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才支撑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论文
大学生人才强国论文(通用6篇)
大学生人才强国论文(通用6篇)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人才强国论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大学生人才强国论文人才是强国兴国的第一要素,也是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动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大力培养锻造一批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队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同时也处于重大战略发展期,越是如此,越是要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强大的人才支撑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劈波斩浪、无往不胜。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以突破性举措培养、孕育集聚世界顶尖人才。
以推动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谋划科技人才发展布局,以产生国际一流原创性成果为导向,改革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保障资源投入能够流向最有创意的人,给连续做出高质量工作的人才以持续支持。
建立“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体系,大力提升高水平人才工作、生活待遇,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优先保障体系。
建立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相匹配的前沿项目、人才发现机制,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构和服务平台,为一流人才潜心研究提供突破性、专门化保障服务。
借鉴世界顶尖科研机构、人才机构有益经验,吸收科研一线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工程师参与到国家项目的建议、评价和管理中来。
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建设,打造基础研究特区、科学家人才特区、打造国家人才发展高地、人才制度创新高地。
加快向人才强国转变,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文章10篇
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文章10篇标题: 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优秀论文篇章1. 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与意义本文探讨了人才强国战略制定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阐述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2. 人才强国政策的总体框架该篇论文介绍了人才强国政策的总体框架,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留住、人才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内容,以及政府在人才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3. 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本文深入剖析了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探讨了人才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人才强国战略和政策。
4. 人才强国与产业升级该文章从经济结构升级的角度,分析了人才强国对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更新的政策建议,以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
5.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机制本文深入研究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和机制,探索了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合作的有效模式,以满足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6. 人才引进的政策与机制该篇论文分析了人才引进政策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和建立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议,以吸引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服务。
7. 留住人才的政策与实践本文探索了留住人才的政策与实践,介绍了提高人才发展环境和福利待遇的措施,以及加强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建议,以留住优秀人才。
8. 人才强国战略的国际比较研究该篇论文比较研究了国际上人才强国战略的相关政策和实践,探讨了各国在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借鉴价值。
9. 人才强国政策评估与调整本文介绍了人才强国政策的评估与调整机制,探讨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政策,以确保人才强国战略的持续有效实施。
10. 人才强国战略的社会影响与价值该篇论文探讨了人才强国战略的社会影响与价值,强调了优秀人才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强化人才引领发展的政策建议。
申论范文-建设人才强国.doc
申论范文-建设人才强国.doc
建设人才强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前,面对国际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必须加快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发展新动能,建设人才强国成为关键性的任务。
首先,“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依靠资源驱动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扩张式增长已
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要推进
创新驱动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目前,中国还存
在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素质,推动人才强国建设,打造市场、产业和创新的三个“大平台”。
最后,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实现创新突破,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人才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人才强国战略论文1000字七篇
人才强国战略论文1000字七篇第1篇: 人才强国战略论文1000字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
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才是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建设美丽农村的主力军,要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向农村集聚,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强化人才回引,激活“增量”。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人”的要素必须先活跃起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要打好“乡情牌”,大力宣传乡情乡貌乡音,强化政策吸引力,积极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和建设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吸引在外成功人士、企业家、优秀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激发他们反哺家乡的情感和意愿。
要强化服务保障力度,提供创业就业全程指导,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和个人意愿,悉心为返乡创业者提供项目咨询、项目创建、项目包装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创业者与创业项目精准对接。
要提升自主创业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开展经营管理、产品销售、实用技能等分类培训,大力宣传返乡创业典型,建立帮带模式,帮助更多群众实现致富增收。
聚焦农民主体,盘活“存量”。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培养成素质高、能力强、懂发展的乡村人才。
要做好底数摸排,将正在从事或有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者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范畴,结合个人实际需求,采取线上线下学习、案例观摩交流、产业园区实践等方式,重点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家庭农场等内容,引导高素质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提升带富致富能力。
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产业扶持、金融保险等政策向高素质农民倾斜,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鼓励高素质农民抱团发展,让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乡村工匠、致富能手。
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论文三篇
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论文三篇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论文三篇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聚天下英才是筑强国之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国内外聚才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建议。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聚集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以下是网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论文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
为了推动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各国都在积极地吸引和培养人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聚集天下英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分析了国内外聚才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建议。
一、国内外聚才的现状和趋势1.国内聚才的现状目前,国内聚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校招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通过高校招聘可以吸引到大量的优秀人才。
目前,国内的高校招聘已经成为一个常规的方式,但是由于高校的招聘标准和流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引进的人才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情况。
(2)企业招聘。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目前,国内的企业招聘也比较活跃,但是由于企业的招聘流程和标准也存在问题,所以有时候也会出现引进的人才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情况。
(3)政府引才。
政府是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吸引高素质人才对于政府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的政府引才也比较活跃,政府通过提供优厚的薪酬和福利,以及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会,吸引了一大批人才。
2.国外聚才的现状国外聚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校招聘。
国外的高校招聘比国内更加活跃,高校通过提供更好的薪酬和福利,以及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同时,国外的高校也更加注重国际化,通过招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为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申论范文:发挥人才作用 推动经济发展
申论范文: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申论范文: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人才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分析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以及激励机制的改进,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作为现代社会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人才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和改善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比如,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应用上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人文学科专家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丰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软实力;而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则能够引领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保障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快速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职业教育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多方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与对应产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同时,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加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此外,还需要推动跨学科教育,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再次,激励机制的改进是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保障。
人才是具有选择性的,他们渴求公平、公正的环境和合理的激励机制。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不合理的激励机制仍然存在,制约了人才的发挥。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首先,加大对科研人员的资助力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建立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的公平评价标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知识型人才积极创新创造,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当今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作为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个区域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关键。
高素质的人才能够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
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区域,正是由于汇聚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专家,才使得这些区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潮流。
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人才能够推动产业创新。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竞争。
人才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够研发出新的产品、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管理流程,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人才有助于提升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一个区域如果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就能在特定产业领域形成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源,进而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再者,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引导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然而,当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区域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人才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
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导致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无法满足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此外,人才发展的环境也有待优化,包括工作条件、生活配套设施、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
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
各区域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特点,明确人才需求的类型和数量,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发展规划。
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策论范文: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要在人才“引、培、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做文章,着力建设一支高质量人才队伍。
一、巧借东风,破解“招才引智渠道单一”的问题招才引智不能仅仅依靠政策,更要发挥市场作用,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以产引才、精准引才。
产业有前景,人才才有未来。
要分析研判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变被动“招”人为精准“找”人。
驻点引才、集中引才。
今天一个城市路演、明天一个城市推介的粗放撒网招引方式,耗费巨大,往往收效甚微。
建议建立离岸招才引智基地提升招才引智效率,在全国筛选与本地产业相近、专业人才集聚的重点城市布点离岸基地,开展驻点集中引才。
以才引才、以才聚才。
高层次人才本身就是引才“强磁场”。
要聚焦高层次人才“朋友圈”,聘请人脉资源深和社交资源广的人才为本地区人才工作“代言”,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抱团效应。
二、就地取才,转变“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观念长远的人才战略,一定不能忽视培育“身边人”。
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人才,较外来人才有情况熟、队伍稳、感情深的优势,可称得上“永久牌”人才。
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开发与管理,打造稳固的本土人才“金字塔”。
培育领军型企业家,做高“塔尖”。
推进领军人才培养,推举出已有的行业领军型企业家,让他们成为域内企业家的标杆,带动新一批领军人才崛起。
培育创新型技术人才,做牢“塔身”。
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企业。
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成为科技人才吸纳和培养的主体,对吸纳科技人才进行自主开发的企业采取导向明确的政策制度,有目的地增加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广泛吸纳科技人才的引导。
培育技能型乡土人才,做实“塔基”。
盘活乡土人才队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
要选拔一批乡土“工匠明星”,通过“传帮带”,形成一支量质并举的乡土人才队伍。
三、才尽其用,既用好外来“凤凰”又盘活本地“卧龙”人才工作,引进、培育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大量走上社会,还有各类的专家、学者也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审中不断增加,这些人在常规观念中都被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一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二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三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在使用中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二要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有“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针对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针对高科技人才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等实际问题要有具体优惠政策,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三要建立人才的管理机制;对各类人才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必须与他们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要发挥激励表彰的正能量,激励人才主动积极地干事创业;要用人所长、用人所愿、用其当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表彰奖励;要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一要努力创造优良的用人环境;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因此,必须努力营造以培养、留住、评价、激励、流动、使用为内容,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政策、法规环境;营造为人才服好务、办实事,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拴人引才环境;营造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支持科研、鼓励创造、施展才智、建功立业的工作环境;营造互相理解、增强团结、彼此信任、真诚合作、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二要着力搭建广泛的育才平台;只有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潜力;一个地区不可能大量引进、使用、留住所需要的各类出类拔萃的人才,因而必须加强本土人才培育;那么整合培训资源,全力搞好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尤其迫切;三要搭建创业平台;创造各种条件,加大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构建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创业平台和载体,让人才充分显示才华;着力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懂得经贸洽谈、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的复合型党政人才;同时,对从事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的,要提供经费资助;总之,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要发展就要重视人才,就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不断推动发展区域经济的车轮滚滚向前;2015年10月16日。
申论范文:重人才强科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申论范文:重人才强科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摘要: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和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以人才为重心,强化科技创新,构建完善的人才引才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人才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平稳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才、科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才机制、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趋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的关键词。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在科技创新中,人才是其核心和灵魂。
一、以人才为重心,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虽然迅速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技术投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下足功夫。
所以,我国需要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两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建设。
二、构建完善的人才引才机制要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具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完善的人才引才机制。
这无疑会加强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并提高创新人才的组织力量和创新能力。
同时,适当放宽引才政策,给予更多学者、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来自政策上的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起着重要影响。
如何更好地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加大人才培训投入,并且注重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各类高端人才。
四、探索人才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取得创新成果、创新产品,需要有一流的人才来支持,这也需要在人才激励、机制设计、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
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才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发扬科技人才的激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添砖加瓦。
申论范文:建设人才强国,保障人才发展活力
申论范文:建设人才强国,保障人才发展活力申论范文:建设人才强国,保障人才发展活力引言:近年来,人才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持。
然而,当前仍然存在着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流失加剧等问题。
为了建设人才强国,保障人才发展活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一、加强人才的供给和培养体系建设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是保障人才发展活力的关键。
首先,要完善人才供给渠道,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发展,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参与实践,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
此外,要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二、加强人才的引进与留住人才引进和留住是构建人才强国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加大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加大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中国发展。
其次,要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和待遇,提供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和平等竞争的机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推进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建设人才强国,要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起既能够满足人才个人发展需要,又能够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对于高层次人才,要加大给予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投入,给予优异成果和突破的及时奖励,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同时,对于一线人才,要加强绩效考核,建立绩效与薪酬挂钩制度,推动人才的激励和发展。
四、加强人才的全球合作与交流人才是全球化竞争的核心要素,要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全球合作和交流。
要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积极引进和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加强人才的互派和交流,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要支持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人才培训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和管理理念,提升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化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人才的流动和集聚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才招募与培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才流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来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创新、创造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优秀的人才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市场拓展,为区域经济带来更多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例如,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创业团队,推动了该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和辐射效应。
其次,人才的招募与培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各地区竞争人才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一种常态。
积极招募和培养人才,是各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吸引人才,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同时,培养本地区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供教育、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等措施,确保本地产业链的完整、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人才流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才的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和知识交流,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创新动力。
人才的流动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结构调整,改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同时,人才流动还能够借助类似于"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形成地区间的合作和协同,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例如,欧盟内部的人才流动,借助于共同市场和自由流动的便利,带来了东欧地区的经济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重新焕发活力。
综上所述,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
同时,招募和培养人才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条件和机制。
阐述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1000字
阐述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1000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逐渐走到了大家眼前。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人才的重要性无需赘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科技、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要谈到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就需要探究一下人才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关系。
首先,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那么经济社会建设就只能蒙受挫折。
无论是科技领域、行业布局,还是商业管理、政治领导,都需要一批熟悉业务的专业人才。
更何况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需要引导更多的人才转换思路、创新发展。
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因此,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其次,人才是创新的源动力。
发达国家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创造经济利益之外,也会通过创新持续推进自身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创新不仅仅要求技术上的创新,还要求人才素质的不断培养。
相比之下,其他因素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
毕竟,任何企业或国家都可以重新布置设备、现代化设备、修建道路和基础设施等等。
从这个角度说,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人才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体现。
人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达国家拥有各类高级人才,有一批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影响力的人才资源。
这些人才往往是各种领域的专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国也有一批高级人才和几百万科技工人。
他们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展现我国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
最后,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产品、技术与服务三个方面。
想要在市场上立足,需要有一批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才能获得市场份额。
只有那些拥有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够为企业赢得竞争的优势,也才能承担的起企业的发展。
人才强国论文1500字
人才强国论文1500字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资源,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人才强国的构建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国家实力和经济发展的提升,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础。
首先,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当今世界正处于技术创新的浪潮中,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核心。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高水平的人才,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才的数量庞大,但随着经济转型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对于高端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这些高端人才往往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中国国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要想成为人才强国,就需要在培养、引进、留住高端人才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国家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一个国家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内外部的动荡不安。
而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为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国家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人才强国不仅仅意味着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国家对人才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只有吸引和留住人才,让人才愿意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而奉献,才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再次,人才强国与民族复兴息息相关。
这里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上的复兴,更包括文化和精神上的复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国家,只有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教育。
只有通过人才的培养,让他们具备创新精神、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要构建人才强国,关键在于改革和创新。
只有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队伍。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和创造能力成为了人才的核心素质。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建设工作申论作文范文
人才建设工作申论作文范文当前,人才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此,加强和完善人才建设工作已迫在眉睫。
首先,人才建设工作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对于我们实现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设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和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人才建设工作要注重引进与流动。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内优秀青年人才和实施人才流动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要建立健全体系,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留更,提供优厚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国内优秀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创新创业。
第三,人才建设工作要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了解决人才短缺和应对新技术变革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技能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使人才在现代化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人才建设工作要注重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
在现行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中,应当更加注重能力和潜力的评价,并建立起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此外,我们也要加强落实人才政策和人才待遇,确保人才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回报,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加强和完善人才建设工作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们要以创新为导向,注重引进与流动,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优化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为我国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内外需求的平衡。
人才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人才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人才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角度进行探讨,具体分析人才建设对于提升经济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人才建设对于提升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人才始终是最核心的资源。
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带动各个领域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优秀的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高素质的人才也会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流入国家或地区,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循环。
其次,人才建设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投入,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人才建设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优秀的人才可以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从而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人才建设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够推动生产方式的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力。
同时,优秀的人才也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明,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人才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建设。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心得体会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心得体会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实现国家发展规划的关键力量,是构建现代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基本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加强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需要我们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从法律施行到行政实施,从国家部署和落实到充分结合市场经营机制,我们需要努力建立支撑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合理制度格局。
这需要我们出台法律、法规、政策,建立一整套优势互补的招聘、培养、使用体系,保证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有序进行。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其次,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需要我们加强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的建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国工作和生活,同时鼓励我国人才赴海外学习和交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再次,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需要我们加强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的建设。
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保障人才的基本权益。
这需要我们完善薪酬制度、晋升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以提高人才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需要我们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衔接。
人才培养和使用是人才支撑的两个重要环节,需要相互衔接和协调。
我们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和使用衔接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使用的需求相一致,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评估和反馈,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需要我们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文章10篇
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文章10篇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文章10篇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怎么写?让各类人才能够看到发展前景,努力实现发展目标,让肯干、能干、敢干的人才得到重用,以政策激励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矢志奋斗的决心。
为了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相关内容。
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政以才治,国以人兴,事业兴衰,惟在得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是第一要务。
新时代新形势下,要目光如炬辨良才,砥砺作为促成才,身心关怀聚人才,不断增加“三度”,培植“凌云木”,锻造一支敢打仗、打胜仗的人才铁军,以“人才指数”提高“创新指数”拉升“发展指数”,实现人才工作新跨越。
把好“需求脉”,打通“选才路”,拓展人才涌现的“宽度”。
《默觚·治篇》有言:“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只有求贤若渴,才会群贤毕至。
因此,要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坚持以“岗”取人、以“需”择人,冷眼看英雄,自觉摒弃“透过门缝看人”“以亲疏定是非”“一己之好恶”等狭隘、偏颇观念,保持公平公正的良好心态,牢固树立“唯贤是举”的选才观,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听其言,迹其行,察其能,于恒河沙砾中挑出珍珠,在乱花迷眼处选出良木,扩大人才增量;要重视“挖”出本土人才,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基础农业、主导产业等急需人才为重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拉网式摸底排查,全面筛选,摸清特长,用好“靶向挖才,乡情挖才、政策挖才”,把“土专家”“田秀才”挖出来,让当地的能工巧匠齐聚一堂,破土飘香,盘活人才存量。
把好“能量脉”,畅通“育才路”,增加人才发展的“厚度”。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研究思考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
汨罗市将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挺进全国经济百强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强市兴园放大人才强磁场。
提升城市形象聚人才。
在荣膺赛迪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市)、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十强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综合竞争力保位进位,增强经济硬实力。
精心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等大型文旅活动,擦亮“端午、龙舟、诗歌”文化名片,增强文化软实力。
释放发展活力聚人才。
坚持“全面融长”不动摇,产业上,以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为重点,主动承接长沙产业转移;交通上,协调推进万家丽路北延线、107国道改道提质工程,快速融入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融入强省会战略的人才圈。
做强产业园区聚人才。
把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成国家级高新区、“双碳”绿色示范园,把湖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打造成长沙北生态智造城,力争每年至少促推1家新企业上市、发展1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申请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实现技工贸收入过千亿元,创造更多的人才需求。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三地联建”构筑人才蓄水池。
实施“精准招才”,建设人才高地。
围绕有色金属、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4条优势产业链招引人才,以高端产业链构建高端人才链;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对接国家级平台开展“点对点”的揽才活动,重点招录金融服务、市场策划、数字经济等“高精尖缺”人才。
推进“四海揽才”,建设人才基地。
设立市级人才编制池,建立人才咨询专线,打造人才绿色通道;利用“湘就业”“云就业”等线上平台,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吸引人才回流,能人返乡;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鼓励科技特派员领办农业科技示范企业,建设科研基地,培养“土专家”“田秀才”。
做好“柔性引才”,建设人才飞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人才支撑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论文安徽的经济建设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持与服务。
为此,高职教育要为安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壮大皖江产业带、大力推进产业集聚,提供人才支撑,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互动、互相促进,最终形成共同发展。
政策和资金保障。
2003年以来,杭州市政府对学院的投入力度成倍增长。
2007年,市政府将投资3亿多元的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在学院,明确基地性质为公益性、示范性、公共性,基地日常运转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
其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学院形成区校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委员会”、“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等,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三,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发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
学院确立主动服务企业、校企文化共融、利益共享与人才共育的办学理念;企业把集团的叉车设计研究所、邮政设备研究所设在友嘉机电学院,双方共同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了共同规划、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发展机制。
实现了资源共享,解决了办学资源的瓶颈问题。
友嘉机电学院培养的是机械、数控、电气、模具等第二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先进的实训设备,但大批量的实训设备,学院既难以承受,又难以做到及时更新,而“校企共同体”的友嘉模式则解决了学生实习设备与技术的先进性问题,保证了友嘉机电学院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最先进的技术。
同时,友嘉集团还为学院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师资,这些技术人员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友嘉实践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友嘉机电学院的成立,友嘉实业集团也将把总部迁入杭州,并设立3个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引进杭州,对提高当地的制造业水平,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从而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学院依托友嘉机电学院平台,为社会提供培训和科技服务。
2008年培训社会人员1000人次,教师主持参与省市攻关项目10多项,科研经费达100多万元,为其他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10多项。
2.友嘉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友嘉机电学院模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友嘉机电学院2008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9.16%,企业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同时,2008年招生分数创历史最高,学院大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都高出分数线80多分。
数控专业学生在2009年浙江省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数控大赛团体三等奖。
同时,友嘉模式在学院进行了推广,按照友嘉模式,学院又组建了达利女装学院、新通国际学院、金都管理学院,从而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我国经济发展将日趋区域化、地方化。
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多方支持,特别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
当前,安徽正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这为地方经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认真分析研究安徽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使其紧密结合、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安徽高职教育尚未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1.专业结构问题。
2007年7月安徽省高职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中指出,安徽高职教育布点较多的是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类专业,这些专业占全省高职教育专业总数的46.9%,矿业、材料能源、资源、制造业及交通运输类专业数量较少,只占13.4%。
从安徽确定重点发展的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优质金属材料工业、水泥及非金属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及煤化工业及生物技术工业八大支柱产业以及安徽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前五位的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和设备制造业来看,安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尽适应[1]。
主要是高职院校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一是重文轻工。
因文科类的专业办学成本较工科类专业低得多,许多院校只顾办学效益,忽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二是专业设置雷同。
有些院校不顾自身条件,不顾地方经济特点,一味追求办学规模,缺乏专业整体建设规划,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不明确,把目标瞄准在热门专业上,专业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专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三是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确。
只看全国“大市场”,不顾地方“小市场”,某些院校不惜代价在江、浙、沪、深等处设立就业办事处,关注就业“大市场”,却忽视了地方“小市场”。
此外,区域经济建设中一些急需专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近几年尽管安徽高职教育增设了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电力技术类、矿物加工类等部分高技术含量专业,但总体来看这类专业成长缓慢,仍处于弱势地位。
再者,安徽是农业大省,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高科技农业,因此,培养大批从事农业的高科技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高职院校应相应开设一些相关的涉农领域的专业,如农业技术、林业技术、水利、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但在安徽64所高职院校中目前真正开设涉农专业的还微乎其微。
2.人才培养问题。
高职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也有职业教育的特性。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出现办学定位不准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跳出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仿照普通高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致使培养出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差,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人才特色。
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高职教育看成是单纯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技术,忽视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甚至删去必要的专业课程,致使学生工作后缺乏发展潜力及转岗的适应能力,仅仅成了一名简单重复的操作工或者“机器人”。
人才培养质量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息息相关,在办学条件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师资和实习实训基地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是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安徽高职院校大多是地方政府所办,地方政府多因财政紧张而对高职院校办学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较差,“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业教师缺乏现场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等。
再者,由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不到位,培养的人才在素质、能力、结构上难以满足地方企业的需求,致使一些毕业生因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造成就业和创业难。
通过对安徽20所被评估过的高职院校来看,有14所院校“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业课教师数量的15%,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有16所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差,造成实践教学多由理论课代替完成。
这种教学条件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制约经济建设和发展。
3.科技创新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挂上大学的牌子,实际上中职教育的痕迹还根深蒂固,尤其是封闭办学思想较为严重,缺乏科研意识,服务社会促进科学技术转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较差。
当前,安徽部分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意识淡薄,没有立足地方,对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需求的类型了解不够、把握不准,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造成高职毕业生结构性过剩。
由于封闭办学,缺乏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意识,以致在科技创新中处于被动地位。
高职教育虽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但其科技创新水平与教学改革相比还显得十分薄弱。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科研是高职院校应有的功能,科研除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外,还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上的支持。
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不少高职院校成立了科技处或相应的研究室,但往往是空架子,缺乏足够的设备与人才,再加上封闭办学,当学校面对地方经济建设急需攻破的一些科技前沿课题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职院校是否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是否能够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持,是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安徽经济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地方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提供技术人才,更需要科技支持与服务,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中小企业,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
二、安徽的经济建设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1.安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需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近年来,安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较强。
安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建设工业强省,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
如,汽车产业形成以轿车、商用车、微型车为龙头,零部件配套产业为支撑,在全国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体系;钢铁产业形成以马钢为主体,加速企业的重组整合,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短缺钢材品种,等等[2]。
此外,预计未来几年安徽的第二、第三产业还要大幅增长。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将给安徽的城镇、农村劳动力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但这些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些从业者迫切需要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和提高。
对此,高职教育大有作为。
安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要靠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来提供人才支撑。
2.发展壮大皖江产业带和大力推进产业集聚,需要各类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义不容辞。
安徽正在加快实施“十一五”纲要提出的目标,拓展产业优势,做大皖江工业密集带。
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皖江产业带,重点培育钢铁、有色、汽车、家电、建材、化工(精细化工)、电工电器、农副产品深加工、材浆纸一体化等产业积聚区,继续保持钢铁、有色、建材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力求在船舶制造、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使皖江成为安徽最大的工业密集带。
做大皖江工业密集带,形成各类产业集群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最关键的是人才。
据安徽人事部门有关资料显示,随着安徽皖江工业密集带及城镇产业群的建设,未来几年将迎来人才需求高峰。
2009-2012年,钢铁、有色、汽车、家电、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需要45-50万人,其中精细化工产业、物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量都在5万人以上。
皖江工业密集带、城镇产业群的形成不只是在人才数量上有了新的要求,在人才专业结构上也有特殊要求。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对接,按照岗位人才需求的类型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真正发挥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3.安徽经济建设需要技术和信息支持,高职教育责无旁贷。
知识经济是以网络信息为基础,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核心就是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