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囊肿X线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慢性局限性骨脓肿X线及CT分析(附13例报告)

慢性局限性骨脓肿X线及CT分析(附13例报告)

慢性局限性骨脓肿X线及CT分析(附13例报告)目的探讨慢性局限性骨脓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收集我院近25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慢性局限性骨脓肿病例的X线及CT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病变部位为股骨下端3例,胫骨上端2例,胫骨下端4例,肱骨下端1例,足跟骨2例,手掌骨1例。

X线表现11例在患病骨端中央或略偏一侧,1例在骨端皮质内。

呈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直径多为1~3cm,以单囊性破坏多见。

CT扫描的4例患者有2例见点状死骨,4例均未见骨膜反应,但病灶周围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

结论Brodie氏骨脓肿为骨内局限性化脓性病变,以往的检查均摄正侧位片,病变在骨边缘时加摄斜位片,现在县级医院均有直接数字化摄影(DR)及CT机,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而有利于早期诊断。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本病需注意与骨样骨瘤、嗜酸性肉芽肿进行鉴别。

标签:慢性局限性骨脓肿;放射摄影术;诊断慢性局限性骨脓肿是Brodie氏于1832年首次报告的一种骨内慢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1],后来以Brodie氏命名,故又称为Brodie氏骨脓肿,在临床上亦有报道[2]。

为进一步提高对局限性骨脓肿的再认识,提高临床诊断该病的准确率,我们对我院近25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慢性局限性骨脓肿进行了分析,其中有4例为我院使用CT后经CT扫描的病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为5~65岁,25岁以下1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病程3个月~2年。

患者临床症状一般较轻,通常无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多无全身症状,仅表现为患骨局部轻微疼痛及压痛,5例偶有疼痛阵发性加剧,部分患者有外伤或急性骨髓炎的病史。

病程往往呈迁延性,有的病例持续数年之久。

入院前均使用抗生素进行过治疗。

临床各项检查多为正常。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刮除病灶,术中患骨见大小不等的脓腔,2例见黄色脓液,4例黄白色脓液;7例未见脓液,但腔内被肉芽组织充填,其周围见纤维囊壁。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之三(骨囊肿)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之三(骨囊肿)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之三(骨囊肿)正文: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样病变,主要以囊性病变形式出现。

它们可以发生在骨骺、骨干或骨膜等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一、骨囊肿的分类骨囊肿通常根据其发生的位置和形态特点进行分类。

根据位置,骨囊肿分为骨骺囊肿、骨干囊肿和骨膜囊肿。

根据形态特点,骨囊肿分为单房囊肿、多房囊肿、巨大囊肿和囊样变。

1.骨骺囊肿:骨骺囊肿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长骨骺端。

影像学上呈边界清晰的囊状影像,囊腔内可见压缩变形的骨组织。

2.骨干囊肿:骨干囊肿常见于中年人,多发生在成人长骨干部位。

影像学上表现为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囊状影像,囊壁较薄,囊内可见液-液平面。

3.骨膜囊肿:骨膜囊肿多见于中年人,主要发生在骨干的膜下。

影像学上表现为局限性骨膨胀性病变,囊壁较薄,囊腔内可见液体或软组织密度影像。

二、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骨囊肿在X线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影像,边界清晰。

囊肿周围骨质正常或有轻度硬化,囊壁较薄。

2.CT表现:CT适用于评估骨囊肿的大小、形态和囊内结构。

囊壁较薄且均匀,囊腔内可见液-液平面或液体密度。

3.MRI表现:MRI对于骨囊肿的软组织成分显示更为敏感。

囊内液体呈低信号,囊壁呈高信号。

三、骨囊肿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骨囊肿与其他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区分。

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骨转移灶等。

1.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通常表现为多房性、囊实性或实性的骨病变,囊肿壁较厚,囊内可见骨小梁。

2.骨肉瘤:骨肉瘤表现为破坏性骨病变,可伴有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囊肿壁较厚,囊内常见骨小梁和软组织结节。

3.骨转移灶:骨转移灶可呈多发性或单发性病变,囊腔多呈实性或软组织密度,囊肿壁较厚。

四、附录附件1:骨囊肿X线片示例附件2:骨囊肿CT影像示例附件3:骨囊肿MRI影像示例附件4:骨囊肿病理切片示例附件5:骨囊肿临床资料和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骨囊肿:指以囊状结构为主体的骨肿瘤样病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与其他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可分为骨质破坏型和无骨质破坏型两种类型。

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囊状骨破坏区,边缘呈不规则或波浪状,可有骨质硬化或壁内分隔。

无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周围骨质增生,并伴有骨膜反应。

2·CT表现CT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内部结构及壁内分隔。

在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可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强化,囊内可见壁结节状强化。

3·MRI表现MRI是评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T1WI上囊肿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可见壁内分隔。

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呈明显强化。

4·PET-CT表现PET-CT扫描可帮助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恶性肿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不具有代谢活性,PET-CT图像上囊肿区呈低代谢区域。

三、鉴别诊断1·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囊肿的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

骨囊肿的边缘较为规则,无分隔及壁结节。

增强扫描中,骨囊肿不强化。

2·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母细胞瘤鉴别困难。

骨母细胞瘤多呈实性,可有骨样结构及小区域钙化。

增强扫描中,骨母细胞瘤明显强化。

3·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肉瘤的鉴别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检查。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常见于骨盆和四肢长骨,其壁内可有分隔,囊肿壁呈不规则强化。

2·X线: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X射线的穿透性来观察和诊断病变。

3·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的影像产生三维图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

4·MRI: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

掌骨骨囊肿1例报告

掌骨骨囊肿1例报告

掌骨骨囊肿1例报告标签:骨囊肿;掌骨;病理骨囊肿又称孤立性骨囊肿或单纯性骨囊肿,是一种良性骨肿瘤样病变,常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如股骨、胫腓骨、肱骨和尺桡骨等,手部发生该病较少见,且即便发生,主要见于近节指骨,掌骨生长骨囊肿者极少。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

左手背肿痛6个月来院就诊。

患者于6个月前曾摔伤左手,伤后未做任何检查及治疗,伤后1个月肿痛逐渐减轻,但疼痛至今。

伤后5.5个月行X线检查,示左手第3掌骨近中段膨胀性改变(图1),行PET-CT检查,怀疑为恶性肿瘤,行MRI检查,怀疑为骨囊肿。

因PET-CT怀疑为恶性肿瘤,但并无远处转移的表现,所以采用术前预计的治疗方案为:保肢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取髂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治疗。

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进行,上气囊止血带,但不予驱血,术中见左手第3掌骨近中段囊性肿物,囊壁薄,囊内无任何液性或固性内容物,已临近第3掌骨与头状骨关节,切除掌骨近端约4.5 cm后,见到正常骨质,取同侧髂骨块(皮质骨与松质骨同在)长约5 cm,根据已切除的掌骨形状修整髂骨块,尽量使髂骨块一端(约4.5 cm)与其外型相似,另一端(约0.5 cm)修整成骨栓,将髂骨块置于第3掌骨和头状骨的间隙内,用钻头扩远端掌骨髓腔,骨栓插入剩余遠端第3掌骨的髓腔内,髂骨块近端置入第3掌骨间隙内,复位满意后,用1枚钢针固定髂骨块的远端骨栓和第3掌骨剩余骨质,1枚钢针固定髂骨块的近端和头状骨。

术后X线片示髂骨块位置良好,外形尚好(图2)。

病理结果示肿物壁的骨质为正常骨结构,纤维囊壁为含有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符合骨囊肿的表现(图3)。

遂按外科常规治疗,未再做特殊处理。

2讨论骨囊肿确切病因不明,但创伤性血肿、感染、钙质代谢异常和进行性骨溶解等可能与骨囊肿的发病有关。

该病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轻度胀痛感和压痛。

轻微外力作用可发生病理骨折,部分患者是因病理性骨折意外发现该病。

骨囊肿的放射学诊断

骨囊肿的放射学诊断

骨囊肿的放射学诊断标签:骨囊肿;病理性骨折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疾病,病因不明,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骨上,常发于长骨。

多无临床症状,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放射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1临床资料在日常工作中,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7例骨囊肿患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年龄17~69岁,男15人,占55.6%,女12例,占44.4%,发生于长骨的13例,占48.1%,发生于短骨、扁骨及其他骨的12例,占44.4%,其他2例为特殊部位骨折。

2典型病例患者1,男,20岁,左髋关节疼痛半年。

CT征象:左髋臼旁可见2个类圆形低密度区,大者17 mm×13 mm,CT值分别为28 HU和25 HU。

境界清楚锐利,为水样密度影。

为单房结构囊壁硬化且光滑,周围组织无破坏,详见图1。

患者2,男,67岁。

甲状软骨前包块,质略硬,无红肿有轻微压痛,活动度差。

CT显示于舌骨前端可见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30 mm×24 mm。

有囊壁,较光滑。

CT值约50 HU,囊内密度均匀,CT值约27 HU。

肿块起源于舌骨,向前生长越过前方甲状软骨,周围组织无明显破坏,CT诊断为甲状舌骨囊肿,临床行外科手术后证实为甲状舌骨囊肿,详见图2。

3讨论骨囊肿通常为一单房性囊性病变,其中充满液体。

病变多为良性,病因不明,可能是由于骨内出血(髓腔内或皮质下出血)伴有进行性骨吸收及液化所形成的。

本病尚有其他名称:良性骨囊肿(benign bone cyst)、幼年性单房性骨囊肿(juvenile unicameral bone cyst)、单纯性单房性骨囊肿(simple unicameral bone cyst)、单房性骨囊肿(unicameral bone cyst)等。

骨囊肿为一生长缓慢的破坏性骨病,常初发于肱骨50%、股骨30%及胫骨近端或骨干的髓腔内,其他发病部位包括腓骨、尺骨、跟骨、距骨、髂骨、肋骨等。

大多呈单房性改变,但也有呈多房性者。

下颌骨囊肿病例

下颌骨囊肿病例
细描述
下颌骨囊肿通常 需要手术治疗, 以恢复颌骨的正
常结构和功能
病例概述
01
患者张三,男性, 22岁,因左侧下 颌骨肿胀、疼痛 及牙齿松动前来 就诊
病例概述
02
患者自述症状出 现约一个月,开 始时仅感轻微不 适,逐渐加重并 影响进食
03
患者无其他全身 性疾病或过敏史
临床检查
临床检查
口腔检查发现患者左侧下颌骨区域明显肿胀,表面皮
诊断和治疗方案
护理诊断:疼痛与手术创伤,个人耐受力下降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术后疼痛 护理措施:①观察患者疼痛部位、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给予疼痛评分 ②指导病人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和家属聊天
③指导并协助患者采取较舒适的体位以缓解疼痛 ④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给与适当按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护理评价:疼痛减轻
下颌骨囊肿
2
由于囊肿较大,且已累及 多个磨牙,医生建议进行 手术治疗,以避免病情恶

3
治疗方案包括术前准备、 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
诊断和治疗方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术前准备
1.执行口腔科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拍X线片,以正确
评估囊肿范围,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囊肿累计牙齿的情况,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
方案 3.在囊肿并非感染时,应先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除后再进行手术
1
肤无红肿,未见破溃
2
触诊可及质硬、压痛明显
患者松动牙齿为左侧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牙龈
3
红肿,但未见明显溢脓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和CT检查显示左侧下颌骨内有边界清楚的低密度 影,周围骨质有明显吸收
x
这表明有囊肿的存在,且其大小和范围需要进一步明 确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鉴别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鉴别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无特殊。 局部疼痛和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 病变靠近关节时可出现运动障碍。 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脊柱受累者可引起疼痛和下肢进行性萎
缩,大小便失禁,甚至截。 肿块破裂后,血液外溢进入软组织可形
成血肿,机化后可形成肿块,造成误诊。
流行病学特点
女性多于男性。
病理结果
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左桡骨病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伴囊壁内查见单个散在 的软骨细胞。
第四组病例
病例1 01162984,M,36y
病例2 01122352,F,55y
01162984,男,36岁
CT0526278,男,36岁
MR0242019,男,36岁
病理结果
【检查记录】左足第一跖骨病变:灰黑 色凝血块样组织2条,长0.4-0.5cm,另见 较细灰褐色组织,2条,长0.2-0.4cm。全 送检。
另有学者根据病理资料证实,部分动脉瘤样骨 囊肿可由巨细胞瘤、非骨化纤维瘤、骨母细胞 瘤、软骨母细胞瘤、单纯性骨囊肿、骨肉瘤等 转化而来。
MR0236186,男,8岁 ABC合并软骨粘液样纤维瘤
冰冻及冻余石蜡报告:(左髂骨)良性病变,镜下可见典型动脉瘤样骨囊肿区,少部分纤维粘液样组织 伴查见核分裂像,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局部合并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并建议随诊。
发病部位
任何骨骼均可发生。 长管骨约占75%,扁骨和不规则骨占23%,
短管骨仅占2%。 发生于长骨者,90%见于干骺端,骨干
约占10%左右。 脊柱(后柱较多)约占15%。多位于附
件,后向椎体发展。
简单总结: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和脊椎骨。
病理学表现
大体上,病变一般呈多个大小不一的充满血液的 囊状扩张的骨破坏,受累骨膨胀变形,常向软组 织膨出,病灶周边被覆一层反应性骨壳。

骨囊肿病历模板

骨囊肿病历模板

骨囊肿病历模板
以下是一份骨囊肿病历模板,具体信息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姓名:XX
性别:XX
年龄:XX
主诉:发现骨囊肿X天/月。

现病史:患者于XX天/月前偶然发现/出现XX部位肿块,质软,无疼痛及其他不适。

既往史: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药过敏史。

家族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患者全身情况良好,神志清楚。

XX部位有明显的压痛,肌力、感觉、腱反射等均正常。

辅助检查:
X 线片:XX部位见椭圆形膨胀性囊样骨破坏。

CT 片:XX部位见椭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缺损,最大截面约 XXcm×XXcm,其内填充略低密度灶,边缘见骨壳包裹,边界清楚。

MRI 片:XX部位呈膨胀性不规则的混杂信号,T1 呈低信号,低层局部见略高信号,T2 呈高信号,低层呈相对低信号,可见“液-液”平面;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可见长 T1、短 T2 的分隔,增强扫描病灶内分隔明显强化。

初步诊断:骨囊肿。

治疗建议: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囊肿切除术。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影像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影像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影像诊断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的8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X线、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发生于股骨上段5例,肱骨中上段1例,脊柱和髂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片诊断正确3例,准确率为37.5%;CT表現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CT诊断准确5例,准确率为62.5%。

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在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较X线片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两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标签: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CT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类肿瘤样骨病,现今大多学者认为可能由血液动力学障碍所致。

即因骨内血管的静脉段突然受阻或动静脉的急剧发展,导致静脉压持续增高,静脉瘘的腔隙扩大,受累处骨质被吸收,并形成一膨胀性骨缺损,即动脉瘤样骨囊肿。

对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CT、X线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此疾病影像学的确诊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例ABC中,男5例,女3例,年龄12~45岁,平均23岁。

所有患者都有局部疼痛的临床症状。

有外伤史的患者2例,有关节功能障碍表现的患者3例,有局部肿块表现的患者5例。

病程6~8个月。

1.2设备与参数X光机应用北京东方F99-ⅢAT 500型及中科美伦2K-DR,摄取正侧位;CT扫描机型西门子单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5 mm,螺距1.5,球管电压120 KV,电流250 mA。

1.3方法8例ABC中,全部病例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和CT扫描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2结果8例ABC中,发生于长骨6例,脊柱和骨盆各1例。

2.1X线表现8例均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区,呈囊状膨胀性生长,6例呈偏心性生长,2例呈中心性生长。

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误诊一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误诊一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误诊一例*导读: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8岁以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以四肢长骨为好发部位,脊柱次之。

……1病例资料女,15岁。

因右小腿上段肿痛4月余,加重半个月入院。

病人4个月前右膝关节处跌伤,轻微疼痛伴肿胀,未经治疗,随后好转。

近半个月来,局部肿胀明显,疼痛加重,尤以夜间为重,不伴发热。

查体:右胫骨上端呈一致性肿胀,皮色正常,表面发热,无搏动,压痛阳性,局部扪及肿块,界限不清。

听诊无血管杂音,膝关节活动正常,穿刺抽出少量血性液体。

右胫腓骨X线正侧位片:右胫骨上端可见膨胀性囊状骨质破坏区,长轴与胫骨纵轴一致,部分骨皮质消失,破坏不规则,其上、下端呈筛孔状。

侧位:胫骨前缘骨皮质断裂,外方见条形高密度影,后缘骨皮质部分破坏不清,下方病变区骨质呈栅栏状,胫骨前缘上方见Codman三角。

初步诊断:恶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Ⅲ级)。

手术所见:胫骨上端髓腔扩大,内有一较大血肿,压力高,X线所见的软组织肿胀影内无骨性成份。

病理报告:外周有成骨细胞,并伴多核巨细胞,其间含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纤维增生。

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2讨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8岁以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以四肢长骨为好发部位,脊柱次之。

病程较短,多因外伤而致,是由于局部持续性血液动力障碍引起静脉压增高,血管扩张的结果。

典型病例X线不难诊断,但当合并有骨皮质破坏、骨膜增生及软组织内肿物等影像时,与恶性肿瘤较难鉴别。

本例X线平片所示骨及软组织改变与恶性肿瘤改变无区别,故易误诊。

两者的区别是:①动脉瘤样骨囊肿破坏区长轴与骨纵轴一致,虽有骨皮质缺如,但与正常骨质分界清,破坏范围小,与恶性肿瘤的不规则大范围骨皮质破坏不同。

②胫骨前上方所见骨Codman三角为假骨衣三角,手术证实为骨折后的血肿外膜所形成的骨膜新生骨。

X线上显示其为不完整的包壳状,与恶性肿瘤的Codman三角形态结构有所不同。

③正位X线片病变区上、下端虽显示为筛孔状改变,但侧位为典型栅栏状改变,低密度影呈粗细不等串珠样,这是血管瘤的影像特征。

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病损为界限清楚的射线透亮区,外有一薄层骨硬化边缘,由于囊肿膨胀性生长,造成骨皮质不规则变薄,X线片常呈假分叶状表现,尤多数囊肿在肱骨或股骨的干骺端向下扩展至骨干,向上扩展虽接近骨骺,但后者可被累及,病理性骨折很常见,囊肿可有骨嵴假象,病理检查见病损为单房的囊腔,其中充满清液,囊内衬以薄层纤维组织,骨折后腔内含血性液体并出现骨痂。

一X线:X线平片位于长骨干骺端,呈圆形、卵圆形或柱形,沿长骨纵轴发展,表现为轻度膨胀性生长,局部骨皮质变薄,边缘完整,无骨膜增生。

合并病理骨折时,骨碎片向囊内移位,称“碎片陷落征”,有助于鉴别。

二CT:1.骨囊肿一般多呈圆形、卵圆形低密度骨质缺损,边缘清晰,无硬化。

2.局部骨皮质变薄呈囊性膨胀。

3.少数囊肿内可见骨性间隔,呈多房改变。

4.骨囊肿内的CT值多为水样密度,有出血时密度可升高。

5.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

6.鉴别诊断1)骨巨细胞瘤:多见于20岁以上者,好发于骨端而非干骺端,病变区膨胀更明显,膨胀方向呈横行,肿瘤内实性部分有强化。

2)动脉瘤样骨囊肿:膨胀明显,病变偏心发展,病灶内有骨痂形成,液—气液平面较常见,囊变区之间实质部分可钙化或骨化。

三MRI表现1.多发在长管骨的干骺端,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长轴与长骨纵轴一致。

2.病灶于T1WI上多呈低或中等均匀信号,T2WI呈明显均匀高信号,若囊液内有出血或含胶样物质则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少数呈多方改变时T2WI上可见低信号纤维间隔。

3.病灶周边骨壳呈圆圈样低信号,一般完整,边缘清晰。

局部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

常伴发病理性骨折,表现为骨皮质断裂,骨片陷落而插入病灶内,称之为骨片陷落征(fallenfragmentsign),此症在T2WI上显示较清晰即在高信号的囊液中见低信号的骨片线条影。

4.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

肱骨骨囊肿病历

肱骨骨囊肿病历

肱骨骨囊肿病历
一、疾病概述
肱骨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时期。

这种疾病会导致骨骼变薄和脆弱,有时会在受到轻微外力后发生骨折。

肱骨骨囊肿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和手臂活动受限。

二、疾病原因
肱骨骨囊肿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遗传、内分泌、营养不良、感染等因素有关。

有时,这种疾病可能是其他骨骼疾病的并发症,如佝偻病、骨纤维发育不良等。

三、病理生理
肱骨骨囊肿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骨骼的局部吸收和破坏,导致囊性病变。

这种病变会导致骨骼失去支撑力,进而引起手臂疼痛和骨折的风险增加。

四、疾病诊断
肱骨骨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发现肱骨骨囊肿的特征性表现,如囊状低密度影和周围骨质的硬化。

CT检
查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五、疾病治疗
肱骨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石膏固定等,适用于病变较小、症状较轻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病变较大、症状较重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方法包括病灶刮除术、植骨术和关节成形术等。

六、疾病预防
预防肱骨骨囊肿的关键是注意营养均衡、加强锻炼和避免过度使用手臂。

对于有家族史或既往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和X线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
变。

七、注意事项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手臂,防止受伤和骨折。

同时,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X线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并进行治疗。

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手臂的功能。

骨囊肿X线病例分析

骨囊肿X线病例分析

骨囊肿病例分析病史:患者xxx,女性,21岁。

因“左大腿疼痛半年,加重半月余”入院。

患者自诉于半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大腿疼痛,行走时明显,休息可缓解,无肢端麻木、无发热、咳嗽,无腹痛、腹泻等明显不是,患者未予重视,半月余前,疼痛加重,遂到医院就诊。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食欲正常。

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左侧大腿外侧皮肤无红肿,无破溃,无波动感,局部压痛明显,左下肢感觉、活动未见明显异常,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4”字征(-),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无入院后行DR检查,阅片:X线(影像号 xxxxx):左股骨上段可见一大小约3.2*5.3cm椭圆形囊状透亮区,长泾与骨长轴一致,密度均匀透亮,内未见骨嵴或钙化灶,边界清晰、光滑,骨皮质少变薄,未见明显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左股骨余段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及骨折征象。

诊断:左股骨上段良性病变,考虑为骨囊肿。

病理结果:骨囊肿骨囊肿病因未明,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外伤有关。

可能由于骨髓腔出血形成局限性包囊,进而局部骨质吸收和液化形成囊肿。

有的人认为是肿瘤、炎症组织退行性变和生长、代谢障碍的结果。

本病骨皮质呈壳状变薄,内壁为薄层纤维组织,深层可见新生骨形成,囊内有黄色、褐色或透明液体,发生骨折时则含血液,有的囊内有纤维组织间隔。

一.临床表现:骨囊肿大多发生于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是一种发展很慢的良性肿瘤样骨疾患。

囊肿一般单发,多见于肱骨、股骨及腔骨的近侧干骺端,而远端者少见。

随骨骼发育成长,囊肿与骺软骨板渐远。

囊肿大部分为单房性,亦可为多房性。

临床上一般无任何症状。

大多数病例因轻微外伤发生病理骨折时作X线检查才被发现。

二.影像表现:1.X线表现:囊肿多位于骨干或干骺的中心,很少偏心生长,一般不超越骺板。

不累及关节面。

大多呈椭圆形,其长轴与骨的长轴平行,向外膨胀性生长。

可使骨皮质变薄。

外缘光滑。

可有菲薄的硬化边。

一般无骨膜反应。

膝盖囊肿病历报告模板

膝盖囊肿病历报告模板

膝盖囊肿病历报告模板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就诊日期:- 主诉:- 病史:症状描述患者主诉膝盖部位出现肿胀、疼痛,并伴随活动受限,无明显外伤。

详细询问患者后得知以下症状:1. 膝盖肿胀:患者表示近期注意到患处的肿胀,有时甚至会明显变形,触摸时感到明显的硬块。

2. 膝盖疼痛:患者描述膝盖区域疼痛,疼痛程度不一,从轻微的胀痛到剧烈的锐痛不等。

疼痛会加剧于活动时。

3. 活动受限:患者反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行走时感觉不便。

既往病史- 无关节疾病史- 无手术史- 无过敏史- 无药物过敏史检查结果1. X射线:未检测到明显的骨折、骨质疏松等异常。

2. 超声检查:显示左侧膝盖关节囊肿。

3. MRI检查:显示左侧膝关节囊肿,大小约为3cm x 2cm,位置位于髌腱外侧,与关节囊相连。

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左侧膝盖囊肿。

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给予非甾体类消炎药物以缓解疼痛和减轻肿胀。

2. 空痛治疗:患者被告知避免长时间负重和剧烈运动,减少膝关节的压力。

3. 冷敷疗法:使用冰袋或冷敷巾每天多次进行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4. 输液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葡萄糖注射液滴注治疗,促进患处尽快恢复。

5. 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随访及预后- 随访频率:患者每周随访一次直至症状缓解或治愈。

- 预后评估:根据患者的配合度和治疗效果进行治疗调整,预计康复时间为2-3个月。

注意事项1. 避免长时间负重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2.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等有益于骨骼健康的食物,加速康复过程。

3. 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其他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

以上报告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请患者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按医嘱进行康复训练。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医生沟通。

中医治疗骨囊肿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骨囊肿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骨囊肿的成功案例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特点是骨内形成一个液体充满的囊袋。

骨囊肿的形成可能是由于骨折、感染、肿瘤、退化等原因引起的。

虽然骨囊肿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它会导致疼痛、肿胀、骨折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但这些方法常常会产生副作用和并发症。

而中医治疗骨囊肿则具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优点。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位患者的成功治疗案例。

患者张先生,59岁,退休工人,因右侧股骨颈部疼痛、肿胀、行走困难半年来就诊于我院。

经X线和MRI检查,确诊为右股骨颈部骨囊肿。

张先生曾在其他医院接受过手术治疗,但疼痛和肿胀仍然存在。

因此,他希望通过中医治疗来减轻症状。

根据张先生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我们为他制定了一套中医治疗方案。

该方案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推拿等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过程如下:1. 针灸治疗我们采用了针刺“足三里”、“大敦穴”、“太阳穴”等穴位,用针刺法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2. 中药熏蒸我们选用了具有消炎、镇痛、抗肿瘤等功效的中药材,包括桑叶、苍术、白芷、细辛等,进行熏蒸治疗。

中药熏蒸可以直接作用于骨囊肿部位,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3. 推拿按摩我们采用了推拿按摩的方法,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同时,推拿按摩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睡眠质量,提高身体免疫力。

经过一个疗程的中医治疗,张先生的症状明显减轻,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行走更加轻松自如。

我们继续为他进行了数个疗程的治疗,最终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此后,张先生的症状再也没有出现过。

中医治疗骨囊肿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促进人体自身的修复和恢复机制,不会产生副作用和并发症。

同时,中医治疗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在治疗骨囊肿时可以尝试中医治疗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囊肿X线病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骨囊肿病例分析
病史:患者xxx,女性,21岁。

因“左大腿疼痛半年,加重半月余”入院。

患者自诉于半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大腿疼痛,行走时明显,休息可缓解,无肢端麻木、无发热、咳嗽,无腹痛、腹泻等明显不是,患者未予重视,半月余前,疼痛加重,遂到医院就诊。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食欲正常。

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左侧大腿外侧皮肤无红肿,无破溃,无波动感,局部压痛明显,左下肢感觉、活动未见明显异常,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4”字征(-),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无
入院后行DR检查,阅片:
X线(影像号 xxxxx):左股骨上段可见一大小约*椭圆形囊状透亮区,长泾与骨长轴一致,密度均匀透亮,内未见骨嵴或钙化灶,边界清晰、光滑,骨皮质少变薄,未见明显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左股骨余段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及骨折征象。

诊断:左股骨上段良性病变,考虑为骨囊肿。

病理结果:骨囊肿
骨囊肿
病因未明,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外伤有关。

可能由于骨髓腔出血形成局限性包囊,进而局部骨质吸收和液化形成囊肿。

有的人认为是肿瘤、炎症组织退行性变和生长、代谢障碍的结果。

本病骨皮质呈壳状变薄,内壁为薄层纤维组织,深层可见新生骨形成,囊内有黄色、褐色或透明液体,发生骨折时则含血液,有的囊内有纤维组织间隔。

一.临床表现:骨囊肿大多发生于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是一种发展很慢的良性肿瘤样骨疾患。

囊肿一般单发,多见于肱骨、股骨及腔骨的近侧干骺端,而远端者少见。

随骨骼发育成长,囊肿与骺软骨板渐远。

囊肿大部分为单房性,亦可为多房性。

临床上一般无任何症状。

大多数病例因轻微外伤发生病理骨折时作X线检查才被发现。

二.影像表现:
线表现:
囊肿多位于骨干或干骺的中心,很少偏心生长,一般不超越骺板。

不累及关节面。

大多呈椭圆形,其长轴与骨的长轴平行,向外膨胀性生长。

可使骨皮质变薄。

外缘光滑。

可有菲薄的硬化边。

一般无骨膜反应。

多房者结构较粗糙,囊壁较厚。

最常见并发症为病理性骨折,骨折后可有骨痂形成。

骨质增厚,骨膜反应。

表现:
呈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缺损区,边缘清晰,无硬化或轻硬化边。

皮质轻度膨胀变薄,囊内为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偶尔可见骨间隔。

囊内CT值接近水的密度,有出血者CT值升高。

3. MRI表现:
病灶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明确,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合并病理性骨折,可观察到典型的骨膜下出血的MRI信号,囊内出血可见液-液平面,边缘如有骨硬化,则呈低信号。

三.鉴别诊断: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骨囊肿诊断不难。

但不典型的病变,多种骨囊样病变易相互混淆。

(1)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有囊样变,骨质轻度膨胀,与骨囊肿相似,但一般骨纤范围较广泛,不呈中心性生长,囊样区内可见不全骨化或磨玻璃样改变,而骨囊肿内密度较均匀。

在MRI上,T2WI表现特有的高信号(2)巨细胞瘤:也呈囊样改变,但多见于20岁以上,好发于骨端,常为偏心性生长,呈多囊状或泡沫状,于MRI常见有多个液-液平面。

(3)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变多偏心性生长,膨胀程度较囊肿大,囊肿多呈半圆形,囊肿内可有斑点状钙化,边缘不光整,可突入软组织。

(4)嗜酸性肉芽肿:一般病灶较骨囊肿小,可有不同程度的骨膜增生,病灶周围增生硬化较明显,临床上疼痛较明显,白血球总数和嗜酸性细胞增多。

(5)非骨化性纤维瘤:病灶位于骨皮质处,常偏心性生长,呈分叶状,边缘多伴明显的硬化区。

(6)慢性骨脓肿:有的与骨囊肿很相似,但骨脓肿周围有骨硬化区环绕,逐渐消失于正常骨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