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返校考语文试卷评析汇总
2014年语文全国课标卷分析 _1_
陈述 来看 B
,
故意
毒的 提到, 业者 釐商人们依
人死亡者,将判处 市场的繁荣, 要, 立了行会,要求 行会,商铺銓手 能 业 銔金 銔因 B
,原文第 治者 于 到
免地带来一 个行会 业和 ,行会 生产 服
掺假銓 的商 行业的相
原文中
类型 就
,并按行业登记在籍, 府机构,
是商人们依照 确的銔 是重 的
看C 肉类 銚中的
脯肉
法銔金 釐銙
将处罚 金 銔 釐 使
的前半部 表述 确的,因 C
任的追 半部 銔
员金的表述显然是 ,故意 强调 符 伤害生 原文意 掺假
前半部
误銔接着看一
銔銙唐律銚 銙唐律銚 理解和 析,
毒的脯肉 的犯罪行 的一 是重
人生病者,将判处徒 的追 銔 C 的
人死亡,将判处 的表述是相符的銔
食. 矮. 积.
府注意到 城 民间 业者的 唐律 重
充好等
种 治者
问题, 于对
一
了
全的
督和管理 一 行 的
重
商业的繁荣发展, 法经营, , 方便
业者
管的需要, 立了行 费用, 故意 是
府机构 重 要职 重
称. 督 己. 要
府向商户 手 全方 的相
业者等收 ,
一脉相
法律
毒脯肉而
人死亡者,
銟参考答案銠染诵染 銟 题立意銠染 析銠染 釐 的 题考查考生 题要求考生选 法 象的 子甚 文中 要语 析 的理解銔能力层 符合原文意 气銓 的一 诵 銔染 ,答案 俩牟 是 诵銔 看 说 利润銔 了 商 负 强 銔金 ,原文
督和管理, , 行 能 法行 ,商铺
业者必 物小大,但 手 个行 行 把 业和 对生 外, 经
201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语文试卷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综述今年的新课标全国I卷语文试题与往年相比既保持了整体稳定性,又富有灵活性,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应用能力的趋势。
试卷依然由小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写作五部分组成,基本模式变化无几,但在具体题型上有些变化,出现了两个新题型。
一是文言文阅读增加了断句内容,考查学生的语感句读能力。
因为是第一年考查,所以只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且四个选项都是对同一个句子的不同断法,难度不大。
二是成语题不再机械地考查成语的对与错,而是选三个近义成语让你选填,考查考生对成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与实用类文本和作文的整体性考查互补。
其实施难度有所降低,成语数量由往年的四个减为三个,且三个成语均为常见成语。
而背诵部分出现了理解性的情景背诵。
其实之前也考查过,不过这种考察方式非常少。
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熟背,而且要理解才能得分。
这就避免了死记硬背,鼓励学生理解性记忆。
二、试题分析(一)论说文阅读是一篇文学方面有关悲剧内容的说明文。
过分专业的名词属语不多,行文简洁明了,观点也较为明确,文字也不太长。
但是,想轻易拿到满分还需认真阅读与理解。
特别是后面的试题里,出现了文本之外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与考察方式,能考察出学生到底理解了没有文章的意思没有。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三个问题间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由点到面。
题型设计有逻辑性,很是合理。
1、【试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意【试题解析】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B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试题考点】理解文章、筛选整合信息【试题解析】C项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意义”。
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分析2五篇范文
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分析2五篇范文第一篇: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分析 2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分析:体现六大变化纵观2014年的高考课标一试卷,在命题形式上继续沿承了以往的命题顺序和结构模式,即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名句默写,小说阅读,传记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等,分值上继续保持了150分的总分值。
在稳定形式的基础上做了适度调整,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
全卷分第Ⅰ、Ⅱ两卷,六道大题,18道小题,总分150分,题型和分值分配和2013年保持一致,呈现出平稳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
一、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的基本特征。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第一题以往是以考查概念为主,2014年变成了“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是在暗含着考查概念,呈现出理论在文内,选项在文外的特征,有效地让试卷向学生的思维和平时知识积累延伸。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选取《旧唐书?于休烈传》,文章在字词上基本不存在难度,第四题由以往的单个实词变成了“双词语”其所考查的四个词中“属文”和“践祚”相对简单,“励精”和“荡覆”还是有点难度;第五题由以往的考查人物性格特征变成了文言断句,文言断句对课标一卷的省份而言,属于陌生题型,目的在于告诉广大师生要全面备考。
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选取了一首“闺怨诗”,在理解诗歌内容上应该比较简单,从题型来看,第八题问道“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是典型的篇章结构题,第九题“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是一道考查情感和手法的综合题,就手法而言,实质上考了一个动作描写,难度不大。
名篇名句默写。
这道题在2014年试卷中变化较大,侧重了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目给出语境,要求考生结合平日对诗词的理解来填充语句,难度增大。
所考查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应该说在书写上难度不大,但要结合语境联想到,还是很困难的。
阅卷专家评析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卷
整体结构创新,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思辨性加强——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评析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整体结构创新,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辨性强。
一、语文知识部分1.试卷整体结构创新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整体结构创新明显。
“语言文字运用”的题型结构变化最大。
前几年的试卷结构均为4道题,其中前两题为字音、成语或病句,题型为选择题,后两题为主观表述的语言运用题;今年变为5道选择题,没有主观表述题;“文言文阅读”的题型结构变化也较大。
前几年一向是3道选择题加3句翻译题,今年变成2道选择题、2句翻译题和1道文意的概括题,其中的文意概括题4分;“古诗词鉴赏”的题型结构由原来的单首诗歌的鉴赏变成两首诗的比较赏析。
2.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弥漫着浓郁的古典气息,传统文化内容丰富。
“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第二题选择“墙头雨细垂纤草”的对仗句、第三题的交际用语不得体的选项均为文言的谦敬词、论述类文本朱良志《乾坤草亭》等无不与古代、古典、古朴传统息息相关。
3. 思辨性加强与往年相比,今年试卷的思辨性加强。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抛开了考了多年的拼音,除了近义词语辨别的填空选择题外,另外3题分别是关于诗句的对仗、语言的得体和连贯(排序)、漫画理解的选择题,从内容上来讲,这些都是久未谋面的“稀客”,但又是关乎到语文修养功底的基础,有较强的思辨性,很有新意。
“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不同于往年的传记类文章,选用了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这样一篇说理散文,同样具有思辨性。
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时人“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下,作为被贬之人,柳子表达了“去其名全其实”的教育思想,充分地肯定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样的选材和主题和学生有关,又契合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主旋律,给人以思考。
“现代文阅读(二)”选用朱良志的《乾坤草亭》,要求考生结合对“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来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思辨性明显。
2014常州语文卷评析及其他
一、试卷评析
(九)作文占全卷分值的50%。关注生活 细节,引导阅读积淀,挖掘心灵感悟。提 倡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说真话。题 目不设审题障碍,保持了恰当的区分度。
二、关注命题实践
(一)稳定中有新意
1.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指定 方格内。(2分) 袅,细长柔弱的意思,多与纤( ▲ )细、婀娜 ( ▲ )的事物相联系。《列子》记载:韩娥姑娘因 pán( ▲ )缠用尽而卖唱来chóu( ▲ )集路费,很 久,大家仿佛仍然能听到yíng( ▲ )绕在梁柱间的 美妙歌声。后世就用“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等来 形容歌声和音乐的魅力久久不散。 (材料出自《汉字英雄》)
公平性、基础性
①强调情景设置的真实性;②要面向全体 学生,不能少数服从多数,勿造成多数人对少 数人的暴政。素材要注意城乡关系、性别差异、 民族宗教差异;③要有利于学生发挥,阅读量 要适度,引导语、提示语要适当,不误导;④ 不出偏题怪题;⑤坚持选拔性与达标性相结合 的原则;⑥注意网络阅卷的新情况。
时代性、服务性
试题评价的基本内容
过易或过难试题的区分度都会明显降低。 示例:20道题难度与标准差的关系——
难度 标准差 0.1
1.34
0.2
1.79
0.3
2.05
0.4
0.5
0.6
0.7
0.8
0.9
1.34
1
0.00
2.19 2.24 2.19 2.05 1.79
可见,难度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果的标准 差,当难度系数为0.5时,标准差最大。
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最新的科技、 经济动态;注意青年人的情感动向等等。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层次性、综合性
2014高考语文评析
稳中有变,亮点频现——江苏高考卷评析粗略看来,今年语文试卷的整体基本结构并无多大变化,题目难度也基本与往年相当,只是在一些题型设置上有些变化(文字表达或选择题)。
而据考生普遍反映,今年的语文试卷有些“变脸不认人”,题型有些怪异,直呼“没想到”,似乎有点措手不及。
而实际上,所有题型的变化,背后传达的要求,仍然是紧扣考试大纲,掌握每一个考点,而非搞题海战术,题海猜想。
一、细数那些“意想不到”本次考试的第一部分仍然是语言文字运用,分值也依然是15分,只不过一改往年2加2的模式,即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四种题型选考两条,再加两条语言文字运用表述题。
今年破天荒的出现了5条选择题,分别是近义词辨析、日常用语得体、对联语序排列、漫画寓意探究。
虽然,题型有些小变化,但总的来说难度不大,紧紧扣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考察要求,也是高三复习期间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比如第一题中考“用心”与“匠心”,“别树一帜”和“别有洞天”的区别,比如语言得体中“欣闻学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这样的表述错误还是比较明显;同样对联题要求找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句难度不大,很容易找到下句“水面风回聚落花”;语序排列题按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的写景顺序也基本没有障碍。
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看,这一部分情况还比较好。
唯一对考生造成障碍的是漫画寓意题,有一定的难度。
高考之前被赋予“改革厚望”的文言文阅读,果然有变化。
选段为柳宗元谈论《师说》的文章之一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文言论说类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条依然是实词解释判断,第二条出现了近年来几乎没有出现的虚词比较,考察了文言虚词“其”作为代词和语气副词的区别,对于一般考生,尤其是文科班的学生,难度也不大。
第三条为文言文翻译,难度有点大。
第四条,是要求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这样的考题类型在今年的各类模拟考试中均有出现,应该也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惑。
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详解
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详解2014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以其独特的内容和考查方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试卷内容和解题技巧。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部分是语文高考试卷的重要考点,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2014年的阅读理解部分内容涉及到文学、科普等多个领域,题目形式多样,从材料中寻找信息、理解作者观点、鉴赏文章风格等等。
(篇一)本文以一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为例,选自《中国日报》,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在解答这道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把握作者的态度。
文中提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提示了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其次,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信息,能够从中提取出问题所需要的答案。
比如在这道题目中,考生需要从文章中找到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对策。
最后,要运用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将问题与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和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在这道题目中,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出哪项陈述是正确的。
通过对这道题目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理解不仅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需要多进行文章阅读和理解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短文改错短文改错是语文高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考察学生对语法和词语用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014年的短文改错题目形式和以往相似,要求考生对给定句子进行逐句错误判断和改正。
(篇二)本文以一篇关于生态保护的短文为例,选自《新闻晨报》,试题要求考生在给定的短文中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从这道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解答短文改错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仔细阅读短文,理解其中的内容和主旨。
通过阅读,考生能够发现短文中的错误并判断其是否需要改正。
其次,要对句子结构、语法和词语用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2014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4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兰州63中陈立新2014年的语文试卷和历年的高考试卷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即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而且题目的分量也是18小题,没有增加。
纵观这套试卷,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题型稳定,稳中有变。
下面就稳定和变化逐一进行分析。
总体而言,这套卷子的考试内容是稳定的,先后顺序也是稳定的。
第一大题依然是现代文阅读,三道客观题选择,考法和学生平时练习的模拟题相同,题目难度和平时的模拟题不相伯仲,学生只要细心,拿满分应该问题不大。
第二大题是古代史文阅读,题目构成是文言文阅读三道选择题,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小题(即文言文第二道小题)的内容出现了断句考法,这样的题型是近十多年来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卷中的,这是变。
文言文断句这类题型在历年的北京卷里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但全国卷尚属首次。
尽管题型是考生第一次接触,但内容并不是太难,只要有一般的古文功底,可以拿上分。
而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法和内容和历年考法大同小异,学生平时模拟题的练习做的题型一样,考生拿上满意的分值应该问题不大,但要拿高分不太容易。
因为试卷中所考核的艺术手法比较隐晦,考生要准确无误的写出衬托的艺术手法并不容易,这两分很可能答不全。
名言名句的默写形式稳中有变,今年的默写不是简单地上下联之间的填空,而是加大了学生对默写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
如果仅仅靠死记硬背还不够,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背诵结合起来了,是比较有亮点的考法。
这道题恐怕很多学生那不勒满分,只能望洋兴叹。
现代文阅读的主观性阅读题(即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也分为选考题两篇,内容和形式与学生平时做的模拟题题型并无二致,考生拿上满意的分值应该问题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试卷加大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书写题,都提高了难度。
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多项选择题答案是A、C,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答案适C、D,从其中可见一斑。
第二卷表达题,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第13小题的成语题有小的变化,把历年的选择正误变成了几个近义词的辨析,有一定难度,考生稍不留神,就会失分。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评析-11页精选文档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评析2014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基本上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模式,试卷的形式、结构、类型、内容等继续保持稳定,同时,稳中有变,平中见实,质朴深厚,难度适宜。
下面对试题进行具体的释析,以飨读者。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第1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
此题题干要求选出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经比对、辨析,发现C项与原文不符,其中“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有误。
从原文看,“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与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确实不同,但并不是相反的。
另外第4段说“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也告诉我们“二者相反”是错误的。
试题答案为C。
第2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此题B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相关区域在第4自然段,从此段可以看出,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约翰?穆勒则强调,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命题者都归为伊壁鸠鲁的观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另外选项“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的说法与约翰?穆勒的意思不符,“只有……才……”曲解了原文内容。
第3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此题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
相关的区域在第5自然段,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陈述了中国哲学中的两大派别道家、儒家的主要观点。
题干中“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原文看“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的应该是道家,而不是中国哲学。
另外,题干中“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与原文“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的意思也不符。
【原创】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试题分析与点评(共106张PPT)
语文试题分析与点评
东山二中 语文组
• 一、(18分,每小题3分) • 1.[2014· 江西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 的一组是( ) • A.翌(yì )日 贲(bēn)张 • 黑魆(yuè)魆 沆瀣(xiè)一气 • B.倜(tì )傥 和(huó)面 • 角(jiǎo)斗士 莞(wǎn)尔一笑 • C.魑(chī)魅 伛偻(lǚ) • 入场券(quàn) 心广体胖(pànɡ) • D.笑靥(yè) 圭臬(niè) • 打擂(lèi)台 绿(lù)林好汉
• 6.B [解析] A项,觉新是催觉慧让巫师 进房捉鬼,而不是觉民。当时觉慧紧闭房 门,不让巫师进入,并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请来巫师闹得鸡犬不宁。C项,孔子对冉求 的评价是:“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 可也!”“朽木不可雕也”是评价白天睡 觉的宰予的。
• D项,此题内容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贾母带刘姥姥等人来喝茶的地方是妙玉所 在的栊翠庵,而不是怡红院,因此“黛玉” 应改为“妙玉”。
•
2.C [解析] 本题考查的重点是识记并正 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A.舶来品;B. 蜚声;D.入木三分。
• 3.[2014· 江西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________莫 过于“应试教育”。 • (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________太不 礼貌了吧。 • (3)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 动________。
•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 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 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 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 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 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 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 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 “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2014新课标I语文试卷分析
2014新课标全国卷I语文试卷分析第一部分 2014年试卷分析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及《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确定语文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2014年全国课标1卷,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命题,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注重语文能力的考查;稳中略有变化,创新契合考纲精神;关注现实生活,洋溢着时代气息;试题难易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一、总体分析1.依标扣纲,体现课改理念。
2014年全国课标1卷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4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全卷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凸显了语文特点,蕴含丰富的文化特质。
如第二大题8、9两题古代诗歌(宋词)阅读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表达技巧的能力;10题名篇名句默写篇目全部出自课标推荐背诵的64篇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之内;第三、四大题选考文本阅读中探究性试题的设置,着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第五大题15题通过“语句衔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16题通过给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17题图文转换题,通过将“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转换成一段话,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2. 稳中有变,试题难易适中。
就全国课标卷本身而言,连续多年格局不变,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考点安排、赋分情况都基本一致,体现了全国课标卷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2014年全国课标卷在保持承继稳定的前提下,不着痕迹地追求着创新。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一 语文试题及答案、作文解析
(新课标卷一)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返校考试卷评析【5、6、7题】1、感谢各题组的认真批阅及分析,现已汇总,供大家参考,有的题组非常认真地进行了截图,但是QQ文件传输问题,汇总时没能传过来。
2、建议各教师针对重点学生(尖子生、各类临界生),将他们的答卷找出来,再进行一一面批,查找问题。
3、下周三上午在三中召开大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高考研究小组会议。
一、试题分析第5题:此题为仿句加衔接题型,给出一段文字,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示,补充空格内的句子。
涉及仿写句式和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生动等考点,分值为3分,一句1分,共3句。
难度不大,需要学生根据上下文,从内容和句式两方面考虑答案。
第1处根据上文“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可以确定句式为“……那样地……着”,根据下文“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确定内容与水有关。
第2处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句式为“当水流……时”,内容根据下文“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可以推断为水流遇到一定障碍物,如低洼的溪谷,崎岖的山路等。
第3处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式为“它便……”,内容根据“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推断为水流停留不前。
只要衔接自然,语意通畅即给分。
如参考答案分别为“河水那样地流着”“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
第6题:此题题型为压缩题,要求根据所给两段文字的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3个字,分值为4分。
涉及压缩语段、筛选信息和语言表达的准确等考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筛选信息和准确概括能力,难度适中,学生可以通过先寻找关键句再压缩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和关键词往往会在文中反复出现的特点等得出答案——“冷漠、道德、法律、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的“每个关键词不超过3个字”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部分学生理解为四个词语都是3个字。
并且,关键词必须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重要的词语,所以其它如“善良”“围观者”“彭宇案”等词不可,同时,题目要求是“提取”而非“概括”,所以诸如“冷漠症”“提议案”“道德失”等答案也不可。
第7题:此题题型为小型应用文和点评题,给出一副对联,要求学生加上一个四个字的横批,并从构思和寓意两个角度赏析这副对联,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和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能力,分值为5分。
此题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学生真正读懂上下联的寓意,把握对联构思上的特点,并准确拟出横批。
首先,对联的横批有一定的要求,语言上必须简练生动,内容上必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参考答案“撇捺人生”,既联系并概括了上下联,同时点明了寓意,分值为1分。
其次,构思角度的赏析必须有析有评,各1分,利用变换字型的方式,把“若”和“苦”、“各”和“名”联系起来,此为分析,构思独特,新颖巧妙,此为评。
再者,对寓意的赏析需要整体把握上下联,上联告诉我们要撇开名利、得失、欲望等,下联则是耐住方寸之心,控制自己,结合起来方能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第5题:此题学生最高分为3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得分为2.5分。
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没有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句式和内容,或者表达不畅,出现病句和错别字。
比如第一处有学生答为“初生的树苗”“扎根泥土中的树苗”“一棵不畏严寒的梅花”“一棵树苗那样发芽着”“一朵花那样地开放着”“一束灯光那样地变化着”等,第2处有学生答为“它便在旁边绕了一大圈子接着流下去”“只要经过曲折的河流”“经过窄小弯曲的间隙”“当水碰到一棵树时它便由树旁绕过去”等,或者出现“弯延”“蜿延”等错别字,第3处出现“它便一步一步流过池塘”“它便带动池塘的水一起向前奔去”“它便会激起水花向四周飞溅去”“它便一泻而下”“它便赶快向里涌去”“它便缓缓地流淌着”“它便在那兜转一圈再向前”“它便在那里玩耍一番”“它便与池水溶为一体”等答案,皆不给分。
第6题:此题学生最高分为4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得分为2.7分。
主要问题是:1、提取了错误关键词,如“善良”“议案”“软实力”“向善”“彭宇案”“行善难”等;2、关键词超过3个字,如“社会价值观”“冷漠流行症”“引导向善”“社会冷漠”“道德缺失”“道德滑坡”“好人难做”“法律引导”等;3、答案是概括而非提取,“冷漠症”“丧道德”“失道德”“道德差”“鼓励善”“立法律”等。
此类答案皆不给分。
第7题:此题学生最高分5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得分为1.5分,学生普遍得分较低。
其中诸如“人生撇捺”“取舍有度”“张弛有度”“有取有舍”等横批皆可给分,构思的赏析能答到字形角度可得1分,具体分析巧妙的构思得1分,赏析寓意能整体把握上下联,理解“撇开”和“捺住”的内涵即可,如“学会放开”“忍住诱惑”“拿得起放得下”“取舍有度”“学会克制”等皆可酌情给分。
主要存在问题是:1、横批超过四个字或不到四个字,不符合题目要求,如“一撇一捺成人”“能吃苦方成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撇捺”“人”等,皆不给分;2、学生没有真正读懂对联,出现了完全错误的横批,如“人生八法”“伸缩自如”“约束自我”“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一心一意”“宠辱不惊”等,也有学生只关注了“苦”与“成名”的结果,而没有重点关注“撇开”与“捺住”的行为,从结果而没有从人生态度的角度分析,出现了诸如“撇若成名”“撇捺成名”等答案,其中“苦尽甘来”出现频率最高,为典型错误;3、学生并未理解上下联的构思特点,即拆字法,将“各”与“名”,“若”与“苦”联系起来,构思巧妙,所以赏析构思时出现诸如“有了苦就成名,不撇开与能捺住成对比”“上联与下联运用反义词进行对比”“上联写撇开的重要性,下联写捺住的重要性,发人深省”等错误答案,或者并未从构思上赏析,而是概括了上下联的内容,如“上联写不放开终究是苦,下联写若能一心一意努力便能成功,鼓励人想成功就要一心一意地努力”“不撇开是苦能捺住能成名,能做到就能成功”“上下联从坚持和不坚持两方面告诉人们要坚持不懈”等,皆不给分。
也有学生答到“将‘人’字分为一撇一捺”“通过一撇一捺组成‘人’字”等答案,最多给1分;4、寓意理解有失偏差,如“做事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放弃一些,抓住一些,才能达到成功”“要直面苦难,坚持本真,成败就在一念之间”“要勇于尝试才会有所成就”“若要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吃苦勤劳方能取得成功”等,皆不给分。
三、复习指导建议。
从5、6、7三题的具体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审题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于对联等小型应用文的特点需要更加熟悉并熟练掌握,明确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各个题型的特点与要求,可以重点关注点评类题型,并且进行一定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我们教师在合理安排复习计划的同时,也要注重高考信息的搜集,树立依纲备考的意识,紧扣考纲要求,指导学生加强审题意识,辅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强化训练,尤其是仿句、衔接、点评类题目和小型应用文的审题和答题。
【10-11题】第10题: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3分)标准答案:礼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礼乐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评分说明,一点一分,共3分,每点意到即可。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第10题得分率较低,平均分0.931。
答题存在问题有:1,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问题是让你回答主要目的。
此答案为零分题。
2,回答片面,特别是第2点能够答到的同学非常少。
此答案为2分。
【复习指导建议】1,分点阐述答案2,根据文意,不能自己天马行空。
第11题:这是一道散文题,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千灯镇有哪些特点。
(2分)【试题分析】第11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物象能力,总分2分,得分率较高,平均分1.55。
标准答案的设置为第一点灯多,第二点千灯镇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孕育了很多人杰,后面的二块内容写到其中一点就给分。
满分答案较多但是有少数同学不会认真审题,出现零分答案:【复习指导建议】1、注意答题思路,突出踩点意识2、强化文学类文本答题的归纳意识3、根据分值简洁答题。
【12-13】散文阅读12—13题试题分析12题为散文的句段作用分析题,满分4分,要求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共4个采分点:①内容上,连用三个设问,体现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
学生只要写出“设问(连续发问、自问自答形式)”(写反问不得分),“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思考”);“承上启下(过渡)”,“引出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引出对顾炎武的特别热爱,写“引出对顾炎武的描写”亦可)。
意思对酌情给分。
学生实际答题中,凡把反问、设问混搭的,手法不给分;答承上文的XX,启下文的XX只能得一分。
不分点答题情况仍严重。
本题学生平均得分2.038.复习建议:强化对考点的理解与训练,强调答题规范,特别要让学生分点书写答案。
13题是与表达特色有关的作用题,满分4分。
答案设置:①例举千灯众多人物精英,充分体现千灯浓郁文化氛围(文化气息、人才辈出亦可);②起铺垫作用,以此衬托(强调)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作用。
只要答出关键词就得分。
意思对酌情给分学生答题中写成“对比”、“引出下文”的不能得分。
本题学生平均得分2.128。
此题不分点答题情况同12题。
复习建议:强化对考点的理解与训练,强调答题规范,特别要让学生分点书写答案。
【14-15】第14题,要求分析文章尾句的情感内涵,考查学生对作品文句意蕴的解读。
题目要求从全文着眼,挖掘文句所饱含着的作者的情感,属于对文本纵深层次的解读,设置分值为4分,难度系数较高。
它实际上暗含一个步骤,就是对文句中把顾炎武比作“这盏(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概括作者的情感。
此题在审题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学生容易忽略题干要求,比如,忽视“结合文本内容”,没有把整个句子放置在全文中去解读,导致分析浅显。
而标准答案的设置是非常有梯度的,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达对顾炎武崇敬之情;顾炎武思想给我以精神启迪,我希望以其来自勉;我希望顾炎武的思想能得到广泛传播。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第一层次情感基本上能够解读出来,“崇敬之情”、“喜爱之情”、“敬佩之情”……用词稍有差别,但核心意思没有问题。
第二层次的情感能够解读出来的也能占到大部分,但第三层次的情感能够解读出来的大约不足百分之十。
还有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概括能力,只是机械地摘录文章中的语句作答,比如“因为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着凉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其实这两句话就是第三层次的答案的原型,但是学生没有进行凝练的概括。
另外,很多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不分点,表述混乱,没有层次感,影响了自己的得分。
第15题属于拓展类探究题,考查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挖掘。
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某一观点展开思考、鉴别,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