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不是诗人的专利
意象在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意象在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意象在诗歌创作的重要性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外化的过程既是意与象俱的意象构造过程,更是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
一首诗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
一首诗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诗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诗评家论诗经常要用的两个术语。
然而几本权威的写作教材,如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学高级教程》、甚至相当权威的《写作学新稿》,都非常巧合地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强调意境的创造,淡化意象的创作和解析,有些甚至整个章节都未提出过意象这个概念。
对于既成名作,欣赏者很自然的会为作品中的意境所吸引、所感染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从文学史的角度或者从赏析的角度强调作品的意境是可以理解的。
但写作教材不是专门再现文学史实,也不是特意进行作品赏析,而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懂得常用文体的基本写作规律,锻炼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
在常用文体写作中,诗歌的写作是教者较难讲授学生也最感发怵的,尤其是许多学生精心创作的诗歌,在行家眼里,了无诗味,一句简单的结论不像诗!诗味从何而来?诗歌写作的关键是什么?意境和意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本文现在对这些问题一加以探讨,一家之言难免偏颇,乞望各位方家指正。
一般教材中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问题在于意境创造,意境美则诗味足。
本人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应是意象组合,意象选择得巧妙,相互之间组合自然,融铸天衣无缝,自然意境独特。
说到底诗歌的写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是全诗写完之后呈现的一个整体内涵。
即中国在意象,终点在意境,诗像不像,是看待有无诗味,诗味来源于意象;诗美不美,是看诗有无意蕴,意蕴来自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意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诗歌的创作过程,总是诗人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特别动人的感觉,出现了异样的情思而获得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这第一个意象往往成了这首将要产生的诗的核心意象。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4篇)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4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篇1经过这次对中华古诗词的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大意,积累诗词的语言,那么自己首先要把握好古诗词的韵律格调。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一、以读为主,积累语言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教学生以读为主,积极引导他们探寻诗词的意蕴。
二、自主探究,勤思创新1、诵读积累教师在教古诗词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古诗词的量,以诗带诗,以词引词,用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贯通几首诗词,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
如在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诵读四首关于送别的诗:《别董大》、《送别》、《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等。
在学习了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后,可让学生再诵读《春望》等关于爱国的诗。
这样就达到了以新带新、拓展诗词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主动探究,想象升华陶行知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
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等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借助重点词、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但要真正领悟这诗中的意境,光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词都是十分精练含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在能熟练朗诵古诗词的基础上,再抓住古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乘上腾飞的小船进入诗词的意境。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余秋雨选有答案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余秋雨选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真正的创造余秋雨有一种误解,以为创造的美名只属于那些偏重于主体心灵抒发的艺术家。
他们泼辣放言,随心所欲,塑捏万物,很有“创造者”的气概。
另一些艺术家则只知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实地创作。
你去问他们是不是在创造,他们多半会谦恭地说自已只是写身边实事,一点也不会创造。
人们往往把前者称为伤感的、浪漫的艺术家,而把后者称为素朴的、写实的艺术家。
创造,似乎是前者的专利。
这种误解应澄清。
浪漫派的创造也受客观自然规律的羁縻,写实派的勤奋也处处涌现着主观创造的精神。
真正的艺术,不管它们偏倾的形态和所在流派是如何不同,都必然是主客两方结合的结果。
有的理论家以为浪漫派即主观派,写实派即客观派,为求两方统一而主张两种艺术流派的结合。
对主客两方已结合的成果再来一个结合,会把第一度结合所结成的不同形态的果实拉平,就像“亲上加亲”式的结合,很容易造成退化。
每个作品兼备两个侧重,也就没了侧重,没有侧重就没有个性,没有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和创性。
既然我们不赏同“亲上加亲”式的二度结合,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第一度结合上。
事实证明,为了创造出优良的作品,必须加强结合的力度,既提高主体心灵的品位,又加重客观世界的厚度,造成主客观“两强相遇”的态势。
一切萎弱的艺术作品不是没有结合,而是结合的强度不够。
见落花而感叹人生,见流水而惋惜时间,当然也能写出一些精巧漂亮的作品,但让我们听一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大不一般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悠久的古迹,是一派苍茫的天地;诗中宣泄的主体心灵则是历史的远眺,人生的俯瞰,生命的太息!辽远的客体与苍浩的主体心灵遇合,使得短短几句诗成了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喤喤钟声。
相比而言,许多不成功的作品的症结也容易找到了。
有的作品,自我意识过于裸露,而所裁取的容观世界却猥屑不足道,甚至破残得不可信,它们只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一件蔽体之衣,当客观世界失去了力度,心灵的力度也无从支撑。
当代诗歌的“怪现象”:写诗的人多了,读诗的人却少了
我们处在二十一世纪的“怪现象”中:名校增多了,名师减少了;有想法的人多了,思想家少了;出版的图书增多了,当代经典读物减少了;读书会增多了,读者减少了;写诗的人多了,读诗的人却少了。
一首诗成就一个人的时代离我们远去,当代诗歌正处在一个尴尬境地:所谓的口水诗、打油诗将诗歌的创作水准大大拉低,虽然不大力提倡精英文化,但诗歌也应该有称其为诗歌的高标准。
在这里,我想简单谈一谈当代诗歌的命运与前途。
从文化英雄到零余者当代诗歌似乎真的已经堕落了。
当笑料百出的“梨花体”、“羊羔体”、“了体诗”定期不定期地“亮瞎”我们的双眼;当本是庄重严肃的“鲁迅文学奖”总是因诗人和他们的诗歌而一次次蒙羞;当赵丽华、柳忠秧、周啸天等二三流诗人情愿或不情愿地以诗歌之名行娱乐明星之实;凡此种种怪现象,说当代诗歌堕落似乎并不过分!当然,仅仅说诗歌堕落也不算准确,更准确地应该说是诗人堕落了。
当然,也不可能是所有诗人都堕落了,肯定还是有好诗人的,那种皓首穷经以诗歌和文学为志业,心忧天下而又不慕虚荣、宁静淡泊的诗人,在当今社会肯定还是有的。
只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触目所及的却不是他们,而是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另外那些。
这当然也和乐于并善于无事生非的新闻传媒有关。
写诗的人多了,读诗的人却少了当代诗歌的“怪现象”:文/吕鹏娟不过话说回来,苍蝇从来不会叮无缝的蛋,如果你自己真的清白无辜,哪还会招来起哄和围观呢?那么,当代诗人究竟有哪些问题呢?谈这个问题首先得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正在谈论的“诗人”,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已经远非像以前那么单纯——诗人群体已经非常复杂。
这种“复杂”说好听一点叫多元化、平民化。
诗人在今天已经不单单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那些有超凡才华和语言技能的少数人,而是泛化为了几乎所有有意愿、有能力用现代汉语表达自己的人,只要你有一支笔、一台电脑就可以写诗。
今天的诗歌创作,其门槛之低是让人惊讶的,甚至小说、散文也均是如此。
因为诗歌篇幅短小,写起来省时省力,天然地具有零散化、片段化、随时随机可生成性的特点,只要你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就已经具备了诗歌写作的基础,接下来就是怎么断句、分行的问题了。
自由诗写作技法
自由诗是一种可以自由抒写,不讲究格律,音节、句数、段落,没有固定规格的诗歌,产生于近代。
它是诗人在用传统的格律诗已不能表现其想要表达的内容时而采取的一种新的诗体形式。
我们通常所说的写诗,一般指的就是自由诗。
要写诗,得首先弄清楚两个与诗有关的概念。
一是意象。
有位著名诗人曾说:“诗是一种飘忽的情绪。
”这种情绪往往依附在某种具体的物体之上,这便有了意象(物象不仅仅是物象,是蕴含着诗人思想情绪的)。
二是意境。
众多意象组合,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情与景融合)这便成了意境(作品呈现出的某种情调和境界)。
优秀的诗作,都是用意象和意境说话。
有人说,写诗是青春的专利,没有写诗历程的青春是不完美的青春。
因此,中学生应该大胆地进行一些诗的创作尝试。
一、选择熟悉的物体怎样引起自己的写诗情趣呢?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别喜欢或关注的事物,对这个事物做一些思考,想一想其值得自己喜欢或关注的理由,然后用诗的语言予以表达,这便成了诗。
比如笔者所作《山村小路》:晨鸟歌唱的时候/母亲把嘱咐用太阳晒了晒/小心地塞进我的书包/目送我踏上上学的小路//倦鸟归巢的时候/老师把希望用微风滤了滤/仔细地夹进我的课本/陪伴我走向回家的小路//山村的小路像条扁担/一头挑着母亲温馨的嘱咐/一头挑着老师热切的希望//嘱咐和希望真沉哪/把小路压得弯弯小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
这首诗由小路想到了母亲与老师两个人,这两个人对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值得喜欢。
小路连接起这两个人(由物而后联想起人),或者说用小路把这两个人连接起来(先想起人,而后找一个物将其联系起来),小路(意象)因此便有了诗意。
《山村小路》押韵不太讲究,每个段落的行数也不一致(4、4、3、2),是一首自由诗。
二、调动丰富的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客观物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丰富是写诗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山村的小路像扁担,母亲的嘱咐和老师的希望能把小路压弯,应该说,这些想象还是比较美丽的。
公务员行测真题类比推理试卷(734)
公务员行测真题类比推理试卷每日一练一、单选题(共计45题,每题1分)1.单选题诗人:作诗:作词A.画家:艺术:画展B.乐手:指挥:弹琴C.鼓手:弹奏:作曲D.会计:审核:做账答案:D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诗人可以作诗,也可以作词,三者为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画家可以创作艺术,举办画展,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乐手包括吉他手.钢琴手等,所以乐手可以弹琴,但是不指挥,指挥一般由指挥手担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鼓手是乐队中打鼓的人,不弹奏,也不作曲,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会计可以审核,也可以做账,三者为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逻辑关系-对应关系来源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网友回忆版)第63题统计正确率2.单选题( )对于词典相当于台词对于()A.字典;舞台B.学生;演员C.释义;表达D.词语;剧本答案:D解析:逐一代入选项。
A项:“字典”和“词典”分别是用来对单字和词语进行释义的工具书,二者为并列关系;演员在“舞台”说“台词”,二者不是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 项:“学生”查阅“词典”,二者为主宾关系;“演员”背诵“台词”,二者为主宾关系,但词语前后顺序相反,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词典是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词典”有“释义”的功能,二者为功能的对应关系;台词是戏剧.影视剧中角色所说的话,“台词”有“表达”的功能,二者为功能的对应关系,但词语前后顺序相反,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词典是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词语”是“词典”的组成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剧本主要是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的一种文学样式,“台词”是“剧本”的组成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逻辑关系-包容关系来源2021年新疆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网友回忆版)第100题统计正确率3.单选题动静:是非A.大小:多少B.生死:曲直C.古今:长短D.轻重:贵贱答案:B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四年级下册作文当个小诗人写写诗
四年级下册作文当个小诗人写写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当小诗人的经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尝试过写诗呢?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写诗很难,因为诗歌需要押韵,而且用词要很精炼。
不过后来,老师教了我一些写诗的技巧,我就爱上了写诗。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观察操场上的一棵大树,然后按照自己的感受写一首诗。
起初我还有点犯难,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但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那棵树真的很特别。
枝叶茂盛,树干粗壮,像一个健壮的大树爷爷守护着操场。
阳光洒在树冠上,像一顶金黄色的皇冠。
我就这样开始入诗:"老树爷爷站在操场,茂盛枝叶像王冠。
粗壮树干人也围,阳光普照暖阖身..."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还不太完整,就又加了一些内容:"小朋友们嬉戏跑,嘻笑欢唱绕树游。
爷爷看着心中乐,祝福孩子们平安长又高..."写完这首诗,我觉得心里高兴极了。
虽然很简单,但我把自己的感受都表达出来了。
除了写诗之外,老师也教我们怎么去赏析和朗诵诗歌。
比如有一首诗叫《小溪》,讲述了一条小溪流淌的景象。
我们先是仔细品读每一个词语,体会诗人用词的用意。
然后再一起朗诵,配合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溪涧幽幽穿林去,涓涓细流润万物......"大家读起来可认真了,声音铿锵有力,配合着诗的节奏,真的让人心旷神怡。
从那以后,我经常会在家里写一些小诗,有时候甚至会在一根树枝、一朵小花上都能获得灵感。
妈妈看到我这么喜欢写诗,就鼓励我多练习,将来说不定就能出版个诗集呢。
虽然现在我写的诗还很幼稚,但我相信只要保持热情,日积月累,将来一定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因为诗歌可以表达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是一种很美妙的艺术形式。
我会继续努力,希望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作品。
篇2标题:当个小诗人写写诗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当小诗人的经历。
上个星期,老师告诉我们说,下周要举办一个"小小诗人"大赛,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写一首小诗,然后在课堂上朗诵。
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写李白,纯粹有点自讨苦吃的意味,一是他早就被人写了个通透,写他的文章是车载斗量,论著是汗牛充栋,要写出新意,那是想也别想;二是他的诗作太多,故事太多,被人欣赏之处太多,一篇小文想来论李白,说“窥一斑而知全豹”那是夸奖的,准确说应该是“不自量力”。
但是,想要以自己写的文章来编辑一本《百名历史文人品鉴》,这里面如果没有李白,就如同塌了半边天一般,那是万万不可的,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将自己对李白的认识写一下,挂一漏万,拾人牙慧等词句,看官您就可着劲儿地扔将上来吧。
李白是诗人,可在唐代的三百六十行中,是没有诗人这一行业的,因为那时出版任何作品都是没有稿费的,所以,想要靠写诗来混衣食,那是想也不要想的,更何况以此来养家糊口了。
但似乎李白是个例外,他不是凭借写诗而衣食无忧,还以此技艺被唐玄宗封了个“诗待诏”,当然,这也就是一个陪皇帝玩耍的弄臣,同那“棋待诏”或梨园子弟们的处境差不多,只是调节和丰富皇帝本人及皇宫的女人们生活一个工具而已。
而李白却并不这么看,他是将此当作进阶的一个步骤,他可不想只当个弄臣,他是奔着“总理”的位置去的,以图一展自己治理天下的抱负。
李白的诗写得当然是天下无敌,兴之所至,一气呵成,千古文章,但是,他能谋得此职位,贺知章是起了重要的作用,没有老贺的举荐,李白可能还只能在长安混吃混喝的晃荡。
及至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便立即被唐玄宗赶了回去,不过,看在老贺的面子上,玄宗同志还是很给李白面子,史载四字为“赐金放还”。
这赐了多少钱,史书没有具体说明,想必有不少,但那个时候又没有银行卡,而且,当时还不是银本位,用的是制钱,也就是铜钱,这大的一堆,怕要几个人来背噢。
但从来没人说过,李白出行时的随从有几人,从众多的李白诗意画中,最多也就是一个小厮或书僮,倘若遇到李逵李鬼的,怕是瞬间悲催。
钱的多少李白定是不太在意的,李白是标准的富二代,出生在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也自称是青莲居士,但现在也有人在争这出身地,比如甘肃平凉,这里那里的,说俺也说不清楚,但江油人民是铁铁的认定,李白是我们这哈儿的。
古代诗人模仿之后创新的例子
古代诗人模仿之后创新的例子
在古代诗人的创作中,有很多模仿前人诗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例子。
这些诗人通过借鉴前人的佳句,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最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新诗句,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受到了前人诗句的启发,但王之涣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创意,将景色与哲理相结合,表达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另一个例子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他在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明显受到了前人诗句的影响,但杜甫在模仿的基础上,将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真挚,使诗句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
除了这些诗人之外,还有很多古代诗人都曾通过模仿前人的诗句来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新诗句。
这些例子表明,模仿并不是抄袭或剽窃,而是一种学习和借鉴的过程。
只有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和独特魅力的诗句。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
模拟卷03—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
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
”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
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
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
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
形成错落之美。
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
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
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诗人写诗的作用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多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在古代文化中,诗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娱乐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那么,在古代文化中,诗歌的作用是什么呢?
首先,诗歌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在中国古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程度的限制,人们通常不善于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在诗歌中,人们可以用更为优美的语言,更为艺术化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许多古代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感人于万物之中的深情等各种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次,诗歌是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诗歌的创作需要非常高的文化素养和才能,因此,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流露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之光。
在中国古代,诗歌被视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凝聚智慧的形式,由文化积淀衍生而来,寓教于乐,给人以启迪。
最后,诗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的诗人,古代诗歌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经过千年风雨,但仍然得以保存,就是因为诗歌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古代,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传承、智慧结晶以及情感表达的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诗歌在中华文化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重视和热爱中华文化的瑰宝,那些古人留给我们的千古佳句和意蕴深长的诗词,也在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写诗是一门手艺活
写诗是一门手艺活江弱水不是我们在写诗,而是诗在写我们,通过我们凝定成型,衍生出多彩多姿的诗篇。
换句话说,不是诗人在用语言表达自己,而是语言在通过诗人表达它自身。
对于当代中国诗人来说,是那个现代汉语蜂拥麇集到我们身上,来寻找出口。
诗人只是消极的容器,是试管,是核反应堆,让伟大汉语的各种元素在其中碰撞,化合出新的东西,释放出各种可能性。
《庄子·大宗师》曰:“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鋣。
'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当一位大师写作,也就是大冶铸金,那些语言的金属元素都踊跃向前,期待被选中,被纳入奇妙的排列。
“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最近在读《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娜杰日达说的下面这番话,我印象深刻:诗歌在我们这里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
诗歌唤醒人们,塑造他们的意识。
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就伴随着对诗歌的空前爱好。
这就是我们价值体系的黄金储备。
诗歌唤起人们的生活热情,唤醒了良心和思想。
当代中国诗人都很艳羡苏俄的白银时代,诗歌在人们价值体系中的重大份量,诗人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其中贮藏着民族的文化意识,良心和思想,这就是真正的黄金储备。
但是,诗是怎样写成的呢?曼德施塔姆夫人“作为诗歌劳作之见证人的奇特经验表明”:写诗是一项艰苦繁重的工作,它需要诗人付出巨大的心力和专注。
在诗人写诗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能妨碍那或许具有巨大控制力的内在声音。
我们现在流行的现象是,诗人们基本不讲“作诗法”(versification),只一味大谈其创作理念,大体围绕“意识,良心,思想”等来谈,过多倾斜到文字与世界、与心灵的关系上,谈诗人对时代的责任,对语言的义务,对事物的理解,诸如此类特崇高特深刻的东西,却认为选择词语、排列事物、制造效果,只是文字工匠的活,而不是诗人艺术家的活。
殊不知,写诗首先是手艺活,讲究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技能。
我曾写道:“流行的文学理论对诗人作为匠人的一面贬损太过,结果,杜甫式的注重斟酌和推敲的诗学被拘囿在狭小的修辞范围里,而不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导致一般读者都以为诗是巫术,用不着锱铢必较的计算。
写诗的经过
写诗的经过
写诗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它能够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无限的温暖和力量。
但是,写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诗人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
首先,写诗的经过通常始于诗人对生活、情感或者社会的观察和感悟。
诗人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令人感动的场景、人物或者事物,或者在内心深处经历一些情感波动,这些都可能成为写诗的灵感来源。
诗人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去观察和体验这些事物,从而产生写诗的冲动。
其次,写诗通常需要诗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诗歌技巧。
诗人需要了解诗歌的形式、韵律、节奏等基本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在写诗的过程中,诗人会不断琢磨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组织,力求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最后,写诗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
诗人可能会反复修改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力求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时候,诗人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首满意的诗歌,而有时候又可能会在一瞬间得到灵感,一气呵成写出一首完美的诗作。
总的来说,写诗的经过是一个充满思考和创作的过程。
诗人需要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诗歌技巧,以及不断地推敲和修改,才能创作出优美的诗作。
写诗虽然辛苦,但是它能够让诗人得到心灵的满足,也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写诗是怎么形成的作文
写诗是怎么形成的作文《写诗:情感与文字的交融之旅》诗,是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和创作。
那么,写诗是怎么形成的呢?写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对情感和生活的表达需求。
在远古时代,人们或许就已经用简单的语言和节奏来抒发内心的感受,这可以看作是诗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丰富和文化的发展,诗逐渐成为一种更加精致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写诗的过程,是情感的触发。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自然的美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都可能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当一种强烈的情感在心中涌动时,诗人便有了表达的冲动,他们试图用文字将这种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
有了情感的基础,诗人开始运用语言的技巧来构建诗歌的框架。
他们精心选择词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押韵、对仗等方式,诗人使诗歌在诵读时具有一种音乐般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写诗还需要诗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他们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诗人的想象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将读者带入其中,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无限魅力。
写诗是一个将情感、语言、技巧和思考融为一体的过程。
它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当我们阅读一首好诗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能够领略到生活的美好与多彩。
正是因为有了诗,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和韵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用诗的语言去记录下那些珍贵的瞬间。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诗人,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写诗的雅称别称
写诗的雅称别称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崇高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古代,诗歌是文人们必备的才艺之一,而写诗也成为了一种身份、地位和名誉的象征。
因此,诗人们不仅拥有自己的名字,还有着多种别称,这些雅称和别名代表着诗人们的文化品位和个性魅力。
下面根据不同的类别,来介绍写诗的雅称别称。
一、古代诗人的雅称1.卓越之才在古代,诗人的才华被视为卓越之才。
因此,很多著名诗人都拥有着这样的雅称。
如,杜甫被尊称为“天下第一”,表明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伟大的成就;白居易则被赞誉为“诗神”,印证了他诗歌天赋的卓越和非凡;苏轼则被誉为“东坡居士”,概括了他文学和人格魅力的各方面。
2.冠绝一时一些诗人也因为其作品的杰出而被称为冠绝一时。
如唐代诗人李白有着“诗仙”的称号,成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誉为“诗源之祖,诗家之宗”;又如苏东坡有着“唐宋八大家”中最后一个获得正名的人,他的文学水平冠绝一时。
二、文学界的别称1.文坛巨子在文学界,诗人们常常拥有“文坛巨子”的称号。
这些人物的才华、风格和格调,常常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如唐代的杜甫、李白、王之涣等都被誉为文坛巨子,他们的作品被广为传颂和赞美。
2.诗鬼在文艺创作领域中,有一些人因为其作品奇特、离奇、神秘,所以被称为“诗鬼”。
如唐代的李贺自幼聪慧、好学,后来创作出了大量杰出的诗歌。
但是由于他的性格古怪、独特,被称为“诗鬼”。
三、地区别称1.陇右诗派在唐代的文学史上,陇右一带的诗歌创作非常活跃,所以陇右的一些诗人也被称为“陇右诗派”。
其中就有王之涣、王之涣、贾岛等大师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风格、语言、思想等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2.边塞诗人在中国的古代,边疆的战争和经济兴衰都是重要的文化背景之一,所以有很多优秀诗人也因此被称为“边塞诗人”。
如唐代的王之涣、王昌龄、岑参,都是非常重要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表现出了丰富的胡中文化和边塞文化的特点。
四、个性鲜明的别称1.宿世情人在古代的诗歌中,爱情是一种经常出现的主题。
肖复兴《诗与成都》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1题诗与成都肖复兴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②成都古今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诗城。
能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
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
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
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
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
”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
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写诗。
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
”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
也许,这只是丐帮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不俗的诗作。
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门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
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
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请以 记者身份 , 就 秋爽斋偶 结 海棠社 一事写一 篇
请以记者身份, 就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事写一篇这一年,贾政被任命为中央特派的科举省级主考,定在八月二十日动身出差。
在过去的科举中,主考在出题、阅卷、录取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说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想录取谁就录取谁。
被录取的考生,对主考当然特别感激,另外也不会漏掉这个巴结的好机会,所以都要提上礼物去拜见主考,也就算是主考的学生了。
上次说的傅试,就是这样成为贾政的学生的。
这天,贾政到供奉祖宗的祠堂里行了礼,又去向贾母告别,这才出门。
宝玉等人把他送到了洒泪亭。
洒泪亭,就是古文常说的“十里长亭”,一般十多里地建一个,或建在城外,可以在这里休息,也可以在这里送别。
在过去,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人们是不出远门的。
有句话,叫“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说,为了孝敬父母,是不会随便到远处去的。
另外,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出门主要靠走,好一点的坐马车,所以出去一次,时间特别长,经常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一两年。
再加上医疗条件比较差,出门很容易得病,一不小心就死在外边了。
过去治安也是个问题啊。
总起来说,古代出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所以就兴师动众,连祠堂里的祖宗都惊动了。
不说贾政的事了,说说宝玉吧。
宝玉每天在园子里痛快地玩儿,随便地逛。
太自由了,也会无聊的。
这天,他正闲得难受,见丫环翠墨走进来,把印花的信纸递给他。
她是探春的丫环。
宝玉马上问:“我正要看看三妹妹去呢,你正好来了。
”翠墨回答:“姑娘的病好了,今天也不吃药了,就是着了凉。
”宝玉打开信纸,上面写着:妹妹探春致信二哥:前天晚上,我起来到院子里去,着凉感冒了。
你又派人探望,又送来了鲜荔枝和颜真卿写的字。
我非常感谢二哥对我的关心。
我想到,古代的人就算是追名逐利,也常常要造一个花园,叫几位知己,写写诗,作作画,非常风雅,有时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我虽然没有才能,但也喜欢良辰美景,也想与人谈诗论画。
饮酒作诗不应该只是男士的专利,赋诗作文也应该成为我们女性的权利。
因此,我想发起组织一个诗歌文学社。
贾平凹评女儿贾浅浅的诗,“先做人,写诗不要生活化”什么意思?
贾平凹评女儿贾浅浅的诗,“先做人,写诗不要生活化”什么意思?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女儿贾浅浅也是一位诗人。
在评价女儿的诗歌时,他说:“先做人,写诗不要生活化。
”这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什么是“先做人”?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应该首先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人文素养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内涵、有价值的诗歌。
一个没有内心世界的人,写出来的诗歌也只能是空洞无物的。
什么是“写诗不要生活化”?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应该超越生活,不要只是简单地描写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而是要从生活中提炼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诗歌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的升华。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温度、有生命力的诗歌。
那么,为什么要“先做人,写诗不要生活化”呢?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诗歌是一种高度文化的表达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诗人,不仅要有诗歌的技巧和审美,更要有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诗歌。
诗歌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作为诗人,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导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贾平凹评女儿贾浅浅的诗,“先做人,写诗不要生活化”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女儿的评价,更是对所有诗人的一种期望和要求。
作为诗人,要有思想、有情感、有人文素养,超越生活,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关注社会现实,引导社会进步,才能真正实现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案)-2021-2022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综合实践汇报课《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展示课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雅言传承文明,诗歌浸润人生。
沿着经典诗歌的流淌脉络,现代人开始重温这些经典。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作为有诗的国度之称的炎黄子孙,我们对诗歌的了解有多少?期待通过《轻叩诗歌的大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学习的心得和收获。
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持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根据综合学习的特点,我力求做到凸现综合特点,不失语文个性。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轻轻叩响诗歌的大门。
活动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汇报活动,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交流学习的收获。
2、复习诗歌知识,培养学生尝试写诗的能力,叩响诗歌的大门。
能力目标: 1、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持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2、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重难点:重点:做好汇报前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整理好的资料,朗诵的内容、音乐。
推荐的诗、书,编好的诗集,以及我校开辟的诗歌网站上家长和学生写得好的赏析、诗作和总结等。
难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效果,以及如何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汇报活动设计,收集学生积累的资料(教师积累的资料也整理出来)制作好精美的课件。
组织学生进行节目排练。
2、学生准备:朗诵材料,诗歌网站版主汇报内容,自编诗集、诗配画,原创小诗,好诗欣赏,书面总结等。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文艺百花园中,诗歌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吧。
有请我们的主持人闪亮登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诗不是诗人的专利
——初二语文诗歌单元教学案例
一、背景介绍
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心灵诗语》。
现代诗歌大量入选,是新教材的亮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诗歌缺少具体、完整的情节,语言凝练、思维跳跃,更需学生通过想象、品味,方能渐入诗境。
集体备课时,我们定位于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层面,以浅化教学来解决问题。
而我所任教的9班,是初二刚接手的,还没有和学生就现代诗歌有过交流。
课前虽作了大量案头工作,但究竟能进入怎样的状态,学生会有怎样的反馈,心中没底。
按照“朗读、感悟、品鉴”的教学方法,虽也顺利完成《短章一束》的预设目标,但感觉学生并未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
从他们朗读的语气中,从他们回答问题的用语中可见一斑。
恐怕以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深入是很困难的。
本单元计划教学一周时间,《采莲曲》、《汗血马》等篇,难道都要在这种隔靴搔痒、死水微澜的状态中度过?
二、案例回放
带着困惑,我批阅学生的拓展训练:“仿写”作业。
对学生写诗,我并未报什么奢望。
只是希望他们能动动笔,对写诗有点儿感觉。
但我发现,有几首短诗写得还挺像那么回事。
于是将之做成课件,准备课上进行作业点评,并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出乎意料的是,当我在课上朗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发现全班的注意力出奇的集中。
下一首作品出现时,不少同学的脸上写满了期待,而小作者的眼中则充满了喜悦。
点评时同学们更是议论纷纷。
几个男生夸口:“我要好好写,一定比他好。
”
比之课文,学生对身边伙伴的作品更感兴趣,更乐于作出评价。
而且,好胜心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这可是我没有料到的。
我意识到这是个不容错过的机会,一个帮助学生“进入角色”的机会,进入诗境的机会。
趁着同学议论的当口,我稍作思索,提议搞一个短诗创作比赛的系列活动。
情绪亢奋中学生纷纷表示同意。
打铁要趁热。
课后我立即调整教学计划,将课文学习适当延后并细化了活动规则:每节课请八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意图和手法,然后由大家根据主题、语言、意境三方面的要求点评,选出最好的一首。
按学号进行,要求每位同学都参与。
之所以让同学自己朗读并讲解,则是出于口语训练的目的。
我期待着诗歌单元教学能够因此而深入。
令人惊喜的是,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这短短两分钟的发言。
连语文学习一向不上心的小顾等同学,都在课前偷偷找我帮忙看看自己的诗写得怎么样,并声称这之前已经修改了好几遍了。
我打趣道太阳怎么就从西边出了,他红着脸说前面的同学都写得很棒,自己感觉很有压力,写得太差实在拿不出手,怕大家喝倒彩。
确实,都写得很棒,对初尝写诗的学生来说。
每个人都在较劲,语不惊人誓不休。
最后的总评选更是“万众瞩目”。
在创作点评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为了避免语言的直白乏味,就得借助意象;为了达到语言的优美凝练,就得反复推敲。
而将这份体会带到课文的学习中,不少同学感觉“开窍”了,懂得如何欣赏了。
《采莲曲》的江南风韵,《汗血马》的悲壮意象,《仿佛》的意蕴隽永,都令同学深深沉醉。
三、收获反思
通过一周的教学活动,同学们体验了创作的艰辛与快乐,促进了课文的理解与品味;语言运用及感性思维的潜能被点燃,从亲身实践中找到了赏析现代诗歌的门。
作为教师,我抓住了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并进而抓住了课堂点评中生成的新资源——即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加以重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通过写和思,由现有水平进入到了最近发展区——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能力水平。
在单元教学得以深入的同时,每个学生,包括平日难得发言交流的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一周的教学活动,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兴趣所在是多么糟糕的事情。
若非作业点评时转机出现,就诗论诗,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不是学生力量单薄,而是
教师没有把撬动地球的杠杆交到他们手中。
诗也好,文也罢,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找到恰当的切入口来深入文本,尤为重要。
只有始终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学活动,才能让每一堂课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同时,我更认识到基础薄弱、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上进心。
如何在教学环节中不露痕迹地给予他们关注,给予他们能够把握的机会,应当体现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而不仅仅是一次轰轰烈烈的活动。
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心。
写诗,不是诗人的专利。
学生的潜能,就看我们作教师的如何充分挖掘。
郑荣
200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