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与《天水围的夜与雾》
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作者:朱庆颜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6期摘要: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虽然采用纪实手法拍摄,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天水围灭门惨案”的真相,但是由于影片文本本身所表现的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和主题的深刻性,而使得对它的多层次解读变得可能与合理。
文章将分别从社会学和个体的人的角度对影片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力求挖掘出隐含在文本表面之下的寓意。
关键词:许鞍华社会隐喻香港欲望天水围当人们每每为许鞍华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里弥漫的温馨沉醉时,她又用另一部作品《天水围的夜与雾》(2009)山呼海啸般地搅乱了人们内心的那份平静。
《夜与雾》(缩写)是一部用数码影像呈现的电影,即电视电影,因题材背景与同样是先由数字制作再转作胶片的电影《日与夜》(缩写)一样,故此被称为姊妹篇。
《夜与雾》采用纪实与故事搬演两种形式进行综合表现,一边对“灭门案”的涉案人员进行访谈和询问,一边演绎“灭门案”的缘由与结局。
力求全面、公正地把事实真相呈现给观众。
为什么许导把影片的故事背景锁定在“天水围”呢?恐怕除了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原因之外,导演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毕竟“天水围”这个蕴含太多话题与文化想像的地方,自有名字以来就是香港媒体关注的对象之一。
历史上的天水围是一个群居着香港底层人士和大陆偷渡者的地方,生活的境遇可想而知。
现阶段,香港政府对其的改造已经初见成效,至少在居住条件上来说,算是似模似样。
但是,人的生活居住条件有所改善未必精神素质就对应提高。
毕竟这是个拥有太多矛盾和冲突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恰恰为中港相互渗透提供了方位上的隐喻。
一、影片文本中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隐喻关系。
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将结构主义符号学引入了对于社会文化状况进行扫描与阅读的策略和方法之中。
在其著作《神话学》中,他提示我们不能把目光仅放在表层现象上面,而应该从表征角度和符号意指角度理解意义乃至其背后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和操作原理。
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电影相关资料
一、电影常识1.蒙太奇视角:人人都是孤独体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发明后又在法语中引申为“剪辑”。
指的是通过将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能够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交叉式蒙太奇属于蒙太奇中的一种,指的是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
《天水围的日与夜》运用了大量的交叉蒙太奇的电影手法,表现了现代人疏离的代际关系和人情社会的冷漠和孤独。
2.纪实风格摄影(1)长镜头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通常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
它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例如文场戏的演员内心描写、武打场面的真功夫等。
长镜头的拍摄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许鞍华擅长运用长镜头来展现人物的生存空间,以达到还原真实生活的目的。
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
(2)手持镜头——再现生活除了固定长镜头,手持镜头也是许鞍华在家庭伦理题材影片中常用的一种镜头语言,“手持镜头能通过手持而营造出晃动、景别游离不定的视觉效果,制造出一种再现真实生活的粗糙感。
”但相较于固定的长镜头,许鞍华在家庭伦理片里对手持镜头在应用还是相对克制,手持镜头更多出现在气氛较为热烈的场景中,如《女人,四十》阿娥和丈夫在灯谜会游玩唱歌的段落:《男人四十》中林耀国和胡彩蓝在酒吧喝酒划拳的段落:《天水围的日与夜》中贵姐儿子和同学玩耍。
《天水围的夜与雾》分析
隐忍的社会诠释——《天水围的夜与雾》对于社会现实的分析《天水围的夜与雾》它的主题在片尾被完整的诠释:片尾字幕处,我们看到那些污黑的血渍力透纸背涌入我们的灵魂;它们如此隐匿地被穿插在一帧帧云淡风轻的手绘漫画中,看似和乐融融,实则却暗藏着悚人耳目的阴霾;而许鞍华的良苦用心亦藉由这一隐义性的设计立现出来。
念及影片前半段高志森指摘晓玲“白衬衣黑胸罩”的桥段,令人不由地慨叹;无论是言语上的隐义,抑或画面上的隐义,许鞍华都展现出了其“隐而不露”的驾驭功力。
皆言其此番“用力过猛”,或而更多是出于对本片家暴题材上的普遍态度。
“家庭暴力”确而是为本片的一大豁口,呈现为递进式地“扩裂”。
首先,它被启开于女主角晓玲多年前的那一次“港漂”,港漂的雏形是那台冒雨拖回老家的电视机;而后,这场漂泊昭然若揭于那个被贸然带回老家的香港男人,并最终爆发成一场锁链谜团背后的血淋淋的屠戮。
许鞍华拾起“在沉默中爆发”的勇气,决意呈现出天水围并不安静的另一番面向;但即是如此,许鞍华的“隐忍”犹然动辄人心。
抛离开“家暴”题材先入为主的念想,或而我们会发现,许鞍华的“隐忍”是透现于全片的,一如历久潜藏于高志森内心中的阴邪,于外“坦白从宽”,于内“抗拒从严”;想到那每一次房门紧闭的声响,便是其施暴的隐示,及至那拴系于门锁上的铁链,亦是其内心戴着镣铐的隐示;而这副镣铐,不仅是高志森用来拴住晓玲情感的枷锁,更是其封闭自身内心的绞刑架。
许鞍华的“隐忍”首先体现于《天水围的夜与雾》的叙事结构,夹叙夹议,现实与回忆相互穿插,再加上贯穿始终的对旁观者的审讯,致使一次线索简单的家庭暴力事件引发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性思考。
或许,许鞍华是在像孩童把弄拼图一般,把一件事情的事端原委打散,继而再一一拼凑成形;而《天水围的夜与雾》全片所呈现的递进式家暴过程,便就是拼图合成的过程。
这番追溯意味浓重的叙事结构,实则恰恰彰显了许鞍华的隐忍之味;她终于没有选择大声疾呼,而是客观冷静地把事端的真相抵触到事件中最脆弱的一环,继而再藉由这一豁口探触入命运的内核之中。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对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对人性的关注与思考作者:谢雨阳来源:《长安学刊》2011年第04期摘要:人性是文学的灵魂。
作为人类自我观望的一种方式,文学关注的重点离不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文学是电影剧本的蓝本和精神。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一直在追求表现人性,“人性”这一命题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紧密联系。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就是一部成功的关注人性、思考人性的作品。
关键词:人性;小人物;命运;许鞍华导演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154—03一、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小人物,他们不会在历史中留下印记,仿佛他们的生活再怎么波澜激荡,总是欠缺那种被注目、被记录的庄严。
所幸,电影记录了他们:他们的感伤,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爱情,他们生活静谧处的震颤。
在电影里,他们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同时也获得了生存意义上的尊严。
中国当代影片所描绘的小人物的生活,是具有东方特色的絮语般的平静陈述。
在这种陈述里,宏大的历史背景被揉碎,深刻的时代划痕被修补,成为某个小人物的心灵纹身,剩下的只是对人性本身的探寻,以及对生活本身的敬畏。
《天水围的夜与雾》以轰动一时的天水围灭门惨案为蓝本。
在影片中,任达华出演一位香港本地人,张静初饰演一位从内地来到香港的女性。
故事发生在两个成长环境不同的人之间,最终任达华杀死老婆和两个孩子后自杀。
虽然当时的新闻报道将男主人公塑造成一个邪恶角色,但在许鞍华的镜头下,却赋予了杀人者足够的杀人动机,以及宿命的悲剧感。
导演许鞍华在本片中以沉稳写实、去除矫饰的风格再现了这一发生在2004年轰动全港的天水围真实命案。
许鞍华没有把《夜与雾》拍成一部满足猎奇心理和提供感官刺激的电影,冷静到近乎冷漠的叙事背后,使人感受到许鞍华心底对香港这个物欲都市的厌弃。
晓玲来自四川乡下,家里连个电视机都没有。
所以她被来自香港的装修工人李森俘获芳心是符合逻辑的。
事实上,与李森的婚姻曾让晓玲父母的虚荣心大获满足。
香港需要天水围
香港需要天水围一部电视电影的胜利南方报业新闻时间: 2009年04月23日来源: 南方周末记者袁蕾发自香港再也不拍张爱玲了1978年,许鞍华从伦敦回来,发现了张爱玲,看她的《倾城之恋》,还有《第一炉香》,许鞍华大吃一惊:“怎么搞的?讲香港讲得那么好。
”她赶紧找了张爱玲其他小说来看,陆陆续续看了《连环套》、《惘然记》、《半生缘》。
1984年,许鞍华开拍《倾城之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好多香港文化人都喜欢张爱玲,听到自己要拍《倾城之恋》,他们都很兴奋。
许鞍华是把《倾城之恋》当成才子佳人的浪漫小说来看的,后来宋淇跟许鞍华见面,提醒她:这是一对狗男女的故事。
许鞍华表面应付着,心里完全不同意,她认定这是一个非常颠覆的、恋爱伟大到倾城的爱情故事,她决定要拍出张爱玲的“精髓”。
直到影片公映,许鞍华坐在戏院,越看越觉得不对,这好像不是自己从书上看到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对《倾城之恋》进行自我解剖: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
许鞍华终于明白自己错大了:范柳原和白流苏虽然不至于是狗男女,但最多只是饮食男女在互相较劲。
《倾城之恋》滑铁卢之后,许鞍华又拍了《半生缘》。
《倾城之恋》的挫败让她有点不服气;《半生缘》是她最喜欢的张爱玲作品;又能回到内地拍戏,许鞍华决定“试试看”。
“我不能说《半生缘》是成功的,至少不像《倾城之恋》搞错那么多。
”“如果我是聪明的,就不会再拍张爱玲;因为我不聪明,我才会拍了两次。
”许鞍华赌咒发誓不会再拍张爱玲,这个誓言终于被粉碎,今年4月2日,许鞍华执导的第一部舞台剧《金锁记》公演。
排演《金锁记》是因为香港焦媛实验剧团的邀请,这个剧团一直以探索女性剧场为己任,他们最著名的剧目是《阴道独白》。
“舞台我不熟悉,至少我熟悉张爱玲。
”许鞍华“两害取其轻”,挑的又是张爱玲作品里最好排的《金锁记》。
《金锁记》有现成的剧本,王安忆编剧、黄蜀芹执导过的。
《金锁记》也没有得到喝彩,人们对她的关注显然不在张爱玲上,而是她代表香港本土电影回归的力作《天水围的日与夜》。
论许鞍华“天水围两部曲”中的人文情怀
论许鞍华“天水围两部曲”中的人文情怀邢成武[摘要]许鞍华的“天水围两部曲”,《天水围的日与夜》向观者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天水围的夜与雾》向观者了展示人性恶的一面,纵观两部影片,其在空间形态和女性形象的设置上具有共通之处,同时这两个共通之处也是两部影片寓意展现的支撑点和承载物,本文具体就“天水围两部曲”中的空间形态和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读解导演对人性的探讨。
[关键词]许鞍华天水围两部曲空间形态女性形象人性一、“天水•围城”的思考者—许鞍华天水围,一个位于香港新界元朗的地方,原是一座小围村,上世纪80 年代末被港英政府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
本世纪初,由于接连发生了多起震惊全港的伦常惨案,天水围因此有了“悲情市镇”的名号。
如今,这里住着的居民仍然多为底层劳工,其中还有不少来自大陆的新移民[1]。
许鞍华以这个“天水•围城”发生的伦常惨案为创作背景,拍摄了“天水围两部曲”—《天水围的日与夜》和《天水围的夜与雾》(以下则以《日与夜》、《夜与雾》代指)。
在这两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在一幢幢大楼、一扇扇门窗之内的人生百态、善恶美丑;许鞍华也正是从这些生活常态中,展现其对人性的探讨。
“天水围两部曲”都是先从一个桥的摇移视点引向天水围的一幢幢大楼作为开始,结果却是两个极端,一个向善,一个为恶。
《日与夜》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贵姐早年丧夫,一个人靠辛劳工作供两个弟弟读书,婚后丈夫又早逝,人到中年,还要靠在超市卖水果抚养儿子;当贵姐遇到了住同一栋楼无依无靠的梁阿婆后,贵姐真心的帮助梁阿婆,最后在梁阿婆对女婿失去了期望的时候,贵姐又承担起了照顾梁阿婆生前身后事的责任。
影片处理的恬淡自然,于无声无息间打动观者的心灵,从而触动观者对人性的思索。
《夜与雾》主要讲述了一个从四川嫁到香港的新移民—王晓玲与丈夫李森之间的故事。
由于李森对年轻貌美的王晓玲很不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对其动辄就打骂相加,这让王晓玲身心俱疲,一次家庭暴力后,王晓玲通过社区议员的帮助,住进了妇女庇护中心,但最终因害怕丈夫要杀死两个女儿的威胁,回到了家,并最终被丧心病狂的丈夫杀害。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一、“鬼”不少人吃惊恐怖片《幽灵人间》(2001)出自许鞍华之手,多半因为它和许氏“重要作品”(譬如《千言万语》《女人,四十》、“天水围”姊妹篇、《黄金时代》等)在形式上大相径庭;更具体地说,作为一部“典型”的港产娱乐片,它似乎无关人文传统,无关大历史,更是与许鞍华立身之本的“冲淡型”纪实风格格格不入。
不过,惊讶之余,可以得到一个提示,那就是,许鞍华的银幕实践,有其跨类型的一面。
《幽灵人间》成绩不算差,当年的金像奖,它收获了三个提名一个奖;即便如此,坊间依然有说法,认为许鞍华是筹资需要,拍娱乐片救市,为下凡的文艺片导演作看似体恤实则保守的辩护。
许鞍华在自述中表露的则是另一番态度,自认“对这些阴森东西很有fascination,很有感觉”①。
但话说回来,虽然《幽灵人间》充斥血红与阴郁,最终落脚依然是父母子女的家庭伦常,毕竟,重点在于“人间”,而幽灵,不过平凡万象中一种。
就像电影里养老院老人说的:“一定有一只(鬼)会在附近。
”也就是说,《幽灵人间》形式上是许鞍华的例外,实质上属于她的常规。
当然,《幽灵人间》绝非许鞍华唯一一次现实主义以外的类型实践。
1979到1980,许鞍华连出两部惊悚片,《疯劫》和《撞到正》,后者鬼怪喜剧,前者疑似有鬼。
即使今天看来,《疯劫》一样堪称毛骨悚然,可以说,算得上许鞍华的一次“施暴”。
所谓施暴,不仅指泛滥的血光之灾(当然,电影里也不缺),更指影片中乖张迷离的人物命运和事件走向,一句话,没人救,也救不回来。
《疯劫》女主角叫李纨,刻意借取《红楼梦》,应该是为了标记她的贤妻良母属性。
影片一开头,她就死了,和未婚夫一起,成为树林中两具血尸。
在此之前,有一小段场景,暗示两人之间暧昧未决的情感关系,此外,功能在于引出影片中的观察者——邻居女青年连正明。
谋杀嫌疑人是附近居住的疯子。
连正明总觉得李纨之死疑窦重重,甚至感觉她回来过。
于是她开始独自调查,牵扯出未婚夫那来自澳门的舞女情人,继而发现,死去的女人不是李纨,而是舞女。
许鞍华:日常伦理叙事的转向
的和 ‘ 由心 而发 ’ , 不 的 商业 片基本 属于 后者 。” 这 在
个 意义 上 , 天水 围的 日与夜》 桃 姐 》 于典型 “ 《 和《 属 由 心而发 ” 的艺 术 片 , 演在影 片 中渗透 了 自己 的深 厚 导 阅历和 真挚情 感 。影 片成功 的关键 在 于作 品 中对 于 “ 生 的根 本性 无家可 归 ”这 一 残酷 现 实 的深 切 体 人
悟 。 天 水 围的 日与夜》 , 《 中 单身 母亲贵姐 的 日常 生活
和 孤寡 老人 阿婆 的经历 构成 了 影片 的两条线 索 。阿
鞍华 还拍 摄过《 女人 , 四十 》 《 妈 的后现代 生活 》 、姨 等
反映中老 年女人 生 活的 电影 ,反映 了人到 中年 以后 的复杂心 态 。虽然这 一期 间许鞍 华在 商业 类型 片 的 拍摄 方面 做过很 多尝 试 ,但 是总 体成 就仍 然没 有超 过她 的女性题 材 电影 。 晚近 这网 、 五年 , 许鞍 华 的电影风 格 又出现 了新
一
员 。他们 年龄在 3 上下 , 尚个 性 , 0岁 崇 张扬 自我 ,
、
敏 感伦理 事件的选 择
并在 电影 中加入 了商 业性 元素 ,形成 了后 来香港 电
题材 选择对 于 影片 意义 重大 ,选对题 材 也就 成
影所特 有 的商业 气质 ,也 为 当时 低迷 的香 港影坛 注 入 了鲜 活 的血 液 。这 期间许鞍华 拍摄过 《 劫 》 17 疯 ( 99
婆失去 丈夫 和女 儿的痛 苦 、女 婿及 外 孙对 其冷 漠 的
拒绝 , 击碎了老 人暮年 生命 中的希望 。贵姐 一家的热 情 相助成 了支撑阿 婆生活下 去 的力量 。 桃 姐》 , 《 中 勤
《天水围的夜与雾》
《天水围的夜与雾》作者:王世佳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2期[摘要] 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的一员,她擅于描写女性,尤其是边缘化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人物内心情感被深入挖掘。
许鞍华作为一位女导演以女性的细腻深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内心。
导演没有强加于观众一些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没有给片中不同的女性形象设定封闭的出路。
而是留给我们很多二次阅读的空间。
[关键词] 《天水围的夜与雾》许鞍华女性电影女性形象[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23许鞍华作为一位女导演,她从女性电影创作者独有的视角出发,创作了许多女性题材的影片。
她的作品观照女性的生存空间和心理情感的变化,如《今夜星光灿烂》、《客途秋恨》、《女人四十》等等。
她创作了许多个人化的女性角色,早期作品为了商业化间接地表露个人化风格,而《客途秋恨》、《今夜星光灿烂》是比较个人化的文艺片,是自我的书写,借助影像呈现理想自我,塑造完美的镜中像,但是许鞍华的电影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女性电影。
迄今为止,像简坎皮恩《钢琴课》这样真正的女性电影很难突破。
导演给女主角艾达大量的主观镜头,颠覆了男人看,女人被看这种传统模式,女性从被看的客体变为看的主体,而男性则变为被看者。
这种颠覆只是个例,然而在主流文化仍然以父权制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男女站在完全等同的视点上完成影片的创作以及影片的赏析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
许鞍华关于女性角色的挖掘虽然与简坎皮恩、阿涅斯瓦尔达、梅雅黛润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她是一位很真诚的女性导演,影片中的女性有很强的现实感,许鞍华毫不避讳地展示在男性视域主导下的女性生存状态。
《天水围的夜与雾》是继《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的又一作品,所不同的是《日与夜》叙事方式比较含蓄、内敛。
讲求电影叙事结构的内在张力,男性大部分是缺席的。
女性成为叙述的主体。
而《夜与雾》将男性与女性之间激励的矛盾冲突赤裸裸的呈现在银幕上。
《天水围的夜与雾》电影解说文案
《天水围的夜与雾》电影解说文案阿丽穿着单薄衬衫在餐厅忙碌衬衫下隐约可见一抹黑色她美丽的脸庞和美丽的身材吸引了餐厅的许多男顾客总是带着坏笑看着她甚至孩子们也取笑她这引起了她老公李牧的不满李牧是个低保户靠政府每月8000元的补贴养活一家四口但也只能满足温饱甚至两个女儿要交50块钱的学费李牧都拿不出来即便如此李牧也不出去找工作整天在家无所事事要么喝酒要么出去钓鱼阿丽要养家糊口她便来餐馆工作却因穿着问题惹怒了李牧刚回到家李牧就开始数落阿丽“像你啊”“白衣服里戴黑色胸罩”“扭来扭去勾引男人”“在小孩面前不要乱说话”阿丽解释是因为干衣机突然坏了没办法才这么穿可李牧依旧逼人我每个月没给你生活费啊你何苦犯残要外出工作李牧觉得阿丽是想赚到钱了就离开他阿丽对他这种莫名其妙就发火的性格已见怪不怪殊不知李牧的控制欲正一天天强烈晚上李牧将熟睡中的阿丽拖到房间用鱼线紧紧将她捆绑起来不顾她的哀求强行发生了关系两个双胞胎姐妹就在外面懵懂的看着这一切等李牧睡下后阿丽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坐到马路边上同是内地过来的老乡羡慕阿丽住在这个小区她也只能强颜欢笑其实阿丽是跟着李牧来到香港的她出生在一个贫困山区身为长姐的她小小年纪就出去打工后来为了赚更多的钱她出卖身体走进了红灯区遇到了来大陆打工的客人李牧两个本不该产生感情的人后来生活在了一起不久后阿丽怀了李牧的孩子李牧思索一番后决定跟阿丽回老家见父母那时候阿丽以为遇到了能带她脱离苦海的救世主却不知道自己悲惨的一生将要开始第一次见到大城市来的客人阿丽的父母有些不知所措但在听说李牧是个工程师后不惜一切代价都要留下这个金龟婿即便得知李牧在香港有老婆孩子也不介意甚至当看出李牧对另外两个女儿垂涎三尺的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李牧给阿丽家翻新了房子并在这里举办了婚礼婚礼上阿丽看着李牧对妹妹动手动脚却也是选择了忍耐之后李牧沉浸在人吹捧的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是肆无忌惮的骚扰家里的两姐妹然而他却忘记了他如今拥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有钱的基础上阿丽生下双胞胎后钱也花的差不多了岳母不再来给他们送饭岳父也不来叫他喝酒了他无法忍受这样的落差索性跑到岳父岳母家将看门狗装进麻袋抄起棍子一下又一下打着狗的惨叫声不绝于耳麻袋已经染满了鲜红他就那样发泄着自己的不满无人敢上前阻拦在这之后李牧带着阿丽和两个女儿回了香港阿丽以为回到香港后李牧会改变脾气却不想他更加变本加厉因为钱的原因他们经常起争执每一次都以阿丽挨打而告终每月8千的救助金他只给阿丽2千为了孩子阿丽一再忍耐但她越沉默李牧就越是娼狂阿丽只是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就被李牧赶出了门两个孩子也被扔了出来阿丽哭着收拾满地狼藉乖巧的女儿也在一旁帮忙就在这时邻居回来了李牧怕邻居看到就连忙让阿丽回屋里看到阿丽脸上的伤邻居心里已明白了大概阿丽也下定决心要离开李牧只因打破了一个碗阿丽就遭到了丈夫的拳脚相加万般无奈之下阿丽带着两个女儿躲进了妇女救助中心刚搬进来管理员就告诉她这里的地址要绝对保密以免被外面的家暴男们找到因为这里住着一群和阿丽有相同遭遇的女人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相互温暖在这里阿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可她要放下心来李牧催命一般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我不能说我在哪里这是秘密”“都说不能够说了你干嘛啊”“杀吧杀吧你杀光我全家吧”从阿丽住进来的第一天李牧就不停的打电话一天能打几百个阿丽被他折磨的几近崩溃接连几天找不到阿丽李牧便去找议员帮忙调解但这个年轻议员甚至不去了解他们的矛盾就一个劲的劝和他想早点调解完好尽快下班阿丽打定主意不跟李牧回去李牧气的就要打她议员这才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在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后李牧跪在地上祈求阿丽原谅一副要痛改前非的模样但阿丽并未从阴影中走出来她没有跟李牧回家而是去深圳投奔妹妹回到家的李牧并没有反思自己而是对阿丽的怨恨越来越深连出去买菜别人问到阿丽他都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最近很少见你老婆和女儿来买菜”“很快养两个女儿很不容易”“有什么办法”“就算自己不吃也要借钱买鱼虾蟹给她们”“养那么胖有什么用”“养胖之后宰了她们”小贩只当他是在开玩笑可回家后李牧却恨恨的磨起了刀第二天李牧找到了深圳为了逼阿丽跟自己回去他拿起刀划破了肚子看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阿丽知道自己逃不了了无助的她给妈妈打去了电话然而妈妈的一番话更是让她寒心在妈妈看来男人打老婆是再正常不过的只要忍着把日子过下去就行无奈之下阿丽只能跟李牧坐上了回去的车路上李牧主动抱起孩子阿丽以为李牧也许真的改变了可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刚踏进家门李牧就撕掉了伪装“我要报警你敢”“妈妈”“离婚我不想再忍受了我要报警”“买这么多东西给你都留不住你”两个孩子被吓得瑟瑟发抖李牧全然不顾孩子的哭喊再一次将阿丽打倒阿丽想去报警却被李牧恶狠狠的掐住了脖子挣扎中阿丽不慎踩在破碎的玻璃上这次家暴给阿丽敲响了警钟她知道如果还不离开她将遭受一次比一次暴力的对待这一次阿丽在警方的帮助下再一次逃到了妇女救助站只不过这一次她走的匆忙两个孩子没来得及带走她不敢想象李牧会对孩子做出什么禽兽行为这对孪生姐妹正在写作业爸爸却非要拉着她们做游戏姐姐听话的扯下他的裤子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邻居看见看到李牧毫无下限的恶劣行径邻居第一时间告诉了阿丽这已经不是李牧第一次对身边人下手早在他们结婚初期李牧就对阿丽的两个妹妹动手动脚阿丽整日活的胆战心惊一方面要小心惹怒李牧遭到暴打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李牧和女儿们的互动当她再一次被打到进了医院后阿丽直接逃进了妇女救助站正当她牵肠挂肚的思念女儿时李牧又给她发来了信息“你不回来我也无话可说了”“夫妻一场唯有给美仪美香收尸吧”阿丽想回去接孩子救助站的姐妹们让她找社工陪同可因为是节假日社工们都放假了于是就去找警察帮忙可警察却觉得她是小题大做根本不想浪费时间出警“警官你可不可以找人陪我回去”“他整天说要杀人”“我这次真的想跟他说清楚”“太太你这是家庭纠纷”“我们是警察”“警察是负责查案的”“警察不是社工”这一说法让阿丽倍感无助她神情忧郁的走出了警局回到家却看到大门被铁链子锁着不管她怎么敲门都无人应答她的心里越发慌乱一瘸一拐的走在大街小巷寻找李牧的身影最后终于在桥上见到了正在钓鱼的李牧带回了两个孩子阿丽牵着两个孩子跟李牧回了家准备和李牧把话说清楚可谁料刚进家门一把锋利的尖刀就插进了胸膛阿丽奄奄一息的倒在地上眼看着杀红眼的李牧举刀挥向两个女儿在弥留之际阿丽想到了李牧杀狗的场景也许她当时就应该知道李牧的为人在杀了妻子和女儿之后疯狂的李牧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还报了警“我妻子杀了两个女儿”“然后又捅了我几刀”“天水围天恒邨恒欣楼2514”“你妻子在哪里她自杀了”挂断电话后李牧撩起衣服给了自己一刀但没想到事与愿违警察还没到他因为失血过多而死而李牧的招数也没有得逞经过尸检警方发现阿丽死于他杀的结论一场屠杀终于结束了。
【《天水围的日与夜》电影观后感】天水围的夜与雾在线观看
【《天水围的日与夜》电影观后感】天水围的夜与雾在线观看《天水围的日与夜》观后感一天水围是香港的一个社区,曾因当年连环发生了几宗家庭悲剧,引起全港关注,被称为“悲情”社区,而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社区里。
香港导演许鞍华以她一贯的细腻手法,又一次把镜头对准香港底层市民的生存状态,涉及到中学生的成长问题、单亲家庭、孤寡老人养老等问题。
本片并没有将这个被香港媒体所描述的悲情社区天水围扩大化,而是将贵姐及其邻居粱阿婆之间简单、平淡、朴实而又充满温情的生活片断演绎得犹如一汩缓缓流动的溪水,慢慢地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女主角贵姐(鲍起静饰)是个中年寡妇,在一间超市工作,按部就班,尽职尽责。
与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生活说不上富裕,倒也一日三餐有保证,而且贵姐还是个热心、乐于助人的老邻居。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贵姐知道同在超市里工作的梁阿婆原来和自己是同住一栋楼的邻居。
于是,贵姐便多了一个心眼,时时关注这位孤寡老人。
在超市里,她会主动帮助梁阿婆做诸如搬运青菜的粗重工作;在电器商场偶遇梁阿婆要买电视机,阿婆为了省几十元钱选择自己搬运,但苦于年老体衰,又搬不动,于是,贵姐马上打电话把儿子叫来,帮忙阿婆把电视机搬回家,还帮助安装调试好。
当梁阿婆要去沙田探望已失去妈妈的唯一外孙时,贵姐放下手头上的所有事情,包括放弃暂时去探视生病妈妈而把爱给了最需要帮助的梁阿婆,表示要陪同其前往,令阿婆开心不已。
当阿婆满心欢喜带着自己用一生积蓄、精心为外孙和前女婿的媳妇准备的`金项链及金戒子到达,可想不到的是前女婿不仅不带媳妇来,还称外孙在打工,不让外婆见上一面,很冷漠的拒绝接受梁阿婆的一番好意,令老人伤心至极。
阿婆在回程时,不仅送上为贵嫂一家准备的同样一份金饰礼物,连前女婿拒收的统统送给了贵嫂。
此刻的贵嫂,看着眼前孤独无援的老人,真的不再忍心拒绝,只能告诉梁阿婆就暂时放在我这里保管吧,以后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尽管在我这里拿就是。
《天水围的日与夜》别一种电影
《天水围的日与夜》别一种电影[摘要] 一般的电影在人物设计及其关系设置上,大都采用二元对立的原则,即先找到主角,再找到他的对立面,由此形成第一层二元对立;主角有帮手,对立面亦有帮凶,由此形成第二层二元对立……如此分化,无穷匮已。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非主流电影,不采用二元对立的原则来设计人物、设置关系,不用冲突率来建构全片。
它源于并反映了有异于冲突、对抗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是香港电影里少有的一部让人感觉温暖的影片。
[关键词] 《天水围的日与夜》;冲突率;二元对立;温暖中国有多少种电影?尹鸿先生说,一种电影是政治电影,一种电影是商业电影,“在政治/道德和商业/娱乐电影的夹缝中,作为中国主流电影以外的‘第三种电影’,在默默地坚守和生长着”。
①对他的话,我们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中国应该存在三种电影:政治电影、商业电影和充满“对于电影艺术真诚,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人的真诚”的“第三种电影”②;第二种理解是中国存在两种电影:主流电影(包括政治电影、商业电影)和非主流电影(亦即“第三种电影”)。
2008年香港电影导演许鞍华推出的电视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不是一部政治电影――因为它不迎合政治,也不是一部商业电影――因为它不迎合市场,因此不是一部主流电影,而是一部非主流电影(第二种电影),用尹鸿先生的话说是“第三种电影”,我们姑且称之为别一种电影。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另类特征(一)人物设计及其关系设置在人物设计及其关系设置上,一般的电影大都采用二元对立的原则,即先找到主角,再找到它的对立面,由此形成第一层二元对立;主角有帮手,对立面亦有帮凶,由此形成第二层二元对立;主角的帮手亦有帮手,对立面的帮凶亦有帮凶,由此形成第三层二元对立……如此分化,无穷匮已。
这样,电影中的人物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方的行动以实现某项目的为旨归,另一方的行动以阻止前者实现某项目的为旨归。
而《天水围的日与夜》的人物设计及其关系设置颇为不同:我们从中几乎找不到对立面,所有的人物几乎都在一个阵营里。
天水围的日与夜
距离而非淡漠——《天水围的日与夜》1.《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是我看过最朴素的一部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叙述贵姐母子和他们身边的人的生活点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超乎人眼视觉的拍摄手法,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实,就像某篇影评说的,“以生活记录生活,以温情诉说温情”。
戏里对于这部电影,我所看到的主题是亲情。
亲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距离,有现实空间的距离,有生活阶层的距离,有时代产生的距离,有性格差别的距离……距离是确切存在的,但并不代表亲情的淡薄。
在我看来,亲情是人生中最稳固的一种感情,他是与生俱来的,无论发生什么,血浓于水这个词始终不会错。
影片的主角贵姐是个老好人,在伴侣过世之后带着儿子张家安独立撑起一个家。
贵姐的母亲病了住在医院,贵姐一直推托很少去看望母亲,她拒绝面对距离带来的陌生感,只是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做该做的事情,在亲人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忙,就像贵姐母亲所说,“她是一个只会做的人”。
在影片开头贵姐母亲的寿宴之上,我们见到了贵姐的两个弟弟,俨然一副事业有成中产阶级的派头。
他们带着各自的妻子在一旁打麻将,贵姐并不愿意参与,即使是后来替代其中上厕所的人上牌桌的时候,输了一盘也是争着要自己付钱的,这是生活阶层不同所产生的距离,他们并不在一个圈子里面,我们完全可以从贵姐行为举止的客气上感受到那种疏远。
麻将桌一旁的老母亲一直在抱怨还不开席,抱怨儿女们就顾着打麻将,在其身边陪伴的一位朋友笑道,“儿女给你摆寿宴,你就别那么多话说啦。
”这是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正值中年的儿女是撑起这个时代的顶梁柱,老一辈的人可以受到尊敬却难以融入这个圈子。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贵姐与工友阿婆的。
阿婆的女儿早逝,女婿带着她的外孙组建了新的家庭,只剩阿婆一人居住在天水围这个过于平凡的小区。
因为在生活中时常受到贵姐与其儿子张家安的帮助,阿婆屡次把自己买给女婿和外孙而他们又不肯收下的东西转送给贵姐,从开始的一包冬菇到后来的金戒指、金项链。
平淡生活温婉情怀——解读许鞍华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
平淡生活温婉情怀——解读许鞍华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郭晶晶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的经典之作,影片截取了香港天水围社
区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普通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切片,讲述了浓厚的母子亲情和和
谐的邻里关系.导演以一种温婉的情怀传达了她对天水围居民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
的终极思考.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郭晶晶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微言大义——对许鞍华《天水围的夜与雾》的双重解读 [J], 朱庆颜
2.浅析许鞍华电影的平民美学——以《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为例 [J], 刘
曼霖
3.天水围物语——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艺术手法探析 [J], 李平
4.诗意的现实主义与浓郁的人文关怀——评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J], 徐
红妍
5.现代电影的情绪结构分析——以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为例 [J], 何洪池;张建
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产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影评解说稿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解说文案镜头中的世界电影里的人生,我是木卫四和你聊聊关于电影的一切,晓玲是一名地道的四川姑娘,因为家里穷困她很小的时候便出去打工,第二年就用积攒的工资给家里添了一台电视机,长大后她一路闯一路走来到了深圳,并在一家夜总会当了坐台姑娘,在此期间她认识了李森,两人一来二去竟生出了感情,李森是香港人他年近半百原本从事装潢工作,与妻子共同抚养着二十出头的儿子,日子过的还算富裕而在得知晓玲怀孕后,她迅速与原配离婚娶她为妻,这原本是一桩美事但是却以一场杀人案而告终,一家四口均惨死家中,警察在仔细询问邻居欧太太,和晓玲的好友小莉等人后,这场凶杀案的真相才水落石出,原来当年晓玲怀孕后,她和李森先是一起回了四川老家,两人起初还算甜蜜,李森包揽了晓玲家的改造任务,将原本破败的家粉饰一新,并投入了不少物力财力,可渐渐他们之间的关系,由于晓玲家人的出现发生着微妙改变,李森看上了晓玲的二妹一直试图与她亲近,晓玲的父母不仅对女婿的作为视而不见,还想着怎么让自家人都沾上这个香港女婿的光,竟默许了李森的想法,于是李森强迫二妹和他发生了关系,从这之后李森心里开始起了变化,他原本就有城里人娶乡下妹的优越感,此时更认为自己在晓玲一家中的地位最高,晓玲生下孩子后,他们就在新建的房子里做起了生意,但是生意冷清,有一次因为晓玲的母亲说没钱给他做饭,气急败坏的李森就打死了家里的一条狗,用来震慑晓玲的家人,随后他带着孩子老婆去了香港,一家人住进了天水围,日子没过多久,李森好吃懒做的本性逐渐暴露出来,他不出去工作,而是靠每月政府发放的8000元的救济金度日,但这些钱对于整个家庭开支,和两个孩子上学的学费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于是晓玲每天在餐厅做服务员来补贴家用,但李森始终认为老夫少妻的组合,会使晓玲难守妇道,经常对她拳打脚踢使她备受折磨,次晓玲在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鞍华与《天水围的夜与雾》
作者:张双艳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2期
摘要:从1979年的《疯劫》到“越南”三部曲,从半自传的《客途秋恨》到翻拍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和《半生缘》,以及后来的《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天水围”系列,再到近期的《桃姐》、《黄金时代》,许鞍华的电影题材多样,风格迥异,但却始终关注现实,关注人的境遇,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气息,被誉为“香港新浪潮”导演中的“唯一女将”。
笔者将以《天水围的夜与雾》为例从城市化进程、人的欲望膨胀、妇女的家庭地位和香港的移民问题来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的生存与境遇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人的欲望;妇女家庭地位;移民问题
许鞍华有“天水围”系列,《天水围的夜与雾》是《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姊妹篇。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西北部,原本是一座围村,后来成为香港底层劳工阶层的居住区,近年来爆发过诸多失业、贫穷、自杀、家庭暴力、新移民等社会问题,以致被冠上“悲情城市”的称号。
其实许鞍华最初关注天水围的直接动机,源于一桩灭门凶杀案,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她惊讶的发现他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绝望激烈,而是充斥了日常生活化的平和,以一个家庭暴力的视角诠释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的无助和牺牲。
首先,这部电影反映了香港与内陆的经济差异,揭示了内地的贫穷落后,城市化进程中人的无奈。
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倒叙和插叙的方式,通过几个证人对案情的回忆,一点点揭开了事实的真相。
女主人公王晓玲家住四川一个特别穷困的小山村,十几岁作为大姐的她就不得不出去打工来补贴家用,她做过服务员,当过妓女,直到她遇到了香港人李森,他们由性生爱,最后结婚生子。
不得不说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被迫外出打工开始,她的命运就注定了不会有好结局。
现在的偏远山村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小小年纪外出打工,帮家里赚钱,大部分还都是女孩,城市的发达和繁荣,让大量的农村人员流入城市,可是城市的压力和竞争又岂是她们没有任何技能与学问的人能够立足的呢?于是他们看到了另一条相对轻松而又能赚钱的营生——做妓女,出卖自己的身体换取金钱,相当多父母根本不在乎女儿在外面究竟做的是什么,只关心女儿有没有给他们赚足够多的钱,正如影片中小玲两次回家,父母都没有问她在外面有没有受苦,或者疼惜她不让她再南下。
这种情况在农村真的很常见,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潮流,父母都以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为傲,比着谁家的孩子为家里带回来的钱多,却根本不关心女儿在外面的工作与艰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完全被金钱化,当晓玲刚生完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和照顾的时候,她的爸妈让晓玲的三妹来催促他们说她带回来的钱已经用完了,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生活,这就是赤裸裸的亲情吗?逼着晓玲一家来到香港,小玲也以为到了香港一切都会好的,而现实是李森在香港就是一个贫民,要靠政府救济来生活,晓玲因此想出去打份零工,而她的丈夫不肯,因此这成为一桩凶杀案的导火索,造成了李森对她的不信任和暴力倾向。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各种身份留在了城市,他们以为自己终于摆脱了贫穷,却不知又陷入另一个漩涡,他们始终生活在城市的最
下层,各个方面都得不到保障,生命如草芥一样随风飘摇,家庭问题频发,社会矛盾加剧。
这一些列的问题通过许鞍华的镜头真实的反映出来,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却没有人真正的关注这些边缘人的生活和境遇,而许鞍华导演却犀利的向这些问题发问: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尊严和出路在哪里?
其次,许导的这部《天水围的夜与雾》真是地揭露了人的无限膨胀的欲望。
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
王晓玲和李森之间在最初的时候也是很恩爱的,李森曾许诺给晓玲的老家装电话、盖房子、修路,也曾亲昵地给她洗头发,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关系开始恶化呢?李森在跟随王晓玲回到四川老家之后,由于晓玲父母对李森的高看,所以助长了李森的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气焰,感觉自己就像是他们家的救世主一样,正如李森在虐待晓玲时让她重复的一句话“没有你,就没有今天的我”,确实是这样,在香港只是城市贫民的李森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找到了男人的尊严,全家所有人都不敢忤逆他,所以他疯狂的性欲和残忍、扭曲的心态逐渐暴露,他当着晓玲父母的面对晓玲的妹妹垂涎三尺,并以此为要挟才娶了早已怀孕的晓玲,当晓玲的妹妹离家,晓玲的父母不再给他们提供食物时,他竟然愤怒地将两只看门狗活活打死。
回到香港后,李森的欲望更是变本加厉的膨胀,他除了自己不愿意外出找工作,依赖政府的综援,整天游手好闲之外,还常常监督晓玲,不让她出去打工,限制她的自由,他觉得任何男人都有可能对他构成威胁,让他失去对晓玲的控制和占有。
这种疯狂的占有欲望已经强烈的控制了他的心性,让他经常暴怒,然后暴打晓玲和两个孩子。
直至最后晓玲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他的时候,李森已经完全丧失理性,杀死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自己本来还打算把这个杀人案栽赃给妻子,因为不小心用刀子捅自己捅得太深,所以死掉了。
一个人可以残忍的杀死陪伴自己多年的老婆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孩子,这样的人该是有多么的残忍和冷酷!人性的异化和黑暗在李森身上暴露得淋漓尽致,人的欲望一旦得到暂时满足,人便不能接受再失去它的痛苦,所以当欲望无限的膨涨,理性逐渐减弱时,等待人的只有死亡。
再次,许鞍华导演始终关注社会底层的中老年女性,她们在社会及家庭中如何自处,如何生存等境遇。
家庭暴力始终是困扰中国女性的一个实际问题,在中国特别是农村,丈夫打老婆是一个很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且家里的妻子也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电影中,当晓玲给母亲打电话哭诉希望得到安慰时,她的妈妈淡定的说:“我们乡下人,哪个村,哪个巷头里都是男人打老婆的事儿。
”还劝她千万不要离开李森,可见在农村人的眼中有家庭暴露很正常,并且女人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的。
当被问到她的名字的时候,她总是回答她先生姓李,而不是回答自己的名字,可见丈夫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观念在晓玲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她已经完全屈从于传统的家庭观念,顺从命运的安排。
在救助站女人们凑在一起算命,很多女人也相信“宿命论”,抽风女阿琼完全以宿命为自己的精神依托:“到明年春天我和我的丈夫就会稳定下来,虽然现在分分合合,但是会白头到老的。
”当女人以“白头到老”作为自己婚姻幸福的标准时,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哀,实际生活中白头到老、恩爱如初的夫妻少之又少,很多时候白头到老的夫妻,他们自己也很无奈,困于种种环境和生活的压力,他们不能轻易的离婚,离婚后的妇女会被嘲笑、看不起,或者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凑合着过的心态,正如许导在拍《黄金时代》中萧红所说的一句话“女人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直到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虽然已经得到很大改变,但是在社会中还是有部分企业会有性别歧视、入职限制等等使女性进入职场的门槛提高。
在许导的另一部电影《女人
四十》中阿娥为了全家不停地操劳,既要上班工作,又要照顾全家的饮食起居,特别是婆婆去世后,公公老年痴呆,生活压力巨大。
这就是女人的真实写照,生活中不停地操劳奔波,为了生活而忍耐,所以许导电影中的女性都是缺乏自由的,始终和家庭、社会不停地周旋,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对家庭的付出要远远超出男性。
最后,许导的这部电影离不开香港这个大的背景,香港急速发展,导致大量的内陆人涌入香港,移民问题曾是香港与大陆的矛盾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香港的移民以女性为主,通常以婚姻途径移民香港。
天水围不是香港移民最多的地方,却有着很多移民地方的总体特征,教育程度低、消费力弱、夫妻不和等负面特征,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大部分移民的家庭收入低,家庭问题也较多,社会制度不健全,移民的各项生活指标得不到保障,所以导致各种矛盾尖锐,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电影中,晓玲因为家庭暴力问题,被送到妇女救济中心,在那里她过了一段相对快乐的日子,但是实际上救济中心并没有提供给她们实际的帮助,后来又有调节人员劝说让小玲和李森复合,说什么“床头打架床尾和”,必须得是在香港注满七年以上才可以申请到政府的综援,所以晓玲始终是处于被动的无奈地位,直到她临死前,她还向报警中心打电话请求派几个警察跟她一起回去面对有暴力倾向的丈夫时,被无情的拒绝了,这直接导致了晓玲和孩子们的死,直到最后阿莉尖锐地斥责警察局为什么当初不救她,这也成了所有观众心中愤怒的呐喊,如果当时香港警察局派人跟着,或许他们就可以逃过一死了。
可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当这件凶杀案暴露出来时,全社会都震惊了,明明有很多方法可以阻止这个案件发生,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成为救晓玲的武器,这不得不引人思考,是不是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多关注一下移民,这种制度是不是还有许多漏洞?移民问题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这种惨案还会继续发生,移民的各项权益就得不到保障,依旧会造成严重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其实,许导拍这部片子也是把这种普遍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希望引起香港有关部门的注意,做好移民的各项安置工作,避免各种矛盾的激化。
《天水围的夜与雾》是许导根据一个真实的凶杀案而拍的,因为它基于现实,所以总有社会各个方面的投影,不管是家庭暴力、妇女的地位还是香港的移民问题,许鞍华导演通过这部电影反映出了她对人的关注,对底层人们生活境遇的同情,她的电影因真实而震撼,因情怀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