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白居易的《秦中吟重赋》
秦中吟之轻肥注释译文赏析【唐】白居易
11/29/2018
注释
• 意气骄满路:行走时意气骄傲,好像要把道 路都“充满”了意气:指意态神气内臣:原 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臣官朱绂【fu 第2声】与下一句的“紫绶”都只挂引用的 丝织绳带,只有高管才能用【字好像有点问 题】樽罍溢九酝:樽罍指陈酒的器皿。九酝: 美酒名水陆罗八珍:水产路产的各种美食洞 庭橘:洞庭山产的橘子脍切:将鱼肉切做菜 天池鱼:天池的鱼心自若;心里自在很舒服
11/29/2018
赏析
•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 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 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 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 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开头四句,先写 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 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 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 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 “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 大帮。“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 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 型概括意义。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 “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 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 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 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 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 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 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 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 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 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一组诗是当之无愧的。[1]
载沉载浮《秦妇吟》
载沉载浮《秦妇吟》《秦妇吟》是一部载沉载浮的文学作品,其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情节梗概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秦妇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其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唐代。
作者一般认为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作品描写了一个女子的命运沉浮,讴歌了她内心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情感。
全文感情真挚,文字流畅,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故事的情节大致如下:故事发生在秦朝时期,一个名叫李婷的少女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
她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只顾享乐,不顾家庭。
在外人看来,她是家中的夫人,享受着富贵。
可是背后却是无尽的苦恼。
她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她用吟咏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真正的贤妻良母。
现实却给她以重重打击,男人的虚荣和世俗的眼光让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最终,她选择了逃离这个虚伪的家庭,自己单独一人去追寻自己的生活。
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受读者的喜爱。
李婷的形象鲜活而深刻,她的命运沉浮引人深思。
她的命运虽然充满挫折和磨难,但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一次次地战胜困难,展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她的形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她的执着和坚韧成为了人们敬仰的对象,成为了一种对那个时代女性的赞美。
作品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创作。
它的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流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参考范本。
它也引起了人们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关注和研究,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载沉载浮的《秦妇吟》以其深刻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人文关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不可轻忽,成为了后世文学的重要参考范本。
它也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当代文学中的不可忽视的存在。
白居易《秦中吟》赏析(一)
白居易《秦中吟》赏析(一)白居易在朝廷直言不阿,作诗针砭时弊触怒权贵,被贬到江州。
在江州期间,他把自己创作的八百余首诗编成诗集,成集以后写了一首诗: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元九是元稹,李二十是李绅,他们都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这首大意是说:我有一篇风情无限的《长恨歌》,又有针砭时弊的十首《秦中吟》;元稹常常偷学我作诗的格律,李绅也非常佩服我的诗。
我虽然活在世间与富贵无缘,但死后文章可以流传美名;不要怪我说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诗集编好,完成一件大事,白居易内心难免有些得意,赠诗给元稹、李绅炫耀一番。
白居易的诗按照创作动机可分两大类。
一类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针砭时弊为目的,这类诗以《秦中吟》为代表,即“十首秦吟近正声”。
另一类则体现艺术修养,表达他对美学的欣赏和体验,这类诗以《长恨歌》为代表,即“一篇长很有风情”。
《长恨歌》已经赏析完毕,本篇开始赏析《秦中吟》。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是白居易在元和五年(810)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
“秦中”是地名,指现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长安地处秦中。
“吟”指诗歌。
白居易在长安写了十首诗,因此名为《秦中吟》。
《秦中吟》记录了当时贪官污吏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及黎明百姓的苦难生活。
《秦中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统治阶级进行尖锐讽刺和无情批判,同时表达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与深沉的忧国之情。
“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认为诗歌的功能是针砭时弊,从而帮助统治阶级治理好国家。
而《秦中吟》恰好符合这个标准,因此白居易在诗中写到“十首秦吟近正声”。
《秦中吟》包括十首诗:《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五弦》、《歌舞》、《买花》。
下面我选其中几首进行赏析。
白居易《秦中吟歌舞》翻译赏析
白居易《秦中吟歌舞》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秦中吟歌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前言】《秦中吟歌舞》长安已是一年将尽的隆冬时节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落满了整个京城,在雪中退朝的都是朱衣紫绶的公侯显贵。
这些贵人们有赏雪吟咏的雅兴,因为他们富足而没有饥寒之忧。
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奢华的宅邸,他们所做的也只是消遣游乐。
朱轮马车又拉着客人来到了红烛彻夜不息的歌舞楼,做东的是刑部高官、而坐在首席的就是刑部主管,他们从中午就开始行乐,到半夜时还不罢休。
可谁会想到阌乡的大狱里还有被冻死的囚犯。
【注释】①秦中:指当时的都城长安②岁云暮:出自《魏书》中的“岁聿云暮”句,指一年将尽的时候③朱紫:朱衣紫绶的简称,代指高官④秋官、廷尉:都是主管刑狱官员的别称。
【翻译】长安已是一年将尽的隆冬时节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落满了整个京城,在雪中退朝的都是朱衣紫绶的公侯显贵。
这些贵人们有赏雪吟咏的雅兴,因为他们富足而没有饥寒之忧。
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奢华的宅邸,他们所做的也只是消遣游乐。
朱轮马车又拉着客人来到了红烛彻夜不息的歌舞楼,做东的是刑部高官、而坐在首席的就是刑部主管,他们从中午就开始行乐,到半夜时还不罢休。
可谁会想到阌乡的大狱里还有被冻死的囚犯。
【鉴赏】此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近,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
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
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诗咏秦中吟 乐怀家国情
诗咏秦中吟乐怀家国情摘要:唐诗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方面最璀璨的明珠,是千古流传的奇迹,不仅在当时盛行,还流传至今,唐朝有很多诗人,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是这些都是影响着我国千秋万代的辉煌作品。
白居易是我们最熟悉的著名诗人之一,他一生写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通俗易懂的诗,《秦中吟》就是他的作品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为了做到文化的传承,很多学者、音乐学家等都将古代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新的乐曲与篇章,使音乐与文化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就白居易《秦中吟》诗组赏析展开分析,然后分析了吴桐先生的二胡乐曲《秦中吟》,最后研究了诗咏秦中吟,乐怀家国情中的诗曲结合。
关键词:秦中吟;家国情;赏析白居易的《秦中吟》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诗组,在这个诗组中将当时人间疾苦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著名二胡演奏家吴桐先生为“秦派二胡”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吴桐先生的秦派二胡风格无论是演奏风格、创作风格还是美学特征,均追寻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抒发。
创作与演奏的人文精神和作品内涵,这样的创作是推动流派不断创新的必要保障,并且为民乐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在我国的历史上属于盛世王朝,但是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当时,唐诗的创作唐诗的本源就是诗、乐、舞于一体,相互融合不可剥离,这种综合艺术的融合体现是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代表,正因如此,将《秦中吟》与二胡相互结合,这种诗与曲交融的美,展现了具有东方独特诗情画意和魅力。
一、《秦中吟》诗组赏析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讽喻诗代表人物。
所谓讽喻诗,就是诗歌的形式真实反映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赏析其作品《秦中吟》,还需要从其作品风格,创作背景以及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才能够更加透彻的进行赏析,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分析。
(一)白居易剖析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重赋》原文翻译与赏析
《重赋》原文翻译与赏析《重赋》原文翻译与赏析重赋原文: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重赋翻译:在大地上种植桑麻是为了给百姓提供生活之需。
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桑植麻,纺织布帛,亦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来。
在保证自己衣食住行所必需之后,其余之物均作为赋税供奉给了皇上。
国家制定两税法,本意是推行仁政,为民解忧。
在实行伊始,明文规定税外不许滥加税目,如果有地方官敢不这样做,便以违法定论。
天长日久,贪心的官员污吏开始违法两税法统收钱帛,税外不加收的规定,又沿用旧制进行敲诈勒索。
为了加官进爵,不分冬春地搜刮钱财。
丝织的绢帛还没有成匹,蚕茧缫出的丝还未满一斤,里胥就来催逼我们缴税了,并声明不许任何人怠慢延迟。
岁暮时节,天气奇寒,阴风怒号,席卷着破败的村落。
夜已经很深了,烟火早已熄灭,大雪纷纷扬扬。
小孩衣不蔽体,老人通体冰凉,瑟瑟发抖。
悲愤、寒气全都化作了无名的辛酸。
昨日因去补缴尚未纳完的税金,得以有机会看到官库里的情况。
库中丝织品堆积如山,丝絮飘飘有如天空中厚厚的云层。
这些都是贪心的官员们巧立名目搜刮来的民脂民膏,美其名曰“羡余物”。
贪心的官员们强夺我们老百姓的衣食,买来了朝廷对他们的恩宠。
殊不知,这些宝贵的布帛,一旦进入了宫中宝库,就永不得见天日,经年日久,最终也就化作了灰尘。
重赋字词解释:⑴厚地:与“高天”相对,大地的意思。
⑵理布帛:将丝麻织成布帛。
⑶身外:身外之物,指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之外的布帛。
载沉载浮《秦妇吟》
载沉载浮《秦妇吟》《秦妇吟》是一首唐代名家白居易所作的七绝诗,诗中通过一个妇女的心声,深刻地刻画出了当时妇女的身世和境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妇女的无奈和苦闷。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文字内涵。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网罟,下观百泉流。
西南有长衢,前尽芙蓉地。
繁华如画里,寂寞似金水。
南北有孤城,寒气逼人肌。
鸟兽全无迹,凄凉竟日夕。
东有长胡塞,双双燕颔儿。
汉家箭靶广,河清弓劒齐。
此时凄断肠,江上一回首,山水殊未已,人事已周旋。
白居易从主题上点出了秦女的困境,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她们所处的环境和地位。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这是在描绘妇女的社会地位要比普通百姓的女性高,她们住在豪门富户的高楼之中。
但是随着诗的展开,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高楼之上的“浮云”是伪装出来的,一次次上门去婆家,都没有被重视,犹如浮云渐行渐远。
这种昧于言情的“夫家”习俗下,妻子的身份和价值就被限定在了婚姻中。
交疏结网罟,下观百泉流,这是女子的生活不能自理,背负着求生且要多生儿子的家务重负。
西南有长衢,前尽芙蓉地。
此处的“长衢”是指繁华热闹的街道,地势开阔,景色优美,是平民百姓享受的地方,而当一个女人来到这里,除了沉浸于春天的花香之间,还要被尽情的嘲笑和奚落。
繁华如画里,寂寞似金水,生活的确艰难。
南北有孤城,幽深无人,是该诗中最孤单的地方。
这是在涉及秦女的孤独和痛苦。
鸟兽全无迹,凄凉竟日夕。
在人群中,无人问津,伴随着秋冬寒冷的气息一遍又一遍的默默度日,没人记得她们的名字。
东有长胡塞,双双燕颔儿。
汉家箭靶广,河清弓劒齐。
这一句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讽刺。
岷江对岸枕山眠,就是自然美,袍泽箫琴韵景趣,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这些自然万物秉着各自的属性等都可以被共享,而弓箭、劒法…等象徵着战争和压迫的时代遗留下来的残暴,却成为那个时代不得不面对的生存之道。
所以可以说,在这句诗中,白居易是在寄托对这些历史"珍宝"的感慨和对妇女地位的同情。
白居易《秦中吟歌舞》翻译赏析
白居易《秦中吟歌舞》翻译赏析《秦中吟歌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前言】《秦中吟歌舞》长安已是一年将尽的隆冬时节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落满了整个京城,在雪中退朝的都是朱衣紫绶的公侯显贵。
这些贵人们有赏雪吟咏的雅兴,因为他们富足而没有饥寒之忧。
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奢华的宅邸,他们所做的也只是消遣游乐。
朱轮马车又拉着客人来到了红烛彻夜不息的歌舞楼,做东的是刑部高官、而坐在首席的就是刑部主管,他们从中午就开始行乐,到半夜时还不罢休。
可谁会想到阌乡的大狱里还有被冻死的囚犯。
【注释】①秦中:指当时的都城长安②岁云暮:出自《魏书》中的“岁聿云暮”句,指一年将尽的时候③朱紫:朱衣紫绶的简称,代指高官④秋官、廷尉:都是主管刑狱官员的别称。
【翻译】长安已是一年将尽的隆冬时节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落满了整个京城,在雪中退朝的都是朱衣紫绶的公侯显贵。
这些贵人们有赏雪吟咏的雅兴,因为他们富足而没有饥寒之忧。
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奢华的宅邸,他们所做的也只是消遣游乐。
朱轮马车又拉着客人来到了红烛彻夜不息的歌舞楼,做东的是刑部高官、而坐在首席的就是刑部主管,他们从中午就开始行乐,到半夜时还不罢休。
可谁会想到阌乡的大狱里还有被冻死的囚犯。
【鉴赏】此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近,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
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
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白居易讽喻诗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讽喻诗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
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
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
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
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
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
后又迁到越中。
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
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021c3c5008 黄利亨[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总结了我国自《诗经》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认为诗歌必须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
必须为现实的政治服务。
他最有价值、反映现实生活最为强烈的是他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全体体现。
其代表作有《秦中吟》和《新乐府》。
他的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蔻人民的苦难生活。
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关健词]白居易讽喻诗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他出生在一个世敦儒业的小官僚家庭。
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岁登拔翠科。
三十五岁应制举。
历任周至尉。
翰林学士,右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
这是白居易政治上最得意的时期,“兼济天下”①是他的主导思想。
他是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②的口号,主张“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人文而作”③。
他认为诗歌应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④的政治使命,以便达到“求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
他十分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的作用。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唯诗生民病,愿得天子知”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诗歌求讽刺”⑥。
关心现实,干预时政,白居易认为这是诗歌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白居易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诗人。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
“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他的讽喻诗数量虽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秦中吟重赋的内容
秦中吟重赋的内容
《秦中吟重赋那些事儿》
嘿,今天咱就来讲讲《秦中吟重赋》的内容。
话说有一回啊,我去一个小村子里玩。
那村子看着普普通通的,可里面
发生的事儿却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当时我看见村子里有户人家,夫妻俩整天都在忙活着,为啥呢,就是因为那重重的赋税啊。
他们家里养了几头猪,那可是他们的宝贝啊,指望着这些猪能卖点钱。
可是呢,到交税的时候,大部分的收入都得上交了,这可把他们愁坏了。
那妻子整天唉声叹气的,一边喂猪一边说:“咱这辛苦养的猪,咋就那么多都要给别人呢。
”丈夫在一旁也是满脸无奈,皱着眉头说:“没办法啊,这税不交不行啊。
”我看着他们的样子,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他们本应该享受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可却被这繁重的赋税压得直不起腰来。
你看看,这多像《秦中吟重赋》里描写的那样,百姓们被赋税折磨得苦
不堪言。
在诗里说“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可不就是这样嘛,人家种桑麻就是为了生活啊,可最后却被剥削得那么惨。
这种情况真的让人很心疼啊,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们,他们辛辛苦苦地劳作,却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劳动果实。
而那些收税的人呢,却不管不顾百姓的死活。
这不就是诗里说的“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嘛。
想想那个小村子里的夫妻俩,再看看这《秦中吟重赋》,我真是感慨万千啊。
希望有一天,这样的情况能够不再出现,让百姓们都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这就是我对《秦中吟重赋》内容的理解啦,从一个小村子里看到的真实一幕,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中的深意。
白居易反映人民疾苦的诗
白居易反映人民疾苦的诗1.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你看那农民们,一年到头少有清闲的时候,到了五月更是加倍忙碌啊!就像我们为了生活努力奋斗一样。
2. 《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哎呀,这卖炭翁多可怜啊,自己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心里担忧炭价便宜,只希望天气更寒冷些,这是多么无奈的心情呀!3. 《轻肥》:“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那些达官贵人酒足饭饱后那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真让人气愤,难道他们看不到百姓的疾苦吗?4. 《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这简直就是在抢夺百姓的活命之物啊,他们怎么能这么残忍!5. 《秦中吟十首·议婚》:“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这不就像现实中一样吗,贫穷就会被人抛弃,富裕就会被人追捧,多悲哀啊!6. 《重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百姓们把地里生产的都拿出来了,把家里的收入也都用尽了,生活太艰难了!7. 《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大地不知道寒冷,人却需要温暖啊,怎能少夺百姓衣服去做地毯呢,这太过分了!8. 《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一丛深色的花,竟然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呀!9. 《伤宅》:“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厨房有发臭败坏的肉,仓库却有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的钱,这贫富差距让人痛心疾首!10. 《歌舞》:“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那些人哪里知道阌乡的监狱里,还有被冻死的囚犯呢,这世界为何如此不公!我的观点结论:白居易的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百姓的艰难生活,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社会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善他们的生活。
高考古诗词鉴赏白居易的《秦中吟歌舞》
息。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
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 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 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 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
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
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 害的惨状。
❖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
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
,
”一脉相承。
❖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1、与杜甫名句“
,
”一脉相承。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年上海市语文高考试题
❖
早 兴 白居易
❖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试论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中文系56级古典文学研究小组
出版物刊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6-46页
摘要: 一唐代在安史之乱平定后,人民的痛苦并未减轻,反而更加深重。
由于藩镇割据,外族不断威协侵略以及统治阶级的生活更加奢侈腐化,人民在统治阶级无休止的残酷压榨下生活濒于绝境。
这时阶级矛盾仍回到原来的主导地位并更加深刻。
面临这种残酷的现实,许多有正义感及人道主义精神的诗人,继承和发扬从诗经以至杜南的现实主义精神传统,有意识地以诗歌揭露现实的黑暗,伸诉人民的生活惨痛,形成一股诗歌的现实主义洪流,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以其反映现实矛盾的广泛深刻及战斗精神的无比强烈,形成这一洪流的高峰。
白居易《秦中吟·歌舞》阅读答案附赏析
白居易《秦中吟·歌舞》阅读答案附赏析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乡 狱,中有冻死囚。
〖注〗(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妇孺被关进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试题: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一脉相承。
2.赏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参考答案: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写统治者骄奢侈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鉴赏: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遗、翰林学士。
前蜀韦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乡县囚”。
此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近,中所说虽是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的囚犯冻死狱中。
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
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
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导语:的诗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
在艺术成就方面,诗人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相反相成,在对比中见爱憎;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
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正体现了他的处世之道。
他说:仆志在兼济。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可见,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主张分不开。
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
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弊端百出,老百姓苦不堪言。
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一语中的地揭露了两税法的弊端。
白居易《秦中吟·轻肥》诗赏析
白居易《秦中吟·轻肥》诗赏析白居易《秦中吟·轻肥》诗赏析秦中吟·轻肥白居易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洞庭橘,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是白居易代表作,著名组诗《秦中吟》中的第七首,题目一作《江南早》。
他曾在一首诗中说到自己写作《秦中吟》的缘由,是因为“忆昨元和初,备谏官位。
是时兵某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悲吟一事。
”地和是唐宪宗年号,从公元806年到820年,一共十五年,白居易于元和三年(公元808)任左遗,也就是他在上面所说的谏官,他在任左遗时看到当时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些不便于在朝堂上议论,就写成了“一悲吟一事”的《秦中吟》。
也许一般的读者对这首诗的题目《轻肥》感到有些费解,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词还是蛮有来历的,出自《论语》一书的《雍也》章中的“乘肥马,衣轻裘。
”意思是说坐的是高头大马拉着的车辆,穿的是又轻又暖的皮袍。
所以,白居易这首《轻肥》诗的题目就是指的诗中那些驾着马车、招摇过市的宦官们。
的确,在诗歌的开场白里,诗中人物刚一登场亮相,豪奢之气便扑面而来了,“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他们是坐在一辆辆豪华的马车中出场的,先声夺人,不可一世。
“意气”之“骄”,竟然“满路”,而“鞍马”之“光”亦可“照尘”!这两句描写可谓是画龙点睛,活灵活现了。
当他们这一帮人在街市上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时,那么街上的人们在退避三舍之际,忍不住会互相打听一下,气焰如此张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呀?“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有知情的说,其实不过是宫中的宦官罢了,可是不明就里的人仍然搞不懂,要说宦官也只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哪来这么大的威风啊?原来这帮人并不是一般的干杂役做粗活的小宦官,而是深受皇恩的朝中重臣了,"朱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讽喻诗白居易
讽喻诗白居易讽喻诗白居易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陈寅恪认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上承《诗经》,汉乐府、杜甫诗歌的优良传统,积极反映社会现实,艺术上也自树一格,被誉为“唐代《诗经》”。
一、白居易讽喻诗出现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
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
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
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
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
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
后又迁到越中。
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
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白居易的《秦中吟·重赋》
唐代大诗人杜甫由于擅长用诗作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痛陈时弊,“至千言不少衰”,因而被后世尊称为“诗史”。
但在我看来,白居易的许多诗作在“善陈时事”方面比之老杜毫不逊色。
他的《秦中吟》十首的第一首《重赋》,就堪称揭露时政黑暗、以诗纪史的典范之作。
全诗如下: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
号为羡馀物,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全诗语言质朴,完全不用典故。
作者对百姓疾苦的痛切,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白居易当时三十九岁,刚由左拾遗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文辞浅白的诗句,却反映了当时的一个重大事件,即杨炎的“两税法”改革及其后果。
在唐朝初期,土地与赋役制度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
后来,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
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而同时,苛捐杂费众多,农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社会矛盾尖锐,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其主要内容是: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而且集中征收时间,同时将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
改革的目的是统一税制、省费便民,强化中央财权的集中统一,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限制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地方官吏巧定名目强取豪夺的腐败行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如“间架税”、“除陌钱”、“宫市”、“白著”等等。
许多官吏为了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用“羡馀”的名义横征暴敛,向上级官吏直至皇帝进贡。
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两税法”实际上是失败了。
白居易的这首诗对“两税法”的产生、发展、消亡作了生动的描述和精当的剖析。
在田土上农耕“植桑麻”,是老百姓生活所必需的。
而老百姓辛勤劳作,“所求”的也不过是“活一身”,连这最起码的要求都不能达到,国家制度自然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
“两税法”改革的初衷不可谓不好:“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唐王朝为维护其严肃性,防止在执行过程中,擅自滥增税目税额,措施不可谓不严:“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但“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各种名目的杂派很快又死灰复燃,并且变本加厉,农民
遭受的盘剥比“两税法”改革之前更加繁重。
各级官吏们“敛索无冬春”,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境地,而官库中却“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
最后,这些丝帛被“求宠”、“买恩”的官吏们贡入皇家的“琼林库”,“岁久化为尘”了!
这首诗,形象地印证了明末清初重要思想家黄宗羲对中国古代“税费改革”所作的研究结论。
黄宗羲认为,晚唐杨炎的“两税法”,全都以贫富(即占有土地的多少)为标准来征收,虽然没有了户税和人头税的名目,其实这两项征收已经并入了土地税中。
也就是说,“税费改革”并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只是把那些杂派收费变为合法正税。
这样做,虽然短期内也能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但时过境迁,却为后来的官吏们开征新的杂派收费创造了便利,从而就使人民的负担更加重了一步。
黄宗羲因此认为: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革,就会催生出一次新的杂派高潮。
从两税法改革到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改革、倪元璐税法改革、清朝的地丁合一等等,无不如此。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一篇论文中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律”,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下,“农民作为纳税人的权利长期受到忽视,他们总被视为‘耕田奉上之草民’,因此任何单纯的‘税改’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白居易因时代所限,自然不可能有这么深的认识,但他的这首诗却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改革”的弊端,可谓敏于时事的杰作。
白居易生活在大唐帝国正逐步走向衰落的时代,其时藩镇割据,战乱不止,普通百姓颠沛流离,遭受了严重的灾难。
他们不光受到战火的伤害,还要受当政者的盘剥。
白居易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怀着“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胸襟,自然而然要以诗纪史、以诗“讽谕”,至如《新乐府》和《秦中吟》等,对当时官员们的巧取豪夺、进奉邀宠以及他们的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生活的暴露,在当时就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以至其时“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
……”白居易不畏权贵的意志、兼济天下的志向、关心民瘼的胸怀,在中国古往今来的诗人中,是非常突出的。
今天,重读白居易的《秦中吟·重赋》,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不由生发出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