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成果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成果有哪些?其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答: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首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近代中国社会的状况;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其次,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的指导。

再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来源。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当中,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对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最直接的源泉。

③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第一,五四时期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第二,毛泽东个人的性格与境界、修养等。

毛泽东谈毛泽东的性格:不怕邪、自信人生二百年、性不好束缚、可惜太富感情、不愿与恶人共事、不食言、满怀信心、百折不挠。

毛泽东的思想境界:献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扭转乾坤的壮志;能纳五湖四海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高瞻远瞩的眼界等。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①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时间: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国民革命失败。

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理论成果: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

主要著作:《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理论成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

主要著作:《< 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理论成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④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

主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

理论成果:关于同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方针问题;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的建国理论和原则;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关于社会主义建
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主要有:明确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等。

其中,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特点:一是科学性,二是独创性,三是完整性。

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6个方面组成。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

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第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二十八年,主要是在战争中进行的。

因此,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系统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

第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广泛,主要围绕着两大方面展开: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思想对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第六,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中党的建设是重要内容。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

在这方面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从思想上建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是实事求是。

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二是群众路线。

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是独立自主。

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一部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一部血和泪、仇和恨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救亡图存的历史。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交相为恶,旧民主主义革命屡战屡败。

中国的无产阶级被历史推上了舞台,他们年龄轻、人数少。

如何在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夺取革命的胜利?特殊的国情,需要具有特色的理论,而具有特色的理论,是需要创造的。

在解决这一极为复杂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深刻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的国情,对革命进程中的难题一一给予了解答。

正是在毛泽东思想这面伟大旗帜下,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正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旗帜。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这就是如何继续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如何在中国顺利平稳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难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新中国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又以苏联的经验与教训为鉴戒,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著作与其他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思想已经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这一精神支柱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念;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自强自立的精神。

总之,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

从一个人民倍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

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

从一个在世界上被人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

2、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领导人;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杰出代表。

他把中国革命理论系统化,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③毛泽东晚年犯了“左”的错误。

其错误主要是:在党的中心工作问题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错误。

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④综观毛泽东一生,功大于过。

四、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①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开放的世界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20 世纪60 年代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代替。

②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

崭新的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的初步探索经验的总结;对东欧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

③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

新的伟大实践呼唤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改革开放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条件。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它们所提供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邓小平思考和回答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本的思想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最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

⑤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的个人素养、务实精神和“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从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 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决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些表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初步形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第二阶段,从1982 年中共十二大到1987 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集中阐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生产力标准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

第三阶段,从1987 年中共十三大到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及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新概括;中共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九个方面: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问题上,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三步走”战略;要抓住时机,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在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③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④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的重大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①横向看世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国际形势的新发展。

当今国际总体形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科学技术信息化。

科学技术信息化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甚至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在科学技术信息化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工业化还没完成,又要在信息化中不掉队,同一时空完成西方国家分两次完成的任务。

历史证明,不跨越式发展很难超越发达国家。

现在西方七国与八国联军变化不大。

因此,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两步变成一步走。

科技信息化必然大大加速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全球循环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

任何国家不能长期孤立于世界之外,正如肢体不能离开血液循环。

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

国家安全:评价“从军事入侵到经济入侵”;经济安全:如金融危机,分析为什么要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文化安全:西方文化与西方经济密不可分,强势经济必然带来强势文化。

与经济全球化既相反又相关的是政治格局多极化。

“9.11事件”后,各种矛盾凸现,国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