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分米和毫米5.1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肯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丝瓜、铁钉、小米粒、花瓣、叶子等等。
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进展空间感。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胜利的体验,感受胜利的欢乐。
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我渲染学习的神奇气氛。
在比划1分米时,说:“现在让我们把手高高举起。
对,这就是1分米。
”小朋友们兴奋地仰起小手。
在比划1毫米时,这样说:“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卡,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语气是缓慢的,轻柔的。
跟上面的分米进展比照,当心翼翼地抽卡,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后,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肯定的表象,大局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洁的长度单位换算。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受,专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课堂教学反思2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熟悉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量物体、线段的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分米和毫米》1-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分米和毫米》1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描述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2.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
3.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直尺、分米尺、毫米尺、PPT课件。
2. 学具:直尺、分米尺、毫米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讲解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
3. 演示与讲解:教师使用米尺、直尺、分米尺、毫米尺进行测量演示,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
4. 练习与应用: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巩固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Pxx页练习题。
2. 观察身边的物体,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测量演示、练习与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课后作业的设计可以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更加详细和具体,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理解和练习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17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1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
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
”,学生说“太小了”……,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
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分米、毫米的认识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分米、毫米的认识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分米、毫米的认识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我们将会学习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两个单位进行长度测量,并且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测量。
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教室的长度,并且用自己的尺子或卷尺去测量教室的长度,然后记录下来。
2. 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我会向学生们解释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并且通过模型和实物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单位。
3. 测量实践活动:我会让学生们使用尺子和卷尺去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记录。
4. 单位换算讲解:我会向学生们解释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通过例题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换算方法。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发放练习题,让他们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分米:1分米 = 10厘米毫米:1毫米 = 0.1厘米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尺子或卷尺去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且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记录。
答案:略2. 请学生们完成练习题:1. 2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2. 10毫米等于多少分米?答案:1. 2分米 = 20毫米;2. 10毫米 = 1分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两个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但是,有些学生在单位换算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些长度测量的问题,并且尝试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解答。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分米和毫米5.1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反思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从中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分米、毫米的意义,认识1分米、1毫米,知道1分米=10厘米,1毫米=0.1厘米,建立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 理解1分米=10厘米,1毫米=0.1厘米的进率关系。
3. 掌握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互换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米、毫米的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度单位模型、直尺、卷尺、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用直尺、彩色铅笔、剪刀、胶水、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分米、毫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长度单位模型,认识1分米、1毫米。
3. 活动一: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学会使用分米、毫米进行测量。
4. 活动二: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巩固进率关系。
5. 活动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桌子长度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分米和毫米2. 板书内容:(1)分米、毫米的定义(2)1分米=10厘米,1毫米=0.1厘米(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分米、毫米的概念,理解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要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1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1认识分米和毫米》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认识分米和毫米”,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分米和毫米是对长度单位更为细致的划分。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简单的长度单位。
然而,对于分米和毫米这两个单位,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米和毫米的直观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难点: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以及与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对分米和毫米的直观认识。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和换算,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分米和毫米的尺子、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分度值为1毫米的尺子,用于测量和换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桌子、书本、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之前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那么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米和毫米。
2.呈现(10分钟)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尺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然后,通过PPT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
我们将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分米和毫米的模型,测量工具,以及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然后问学生,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度,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来测量?学生可能会回答厘米,我会肯定他们的答案,并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单位——分米和毫米。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解释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告诉他们1分米等于10厘米,1毫米等于0.1厘米。
我会用模型和实物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3. 实践: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教室里的物品长度,并用分米和毫米来表示。
学生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理解。
4. 巩固: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计算。
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解答这些题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铅笔的长度是15厘米,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2. 教室的长度是8米,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答案:1. 15厘米 = 1.5分米 = 150毫米2. 8米 = 80分米 = 800毫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如果时间允许,我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千米和米的关系,让他们能够理解更大长度单位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活动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分米、毫米的认识_苏教版-精选文档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反思本节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有效复习,引发冲突,为分米的认识作好铺垫。
在导入部分,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大家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一般情况下,我们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这样一来就唤起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下面学习分米、毫米作好了知识准备。
产生学习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分米概念的引出是在复习厘米和米的知识时巧妙引出的:“一根吸管长1()”,让学生填适当的单位,这时候学生的答案就有了分歧,有说厘米,有说米,还有说分米,问题的出现为新单位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
这样的复习是有效的。
本环环节的设计巧妙之处就是将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语言精练,使学生明白10厘米,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述方法。
二、重视认知过程,有效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5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5篇《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________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习是源泉,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
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
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夹一夹、找一找、估一估、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这节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直尺继续测量,积累了一定的长度单位学习的知识和经验。
在教学中,xx幼师学校就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习活动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通过用手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
复习进率:1米=100厘米,重新认识尺子,知道0刻度线的作用,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知识。
接着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大约大约18厘米,激活学生测量经验。
再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发现新的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在直尺上施6个小格。
引入对毫米的认识,体会到表示比1厘米短的长度,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并通过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10毫米。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找到10厘米的长度,告诉学生,这样的长度就是1分米,用手势表示出。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并举出实例。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就加深了。
2、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帮助孩子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活动获得对单位长度的丰富体验。
在认识毫米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认一认,在电脑上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找一找,通过准备的丰富材料:角硬币、电话(公交)磁卡,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具体长度,形成表现;比一比,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说一说,说说你觉得1毫米怎么样?你对1毫米的长有什么感觉?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感受到1毫米的实际长度,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第二篇: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祁菲《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不容易。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
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天气:小雨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1分米、毫米的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1分米、毫米的认识》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5.1分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他们能够认识米、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但是,对于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学生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建立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和渗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长度尺子、数学游戏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观察实物,认识分米和毫米,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实践操作:学生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6.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分米、毫米的认识分米—— 10厘米毫米—— 1厘米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这节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直尺继续测量,积累了一定的长度单位学习的知识和经验。
在教学中,xx幼师学校就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习活动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通过用手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
复习进率:1米=100厘米,重新认识尺子,知道0刻度线的作用,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知识。
接着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大约大约18厘米,激活学生测量经验。
再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发现新的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在直尺上施6个小格。
引入对毫米的'认识,体会到表示比1厘米短的长度,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并通过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10毫米。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找到10厘米的长度,告诉学生,这样的长度就是1分米,用手势表示出。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并举出实例。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就加深了。
2、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帮助孩子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活动获得对单位长度的丰富体验。
在认识毫米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认一认,在电脑上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找一找,通过准备的丰富材料:角硬币、电话(公交)磁卡,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具体长度,形成表现;比一比,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说一说,说说你觉得1毫米怎么样?你对1毫米的长有什么感觉?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感受到1毫米的实际长度,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2、《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优质六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优质六篇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优质篇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课的开始,我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
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分米的需要。
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
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
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
课前我没有准备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
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非常好,然后再让学生在米尺上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但是,这些都是我告诉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习毫米的需要。
在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
然后我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篇一: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1.注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
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
学生学会了估计、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
苏关于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苏关于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
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习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
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习。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祁菲《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不容易。
我在教学后有以下思考: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学会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线段长度,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流程很清晰,教学分米——毫米——巩固练习。
课一开始从长度单位复习导入,板书1米=100厘米,开门见山出示例1场景图,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说出文具盒长和宽,在讲述“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前,让学生感知10、20都是整十数,没有“零头”,像这样整十厘米数还有另一种说法,即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里我自己说出文具盒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应该紧接着让学生用分米作单位说说文具盒长和宽,这样效果会很好。
那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此时让学生观察尺子,指名说说,这里如果让学生相互交流刻度几到刻度几就是1分米,鼓励答案多样性,会激发学生积极性。
接着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条1分米长线段,指名一学生上黑板画一画,其实这里改为同桌互换量一量,积极性会高些,并让学生在互批过程中体会1分米长度。
最后不应该由老师直接说出米和分米之间关系,而是让学生探讨他们之间关系,让学生从米和厘米关系入手,推导出1米=10分米,这里我处理不是很到位,老师应该辅助推导,再用米尺进行验证。
分米教学总体还算流畅,学习效果也很好。
但“毫米”教学却不那么顺畅,由于之前学生操作活动有点多,积极性高涨,消耗了不少时间,导致这节课毫米内容讲解不够仔细。
毫米知识教学完后,通过一些练习发现学生没有建立1毫米表象,头脑中没有概念,做题时凭猜测随心写出答案,效果较差。
再次回顾整节课教学,一直在思考学生对“毫米”接收为什么达不到90%,总结出几点:1.前面分米教学让学生动手较多,课堂纪律松散后,我急于教学毫米,对学生接收程度关注不到位,更多地关注了自身,此为大忌;2. 1毫米比较抽象,应该给更多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动手去直接感受1毫米到底有多长,我直接讲述教学与学生接收度远远不能画上等号。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汇总8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得教学反思范文(汇总8篇)作为一名新进老师,我们对自身的教学本领要求很高,而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可以使自身的教学阅历得到快速的积累。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分米和毫米的认得教学反思范文,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分米和毫米的认得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本节课是在同学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得的基础上,来学习认得毫米和分米。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实践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同学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各处有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同学的已有学问阅历启程,让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实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同学供给充足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育同学察看、操作、推理、取得新学问的本领和估测的本领,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实现进展同学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同学已有的认知阅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同学的阅历”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但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从同学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启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之上”。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启程”和“基础”来表述“阅历”的作用,强调同学的“阅历”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同学已有的阅历”,引导同学呈现其已有的阅历认知水平,然后把“阅历”作为其认知进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同学的认知再进展。
在教学1毫米的认得时,因同学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得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同学就会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认得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身的不同的认得。
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同学的想法不同,自身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
然后结合同学的认知阅历,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得,同学就便于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反思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从中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