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米》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相识米》的数学教案1一、教学内容心理学探讨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爱好,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老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问阅历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详细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供应操作、沟通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供应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沟通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详细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楚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育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供应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溢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亲密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奇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意学生自己对学问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学问与生活亲密联系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亲密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需从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和感爱好的事物动身,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

然而老师在敬重教材的基础上创建性地运用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老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放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了解米的基本概念。

2.学习使用尺子、卷尺测量长度。

3.熟练掌握米的换算法则。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2.学生能够熟练测量长度并进行换算。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实验法3.游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拿出一个尺子,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问学生这是什么工具,有什么作用?2.新课讲解:(1)让学生对尺子测量误差有一个认识。

老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手指指一下桌子长度,另一名学生估计长度看看,不要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接着,再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与前面的估计进行比较,看看误差有多少。

(2)让学生了解基本长度单位——米。

逐步引导学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常会涉及到长度测量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些情境:掌握米的基本概念:“我门”这个单词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是我们用来度量长度的基本单位之一。

当然,不同的地方,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可能会不一样。

比如,你打算去附近的便利店买面包,它距离你有多远呢?如果在英国,你可能需要知道其距离你有多少“码”或者“英尺”;如果在法国,你就需要知道距离你多少“公尺”。

而在中国,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是“米”。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米作为单位长度。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分别用尺子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将其填入表格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使用米来表示这样的长度,如何进行换算。

(4)学生游戏互动,加深对于米作为单位长度的了解。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步骤,看看哪组用时最短,答案最准确。

3.巩固练习:(1)练习1:长100米的田径赛道,你耗时20秒走完了一圈,那么你一分钟可以走多少圈?(2)练习2:你买了一卷卷尺,长度为20米,现在需要测量房间的长度,你需要卷几圈?(3)练习3:你观察了一下,房间的长度大概是8米,宽度是5米,请你算一下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五、课堂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逐渐认识了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米》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米》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米》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长度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有趣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例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剪刀、彩纸、绳子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纸等。

3.教学课件:有关米的长度单位的图片、视频等。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故事中主人公遇到了一个测量长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桌子、书本、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已学的长度单位进行描述。

接着,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让学生初步认识米。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米尺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课桌、椅子等。

学生测量后,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3课《认识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3课《认识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3课《认识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长度单位学习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度概念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单位观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直观演示、操作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米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米的长度。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米尺、实物等教具,向学生介绍米的长度单位,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讲解1米有多长,以及如何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教案标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米的概念和基本用途。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来量度长度。

3.学生能够运用米的概念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教学准备:1.米和米尺模型。

2.绘图纸和铅笔。

3.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5分钟)1.教师出示米和米尺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揣摩。

2.教师提问:米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引导探究:(10分钟)1.教师解释米的概念和基本用途,例如: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用于量度长度。

2.教师出示一张绘图纸,并绘制一条线段,让学生猜测这条线段有多长。

随后,教师用米量尺正确测量这条线段,并把结果告诉学生。

3.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和讨论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巩固训练:(15分钟)1.教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用米进行计算和求解。

例如:书桌的长度是多少米?教室的长方形地板有多长米?2.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假设一根木棍的长度是2米,现在需要切成10段相等的长度,每段有多长米?展示分享:(5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拓展活动:(10分钟)1.教师提供更多关于米的有趣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2.学生可以组成小组,通过测量和计算不同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模拟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用处。

通过实际问题的求解,培养了学生运用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但是,本节课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下次教学可以增加更多的小组探索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继计量长度单位厘米之后,学习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米这个长度单位,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米,感受米。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

2.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米,让学生初步认识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总结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运用米作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认识米》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图片和操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

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认识较浅,对用米作为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米,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掌握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物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感知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4.拓展应用:设计一些有关长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为以后的学习长度、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比如他们会用“长”、“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但是他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掌握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米,感受米的长度。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米的概念。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课件、实物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来表示这些长度呢?学生可能会提到用“长”、“短”来描述,教师进而提问:那有没有一种标准的长度单位来表示长度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米。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米尺,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1米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提到与厘米、毫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

2. 培养学生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1. 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

2. 培养学生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米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度为1米的绳子、直尺等教具。

2. 学生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长度为1米的绳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条绳子有多长?”学生回答:“1米。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

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作单位记录。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3. 巩固: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等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引导学生用米作单位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

4.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米作单位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举例说明,如测量房间的大小、自己的身高等。

5.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和用法。

6. 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米作单位测量家中的某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

六、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米。

2. 采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出示长度为1米的绳子,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

2. 探究:学生分组用测量工具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作单位记录。

3. 汇报: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练习: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等的物体,学生独立用米作单位测量它们的长度。

5. 拓展: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米作单位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用米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长度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例如他们会说“这个桌子很长”,“那个玩具很短”。

但是,他们对长度的量化认识还不够明确,对于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的量化,以及长度单位米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长度单位?”。

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的量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组内同学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这一课时,学生能理解米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系统。

本课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理解米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运用米进行实际测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身高、房间长度等,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认识米。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用米尺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集体交流: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米的长度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比赛,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总结提升: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践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认识米和用米量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的概念,认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米量的基本单位和计量方法。

3.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米量计算,并能够正确使用米量进行问题求解。

二、课前导入1.演唱《小米米》儿歌,引起学生对米的关注。

2.教师出示一包米,让学生观察,并请学生描述这个物品的特征和用途。

3.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煮饭时需要用到的米的数量和用途,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米的关注和认知。

三、教学过程1.米的概念和应用a)概念讲解:米是一种谷类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食品材料。

b)应用分析:米可以做成各种美味的食物,如米饭、米粉、米线、糯米团等等。

同时,在农村,米也可以用来喂养家畜。

2. 米量的基本知识a)基本单位:1升米=1000克米。

b)计量方法:用米量勺或炊具自带的米量计量杯。

c)讲解米的单位换算,如1kg=1000g;1g=1000mg。

3. 用米量进行计算a)观察实物:教师出示一瓶米或一个标准的米量勺,并让学生观察。

b)训练计算:通过举例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米量进行计算,如:如果用一升米煮饭,需要多少毫升水?4. 练习题a)判断正误: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 1kg米等于1000g米。

② 1升米等于100克米。

b)应用题:小明要煮一锅米饭,家里有2升米,请问小明需要准备多少毫升水?四、教学总结1.课程回顾: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提问,测试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2.反思提醒:教师指出每个学生在本节课中的优点,同时也提醒他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加深对米的认识,熟练掌握米量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价1.正确认识米和米量的应用和计算方法;2.能够正确使用米量进行计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强对米和米量的认知,利用米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涉及到米的问题,为日常生活的煮饭和烹调带来便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米作为长度单位。

2. 能够使用米来比较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1. 通过实际物体的比较,认识并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

2. 理解使用米来比较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1米长的尺、铅笔、书、桌子等。

2. 板书:米(m)。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展示一米长的尺,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尺子”。

教师再问学生这尺子有多长?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之前学过的一米是多长,与尺子比较。

Step 2:呈现新知识(10分钟)教师拿出一米长的尺再拿出其他物体,例如铅笔、书、桌子等,跟学生一起比较尺子和这些物体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到一米是较长的长度单位,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Step 3:学生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写出测量结果。

教师可以提问“这个物体有多长?”学生回答时,强调使用米来回答。

Step 4:巩固与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巩固与拓展,提高学生对米的理解。

例如:“你家的门有多长?”“你班的黑板有多长?”等等。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米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米来测量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各种物体的长度。

Step 6: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自己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写出测量结果。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跑道的长度,使用米来表示距离。

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米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巩固和拓展对米的应用。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的认识》数学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标: 1、经历以⽶、厘⽶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的含义,知道厘⽶、⽶之间的关系,知道⽶和厘⽶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新铅笔、⽶尺、数学课本、⽂具盒、1⽶多长的绳⼦。

⼀、创设情境 1、师⽣利⽤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板、等⼯具测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同桌合作,⽤不同的测量⼯具测量绳⼦的长度。

学⽣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较、选择⽤哪些测量⼯具⽐较合适。

(主要是直尺或⽶尺) 3、⽤⽶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体验探究 1、认识⽶,知道1⽶有多长。

2、让学⽣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有多长。

3、学⽣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与厘⽶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1⽶, 1⽶=100厘⽶, 1m=100cm 4、让学⽣联系⾝边的事物,找出⼏种长度是1⽶的物品。

三、实践应⽤ 1、1⽶⼤约等于⼏枝铅笔的长度? 2、学⽣⾃主量⼀量教室中⽐较⼤的物体的长度(或⾼度)。

教师要与学⽣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作业:让学⽣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篇⼆】⼩学⼆年级《⽶的认识》数学教案 【学习⽬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1⽶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

2、会⽤⽶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1⽶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观察能⼒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的实际长度,形成1⽶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较的数学思想和⽅法。

《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

《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

《米的认识》说课稿《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米的认识》说课稿篇1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长度和长度的量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

他们在生活中对长度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如“长”、“短”、“高”、“低”等,但将这些概念转化为数学概念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尚不熟悉,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米”的意义,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米”的理解。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如直尺、铅笔、书本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米”的道具,如米尺、米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长度单位吗?它们是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米”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米”的概念,解释“米”的意义。

展示米尺、米袋等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同时,讲解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如量尺、量棍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米尺、直尺、教学课件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房间、教室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讲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米的作用、定义,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关系。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记录测量结果。

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米作为长度单位的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米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用米尺测量家中的家具长度,记录并计算总长度。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米作为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米尺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1米等于100厘米概念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是否清晰地解释了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在实践中熟练使用米尺。

评估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以及是否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八、教学延伸:1. 下一节课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米尺,例如测量学校的跑道长度或者规划班级活动的空间布局。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

本节课时内容主要包括米的概念、米的单位换算以及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对米有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米,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长度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实物,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习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米作为单位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测量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的物体长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另一部分是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知识点详解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知识点详解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知识点详解知识点详解一、教学目标1.能认识米、能用米量。

2.能熟练使用米来衡量物体的长度。

3.能够自主完成数学练习。

二、教学重点1.认识米的含义和用途。

2.能够熟练使用米来衡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米来衡量物体的长度。

2.能够将米的概念和现实中的物体相联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使用米长度来衡量的常见物体的图片,例如:桌子、书、铅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长度如何用米来衡量。

2.讲授部分2.1.米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现实中的物体、图片或者实物来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2.用米量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来猜测物体长度的大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使用米来量度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意义。

3.操练部分在掌握了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练习,比如让学生用米计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同时可以设置比赛、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总结归纳通过上述学习过程,学生应已经对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来对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来定制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来进行教学。

2.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适当的补充或者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发展空间。

六、教学效果评估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测试、测验,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教师应该和家长活跃沟通、联系,做好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米,感受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长度这一概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触。

但是,对于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感知和理解。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长度单位和实际长度的认识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长度。

2.培养学生用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长度。

2.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游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米,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感受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具。

2.米尺、直尺、绳子等测量工具。

3.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

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米的长度。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构成,认识1米的长度。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或物品(如桌子、椅子等)来量一量,感受1米的长度。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用米尺和其他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桌子的高度等,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二年级《认识米》数学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
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

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

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

再量一量。

交流。

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

(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

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

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