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英豪学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2课《我与地坛》学案 粤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坍圮..( ) ②亘.古( )③捋.须( ) ④祈祷..( )⑤灼.烈( ) ⑥颓.墙( )⑦罪孽.( ) ⑧嘈.杂( )⑨譬.如( )答案 ①tān pǐ ②ɡèn ③lǚ ④qí dǎo ⑤zhuó ⑥tuí ⑦niè ⑧cáo⑨pì (2)多音字①熨⎩⎪⎨⎪⎧ 熨.帖( )熨.斗( ) ②宿⎩⎪⎨⎪⎧ 住一宿.( )宿.命( )星宿.( )③稽⎩⎪⎨⎪⎧ 滑稽.( )稽.首( )答案 ①yù/yùn ②xi ǔ/sù/xiù ③jī/qǐ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肆( )肄( ) (2)⎩⎪⎨⎪⎧ 檐( )赡( )(3)⎩⎪⎨⎪⎧ 祉( )趾( ) (4)⎩⎪⎨⎪⎧ 炫( )眩( )答案 (1)放肆/肄业 (2)屋檐/赡养 (3)福祉/脚趾 (4)炫耀/眩晕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坍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亘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熨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朝不保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倒塌;坍塌。

广东省英豪学校高中语文 第12课 我与地坛 第1课时课件 粤教必修1

广东省英豪学校高中语文 第12课 我与地坛 第1课时课件 粤教必修1

⑦熨熨..帖斗((
yù yùn
) )
②亘.古( ɡèn ) ④祈.祷( qí ) ⑥颓.墙( tuí )
住一宿.( xiǔ ) ⑧宿.命( sù )
星宿.( xiù )
⑨隽隽..永秀((
juàn jùn )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辨形组词
①详 祥
详细 吉祥
③獗 蹶
猖獗 一蹶不振
⑤肄 肆
肄业 肆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6.这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答案 启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 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 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即生是一个不可辩 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②檐 赡 ④暇 遐 ⑥嘈 漕
屋檐 赡养 闲暇 遐想 嘈杂 漕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词语释义 ①宿命: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 贫富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 一种观点。 ②沧桑: “沧海桑田”的省略语。大海变成农田, 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③坍圮: 倒塌;坍塌。 ④亘古: 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 ⑤窸窸窣窣: 形容细小的声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⑥熨帖: 妥帖舒服。 ⑦身中形容气味浓烈。 ⑨优哉游哉: 形容从容不迫,闲适自得的样子。 ⑩福祉: 福气。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近义词辨析 (1)荒芜 荒凉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荒凉:人烟少;冷清。 例句: ①这个小山村远离交通要道,显得十分__荒__凉____。 ②战乱连年不断,土地__荒__芜____,老百姓背井离乡。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12《我和地坛》-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12《我和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设计理念近日在网上看到了福建泉州籍的清华大学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我很震惊,也很难过并且为他感到婉惜。

应该是面临巨大的压力时,他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吧,他没有选择勇敢的面对,而是选择了逃避。

现在的中学生也是如此,有一点的挫折,就灰心失望,甚至绝望,我觉得,生活会遇到很多遇到困难,那么,学生该怎么面对呢?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告诉学生,要敢于直面和挑战生命中的压力和困难,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2设计亮点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优势,运用了很多相关的图片,,展现了贝多芬、霍金、千手观音舞者的坚强;并且配乐朗诵了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观赏中学会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对生命负责。

3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刚开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作者那种面对命运无情的打击而始终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被那愿为儿子做一切的母亲打动了,我想把这种心里的震撼带给学生。

但刚开始设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了史铁生残疾的事迹,仅仅是靠读课文来分析人物不对命运屈服的坚强。

后来我发现,这样做有些肤浅。

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我终于确定,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史铁生的坚强,我还要让学生知道,很多身残志坚的名人的事例,更要让学生深入其中,去思考,去探索,去获得生命的意义!4教学后的效果在上这堂课时,平时不太用功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看着贝多芬、霍金、千手观音舞者的图片;平时沉静的课堂,响起了学生纷纷抢答的声音;平时看起来对一切都无谓的学生,随着课堂内容的进一步展开,似乎若有所思………..很多的同学在听作者残疾后的心理经历那段时,都流泪了(不仅是女生,还有好多调皮的男同学)。

我感到,我的学生从这里,学会了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挫折,理解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我想,学生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一定会遇到挫折,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能多想想今天的感受和收获,从而振作起来坚强面对,那么,这将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欣慰!二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在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研习第一部分,扫清字词障碍。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考试必备)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考试必备)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坍圮..( ) ②亘.古( )③捋.须( ) ④祈祷..( )⑤灼.烈( ) ⑥颓.墙( )⑦罪孽.( ) ⑧嘈.杂( )⑨譬.如( )答案 ①tān pǐ ②ɡèn ③lǚ ④qí dǎo ⑤zhuó ⑥tuí ⑦niè ⑧cáo⑨pì (2)多音字①熨⎩⎪⎨⎪⎧ 熨.帖( )熨.斗( ) ②宿⎩⎪⎨⎪⎧ 住一宿.( )宿.命( )星宿.( )③稽⎩⎪⎨⎪⎧ 滑稽.( )稽.首( )答案 ①yù/yùn ②xi ǔ/sù/xiù ③jī/qǐ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肆( )肄( ) (2)⎩⎪⎨⎪⎧ 檐( )赡( )(3)⎩⎪⎨⎪⎧ 祉( )趾( ) (4)⎩⎪⎨⎪⎧ 炫( )眩( )答案 (1)放肆/肄业 (2)屋檐/赡养 (3)福祉/脚趾 (4)炫耀/眩晕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坍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亘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熨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朝不保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倒塌;坍塌。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粤教版必修1

《我与地坛》(节选) 导学案课前自主导学基础梳理1.字音辨识单音字炫耀(xuàn) 亘古(gèn) 坍圮(tān)(pǐ)固守(kè) 窸窣(xī)(sū) 譬如(pì)灼热(zhúo) 恓惶(xī)(huáng) 迄今(qì)耽搁(ɡē) 为难(gān)(gà) 罪孽(niè)福祉(zhǐ) 祈祷(qí)(dǎo)2.字形识别⎩⎨⎧j ìn ɡ(竞)争究jìnɡ(竟) ⎩⎨⎧福(祉)zhǐ地(址)zhǐ ⎩⎨⎧chóu(稠)密chóu(惆)怅 ⎩⎨⎧qi ú(遒)劲qiú(酋)长 ⎩⎨⎧封hóu(侯)hòu(候)鸟 ⎩⎨⎧è(遏)制jié(竭)力3.词语辨析(1)临近·临近二者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

“临近”指(时间、地域)靠近,接近“临近”指位置接近,周围。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刘刚性格内向,平时不爱户外活动,来到大学一年多了,直到临近(临近/临近)2012年寒假的一个周末,才被舍友约着去了一趟临近(临近/临近)学校的省体育馆。

(2)滑稽·幽默二者都是形容词,形容人的语言动作等。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有时候含有贬义。

“幽默”指有趣或好笑而意味深长。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中华行暨第十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乌克兰的幽默(滑稽/幽默)演员用丰硕而滑稽(滑稽/幽默)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阵阵笑声。

4.熟语运用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利用是不是正确。

(1)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未雨绸缪,所以在各类困难、危险眼前,他老是优哉游哉,决不惊惶失措。

(×)请说明理由:“优哉游哉”,形容生活悠闲自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述得形象传神,读完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我与地坛》学案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我与地坛》学案

一、活动步骤:以指导阅读《拣稻穗》作为引导。

(一)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2、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能力目标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德育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二)、导学重点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并有自己的感悟。

(三)、导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二、导入过程1.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雄浑凝重激越而有昂扬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了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命运的人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史铁生图片)面对残疾,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

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简介作者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我和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我和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品味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3、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第一部分(从地坛中感悟生命)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悟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和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了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幻灯片展示)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

每个人正是靠着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历史上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看他如何艰难而又执着的在自己的朝圣路上勇往直前的。

二、走进史铁生(幻灯片展示史铁生的照片):铁生(1951——2010年),生于北京,十八岁去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还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2 我与地坛(节选)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2 我与地坛(节选)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

12 我与地坛(节选)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我与地坛(节选)》被认为是当代少有的富有深度和力度的散文。

作者史铁生以质朴深挚的语言,沉静地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经受命运打击之后的心路历程,袒露了自己在地坛中多年静思人生之所得。

文章主要围绕生死、命运等人生终极命题展开,也涉及作者对亲情、爱等永恒话题的感悟。

情感深挚真诚,感人至深,文笔优美自然,既富有一种庄严恢弘的沉郁大气,又处处显现出一种哲学家般的思想光辉。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3万字。

原文篇幅较长,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和第六部分。

与其他教材相异的是,编者在选辑编排课文时,并不是以突出人生思考和亲情感悟两条线索为出发点,而是将侧重点放在了思考人生,感悟作者面对厄运的态度这一层面。

对于缺少人生阅历和足够思悟能力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篇文章的思想深度及其略显沉重的语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但对于自我心灵的审视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是每一个人将不得不从事的工作。

因此,如果能在充分调动学生人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为人熟知的相关例子,引导学生品味出文章思想之醇美和语言之优美,则这样的一节课将是学生人生路上难得的精神洗礼。

思路方法由于文章阅读量大,在课程设置上又只是一篇拓展性阅读的文章,不宜丛生枝节,讲得过于繁杂。

因此教学设计应力求凝练简洁,通过对几个核心的问题的设置与研讨来突出品味思想内涵和品赏写景语言两个重点。

本文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扫除阅读障碍,把握文章大意。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相关的写景语言,交流讨论,了解“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并品味沉静、优美的语言。

再次将研读重点放于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为人熟知的名人与厄运作顽强抗争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史铁生面对人生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尝试对生命之意义作有价值的追索。

最后,作为对文章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由人及己,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不测的命运。

拟安排2课时。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

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坍圮..(tān pǐ) ②亘.古(ɡèn) ③捋.须(lǚ) ④祈祷..(qí dǎo) ⑤灼.烈(zhuó) ⑥颓.墙(tuí) ⑦恪.守(kè) ⑧罪孽.(niè) ⑨嘈.杂(cáo) ⑩猝.然(cù) ⑪譬.如(pì) (2)多音字①熨⎩⎪⎨⎪⎧ 熨.帖(yù)熨.斗(yùn ) ②隽⎩⎪⎨⎪⎧隽.永(juàn )隽.秀(jùn ) ③宿⎩⎪⎨⎪⎧ 住一宿.(xiǔ)宿.命(sù)星宿.(xiù) ④稽⎩⎪⎨⎪⎧ 滑稽.(jī)稽.首(qǐ) 2.辨形组词(1)⎩⎪⎨⎪⎧ 详(详细)祥(祥和) (2)⎩⎪⎨⎪⎧ 肆(放肆)肄(肄业) (3)⎩⎪⎨⎪⎧ 檐(屋檐)赡(赡养) (4)⎩⎪⎨⎪⎧ 暇(闲暇)遐(遐想) (5)⎩⎪⎨⎪⎧ 祉(福祉)趾(脚趾) (6)⎩⎪⎨⎪⎧炫(炫耀)眩(眩晕) 3.理解词义(1)坍圮:倒塌;坍塌。

(2)亘古: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

(3)熨帖:妥帖舒服。

(4)恪守:严格遵守。

(5)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6)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错点提醒运用时主要使用其比喻义,不能只看字面义,否则会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7)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8)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闲适自得的样子。

错点提醒注意“优”不能错写成“悠”。

(9)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10)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

4.选词填空(1)年轻·年青虽已是两鬓苍苍,但每当想起时期的我,想起“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往昔,一股热血又涌上心头,仿佛一下子变得了许多。

3.2我与地坛教案(粤教版必修)

3.2我与地坛教案(粤教版必修)

3.12 我与地坛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2、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导入:史铁生是当代文学史上很重要也很独特的一位作家,他1951年生于北京,十六岁初中毕业,十八岁响应文革号召到陕西延安务农,在三年后因为积劳成疾而导致双腿瘫痪。

他再也没有站起来的那一天正好是他二十一岁生日,二十一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韶华,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我们可以想到,一下子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曾经有的雄心壮志,史铁生是怎样的悲痛欲绝。

他甚至长时间地想到了死。

他是怎么样在生与死之间苦苦挣扎,又是怎样从死亡的阴影下坚强地走过来的,我们就来他的《我与地坛》中找寻答案。

写作缘由:史铁生最早是写小说的,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曾经获得一九八三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代表作还有《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奶奶的星星》、《务虚笔记》等,《我与地坛》可以看作是他对散文的一次成功的客串,在写作十年之后,史铁生决心来一次自我解构,也就是对自己从前的写作历程作一个总结,同时也是为写下去,也就是活下寻找理由,于是就产生了《我与地坛》。

这篇文章有一万三千多字,共七章,从一九八九年五月开始写,到一九九零年一月改定,前后共约八个月。

教学过程:指定学生朗读,辨正字音并且思考如下问题:一、在地坛,他呆了十五年,静思默想了十五年,他思考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二、为什么“园子荒芜但并不衰颓”?三、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四、史铁生有没有理解他的母亲?明确:一、(1)他思考了哪些问题?1、关于死的事,他的身体残废了,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2、我为什么出生?3、我该怎样活?(2)这三个问题他解决了没有?他专心致志地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原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高中语文 3.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

12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想:《我与地坛》虽然是一篇拓展阅读的课文,但这篇文章却是当代的散文名篇。

主人公有关生死的感悟令人叹服,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为我等汗颜,即使仅就文章的写法而言,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文章第一部分有大量成功的景物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更让我们称道不已的是在“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节,作者移情入境,笔下的景物无不折射出作者的影子。

这正是所谓“出神入化,物我两忘”者也。

我基于新课程改革关于新教材“活学活用,灵活取舍”的使用原则,决定本课当作讲读课来处理,本课第二部分则放给学生自读,只重点讲授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移情入景的写法。

3.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4.学习史铁生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

(一)导入新课(二)阅读课文掌握词语沧桑(cāng sāng):“沧海桑田”的略写。

喻世事变化很大。

剥蚀(bōshí):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侵蚀。

坍圮(tān pĭ ):坍:倒塌;圮:毁坏。

因倒塌而毁坏。

亘(gèn)古不变: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落寞:寂寞;冷落。

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纷纭:多而杂乱。

(指言论、事情方面)。

恍惚(huă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恪(kè)守:严格地遵守。

焦灼(zhuó) :非常焦急熨(yù)帖:心里平静(三)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断了双腿的人,失魂落魄的人2.地坛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昔盛今衰3.作者在腿残后为什么要选择地坛呢?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是天下沦落人,同病相怜。

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

4.作者在地坛的园子里看到什么景物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2我与地坛(节选)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2我与地坛(节选)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粤教版必修一《我与地坛》第三单元第12课。

这一单元选编了五课六篇散文,这是第五篇。

本单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的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作品,写于1989年,全文共七各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文章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处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笔优美而坦诚,提供了品读分析的多种资源。

课文分析可以考虑以作者感情为中心。

全文的整体感情是:追寻,解答。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和第六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追寻的开始,后半部分是答案的初现。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级学生,在初中也学习了散文,可是对文章的深层次解读的能力还是欠缺,因此老师要把握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就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了。

教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真揣摩,不仅要联系上下文的关键语句,还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倾向细心领会,从画面出发,读出话里的意思,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1.以标题为切入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以及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关键语句,仔细品读文章,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3.通过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让学生把握文章情感,体会借景抒情的文章特色及其作用。

四、教法选择:1.从文章标题入手。

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所点之睛,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的效果。

因此,在赏析理解文章时,抓住标题的关键词“我”、“地坛”以及“与”三个关键词,理清思路,抽丝剥茧,把握文章内容。

广东省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十二、十三课全套教案

广东省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十二、十三课全套教案

第十二课《我与地坛》学前准备:多媒体、幻灯片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在文章中的含义;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技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自传体式散文的风格和独特的语言。

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

教学难点:1.通过品评关键语句,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2.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的心灵默契;文章新鲜别致而含蓄深邃的艺术语言。

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方法:讨论、演绎、归纳等综合运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明确: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明确: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必修1 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目标解开“我”与“地坛”两者之间的关系,领悟史铁生“荒芜冷落(失魂落魄)——生机盎然(真爱生命)——活力永存(活出精彩)”的心路历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读景物描写与“怎样活”的关系,深度理解地坛与我的关系。

教学思路本文作为苏教版必修二的第一板块“珍爱生命”下的第一篇文章,应在传统文本研读的基础上,侧重引导以学生的内心体验为理念的活动设计教学环节;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文学鉴赏活动中不断丰富的情感,尝试去初步地领悟生命的真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研读与摹写第一部分。

第2课时重点体验第二部分的情感。

课前准备: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

认真朗读课文,圈画文中要点、疑点,关注细节描写。

把想到的问题写在句子边上;画出认为写的好的语句,试着用一两个词语写出感受或理由。

2、搜索有效信息。

(有关史铁生的评价。

)3、了解学生。

学生生活阅历浅,未经过较大的挫折和打击,没有苦难的体会,很难理解生命的可贵的意义。

在学生心灵中种下一颗珍爱生命的种子。

4、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史铁生,从小生长在北京。

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

18岁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21岁因积劳成疾双腿瘫痪回北京住进医院,那天正是他的生日。

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23岁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

30岁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

)《病隙笔记》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2021-2022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

2021-2022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诗海拾贝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

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

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

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衬托僧人的心迹之寂。

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

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

“香炷佛前灯〞一句,照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

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

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史铁生名言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清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土,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那么此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21籍贯北京相关资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假设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局部,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语文3.12《我与地坛(节选)》学案(1)(粤教版必修1)

语文3.12《我与地坛(节选)》学案(1)(粤教版必修1)

《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自读提示】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关于作者】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研读课文】速读全文,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一)、第一部分()1、“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是地坛的什么特征最先打动了“我”?3、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它又有什么特点?4、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

荒芜的园中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5、“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6、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二)、第二部分()1、本部分主要突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第三自然段的“设想”有何好处?3、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何深意?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4、如果文章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那么本部分作者又是在思考什么?(三)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不少语句很新鲜,很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

举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英豪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我与地坛》学案粤教版必修1一、活动步骤:以指导阅读《拣稻穗》作为引导。

(一)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2、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能力目标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德育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二)、导学重点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并有自己的感悟。

(三)、导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二、导入过程1.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雄浑凝重激越而有昂扬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了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命运的人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史铁生图片)面对残疾,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

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简介作者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

3、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坍圮()()亘古不变()窸窸窣窣()()蝉蜕()熨帖()()有朝一日()(2)根据拼音填空。

缘fèn()历尽cāng()桑专心zhì()志dān()搁gāngà()()滑jī( )罪niè()福zhǐ()diàn()记整整一xiǔ()zùo()落(3)解释下列词语.坍圮:亘古:宿命:失魂落魄:熨帖:(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词语①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___________下一溜阴凉。

②有时候就呆到___________都亮起月光③蜂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____________,转身疾行而去。

④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___________。

⑤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___________。

(5)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一项()四百多年里,___________,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A.围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影。

B.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C.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D.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6)仿照下面这个比喻句重新造句,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想像合理。

窗子,自从它出现那天起,就成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重新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初探】(7)母亲了解自己的儿子因残疾而苦闷,在明知儿子有可能选择轻生的情况下,却让儿子独自去地坛,这是为什么?答:三、整体感受讲析第一部分: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得无独厚的地坛。

(出示地坛图片)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2、(听读)学生回答,出示板书:、剥蚀、淡褪坍圮散落3、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板书:荒芜4、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学生回答后出示板书:失魂落魄残废5、提问: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学生回答,提示小结,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双腿残废的“我”似乎也被世间遗弃了,史铁生看着这同样命运的地坛,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排遣郁闷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极颓丧的精神状态和荒园融为一体。

6、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下面请听我朗读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写后回答: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他还看到了什么?(范读,回答后板书)不衰败7、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8、评价学生回答后小结: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

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

板书:直面现实,珍爱生命9、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象这样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请同学们齐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然后,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画出来,进行品读。

10、请一位同学读出你喜欢的句子。

11、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那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12、学生回答后小结: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苍黑的古柏,还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静美的落叶,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此时,地坛,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史铁生在他的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讲析第二部分:1、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的眼前退却,渐渐淡化为一个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我们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现一个伟大的形象,——母亲。

请同学们跳读第二部分,概括母亲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板书:苦难顽强2、母亲的苦难何在?(1)儿子残疾“母以子贵”不幸。

(2)儿子不理解母亲,发脾气,她得默默承受。

(3)他得以自己的微笑来化解儿子的痛苦。

3苦难而顽强的母亲给了我什么生活的启示?学生回答后板书:直面痛苦追求幸福4、可是史铁生并不是一开始就理解母亲,从这段《秋天的怀念》我们也可以看出,(出示图片)逐渐的,随着思考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已的一生。

母亲以他的的活法,无言地告诉了我应该以坚韧的意志直面艰难的命运,以深沉的爱关注痛苦的人生。

可惜“我”直到母亲因病去世后才隐隐感觉到了心里的失落。

下面请听一段史铁生的内心独白。

(范读相关文字)母亲已经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留给作者的只是无尽的追悔与哀怨。

5、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满文军的《懂你》。

6、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歌词、旋律、镜头)7、如果你是导演,你要为史铁生和他母亲拍这首歌的MTV,你会选取他们生活中的哪些镜头来祭奠这位伟大而苦难的母亲?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四、课堂小结“我”去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我久在地坛,母亲找,这一组组感人至深的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悟到了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在“我”终于读懂了母亲后痛彻心肺的悔恨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所以我希望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千万别再留这种遗憾。

其实,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基础积累】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蝉蜕(chán)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D.姿势(zhī)斟酌(zuó)步履(lǚ)教诲(hu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B.半途而费窸窸窣窣祭坛雕栏C.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D.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_______________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_______________。

③老吴_______________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

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_______________举行。

A.以致推托未免改期B.以致推脱不免延期C.以至推脱不免改期D.以至推托未免延期4.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③峥嵘险峻峰峦陡立④峰峦陡立峥嵘险峻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5.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那个女人早年十分俊俏,而今已经憔悴的脸孔,透着愁容,但她的丈夫一瞅她,她就竭力装作安之若素,露出一丝笑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