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医考试妇科学总结

合集下载

执业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

执业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总结,拿下50分!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总结,拿下50分!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总结,考试占50分

第一章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年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各科重点总结--妇产科学(必背)

年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各科重点总结--妇产科学(必背)
三、邻近器官: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
四、血管、神经、淋巴
(一)血管
1、卵巢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左侧――左肾动脉)
2、子宫动脉――来自髂内动脉前干的分支
3、阴道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的分支
上段:由子宫动脉供应
下段:由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供应
4、阴道内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的终支
(二)淋巴
1、内生殖器淋巴
前耻骨联合下缘,两侧坐骨棘,后骶骨下端。
5、后矢状径: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
6、骶耻外径的距离: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第5腰椎棘突
7、直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间的距离
二、内外生殖器
(一)子宫及韧带
1、子宫
(1)组织结构
子宫内膜:功能层――有周期变化
基底层――无周期变化
子宫肌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
(9)促钠水潴留
(10)促骨中的钙沉积
2、孕激素 作用
(1)使子宫肌松弛,活动力下降,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乳素的敏感性
(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子宫内膜
(3)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减少
(4)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6)在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三)卵巢
大小:4*3*1cm重5-6g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完结)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完结)

第10章妊娠病

1、妊娠病的定义: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亦称胎前病

2、发病机制:①阴血亏虚;②气机阻滞;③脾肾虚损;④冲气上逆

3、妊娠病治疗原则,以胎元正常与否为前提

1)胎元正常者,治病与安胎并举

2)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宜从速下胎益母

4、诊治过程中需注意

1)首先确定妊娠

2)辨明母病胎病

3)选方用药须时刻顾护胎元

一、妊娠剧吐(中医:恶阻、子病、病儿、阻病)

1、定义: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以致发生体液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甚至威胁生命时,

称为妊娠剧吐

2、临床表现:在停经6周左右出现,呕吐频繁或食入即吐

3、中医主要发病机制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4、终止妊娠指征:①持续性黄疸;②持续蛋白尿;③体温升高(持续在38℃以上)

④心动过速(≥120次/分);⑤伴发Wernicke脑病等

5、中医治疗大法: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6

二、流产(中医:根据发病的不同时间—堕胎、小产、暗产;根据临床表现—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等)

1、定义: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而终止者

2、根据流产发生的时间分为:

1)早期流产:妊娠<12周(流血→(或)下腹痛→妊娠物排出)

2)晚期流产:12周≤妊娠<28周(腹阵痛→流血→

3、中医的病名

1)堕胎:指妊娠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者

2)小产:指妊娠12~28周之间,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

3)暗产:指妊娠1个月,不知其已受孕而伤堕者

4、西医病因包括:胎元、母体两个方面

5、中医胎漏、胎动不安主要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滑胎的主要病机:冲任损伤或胎元不健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学重点归纳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学重点归纳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学重点归纳

欲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不需要切断的韧带是卵巢固有韧带。

阴道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宫颈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上皮。

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是骶棘韧带的宽度(坐骨切迹宽度)。

腹主动脉f卵巢动脉,骼内动脉f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左卵巢静脉一左肾静脉。

会阴侧切时会切到的盆底肌肉有:会阴深横肌、球海绵体肌、耻骨尾骨肌。

骨盆出口横径指坐骨结节前端内侧缘之间的距离。

骨盆入口前后径:11。山,入口横径:13cm;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10cm;骨盆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9cm。骨盆外测量出口横径小于8cm,应测量出口后矢状径,二者之和大于15cm,可试产。

骼棘间径:23—26cm;骼嵴间径:25—28cm;骶耻外径:18—25cm。骶耻外径<18cm,为扁平骨盆;坐骨结节间径<8cm,为漏斗型骨盆。

胎头于临产后迟迟不入盆,骨盆测量径线最有价值的是骶耻外径。

卵泡早期分泌量少,排卵前达高峰,以后降低,排卵后期再度增高的激素是雌激素;卵泡前半期分泌量少,排卵前一天骤升,一天骤降,并维持低水平的激素是黄体生成激素;卵泡期分泌量少,排卵后分泌量明显增加,8〜9天后下降的激素是孕激素。

胚胎期指的是受孕后的8周以内。

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小泡,相当于月经周期的分泌期早

期。

不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组织是宫颈黏膜。

宫颈黏膜涂片显示典型的羊齿状结晶,表明处于月经周期的近排卵期。宫颈粘液开始出现羊齿状结晶是在月经周期第6—7日。

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18日不降提示早孕可能,无高温相者提示无排卵。

妇科学-颐恒中西医结合历年考点解析笔记.

妇科学-颐恒中西医结合历年考点解析笔记.

第一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天癸来源于先天之肾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性生殖功能的一种阴精,天癸至,则任

通冲盛,月经按期来潮,天癸在妇女生理活动中,始终对冲任胞宫起调节作用,非受冲任二脉调节

2.正常妇女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

3.雌激素副作用:子宫内膜癌、水肿、乳房肿痛和白带增多等,不包括失眠多梦

4.雌激素作用:促进子宫收缩力,使宫颈黏液出现羊齿状结晶,使乳腺管增生,促进输卵

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第四单元妊娠生理

1.正常精液排出量2~6ml,精子浓度即数量≧2000万/ml,

2.受精卵约在受精后3d,分裂成16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称早期囊胚

受精后第4天,早期囊胚进入宫腔

受精后第6~7天,晚期囊胚之透明带消失以后侵入子宫内膜,称受精卵着床

3.血中HCG在妊娠8~10周浓度达高峰,约15万~16万/UL,持续1~2周迅速下降

在妊娠大约12周左右,开始下降

4.确诊早孕最可靠的辅助方法:基础体温测定+血HCG测定

第五单元孕期监护及保健

1.国际上对围生期的规定有4种:

①妊娠满28周至产后1周(我国采用这种)

②从妊娠满20周至产后4周

③从妊娠满28周至产后4周,

④从胚胎形成至产后1周

2.根据四步法触诊及胎产式的概念

第六单元正常分娩

1.临产开始的标志是规律而逐渐增强的宫缩,同时伴有性进行宫口扩展和胎先露下降。见

红、尿频等是临产即将开始的一个比较可靠的征象

2.分娩先兆:临近分娩前,孕妇往往出现一些症状,如出现不规则子宫收缩,及阴道血性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

一、中医妇科学沿革

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 ,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

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

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

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

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

二、女性生殖系

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

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

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

3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引

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芍药茯苓

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复习重点

论各
。泻藏宫子调协以�血气和调�则原为阳阴补平�期前经�化转阳阴进促�发升气 阳使血活气行�阳助肾温�主为阳阴和调�期间经�主为任冲理调�血养肾滋以 �期后经�主为经调血理以法治�顺为行下以均血气�期经月�法疗期周医中.31 。7 加数日�9 加或 3 减数份月�起算天一第经月次末从�定测期产预.21 。病致物产理病 、素因境环、素因质体、度失活生、伤内情七、素因邪淫:因病的病疾科产妇.11 。也子无而坏形故�通不道地�竭葵天�少衰脉冲太�虚脉任七七�子有故�下时 以事月�盛脉冲太�通脉任�至葵天而七二�长发更齿�盛气肾�岁七子女.01 。现出经月 使促并�至葵天则�年之七二了到�下养充的精之天后在�葵天生化阴元之藏所 肾进促而从�盛乃气肾�充渐腑脏�长生的体人着随。精藏主�本之藏封为肾.9 。轴巢卵-)LRP 素 激乳催/HL/SHF(体垂-�HRnG 素激放释素激腺性促�脑丘下�节调的期周经月.8 。日 4-1�期经月、日 82-51�期泌分、日 41-5�期生增�化变性期周的膜内宫子.7 。始开的期周个一为日一第的血出即�间时隔间的日一第经月次两指期周经月.6 、期后经 绝、期渡过经绝、期熟成性、期春青、期童儿、期儿生新、期儿胎�点特理生.5 带韧棘骶、带韧节结骶�带韧�节关尾骶 、节关髂骶、合联骨耻�节关�骨髋块两右左、骨骶、骨尾�骼骨�成组的盆骨.4 巢卵、管卵输、宫子、道阴�器殖生内.3 庭前道阴、蒂阴、唇阴小、唇阴大、阜阴�器殖生外.2 ”丸茹芦一骨贼乌四“方药科妇张首载记》经内帝黄《.1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部分记忆内容总结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部分记忆内容总结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部分记忆内容总结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在医师考试中占相对重要地位,复习此科目时要注意对相关概念、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关键性字眼的把握,比如“首选”、“最重要”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属于高频考点,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切实提高考试成绩,因此特做了以下总结,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定义

1、妊娠剧吐:妊娠早期,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以致出现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者,称妊娠剧吐。

2、流产:不足28周,胎儿体重少于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其中发生在妊娠12周前者称早期流产;发生于妊娠12~28周者称晚期流产。

3、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经治疗及休息后症状消失,可继续妊娠。中医称“胎漏”、“胎动不安”。若阴道流血量增多或下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

4、难免流产:一般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阴道流血增多,阵发性腹痛加重,或胎膜破裂出现阴道流水。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已扩张,有时宫颈口可见胚胎组织或羊膜囊堵塞,子宫与妊娠周数相符或略小。中医称“胎动欲堕”。

5、不全流产:由难免流产发展而来,部分妊娠物已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在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影响子宫收缩,出血量多,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子宫颈口妊娠组织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一般子宫小于停经周数。中医称“堕胎”、“小产”。

6、完全流产:妊娠物已全部排出宫腔,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大小。属中医“堕胎”、“小产”或“暗产”范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

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

3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引

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芍药茯苓

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021年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选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2021年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选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2021年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选中西医结合

妇产科学

考点 1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内、外生殖器、邻近器官

【难度】★

【考频指数】★★★★

考点点拨:内、外生殖器、邻近器官

1.外阴的范围和组成: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外口、阴道口和处女膜)。

2.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

3.阴道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无腺体,受性激素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

4.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儿童期为 1:2,成人期为 2:1,老年期为 1:1。

5.中医古籍中将外阴称之为阴户,又名四边、产户;将阴毛称为毛际;将阴道口和处女膜称为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阴道又称子肠、产道,宫颈外口被称为子门、子户。子宫又称为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血室。

【例题·A1 型题】

1.成年女子宫体与宫颈的比例是

A.2:1

B.1:2

C.1:1

D.3:1

E.3:2

【答案】A

【解析】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儿童期为 1:2,成人期为 2:1,老年期为 1:1。2.

下列各项中,关于女性生殖器黏膜上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子宫内膜为单层鳞状上皮

B.阴道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

C.输卵管黏膜为复层高柱状上皮

D.子宫颈管黏膜为单层立方上皮

E.

子宫颈阴道部黏膜为高柱状上皮

【答案】B

【解析】阴道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无腺体,受性激素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考点 2 正常分娩

【难度】★★

【考频指数】★★★★★

考点点拨:正常分娩

1.决定分娩的四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

2.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儿娩出等动作。

[整理版]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总结

[整理版]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绪论1、妇科第一张方剂是(四乌贼骨-蘆茹丸),出血(黄帝内经)

2、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妇产科专著、最早妇子生理和病理医书(经效产宝)

3、最早记载异常胎位和纠正胎位手法的书(杨子建《十产论》)

4、最早提倡节欲、晚婚的书(《褚氏遗书》)

5、开创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例(《儒门事亲》)

6、我国最早的女医生(淳于意)

7、将产科独立分科的朝代是(宋代)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一、骨盆

1、骨骼构成:骶骨、尾部、左右两块髂骨

2、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骶骨关节

3、韧带: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

4、平面:入口平面:前后径11cm

出口平面

骨盆最大平面

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与分娩关系最密切

横径10cm(坐骨棘间距离)

前耻骨联合下缘,两侧坐骨棘,后骶骨下端。

5、后矢状径: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

6、骶耻外径的距离: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第5腰椎棘突

7、直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间的距离

二、内外生殖器

(一)子宫及韧带

1、子宫

(1)组织结构

子宫内膜:功能层――有周期变化

基底层――无周期变化

子宫肌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

子宫浆膜层

(2)子宫颈主要构成:结缔组织

子宫颈管――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有脉体

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覆盖

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

子宫峡部上端――解剖学内口

下端――组织学内口

(3)阴道: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无腺体,上宽上窄,前短后长。

2、韧带

维持子宫正常位置:子宫4对韧带及盆底肌肉,筋膜支托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妇产科学是指一门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疾病的学科。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的效果。在妇产科学中,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已经愈来愈普遍了。本文将从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常见病的治疗及产后康复等方面讲述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应用。

一、基础理论

在妇产科学中,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对于女性生殖器官的认识上。中医认为女性生殖器官是精、气、血、津液互相协调的结果,若其中一方出现失调就会出现疾病。与之相对应的,西医则是注重细胞、组织学、生理学的研究。这两种理论各有不同的针对性,如果两种理论能够合理的结合,将会对妇产科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的价值。

二、常见病的治疗

1.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女常见的疾病。西医将月经不调分为原发性月经不调与继发性月经不调。中医主要将月经不调按照病因分类,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应该针对具体异常病因的出现,可饮食调理或药物治疗。。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女疾病中非常棘手的一种疾病,西医上注重手术治疗,而中医多用药物治疗,以及调理身体。中西医结合后,可以在手术治疗后,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帮助病情缓解。

3.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在女性生殖年龄常见疾病。西医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方法,而中医则在治疗上注重中药的辅助治疗。结合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危害。

三、产后妇女康复

妇女在生育后身体的康复也是一个需要极大关注的问题。在产后期间,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注意体温调节等问题。西医主要关注产妇在身体情况发生异常时及时治疗,而中医则注重产后调理,以保护产妇身体的健康。结合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产妇身体恢复的同时,保证产妇的身体健康和减少身体出现各种问题的发生。

最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精品收藏)

最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精品收藏)

最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精品收藏)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在妇产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这种结合通过综合运用传统中医疗法和现代西医技术,旨在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中医的贡献

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经络学、五行学、阴阳学等。在妇产科学中,中医经验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月经问题、调整生育机能以及孕期保健等方面。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疗法、推拿和气功等。这些方法以其细致、温和和个性化的特点而闻名,常用于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平衡和增强免疫力。

西医的贡献

西医以其科学化、先进的技术而闻名,为妇产科学提供了丰富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现代西医技术如超声波检查、血液检验、内窥

镜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作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西医注重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实践,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和研究,为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西医也在不孕不育治疗、高危产妇护理以及产后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实现了综合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充分利用中医和西医的特长,医生可以给予患者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管理。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手术治疗、针灸配合西药等。这些方法综合了中医的个性化疗法和西医的先进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妇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孕期保健、生育障碍治疗等方面。无论是调理月经问题

还是进行高危产妇的护理,中西医结合都能够提供更全面、精准的

中西医妇产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妇产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妇产科学复习资料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中西医的融合已经成为了趋势。而在妇产

科学的领域中,中西医结合更是被广泛应用,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并在一些难以治愈的妇科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所以,

对中西医妇产科学的学习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中

西医妇产科学的复习资料进行一些讨论和分析。

一、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也称为妇科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对

妇科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学科。其治疗方法以草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手段为主。有关中医妇科学的复习资料,在传统

中医书籍中广泛流传,如《妇人大全良方》、《妇人千金要方》、《甲乙经》等,其内容主要涵盖女性生理期、孕期、产期、半月

板等方面的知识。在复习时,我们应当将中医妇科学的诊断思路

和治疗方法熟记于心,并且需要对一些常用的草药方剂和针灸手

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二、西医妇产科学

西医妇产科学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医疗手段,对妇女生殖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其中包括妇女生殖道、乳腺、性传播疾病等方面的疾病。包括多种检查方法,如B超、阴超、放射学检查和直视手术等,治疗方法包括内科、外科疗法及辅助疗法等方面。相比于中医妇科学,西医妇产科学更加注重医学证据和治疗效果的检验。在复习时,我们应该对常用的妇科检查和治疗方法深入掌握,特别是对如何正确使用各种人工生殖技术进行准确的学习。

三、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结合西医学的现代诊断技术、操作方法以及药物化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学术理论和医疗实践。在妇产科学的领域中,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了治疗难治性妇科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个体化、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逐步选择最佳的治疗手段。在复习中,我们需要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理论模式、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等内容深入了解,并且对西药与中药的相互作用进行彻底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升麻、阿胶、寄生
血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安胎
保阴煎加苎麻根
血瘀证
活血消症,补肾安胎
桂枝茯苓丸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滑胎的辨证论治
肾气亏损证
补肾益气,调固冲任
补肾固冲丸
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调固冲任
泰山磐石散
异位妊娠
未破损期
(胎瘀阻络证)
活血祛瘀,杀胚消症
宫外孕2号方加紫草、蜈蚣、水蛭、天花粉
湿热瘀阻证
清热利湿,活血消症
大黄牡丹汤加红藤、败酱草、石见穿、赤芍
子宫内膜癌
痰湿结聚证
化湿涤痰,软坚散结
苍附导痰丸加半枝莲、夏枯草、海藻、昆布
湿热瘀毒证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黄连解毒汤加土茯苓、薏苡仁、丹皮、赤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肝肾阴虚证
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知柏地黄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椿根皮、甘草
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山药、菟丝子
气滞湿阻证
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天仙藤散
阴虚肝旺证
滋阴养血,平肝潜阳
杞菊地黄丸加天麻、钩藤、石决明
脾虚肝旺证
健脾利湿,平肝潜阳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
肝风内动证
滋阴清热,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痰火上扰证
清热豁痰,熄风开窍
牛黄清心丸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
胎儿生长受限
(胎萎不长、妊娠胎萎燥、胎弱症、胎不长)
肝郁气结证
疏肝解郁,镇静安神
逍遥散加夜交藤、合欢皮、磁石、柏子仁
产后缺乳
(产后乳汁不足、产后乳汁不行)
气血虚弱证
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通乳丹去木通,加通草
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下乳涌泉散
产后关节痛
(产后身痛、产后痹证、产后遍身痛)
血虚证
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
血瘀证
养血活络,行瘀止痛
脾肾阳虚证
温肾健脾,益气化瘀
固冲汤合肾气丸加三七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气滞血瘀证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证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
瘀热互结证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薏苡仁、败酱草
痰瘀互结证
化痰散结,活血逐瘀
苍附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
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化瘀散结
热陷心包证
清心开窍
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产褥中暑
暑入阳明证
清暑泄热,透邪外达
白虎汤加西瓜翠衣、竹叶、芦根
暑伤津气证
清热解暑,益气生津
清暑益气汤
暑入心营证
清营泻热,清心开窍
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
产褥期抑郁症
心脾两虚证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
瘀阻气逆证
活血化瘀,镇逆安神
癫狂梦醒汤加酸枣仁
调肝汤加桑寄生、肉苁蓉
多囊卵巢综合征
肾虚证
肾阴虚证
滋阴补肾,调补冲任
左归丸
肾阳虚证
温肾助阳,调补冲任
右归丸
痰湿阻滞证
燥湿除痰,通络调经
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肝经湿热证
清肝解郁,除湿调经
龙胆泻肝汤
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膈下逐瘀汤
经前期综合征
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肝肾阴虚证
滋肾养肝,清热降火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妊娠病
病名
证型
治法
方剂
妊娠呕吐
(属中医“妊娠恶阻”范畴,亦称恶阻、阻病、子病、病儿)
脾胃虚弱证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加生姜
肝胃不和证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橘皮竹茹汤加黄连
流产
(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
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
肾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安胎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气血虚弱证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外阴炎
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龙胆泻肝汤去木通,加苦参、虎杖
湿毒浸渍证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蚤休、薏苡仁、萆薢
肝肾阴虚证
滋肾降火,调补来自百度文库肾
知柏地黄丸加当归、白鲜皮、制首乌
阴道炎
肝经湿热证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龙胆泻肝汤加苦参、百部、蛇床子
滋生湿虫证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萆薢渗湿汤加苦参、防风
仙方活命饮加红藤、败酱草
计划生育
节育措施不良反应
月经异常
肝郁血瘀证
理气化瘀止血
四草止血方
阴虚血瘀证
滋阴化瘀止血
二至丸加生地、炒蒲黄、茜草、山萸肉、甘草
气虚血瘀证
益气化瘀止血
举元煎合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
瘀热互结证
凉血化瘀止血
清经散去黄柏,熟地黄改为生地黄,加茜草、三七
流产术后出血
瘀阻子宫证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阴虚火旺证
养阴泻火通淋
知柏地黄丸去丹皮,加麦冬、五味子、车前草
心火偏亢证
清心泻火通淋
导赤散去木通,加黄连、玄参、车前草
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通淋
五淋散加车前子
分娩期并发症
产后出血
气虚证
补气固冲,摄血止崩
升举大补汤去黄连,加地榆炭、乌贼骨
血瘀证
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化瘀止崩汤
产后病
晚期产后出血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
宫颈炎症
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
止带方合五味消毒饮
湿热下注证
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龙胆泻肝汤去木通
脾虚湿盛证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
肾阳虚损证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内补丸
盆腔炎性疾病
热毒炽盛证
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
湿热瘀结证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月经病
宫血
无排卵性功血(崩漏)
黄连解毒汤加茵陈、苎麻根、甘草
瘀热互结证
清热凉血,化瘀安胎
二丹茜草汤
阴虚血热证
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知柏地黄丸加茵陈、桑寄生、菟丝子
妊娠合并疾病
心脏病
心气虚证
益气养血,宁心安胎
养心汤去肉桂、半夏,加麦冬
心血虚证
养血益气,宁心安胎
归脾汤
阳虚水泛证
温阳化气,行水安胎
真武汤合五苓散去猪苓,加桑寄生、菟丝子
气虚血瘀证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茯苓、炒地榆
脾气虚证
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归脾汤
血瘀证
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逐瘀止血汤
闭经
肝肾不足证
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归肾丸加何首乌、女贞子
气血虚弱证
益气健脾,养血调经
人参养营汤
阴虚血燥证
养阴清热,养血调经
加减一阴煎加丹参、女贞子、香附
痰湿阻滞证
燥湿化痰,活血通经
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理冲汤
肾虚血瘀证
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
不孕症
不孕症
肾虚证
肾气虚弱证
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毓麟珠
肾阴虚证
滋阴养血,调冲益精
养精种玉汤合清骨滋肾汤
肾阳虚证
温肾养血,益气,调补冲任
温胞饮
肝郁证
疏肝解郁,养血理脾
开郁种玉汤
痰湿证
燥湿化痰,调理冲任
启宫丸
血瘀证
活血化瘀,调理冲任
少腹逐瘀汤
湿热证
清热除湿,活血调经
生化汤加桂枝、牛膝
外感证
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独活寄生汤
产后排尿异常
(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
产后尿潴留
气虚证
益气生津,宣肺利水
补气通饮
肾虚证
补肾温阳,化气利水
济生肾气丸
血瘀证
养血活血,祛瘀利尿
加味四物汤
气滞证
理气行滞,行水利尿
木通散
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
气虚证
益气固摄
黄芪当归散加山茱萸、益智仁
肾虚证
糖尿病
肺热津伤证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去天花粉,加葛根、麦冬、石斛、黄芩、菟丝子
胃热炽盛证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芦根、黄连、黄芩
肾阴亏虚证
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六味地黄丸合生地黄饮子去丹皮、茯苓,加菟丝子
阴阳两虚证
滋阴助阳
金匮肾气丸去泽泻、丹皮、附子,加仙灵脾、菟丝子、益智仁
尿路感染
肾气亏虚证
补肾益气,填精养胎
寿胎丸加党参、桑椹子
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滋养胎元
胎元饮加黄芪、续断、枸杞子
阴虚内热证
滋阴清热,养血育胎
保阴煎加枸杞子、桑椹子
胞宫虚寒证
温肾扶阳,养血育胎
长胎白术散加巴戟天、艾叶
母儿血型不合
(胎黄、胎疸、滑胎、死胎)
湿热内蕴证
清热利湿,固冲安胎
茵陈二黄汤
热毒内结证
清热解毒,利湿安胎
排卵性月经过多(月经过多)
气虚证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加升麻
血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炒地榆、槐花
血瘀证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桃红四物汤加三七、茜草、蒲黄
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先期)
脾气虚弱证
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肾气不固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肝郁血热证
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丹栀逍遥散
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固冲调经
两地汤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经期延长)
气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
虚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热蕴结证
清热利湿,止血调经
固经丸
血瘀证
活血化瘀,固冲调经
桃花四物汤合失笑散
排卵期出血(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证
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加减一阴煎
湿热证
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肾虚证
肾阳虚证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右归丸去肉桂,加艾叶炭、补骨脂、黄芪
肾阴虚证
滋肾养阴,调经止血
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脾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
血热证
虚热证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保阴煎合生脉散加阿胶
实热证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清热固经汤加沙参、麦冬
血瘀证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逐瘀止血汤
排卵性月经失调
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摄血
补中益气汤加艾叶炭、鹿角胶
血热证
养阴清热,安冲止血
保阴煎加七叶一枝花、贯众、炒地榆、煅牡蛎
血瘀证
活血化瘀,调冲止血
生化汤合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
产褥感染
(产后发热)
感染邪毒证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热入营血证
清营解毒,散瘀泄热
清营汤加紫花地丁、蒲公英、栀子、丹皮
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寒凝血瘀证
温经散寒,活血通经
温经汤
痛经
气滞血瘀证
理气活血,逐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加蒲黄
寒湿凝滞证
温经散寒,祛湿,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乌药
湿热瘀阻证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加蒲公英、薏苡仁
气虚虚弱证
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黄芪建中汤加党参、当归
肝肾亏损证
滋肾养肝,调经止痛
知柏地黄丸
脾肾阳虚证
健脾温肾
健固汤合四神丸
心脾气虚证
健脾升阳,益气固表
归脾汤
瘀血阻滞证
温经通络,活血散瘀
趁痛散
绝经综合征
肝肾阴虚证
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杞菊地黄丸去泽泻
肾虚肝郁证
滋肾养阴,疏肝解郁
一贯煎
心肾不交证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天王补心丹去人参、朱砂,加太子参、桑椹
肾阴阳两虚证
滋阴补肾,调补冲任
二仙汤合二至丸
益气化瘀,通阳安胎
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去红花、桃仁、半夏、地龙,加桑寄生、杜仲
急性病毒性肝炎
湿热蕴结证
清热利湿,佐以安胎
茵陈蒿汤加金钱草、虎杖、寄生、续断
湿邪困脾证
健脾化湿,养血安胎
胃苓汤去桂枝、泽泻,加寄生、菟丝子
肝郁脾虚证
疏肝理气,健脾安胎
逍遥散加寄生、菟丝子
热毒内线证
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茵陈、大青叶
已破损期
不稳定型
(胎瘀阻络、气虚血瘀证)
益气化瘀,消症杀胚
宫外孕1号方加党参、黄芪、紫草、蜈蚣、天花粉
休克型
(气陷血脱证)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黄芪、柴胡、炒白术
包块型
(瘀结成症证)
活血化瘀,消症散结
理冲丸加土鳖虫、水蛭、炙鳖甲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子肿、子晕、子痫)
脾肾两虚证
健脾温肾,行水消肿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子宫肌瘤
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化瘀消症
膈下逐瘀汤
寒湿凝滞证
温经散寒,活血消症
少腹逐瘀汤加艾叶、苍术、吴茱萸
痰湿瘀阻证
化痰除湿,活血消症
开郁二陈汤加丹参、水蛭
肾虚血瘀证
补肾活血,消症散结
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
气虚血瘀证
益气养血,消症散结
圣愈汤加桂枝、茯苓、党参、山楂、山慈姑、益母草、煅龙牡
温阳化气,补肾骨
肾气丸加益智仁、桑螵蛸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养血通络
黑逍遥散去生姜,加川芎
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通络止痒
龙胆泻肝汤去木通
外阴硬化性苔癣
肝肾阴虚证
补益肝肾,养荣润燥
归肾丸合二至丸
血虚化燥证
益气养血,润燥止痒
人参养荣汤
脾肾阳虚证
温肾健脾,养血润燥
右归丸加黄芪、白术
生化汤加益母草
气血两虚证
益气养血,固冲止血
八珍汤加乌贼骨、仙鹤草
湿热壅滞证
清利湿热,化瘀止血
固经丸加马齿苋、薏苡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