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我的我第一本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诗人蔡其矫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
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
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
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
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
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 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 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16
父 亲 的 深 情
同 学 的 友 情
童 年 的 乐 趣
生 活 的 苦 难
第一本书
布置作业
•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 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 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 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 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 活的艰苦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 生存的底线上挣扎。 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 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小动物在一起,回到大自然 中间,有人间真情,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 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13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
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深深的叹气,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 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我”的父亲是一位温和 善良、知书达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非常疼爱
儿子的父亲。
14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 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 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 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就失去了意义,变 得毫无价值了。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 了过去,即忘本了。 “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 指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 基性的东西。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掺chān和马鬃zōng 磨蹭cèng
盈yíng眶塾shú师
点拨:"掺"不要误读为"cān";"蹭"不要误读为"zēng"。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红(shǔ) 薯挎着(lán) 篮子 (wǎng) 枉读
点拨:注意字形的偏旁部首。
3.用叠词填空。
(1)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2)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
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作品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 课件 (共16张PPT)
书籍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赵恒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终生的伴侣,最 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磨蹭
kù
掺和
lèng jǐ
枉 脊背
翻来覆去
驮(tuó )
酷似
愣
整体感知
1、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那 么作者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书? 2、围绕“我的第一本书”文章主要写了 哪些人和事?
2、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的性格特征? 父亲: 我: 弄不成: 乔元贞: 二黄毛: 温和、善良、乐于助人 善良、勤奋、调皮 忠厚、没本事 聪明好学 勇敢、带点傻气
我的
作者简介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 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 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 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 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 “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创作了 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 树》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 (1951)、《爱与歌》(1954)、 《温泉》(1984)、《海上蝴蝶》 (1985)、《沉默的悬崖》(1986)、 《牛汉诗选》(1998)。 及自选集 《蚯蚓和羽毛》等。
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第一本书”回忆了父亲对“我” 的爱以及朋友间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 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好好珍惜现在 的生活。 “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 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 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 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 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
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 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 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哪些 难以忘怀的事。
难以忘怀的事
“父亲”:问书考书 灯下补书 携子读书 “我”: 裁书要书 真诚送书 带狗背书
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 《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 父 与 子 作 》 者 : 奥 卜 劳 恩
·
阅读3 、4 、 8、节,联 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 面让人感动?
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 什么“很难笑起来”。
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 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 话。
人不能忘本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 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 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 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 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 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论苦难》
童年世界里所有的亲人和伙伴,还 有我们的村子,那个贫穷而野性的我的 诞生地,我永远不会和你们告别的。我 今生今世感激你们对我的哺育和塑造。 ——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
作业
1、课外阅读张洁《我的第一本书》 2、你和书之间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请写成一篇短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父亲在北京高校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经常奇怪地翻看,不认字,认画。
祖母嘲讽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
书里有许多奇异的东西。
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学校,不常回家。
我是开春上的学校,放暑假的其次天,父亲回来了。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厌烦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美蜜的味道,特别简单催眠和催梦。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其次名。
”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同学。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
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观察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父亲是一个非常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
他觉出其中有什么神秘,逼我马上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学校一班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
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没有。
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
”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及写作背景
《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及写作背景牛汉,文学家,现当代著名诗人和作家,曾用笔名谷风。
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
1923 年10月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
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年来同时写散文。
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牛汉,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原名史承汉,因为上了两年小学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对,总把“承”字写错,有一次牛汉考试时,写“承”字少写了一笔,因此没有得到第一名,所以父亲为他改名为史成汉,(在他的作品《我的第一本书》中有提到。
)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
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14岁之前一直在乡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练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里最顽皮的孩子,浑身带着伤疤,一生未褪尽。
父亲是个具有艺术气质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学教员,大革命时期在北京大学旁听过,旧诗写得颇有功力。
他十岁以后就入迷地翻看父亲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刊。
母亲教他诵读唐诗。
母亲生性憨直倔强,他的性格上继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质。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流亡到陕西,在西安叫卖过报纸,学过几个月绘画,徒步攀越陇山到达天水,进入一个专收战区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
入迷地画画写诗,几次想去陕北鲁艺学习未成。
1940年开始发表诗,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
1943年考入设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
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艺期刊《流火》。
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
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工作过。
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
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
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首诗。
曾写过《滹沱河和我》,描写了小时候与滹沱河的往事经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
教材分析:《我的第一本书》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
文章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抒发了对人间温情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起点与人生发展的深刻思考。
文章写的趣味盎然的,内涵丰富,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引导他们关注并思考社会人生。
”根据文章的特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在预习中掌握生字词,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文眼”入手,整合文章内容,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人文素材。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大为提高,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对文学作品中关注社会人生的主题感悟更深刻了。
因此这样的文章对他们来说,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障碍并不多。
不过他们的自主阅读往往停留在表面,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盲目而肤浅。
因此课堂教学要导向正确的方向并要求深刻一些,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学法指导:诵读法:作者永志不忘的第一本书承载着感人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熟读全文,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过去苦难的生活下,“我”读书的困难。
(2)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读书的好条件。
教学重点:感悟“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思:在这堂课中,我注重从记叙文的角度:写人、叙事(围绕中心选材)、表情达意出发,从学生的思维逻辑、生活和情感体验着手,在思维上引导学生用自身生活经历体验文章展现的生活,用自身的感情融会作者感情,从而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思想的火花。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及赏析《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我六岁离家到镇江去念小学的时候,背走的是一包衣服,还有母亲特意为我买的一双新鞋。
母亲深知我对这双鞋的喜爱,她深知此时的我不再喜欢穿她做的布鞋。
我们学校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小学,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各个村镇。
每当周末的时候,学生们就会陆续回家,而我只能孤单地留在学校。
我非常羡慕那些回家的同学,因为他们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与亲人团聚。
而我只能默默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忍受着孤独和寂寞。
一天,班上一个同学拿出一本新书来,在我面前炫耀。
我眼前一亮,这本书正是我渴望已久的《格林童话》。
我非常想拥有这本书,因为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
但是,我知道我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为了供我上学已经付出了很多。
所以,我并没有向父母开口要求买这本书。
然而,我的渴望并没有消失。
每当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就会默默地坐在角落,想象着书中的故事。
这种渴望在我心中愈演愈烈,让我无法自拔。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向母亲提起了这件事。
母亲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告诉我:“孩子,我们家现在确实没有多余的钱买这本书。
但是,你可以想办法自己赚钱买啊。
”于是,我开始努力寻找赚钱的机会。
我帮老师整理办公室,帮同学打扫卫生,甚至去捡废品卖钱。
最终,我攒够了买这本书的钱。
当我手捧着这本新书的时候,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
我知道这本书来之不易,我会倍加珍惜。
这段经历让我懂得了许多宝贵的道理。
我明白了幸福需要自己去争取,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这本书不仅仅是我的第一本书,更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赏析:《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作者对自己第一本书的追叙,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这篇文章也启示我们珍惜当下,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八年级语文下《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人生思考。
2.体会本文在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蕴。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牛汉其人的介绍和评价。
2.体会本文在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蕴。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牛汉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思想内涵。
2.体会本文在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蕴。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包括牛汉的诗歌和人生经历等内容。
2.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牛汉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介绍牛汉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引导学生了解牛汉的诗歌风格和
思想内涵。
2.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牛汉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思想,
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人民和祖国的感情、对艺术的追求等。
3.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总结: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牛汉的人生和创作理念,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人生意义和价值。
5.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包括诗歌欣赏、写作练习等,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肯定学
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2.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收获进行自我评价,反思
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寻找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请同学们以“人生的第 一课”为题,写一篇读后 感
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 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本”这 里指什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 文章结尾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出息“: 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 卖纸烟、火柴等小东西,”。从“我” 和乔元贞的不同命运中,你得到了怎样 的人生启示呢?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叶县昆阳中学 马玲霞
简介作者
牛汉,生于1923年,山西省人。 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地区读中 学、大学。1940年发表作品, 主要写诗,近十年写作散文。 已出版诗集十余本,散文集七 本,诗话集两本。此外还参与 主编中国现当代诗选数部,台 湾编印了《牛汉散文精选》。 曾主编《新文学史料》二十 年 ,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名誉 委员。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围“绕“我的第一本书”,文章主 要写了哪些人和事?
父亲 考书问书 灯下补书
带我读书
我(和) 元贞 裁书送书
老师 带狗读书 罚我读书
父子深情
“你考的第几名?” “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那一半呢?” “元贞比你有出息。”
思考与探究
.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