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本剧是一种融合了表演、创作、编导等多种技能的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参与课本剧的表演、编导,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合作、表达、沟通等多种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2.促进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课本剧不仅可以通过表演形式来突出学科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剧本创作中,从而促进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历史课程中可以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来展现历史人物的生活、思想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课本剧是一种需要学生表演的教学形式,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课本剧的编导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创作角色的对白、动作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选取适合的剧本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学科内容的剧本非常重要。

老师可以在课本中选取与学科相关的故事、事件或者故事化的学科知识作为剧本,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

2.分角色、排练表演在选定了适合的剧本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角色分配和排练表演。

一般来说,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进行角色分配,以此来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

3.制作道具、布景在进行课本剧的排练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动手制作道具、布景等,以此来增加他们对剧本的理解和熟悉度。

制作道具、布景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进行表演展示在剧本排练完成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向家长和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

在表演展示中,学生可以通过表演来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可以将学科知识融入到表演中,从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表演文学作品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编演课本剧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研究》调查报告

《编演课本剧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研究》调查报告

《编演课本剧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研究》调查报告发布时间:2021-05-20T12:22:08.31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下作者:赛艳芬[导读] 新课标关于研究性学习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然而,作为农村小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我们选择“编演课本剧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研究”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综合性学习落在实处。

新疆呼图壁县大丰镇小学赛艳芬 831205新课标关于研究性学习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然而,作为农村小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我们选择“编演课本剧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研究”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综合性学习落在实处。

本课题组成员在课本剧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问卷、座谈、家访、反思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研究。

一、研究初期调查情况1、我们对大丰镇小学五、六年级32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表328份,回收316份。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与分析,掌握了学生对于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对编演课本剧认识的第一手资料。

2、2015年10月初,我们课题组继续跟踪了解了学生、教师对于此课题的看法、认识、建议、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座谈了解。

我们发现:教师对于“编演课本剧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研究”实践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流于形式,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还相当欠缺,包括态度问题。

就此,直接影响了此次小课题研究的进度以及成效,需要深刻反思。

学生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很不理想。

存在的主要问题:(1)老师们对自己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是很清楚也很担忧的。

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的占63.6%。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课本剧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通过对课本剧在小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程设计思路,促进小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深入探讨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情况,为提升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综合素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课本剧的定义和特点课本剧是指通过学生自编自导的方式,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戏剧表演的一种教学形式。

课本剧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参与性强:课本剧是学生主体参与式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台词表演等方式来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情感表达: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可以感受到角色的情感,体验到故事情节带来的情感冲击,从而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3. 合作交流: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模拟体验: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模拟各种情境,体验到不同的人生境遇,从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创造性发挥:课本剧的表演是学生自主创造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2 课本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价值课本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这种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本剧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表演任务。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课本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

关于课本剧研究报告

关于课本剧研究报告

关于课本剧研究报告课本剧研究报告一、引言课本剧是指以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编排的一种模拟形式的戏剧表演。

它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课本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报告将对课本剧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二、课本剧的目的与意义1.培养综合素质:课本剧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演技技巧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增强学习兴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课本剧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深化学习理解:通过参与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课本剧的设计与实施1.选择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选择适合进行课本剧演绎的教材内容。

同时需要考虑教材内容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2.角色确定与分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并进行分工。

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3.剧本创作:根据教材内容及角色分工,编写剧本。

剧本要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表演能力。

4.排练实施:分批次进行排练,注重动作、表情和语言的协调。

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合作,互帮互助。

5.演出展示:选择合适的场所、时间进行演出,并邀请其他同学和老师观看。

演出后,可以进行评审和反思,从而改进演出的不足之处。

四、课本剧的效果评价1.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态度的变化,以及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综合评价课本剧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2.团队合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本剧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和互助精神,评价课本剧对团队合作的培养作用。

3.个人成长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本剧中的表达能力、演技技巧等方面的进步,评价课本剧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课本剧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课本剧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习效果。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引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难以提升。

而课本剧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表演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探究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旨在为小学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本剧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知识的传递和接受效果。

通过角色扮演和舞台表演,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更深入地体会到知识的乐趣和意义。

课本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共同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学会互相协作、互相尊重,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

研究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情况及效果,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定义与特点,探讨其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2.探讨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具体的运用方式,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3.考察课本剧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学习兴趣、参与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4.评价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效果,探讨其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课本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定义课本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定义是指通过学生自主编写剧本、表演和制作舞台道具等方式,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达到学以致用、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关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利用农村生活资源和特色,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掌握与提高。

该课程的开发对于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和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模式和策略,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具体目的如下:1.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2.探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策略;3.设计一套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进行教学实验;4.总结研究结果,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参考;2.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3.为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具体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个案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特定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选择某一个农村小学为个案,对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进行详细调查、记录和分析,以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策略和原则,并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我们预期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2.总结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策略;3.成功设计一套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进行教学实验;4.针对实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它涉及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等多方面问题。

而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课本剧是它的一种类型。

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本文旨在探讨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一、课本剧的定义及特点1.1 课本剧的定义课本剧是指以小学阶段课本中的内容为内容,进行改编、创作演出故事剧。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角,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教材,并展现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形式。

(1)源于教材:课本剧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创作,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角色的体验中更深刻地领会知识。

(2)根植想象: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长。

(3)合作互动:课本剧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互相协作。

这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

2.1 课本剧在小学课堂中的作用在小学中,完整的表演课本剧需要考虑到故事剧的编排、角色的选定、道具的准备等多种问题,学生需要共同协作完成。

这可以促进学生协作精神、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小学生活中,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时间组织自己的剧团,学生进行剧本创作、排练,学生需要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剧。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和团队合作的力量,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三、课本剧运用的实际案例以小学五年级生参演的《红楼梦》为例,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构思剧本,分角色扮演角色,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促进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加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课本剧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小学戏曲课程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戏曲课程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戏曲课程课题开题报告小学戏曲课程课题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导致戏曲艺术逐渐边缘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我决定开展小学戏曲课程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小学戏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三、研究内容1. 戏曲基础知识的教授:通过介绍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剧种分类等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戏曲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2. 戏曲表演技巧的培养:通过教授基本的表演技巧,如身段、唱腔、舞蹈等,让学生体验戏曲表演的魅力,并培养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

3. 戏曲经典剧目的学习:选取一些经典的戏曲剧目,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通过学习剧本、观看演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剧情和人物形象,培养他们的戏曲鉴赏能力。

4. 戏曲文化的传承:通过讲述戏曲的历史典故、名家故事等,让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小学戏曲课程的发展现状和教学方法,为课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实地调研法:走访一些小学,了解他们目前的戏曲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课程设计提供实践基础。

3. 实验教学法:在选定的小学进行戏曲课程的试点教学,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

五、预期成果1. 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知和兴趣得到提高。

2.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得到培养。

3. 小学戏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得到优化和改进,为其他学校的戏曲教学提供借鉴。

六、研究计划1. 2022年9月-2023年1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了解小学戏曲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2. 2023年2月-2023年6月:设计小学戏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试点教学。

调查报告-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

调查报告-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

“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调查报告一、问卷调查背景本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调研项目组,具体负责学校川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川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对我们学校和老师来说是新生事物。

了解学生、老师们对川剧校本课程的理解、征求大家对川剧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或建议,对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二、问卷调查目的问卷调查的目的重要有三点:1、了解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

2、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川剧校本课程知识的普及。

3、集思广益,听取学生的对川剧课程中心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三、问卷发放或回收情况问卷以年级组发放的,全校学生人均一份。

共收回问卷69份。

四、调研结果分析1、大部分学生对川剧校本课程的理解基本准确77份问卷中有67人,对川剧校本课程基本知识理解正确。

10人对校本课程概念理解模糊,比如校本课程是不是编写教材,以前的活动课是不是校本课程等等。

表述为“可能”或“大概”,对“实施中照搬的课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理解不清。

2、学生提出的建议总结分析。

老师们提出的意见或建议非常中肯,有74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或建议。

归纳一下,关键词为:培训、规范、评价、学生、支持。

77人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同时提三至四条),15人提出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课程知识技能培训力度;15人提出应该对课程开发工作进行规范管理;16人提出建立评价机制;另有21人没有提出具体意见,但是表示支持,表述词为“期待”等。

13人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应该以人为本,表述语一般为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差异性等;还有老师提出课程开发工作要稳步推进,要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等;13人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和特色,少数老师提到“三结合”等等。

3、问卷结果分析从调查问卷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对川剧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理解较为准确,其;调查问卷答案体现“区域”特点,有些相似,不排除“互相借鉴”的原因。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通过对课本剧在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操作方式、实施效果、案例分析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揭示了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课本剧可以促进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展望未来,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有望推动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更广泛应用。

【关键词】课本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综合能力、操作方式、实施效果、案例分析、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发现,课本剧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在课本剧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讨论剧本、分配角色、彩排表演,这些过程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本剧还能够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会他人的情感和角度,培养同理心和沟通能力。

研究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更好地运用课本剧,发挥其潜在作用,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2 研究意义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探讨课本剧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有助于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深入研究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操作方式和实施效果,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通过分析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案例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深入研究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一、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特点1.1 结合课本知识课本剧是以课本内容为蓝本,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和演绎。

它能够将教材内容与生动的戏剧表演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同时还能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

1.3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课本剧的表演过程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剧本编排、舞台布景等多种综合能力的训练。

通过参与课本剧表演,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养。

1.4 强化记忆和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课本剧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课本内容。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课本知识进行再现和解释,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

二、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2.1 课本剧的选取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课本剧进行演绎。

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和情感渗透的故事作为课本剧的演出内容,如爱国主题故事、友情故事等。

2.2 剧本编排在选择好课本剧的演出内容后,教师可以按照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

通过让学生亲自编排和扮演剧情,能够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2.3 舞台设置在进行课本剧表演前,可以进行一定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准备,让学生在表演时有一个更加真实的情境和场景来进行演绎。

2.4 角色扮演学生在进行课本剧表演时,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通过表演来展示各自的才能和理解。

这样的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心理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交技能。

2.5 制作分享在完成课本剧表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展板、影视作品等形式,对课本剧表演进行分享和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三、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意义3.1 增强学习兴趣课本剧的表演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课本剧是指选取某一教材或教育内容作为蓝本,由学生自己编写或改编,进行一次小剧场类型的表演活动。

它既符合教育教学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的快乐成长。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阶段开展体验、操作和实践性活动的一种课程类型,包括了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学与经济、人文与艺术等内容。

本文将探讨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并从教育价值、方法和策略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教育价值1.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课本剧是一种自主创作的表演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主体意识。

同时,他们还需要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相互协调和沟通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创造意识。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本剧涉及到语言、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学生需要在这些领域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表现力。

同时,课本剧还需要学生做各种准备工作,如策划剧本、排练、舞美设计等,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课本剧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它转化为表演形式。

这需要学生在多次的排练和改进中逐渐摸索,从而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方法1. 按照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确定主题和内容课本剧应该是基于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相结合的。

教育要求指的是根据教育要求和课程标准,选取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或内容。

学生需求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保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建立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剧组建立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剧组是课本剧的基础。

在这个剧组中,学生需要进行角色分配、剧本创作、排练、表演等各个环节的策划和协调。

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带领学生发掘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提高表演技巧和演员气质。

3. 提供多种表现形式课本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如独白、对话、歌曲、舞蹈等方式。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研究一、绪论随着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本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课本剧是指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创编、策划、演出内容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感悟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

本文主要探究课本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与运用效果,以期为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学中,有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贡献和交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本剧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特殊性质意义重大。

课本剧的设计旨在将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并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尝试和体验到剧场的环境,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演技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着显著的教育意义。

1、构思情节在构思情节上,学生与老师相互协作、交流,依据教材内容选取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创造出一个相对简单,且有逻辑性的情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有困难,老师应该给孩子们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理清情节脉络,使之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

2、分工合作在分工合作上,首先应该明确各自的角色。

学生们自己选角色,设计角色特点,分工明确,任务清晰。

每个人任务有所不同,有的负责剧本的撰写,有的负责舞台布置和道具的准备,有的则负责音乐的制作和演员的培训。

在分工后,需要整合各自的任务,与整个课本剧相契合。

同时,在剧之前,老师要让学生练习角色,积累表演经验,保证演员的演技水平。

3、板书板书内容一定要与情节相契合,可以板书词语、名人名言或讲故事。

板书要有意义、寓教于乐,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情景,同时也能学到新的知识。

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学论文

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学论文

重庆市綦江区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㈠研究背景⒈开展研究是主动适应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指出“抓好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开发和建设体现特色的艺术类课程,拓宽学校艺术教育途径,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抓好课程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能力为重。

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实施地方课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国家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和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这些文件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

⒉为解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的需要川剧——中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巴渝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

我校又位于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溪古镇,川剧植根于深厚的土壤。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凝聚力,引导少年儿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川剧事业传播、发展与繁荣。

我校以重庆市川剧非遗传承培训学校为平台,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对川剧校本课程进行资源开发与实施。

以期让学生个性需求得到满足,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我校结合实际,提出了“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课题。

㈡研究意义⒈有利于学校落实新课程计划,开展具体校本课程行动;有利于学校立足民间文化、地方特色,挖掘川剧的教育价值,让川剧走进课堂与校园,传播、弘扬、继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有利于激发学校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构建课程内容,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实施川剧校本课程,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育品味,让课程更具特色,促进学校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自身的发展之路。

小学戏曲课程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戏曲课程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戏曲课程课题开题报告1. 课题背景与意义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触渐渐减少,使得戏曲这一文化瑰宝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因此,开设小学戏曲课程,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戏曲的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兴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开设小学戏曲课程,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习戏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学习戏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才能和表演能力。

- 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习戏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化差异,拓宽自己的视野。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戏曲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学习戏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2.1 课程内容小学戏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戏曲基础知识:学生应该了解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类型的戏曲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2. 戏曲表演技巧:学生应该学习基本的戏曲表演技巧,如唱腔、唱段、身段、行这等。

3. 戏曲名著赏析: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著名的戏曲作品,了解不同剧种的特点和经典剧目的故事情节。

4. 戏曲绘画与剧本创作:通过学习戏曲绘画和剧本创作,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方法小学戏曲课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讲述与示范结合:老师可以通过讲述戏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配以示范演出,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学习。

-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戏曲剧目,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进行小剧场的表演。

-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戏曲表演中发挥创造力,可以进行戏曲绘画创作、自编自演剧本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3. 课程实施计划3.1 课程时间安排小学戏曲课程可以安排在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每周安排1-2节课,每节课40-45分钟。

儿童戏剧开题报告

儿童戏剧开题报告

儿童戏剧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儿童戏剧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艺术,以儿童为受众对象,是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戏剧既能够满足儿童审美需求,提供快乐和娱乐,也能够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儿童戏剧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剧本的质量、演出的水平、演员的素质等。

因此,本文将围绕儿童戏剧的开展开展调研,希望能够加深对儿童戏剧的理解,为儿童戏剧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深入了解儿童戏剧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儿童戏剧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儿童戏剧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剧本的创作、演出形式、观众的特点等。

2.儿童戏剧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现有的儿童戏剧剧目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目前儿童戏剧的发展情况,包括剧本质量、演出水平、演员素质等方面。

3.儿童戏剧存在的问题: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剧本内容的肤浅和无趣、演出形式的单一和缺乏创新、演员演技的不够成熟等。

4.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根据问题的原因和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包括改进剧本创作、提高演出水平、加强演员培训等方面。

5.儿童戏剧的发展前景:对儿童戏剧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包括在儿童戏剧内容、形式和教育意义方面的可能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问卷法进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掌握儿童戏剧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

同时,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儿童戏剧从业者和观众对儿童戏剧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四、预期结果通过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对儿童戏剧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儿童戏剧的质量和水平,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五、研究的局限性和创新点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调研范围有限,只针对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进行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普适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校本课程实施三年规划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心小学一、课程开发的背景《新课程标准》提倡综合性学习,要求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2011版语文新课标关于研究性学习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然而,作为农村中心小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课改十多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单一学科教学轻综合性学习的现象,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选择“课本剧教学实践”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将综合性学习落在实处。

本课程的核心概念——课本剧。

课本剧编演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或课外阅读中的相关文章为基础,将其改变成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小型话剧。

它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有机结合,能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课本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开创了一个新的学习天地,深受学生和教师青睐。

正是因为它让学生在“读—思—编—演”剧本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展现个体丰富的创造力,确立了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领着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

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语文实践活动,我国着名作家曹禺指出:“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我们将利用好课本剧这一有效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谐协调发展。

课本剧编演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

本课题研究的课本剧编演主要指三方面:一是排演由苏教版文质兼美的课文编写的课本剧;二是排演由课外阅读经典名着和故事性较强的美文编写的课本剧;三是由校园学习生活改编的生活情景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主要指导演课本剧,中年级在排演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写观后感,高年级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自主编写课本剧,自主排演课本剧,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以课本剧教学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整合多学科的资源,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是:1.通过课本剧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2.通过课本剧的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语文素养、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3.通过课本剧的教学,研究探索综合性学习的基本途径、实践模式,让课本剧教学成为蒋小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根据校情和学情分析,围绕本课程开发终极目标,确定以下三个研究活动:活动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表演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从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全体学生表演课本剧的好奇心;通过课文与剧本的比较阅读,初步认识课本剧的结构和特点;通过台词对白、动作表情的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学会角色表演;通过小组排演、全班展示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练习舞台表演。

在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中,逐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动二:小学中年级学生写观、演后感的实践研究继续组织中年级学生开展表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在提高表演水平的同时,从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践活动中的体验。

指导学生中的“小导演”,记录在组织小组排演课本剧活动中的酸甜苦辣;指导学生“小演员”,记录自己在饰演某个角色的过程中成功的快乐或者失败的苦涩;指导学生“小观众”,记录课本剧表演的精彩瞬间,写下观看课本剧表演的感受。

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课本剧活动的热爱,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活动三:小学高年级学生编写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继续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提高课本剧的表演艺术性,在此基础上,引导高年级学生尝试编写课本剧。

编写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可从四方面寻找着力点:一是充分尊重学生阅读和创编的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从课内外阅读中选择故事性思想性都较强的文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二是探索课本剧编写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课型。

引导学生学会把文本的叙事语言转换成戏剧语言,精心设计教案,做到一课一得,有重点地指导学生把握课本剧的结构特点、学习根据文本安排剧情和矛盾冲突,学习设计人物台词、学习设计舞台提示及道具、音乐等;三是研究自编自演课本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编写的课本剧雏形到舞台表演的剧本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反复推敲修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让学生在自编——自排——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不断增长才干。

四是研究汇集学生编写的课本剧。

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现收集学生中有创意的微型剧本,及时指导修改完善,形成电子文档,充实校本教材《课本剧》。

四、课程研究的方法(一)课程的开发方法:根据本课程研究的特点和需要,使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行动研究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承担子课题的教师可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选择“合作模式”(专家与教师一同提出问题,一同制订研究计划,共同进行研究)、“支持模式”(研究动力来自教师自己,专家作为咨询者)或“独立模式”(研究者和实践者于一人,教师独自进行研究),在课本剧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

经验总结法,就是研究者(可以同是实践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某种实践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课题组成员应该加强教科研科学的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经验。

五、课程开发的步骤本课程研究周期为三年( 2011年11月——2014年12月),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

(一)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4月)1.成立课程建设小组,研究落实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分工。

——孟运津、陈春生2. 搜集资料,撰写课题可行性报告书。

——严明、刘晓东、刘兴武3. 邀请教科研专家来校,举行课程可行性论证会。

——孟运津、陈春生4.邀请市级专家来校举行关于课本剧教学的辅导讲座。

——孟运津、陈春生(二)实施阶段(2012年4月—— 2014年6月)1.每月召开课程开发小组例会,对课题实验进行目标管理。

每学期每学年制订课程研究工作计划与实施细则,严格执行计划。

——黄宏宝、严明2.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学习教科研理论,分年级段举办课本剧教学的校本培训。

——刘兴武、刘晓东、张桂凤3. 总体筹划,分段实施。

低年级组重点实施“演课本剧”,中年级重点研究“看课本剧”,高年级则重点研究“编课本剧”。

各个小组负责人设计研究活动方案,制订研究计划。

小组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表演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马雅芳小组二:小学中年级学生写观、演后感的实践研究——刘小琴小组三:小学高年级学生编写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夏丽4.按低、中、高年级开展课本剧教学互听互评活动,探索课本剧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

——刘晓东、马雅芳、曹晓慧、夏丽、申月平5.每学期聘请教育局教科室专家做课程建设顾问,通过经常性的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形成“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成长”的科研氛围。

——孟运津、陈春生6. 组织校园艺术节和“六一”儿童节文娱汇演,集中展示学生课本剧排演的成果。

——严明7.建立本课程研究成果台账。

鼓励教师撰写关于课本剧教学的研究论文,积极向报刊发表,学校对教科研成果突出的给予适当奖励。

———黄宏宝、严明8.在校园网建立本课程研究专题网页,及时反映课程研究动态,搜集课程研究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严明、尤小军9.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各个小组写好研究总结报告。

——严明、刘晓东、马雅芳、刘晓琴、夏丽10.每学期整理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档案。

——黄宏宝、刘兴武(三)总结阶段( 2014年6月——2014年12月)1.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结题验收工作专题研讨会,落实结题准备工作。

——孟运津、陈春生2.组织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的汇报课。

——刘晓东、马雅芳、曹晓慧、夏丽、申月平3.组织课本剧舞台展示回报演出。

——各年级组长4.整理教师本课程研究论文,汇编成册。

——黄宏宝、严明5.整理学生编写的课本剧,完善校本教材。

——刘晓东、夏丽、申月平、曹晓慧六、预期研究成果七、课程研究的组织机构及经费保障(一)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落实指导组:孟运津陈春生刘晓东严明专家顾问组:曹沐彬周国欣沙华中曹越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总负责人统筹指导、管理本课程的研究,落实人员、经费保障,教科室黄宏宝、严明主任负责本课程的过程管理,教导处刘兴武、刘晓东参与课程建设的管理和研究,备课组长马雅芳、刘小琴、夏丽、申月平带领本备课组全体教师积极实施课程研究。

(二)科研经费落实本课程有坚强的领导,学校校长、副校长是本课程建设的总负责人,因此,本课程建设经费有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