时候,注重与长度、面积的区别比较,形象直观地感知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手机、电视机、影碟机的体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我注重渗透“迁移”的学习思想。
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自然而然引出体积单位。
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定义1平方厘米时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
由此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可以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认识,利用生活中指头肚的体积大小约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等来举例加强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发言。
小组之间要相互合作交流,将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
整节课的教学有值得积累的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将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2】篇〗《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物。
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并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
不足之处:
本人上课的语言还不够生动,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太到位。
这是概念教学,语言需精炼,严谨。
这方面我还做得不够,以后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
上了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让学生建立好的空间观念,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更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第【1】篇〗教后反思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对概念的理解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学习的气氛也很活跃,大家都能发表意见。
就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黎明和金粤洋都积极举手而且回答得不错,看到这一点我很开心。
另外老师的过度语和提问也比较恰当。
但是认真反思这堂课也有许多需要反思可改进的地方。
不足之处1、信息的采集。
这是师傅在评课时的说法,我没有这么好的用词,于是当时我说是“应变处理能力”。
在第一个练习,估算录音机的体积时,周纪宇填的是cm3,但有学生说是dm3。
我问“同意谁的想法”的时候,双方还几乎一半一半,这个时候我在想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幸好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还有一些,于是我用20个摆一摆让他们来比较“是不是录音机的体积跟20个小正方体的体积相当呢?”问题很快解决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
但是后来师傅的一个方法更让我茅塞顿开。
上一题已经有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cm3,何不就利用这一题解决录音机问题?如果是20cm3,那3块橡皮叠一起就是24cm3,已经比20cm3大,想象一下录音机是不是还没有3块橡皮大呢?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培养。
从这一个问题看,自己的应变处理能力还要继续努力加强。
2、学生的学习交流还不够。
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的三个提问虽然引导了学生去往想要的方向回答,但是学生的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相对来说被禁锢。
3、师生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注意。
师傅说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如何才能更好的往这个方向发展,老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断的设问,不断的让学生去想问题的解决办法。
4、其他细节。
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时候,可以先从手中的小立方体开始认识,再举例,而且多举生活当中的例子。
例如体积是1cm3的物体,除了有书上的手指头,还有笔头,粉笔头,骰子等等。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反思第【1】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的是实验,使学生用亲身体验来了解,体积的涵义。
而后得出体积的定义,再后就是判断物体体积的大小,能用肉眼分清体积大小的我们可以用观察能分辨体积的大小,之后进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一、实验引入,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的兴趣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体积的认识性。
对于体积的概念可能学生刚刚接触,应该对每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和讲解,使在分别他们的大小的时候,更能对体积的概念产生不陌生的态度去完成判断体积的大小问题。
三、联系前几个环节,进行现实体验体积的重要性。
不管到哪里,我觉得对与体积这个概念是毫不分离的。
正所谓学生对体积也会了解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出每个物体的大小。
四、当堂达标。
出示根据教材练习册等参考资料来进行对这堂课的达标训练,为了更加检测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情况、获得的知识等方面有所帮助。
五、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一堂课结束,每个学生尽量达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了解。
或者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有所总结,使以后小组讨论方便有所进步。
个人反思我认为这堂课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高,能有意识的解决没个问题,小组合作也进行的比较完善,而我自己在授课的同时,有些该讲的重要部分有些遗漏,我觉得这是我的错误,今后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争取没有这样的错误,我觉得教好几何类的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甚至,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的准备教具和有关方面的物品,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容易的接受一堂课程的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反思第【2】篇〗“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在听课时隋老师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后反思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探究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够利用其进率进行相互转化而安排的。
教学中,我先安排了复习旧知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化聚,以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化聚的方法。
并回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猜想开始,根据已掌握的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为10,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100,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引导学生联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研究方法展开探究,验证猜想。
汇报时,学生从摆小立方体、计算面积等方法推导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为1000。
教完这一部分后,我个人最大体会是——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
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多学生能通过自己或组内合作探究交流,得出进率是1000的。
这“1000”深刻地记在了猜对的和没猜对的同学们心里。
猜对的同学因为猜对的喜悦记住了,猜错的同学因为猜错的遗憾记住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理论上学生很容易接受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在头脑中却难以留下清晰深刻的表象,如果不经过后面的观察及拼摆演示,学生纵然在课堂上知道了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由于头脑中不会有很清晰的表象,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容易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弄混淆。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效果分析、观评记录、课后反思
【效果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⑴学生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透过讨论、交流,操作与感受,知道了什么是体积,还知道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与此同时,发现问题与探究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小组内部评价:在小组活动中,通过操作、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体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观察、讨论,和旧知识进行比较,认识了体积单位。
⑶教师评价: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同时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所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什么是体积和认识体积单位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一节数学概念课,老师把这节枯燥而抽象的概念课上的趣味横生,令人称赞。
这节课体现了老师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1、开课的铺垫为整节课新知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教师让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穿鞋事情入手,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中,很多环节的设计,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各种游戏环节与小实验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玩数学”。
2、环节设计时代感强,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3、数学文化紧密联系生活,练习形式多样。
数学文化是生活中一个有名的设计,又与学生所学知识紧密联系。
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练习形式有游戏等活动,既有趣,又直观,并紧贴生活。
【观课记录】课堂观察量表——教学目标课堂观察量表--------学生学习状态本节课教师借助平面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积的含义,充分感知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观察、比较生活中大量实际物体,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并能较为准确的估算物体的体积。
吴磊:借助平面图形来学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是一个很有创新的设计。
学生一开始发现比较正方体的一个面就能判断正方体的大小,到后来发现,只看长方体的一个面是无法判断长方体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上学期
任课教师
王志恒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
反
思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并进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本节课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及换算单位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算,之后为了给学生建立表象,老师还直观的用教具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这里的演示作为对前面理论结论的验证,又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空间表象,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在这个环节,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结论;同时,在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启发学生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3、注重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在学生初步感知和认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后,老师安排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个环节,完成相应的练习。练习题设计有针对性,学生汇报交流,重点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根据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在尝试了解答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4、今后在练习时,适当加入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更能帮助学生巩固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