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黄鹤楼》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一首诗。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重点句子,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分组教学法,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用诗来释怀。
尤其在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黄鹤楼》。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学反思(一)《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的其中一首。
崔颖的《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
本课重在在了体会课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会人类文化的美。
学习本单元一要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二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三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美感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四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成功之处:第一,立足于教材,实现学习积累,重视教给学生方法。
我们常常说要向课堂要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补习班,也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我们要利用好每一堂课的资源,巧妙地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
在疏通文意时,对于重要的文言词语通过用温故知新、一词多义对比、查工具书、古今异议对比、迁移等方法归纳常用词语的意思,所举的例子都来源于教材学生己学过的内容。
这样可以让学生记忆有规律可循,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语文课并不排除思维的训练,而恰恰相反,语文课就是一门思维训练课。
整堂课,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进行反复思考,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从内容到黄鹤楼的建筑美再到《黄鹤楼》的文章美再到中国文化的大美,环环相扣,由简单到复杂,有感性到理性。
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 学生的成长证明了这堂课的有效性。
第三,朗读式教学方法,适合文言文教学的需要。
整堂课预设进行五次朗读活动,事实上教学中进行了六次朗读活动。
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中,学生从读懂字音开始,到读出内容,到读出黄鹤楼的美,到读出作者的语气,最后读出自己的审美。
整堂课课堂活跃,生动而充满诗意。
教学不足之处:第一,教学内容密度大,深入有限。
整堂课有四个教学内容需要落实,文言字词、内容归纳、鉴赏黄鹤楼之美、鉴赏《黄鹤楼》文章之美。
尽管前两个内容难度不大,但在推进教学环节时学生也碰到了理解上的困难,后两个内容困难较大用时还显不足,因而结尾部分有些匆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黄鹤楼》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阅读文章,属于文言文体裁。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黄鹤楼是著名的文化古迹,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因此,在教学《黄鹤楼》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也要让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历史文化素养;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掌握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4.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文言文阅读技能的训练;2.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学习;3.文言文写作技能的训练。
四、教学难点1.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所描绘的历史文化背景;2.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3.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展示图片或短片,引导学生想象黄鹤楼的景色及其历史文化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学习《黄鹤楼》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环节教师通过现代汉语和注释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中的修辞,帮助学生掌握常见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文言文写作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模仿《黄鹤楼》的风格,自行创作文言文文章。
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
4. 总结/反思环节教师可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也可以询问学生掌握程度及感想。
六、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语言情景重构方面较为成功,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理解环节,我对汉语注释的讲解比较详细,但部分学生仍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在文言文写作环节,我采用了课堂模仿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写作的乐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黄鹤楼》教案 (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黄鹤楼》教案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鹤去楼空白云悠悠愁⎩⎪⎨⎪⎧晴川草树
日暮乡关。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和解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诗歌表达技巧:分析诗中对仗、夸张、用典等手法,如“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夸张手法,以及“黄鹤楼”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2.教学难点
-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人因登高望远而产生的怀古之情和离愁别绪。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黄鹤楼》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兴趣相当浓厚。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了他们对古建筑的思考,这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概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能够跟上我的讲解节奏,这也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感觉自己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我需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挖掘诗歌的内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黄鹤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掌握黄鹤楼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究黄鹤楼的建筑特色和景观美学,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通过学习黄鹤楼的诗词歌赋,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和诗词歌赋。
2. 教学难点: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 讲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介绍黄鹤楼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与文化名人的联系。
3. 演示黄鹤楼的建筑特色和景观美学:通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和景观美学,引导学生探究其特色。
4. 分析黄鹤楼的诗词歌赋:选取经典诗作,讲解其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交流对黄鹤楼的认识和体会,深化对黄鹤楼的理解。
6. 个人展示: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以自己的语言描述黄鹤楼,提高其口头表达和创新能力。
7. 总结:回顾本课内容,强化学生对黄鹤楼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和个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和音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回答问题、填空和选择等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 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等多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黄鹤楼》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离别和怀念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的离别情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情感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的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黄鹤楼》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美感。通过这次教学,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首先,《黄鹤楼》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仅仅依靠理论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生动的图像、音乐和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对于一些关键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重点词汇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也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在实践活动方面,诗歌朗读环节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通过朗读,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还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节奏把握不准确,这提示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景观描绘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
在教学内容上,我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除了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诗歌的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有一定难度。
-古文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诗歌创作背景的关联:学生可能对唐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不甚了解,影响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朗读技巧的掌握: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歌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黄鹤楼》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崔颢,唐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及创作特点;
3.诗歌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如:描绘黄鹤楼美景、抒发思乡之情、借景抒情等;
4.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子解析,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黄鹤楼》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黄鹤楼》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黄鹤楼》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想象力,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2.能够读、背《黄鹤楼》这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掌握文言虚实之说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文言语言,模仿《黄鹤楼》这首诗歌的表达风格。
二、教学重点1.分析《黄鹤楼》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2.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3.把握写作中虚实相间的技巧和文言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虚实之说的概念,并了解其具体表现形式。
2.理解《黄鹤楼》这首诗歌的表达手法,深入探究其中的情感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黄鹤楼的历史氛围。
2.听一段古琴曲《黄鹤楼》并请学生观察古琴的样式及其演奏过程,引导他们进入绘声绘色的感官体验。
2. 学习课文(30分钟)1.朗读《黄鹤楼》,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
2.分析《黄鹤楼》这首诗歌的文化背景和隐含意义。
3.向学生介绍文言虚实之说的概念,并讨论在《黄鹤楼》中体现出来的虚实手法。
4.向学生介绍《黄鹤楼》的词牌和韵律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外拓展(20分钟)1.引导学生自行查阅有关黄鹤楼的历史资料,探究其重要性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自行去发现文学作品或生活中的虚实之说,并简单讲解。
4. 课堂练习(25分钟)1.请学生模仿《黄鹤楼》的写作风格,写一篇有关自然风光的文章。
2.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及互相评价,分享经验和感想。
5. 总结(5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理解《黄鹤楼》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的文章评选和分享。
2.学生自己写的仿写作品,以及个人总结的心得感悟。
六、教学反思与调整1.对于学生对于文言素材的理解能力和对于虚实之说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强化。
2.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原著、做些阅读练习、大量的写作训练,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文化话题的理解与应用。
黄鹤楼教学反思
黄鹤楼教学反思这是黄鹤楼教学反思,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黄鹤楼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读正确本诗中的“鹤、孟、唯”等生字的读音,正确书写“孟、浩”等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重点难点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揭题、解题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引出课题: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
(课件出示课题)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
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
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活动2【讲授】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引出课题: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第13课《黄鹤楼》-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下面,我将从说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篇课文唐诗五首中的一首。
体裁是七言律诗。
本首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二、说学情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中的学生并不陌生,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为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走进古诗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诗歌大意,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为我的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语句特点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词析句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的方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离别亲朋好友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诗句赏析:领悟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主题探讨:把握《黄鹤楼》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技巧分析:认识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举例解释:
-在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学生需理解“黄鹤”这一象征意义,把握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2.教学难点
-词语多义性理解:学生需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不同含义,如“空余”既可以理解为“剩下”,也可以理解为“空荡荡的”。
-诗句意境,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诗歌主题探讨: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这是教学难点之一。
-创作技巧分析:理解并分析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7.课堂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8.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篇以《黄鹤楼》为素材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素养。
4.注重课后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
3.词语解析: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黄鹤楼》
教案名称:《黄鹤楼》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崔颢的《黄鹤楼》,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黄鹤楼的描绘和诗人的离别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名胜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黄鹤楼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黄鹤楼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黄鹤楼》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黄鹤楼及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黄鹤楼景色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黄鹤楼及长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崔颢的生平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黄鹤楼景色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黄鹤楼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黄鹤楼景色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黄鹤楼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黄鹤楼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2. 黄鹤楼景色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黄鹤楼景色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黄鹤楼》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
情感。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 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板块五、课堂总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 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默读并弄懂诗歌大意)
4.理解诗意 (1)重点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5.译文: 明确: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本课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 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 识,提高能力。本次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但仍有遗憾。
不足之处: 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 手的倾向。 2.在课堂实际,老师的提问有些零散,以至于显得有些乱。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 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 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五言和七言的律诗,他们对诗歌格律 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通过读诗基本能够准确断句,但是做到“声 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朗读中引导、训练。读 懂本诗的字面意思不难,读出诗人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无奈、失落、惆怅 的心境则需要借助典故和所描绘景物的深层含义细心揣摩。这个阶段的 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 ,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 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学反思第【2】篇〗《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一、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从整体入手,抓住人物理清故事,然后系统感知课文,每一段采用了读读、说说、读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1、读中感悟,发展语言。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与书中的人物、景物交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体现出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
如:让学生自读自悟每一段,说说写了什么?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课文,与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引发学生想象春天的美景和送别的场景。
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表达能力。
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内心情感变化,推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有效地落实了语文教学中“读”的目标。
2、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谈起,自己是如何送别亲人的?再利用课文中的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还有什么也随着这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3、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 教案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课题:黄鹤楼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两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今天让我们走近崔颢,欣赏他的诗作《黄鹤楼》。
二、文学常识1、黄鹤楼(1)黄鹤楼的历史沿革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
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
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
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
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
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
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2)黄鹤楼的内部装置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
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2、走近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
《黄鹤楼》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诗中饱含的丰富思想、诗歌的格律与用典,对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都有帮助。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在诗歌内容上理解困难不大。
教师要联系有关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用典,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
故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
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
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2、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著有《崔颢集》。
3、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借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
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
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
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
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
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生读,回答。
(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8、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9、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
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
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
“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
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五、课堂总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
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