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下)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_1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导读:本文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容,而《淮南子·泰族训》所引黄帝之言:“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等内容又见于《吕氏春秋·应同》,相比之下,《淮南子·泰族训》是引用《吕氏春秋·应同》,而《文子》则是直接抄袭了《淮南子·泰族训》,并作了篡改。
“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文子·上德》),王氏认为汲黯取之。
《汉书·汲黯传》记载汲黯对汉武帝之言“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颜师古《汉书注》已经指出这句话是出自《曾子》的,王应麟认为汲长孺学黄老之言,用《文子》之语,颜师古注应当重新考虑。
而王先谦认为颜师古注应当是有依据的,不能因为世传《曾子》没有这句话怀疑颜注。
李学勤先生补充说,这句话也见于《淮南子》,汲黯所说也可能源自《淮南子》。
而就是《文子·上德》这段与《淮南子》对应的文字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出今本《文子》抄袭《淮南子》的铁证。
老子曰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仰视屋树,退而目川,观影而知持后,故圣人曰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
《文子·上德》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壶子,观景柱而知持后矣。
故圣人不为物先,而常制之,其类若积薪樵,后者在上。
《淮南子·缪称训》“老子曰学于常”一个“曰”字如何暴露了造作者的粗糙且不论,“观影而持后”在《列子·说符》中是子列子学习壶丘子林的内容,在《淮南子·缪称训》中同样保留了“列子学壶子”的字样,在今本《文子》中却被一起作为“老子曰”的内容。
而《文子·上德》第一章中“故其身治治者”在《淮南子·缪称训》第一章中是“故其心治者”,联系上下文,当然是“心”字是而“身”学非。
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临河欲鱼,不如归而织网”(《文子·上德》),王氏认为董仲舒取之。
淮南子原文与解析
淮南子原文与解析淮南子,又称《淮南子集解》或《淮南说》,是战国时期淮南王刘安命人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哲学著作。
全书共计21篇,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政治、伦理、宇宙论等诸多领域。
淮南子的原文与解析对于了解古代思想、哲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淮南子原文淮南子原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思想观点和文化现象。
它使用了古代汉字书写,篇章结构完整,文字简练明了。
淮南子的原文内容构架严谨,条理清晰,并注重语言的精炼与准确。
例如,《淮南子·天文训》中写道:“冯阳曰:南方之地,暖而无寒色。
故其民白。
”这句话通过使用“冯阳曰”来引述某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南方地域气候的描述,说明了南方居民肤色较白。
这种表达方式简明扼要,使得读者能够直接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
二、淮南子解析淮南子的解析主要是对原文的释义和阐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哲学观点。
解析可以通过对古代词义的解读、句子结构的分析以及后人对淮南子的引注和评论等方式进行。
在解析中,对于某些句子的翻译可以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注解,以增加读者的理解度。
例如,《淮南子·道术训》中有这样一句:“人之皮肤,不知粗细。
”解析时可以解释为,这句话表达了人的肤色和皮肤的粗细程度与道德修养无关的观点。
此外,淮南子的解析还可以包括对于其中的经典典故和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背景。
三、意义与价值淮南子原文与解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学术争鸣,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通过深入研读淮南子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观点和交流,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哲学的认识。
同时,淮南子解析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和古代思想,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结起来,淮南子原文与解析对于了解古代思想、哲学和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淮南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拓展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_2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子》在引用这些材料之后都引用《老子》中的某句话以为总结,今本《文子》把诸多主人公一概删去,只摘抄他们对话内容。
而且所引《老子》之语和《淮南子》毫无二致,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下德》一篇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抄自《淮南子·道应训》,最典型的就是中山公子牟与詹子的今本《文子》把“五帝三王”虚化为“圣王”,而且丢失了“必用参五”的重要信息。
第三章:圣人初作乐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民怀德。
《淮南子·泰族训》: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
夔之初作乐也,皆合六律而调五音,以通八风……尧之举禹、契、后稷、皋陶,政教平,奸宄息,狱讼止而衣食足,贤者劝善而不肖者怀其德。
显然也是今本《文子》概括了《淮南子》,把神农、夔、尧虚化为“圣人”,禹、契、后稷、皋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纵横间之,举兵而相角,攻城滥杀……故自三代以后者,天下未尝得安其情性,而乐其习俗,保其修命,而不夭于人虐也。
所以然者何也?诸侯力征,天下不合而为一家。
逮至当今之时,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春秋冬夏皆献其贡职,天下混而为一,子孙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
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是犹今本我更倾向于《淮南子》受了帛书《道原》的影响,但是综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及哲学的资料而作了大量发挥和引申。
而今本《文子》却是直接抄袭了《淮南子》,考察帛书《道原》和今本《文子·道原》还是要把见于《淮南子》中的材料搁在一边。
王利器先生在《文子疏义序》中虽然提到竹简《文子》,“始于1995年12月公之于世”。
但他说“读其已缀辑之残篇如《道原》篇,以及其余可识别之奇零字句。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范文一:《淮南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瑰宝之一。
全书内容丰富,包含了广阔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生活,可以深深地触动人的内心。
古代圣贤的哲学思想,在《淮南子》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和传承。
同时,中英对照的《淮南子》全文译注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
本书上下篇共二十一卷,篇幅庞大。
其中下篇为《人类》,主要讨论人的原始、自然状态和理想状态及规范,提倡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上篇则为《天文》,主要论述了宇宙万物的形成和演化、天文地理、自然灾害等自然科学问题。
全书思想深邃,不仅包含苏、齐、楚三家的学说,更旁及先秦诸子学派之精华,打破了单纯的学派界限。
以第十四篇《天文慎言》为例,可以看出《淮南子》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这一篇是《天文》中的一部分,关于日月星辰和黄道、赤道、赤纬等的知识,内容充实严谨,美妙雅致,讲究用词准确恰当。
全文读来,其气韵清迈,奇妙诙谐,不愧为古代文化经典,堪为文学之珍羽。
此外,中英对照的《淮南子》全文译注,各章节充实而详细,添加了部分释义和注脚,方便读者理解。
同时,全书的译文语言通顺流畅,字数精炼,非常直观的传达了原文思想,给读者带来了美妙的阅读体验。
总之,《淮南子》全文及译文的相关资料,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外学者和爱好者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指南。
重点分析:本范文紧紧扣住“以学生的口吻”,从学生的角度,生动而贴切地阐述了《淮南子》全文及译文的魅力和价值。
围绕“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奥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价值和便捷的阅读方式”这四个要点,交叉展开,分别从作品内容、语言风格、翻译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详实的描述,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淮南子》全文及译文,对《淮南子》产生浓厚的兴趣。
用词分析:本文用词通顺得体,朴实明了。
紧扣主题,没有出现涣散、偏题等不良现象。
语言通俗易懂,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互交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解析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解析《淮南子》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集体创作。
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农学、生物、音律、神话等多个领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的著作。
《淮南子》的原文较长,共有21卷,每卷包含多个章节。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无法提供全文及译文解析。
不过,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淮南子》的概述和部分内容的解析。
概述:《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道”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书中不仅讨论了道的哲学意义,还将其应用于对社会、自然和宇宙的观察与理解。
同时,《淮南子》也吸收了儒、墨、名、法等家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内容解析:1.道论:《淮南子》中的道论是其核心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是一切存在和变化的终极根据。
道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是超越一切的终极实在。
2.宇宙观:书中提出了“天地之大德,生而无有”的宇宙观,认为宇宙的根本德性是生生不息,但这种德性是无形的,不是具体的事物所能完全体现的。
3.政治思想:《淮南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当效法道的原则,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让人民能够自然地生活和发展。
4.知识论:书中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世界,反对空谈理论而不切实际。
5.伦理观:《淮南子》提倡仁爱、忠诚、谦逊、节俭等美德,认为这些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6.神话与传说:书中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这些内容不仅富有想象力,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淮南子》的译文和解析需要结合具体篇章和语境进行,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和部分内容的概述。
如果你对《淮南子》的某个具体章节或主题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查找相关的学术文章、书籍或在线资源,以获得更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竹简本《文子》成书年代再考
作者: 王艳[1] 郑杰文[2]
作者机构: [1]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2]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管子学刊
页码: 99-102页
主题词: 简本《文子》 称谓用语 甲本《老子》 平王
摘要:从对简本《文子》中运用的称谓用语的考证可以得知,其书成书年代上限在齐平王时期。
从对简本《文子》文本本身的考证可以得知,其书成书年代的下限在秦前。
从简本《文子》与甲本《老子》的对照中可以得知,其书是《老子》在政治上的运用发展。
简本《文子》与《黄帝四经》、《淮南子》、《吕氏春秋》之间的关系是黄老学派兴盛的标志。
而在齐平王和秦之间,《文子》已有两种版本的流传。
[浅谈今本《文子》的虚静说]虚静
[浅谈今本《文子》的虚静说]虚静摘要:《文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思想和资料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学说。
“虚静”这一源于老庄道家哲学的概念,在今本《文子》一书中也有相当语言的描述,《文子》对其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今本《文子》分别在天道观察、世道政治、人道自身等方面包含了虚静思想,《文子》的思想对“虚静”作了进一步阐释,丰富了“虚静说”。
虚静;《文子》;道《文子》①作为一部道家文献,相传是战国末年黄老学派依托文子,根据流传下来的文子的言论并结合需要加工而成的黄老学著作。
关于文子,《汉书・艺文志》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②《隋书・经籍志》说:“《文子》十二卷,文子,老子弟子。
”③唐代柳宗元认为:“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
”④此后学术界不断对《文子》的真伪提出怀疑。
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帛书及河北定县汉墓《文子》竹简的出土,推翻了伪书之说,确证其为汉初已有的先秦古籍。
事实上,即使旧籍如《文子》者为伪,亦无损其价值,因为其已沉淀入中国传统精神品格之中。
有关《文子》的诸多问题,如文子的身份及生活时代,《文子》的具体成书时间,文子与《文子》其书的关系,至今尚无定论。
然而,《文子》还是可以作为研究文子思想的依据的,就像《论语》虽非孔子手写,但依然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可靠材料。
“虚静”说最早作为一个哲学的范畴出现在先秦时代,老子之论为起源,庄子将其发扬光大。
老庄的虚静,更多的是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即在本体论层面上,认为道体虚静,而在认识论层面强调主体虚静。
《文子》直接对《老子》思想进行继承,也对其进行了发展。
作为思想者的老子学说已经不再局限于天算历象的观测与人间祸福的预测,而是将“天道”作为终极的依据,推衍于“世道”与“人道”。
⑤既然《文子》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那么现从天道、世道、人道三方面来探讨《文子》的“虚静说”。
一、天道观察首先,关于道的本质,《文子》与老子的观念想通。
《庄子》《文子》《淮南子》重文研究
《庄子》《文子》《淮南子》重文研究聂麟枭;聂中庆【摘要】通常人们认为《庄子》早于《淮南子》和《文子》,是《淮南子》《文子》抄袭了《庄子》。
文章通过对《庄子》《文子》《淮南子》重文现象的考察,结论是《庄子》抄自《文子》。
这一成果对于重新审视《文子》的学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It has been thought Zhuang Zi is written earlier than Huainan Zi and Wen Zi and the latter two books copies the for-mer.In this study, the repeated texts in the three books are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Zhuang Zi copies Wen Zi.【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庄子》;《文子》;《淮南子》;重文【作者】聂麟枭;聂中庆【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山东威海 264209;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山东威海 264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5.04《庄子》乃庄子学派之文集,非成于一人一时。
《汉志》云“《庄子》五十二篇”,陆德明《庄子音义》云“司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盖经刘向整理的《庄子》至晋代仍为五十二篇,变化不大。
自郭象三十三篇本问世,《庄子》五十二篇本才逐渐散佚。
至于《庄子》的成书年代,有人认为成书于先秦,有人认为成书于汉初,尚无定论。
关于《庄子》的作者,学界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外杂篇为庄周后学所作。
关于《文子》,《汉志》云: “《文子》九篇。
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1]1729班固认为周平王与文子非同时之人,故曰“依托”。
近二十七年来国内《文子》思想研究
●·研究综述·收稿日期:2022-02-16近二十七年来国内《文子》思想研究综述王静怡(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 要:自班固以来,《文子》常被视作伪书,故其丰富的学术价值多被国内学者忽视。
自1995年《文子》竹简释文刊出后,其思想才日益得到国内学术界重视。
文章对近二十七年来国内关于《文子》思想的研究作了总结,将其分为三阶段:尝试期—基本成型期—成熟期,并从学派归属及学术定位、道论、道治、法治、军事、音乐、辩证法、人性论等层面对《文子》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
关键词:《文子》;学术定位;学派归属;思想研究中图分类号:B223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2)06-0093-08ResearchReviewonWenziThoughtinthePast27YearsinChinaWANGJing yiAbstract:SinceBanGu,WenZihasoftenbeenregardedasaspuriousbook,soitsrichacademicvaluehasbeenmostlyignoredbydomesticscholars SincethepublicationofthebambooslipsofWenziin1995,itsthoughthasbeenreceivedmoreandmoreattentionfromdomesticacademiccircles ThispapersummarizesthedomesticresearchonWenzithoughtinthepast27years,dividesitintothreestages:trialstage,basicformingstageandmaturestage,andanalyzestheresearchfindingsofWenzifromtheaspectsofschoolattribution,academicpositioning,Taoism,govern ancebyTaoism,ruleoflaw,military,music,dialectics,andtheoryofhumannature Keywords:Wenzi;academicpositioning;schoolattribution;thoughtresearch0 引言《文子》于唐天宝年曾被尊称为《通玄真经》,位列道家四子真经之一。
从出土材料再论《文子》及相关问题
第 卷 第 2期
v0 . .№ . 1 2
华 东 师 范 大学 学报 ( 学杜 会 科 学版 ) 哲 Ju l f a【 I兀 o l ∞ ( hl 。ma 0 E s cl aN r i ma u Pi 。 a dSca 衄嘣 ) I oi . l
收 祷 日期 2 1 l ∞ 年 0月 9日 51
维普资讯
到 何 种 地 步 ,此 一 例 却 不 足 以 回答 。 2 89 下 ,先 始 于 后 。 大 始 于 小 , 多 始 于 少 。 .0 9 0 9 观 之难 事 , 道 于 易 也 ;大 事 ,道 于 细 也 。 55 0 9 不 道 始 于 弱 细者 ,未 之 有 也 。 66 此 三 处应 拼 接 在 一 起 , 至 少 也 应 该 相 距 很 近 。 它 们 明 显 是 化 用 今 本 6 3章 “ 小 多 少 ” 大
一
、
简本 《 文子 》 由于残损严 重 ,且 也不 是其 时 的足 本 ,所 以可 以明确 判定 为 引 《 》 老 、用 《 》的并 不多 ,但 仅有 的几 处确也 弥 足珍 贵 。 老
1 8之 高 始 于 足 下 .千 方 之 群 始 于 寓 强 @ .17 1
此旬 化 自今 本 《 子 》6 老 4章 ,其 文 为 : “ 层 之 台 ,起 于 累 土 ;千 里 之 行 ,始 于 足 九 下 。∞ “ ” 千里 之行 ” ,传世 本多 同之 ,但 帛书 本作 “ 仁 ( )之 高 ” 百 仞 @,且严 遵 本 、遂 州 本 等 本亦作 “ 百仞 之高” 。郭店 简本 《 老子 》 此处 恰 好残 掉 ,无从 判 断 。不 过 ,从 帛书本 、严 遵等本惧 作 “ 仞 之高”看 ,此 当 为原本 之 旧。 《 百 文子 》此 处虽 仅 存 “ 高 ”可 作对 照 ,但 之 我们 应该 可 以推测 其原文 当为 “ 百仞之 高 ” ,而非 “ 里之行 ” 千 。这一方 面说 明帛书 、严 本等 “ 百仞 之高”不 误 ,另 一方 面也 说 明简本 《 子》 的作 者 所见 《 文 老子 》 尚存 古貌 ,没有 经过 后 人 的妄改 ,这 和它西汉 的 身 份 是 相称 的@。但 简本 《 文子》作 者所见 《 子》 究竟 “ ” 老 古
《淮南子》在汉初文学的地位及影响
《淮南子》在汉初文学的地位及影响白庆新,刘秀慧(百色学院,广西白色533000)【基金项目】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236);2.陕西省图书馆学会2018年课题“复合生态视域下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研究”(181023)。
【作者简介】白庆新(1964-),男,河北新民人,百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献、文体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等;刘秀慧(1964-),女,河北新民人,博士,百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等。
【摘要】《淮南子》集道家之大成,体系宏大思想深邃,同时也具有文学性,在汉初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为汉初散文“文以载道”树立典范;其蕴含众体元素,为文学自觉奠定基础;神话、寓言的运用,增强汉初文学诗性特征。
《淮南子》对后世文学也有巨大影响:《淮南子》促使文学表现主体发生变化,自然景物明确成为文学审美及表现对象;确立了淡然美在美学的主体地位,对后世美学范畴的丰富有较大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结构与体制影响;其感性、诗性与理性结合,为后世文学的理性美奠定基础。
【关键词】淮南子;文学性;理性;美学范畴;自然景物【中图分类号】I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20)01-0047-03在汉初政治、经济大背景下,同时在汉初文学发展进程中,《淮南子》一书所具有的特征及与汉初文学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同时对汉初文学和后世文学也有巨大影响。
现在我们继续把《淮南子》这部著作,纳于漫长的中国文学历史中,分析其在汉初文学的的地位及其影响,审视《淮南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淮南子》在汉初文学的地位(一)《淮南子》和汉初散文便成为“文以载道”的典范《淮南子》与汉初文学的关系,彼此促进,但《淮南子》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对文学特殊的贡献。
其在汉初文学基础上发展、推进着文学,贡献是独特而伟大的;其融合诸家思想,成为“杂家”,与政治联系紧密,成为文以载道的典范,为中国散文构建范式。
1010-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重点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p; 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纵横间之,举兵而相角,攻城滥杀……故自三代以后者,天下未尝得安其情性,而乐其习俗,保其修命,而不夭于人虐也。
所以然者何也?诸侯力征,天下不合而为一家。
逮至当今之时,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春秋冬夏皆献其贡职,天下混而为一,子孙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
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而出水。
在《淮南子·览冥训》有关的段落中,讨论了从黄帝到“当今”的社会状况,进而批评汉初仍然流行的法家思想。
在今本《文子》中,直接把“逮至夏桀之时”改为“世之将丧性命”;把“晚世之时,七国异族”和“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一并虚化为“天下不合而为一家”;把“故自三代以后者”虚化为“自此之后”;把“逮至当今之时,天子在上位”虚化为“贤圣勃然而起”。
其中,“天下不合而为一家”也不是今本《文子》的发明,而是把《淮南子》的一个结尾当成了自己的一个开头。
同时,今本《文子》又舍弃了《淮南子》中的很多重要信息。
今本《文子》的这种改动一方面使《淮南子》原文的主旨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证明不是《淮南子》解释了《文子》,而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
在马王堆帛书中发现《道原》这篇古佚书的时候,唐兰先生就提到了今本《文子·道原》和它的联系。
(11)但是,如前所述,今本《文子·道原》中把《淮南子·道应训》中齧缺与被衣的对话的成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难逃抄袭之名。
但这一篇中也有《淮南子》中所没有的内容。
所以我更倾向于《淮南子》受了帛书《道原》的影响,但是综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及哲学的资料而作了大量发挥和引申。
淮南子简介
淮南子简介淮南子简介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了解过淮南子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淮南子简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杂家作品。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着的。
据《汉书。
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汉书。
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其博奥深宏的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
《淮南子》一书注本,历来均以高诱所注最为通行。
作者还秉承老子的旨意,对道的德一性一做了探讨,认为道具有最伟大、最玄妙的德一性一,它生育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创化万象却不去主宰。
天地之间的各种生物都因道的流行而获得生命,但却从来不会想到去报答它;同样,这些生物也是因道的流行而终止它们的生命,但不会因此而怨恨它。
总之,道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它的造化,它超越各种赞誉与诽谤之上,有着最渊深、最伟大的德行。
这种德行是圣人立德修行的基础,也是圣王为政治国的根本。
《淮南子》除了论述道本身的存在特征和运行过程之外,还对道生化宇宙的过程做了认真的探讨。
这部分内容构成了其道论中的生成论思想。
在《俶真训》中,作者对宇宙的起源做了探讨,将宇宙的演化分成皇大阶段,这就是: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
在第一个阶段中,万物处于积聚状态,虽已呈现出萌发之兆,但还没有发展完善,没有最终形成。
论《淮南子》的文与质
论《淮南子》的文与质摘要:《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借鉴、吸收了儒家的部分观点。
在文质关系问题上,它的确强调了”质”的首要地位,但它并没有摈弃”文”,相反,对”文”也相当重视。
首先从先秦各家文质观出发,详细探讨它对”文”与”质”的理解和使用,《淮南子》是”以质为本”、”先质后文”、”文不可缺”、”文质统一”。
关键词:《淮南子》文饰质朴辨证统一“文质”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极为重要的一对范畴,实质上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文与质的关系,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审美观念的形成发展而源远流长的。
在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都已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不能武断说《淮南子》的“文质”范畴是源于哪家哪派。
在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文与质的问题上主张文质统一。
“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篇》)这句话本事针对“君子”个人的修养而言的,但其中也论述了文质的关系。
孔子虽然主张文质统一,但其质本文末的思想也是很明显的。
“志足言文”、“情信辞巧”、“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强调了质的重要性。
在道家、墨家、法家谈到文质关系,均采取尚用不尚文的态度。
道家从老子“道法自然”的学说出发,尚质弃文甚至。
《庄子.达生篇》说:“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二曰五声乱耳,……三曰五臭熏鼻,……四曰五味浊口,……五曰趣舍滑心,……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认为外在的“文”是有害的业,是绝弃的对象,强烈反对文采。
《墨子.大取》云:“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就是说,“立辞”只要合乎逻辑就行了。
墨家重质轻文可见一斑。
在《韩非子.解老》篇中说:“和氏之壁,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物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由此看来,在“文质”关系论上,法家、墨家与道家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
《淮南子》对文与质的理解具有明显的融合色彩,既继承了儒家文质统一论,也吸收了重视自然美的观点。
淮南子简介
淮南子简介《淮南子》,汉代道家典籍,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等。
《汉书‧刘安传》记载刘安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
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汉书‧艺文志》则言:「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
」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晋葛洪编《神仙传》又记淮南王事曰:「养士数千人,皆天下俊士,作《内书》二十二篇。
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黄白之事,名为《鸿宝》;《万毕》三章,论变化之道,凡十万言。
」该书流传至今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汉书》所说《内篇》,一般又称《淮南鸿烈》。
中篇和外篇分别又称作《淮南鸿宝》、《淮南万毕》,现已佚散。
该书是汉代道家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内容庞杂,旨在「论道」,同时又将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和儒家思想糅合起来,在后世有着巨大影响。
该书现存二十一篇的篇目为:〈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坠形训〉、〈时则训〉、〈览冥训〉、〈精神训〉、〈本经训〉、〈主术训〉、〈缪称训〉、〈齐俗训〉、〈道应训〉、〈氾论训〉、〈诠言训〉、〈兵略训〉、〈说山训〉、〈说林训〉、〈人间训〉、〈修务训〉、〈泰族训〉、〈要略〉。
〈本经训〉〈本经训〉内容多宣扬「至人之治」,强调以道家「清静无为」观念来治理国家,所谓:「故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无机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不知为之者谁何。
」同时,又批评儒家的仁义礼乐等,如言:「夫仁者,所以救争也;义者,所以救失也;礼也,所以救淫也;乐者,所以救忧也。
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澹矣,贪鄙忿争不得生焉。
由此观之,则仁义不用矣。
」陈广忠:《淮南鸿烈解》(合肥:黄山书社,2012)。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内容总结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内容总结一、《淮南子》。
(一)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
(二)原称《淮南鸿烈》(“鸿”广大,“烈”光明。
作者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出诸子百家上,为汉治国法典)以道家思想为主,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东汉高诱:“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三)思想。
1、作为理论著作,论说博奥深宏,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重点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淮南子·要略》),关合现实。
2、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文学色彩强。
刘熙载:“《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
大量排比式的句子,与陆贾、贾谊等人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之先河,如《要略》。
二、董仲舒。
(一)《贤良对策》3篇,政治上提出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更化”主张,思想上提出推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
论理宏博深刻;行文明晰晓畅,理致细密;语言素朴无华,风格儒雅雍容。
(二)《春秋繁露》大多数篇章艰涩枯燥。
三、刘向。
(一)《说苑》、《新序》等书,杂举轶闻琐事,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许多篇目富小说意味,如《齐桓公出游》(《新序·杂事四》)、《楚庄王欲伐陈》(《说苑·权谋篇》)等,篇幅小,叙事生动,上承《韩非子》的《内、外储说》、《说林》之体,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先河。
(二)政论散文如《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
(三)书录,如《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
四、除上述文章外,还有如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桓宽的《盐铁论》、扬雄的《解嘲》、《解难》等。
五、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
西汉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发展起来,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之下,关心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思想形态,缺少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
题(下)
四、关于今本《文子》中的“老子曰”的问题
今本《文子》以“老子曰”开篇是贯通全书的特色,也是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的关键性差别之一,这里的问题在于“老子曰”出现的时间。
王利器先生认为,《文子》一书添加“老子曰”字样,盖自开元年间始也。
他的证据是日本古钞本《群书治要》及日本天明五年尾张国刻末,其引文自章头提行另起者,率未冠以“老子曰”字样。
而唐玄宗时敦煌卷子中有“老子曰”出现。
笔者认为,“老子曰”这种格式的出现是比较早的。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北魏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
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
”文子的身世似乎非常明晰。
前人已证文子与计然是孑然不同的
两个人,而李暹《文子传》所言文子“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和今本《文子》以“老子曰”为主的形式以及为十二篇的结构正相吻合,《郡斋读书志》又曰:“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已于今篇次同,其析之欤?”是不是李暹造作了一个新的《文子》而又借为“文子”立传来掩人耳目呢?无论如何,李暹所见到的《文子》已经和今本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老子曰”与“老子遗言”互为注脚,无可辩驳,它出现的下限,应该是李暹见到《文子》的年代。
《郡斋读书志》中说:“李暹师事僧般若支流,盖元魏人也”。
《群书治要》本为各种书籍的节录和摘要,把那些明显不属于《道德经》范围的内容收录其中,而去掉“老子曰”子样最自然不过。
曾达辉先生认为,《文子》在南北朝和唐初尚有异本,到唐代天宝元年封《文子》魏《通玄真经》後,老子语录形式的《文子》便定于一尊。
笔者深以为然。
李唐王朝在很长时期内以道教为国教,唐太宗尊老子为李氏始祖,唐玄宗封《文子》为《通玄真经》之外,
还把《文子》和《老子》、《庄子》、《列子》一道列入科举教育体系,并置博士、助教、学生员讲习这些经典。
《文子》在唐代受到了空前的推崇,这肯定和它通篇皆有“老子曰”有极大关系。
还有些学者通过今本《文子》所引《老子》之言接近于马王堆帛书本甚至郭店竹简本
而证明今本《文子》的早出,但是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今本《文子》和《淮南子》相对应的上下文中,《淮南子》引用《老子》的哪句话,今本《文子》就引用哪句话,只不过个别字词略有出入而已,而且往往是关键的语词都和通行本一致。
如前文所述,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一致的地方,如果《淮南子》没有引老子而今本《文子》引了《老子》,往往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由此更可以证明今本《文子》的抄袭。
五、关于《文子》被引用的问题
笔者一直以为《淮南子》也有可能称引了古本《文子》的一些内容,但《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先秦至汉初思想资料
的汇编,很多内容在《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甚至《论语》中找到源头。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竹简《文子》和《淮南子》之间的一些直接关系。
0198以壹异,知足以知权,疆足以蜀立,节□
竹简《文子》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
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财,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素书·正道》
苟行以伪,则其知足以移众,强足以独立,此奸人之雄也,不可不诛。
《说苑·指武》
明于天道,察于地理,通于人情。
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知足以知变者,人之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
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者,人之杰也。
《淮南子·泰族训》
明于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惠足以怀远,智足以知权,人英也。
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信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人俊也。
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
守职不废,处义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人豪也。
《文子·上礼》
这些材料相互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淮南子》综合了多种材料,而今本《文子》在和《淮南子》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出现了几处纰缪,首先是漏掉了“信足以一异”,其次是“豪”、“杰”的顺序颠倒。
再有是以“明于天地之道”概括“明于天道,察于地理”,以及“者”、“而”等虚词的省略等细节上的差异。
今本《文子》“智足以知权”和竹简《文子》一致,但是又漏掉了“强足
以独立”。
这种情况说明今本《文子》和竹简《文子》异大于同,而今本《文子》和《淮南子》却是同大于异,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需要考虑一种情况,就是0198号竹简不是古本《文子》中的内容,而是类似于一起出土的“儒家者言”。
不管怎么样,它的内容为《淮南子》所部分称引是可靠的,但比照之下,还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列举了《文子》被诸多文献所“取”的情况,李学勤先生业已指出,这些古书都没有明说征引《文子》,究竟是谁袭取谁,难于证实。
有些文句是流行的格言,也可能为大家所共用。
然而,参考《文子》中的上下文,和《淮南子》加以比较,并核实其他的文献,我们发现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抄袭是难以翻案的。
“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王氏认为《荀子》取之。
这句话在今本《文子·上德》中是第3章第5小节,该章共有92小节,其中前16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