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版
南京大学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贯彻实施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关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根据MBA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特点,结合我校MBA承办单位商学院——内含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两大块的实际情况,及具有我校特色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基地的需要,制定了本培养方案。
一、教师1、教师是MBA教育的主体力量,是MBA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担任MBA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应有高尚的人格,探索与开拓精神,认真与负责的态度,合理的知识、年龄和职称结构。
其中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并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或任现职五年以上的讲师的比例不少于90%。
2、MBA任课教师在授课学期的上一学期结束前一周,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交MBA教育中心,由教育MBA中心存档备案并在开学初一周内印发给授课班级。
3、MBA教育中心在MBA任课教师完成授课任务前后,组织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考核与奖惩的参考。
中心同时把评估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评估表和评估结果由MBA中心负责保存,以备研究生院和上级主管部门抽查。
4、教师除担任教学任务外,其中具有硕士生及以上指导资格的教师还需要指导MBA学员的论文。
指导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学员论文。
指导论文工作的评估,根据学员按期完成论文答辩程序的情况,论文质量评比与抽查结果及答辩通过人数的比例。
5、所有MBA任课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均为学校和商学院正式下达的教学任务,列入教师工作范围的考核内容二、教学MBA的课程共有四个类型:基础课、核心课、方向选修课与选修课。
1、基础课与核心课(必修课)基础课与核心课共有16门课,33个学分,除管理学为1个学分,商务英语为4个学分外,其余的均为2个学分。
基础课与核心课程为必修课,必修课的学习安排一般是:脱产班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在职班在1年半内完成。
南京大学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学习
通过设置丰富的课程体系,包括必 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为研究 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知识积
累。
A
B
C
D
实习实训
引导研究生走进企业、事业单位等实习实 训基地,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术交流
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 ,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培养特色
个性化培养
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 ,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能力。
学术交流
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 促进研究生与国内外专家的学术
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训练
通过开设创新管理、创新思维等课程,培养研究 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鼓励研究生参与实践创新项目,提高其将理论知 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
鼓励研究生选修跨学科课程,拓宽知识面,激发 创新灵感。
质量保障措施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制定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和 指标体系,定期对研究生培 养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引入外部评价
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企业 和行业组织等参与评价,引 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培养质 量和成果进行客观评估。
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奖惩机制,对优秀研究 生和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对培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学 院和导师进行约谈和整改。
深入学习各专业的基础理论,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框架。
各专业的研究方法课程
熟悉各专业的研究方法,掌握相应的研究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各专业的专业实务课程
了解各专业的实际操作和实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选修课程
南京大学2014级研究生学费标准公示(转)_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收费项目 1.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
计费单 收费标 批准收费机关及
备注
位
准
文号
苏价费
[2014]196 号 学制
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各 元/
10000
3年
专业)
生·年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除
中美中心以外各专业)研究生(中 元/
元/ 生·年
12000
10000
10000 10000 90000 50000
4年
3年
2.5 年 2年 2.5 年 2年
元/
会计硕士(MPACC)非定向
30000
2年
生·年
公共管理硕士(MPA)
元/生·年 20000
3年
艺术硕士(MFA)-戏剧
元/生·年 20000
3年
元/
艺术硕士(MFA)-美术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201420142014级研究生学费标准公示级研究生学费标准公示级研究生学费标准公示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各专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各专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各专100001000010000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除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除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除中美中心以外各专业美中心以外各专业美中心以外各专业800080008000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美中心中心中心220002200022000学制学制学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20001200012000育硕士金融硕士国际商育硕士金融硕士国际商育硕士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务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务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翻译硕士出版硕士图书情报翻译硕士出版硕士图书情报翻译硕士出版硕士图书情报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口腔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口腔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护理医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护理医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护理硕士城硕士城硕士城市规划硕士工程硕市规划硕士工程硕市规划硕士工程硕士之材料工程光学工程计算士之材料工程光学工程计算士之材料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技术制药工程地质工程机技术制药工程地质工程机技术制药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集成电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集成电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物流工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物流工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程项目管理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控工业工程控工业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制工程等领域制工程等领域100001000010000wwwkaonjucomwwwkaonjucnwwwkaonjucomwwwkaonjucnwwwkaonjucomwwwkaonjucn建筑学硕士建筑学硕士建筑学硕士100001000010000252525年年法律硕士法学社会工作硕法律硕士法学社会工作硕法律硕士法学社会工作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汉语国际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汉语国际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等教育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等教育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等100001000010000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mbamba900009000090000252525年年会计硕士会计硕士会计硕士mpaccmpaccmpacc定向定向定向500005000050000
南 京 大 学 研 究 生 专 业 目 录 及 代 码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7)28号”文调整)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7)28号”文调整)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7)28号”文调整)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7)28号”文调整)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7)28号”文调整)
南京大学研究生专业目录及代码
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
▲博士点147个(其中:■自主设置44个);硕士点213个(其中:■自主设置44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重点8个;◐二级重点13个(37-13=24个已含在一级重点学科内)省重点学科:#一级重点14个◆二级重点24个(其中:自主设置1个)
南京大学学科处
2011年4月22日。
过渡与转换—对转型期建筑教育知识体系的思考
欧洲自 17 世纪以来对建筑师的定位及 其知识与技能的概括形成了对其 4 种不同的 角色的描述,如:学术建筑师 (the academic architect)、手艺人或工匠 (the craftsmanbuilder)、市政工程师 (the civil engineer)、以 及稍后形成的社会学家 (the social scientist)。 当巴黎美院的建筑教育在大学体系里设立之 时,主要继承了文艺复兴的建筑学传统,选 择了“学术建筑师”作为建筑学的培养目 标 [1]3-4。作为大学的一个学科,巴黎美院的 建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秉承了大学的学术传 统,建构了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 给未来的建筑师输送 5 类知识 :分析类、科
Reflections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 丁沃沃 ] Ding Wowo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南京,210093)
收稿日期 2014/12/26
摘要 指出当今无论是高度城市化的发达国家还是正在 加速城市化的中国都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地建设或 更新城市、解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问题,为此, 建筑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对于建筑教育来说, 重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体系及其设计 方法。 关键词 建筑教育;学科 ;知识体系 ;设计方法
当我国在大学里设立建筑学学科之时就 引进了西方建筑学的知识构成框架。正因为 如此,建筑学不再是工匠之手艺活而成为一 门学问,仅此一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传统 意识中对建筑的认知。虽然大学里的建筑学 按知识体系设立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在知识 体系和理论研究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一直并不 十分清晰。实际上,是否沿用西方建筑学体系并 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当转化为“学科”而不再仅 仅是“造物”的建筑学学科时,如果没有严谨的 研究体系,学科的知识显然难以更新。其结果是 在国际交流中,尽管我们能在竞图方面取胜, 但在理论的建树方面我们却很少有独立的话 语权。反映在建筑教育中,松散的知识构架 和陈旧的知识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 受不到知识对于建筑师的重要性。
建筑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建筑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一、学院简介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是培养造就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2007年5月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评估,并新建建筑学本科专业。
该院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成果卓著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其中11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均有国外建筑学专业高等院校学习和任教的经历。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根据本学科专业的特点,以“拓宽基础、分流培养”为培养模式,确定培养目标,坚持精英教育作为南京大学建筑学教育的特色,教学采用本科通识教育,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干的教学体系。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纵向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百余项。
数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在国内外已形成一定的影响。
学院学术气氛浓厚活跃,注意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通过合作研究、派出留学与进修、接收外国留学生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形式同国内外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
九年来,建筑学院(前建筑研究所)共培养本科生71人,硕士研究生314名,博士研究生30名,在校的硕士研究生119人,博士研究生20人,毕业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引领整个建筑行业的高级人才。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遵守宪法、法规和校纪、校规,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为人民服务。
培养具有扎实的建筑学基础理论知识,建筑设计与建筑管理才能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毕业生可到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院,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相关其他专业硕士学位。
0813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
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建筑学(代码: 0813 )二级学科名称:建筑历史与理论(代码: 081301 )二级学科名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代码: 081302 )二级学科名称:建筑技术科学(代码: 081304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本一级学科以董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已形成一支由47人组成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9人,博士7人、硕士1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
本学科研究突出我校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心城市——广州,又近毗港澳的地缘优势,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
秉承“坚持专业根本,面向地方实践,关注民生建筑”的发展之路,建筑设计方向在地域性、民生类建筑领域研究成果丰富,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突出近代史和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建筑技术科学着重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广东省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1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1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二等奖1项、广州市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广州市第11次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招标成果鼓励奖1项。
近期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
本院下属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甲级建筑设计资质和乙级规划资质,甲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和乙级文物保护规划资质,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
梯队成员广泛参与了广州市和广东省内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其科研实践涵盖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历史城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程等各个层面。
近五年来完成的建筑设计项目类型涵括医院、住宅、学校、体育场馆、商业及各类公共建筑等,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包括:港珠澳大桥隧道口部建筑的减光技术研究、香港法定古迹景贤里修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粤海关旧址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保护规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的“城市旧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建设”系列专题研究、广东省标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与设计技术规程》的规划和建筑等技术内容的条文制定,河源市中医院改扩建工程等。
南京大学2014年研究生奖学金
历史学系考古学MG1210010 王婷董氏东方奖学金工程管理学院物流工程MF1215060 白佳董氏东方奖学金工程管理学院物流工程MF1215061 卞永成董氏东方奖学金工程管理学院物流工程MF1215065 李辉董氏东方奖学金工程管理学院物流工程MF1315082 王雪董氏东方奖学金工程管理学院物流工程MF1315084 姚倩董氏东方奖学金软件学院软件工程MF1332002 陈楚楠董氏东方奖学金软件学院软件工程MF1332008 戴娟董氏东方奖学金软件学院软件工程MF1332016 韩天董氏东方奖学金软件学院软件工程MF1332030 李琳董氏东方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08 顾天晓董氏东方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10 胡裕靖董氏东方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17 林文敏董氏东方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333004 顾荣董氏东方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333035 徐向阳董氏东方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333040 殷亚凤董氏东方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应用技术MG1233074 史俊杰董氏东方奖学金医学院基础医学DG1335007 吴晶董氏东方奖学金哲学系哲学DG1201019 雒少锋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哲学系外国哲学MG1201026 唐蕾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哲学系宗教学MG1201040 黄发友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商学院应用经济学DG1202019 曹献飞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商学院工商管理DG1202050 钱丽华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商学院理论经济学DG1302012 张兴龙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商学院工商管理DG1402061 席猛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商学院企业管理MG1302163 江楠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MF1305039 童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MF1305083 和永盛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法学院法律史MG1305013 胡英阔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DG1206030 王君君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政府管理学院中共党史MG1106019 李言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社会学院社会学DG1207001 毕先进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208012 韩亮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208026 刘莹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308012 韩松刚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308039 王璐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408023 刘洋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外国语学院法语笔译MF1209048 胡蝶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MG1209073 崔小娟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历史学系国际关系DG1113002 严骁骁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历史学系国际关系DG1213004 袁建军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MG1210023 顿文聪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MG1310018 崔敏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MG1310023 胡艺泽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MF1311003 陈如歌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教育研究院课程与教学论MG1112006 汪小燕光华奖学金一等奖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DG1214004 郭晶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DG1215005 鞠鹏光华奖学金一等奖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关系MG1318019 徐姗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12 丁夏欣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78 谢玉波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97 周卫平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DG1123033 廖娟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DG1423036 张宇涵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124042 马晓艳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224047 刘超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324066 倪梦飞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324088 王美玲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DG1325035 王冰玉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DG1425030 王超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DG1226002 郝奇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MG1227046 刘洵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MG1227048 倪皓晨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DG1228010 苏翔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DG1229018 王利超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DG1329009 刘洪升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DG1329015 施春华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DG1230006 李彭平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DG1330005 丁寒莹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生命科学学院药理学MG1230118 周日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模式动物研究所生物学DG1231009 高燕光华奖学金一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02 池瑞清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DG1234015 毛鹏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医学院临床医学DG1235021 董建宁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医学院临床医学DG1335011 鲍虹达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MF1235029 遆云帆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MG1236003 韩艺宽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MG1336049 王沣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哲学系哲学DG1201039 游力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哲学系哲学DG1201044 张仲娟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MG1201005 李琳琳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哲学系逻辑学MG1201031 陈智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哲学系逻辑学MG1201033 张淑慧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哲学系宗教学MG1201044 赵婷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产业经济学DG1302025 李萌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工商管理DG1302052 汪潇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会计学DG1402074 彭博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金融硕士MF1202015 向恒熙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国际商务MF1202029 耿睿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会计硕士MF1302415 王娜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西方经济学MG1202018 刘妍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金融学MG1202074 许悦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国际贸易学MG1202110 王玉梁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企业管理MG1202175 刘洋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企业管理MG1202187 唐彬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企业管理MG1202190 王冲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MF1205048 汤凝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MF1305002 陈林琳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MF1305013 蒋茜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MF1305050 熊睿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MF1305062 张瑞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MF1305100 姚双双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MG1106058 吴炜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政府管理学院社会保障MG1106071 覃有宁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MG1306043 李佳运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MG1306048 盛永胜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社会学院社会学MG1307013 施旖旎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社会学院社会学MG1307021 赵超越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208002 曹逸梅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208004 陈扬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208018 李珺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208038 王冬梅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208054 禹明莲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208057 臧晴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308005 邓瑗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308016 黄敏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308025 马炜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408003 巢彦婷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DG1208083 洪一麟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MG1208057 王帅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外国语学院日语笔译MF1209045 王燕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MF1309024 王青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MF1309031 燕丽婷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外国语学院法语笔译MF1309054 谢桂敏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MG1309058 王博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DG1210018 刘亮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考古学DG1310001 陈大海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考古学DG1310005 彭辉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DG1310011 单磊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考古学DG1410007 李思洋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国际关系DG1413003 张舒君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民族学MG1113026 石宏云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MG1210019 陈海懿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MG1210032 贾磊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世界史MG1210059 黄微薇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世界史MG1210076 张晓路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国际关系MG1213013 印真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MG1311009 王安静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MG1311011 徐颖光华奖学金二等奖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MG1314010 鲍雪莹光华奖学金二等奖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MG1314013 费益佳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DG1215001 丁斅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MG1215030 经纬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数学系应用统计硕士MF1321015 钱云娟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数学系应用统计硕士MF1321017 王煜晶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02 柏艳飞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17 冯超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19 高皓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71 王青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物理学院物理学DG1322078 邢捷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物理学院声学DG1322108 吴融融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DG1223022 于忠卫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MG1223053 张文平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MG1323033 钱晟一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124001 毕晓东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324075 石茂虎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324078 宋晨海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424067 孙晓阳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MG1224064 孙钰朋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MG1424107 王伟平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DG1325032 童非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DG1425008 胡海冬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DG1425010 贾李娟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DG1425032 王星皓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DG1226011 王灵俊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体物理MG1426008 余海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MG1227024 李茹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地质MG1227069 陈莲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MG1327053 邵珠德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MG1327063 杨闫君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MG1327094 袁敏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MG1328009 姜晓曼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MG1328032 刘芷君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DG1329025 许怀智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工程硕士)MF1329014 李肖南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MG1229075 傅丽雯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MG1429065 莫绍星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DG1230015 孙方方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DG1330029 王聪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药学DG1330063 张青玉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MG1230007 姜婻婻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MG1330075 张毓媛光华奖学金二等奖模式动物研究所生物学DG1431016 全超光华奖学金二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07 龚赛赛光华奖学金二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36 郑亮光华奖学金二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333012 蒋智威光华奖学金二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333046 朱峰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DG1334005 曹燕强光华奖学金二等奖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学MG1334049 喻宏亮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医学院临床医学DG1235015 陈莎莎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医学院临床医学DG1235046 王春喜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医学院临床医学DG1235051 吴冠楠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医学院基础医学DG1335004 郝双影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医学院妇产科学MG1235129 陈士雯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医学院基础医学MG1335011 许玉君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MF1336041 刘晓曼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MG1236039 侯玉洁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MG1336005 符靓璇光华奖学金二等奖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DG1315013 陶莎华为奖学金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DG1323012 江小帆华为奖学金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DG1323013 陆鹏华为奖学金软件学院软件工程MF1332092 赵濛华为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333001 笪庆华为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333023 孟顺梅华为奖学金商学院应用经济学DG1402083 何飞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DG1209018 龙佳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11 丁泓铭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DG1123029 刘小勇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224026 符滕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DG1325049 赵伟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DG1226012 王松虎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DG1329005 黄芳芳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DG1330028 涂晓龙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医学院临床医学DG1335040 潘半舟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特等奖哲学系哲学DG1201033 韦敏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法学院法学理论DG1205012 李激汉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DG1306021 梁誉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社会学院社会学DG1307009 施瑞婷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308058 赵成杰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408022 刘阳扬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DG1209024 何荷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历史学系世界史DG1210042 郭剑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DG1310013 郭文安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DG1310014 何志明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DG1214005 郝世博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DG1223024 张晓伟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224023 范高超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224088 韦国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学DG1227029 马小雪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学DG1327047 赵一飞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DG1328019 朱佳雷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DG1330009 高涛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模式动物研究所生物学DG1231014 陶陶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DG1434037 魏冰妍交通控股奖学金博士一等奖商学院企业管理MG1202202 吴春燕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G1205084 杭昀竹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MG1306047 邵侃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MG1308026 卜兴蕾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MG1209058 马亚雯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MG1311036 衣旭峰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环境学院环境工程MG1325061 王骏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MG1329077 陈笑夜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医学院内科学MG1235091 钟永忠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MG1236035 陈海明交通控股奖学金硕士优秀奖商学院企业管理MG1202167 李莉京英奖学金一等奖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MG1225007 费汉洵京英奖学金一等奖商学院金融硕士MF1202014 吴越洋京英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企业管理MG1302212 臧志梅京英奖学金二等奖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MF1305092 邱晨京英奖学金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药剂学MG1230096 赵孟越京英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国际贸易学MG1202111 吴国锋京英奖学金三等奖商学院企业管理MG1202214 钟超京英奖学金三等奖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MG1108044 程萍京英奖学金三等奖医学院肿瘤学MG1235138 程磊京英奖学金三等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DG1123032 金晶南瑞继保奖学金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DG1423027 王宇南瑞继保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DG1133010 王钦辉南瑞继保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13 居然南瑞继保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26 吴迪南瑞继保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30 杨琬琪南瑞继保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233039 竺涛南瑞继保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DG1333003 耿文静南瑞继保奖学金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MG1201008 吴兵潘雪平助学金商学院国际贸易学MG1202115 杨泓潘雪平助学金商学院企业管理MG1202172 刘建彬潘雪平助学金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MF1305016 李靖静潘雪平助学金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MF1305088 孔令营潘雪平助学金政府管理学院社会保障MG1206087 张存娟潘雪平助学金政府管理学院中外政治制度MG1306014 肖枫潘雪平助学金社会学院人类学MG1207027 和川军潘雪平助学金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108031 潘文峰潘雪平助学金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MG1208061 张贤志潘雪平助学金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MG1308045 李腾潘雪平助学金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MG1309078 王晓维潘雪平助学金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MG1409004 付裕潘雪平助学金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F1310002 鲍杰潘雪平助学金历史学系中国史MG1210021 崔德胜潘雪平助学金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MG1211008 郝蒙潘雪平助学金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MG1212007 白雪潘雪平助学金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硕士MF1314008 何俊潘雪平助学金工程管理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MG1415006 李军潘雪平助学金美术研究院美术学MG1216003 侯进刚潘雪平助学金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66 唐涛潘雪平助学金物理学院物理学DG1222087 尹佩林潘雪平助学金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DG1223023 翟计全潘雪平助学金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224104 张传磊潘雪平助学金化学化工学院化学DG1424098 杨国强潘雪平助学金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工程硕士)MF1425017 李幸芝潘雪平助学金环境学院环境科学MG1425038 张晓玲潘雪平助学金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DG1426006 靳硕文潘雪平助学金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第四纪地质学MG1227084 谭艳潘雪平助学金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DG1328004 陈兴超潘雪平助学金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DG1229025 姚金龙潘雪平助学金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DG1229038 谢一凡潘雪平助学金生命科学学院制药工程MF1430022 向钢潘雪平助学金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MG1330031 马俊婷潘雪平助学金软件学院软件工程MF1432090 张小军潘雪平助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技术MF1233022 刘树龙潘雪平助学金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光学工程DG1234001 陈烨潘雪平助学金医学院内科学MG1435131 刘蕾潘雪平助学金医学院内科学MG1435141 张东波潘雪平助学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MF1336004 戴波潘雪平助学金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MG1309029 王晨希三星奖学金化学化工学院化学MG1324035 刘梦梦三星奖学金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学MG1334050 朱健三星奖学金商学院应用经济学DG1302020 董梅生笹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商学院工商管理DG1302041 胡建雄笹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法学院法学理论DG1205027 叶芳芳笹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社会学院社会学DG1207011 任克强笹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208029 马泰祥笹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DG1314012 廉同辉笹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哲学系伦理学MG1201034 焦唤芝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应用经济学DG1302015 陈东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法学院法学理论DG1205010 蒋晓妍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法学院法学理论DG1305001 丁宇峰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DG1206012 田萍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DG1206023 孟薇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DG1308040 王文君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DG1308071 贾斌武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MF1309019 宋若水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MG1209014 李思然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中国史DG1210031 殷昭鲁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世界史DG1210049 张子恺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历史学系外交学MG1213017 田密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MG1211029 高梦媛笹川良一奖学金二等奖商学院金融硕士MF1202007 李燕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会计硕士MF1302418 王烨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企业管理MG1102159 董煜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金融学MG1202078 张艺馨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产业经济学MG1202090 陶红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国际贸易学MG1202105 刘英娜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企业管理MG1202151 陈果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企业管理MG1202208 姚纬苹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政治经济学MG1302012 杨乐坤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G1302030 管珍珠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国民经济学MG1302045 张小燕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金融学MG1302060 荣恒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国际贸易学MG1302118 杨海燕许继廉奖学金商学院会计学MG1302141 孙园园许继廉奖学金。
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
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建筑学硕士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建筑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设计技术和方法,具备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下是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一、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系统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学生。
2. 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具备开展独立科研工作和创新性的设计能力。
4. 培养具备国际化思维和交流能力的学生。
二、课程设置:1. 建筑学领域核心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结构理论与设计、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建筑历史与理论等。
2.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建筑结构计算与分析、建筑美学与设计、建筑文化与建筑遗产保护等。
3. 学术研究课程:包括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
4. 实践性课程:包括设计工作室、建筑实习等。
三、培养模式和方法:1. 系统培养:通过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育规划,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能够熟练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2. 创新培养:通过创新性的设计项目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具备在建筑设计领域进行原创性研究和设计的能力。
3. 实践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四、培养评价方式:1. 课程成绩评估:通过课程考试、作业和实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估。
2. 项目评估:对学生参与的设计项目和实践项目进行评估,评价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综合能力和表现。
3. 研究成果评估:对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包括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和学术会议等。
五、培养质量保障:建立建筑学硕士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包括成立教学评估委员会、制定培养方案评估标准、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调研等,确保培养质量和效果。
六、培养效果及其评价:1. 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确保学生掌握了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免费下载】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本科生第一学期课表
6 00040010A 大学体育(一)
7 29010010A 设计基础(一)
8 000000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星期 节次
1 2 3
4
一
微积分 I(第二 层次)
5 微积分 I(第二
6
7
8
9
10
层次)
二
大学英语(一)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 术(二)(双)
形势与政策(上) (单)
注: 本学期上课时间:2014 年 9 月 1 日(新生至 9 月 29 日 第 5 周)至 2014 年 1 月 4 日(共 18 周) 复习考试时间:2014 年 1 月 5 日 至 2014 年 1 月 18 日(共 2 周)
上课时间
周一 第 3-4 节 1-18 教 105
周
周二 第 1-2 节 1-18 教 103
周
周二 周 周三 周
第 3-6 节 第 3-6 节
周二 第 3-6 节 10-18
周
周三 第 3-6 节 10-18 费 A208
周
周三 第 1-2 节 1-18 教 103
周
周四 第 5-6 节 1-18 教 103
序 课程号
号
南京大学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仙林校区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 授课计划及课程表 (2014 级)
1 00020010A 大学英语(一)
2 00050020 军训
3 00010012A 微积分 I(第二层次)
4 00000050A 形势与政策(上)
课程名
5 00030012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二) 通修 2
课程 学 学 修读 类型 分 时 人数
通修 4 4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附件5南京大学2014年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具体事宜说明:1、工程硕士报考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1)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学士学位。
(2)2010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2、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成绩一年有效)。
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英语运用能力测试,满分400分,每部分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GCT 命题依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命题及阅卷工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一组织。
第二阶段,符合我校GCT分数要求者持本人的成绩单,到我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综合测试。
我校将根据GCT成绩和综合测试结果择优录取。
3、我校的综合测试包括专业基础笔试及专业综合面试(上表中的“业务课参考书”供参考),由相关院系组织,时间另行通知,原则上在2014年12月中下旬。
4、我校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将不超过我校录取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数的10%(地质工程领域不超过20%)。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以外领域的考生,如果符合报考条件,但在2011年7月31日以后才获得学士学位,视同未获学士学位人员。
2014年第4期(总第144期)
2014年第4期(总第144期) 主编: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电 话:(025)83792485时间:2014年4月16日传 真:(025)83613851 地址:逸夫建筑馆二楼 E-mail: gsdis1@本期内容我校四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坚持阳光招生和科学选拔,顺利完成硕士生复试录取工作 (2)优化工作流程、规范管理系统——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总结...........................3 我校完成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申报遴选工作 (6)我校举行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系列培训 (6)我校举办第十一届研究生轻运动会 (7)集成电路学院研究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7)研究生院工作简报我校四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定》(教研[2014]1号)的文件,我校有4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其中,我校建筑学学科首次有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全国建筑学学科的第4篇。
具体获奖名单见下表。
自1999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每年评审不超过1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成为衡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激励机制和长效保障机制,鼓励研究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通过采取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博士生国际合作交流基金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3年来,我校获得8篇全国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罗斌)坚持阳光招生和科学选拔,顺利完成硕士生复试录取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东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要求,总结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经验教训,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严明招生纪律,坚持科学选拔,加强监督管理,推进信息公开,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平稳有序,公平公正。
南京大学与墨尔本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双学位
南京大学与墨尔本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双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计划培养适应我国未来城乡发展与建设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国际化视野与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建筑设计以及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将获得南京大学颁发的建筑学硕士学位和墨尔本大学颁发的建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Architecture)。
二、招生对象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往届生;四年制建筑学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具有工程实习实践经验的往届生。
三、录取资格1.学生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达到南京大学的复试资格条件,参加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织的复试(笔试和面试),综合考察入学考试和复试成绩后择优录取。
2.学生需满足墨尔本大学对于国际学生的英语要求,即下述标准之一:IELTS(academic English only) 6.5(no band less than 6.0)或TOFEL(paper-based test) 577+TWE 4.5或TOFEL(computer-based test)233+4.5 essay rating或TOFEL(internet based test)79+Writing 21;Speaking 18; Reading 13;Listening 13(详见.au/inbound/before-applying/eligibility.html)四、学制学习年限为两年半。
第一年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习。
第二年在墨尔本大学建筑系学习。
最后半年在南京大学完成毕业设计。
五、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学生需修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求的29学分及墨尔本大学建筑系要求的100学分。
课程计划如下:第一年秋季学期(9月至11月):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完成A类、B 类、C类与D类课程,详见每年的课程表。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2月至6月):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完成B类与D类课程,详见每年的课程表。
南京大学考研全面解析学科建设
南京大学考研全面解析学科建设南京大学最早在中国开展博士学位教育,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大理科通才教育班、第一个大文科通才教育班。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第一个气象系、第一个心理学系、第一个西洋文学系、第一个建筑系、第一个航空系、第一个体育科、第一个艺术科、第一个电影播音专修科、第一个农科、第一个林科、第一个现代地学系、第一个现代数学系、第一个国立大学医学院和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第一个履践型政治行政系、第一个履践型法学院、中国第一个商学院以及第一个工商管理、金融理财、会计、国际贸易系等等。
其他许多学科,如文、史、哲、戏剧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等等,都有深厚传统。
截止2014年2月28日,学校拥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3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
学院下属系科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系、语言学系、文献学系、戏剧影视艺术系、大学语文部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物理学系、现代物理系、光电科学系、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声科学与工程系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系、空间科学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水科学系、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系、大气物理学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海岸海洋科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信息电子学系、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微电子与光电子学系、微制造与集成工艺中心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广告与传播学系、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产业经济学系、金融与保险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人口研究所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营销与电子商务系、人力资源管理学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德语系、法语系、西班牙语系、朝鲜语系、国际商务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行政管理学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管理学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分析化学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南京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信息系统工程系、嵌入式技术系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控制与系统工程系、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管理-控制-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南京大学能源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独立学院)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085100)01建筑
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085100)01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建筑设计应用型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积极工作。
2.掌握系统的建筑学基本理论,具备建筑设计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专业的实践技能。
了解前沿的发展动态,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
3.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建筑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往届生。
三、考试方式考生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达到我校的复试资格条件,参加我院组织的复试(笔试和面试),综合初试和复试成绩后择优录取。
其中初试部分参见本专业招生目录中的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满足我校复试要求后可可参加复试,复试具体要求详见当年度的复试通知。
四、课程设置A类公共必修课(7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自然辩证法等选修课程1英语4B类学科必修课(6学分)B01 建筑理论研究 2B02(C/E) 城市形态与设计方法论(C/E) 2B03(C/E) 计算机辅助技术(C/E) 2C类专业方向必修课(11学分,C11、C12和C13、C31各选1门)C11 基本设计 2C12 概念设计 2C13 建构研究 2C14 建筑设计实践 3C15 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 1C16 材料与建造 1C31 城市设计 2X003 研究方法 2D类专业方向选修课(5学分)C21 中国建构文化(木构)研究 1C24 建筑史方法 1C25 都市社会学 1D21 建筑史专题 1D22 社会理论与空间实践 1C32(C/E) 城市形态学(C/E) 2D3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方法 1D32(C/E) 电影建筑学(C/E) 1C42 GIS基础与应用 1D41 BIM 1C53 传热学与计算流体力学 2C54(C/E) VDS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C/E) 2D51(C/E)绿色建筑技术-上(C/E) 1D52(C/E)建筑体系整合-上(C/E) 1D53 建筑环境学 2D61(C/E) 设计工作坊一(C/E) 1D62(C/E) 设计工作坊二(C/E) 1D63(C/E) 设计工作坊三(C/E) 1D64(C/E) 设计工作坊四(C/E) 1本专业学分构成为:学位课(A+B+C)=24学分;选修课(D)≧5学分;总分≧29学分。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1204)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公共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1、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能够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观点与方法富有创新性,并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达到相应要求。
2、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动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教学和其它实际工作。
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或实际应用价值。
二、专业方向1、行政管理2、社会保障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得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合格,再经本专业复试合格者。
2、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参加博士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1、硕士研究生:三年2、博士研究生:三年五、课程设置(一)行政管理专业(120401)博士研究生A.公共学位课程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2、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B.专业学位课程1、公共行政理论与研究方法论2、公共政策研究的范式与方法3、现代决策理论与决策分析4、公共政策分析技术5、公共管理模式的嬗变与重构6、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7、社会变迁与组织发展8、社会政策专题研究9、东方社会研究(博士研究生至少修完上述专业课程中的4门)(二)行政管理专业(120401)硕士研究生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马列原著选读(2学分) 硕士英语(4学分)B类: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3学分) 公共管理专题研究(2学分)公共政策专题研究(2学分)C类:公共行政理论与发展(2学分)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2学分)公共伦理专题研究(2学分)行政法专题研究(2学分)公共预算专题研究(2学分)D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2学分)决策理论与决策分析(2学分) 公共经济学专题研究(2学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研究(2学分)组织理论专题研究(2学分) 非政府组织专题研究(2学分)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发展(2学分) 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2学分) 国家治理转型专题研究(2学分) 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2学分)(三)社会保障专业(120404)硕士研究生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马列原著选读(2学分) 硕士英语(4学分)B类: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3学分) 公共管理专题研究(2学分)社会政策专题研究(2学分)C类: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2学分)公共经济学专题研究(2学分)社会福利专题研究(2学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专题研究(2学分)公共组织理论专题研究(2学分)D类:福利经济学专题研究(2学分)保险精算(2学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2学分)分类福利专题研究(2学分)社会保险实务研究(2学分)医疗社会保障研究(2学分)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2学分)城乡社区福利研究(2学分)六、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入学3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A.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方向研究生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理论研究、建筑设计以及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等师资。
具体要求:(一)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积极工作;(二)对本学科在掌握坚实的设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拓宽文理知识范围,有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工程方面的科学技术并对建筑设计及理论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研究方向(一)建构文化研究(二)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三)中国当代建筑批评(四)西方当代建筑理论(五)西方批判建筑历史研究(六)中国人居文化研究(七)中国市镇文化研究三、招生对象与方法(一)已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或工学学士)的建筑学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三)已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的工业民用建筑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四)已获得学士学位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五)及相关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
具有以上五类学士学位文凭的本科毕业生、在职人员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均可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
具体招生要求以我校当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说明为准。
入学考试分二步,初试与复试。
其中初试部分参见本专业招生目录中的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满足我校复试要求后可可参加复试,复试具体要求详见当年度的复试通知。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前2年修满学分,后1年完成论文。
最长年限为4年。
五、课程设置A类公共必修课(7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等选修课程1学分英语4学分B类学位课(6学分)B01 建筑理论研究2学分B02 城市形态与设计方法论2学分B03 计算机辅助技术2学分C类专业课(9学分,前4门为必选课,后2门任选一门)C01 建筑设计研究(1)2学分C02 中国建构文化(木构)研究-1 1学分C03 建筑设计实践2学分C04 都市社会学1学分C04 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3学分C05 社会史理论与方法3学分D类选修课(包括D1-专业选修课程,D2-跨专业选修课程)D1类专业选修课程(☆为限选课)D01 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1学分D02 材料与建造1学分D04 现代建筑技术-1 2学分D05 建筑体系整合-1 1学分D06 建筑史方法☆1学分D07 GIS基础与应用1学分D08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方法1学分D09 建筑史专题☆1学分D10 电影建筑学1学分D11 历史建筑物考察与研究☆2学分D12 建筑环境学2学分D13 社会理论与空间实践1学分D19 建筑前沿理论1学分D20 数字建筑设计2学分D21 设计工作坊(1) 1学分D22 设计工作坊(2) 1学分D23 设计工作坊(3) 1学分D2类跨专业选修课程本专业学分构成为:学位课(A+B+C)=22学分;选修课(D1+D2)≧(7+3)学分;总分≧32学分。
备注:1.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通知,A类中“自然辩证法等选修课程”是指“《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3门,我校要求硕士生须在其中任选1门。
2.非建筑学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需补修本科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系列设计课程1门和理论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原理》、《建筑技术(一)》、《居住区建筑设计原理》中1门。
具体课程由导师指定。
3.非建筑学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本科为建筑学四年制的硕士生须完成D类设计工作坊课程2门,合计2学分。
具体课程须参考第二学期选课单课程说明。
六、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应完成所有学位课程和大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一)理论课:课堂讲授和课堂研讨相结合;(二)设计课:专题设计研究与高等技能训练相结合;(三)实践课:参加由导师认定的实际工程项目至少一项;(四)鼓励研究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
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结束前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第三学期在导师指导下着手准备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报告,学期末经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最后一年完成论文。
七、考核方式(一)理论课以笔试考试、研究报告或论文为主;(二)设计课、实践课以作品或报告考评为主;(三)其它课程以读书报告,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
(四)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
由学科组组织相关及其3位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技能、综合素质,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根据成绩分别向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和终止研究生学习二个方向分流。
八、学位论文(一)选择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二)严格开题报告制度,开题报告须经指导教师严格把关后,由3位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的小组审议,签署指导意见后方可开题;(三)加强论文写作指导和监督;(四)进行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教育。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至少请2位专家评阅论文,至少1人为校外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写出评阅意见。
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须在规定刊物上至少正式发表一篇文章并参加一项实际工程的设计项目。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完成上述论文指标者,学校方可授予学位。
申请建筑学硕士学位者,还应符合《关于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的补充规定(修订稿)》中规定的条件。
十、质量监测对在校期间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与研究档案,实行中期考核,全面试行学位授予量化指标,并对毕业后的研究生进行不定期的调查。
以便今后对培养计划进行适时调整。
B.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方向研究生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理论研究、建筑设计以及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等师资。
具体要求:(一)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积极工作;(二)对本学科在掌握坚实的设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拓宽文理知识范围,有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工程方面的科学技术并对建筑设计及理论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研究方向(一)建筑设计与理论(二)城市设计与理论(三)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研究(四)人居环境研究(五)建筑教育(六)建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三、招生对象与方法(一)已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或工学学士)的建筑学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三)已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的工业民用建筑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四)已获得学士学位的环境艺术专业、热能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五)及相关专业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
具有以上五类学士学位文凭的本科毕业生、在职人员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均可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
具体招生要求以我校当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说明为准。
入学考试分二步,初试与复试。
其中初试部分参见本专业招生目录中的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满足我校复试要求后可可参加复试,复试具体要求详见当年度的复试通知。
其中本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科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报考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研究方向的考生,复试科目为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完成培养方案,符合我校授予学位条件后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前2年修满学分,后1年完成论文。
最长年限为4年。
五、课程设置A类公共必修课(7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等选修课程1学分英语4学分B类学位课(6学分)B01 建筑理论研究2学分B02城市形态与设计方法论2学分B03 计算机辅助技术2学分C类专业课(9学分)C01 建筑设计研究(1)2学分C02 建筑设计研究(2)2学分C03 建筑设计实践4学分C04 都市社会学1学分D类选修课(包括D1-专业选修课程,D2-跨专业选修课程)D1类专业选修课程D01 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1学分D02 材料与建造1学分D03 中国建构文化(木构)研究-1 1学分D04 现代建筑技术-1 2学分D05 建筑体系整合-1 1学分D06 建筑史方法1学分D07 GIS基础与应用1学分D08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方法1学分D09 建筑史专题1学分D10 电影建筑学1学分D11 历史建筑物考察与研究2学分D12 建筑环境学2学分D13 社会理论与空间实践1学分D19 建筑前沿理论1学分D20 数字建筑设计2学分D21 设计工作坊一1学分D22 设计工作坊二1学分D23 设计工作坊三1学分D2类跨专业选修课程本专业学分构成为:学位课(A+B+C)=22学分;选修课(D1+D2)≧(7+3)学分;总分≧32学分。
备注:1.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通知,A类中“自然辩证法等选修课程”是指“《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3门,我校要求硕士生须在其中任选1门。
2.非建筑学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需补修本科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系列设计课程1门和理论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原理》、《建筑技术(一)》、《居住区建筑设计原理》中1门。
具体课程由导师指定。
3.非建筑学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本科为建筑学四年制的硕士生须完成D类设计工作坊课程2门,合计2学分。
具体课程须参考第二学期选课单课程说明。
六、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应完成所有学位课程和大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一)理论课:课堂讲授和课堂研讨相结合;(二)设计课:专题设计研究与高等技能训练相结合;(三)实践课:参加由导师认定的实际工程项目至少一项;(四)鼓励研究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
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结束前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第三学期在导师指导下着手准备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报告,学期末经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最后一年完成论文。
七、考核方式(一)理论课以笔试考试、研究报告或论文为主。
(二)设计课、实践课以作品或报告考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