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情怀与文学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情怀与文学表达

--------给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讲座提纲

一、何谓诗意情怀?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荷尔德林

诗意,在这里不再是狭隘地被理解为诗之意境,诗之意趣。诗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描述。诗意理解为对现世生活的一种审美观照,一种人生希望的期待,一种生活意义的执着,一种生活的价值观的确立。

窗外虽不同四月的诗意,可城市的喧嚣与嘈杂怎么也挡不住我心灵飞翔的翅膀。只要心中有激情,我的心依然可以在天上自由地飞,依然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春天。就从这并不宁静的办公室出发,让心灵起飞吧。穿过拥挤的车流,穿过楼下的盒饭店槟榔摊和无数潮湿的空气,穿过这阴沉的天、连绵的雨和发酵的空气,我知道,在并不遥远的地方就有碧水蓝天,就有无语的山与成群的牛羊,就有天真的笑脸和浪漫的歌声,就会见到人间四月的种种美好。

二、技术时代与诗意情怀的失落

1.科学时代,人们在尽享科技术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自身的精神出现了危机。在技术至上的社会,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盛行,人成为社会大工业生产线上的一种工具,人成为单面人。功利成为了现代人心脏搏动的动力,计算成为大脑的惟一功能。在功利主义影响下,人文情怀被放逐,文学被边缘化了,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单调。人创造了辉煌的科学,反过来,人又沦为科学的奴朴。

2.这种技术化的社会取向,在教育上得到了典型的反映。中国古典教育是一种重伦理教育、重德性养成的人文教育。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7世纪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的问题,科学教育从此取得了绝对优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一再地证明的科学教育的伟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教育理论界对科学教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科学主义展开批判,这种批判主要是以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这种批判的核心在于反思教育的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工具理性,强调人本的地位,强调教育的价值理性。

这是我们谈论诗意的一个背景。

3.古典教育的人文取向到近代教育的科学取向再到现代教育重新对人文的呼唤,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这种整体走势在汉语语言在表现世界的方式上的变化特征。古典语言,主要是初民使用的语言。因为先民对世界的无知、少知,世界在他们眼里是“充满了魅”。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语言带有很强的象征性与暗示性。汉语表达中赋、比、兴,等手法的广泛运用,汉字的的表意性,使得古典语言呈现出很强的诗性品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世界在人类面前正在一天天“去魅”。人们越来越追求语言表意的确定,规范,实用,语言浪漫的诗性品质也一天天失去了。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现代传媒的发达,媒体语言以复制的形式,以快餐的形式,使得现代人的语言失去了古典的含蓄,在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重的商业味的渗透下,现代语言里越来越失去了想像的空间,诗性消解了。这种消解在网络流行文化里表现得犹为显著。我们不再唱红玫花儿开,而是唱老鼠爱大米,不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说我的爱赤裸裸。

4.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语言内涵与品位的变化反映着现代的精神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诗意的心情越来越淡,功利与实用的心态越来越明显。

诗意虽然不专指诗之意,但诗之意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人生诗意。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向来有诗书教育的传统。我们也虽自豪地宣称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们有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有这些经典与美丽的语言。我们从李白的酒与明月中,从陶渊明的桃红与菊香里,从李清照平平仄仄的韵律里,听到一个时代的声音,听到个人的欢乐与苦痛。直到现在,我们还依然能从各种商业广告里,从大红对联里,从名山石刻里看到古典诗词的踪影。像楼盘命名为“水云间”,“泌园春”像餐馆命名为“锦绣红楼”“辽阔江天”,像女孩子网名叫“秋水伊人”,叫“春泛若耶溪”等等。应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是潜藏着诗意情怀的。然而,我们也看到,诗教的传统在现代中国已然失落。在强大的市场面前,在功利社会里,文

学无奈地走向边缘,诗歌更是边缘化了。现代诗歌本身在发展过程里也存在晦色难懂,如同呓语的困境。人们不爱读诗,也没有闲情逸致来优雅地欣赏你的诗性语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要求我们明快,实用,明确。诗性语言越来越失去市场。

三、文学教育的偏差与诗意情怀的失落

文学即人学。所有的文学都是在象征,都是作者的心灵图景,都浸润着人的生命体验。文学发乎人之情,表达的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它用形象说话,用想像说话,用象征说话。因此,文学教育特别能滋养人的诗意。但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新教材加大文学作品的比重,但文学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五十年代中文系学生相比,从整体上也大为逊色。为什么这样?中文系学生的中学时代处于应试夹缝之中,真正有意识涉猎文学经典的很少,进入大学之后,迫于就业的压力,成绩优秀者备战考研,苦攻英语,网络与文化快餐使得大学生从整体上失去了夜读华章的宁静的心态。现在,着重看看我们的语文课的文学教育是怎样展开的,它的问题何在?

1.“文学本体”异化为“教育手段”。文学教育的本体是文学,文学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认知与理解,而是情感的陶冶。文学最核心的灵魂是提供一种精神价值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中学文学教育,文学教育不是“文学的教育”而是“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文学教育所关注的不是文学本身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不是文学中所蕴含的人性美,不是文学作品丰富而多元的象征世界,而是将文学视为思想观点、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与载体,文学理解存在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首先,文学被纳入政治与德育的规范,而无法进入审美的境界。美是多元的,美的生命力来自于审美对象的个性化。美,具有越越外在目的力量。不能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的表现就是作品理解的政治泛化与道德强渗,个体无法以一个欣赏者、审美者的心态进入文学世界,总是急于抽象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李吉林老师曾举个一个例子,讲《种子的力》,中间有一句:“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掀翻了”。仅此一句,教师会问:“石块暗什么”“作者通过这句话说明什么”“终于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典型的政治泛化的倾向。

2.科学主义、实用主义与文学教育人文性的背离。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它追求的是精确,简约、规范与统一,它尊重的是客观事实,文学的价值在于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