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地黑土区域满族文化的思考
东北民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东北民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民族文化的地方。
在我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深入了解了东北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从中获得了深刻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东北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北地区有多个民族聚居,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在社会实践中,我参观了多个民族的传统村落和博物馆,亲身体验了各民族的风俗和民间艺术。
比如,在满族村落里,我学习了满族的传统舞蹈和乐器演奏,欣赏了满族的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
在朝鲜族村落里,我品尝了正宗的朝鲜族美食,了解了朝鲜族的婚俗和娱乐活动。
通过这些亲身体验,我深刻感受到东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东北民族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我参加的社会实践中,我发现东北地区的人们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他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
比如,在我们参观的满族村落中,他们建造的房屋和街道都保持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朝鲜族村落中,他们的农田和森林保护区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
在社会实践中,我也参与了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和垃圾分类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与人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东北民族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我发现东北地区的村落和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比如,在我们参观的汉族村落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繁荣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如制作烟囱、雕刻工艺等。
在满族村落中,我们见证了满族传统服饰和戏曲表演的传承,感受到满族文化的魅力。
在朝鲜族村落中,我们欣赏了朝鲜族的舞蹈和音乐表演,被他们的艺术才华所折服。
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东北民族文化教会我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在社会实践中,我与不同民族的人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交流。
黑土地文化发展小议
黑土地文化发展小议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古往今来繁衍生息着20余个少数民族共建的东北民族,以农、牧、林、渔、猎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北方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北方农耕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实验场。
那些淳朴、豪放、敦厚而各具特色的各民族风俗所涵盖的东北民族文化,是一束艳丽的奇葩。
黑土地是“相互融合的各民族的共俗”,东北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黑土地文化的特征1、缤纷的差异性。
风俗习惯因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区位不同、特定的生活、生产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缤纷多彩的不同风俗。
凡是风俗,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及审美规范,所以又呈差异性。
以不同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等差异为例,建筑风格:吉林乌拉、叶赫古城、辽宁岫岩、宽甸等满族建筑的典雅,大兴安岭鄂伦春曾居住的“撮罗子”的古朴,赫哲族的“仓舍”的原始,蒙古族游牧帐房的端庄,朝鲜族茅草屋的敦厚等;服饰特征:满族服饰的精美大方,朝鲜族服饰的落落翩翩,蒙古族、锡伯族、鄂伦春族服饰的剽悍宽绰等;饮食的禁忌:东北民族大多数食猪肉、回族人禁食猪肉;朝鲜族食狗肉,满族禁食狗肉等。
2、昭示的纪实性。
风俗是渗透物质与精神的文化再现,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的缩影,它昭示着民族精神的昂扬向上,演绎着民族发展的创业纪实。
我们从鄂伦春族弓箭、石镞及温鄂克族的“索杆”及赫哲族的“捕鱼歌”(精神民俗)中看到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经过跨越历史性的前进,从他们的遗留物上可窥原有习俗的风貌,民谣中的“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女人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昔日的黑土地画,则是一笔真实的纪实。
3、多元的兼容性。
东北各种民族的民俗在相互渗透吸收、互补与发展。
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对多元文化的兼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关东不是文化沙漠,东北有无数文化绿洲。
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遗存,是与中原汉文化曾经并存的文化,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道文明曙光”,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东北各民族对以色彩诱发的心理效应也不同,大多数民族喜红色的喜庆热烈、黄色的富贵温暖、白色的安静纯洁,蓝色的深远寂静。
“满族文化进校园的困境与出路
“满族文化进校园的困境与出路一、传承满族文化是时代使命满族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文化是由包括满、蒙、汉等多民族创造的,它不仅融入于满族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以及民族感情。
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第一张“世界濒危语言地图”,满语被列为极度濒危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亡,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将走向尽头。
满族文化自其诞生之时就与传承千年的汉族文化不断交融,历经三百余年后,很多传统的满族风俗习惯在汉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拯救满语,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已经刻不容缓,保护文化多元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二、传承满族文化,小学教育任重道远传承满族文化,离不开学校教育的高度参与,特别是小学教育的积极探索。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的统计,截止到2022年,抚顺市共有小学123所,若以全省小學校均419人计算,抚顺市小学生共有52000人左右,小学毛入学率达到98.6%;小学升学率为99.1;师生比为11.3,排在辽宁省第二位;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99.9%。
以上一系列数据表明,抚顺市具有良好的小学教育基础。
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其自身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必然性。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坚石,小学教育又是义务教育的基础环节,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小学教育阶段,学校传授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后社会的中坚力量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抚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满族文化从这里走向全国,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使我们的学生切身体会到满族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教育中传承满文化,不仅是对满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但是,传承满族文化,并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存在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发扬实干精神,立足实践,破冰而行。
东北地区满族民居文化保护与民宿设计研究
东北地区满族民居文化保护与民宿设计研究东北地区是我国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满族民居作为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东北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满族传统民居文化面临着严重的被破坏和失传的风险。
对东北地区满族民居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以及将其融入民宿设计之中,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满族民居文化的特点满族民居是满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满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满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体现。
满族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通常采用木结构和青瓦覆盖的屋顶,建筑形式简洁大方,结构牢固,能够很好地适应东北地区的恶劣气候条件。
民居内部布局合理,通常包括正房、厢房和门厅等功能区域,能够满足家庭日常生活的需要。
满族民居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更体现在生活习俗、风俗文化以及家具装饰等方面。
满族人民崇尚勤俭节约的传统,他们注重家庭和睦,对待客人热情好客。
在满族民居内,家具装饰常常简单而实用,室内布置讲究舒适典雅,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装饰品也随处可见。
二、满族民居文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传统满族民居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压力。
传统满族民居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经常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也会对满族民居进行改造和拆迁,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损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满族村落人口外流,传统民居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也逐渐被忽视。
传统民居的损毁和废弃,导致了传统文化的逐渐失传,满族民居文化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三、满族民居文化与民宿设计的融合在满族民居文化面临严重挑战的当下,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满族民居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将满族民居文化融入到民宿设计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民宿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满族民居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满族民居原有的形式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具有传统特色和现代舒适度的民宿空间。
寒地黑土民间美术装饰文化内涵探析
寒地黑土民间美术装饰文化内涵探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挂钱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驱赶叫“年”怪兽的,用爆竹的声音吓走“年”,用鲜艳的颜色来迷惑“年”。
古时的彩胜对挂钱有重大的影响。
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所以将其称“挂钱”。
贴“挂钱”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习俗,以幡表达意愿的这种风俗,最早是起源于唐宋时的“幡胜”。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用挂钱儿把装饰门口,图案绚丽,花纹细腻,喜气盈盈。
兰西挂钱,已被列入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授予兰西“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不但历史悠长,而且具有深远丰厚的文化底蕴,诞生于清朝末年,由山东、河北的民间艺人来当地谋生而传入。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大家喜爱,讲究古朴而雅致,温婉而绚丽。
它既保存了人文特性,又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兰西挂钱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的都是对神灵的膜拜和敬畏、当地人的习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较独特的艺术性和民俗性。
挂钱是民间剪纸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作品中包含了祭祀文化、年文化、寒地黑土文化,它是多种文化的综合载体。
一、兰西挂钱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挂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在清代,已经有了贴挂钱的习俗,兰西挂钱诞生于清朝末年,恰是贴挂钱的风靡时期,随着“?J关东”的浪潮而传入,它的最早创立者是手艺精湛的传统民间老艺人――李一剪,作品与祭祀神灵、驱邪、传统习俗等有关。
寄托着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期盼。
技法主要是传统剪子铰,有阴刻法、阳刻法、阴阳结合法,还会采用其他的方法,如漏、凿、刻、铰、绘、撕、染、嵌法、香火烧等。
主要工艺有镂剪挂钱和用型刀镂凿挂钱两种,前者用剪子剪的,后者多用于春节张贴。
最初的表现手法上格调陈旧,形式单一普通,可以说千篇一律。
早期的兰西挂钱在用色、纹样、剪的工具材料上与山东一带的“门笺”都有相似之处。
满族冰雪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
174作者简介: 于洪波(1980.07-),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满族冰雪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B126)。
满族冰雪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于洪波 黑龙江大学体育部摘要:满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影响力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东三省。
白山黑水形成的独特的地域特点及丰富的冰雪资源成就了满族与众不同的民族性格。
其中与满族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冰雪运动所催生出的冰雪文化,在铸造着该民族的性格的同时,也影响了该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
本文就满族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入手,积极认识满族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剖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用现代发展眼光探析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满族;冰雪文化;发展历程;现状;研究一、前言悠久而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铸就了不同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满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大族,曾在我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笔者深入探究满族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时发现,冰雪文化对于满族民族历史风格、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但该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和研究者却极少且缺乏深刻。
本文从冰雪文化发展历程出发,分析冰雪文化对满族的影响力,并积极探析当前满族冰雪文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究满族冰雪文化未来的发展出路,目的在于保障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历史连续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满族冰雪文化发展历程认识及其现代发展价值认识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地域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
满族冰雪文化的形成也是满族民众在东三省冰雪期较长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探究满族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重要时期。
(一)早期图腾崇拜和生活习俗催生出原生态的冰雪文化发展雏形当今满族地区独特的溜冰车、打冰嘎、冰上蹴鞠等活动的最终形成和成熟,是与满族早期图腾崇拜和生活习俗具有密切关系。
深入了解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多元的东北魅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深入了解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多元的东北魅力1. 人们常说,东北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边疆地区,东北不仅有着丰富的汉族文化,还孕育着众多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在东北地区生活了数百年,他们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都展现出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2.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满族文化。
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满族的服饰以其华丽和繁复而闻名,男子常穿长袍、马褂,女子则喜欢穿褙子、对襟长袍。
满族音乐以管弦乐器为主,曲调婉转动听,表达了满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而满族舞蹈则充满了热情和力量,舞姿矫健有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3.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朝鲜族文化。
朝鲜族是东北地区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文化传统。
朝鲜族的服饰以长袍、宽松的裤子和头巾为主,色彩鲜艳,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
朝鲜族的音乐以弦乐器为主,节奏欢快,曲调优美动人,常用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朝鲜族的舞蹈则独具韵味,舞姿柔美流畅,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4.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是东北地区的第三大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服饰以长袍和宽松的裤子为主,常常配以帽子和长靴,给人以豪放和勇敢的形象。
蒙古族的音乐以马头琴和呼麦为代表,节奏磅礴有力,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情和坚韧。
蒙古族的舞蹈则富有特色,舞姿矫健有力,给人一种自由和奔放的感觉。
5. 通过深入了解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多元魅力。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的服饰、音乐、舞蹈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充满了浓厚的地域气息和个人风采。
6. 同时,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东北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
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东北成为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和研究。
论文:学习黑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启示
学习黑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启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以“四大精神”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
保护满族故乡生态环境与文化原生态
保护满族故乡生态环境与文化原生态撰稿:李氏族人一定的生态文明总是与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相联系,有自己的特点。
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好地解决人、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观点、理论和感情的总和。
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满族先民在思想上敬畏自然,强调要保护自然,意识到人类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这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生存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
从历史上看,东北地区的生态保护是好的,主要是世世代代在东北生活的人(包括满族和在东北生活过的各族人民)对环境保护是好的。
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有个一土两油的比喻,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这是东北生态的表现之一,至今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受益匪浅。
黑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独特宝藏,是一种性质好、肥力高的土壤,非常适合植物生长。
东北森林文化也是具有东北特色的生态文化现象,也属于东北优势。
东北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附近。
这些地方是空气清新的天然氧吧。
东北虽然寒冷,但由于有效的生态保护,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东北的河流和湖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东北是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多条大河。
长白山天池湖水清澈,在周围群山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景色十分美丽,宛如人间仙境。
包括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都发源于长白山天池。
此外,辽河也是东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
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市七老山脉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在这里汇入大海。
环境和生态保护已经受到重视,文化的原生态也应该受到重视。
那些变质或盲目发展的文化,可能会偏离文化传统。
原生态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子孙后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义不容辞。
原生态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具有自然生态,是民族民间文化,与民族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融为一体,是非专业、非城市、非商业的文化。
原生态文化是原始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民族文化是世界的,说明民族民间文化正在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寒地黑土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及民俗特色,这些特色不仅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也对高校德育实效性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的特点寒地黑土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寒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
这种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寒地黑土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物种生态。
同时,这个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不仅体现在当地人的生活、风俗、艺术以及信仰中,也对当地高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1、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特点,体现在当地的历史、风俗、艺术、信仰等方面。
这种文化氛围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
比如,当地的历史文化可以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当地的传统风俗可以成为高校重要的文化体验,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2、历史文化的传承寒地黑土区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深厚,这种历史文化积淀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传承历史文化可以帮助高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传承历史文化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我修养。
3、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寒地黑土区地处东北地带,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寒地黑土区的民俗文化充满了异域情调。
让学生们体验异域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
体验异域文化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增强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4、文化信仰的影响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深度影响了当地人的信仰,这种影响也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信仰可以帮助人们树立信仰和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黑土文化读后感
黑土文化读后感黑土文化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农耕文化,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黑土文化读后感》是对黑土文化的一种思考和感悟,下面分为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黑土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黑土文化的发源地正好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这三个省份几乎全部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分,是中国的重要农耕文化区域。
黑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源于这片土地的特殊环境和自然条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历史和人文背景的影响。
其次,黑土文化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东北地区一直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且这片地区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农业的发展,耙耕、播种、收割等农耕活动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
这种农耕文化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对东北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次,黑土文化中的农耕活动和乡土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黑土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因此这个地区的人们一直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
农耕活动既是一种物质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它表现在土地的开垦、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养殖等方面。
乡土生活方式更是显示了黑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生活方式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劳动与休息的平衡,强调人与土地的联系和依存。
最后,黑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耕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变化,但黑土文化依然是中国东北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黑土文化可以激发东北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对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黑土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农耕文化,它通过农耕活动和乡土生活方式,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劳动与休息的平衡。
黑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北地区满族民间故事的价值意蕴和传承方式
东北地区满族民间故事的价值意蕴和传承方式东北地区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中满族文化是其独特而丰富的部分。
满族民间故事作为满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满族人民的智慧、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满族民间故事的价值意蕴和传承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人们对满族文化的认知。
一、满族民间故事的价值意蕴1. 传统文化的体现:满族民间故事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可以感受到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气息。
2. 价值观的传承:满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学,可以帮助孩子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传递的媒介:满族民间故事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式,传递出情感信息,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4. 历史文化遗产的承载:满族民间故事中以历史事件和传说为题材,可以传承和弘扬满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5. 知识技能的提升:满族民间故事中的一些描写和表现方式,可以促进人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6. 科学价值的探索:满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神话传说和科学解释相关的知识,可以对人们的探索科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满族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1. 书本传承:把满族民间故事编纂成书籍,通过印刷和分发的方式传承给后代。
2. 声音传承:在家庭、学校等场合,可以利用传统的口头方式来传承民间故事。
3. 视频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将满族民间故事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等形式,以此方式来推广和传承。
4. 传统节日传承:在传统节日中,可以设置满族民间故事展览、故事表演等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习。
5. 互联网传承: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传输和分享满族民间故事。
6. 学校课程传承:将满族民间故事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中,让学校成为传承民间故事的平台之一。
7. 社区传承:在社区中发起民间故事传承的活动,以此来加强社区文化交流和传承。
8. 家庭传承:在家庭中,通过家长和长辈讲故事的方式,传承满族民间故事,使后代能够接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示。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从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入手,并结合对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的剖析,论证了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德育的天然契合。
基于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如何拓展高校德育实效性路径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性的探索。
标签: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德育:实效性一、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概述寒地黑土是世界上得天独厚、弥足珍贵的土壤资源,其因十分稀缺而珍贵,因土地肥沃而宝贵,因物产丰饶而金贵。
目前,在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地,一块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地处乌克兰大平原,一块位于中国东北松嫩平原之上,位于东经125°~127°、北纬44°~49°;北起黑龙江,南至辽宁盘锦市、西到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总面积101.8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佳寒地黑土核心区域[1]。
专家考证,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形成的黑土土壤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黑土区就成为了我国优质粮食主产区。
绥化市就处于几块典型黑土地的中心区,是典型的寒地黑土区,绥化市用“寒地黑土”打造中国农业第一品牌,蕴含着无尽的财富。
绥化市作为典型黑土地的中心区,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文化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归属于一定的地域。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过,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2]。
“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它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观、方言、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信仰、民居、民间文化等[3]。
寒地黑土区多年积淀形成了寒地黑土特色文化,其中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闻名全国,如海伦的剪纸、兰西的挂钱、绥棱农民画、庆安版画、海伦黑纸刻画、明水玻璃画,绥棱的黑陶制作技艺、望奎的皮影戏、肇东国画等。
地理环境对满族风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满族风俗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满族风俗的影响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满族是一个形成较晚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过重要贡献的民族。
1、满族的起源:满族是从我国古代北方古老民族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北方几千年来曾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
他们源远流长, 并随时随地变更名号, 主要有肃慎、扶余、东胡三大族系。
他们是游牧民族, 都过着逐水草迁徙, 住穹庐, 吃肉饮酪, 衣革被裘的生活。
其中的肃慎是满族的先世, 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满语支。
从肃慎以后到满洲的这一系, 是古代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
在将近三千年的漫长历史年代中, 肃慎人的后裔以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等名称出现在不同朝代的史书上, 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从这个族系中曾一次一次地分化出先进的部分, 经过一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先后与其他民族融和, 形成新的族系, 有的还建立了国家政权。
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居民之一。
约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 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 东临大海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其中心区域为牡丹江中游。
满族的形成是在明代女真诸部长期经济、文化、血缘、地缘的交流,多次的军事兼并和政治联合以及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与其他民族形成的过程类似,满族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从部落、部落联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族源、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生活习俗,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即民族这一历史过程。
2、满族的节日: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但是,满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一、添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这可以看出满族当地的地理环境适合高粱的生长)二、太阳日(满族人称太阳为“日头”)(农历二月初一)三、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四、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五、民俗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六、虫王节(农历六月初六)七、马王节农历六月二十三日。
寒地黑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学模式探索_以绥化农耕非遗保护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455-458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0引言世界上有三块寒地黑土区域,分布在乌克兰的大平原、美国的密西比河流域和中国的东北松辽流域。
所谓寒地黑土是指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腐殖质层的高寒黑色土壤,其特点为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1]。
寒地黑土文化是绥化地域特征极其明显的北方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居、民风、民俗和民间饮食、民间宗教等[2]。
近年来,随着寒地黑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望奎皮影戏、绥棱二人转、海伦剪纸、绥棱黑陶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寒地黑土非遗与大学之间资源融合成为非遗保护的新途径。
1寒地黑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隐忧中国寒地黑土区的开垦历史长达300年之久,肥沃的黑土地哺育了数个民族成长,经过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化,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3],形成了独特的寒地黑土文明,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非遗财富。
目前,东北二人转(海伦)[4]、东北二人转(绥棱)、皮影戏(望奎)[5]被列入基金项目:绥化学院2009年寒地黑土文化类研究项目(H200906)。
第一作者简介:胡玉君,男,1983年出生,辽宁凤城人,绥化学院助理研究员,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和管理。
通信地址:152061黑龙江省绥化市绥化学院教育系,Email :huyujun@ 。
收稿日期:2010-09-25,修回日期:2010-10-25。
寒地黑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学模式探索——以绥化农耕非遗保护为例胡玉君1,周丹2(1绥化学院教育系,黑龙江绥化152061;2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摘要:外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内受传统观念制约,加之缺乏有效保护手段和措施,寒地黑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刍论寒地黑土养生文化
刍论寒地黑土养生文化王宇;崔家善;张琪【摘要】寒地黑土养生文化是黑龙江省独特的文化内容之一,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角度分析并证实,寒地黑土是养生长寿的宝地: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黑土和森林面积堪称我国最大,水资源极为丰富且水质良好,长寿指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一个百分点.黑龙江人所独有的性格与心理、运动与活动、饮食与睡眠以及所置身的气候与环境,构成了黑土养生的内在机理.基于此,我们要树立“养性之德”的理念,推广普及寒地黑土养生文化,同时尽快组建科研机构,赋予寒地黑土养生文化发展以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黑龙江;寒地黑土;养生文化【作者】王宇;崔家善;张琪【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哈尔滨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养生一词,源自《管子》,是指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之目的。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养生文化就是从人体健康和长寿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养生文化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研究的主题是人体的健康和长寿的问题。
它又是一个以医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其理论本身就具有双重属性。
具体来说,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体现在其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自然科学性质则体现其与中华传统医学存在着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
养生文化的健康与长寿两大主题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随着养生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其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华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和崇敬。
所谓寒地黑土养生文化,是指在寒地与黑土的特殊地域的养生文化。
它源于祖国医学著名的“三因养生”中的“因地养生”。
亲近濒临衰落的满族文化
亲近濒临衰落的满族文化“从满族入关那天起,单纯的满族文化注定走向衰落。
不汉化,满族文化作为白山黑水孕育的畜牧文化无法统辖中华大地,但汉化至今纯粹的满族文化还剩多少呢?”在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从事了30多年基层文化工作的杨生权对满族文化的命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带着相似的疑问,也是出于对当代媒介环境下满族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的专业兴趣,中央民族大学传播学专业师生一行6人深入辽宁省新宾县的几个村镇,进行了为期2周的实地调研。
调研经历更是引发了一些关于满族文化传承的新的思考。
满族风情最是这边“独好”新宾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山区,1616年努尔哈赤在此建立后金政权,是清王朝发祥之地,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满族自治县,满族人口占80%以上。
全县境内已调查发现历史文化遗迹315处。
其中,清永陵为世界文化遗产;赫图阿拉城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费阿拉城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样一个根植于满族传统且有遗迹留存的县域如今并不多见。
新宾县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城是如今为数不多以实物展示的形式传承满族历史文化的文化单位。
调研组成员在走访中了解到,1999年修复满族风情园时,经过专家论证之后,省里也提供了资金支持。
修复之后的赫图阿拉城也成为当地百姓了解前清满族历史、文化、民俗的重要来源。
上至七十高龄的老娪,下至几岁的孩童,基本都到过这个文化风情园,也能大概讲讲老罕王努尔哈赤的传奇故事,满族的“三大怪”和那口神奇的罕王井。
“500米满族文化长廊的内容都是我翻阅了许多满文古籍一一核对出来的,这种文化长廊故事展的形式在今天的各文化馆中也不多见。
”满学专家李荣发教授如是说。
县域内完整保存着一处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永陵,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和满族艺术风格,号称清朝“关东第一陵”,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一年的皇室祭祖表演都是当地百姓见识满族皇家祭祀礼仪的大好时机。
满族文化在东北的传承与发展
满族文化在东北的传承与发展《满族文化在东北的传承与发展》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咱们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文化——满族文化!那可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呀!我先给你们讲讲满族的服饰吧。
满族的传统服饰那叫一个漂亮!就拿旗袍来说,那剪裁,那花纹,啧啧啧,简直美到极致!就好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你能想象到一个满族姑娘穿着旗袍,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样子吗?那画面,难道不美吗?还有满族的美食,那也是一绝!像萨其马,甜甜的,脆脆的,咬一口,那幸福感简直爆棚!这不就跟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一样满足吗?说到满族的语言,虽然现在会说的人可能没那么多了,但是它的韵味可一直都在。
那独特的发音,就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吟唱。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满族文化展览。
在那里,我看到了好多精美的满族手工艺品,有剪纸,有刺绣。
那些剪纸作品,栩栩如生,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当时我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巧的手才能剪出这么美的东西呀?我还碰到了一位满族的老爷爷,他给我们讲了好多关于满族的传说和历史。
他讲得眉飞色舞,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他说:“孩子们,满族文化是咱们东北的宝贝,可不能丢啊!” 难道我们不应该把这份宝贝传承下去吗?我的好朋友小明就说:“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传承满族文化呢?”老爷爷笑着回答:“从了解它开始,从喜欢它开始。
”其实在我们东北,有很多地方都在努力传承和发展满族文化。
比如一些满族村落,他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的风俗习惯。
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满族文化的课程,让我们从小就能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满族文化就像是一棵大树,它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我们难道不应该给它浇水施肥,让它更加枝繁叶茂吗?我们要让满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就是我,一个小学生对满族文化在东北传承与发展的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寒地黑土区域满族文化的思考
【摘?要】寒地黑土区域内的满族文化是具有原初本质特色的满文化的代表。
现时期其发展状态虽具有一些自身特点,但在和汉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因被同化而其民族个性和独特性正在逐渐丧失。
当务之急应结合寒地黑土区域的现实状况,继承、保护和发展满文化,力求满文化的返本开新,以达成其文化主体性的现代重构。
【关键词】寒地黑土;满文化;发展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祖国文化大家庭中重要一员的满族文化,曾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
如今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其发展又有了崭新且独特的态势,尤其是生活在满族文化发祥地的寒地黑土区域内的满族人民,以其勤劳的双手和聪颖的智慧创造了具有一定地域性色彩的民族文化。
考察这一区域满文化的发展现状,将是满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利于满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寒地黑土区域满族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境内的寒地黑土区域是指位于东经125°到127°、北纬44°到49°,总面积101.85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满族发祥地--"白山黑水"位于这个区域内。
清代以来大量满族人进入山海关,迁入中原地区,留在关内的满族人成为"坐根满族",保留着最原始的满族文化特色。
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也接受了其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相对而言它仍然保持着满文化的最初本质特色。
在这块区域内除了黑龙江省的五常市和阿城市是满族
京旗文化的一个分支外,其余地区的满文化都是土生土长在黑土地上的满族原始文化。
它囊括了满学的全部内容:历史、语言、文字、艺术、服饰、习俗、文物等诸多方面。
当前满族人民居住比较集中区域主要是辽宁地区,这里也成立了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中心,是研究满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
而散落在寒地黑土区域其它地区的满文化发展现状如何呢?现
在我们就以寒地黑土区域的中心地带--绥化地区的满文化发展现状为例,来考察一下满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态势。
满族在建立清朝以后,寒地黑土区域被封为"龙兴之地",对其实行"特别之制"的治理办法,所以这里开发时间较晚,工业相对落后,存在贫困区域,以绥化为中心的寒地黑土区域即是如此。
这个地区相对于全国而言,是传统农业中的传统农业地区,满族祖先在这块土地上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
历经漫长的岁月,发展了原始农业和饲养业的生产,并创造了原始文化。
几百年来,他们与黑土地上的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为繁荣黑土地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前这里的文化主流就是满文化,它渗透到当地经济、政治、生活等很多方面。
如今,满文化经过发展、创新,特别是受到汉文化的冲击、影响,很多由满族祖先创造的文化已经逐步融合在汉文化中,很多汉族人在享用这一文化时已把其当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了。
如饮食方面:油炸糕、粘豆包、腌制酸菜、传统火锅等来自满族人民的发明,现在是当地汉族人主要的饮食习惯之一;由满族祖先创造的二人转、大秧歌经过历代的改造如今是当地的主要民间戏曲和活动形式;满族婚俗的提亲、合婚、过小礼、过大礼、送"离娘肉"等婚俗习惯至今
在这个区域内的很多农村保存着;当地的很多地名都来自满语,如绥化在满语中是吉祥安顺的意思、哈尔滨为满语"晒网场"之意;很多的当地方言都也是满语的传留,如东北话"磨叽"、"?`碜"、"埋汰"来自满语,另外普通话中也有一些词汇
来自满语,如"巴不得"、"??嗦"等,在当地满族人居住较集
中的乡镇,那种原初本质的满族文化特色在这里还依稀可见。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满文化的个性和独特性逐渐削弱。
主要表现在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社会和家庭传统以及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被逐渐忽视,满语、满文在这个区域内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是消亡了,而这是其自我认同,
与其他民族进行区别的民族意识的具体表现;表现满族民族共同体的骑射、发式及姓氏取名习俗等逐渐丧失,在服饰、饮食和民俗风情等方面与汉族已经无差异,很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科学、理性、规范和文明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与满文化发展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已逐渐不相适应。
并且当今信息时代,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交流频繁,在外来经济文化的浸润中,久而久之满族这一民族深层的文化被动摇了,即满族人民的自我民族认同感逐渐消失,民族文化的自觉性逐渐淡弱,这些都是这个区域内满族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窘境。
因此满文化寻求自身的文化个性和独特性,力求返本开新,以达成其文化主体性的现代重构已成当务之急。
二、研究、开发、保护寒地黑土区域满族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留住满族文化才能保证这个民族不消失。
"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所独具的创造的集合体,也包括了它的各种组成,它表现的民族象征性。
" [1]民族文化是一民族成员世代相传相识的共同符号,是该民族共同体内聚力和团结的象征,是民族的灵魂和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一个民族如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
意义。
保护一个民族的特质文化就是保证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本。
保护、开发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是发挥文化的功能作用的内在要求。
文化可以推进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是社会发展的软资源、软动力。
寒地黑土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有着一定的地域性色彩,所以需要结合当地的区域特点发挥当地的文化功能作用。
这里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包含着满、蒙、回、朝鲜等少数民族的地区,所以在发挥这个多元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作用时,必须要针对每个民族的特点去发挥每个民族的文化作用,并注意到各种文化之间的浸润和渗透,这将对寒地黑土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智力支持作用。
另外,寒地黑土区域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加之开发的较晚,天然优质的黑色土壤给这里带来了发展绿色经济的空间和机遇。
绿色经济需要绿色文化的支撑和陪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多数是原生态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绿色文化的潜质,所以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当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挖掘满族文化中的绿色文化的底蕴,并和其他文化相融合,这必然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当地的文明进程的加快。
三、继承、保护和发展寒地黑土区域的满族文化的思路及措施
少数民族文化如何在享受现代化文明的同时,又能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并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我们反对完全否定民族传统,也反对一味地固守传统,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需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继承、保护,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继承满族的文化传统,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对历史特定时期形成的与现代化相悖的内容,对本民族自身发展无益的封建迷信活动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应逐渐地给予革除;对民族文化中持封闭、保守的观念,应引入现代化的理念加以改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对优秀的、具有民族传统的且能反映满族民族特点的手工艺、民族文体活动,如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皮影专调等应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开发、创新,使之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传承下来的文化重在保护。
重点是要保护好文物遗存,因为这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母体。
对满族先祖文物遗址进行退耕还林还草,防止人为和自然破坏。
充分利用寒地黑土区域满族先祖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遗址调查、考古发掘工作力度,结合文物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利用研究成果、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创作出反映满族先祖文化的艺术作品,争取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依据政策、法律、法规设立保护满文化的机构和设施,如建立满族传统文化博物馆,采取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其保
存对象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养与维护,并要注意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物质力量。
寒地黑土区域应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绿色文化的发展。
充分利用当地满文化根源底蕴深厚的特点,通过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经营,形成"文化+旅游+经营=效益"三位一体相融合的新型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增强满族本民族自我发展的能力。
满族文化发展工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教育,培养人才。
政府应考虑满族文化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且在当地的高校增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系统地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以培养满族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性,增强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高其民族文化素质,提升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6页
[2]吴红波.东北方言中的满族文化[J].语言理论研究,2006,(5).
[3]姜小莉.满族汉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4).
[4]赵展.探寻满族文化发展的轨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1).
[5]靳红曼.浅议满族文化[J].黑龙江史志2005年第6.期
[6]陈兴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原则及措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