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人文地理类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人文地理类题目:某国家的人口问题和城市化发展1. 人口问题首先,该国家人口问题是指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在此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a) 人口数量: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年份的人口普查数据来分析该国家的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
在答题时,可以列出这些数据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说明,并且可以结合该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率等因素进行解释。
b)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指的是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人口分布情况。
这方面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国家的劳动力资源状况、教育发展水平以及老龄化问题等。
在解答时,可以列出一些具体的数据并进行解读,例如该国家的青年人口比例是否下降,老年人口是否增加等。
2. 城市化发展其次,城市化发展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以及城市面积扩大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发展对该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
在答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a) 城市化影响经济发展: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市场需求。
可以举例说明该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经济领域得到了发展,例如房地产、零售业、服务业等。
b) 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化也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就业压力、住房紧张、社会犯罪率上升等。
可以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城市化对该国家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c) 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会导致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迅速增加,这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可以列举一些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并讨论该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完成答题时,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和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答。
在回答问题时,还可以参考相关的地理理论和案例分析来支持观点,并且在总结时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解决方案,以提高答案的质量。
2024高考地理人文地理历年考题详解
2024高考地理人文地理历年考题详解地理科目在高考中一直以来都是考生备考难度较高的科目之一。
其中,人文地理作为地理科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2024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的历年考题,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和应对这个科目的难点。
一、人文地理基础知识解析在开始分析具体的历年考题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熟悉各个方面的概念和重要的地理现象,掌握相关数据和案例。
下面是2024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历年考题的详细解析。
二、人文地理历年考题解析1.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卷):题目:我国西部地区属于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
下列关于我国西部地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西部地区以温暖潮湿的气候为特点。
B. 西部地区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较好。
C. 西部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
D. 西部地区是中国的能源基地。
解析:答案为D。
根据题目中“我国西部地区属于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可以排除A和B选项。
C选项的“丘陵地貌”不符合西部地区的地理特点。
D选项“西部地区是中国的能源基地”符合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的特点。
2. 2020年高考真题(北京卷):题目:下面哪个国家因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都很发达成为欧洲地区的“经济板块”?A. 法国B. 德国C. 英国D. 意大利解析:答案为B。
题目中提到“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都很发达”,根据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确定答案为B选项德国。
三、人文地理备考策略1. 多做历年真题:通过做历年真题,考生可以了解考试的出题方向和难点,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生在备考时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加深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印象。
3.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按照科目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复习重点,同时注意整体知识框架的完整性。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高考地理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与影响。
本文将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人口与城市的发展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
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逐渐加剧。
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城市,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此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生产活动也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工业废弃物和农药的排放造成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二、人口与城市的发展人口与城市的发展是人文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口的分布不均衡和城市化现象的加剧给地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人口的集中使得城市面临着更多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如交通拥堵、就业压力、环境污染等。
因此,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发展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此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考虑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三、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是人文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消耗往往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成为保持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需要我们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环境治理等措施。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宣传也是重要的工作。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人文地理涉及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人口与城市的发展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地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文地理学案(全书完整版)
(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全套)人文地理学案第一节城市和城市化一、城市化1.定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城市等级在提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重)3.城市发展的推拉力因素: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4.城市化的影响(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①景观的改变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c.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d.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②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a.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b.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c.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d.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e.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2)城市环境问题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 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②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二、城市化的进程:全球性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后.城市化水平高低主要是以城市人口比重为衡量的: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体现: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郊区城市化: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逆城市化: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郊区城市化原因]:①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意义]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再城市化:人口重新实现内迁.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城市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水平高,处于后期阶段,(目前)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类题目答题模板】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环境(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影响. 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要采取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相应问题.1.城市化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为:某城市图表资料―→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其答题思路为:城市景观图―→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影响示意图(1)城市建设前,地表以自然环境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土层深厚而疏松,空气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丰富,40%的降水被蒸发到大气中,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调节气温的变化幅度;50%的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对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起到稳定作用;只有10%的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不仅减弱了对土壤的侵蚀,而且减小河流的含沙量.(2)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科技文化等发展不利影响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造成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第二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形态、特征及位置对比如下: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行政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CBD的特点: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三种功能区的比较:(理解)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特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人口数量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最小;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也有向郊区交通运输便捷处移动的痕迹,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所占比例大.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一)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常见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最主要);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行政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的差异)(理解记忆)表现: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即付租意愿).而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段地租有高有低.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1)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从市中心开始向外,地租不断地降低.各功能区的用地要求不同(如下表),付租的意愿也不相同.付租能力:商业>住宅>工业.OA段地价最高,为商业区;AB段地价次之,为住宅区;BC段地价最低,为工业区.受市中心距离远近地租的模型呈现出同心圆的结构.(2)交通条件越便捷,地租越高.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②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1)城市发展初期:地域面积狭小,功能区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2)城市发展后期:地域面积扩大,功能区分异明显.表现:市区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原因: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在后期城市功能区出现分异,其实也是体现了城市在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三、知识扩展:(一)地租曲线判读时应掌握“三读”:1.读极值:即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 市中心多为地租最大值,远郊多为地租最小值.2.读疏密:一般来说越靠近市中心,等值线越密集,变化越大;远离市中心,等值线稀疏,变化越小.3.读凹凸:①如果只考虑与市中心的距离,地租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数值由内向外递减;②若地租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或向内凹,则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局部地区地租等值线闭合,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影响因素有交通、知名度、环境等.(二)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判别1、商业区的布局:商业区面积较小,但要求有便利的交通以及大量的消费群体,因此是分布在区域的中心,多条交通线路交汇点.2、住宅区的布局:考试有两种考法,一是比较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分布的位置. 高级住宅分布在城市边缘(接近郊外),常与文化区、旅游区相连. 低级住宅布置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 二是工业区与住宅区选择布局的比较,与风向联系,要布局在城市的上风地带,空气比较清新,污染小.3、工业区的布局:首先应该明确工业的特点判断是属于何种污染类型.(1)水污染类型的工业: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皮革厂、电镀厂等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2)大气污染类型的工业:钢铁厂、火电厂、水泥厂①在常年盛行一种风向的地区: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图1). 如欧洲西部的常年吹盛行西风.②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避开对吹的地区,布局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图2). 如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季风.③多风向时:工业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图3,工业应该布局在C.该类型题多通过风频玫瑰图来判断.4、绿化带的布局:绿化带应布局于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隔离工业区对住宅区的环境污染.(三)风向玫瑰图(风频玫瑰图是一个地区多年的风向频率的统计图)判断风向:边上各点到中心点的长度即表示风频的大小,长度越长,风频越高.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一般布局原则具体要求或污染类型举例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尽可垃圾污染、大气污染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第三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世界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依据:城市人口规模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50~100万以下)、小城市(50万以下). 以下为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等,这些地区中部分由于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工商业集中,也属于城市的范畴.依据:城区常住人口(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2、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能够为其本身及周围地区提供服务.服务范围:城市接受的服务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差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3、城市等级及其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1)优越的地理位置(主要)(上海、广州)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资源能支撑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其服务范围扩大.以上海为例: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2)丰富的资源(大庆、攀枝花)(3)发达的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4)人口条件:人口稀少地区,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人口稠密地区,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城市区位选择分析模板】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大城市的服务范围覆盖同一体系下小城市的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6、中心地理论(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解)(1)形成前提:人口分布均匀、交通条件一样的平原上(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嵌套的特点:a.城市的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低一级城市位于高一级城市的正六边形的顶点上;b.高级城市数目少,低级城市数目多;c.同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互相独立、不重叠,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d.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低一级城市服务范围的三倍.7、中心地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情况:中心地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商业网点的布局、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在实际生活中,(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类似正六边形的图形;(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3)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小有变化;(4)中心地不一定在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第三章交通运输线路的选择和布局一、交通线区位分析的技巧1.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分析思路(1)宏观选线方面.①考虑工程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②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③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2)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①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③方便快捷、少占耕地(架高桥)、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具体分析】①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与城市关系的微观区位:多从城市的边缘通过,以维护城市的环境为目的,减轻城区的压力.②港口的微观区位.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水深、背风、避浪的海湾,与陆上其他交通干线联系方便的地方.③航空港的微观区位.地势——较高;坡度适当、排水通畅;地质——地基稳定;距城市距离——较远(地价、烟雾、干扰);有快速干道与之相连.气候——低云雾、少暴雨、小风速、能见度高;跑道沿盛行风方向修建;地形——开阔、平坦.④汽车站的微观区位.位于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线或其他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3)线的评价应从交通线起止点地域、沿线区域建设的条件来分析评价. 从自然条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分析. 如: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 ①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全;②完善全国铁路网,激活兰青线;③促进西藏的资源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④技术上克服了冻土的难关.二、交通运输点区位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等,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 虽然交通运输点类型不同,但是它们的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具体如下表所示:【知识拓展】交通运输点(港口)区位选择的一般分析角度(1)主要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自然条件看,要考虑地形、水文等;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要考虑经济腹地、城市依托等.(2)从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入手:陆域条件包括陆地上的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等;水域条件则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等.具体答题模板:三、某地交通建设的作用或意义可从经济、政治、社会、战略等方面分析.①强化区域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距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③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④带动基础设施、相关产业、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⑥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交通通达度,占领市场⑦缩短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⑧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⑨扩大贸易往来,加强经济交流,促进双边贸易人口、城市和交通三者的相互影响【一、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1.人口增长模式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和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较快,为城市化提供丰富的人口资源;而三低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抑制了城市化的速度.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对城市化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够容纳较多的人口,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反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的地区,会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 在相同生产力水平下,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低.4.人口素质对城市化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素质高,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5.地域文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其中城市中的建筑,包括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二、交通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交通运输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②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③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2)对农业的影响①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②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③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3)对工业的影响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 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4)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5)对商业的影响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 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6)对旅游业的影响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7)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区域城市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方面会促进区域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区进一步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本身会推动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变,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一节人口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分为由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及该地区人口迁移数量构成.一、人口自然增长率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作为人口增减变化的衡量指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就是在增加的,反之则是人口在减少.在不同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是不同的,我们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衡量人口的变化特点. 其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构成.二、人口增长模式1.分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的下降,实现最终转变是出生率的下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降低的. 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增长,世代更替变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一般较高.2.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方式:(1)根据数值:出生率(低——2.5%——高);死亡率(低——1.5%——高);自然增长率(低——1%——高)(2)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发达国家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原始型出现在落后的原始部落.中国、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也进入了现代型;中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提前进入了现代型.一般宗教影响下的国家或地区是较难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因为宗教为了扩展影响力,一般不会限制生育,例如印度.三、人口问题及对策(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1)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2)原因:出生率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导致死亡。
2024年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学的定义及分支: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格局、地球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综合科学。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
2.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壳分为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火山和地质褶皱等。
3.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水系、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地球的自然环境。
4.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二)人地关系及其规律1.人口与发展: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结构等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密切相关。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城市生活与环境问题等。
3.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区位、农业结构与农村发展等。
4.工业与工业区位: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等。
5.交通与交通发展:交通的地理意义、交通网络与交通区位、未来交通技术与发展等。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评价和保护、农田水利和土地利用规划等。
2.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环境问题和水资源管理等。
3.能源资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产业链等。
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环境污染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等。
(四)区域发展1.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经济地域联系与区域经济合作等。
2.人口地理: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的规律、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口政策等。
3.城市地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城市规划等。
4.农村地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村规划等。
5.地缘政治与区域合作:地缘政治影响和国际地缘战略、区域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等。
2024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与城市1.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2. 城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城市规模的度量和分类- 城市结构的特点和类型- 城市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 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城市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二、农业与农村1. 农业资源和农业类型- 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农业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农业资源和农业类型的关系和影响2.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问题-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点- 农业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3. 农村发展和农村问题-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农村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三、工业与城市1. 工业发展和工业体系- 工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特点- 工业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关系和影响2. 工业化的模式和路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模式和路径- 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3. 城市工业化和城市问题- 城市工业化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四、交通与通信1. 运输方式和运输网络- 运输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运输网络的组成和特点- 运输方式和网络的影响和发展趋势2. 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信息网络的组成和特点- 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 交通运输和通信建设- 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交通运输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五、资源与环境1.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人文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2. 能源资源和水资源- 不同种类的能源资源和特点-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能源和水资源的问题和挑战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六、地理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1. 地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地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影响2.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在决策和规划中的应用3. 地理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资源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灾害预测和应对中的应用以上是____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40讲 中国人文地理
农作物 水稻、甘蔗、油菜
有利 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 条件 肥沃
不利 条件
春季低温阴雨,夏季伏旱洪涝,人均耕地少
农业 一年两熟到三熟,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 特色 地适宜养蚕
发展 方向
保护耕地和湖泊水面; 建设商品粮、棉、油、水产、经济作物基地; 发展林地,保持水土; 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1,中国的农业——种植业
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松嫩三江北大仓, 两江三湖居中央, 成都平原西南望, 珠江三角在南方。
知识点1:中国的农业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1,中国的农业——种植业
农作物:棉花 生长条件:喜温、喜光、生长期长 优势区域重点: 黄河流域棉区 长江流域棉区 西北内陆棉区 主要分布: 黄淮海平原 南疆盆地 生长条件: 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水源充足
B 1.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粮食总产的增加主要依靠( )
①改变土地经营权 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③挖掘耕地后备潜力④作物品种不断改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3,中国的农业——畜牧业
四大牧区 牧场特点 内蒙古牧区 草原牧场 新疆牧区 山地牧场
优良畜种 三河马、 三河牛
细毛羊
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
高寒牧场 牦牛 高寒牧场 牦牛
知识点1:中国的农业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发展 方向
增大耕地投入,提高单产; 增加建设用地,保障能源基地建设, 复垦工矿废弃地
知识点1:中国的农业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1,中国的农业——种植业
高考地理2024人文地理历年题目全集
高考地理2024人文地理历年题目全集地理是高考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下面将为大家整理高考地理2024年的人文地理历年题目全集,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下列哪个不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A. 朝鲜族B. 哈萨克族C. 苗族D. 满族2.我国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区域是?A. 东北地区B. 华北地区C. 华东地区D. 西南地区3.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下列哪个城市不位于长江沿岸?A. 成都B. 武汉C. 南京D. 上海4.世界上最大的峡谷是?A. 阿拉伯海峡B. 喜马拉雅山隘C. 奇峰大峡谷D. 青藏高原5.以下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A. 美国B. 俄罗斯C. 摩纳哥D. 加拿大二、填空题1.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沙漠。
2. 中国的国土面积是________万平方千米。
3.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_________。
4. 北京时间与伦敦时间的时差是_______小时。
5. 《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家_______所著的作品。
三、判断题判断题,请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 中国的四大名河分别是黄河、长江、珠江、松花江。
()2.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3.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
()4.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
()5. 中国的国土面积是世界上最小的。
()四、问答题1. 请简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不均衡,华北、东北、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人口稠密,而西北、西南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2. 请列举世界上最大的五个洲。
非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五个洲。
3. 简述长江的重要性和流经的城市。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既是我国南北分界线,也是我国的经济走廊之一。
流经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
4. 请介绍一下中国的少数民族。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人类地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
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赤道和子午线等地理要素对人类定居、移民、生产和文化活动产生了影响。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农作物种植方式、居住方式、服装食物等均有所不同;而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农作物生长丰富,居住方式和文化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不同的地形地势条件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类型和方式。
比如,山地地区交通不便,土地利用受限;平原地区地势开阔,适合农业生产等。
二、人口与城市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迁移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集聚的地方。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增长、工业化、商业化、资本积累、信息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成为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城市的功能与地位等。
三、聚落与农业聚落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本单位。
聚落的分布与形态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不同的聚落类型和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区环境、资源利用和人类活动的规律。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经济活动。
农业种植方式、农田布局、水利建设、农作物种植与养殖、农业技术等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四、交通与通讯交通是连接世界各地的纽带。
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文地理的研究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组织与发展等。
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社会结构。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文化与意识形态人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传统风俗、语言、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文科地理高考知识点
文科地理高考知识点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场考试,其中地理科目是文科类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地理科目,下面将介绍一些文科地理高考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大地构造大地构造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格局,它涉及到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地震等内容。
在高考中,学生需要掌握大地构造的基本概念,了解板块边界类型、地震的成因和地震带分布。
2. 气候与气象气候与气象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区别,掌握气候带的划分、气候要素的定义和归类,以及各气候带的气候特征等。
3.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主要涉及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地球上的水循环等内容。
学生需要熟悉各大洲的主要河流、湖泊和沙漠分布,了解我国的主要江河流域和水资源分布情况。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城市发展的内外因素、城市体系的结构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等。
2.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与城市化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学生需要了解人口增长与迁移的原因、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以及我国的人口政策和城市化进程等。
3. 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工业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农业发展的类型和特点,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和产业结构,以及农业与工业的现代化发展等。
三、地理方法与技术知识点1.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是地理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学生需要掌握地图的基本构成要素、常用的地图投影方式和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需要了解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以及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以上是文科地理高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希望同学们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够全面掌握地理科目的重要知识点,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与尺度
2. 经纬度与地球坐标
3.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时区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5.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
6. 中国地形地貌
二、人口与城市
1. 人口与人口问题
-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2. 城市与城市化
- 城市体系与等级结构
- 城市规模与城市扩张
- 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与农村
1.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位
2. 中国的农业区域分异
3. 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
4. 农业与农民问题
- 农村人口与农民收入
- 农村发展与农村改革
四、工业与能源
1. 工业区位与分布
2. 工业体系与工业布局
3. 工业化进程与产业转移
4. 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
5.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五、交通与通信
1. 陆地交通与水路交通
2. 空中交通与管道交通
3. 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
4. 信息通信技术与全球化
六、商贸与服务业
1. 商贸流通与商贸区位
2. 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3. 旅游业与旅游资源
4. 中国的商贸与服务业
七、区域可持续发展
1.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
3.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八、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地理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2. 全球化与地区差异
3. 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对外战略
4.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参与
以上是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500字)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将对人文地理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地理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人口分布特点有: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即人口多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即人口向城市聚集;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是人口密集区。
2.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在高考中一般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来衡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10。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
人口控制是指通过计划生育、改善生活条件等手段限制人口增长,以达到调整人口结构、降低负担的目的。
3. 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永久性移动。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而暂时性地改变所在地的现象。
常见的人口迁移类型有农村向城市的农民工流动、跨国移民、人口集聚地和人口离散地之间的人口迁移等。
人口迁移和流动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4.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生育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科技进步、社会福利提高等。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健康、养老制度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城市地理1.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体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城市化的原因包括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对外发展的需求等。
地理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对于高考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
掌握地理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理论,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旨在帮助考生复习和备考。
一、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理学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和分类,如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2. 地球的形状和构造:掌握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包括地球的经度、纬度以及地球内部的岩石圈、地幔和地核。
3.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区划、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地球表层。
4.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分布、农业分布、工业分布和城市分布等。
二、地理的分支学科1. 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和水文学等。
2. 人文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
三、中国地理1. 地理位置和边界: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包括陆地边界和海陆边界。
2. 经济地理:介绍中国的经济地理特点,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
3. 自然地理: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环境问题。
4. 人文地理:介绍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分布、民族分布和城市分布等。
四、世界地理1. 大洲和国家: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的位置。
2. 自然地理:介绍世界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等。
3. 人文地理:介绍世界各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分布、宗教分布和文化特点等。
五、地理知识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使用GIS进行地理信息的管理和分析。
2. 地理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介绍地理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3. 地理知识在决策和规划中的应用:介绍地理知识在城市规划、农业生产和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综上所述,地理高考必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对于高考复习和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地理热点复习: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热点复习: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考生掌握,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才能在考试的时候轻松答题,为此下面xx为大家带来高考地理备考:人文地理部分相关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记忆好这些知识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地理复习水平。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发展模式人口特点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
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高考地理备考:人文地理部分相关知识点xx为大家带来过了,大家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多归纳地理知识点,这样才能进行联系记忆,从而掌握好大纲要求的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占据了一定比例。
本文将从人口、城市以及文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高考地理的人文地理知识点。
一. 人口人口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人口知识点主要包括人口变化、人口分布以及人口迁移。
1. 人口变化人口变化是指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改变。
以中国为例,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的变化过程。
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等。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也是当前人口变化的热点关注。
2.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存在差异,这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因素等有关。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地区人口较为稀少。
此外,沿海地区、河谷地带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集中程度较高。
3.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城市间的迁移以及国际间的人口迁移等。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务工是重要的人口迁移方式之一。
同时,城市间人口的流动也会带来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二. 城市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功能。
城市知识点主要包括城市体系、城市化以及城市规划。
1.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结构系统,通过城市之间的关系和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和划分。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城市体系可分为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
这些城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
2. 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程度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城市化的推进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变化和挑战。
3.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规划。
高考地理人文知识点
高考地理人文知识点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活动。
本文将针对高考地理人文知识点进行论述,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密集地区与人口稀少地区的分布规律;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和影响。
2. 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调整的问题。
二、城市与工业1.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城市体系的层次和结构。
2. 工业地域与区域发展:工业地域的布局与特点;工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影响。
三、农业与农村1. 农业地域与农业发展:不同农业区的特点和区域差异;农业发展的因素和政策。
2. 农村地域与农村发展:我国农村的地域分布和不同类型的农村聚落。
四、旅游与文化1. 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旅游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旅游开发的影响和问题。
2. 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冲突与发展。
五、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资源利用和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2.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灾害类型和防灾减灾措施。
六、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 可持续城市与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城市和宜居乡村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
在准备高考地理考试时,除了对上述人文地理知识点的掌握,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综合应用。
通过模拟题、历年真题的练习,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提升解题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背景,培养对于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高考地理人文知识点的复习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生们应该注重对人文地理的系统学习,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地理】高考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分类集锦
【地理】高考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分类集锦高中地理知识繁杂,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高考复习,下面将地理知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板块,并对每个板块的重点专题进行分类整理。
一、自然地理(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重点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磁暴、极光等现象的产生原理。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要清楚各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对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要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这是气候形成的基础。
要明白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能量转换,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通过这个过程,能够解释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以及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原因。
(四)热力环流与风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掌握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对于风的形成,要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五)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六)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是常见的锋面系统,要能够区分它们过境时的天气特征。
气旋和反气旋是常见的气压系统,气旋常带来阴雨天气,反气旋则多为晴朗天气。
(七)气候类型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能够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对农业、工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水循环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要理解水循环的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九)洋流洋流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要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
(十)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高考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知识点高考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居住的人的总数。
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繁荣、社会交流密集的区域。
高考中常出现有关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等问题。
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们利用土地种植和饲养动物以获得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活动。
工业是指以机械化、规模化和科学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
在高考中,常出现有关农业发展、农业种植方式、工业布局等问题。
3. 交通与通信:交通是指人和物的运输活动。
通信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高考中常出现有关交通发展、交通网络、通信技术等问题。
4. 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居的两个基本类型。
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经济繁荣和社会交往活动。
乡村相对较小、人口较少,主要以农业为主。
高考中常出现有关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农村发展等问题。
5.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高考中常出现有关区域差异、区域规划、区域经济等问题。
二、自然地理知识点1. 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是指一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
高考中常出现有关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工业、居住等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指长时间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
高考中常出现有关气候类型、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等问题。
3. 地貌与地质灾害: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原因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
高考中常出现有关地貌类型、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等问题。
4. 水资源与水环境:水资源是指可供人们利用的水的总量。
水环境是指水体及其周围的环境条件。
高考中常出现有关水资源分布、水环境保护、水污染等问题。
5.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命组织系统。
2024年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____年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峡谷等地形地貌的形成与特点。
- 气候气象:包括气候带、气候类型、气温、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 水文地理:包括江河湖海、水资源、水循环、水污染等水文地理要素和问题。
-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防治和应对措施。
2.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等人口地理和城市地理的相关问题。
- 农业与农村:包括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业资源等农业地理和农村地理的相关问题。
- 工业与经济:包括工业发展、经济增长、城市经济特征等工业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相关问题。
- 交通与通信: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技术、交通网络等交通地理和通信地理的相关问题。
3. 区域地理- 亚洲地理:包括亚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等亚洲地理的相关问题。
- 欧洲地理:包括欧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等欧洲地理的相关问题。
- 非洲地理:包括非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等非洲地理的相关问题。
- 美洲地理:包括美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等美洲地理的相关问题。
4. 地理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包括地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展示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技术。
- 全球定位系统(GPS):包括全球定位、导航和测量等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和技术。
- 遥感技术:包括遥感影像获取、遥感数据处理、遥感应用等遥感技术的应用和技术。
- 地图制图:包括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地图比例尺等地图制作和使用的相关知识。
总结:高三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技术的相关知识。
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地理和自然灾害的内容。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农村、工业与经济以及交通与通信的内容。
区域地理包括亚洲地理、欧洲地理、非洲地理和美洲地理的内容。
高三文科生地理知识点
高三文科生地理知识点地理学科作为高中文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好地理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升文科综合素养,还是应对高考的关键。
本文将系统梳理高三文科生应掌握的地理知识点,以助于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准备高考。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此外,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应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等,并能够通过地图解读地理信息。
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部分涉及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
在这一板块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内容:1. 大气和气候: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全球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2. 水文地理:学习水循环的过程,了解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貌学:掌握不同地貌类型如山脉、平原、盆地等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以及地貌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作用。
4. 生物地理:了解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学生应重点掌握:1. 人口与城市:学习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2. 农业地理:理解农业的分类、农业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 工业地理与经济地理:掌握工业区位理论,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影响。
4. 政治地理:学习国家和地区的疆域、政治中心的分布,以及政治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学生应了解:1. 遥感技术:理解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土地利用的遥感监测。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学习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在地理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掌握GPS的工作原理和在定位、导航等领域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人文地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人文地理一、知识总结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问,主要以人类的主要活动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为灵魂;人地关系是贯穿地理学科的一条主线,人文地理考试内容的知识分布(一)综合复习一、联系区域地理内容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转化为关系图,并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关系图分析具体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二、几大农业地域的比较三、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工业区位选择的初衷,但是社会需要、环保要求对工业区位选择也由种种限制。
可用这些案例来指导我国工业区的发展。
两大工业区与比较城市区位因素(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拓展本部分内容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
了解这些内容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会使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思路更开阔。
一、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人口环境的关系。
我们应重点理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区分几组概念:1.区分几组概念(1)生育率与出生率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妇女)数之比,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总人数之比。
两者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可见,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
(2)环境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挖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而环境人口容量又称为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容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比如我国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口指的是适宜人口,而最大人口指的是环境人口容量。
(3)人口空间移位与人口迁移人口空间移位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人口迁移一般也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但这种移动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即包含三大要素: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
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是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变迁的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及旅游、出差等活动分开,因为它们各自的社会经济意义是不相同的;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
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的含义。
只有超过一定的距离,迁移者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发生显着变化,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的意义。
2.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数量通过资源、排污及生产规模的变化影响环境,环境通过影响生育率、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环境都有影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原因是○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从技术上影响着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治理,因此,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之一。
由图可得: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资源消耗量同步增加,粮食产量一度增加后趋于下降,环境质量明显降低。
今后人口数量将会因环境变化、资源短缺、粮食不足而受到限制,出现下降趋势。
图中反映了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粮食的关系,而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减产等问题。
参考答案:⑴①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消耗量也同步增加;②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③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和粮食同步增长,而后,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下降。
⑵今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资源消耗量上升,开始出现短缺,环境质量继续下降,粮食减产,人口增长将受到限制,也会逐渐下降。
⑶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气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⑷ B、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二、城市地域结构高中必修城市地理,是从聚落类型的角度来了解城市,是把城市置于地理环境及其要素宏观的、自然的和在社会背景中加以分析,而城市地域结构则深入到城市的内部,属城市的微观层次,我们应重点理解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点,影响因素,学会读图分析评价城市规划是否合理。
1.城市对区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是区域的三中心,即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
在各类经济活动之间进行空间竞争及同类活动空间上高度聚集的基础上出现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这就是城市中三大主要功能分区的区位特点比较。
2.城市三大主要功能分区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它们分别占城市土地面积的比例一般商业区最小,住宅区最大,从区位特点来看,商业区主要是点状或条带状分布,而工业区、住宅区等多是片状分布,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其区位需求要有便捷的交通及大量的消费人口。
大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简称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还表现为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异明显,水平方向上,零售在中心,垂直方向上,零售多在低层。
工业区集聚性强;总体向城外移动,局部位于交通干线两旁。
高级、低级住宅背向发展,前者较后者地价较低,污染较小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历史、经济、社会和行政因素,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影响城市功能的分区的主导因素不同。
其中经济因素是在市场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一方面因位置、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另一方面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也不同,如商业区要保证有大量的消费人口,须建在支付地租最高的交通便捷的市中心。
4.评价城市合理规划的标准⑴功能分区合理,也就是说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规划合理;⑵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有无有效防治环境问题的考虑;⑶规划是否以人为本,即是否有文化艺术、休憩功能,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标准。
三、文化景观和旅游活动这两部分内容很新,文化景观内容较抽象、我们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要能根据文化传播和扩散的路径,分析其特点,运用有关资源和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关系,理解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资源特性,能够综合分析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下面重点说明几个问题。
1.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广义文化、狭义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文化景观等。
图中大圆代表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小圆代表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也称人文景观,它主要具有两大特性,即空间性、时代性。
由于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创造所得,故所有文化景观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但不是所有文化事物和现象都能称为文化景观,如诗词、火车就只是文化事物,因其空间位置不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不能称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图中上半大圆①代表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法律、制度等,下半大圆②代表物质文化2.与景观相关的概念: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旅游景观等。
图中小圆代表旅游景观,是指凡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及其它方面的需要、实现其旅游目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广义)。
图中左半大圆①代表自然景观,指没有经过人类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始景观,即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影响的景观。
其中一部分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则成为旅游景观,图中左半小圆②就表示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等。
图中右半大圆③代表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文化景观中的一部分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也可成为旅游景观,即右半小圆④所示,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人情等。
3.自然区与文化区自然区是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如构造、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相对一致的区域。
是地球表面的单元地区,是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
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不同等级单位各有其相应的一致性标准。
如我国根据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异,可划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文化区是指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或特种文化事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如农业文化区,工业文化区,信仰文化区等。
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其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
4.文化事象源地与文化系统源地文化源地是指文化文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也称文明中心。
根据文化对象不同,文化源地可分为文化事象源地和文化系统源地两种。
文化事象源地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产地,如革命圣地、起义地点、战争场所、农作物或驯化动物发源地、某种发明的最初产生地,如旧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文明发祥地等。
一般比较抽象,不如文化事象直观。
5.文化传承与文化扩散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也称文化继承。
如民间艺术文化的世代传递、语言文字的历代传递等,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人为性、时间性、延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象(事物或现象)从源地通过各种形式由一地到另一地的过程,也称文化迁移,如马列主义从欧洲传到亚洲,四大发明由中国传到欧洲,现代广播电视通讯传播到世界各地等。
文化扩散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文化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短距离扩散)和迁移扩散(长距离扩散)两种。
文化扩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没有文化传承与扩散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文化传承与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是文化历史发展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6.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在文化源地与扩散靶地间留下扩散痕迹,迁移扩散的文化源地与扩散靶地间是隔离区,隔离区距离较长,一般是自然障碍(如洲大洋、高山高原、沙漠等),隔离区少有文化扩散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