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三节第四节 凝血与血型1
受血者 红细胞
受血者 血清
血型的鉴定
应用已知血型者的血清凝集素,测定未知人群的 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即可确定未知人群的ABO血型
标准A血清 标准B血清
血型遗传
决定ABO血型系统的各种表 现型是显性基因,A基因和B基因 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
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可推断 子女的血型。
但只能作否定的参考依据, 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
抗活化素
依赖因子Ⅻ激活物
纤溶酶原
+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加速凝血 (1)加钙: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 (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 2.延缓凝血 (1)除钙剂: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
红细胞表面凝集原与血型
A凝集原
B凝集原
A、B凝集原均有
两种凝集原均无
ABO血型抗原与抗体
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红细胞抗原 血清抗体
A
抗B
B
抗A
AB
—
—
抗A、抗B
输血的基本原则
临床上输血要求输同型血。只有在缺乏同型血的 情况下,才可根据供血者的红细胞确实不被受血者的
血清所凝集的原则,可缓慢、少量(一般不超 过300mI)输入异型血液
“万能献血者”与“万能受血者”
O型血液的红细胞膜上无凝集原,故在必要 时可输给其它血型者;
而AB型血液的血清中无凝集素,故可接受其 它型血液。
至于供血者输入的血浆中凝集素进入受血者 的血循环后,很快被稀释,使其浓度降低到不足 以引起同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2.熟悉
健康成人各 类血细胞数 目的正常值 ;红细胞的 生理特性; 输血原则。
1.掌握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 念;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 透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 能;血液凝固的过程; ABO 血型系统血型分型的依据及血 型鉴定原理。
3.了解
血液的理化性 质和功能;纤 维蛋白溶解; Rh血型系统。
二、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以及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 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血浆
二、血浆渗透压
临床常用的各种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 常用的等渗溶液有0. 9% 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 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血浆 第三节 血细胞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性质 2.红细胞、白细胞生理 3.血液凝固过程 4.血型
1 难点 2
1.ABO血型系统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案例
• 梁某,女,32岁,妊娠35周,因感疲劳乏力、活动后呼吸困难、 心悸、头晕、视目昏花、食欲减退等症状就诊。入院后,查体 脉搏112次/分,红细胞(RBC)5.8×1010/L,白细胞(WBC) 10.9×109/L,血红蛋白(Hb)89g/L, 血细胞比容28.3%, 铁蛋白35ng/ml。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与功能 1.形态 呈双凹圆盘形,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含大量的血红蛋白,直径为 7~8μm。 2.数量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正常值为(4.0~5.5)×1012/L,女性较少, 为(3.5~5.0)×1012/L,新生婴儿的红细胞数可达(6.0~7.0)×1012/L。 3.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并能缓冲血液酸碱度变化。
血液凝固、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关系
Q:试分析血液凝固、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关系?答: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凝血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即因子X被激活成因子Xa;2、凝血酶原在Xa、Ca2+、V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人体内的抗凝系统包括体液抗凝系统和细胞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包括丝氨酸蛋白抑制物如抗凝血酶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即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糖蛋白、蛋白质C系统以及肝素。
细胞抗凝系统即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
除此之外,正常血管的光滑的内皮和不断流动的血液以及血液中的纤维溶解系统也辅助构成了抗凝系统。
血凝过程中生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一系列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溶解,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这种纤维蛋白被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
纤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纤溶酶原在其激活物的作用下,激活形成纤溶酶;2、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发生降解。
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三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共同为机体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生理状态下,有少量纤维蛋白形成并覆盖于血管内膜上,参与维持血管的正常通透性,同时抗凝系统使其不易造成凝血和形成血栓,纤溶系统又将其水解,使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中,机体既不易出血,又无血栓形成。
当血管受损,一方面要求迅速凝血形成止血栓,以避免血液的流失;另一方面抗凝系统要使凝血反应局限在损伤部位,以保证全身血管内的液体状态。
当组织损伤所形成的止血栓在完成使命之后,将由纤溶系统逐步溶解,以恢复血管的畅通,也有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若纤溶系统活动亢进,可因止血栓的提前溶解而有新的出血的倾向;如果纤溶系统活动低下,则不利于血管的再通,并可加重血栓。
生理学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护理课件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 纤维蛋白多聚体,交织成网状结构, 将血小板和红细胞包埋在其中,形成 牢固的凝血栓子。
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处迅速到达并发挥 作用,通过释放出血小板颗粒中的活 性物质,活化血小板并促进其聚集, 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液凝固的调节
抗凝物质的作用
抗凝血酶、蛋白质C系统和组织因 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通过抑 制凝血酶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对 血液凝固过程进行负向调节。
VS
内源性纤溶系统主要由t-PA和u-PA等 蛋白质组成,它们在血液中以非活性 形式存在。当需要时,这些蛋白质被 激活并发挥作用。外源性纤溶系统则 由外部因素如细胞表面、细菌或病毒 等引发。血液pH值和Ca2+浓度等理 化因素也影响纤溶系统的活性。此外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能影响纤溶系统 的功能。
03
肺栓塞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治疗。
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过敏性紫癜护理
01
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血友病护理
02
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定期输注凝血因子,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03
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遵医嘱输注血小板,观察出血情况。
其他相关疾病的护理
纤溶系统的作用
纤溶系统通过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 和清除已形成的血栓,对血液凝固 过程进行正向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中的血流速度、血管通透 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状态等因素也会 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述
纤维蛋白溶解是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重要的凝血机制之一,它 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对维持血液流动性和止血具 有重要意义。
3-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Ⅸ
Ⅹ
Ⅹ Ca2+
Ⅱ 纤维蛋白原
Ⅱa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a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ⅩⅢ
(二)凝血的基本过程
2.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内源性凝血 凝血因子 全来自血浆 外源性凝血 部分来自血管外
参与因子
步骤
多
复杂
少
简单
放大效应
凝血速度
明显
慢
不及内源性明显
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凝血的基本过程
3.凝血过程特点
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纤维蛋白形成
血清: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的液体。
血清
≠
血浆
血清 = 血浆 +某些化学物质-纤维蛋白原-某些凝血因子
一、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1.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因子 Ⅰ Ⅱ Ⅲ Ⅳ Ⅴ Ⅶ 同义名 合成部位 因子 Ⅷ Ⅸ Ⅹ Ⅺ 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肝细胞(需VitK) Ⅻ 同义名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斯图亚特因子 合成部位 肝细胞 肝细胞(需VitK) 肝细胞(需VitK)
尿激酶 血组激 管织肽 激激释 活活放 物物酶
-
抑制物 纤溶酶
纤溶酶原
(主要由肝脏合成)
+
-
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血凝与纤溶
1. 血凝的生理意义:生理性止血 2. 纤溶的生理意义: 防止血栓形成 3. 血凝与纤溶动态平衡:防止凝血或出血
一、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1) 表面光滑:防止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
血液—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课件)
Ⅷ 抗血友病因子 肝细胞
于血浆中 除Ⅶ(有活性)外,其余均为无活
性的酶原 多数因子在肝脏合成,且Ⅱ、Ⅶ、
Ⅸ、Ⅹ依赖维生素K参与
Ⅱ 凝血酶原
肝细胞 需VitK
Ⅸ
血浆凝血激酶
肝细胞 需VitK
Ⅲ
组织因子 内皮细胞
X
斯图亚特因子
肝细胞 需VitK
Ⅳ Ca2+
肝细胞
Ⅺ
血浆凝血激酶 前质
肝细胞
活化的凝血因子在右下角字母“a” Ⅴ 前加速素 标记
意义:形成血凝块,堵塞伤口止血 评价:凝血时间正常值3-8min
血清与血浆
来源 纤维蛋白原
血浆
血液抗凝离 心后取上清液
有
血清
血液凝固后 从血凝块析出
无
一、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编号 同义名 合成部位 编号
同义名 合成部位
除Ⅳ(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除Ⅲ(在组织中)外,其余均存在
Ⅰ 纤维蛋白原 肝细胞
分型:红细胞表面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Rh+) 红细胞膜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Rh-)
分布:白种人:85%Rh+,15%Rh汉族人:99% Rh+,1%Rh少数民族Rh-比例较大(苗族12.3%、塔塔尔族15.8%等)
一、血型 (二)Rh血型系统
临床意义:主要对Rh-的人而言,有一定的危险性
RBC上相应凝集原 (抗原)
+
血清中相应凝集素 (抗体)
RBC凝集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体内输血反应
体外血型鉴定
一、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A和
血型
血液 凝血和纤溶 生理学课件
进纤维蛋白溶解。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抑制Ⅹa的活性,灭活Ⅶ与
组织因子复合物,是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4.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促使凝血酶失活。
(四)抗凝与促凝措施 1.抗凝措施 降温;应用枸橼酸钠与血浆中的
Ca2+结合;使用光滑容器;肝素等。 2.促凝措施 临床手术中用温热粗糙纱布压迫止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 态的过程称为凝血。实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 成了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区别: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P31
需要知道的: 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Ⅲ(组织因 子),Ⅳ(Ca2+)
(二)凝血过程 (瀑布学说)
凝血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①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 凝血酶原
凝血酶
③ 纤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白原
纤维蛋白
+异物表面负电荷
组织因子(Ⅲ)
凝血酶原激活物
(三)生理性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失活凝血酶和部分凝血因子活性。 2.蛋白质C系统:灭活和限制部分凝血因子激活,促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当血管损伤或血液被抽出到体外时,很快凝固。
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产生。 作用:与凝血酶结合(1:1)使凝血酶失活。
③低温(5~10℃),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Ⅻ的激活。 作用:使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大。
作用:使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大。抑 正常人每ml血浆中含凝血酶原300单位,
形成血块,止血。 血凝块能堵住受伤的血管壁起止血作用,因此,血液的凝固为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
③血管内壁光滑,无Ⅻ→Ⅻa的过程,及血小板黏 激活脂酶,有利于乳糜微粒的消除,有助于防止与血脂有关的血栓形成。
10ml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凝固。
附、聚集释放的条件。 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产生。
体内抗凝血条件: 由组织损伤后释放出因子Ⅲ所发动的凝血过程。
③血管内壁光滑,无Ⅻ→Ⅻa的过程,及血小板黏
①血管内皮释放PGI,防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正常人每ml血浆中含凝血酶原300单位,
凝血因子存在于组织和血浆中,按发现的先后以罗马数字统一命名,从Ⅰ到ⅩⅢ共十二个。
②血液中无因子Ⅲ。 其中Ⅵ为Ⅴ的激活物,不是一个独立的因子,现已取消。
③激活、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激 ③低温(5~10℃),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Ⅻ的激活。
10ml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凝固。
活脂酶,有利于乳糜微粒的消除,有助于防止与血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
③低温(5~10℃),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Ⅻ的激活。 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依赖于血浆因子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当血管损伤或血液被抽出到体外时, 很快凝固。血凝块能堵住受伤的血管壁 起止血作用,因此,血液的凝固为机体 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
生理学(本科)第三章 血液的功能随堂练习和参考答案
生理学(本科)第三章血液得功能3、1血液得组成与理化特性3。
2血细胞生理3、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3、4 血量、血型与输血1、(单选题)血细胞比容就是指血细胞()A。
在血液中所占得重量百分比?B.在血液中所占得容积百分比?C、与血浆容积得百分比?D。
与白细胞容积得百分比E。
与血浆蛋白质得重量百分比参考答案:B2、(单选题)正常成年男性得血细胞比容值就是( )A。
30%~40%B。
37%~48%C。
40%~50%D.50%~55%E. 55%~65%参考答案:C3、(单选题)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得主要成分就是()A、氯化钾B。
氯化钠C。
碳酸氢钾D。
氯化钙E、蛋白质参考答案:B4、(单选题)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 ) A、球蛋白B。
白蛋白C。
纤维蛋白原D、氯化钠与碳酸氢钠E。
血细胞参考答案:B5、(单选题)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得pH( ) A。
KHCO3/H2CO3B、Na2HPO4/NaH2PO4C。
NaHCO3/H2CO3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E.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参考答案:B6。
(单选题)正常成年女性得红细胞数量平均为( ) A。
4、2×1012/LB、5.0×1012/LC、4、0×109/L~10×109/LD、10×109/L ~30×109/LE、100×109/L~300×109/L参考答案:A7、(单选题)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得( )A.膜通透性增大B。
脆性增大C、脆性减小D、悬浮稳定性差E。
可塑性差参考答案:D8. (单选题)把正常人得红细胞放入血沉增快人得血浆中去,血沉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A. 不变B。
减慢C. 增快D。
先不变,后增快E、先增快,后减慢参考答案:C9、(单选题)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得( )A、髓系多潜能干细胞B. 造血干细胞C、淋巴系干细胞D、成纤维细胞E、红系定向祖细胞参考答案:B10. (单选题)促红细胞生成素得作用就是促进()A。
凝血过程和纤溶系统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
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 eeding time)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
正常出血时间为1-3分0钟。
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即相应延长,这说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浆中一些蛋口质因子所完成的血液凝固过程也十分重要。
凝血有缺陷时常可出血不止。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
首先是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其次,更重要的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接着,在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口源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口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显然,生理止血主要由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完成。
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IatiOn)或血凝。
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口源转变为不溶的血纤维。
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后1-2小时, 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血浆内具备了发生凝血的各种物质,所以将血液抽出放置于玻璃管内即可凝血。
血浆内又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物质(a nticoagulant) o血液在血管内能保持流动,除其他原因外,抗凝物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19
ESR↑ ESR↓
3.渗透脆性:红细胞和一般细胞相比较,对低渗 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
生膨胀、破裂这一特性,称渗透脆性。可用来表
示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表示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易破裂。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0.46% NaCI溶 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2~0.34% NaCI溶液 中几乎全部破裂,形成完全溶血。故临床上以 0.32%~0.46% 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 的范围。若红细胞在高于0.46% NaCI溶液中即开 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大;在低于0.42%mmol/L NaCI溶液中才开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小。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①血管收缩
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局部肌源性收缩; 释放5—HT、 儿茶酚胺、TXA2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五)血浆的酸碱度(pH值)
7.35-7.45 (7.40)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防御功能和保护功能 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的吞 噬;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和凝血。 (三)调节酸碱平衡 (四)调节体温
第2节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 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7~8μm,
周边较厚,中央较薄,故有较大的表面积,有量: 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正常成 人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94.0~5.5)×1012/L,平均为 5.0×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平均为 4.2×1012/L。新生儿高大(6.0~7.0)×1012/L。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ppt课件.pptx
• 二、纤维蛋白溶解
(三)抗凝血系统
• 生理状态下,体内存在着多种凝血因子,但是血液在血管 内不会发生凝血,即使血管损伤发生出血而引起的血液凝 固也仅发生在受损局部,而没有发生广泛的血管内凝血, 这意味着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
• 在抗凝时体液抗凝系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种主 要的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 2.肝素 3.蛋白质C系统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一)凝血因子
•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一命名原则,用罗马数字按照各因子
被发现的顺序编号。
• 凝血因子的特点
– ①凝血因子大都存在于血浆中,仅Ⅲ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②除因子Ⅳ是Ca2+外,其余均属蛋白质 – ③部分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必须激活才具有活性如,
被激活的因子通常在其右下角标“a”,表示“活性型”凝血因子 – ④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合成,并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如Ⅱ、Ⅶ、Ⅸ、Ⅹ),
当肝受损或维生素K缺乏时,将导致凝血障碍而发生出血倾向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SKຫໍສະໝຸດ PKⅫⅫa
组织损伤
Ⅺ
Ⅺa
Ca2+
Ca2+
Ⅸ
Ⅷ PF3
Ⅸa Ca2+
Ⅹ
Ⅴ PF3
Ⅹa
Ⅲ Ⅶ Ca2+
Ⅹ ⅩⅢ
Ⅱ
Ⅱa
Ca2+
ⅩⅢa
Ⅰ
Ⅰa
Ca2+
催化方向
变化方向
纤维蛋白 多聚体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液》PPT课件
9/25/2023
Li Hongyu, Dept. of Physiology, WCUMS
第 三 章 血 液
2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第二节 血 细 胞
•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
凝血时间:血液自流出至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 正常值:2-8分.
(一按 )国凝际血命因名子法 编 号 的 凝 血 因 子
•────────────────────────────
• 编凝血号因子同特义点名 :
编号
同义名
•──────────────────────────── • 因①子除Ⅰ因纤子维Ⅲ蛋外白,都原 在血浆中; 因 子 Ⅷ • 抗 血 友 病 因 子 ( A H F ) ,
• •
因因②子子除ⅡⅢ因凝组子血织Ⅳ酶凝外原血,都致 活是素蛋白质;
因
子
Ⅸ
•抗血友病球蛋白 •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成 分 (PTC)
• •
因因③子子因ⅣⅤ子C前Ⅷa 2加缺+速乏素时, 加将速•发球生蛋 血白•,友因因病子子 。ⅩⅪ •
⑵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
了解 哟!
(3)成熟因子
了解
●Vit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哟!
(4)红细胞的破坏:
在肝脾被破坏,脾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肾性贫血
二、白细胞
掌握
啊!
(一) 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
医学专题小血管内皮细胞作用29438
2.粘滞性:
粘滞性(viscosity)产生于内部颗粒或分子间的摩擦,
通常测定与水相比的相对粘度表示。 全血为水的4-5倍,
血浆为1.6-2.4倍。 全血取决于RBC数量及它们所在血浆中分布状态(如流速快慢, RBC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
血浆取决血浆蛋白量。
粘滞性过大会影响微循环正常进行。 血液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zhòngyào)因素之一。
●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五页。
(2)淋巴细胞 特异性免疫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tǐyè)免疫两种类性。
T 淋巴细胞(血液中80% - 90%)
主要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fāyù)成熟,
●执行细胞免疫功能
B 淋巴细胞(淋巴组织中) 主要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的,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tèxìng)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一)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
的
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 40%50%
成年女性 37%48%
新生儿 55%
变化
严重(yánzhòng)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
量↓→红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临床应用:
• 失血在500ml以下,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通过机体的代偿作
用,血量和血液的主要成分能很快恢复(huīfù)到正常水平。正常人一次 献血200~300ml,对其身体并不会带来损害。
• 中等失血即一次失血约1000ml,达全身血量的20%,人体功能则 难以通过代偿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输血、输液等处理。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简答题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简答题
一、启动阶段
当机体受到损伤时,暴露出的组织或细胞表面的凝血因子会与受伤部位接触,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释放出血小板因子,其与钙离子、磷脂共同作用,使血小板快速聚集并发挥作用。
二、凝块形成
在启动阶段后,凝血酶的生成加速,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多聚体。
这些多聚体进一步交联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肽链,从而构成血凝块。
三、血块收缩
血块收缩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纤维蛋白网中的血小板伸出伪足,向血块中心集结形成血块收缩环,使血块更为坚实。
同时,红细胞也被压缩至血块中心,形成凝血块。
四、纤维蛋白溶解
在完成血块收缩后,部分纤维蛋白多聚体被降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这些产物逐渐被释放入血浆中。
这一过程有助于保持血液流通的通畅,防止血栓形成。
五、抗凝和纤溶的平衡
血液凝固过程中,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抗凝物质如肝素、抗凝血酶等抑制纤维蛋白的形成和凝血酶的活性;而纤溶系统则通过降解纤维蛋白,防止血栓形成。
这种平衡保证了血液在正常状态下的流动性。
总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包括启动阶段、凝块形成、血块收缩、纤维蛋白溶解以及抗凝和纤溶的平衡等环节。
这些环节相互协同,确保了血液的正常凝固和流动。
纤维蛋白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纤维蛋白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纤维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它在血液凝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血液凝固是人体在出血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它能够迅速堵塞伤口,防止大量的血液流失。
纤维蛋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起到止血的作用。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它涉及多种血液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其中,纤维蛋白在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血栓。
同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形成一系列的反应链。
最终,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催化,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
这些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将伤口堵塞住,停止血流。
纤维蛋白是一种长链蛋白质,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它们之间通过氢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相互连接,形成纤维蛋白的空间结构。
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会发生构象改变,暴露出一些特定的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可以与其他纤维蛋白单体结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是一个自动放大的过程。
一旦纤维蛋白单体开始聚合,它会吸引更多的纤维蛋白单体加入其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聚集体。
同时,纤维蛋白凝块上的血小板也会被吸引到凝块表面,进一步增强凝块的稳定性。
这种自动放大的机制确保了血液凝块能够迅速形成,并且具有足够的强度来阻止血流。
除了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外,纤维蛋白还具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例如,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纤维蛋白可以提供一个支架,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此外,纤维蛋白还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对于维护机体内稳定的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纤维蛋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参与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纤维蛋白能够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迅速堵塞伤口,阻止血流。
同时,纤维蛋白还具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对于了解纤维蛋白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外源性激活物
包括: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 作用——防止血栓形成、帮助组织修复
2020/10/25
18
Fibrinolysis
2020/10/25
19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2: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 或糖脂,它们起抗原作用,称为凝集原。
3:凝集素: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 的特异抗体,称为凝集素。
4: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同 时伴有溶血的现象。
2020/10/25
24
5: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第二章 血液
第三节 血液凝固 与纤维蛋白溶解
2020/10/25
1
• 一、血液凝固 • 二、纤维蛋白溶解
2020/10/25
2
Hemostasis
2020/10/25
3
一、血液凝固
• 1、定义:血液由流动变成不流动胶冻态的过程 • 2.凝血因子: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3.凝血过程 • 4.特点:正反馈;以丝氨酸蛋白酶为主反应链的酶促反应 • 5.凝血块形成时间:5 ~ 15min(试管法) • 6.抗凝血因子 • 7.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2020/10/25
20
(三)、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内源性凝血 系统
凝血酶原激 活物
FⅫ PK
FⅫa
K
凝血酶
凝血酶
纤溶酶
原
抑制
物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原
(不溶性)
2020/10/25
纤溶酶 原
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 (可溶性)
21
Ⅻa发挥着枢纽作用, 将血凝、纤溶、激肽以及补体等系统联系起来,
使生理止血功能与免疫功能协调一致, 有效地保护机体、减少创伤带来的危害
2020/10/25
4
2020/10/25
5
凝血因子
• (1)除十二种因子外,尚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 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也参与凝血。
• (2)除 Ca2+及磷脂外,均为蛋白质,多数为丝 氨酸蛋白酶。
• (3)除 FIII(组织因子)外,其余因子均在血浆 中,且Ⅱ、Ⅶ、Ⅸ、Ⅹ在肝脏内需 VK参加合成。
10
2020/10/25
11
2020/10/25
12
2020/10/25
13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比较
2020/10/25
14
抗凝血因子
• 在启动凝血后,凝血因子会活化以下因子 • 1:抗凝血酶III: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 作用机制:与凝血酶等因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使之失活。占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 • 2: 蛋白质C: VitK依赖因子,阻碍凝血,促进纤
外源性凝血途径??? 尿激酶、链激酶
2020/10/25
22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 二、交叉配血试验与输血原则
•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 1:血型 • 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 蛋白质型血型、酶型血型、白细胞血型
2020/10/25
23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 (4)凝血因子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经 被激活后才具有酶的活性。
2020/10/25
6
2020/10/25
7
2020/10/25
8
凝血过程
1:基本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FⅩa-Ⅴa-Ca2+-磷脂)
第二步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 Ⅱa
第三步
2020/10/25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维蛋白的溶解。 • 3: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
2020/10/25
15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2020/10/25
16
二、纤维蛋白溶解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 (二)、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三)、 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2020/10/25
17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
• 内源性激活物
9
凝血过程
• 2:凝血因子Ⅹ的激活途径(凝血系统) • 又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 • (1):内源性凝血途径 • ——由因子Ⅻ启动的血管内凝血过程,参与凝血
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 (2):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Ⅲ启动的与血液接触后的凝血过程,启
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2020/10/25
次侧: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供血者的血清 ——最好也不凝集;若有,只能在紧急情况下
输血,但要少量、缓慢、严密监察
2020/10/25
31
交叉配血试验
2020/10/25
32
临床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1)保证输血安全 2)法医学上亲子鉴定 3)组织器官移植
O型血可供给A型、B型、AB型的红细胞 AB型血可接受A型、B型、O型红细胞
2020/10/25
25
★Identification of blood group 血型的鉴定
2020/10/25
26
6:Rh血型:含Rh抗原的血液
Rh阳性血型在中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
,
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
2020/10/25 中国,Rh阴性血型只占3~4‰。
27
Rhesus monkey RBC
(含Rh抗体)血清
(+)
Rh(-)
Rh(+)
2020/10/25
28
2020/10/25
29
2020/10/25
30
二、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的原则: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
+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受血者的血清 ——绝对不能凝集;否则不能输血。
2:explain how the clotting cascade works;
3:differentiate intrinsic from extrinsic activation
and name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last three
(common) steps
4:outline the mechanisms of clot removal
2020/10/25
33
ABO血型分布率
2020/10/25
34
Rh血相输
No Image
输血时较难找到供血者的血型(熊猫血型):AB型+Rh㈠
2020/10/25
35
You should now be able to
1:describe the machanisms of haemost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