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语文总复习 综合模拟检测(一)(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综合模拟检
测(一)
(150分钟1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寥.廓(liáo)骀.荡(dài)
消弭.(mǐ)牵强.附会(qiǎnɡ)
B.骠.勇(piào)蹁.跹(piān)
混.蛋(hún)殒.身不恤(yǔn)
C.瘙.痒(sāo)蓊.郁(wěnɡ)
漫溯.(sù)亟.来问讯(qì)
D.秸.秆(jié)弄.堂(lònɡ)
掮.客(qián)道义相勖.(x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迤逦蟊贼披肝沥胆削足适履
B.辐射落寞心无旁骛攻城掠地
C.冠冕膨胀殒身不恤锐不可挡
D.颓圮惦量指手画脚甘拜下风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从调查结果看,体育运动已成为青年热衷谈论的话题,运动已成为青年日常生活中________的组成部分。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会________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________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________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不可或缺择要而是/或者
B.不可缺少择要就是/或许
C.不可缺少摘要而是/或者
D.不可或缺摘要就是/或许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九月之后在开发商为回笼资金而造成的纷纷降价的局面下,该集团推出一系列措施,保持了在楼盘
销售方面的优势。

B.网络沟通互动模式正冲击着传统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心理学家将因为媒体社交的过度使用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定义为“在线社交疏离症”。

C.辩论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交流形式,大到国际事务的争辩,小到生活中买卖物品时的讨价还价,甚至是工作中出现分歧时的争执,都会涉及。

D.解决猎杀野生动物事件频发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督促环保、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汉书》等。

B.《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稻香村,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

在潇湘馆布满苍苔的小路上刘姥姥滑了一跤,还把潇湘馆误以为是公子书房。

在秋爽斋早饭时,凤姐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起了大观园里史无前例的大笑。

在缀锦阁午饭,席间行酒令,刘姥姥插科打诨,藏精于拙,博取一笑。

C.小说的结构是一个“容器”,意思是作家在构思一篇小说时,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到一样东西,让人物和情节围绕这样东西来表现和行进,如《牲畜林》中的“牲畜林”,《半张纸》中的“半张纸”等。

D.我国的现当代散文名篇不胜枚举,有巴金的《小狗包弟》、陆蠡的《囚绿记》、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和而不同”歧义辩正
边家珍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表述为:“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里的“同”特指“小人”那种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

《论语》所载与“和而不同”句式相类似的话还有“威而不猛”“欲而不贪”“泰而不骄”“惠而不费”“乐而不淫”等,可抽象为“A而不A'”。

A是人们所希望的某种正价值,而A'则是追求此种正价值时容易出现的偏弊。

孔子希望人们在追求某种正价值时,要防止由此而易于产生的偏弊、过当。

比如“威而不猛”,应该追求“威”,但要防止过当而变成“猛”。

再如“欲而不贪”,“贪”就是“欲”的偏弊和过当表现。

与此相同,“和而不同”讲的是要追求“和”,但要防止无原则的苟同。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说的“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荀子·不苟》里讲的“宽而不慢”“察而不激”等,
也属于“A而不A'”的表达句式。

有的人引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常将“和”与“同”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事实上是将“和而不同”与“弛而不张”“秘而不宣”“隐而不彰”“聚而不散”(A而不B)这类句式等同起来了,这是不正确的。

在后者中,“弛”和“张”、“秘”和“宣”、“隐”和“彰”、“聚”和“散”属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但对于“和而不同”来说,“和”的对立面不是“同”,而是“相仇”“相斗”;“同”的对立面也不是“和”,而是“异”。

事实上,古人常将“和同”当作一个固定的词语来用,如“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凡事不和同,则不济”等。

不少人关于孔子“和而不同”似是而非的解说,大都因为不明白“和”与“同”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

有的人阐发“和而不同”时,没有认识到这里的“同”特指那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而是把“同”的概念解释为“相同”,再引申为“单一”“单调”,实际上也就把孔子的原命题悄悄转换为另外的命题了,即“事物单一、单调是不好的”,或“事物的合成需要不同的元素”,或“不同的元素都是必要的”,这样的阐发显然偏离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本义。

如果这里的“同”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同”,那么“小人同而不和”从道理上就讲不通了。

因为就人际关系的通常表现而言,“相同”“认同”“赞同”不大可能导致“不和”。

另外,还有人说“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而和”的意思,这也是欠妥的。

如果两人观点有所不同,若是“大同小异”,求同存异尚可致和;但若是“大异小同”,而且这种“异”属于对抗性质,那么就很难致和。

把“和而不同”引申为“不同而和”,实际上是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

这种观点在实践中肯定是有害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第7版)
6.下列对“和而不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轻易盲目附和。

B.“和而不同”与“宽而不慢”是同一命题,不能将“宽”与“慢”、“和”与“同”对立起来理解。

C.“和而不同”讲的是要追求“和”,防止“同”。

因此,“和”与“同”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

D.有“不同”的元素是必要的,无论是“大同小异”,还是“大异小同”,都可以将“和而不同”引申为“不同而和”。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处理“异”与“同”的关系时,如果求同存异,就可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B.有人引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常将“和”与“同”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理
解符合孔子的本意。

C.孔子讲“小人同而不和”,是指小人在追求“同”这种价值时,由此会产生“不和”的结果。

D.在孔子之前,《左传》就已经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

但孔子的观点深受朱熹、荀子等后人重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就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因此,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就不能轻易附和苟同。

B.事物有多样性,要有不同,这种理解与孔子的“和而不同”不是同一概念,前者将“同”理解为“相同”、“单一”、“单调”等意思。

C.古人常将“和同”当作一个固定的词语来使用,而今不少人却将“和”与“同”对立起来理解。

D.在实践中,“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不同”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有些“不同”是很难达到“和”的地步。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
人臣人子矣。

汉李陵策名
..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

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

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
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李陵策名
..上将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逭:免除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爱:怜爱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
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
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赴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

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

”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8分)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佩缤纷其繁饰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_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6)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7)___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萦的故乡?
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⑤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

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

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⑥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

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⑦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⑧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

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
⑨人类不能没有故乡。

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

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

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

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一词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

当年近60的东坡听
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⑩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
⑪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

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

⑫“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

(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是为了引出下文,引发读者对“还乡”的思考,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哲学意蕴。

B.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既指乡野的田园村庄泥土,也指城市中能让他放松的书房、写作以及能与他倾心交流的知己。

C.年近60的东坡被贬岭南,他想起了十几年前让他对“故乡”一词有着最初启悟的歌伎柔奴的那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由此“泊然无所蒂芥”了。

D.文章末段,再次点题,想“慨然敬柔奴一杯酒”照应了前文,进一步强化了心安即故乡的主题。

E.文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人生无常、繁华如烟的消极思想。

17.作者写乡野生活的笔墨非常精彩,试以第⑤段为例加以赏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感受。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携“玉兔”月球车成功登陆月球。

某校文学社为庆祝这一盛事,特举办对联征集活动。

请你拟写一副对联,参加活动。

(不超过20字,标点不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20字)(4分)
中新网宜昌8月22日电(董晓斌杜强)21日,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

长阳是巴人故里、土家族发祥地和著名“长阳人”故乡,也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盛行吟诗作赋之风,诗词创作相当繁荣。

清代著名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农民诗人”习久兰等享誉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群众性的诗词创作蔚然成风,并于1996年成立了湖北省较早的县级诗联组织——长阳诗词楹联学会。

据了解,该县2012年被湖北省诗词学会授予“荆楚诗词之县”称号。

2013年6月,中华诗词学会组织专家组对长阳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进行了实地验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是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文字,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理由》,按要求作文。

(60分)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A B.蹁.跹(pián);C.瘙.痒(sào);D.秸.秆(jiē)。

2.A B.掠—略;C.挡—当;D.惦—掂。

3.A ①或,稍微、略微。

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比“不可缺少”语意重。

②摘要,意为“摘录要点”;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

③“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并不能表明说话人的最终态度,这与句首“严格地讲”不太相符。

或许,是表示猜测语气的副词;或者,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4.B A.结构混乱。

“面对……局面”与“在……下”两种句式杂糅,应删去“在”和“下”。

C.不合逻辑。

递进关系应为“小到工作中出现分歧时的争执,甚至是生活中买卖物品时的讨价还价,都会涉及”。

D.成分残缺。

在“部门”后应增加谓语动词“加大”。

5.B “老刘,老刘……”一句是刘姥姥自己说的。

6.A B项“同一命题”说法有误。

C项由“大都因为不明白‘和’与‘同’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可知两者并非矛盾对立关系。

D项由文章结尾句子可判断。

7.C A项“就可以”过于绝对,文中仅说“若是‘大同小异’,求同存异尚可致和”,而“大异小同”则很难致和。

B项无中生有。

D项文中仅提到这些作品中有同类的表达句式,并没有点明由《左传》提出,也未说明后人重视。

8.A “附和苟同”与“和谐”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9.D 爱:吝惜。

10.D 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并非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
⑤是说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

11.C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

12.(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获罪”“讥”各1
分,大意1分)
(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

(“苟免”“微”各1分,被动句1分)(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但”“患”各1分,大意1分)13.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
附【译文】
1.《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

”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

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
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

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

”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

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

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

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

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

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

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