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内蒙古集宁第一中(西校区)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集宁第一中(西校区)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西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 )A .“天”是否有意志B .“天”是否客观存在C .“天”是否施行“仁政”D .“天”是否高高在上2.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3.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无论元世祖怎么劝降,都坚持“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念,坚决不投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

这表明程朱理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A .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B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注重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4.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 .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5.《华夏乎国家乎》一文中写道“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年级文科综合本试卷满分为300分第一卷(选择题共140分)24、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的政权解读错误的是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C.专制主义集权思想浓厚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25、南宋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提出:“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

” 以下各项言论与陈亮明显不同的是A.“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D.“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26、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27、永乐初年,被政事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了,……自己纵然全力以赴没日没夜的干工作,还是很难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组成了明朝的第一任内阁。

这反映出A.取消丞相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是不合适的B.明朝的内阁制完全是此前丞相制度的复制品C.内阁的出现完全是出于降低劳动强度的需要D.明朝丞相制度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28、英国学者杰夫·代尔刊文指出,当前美国国内有种声音,“奥巴马的‘罪过,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处理对外事务的风格过于胆怯;二是在他总统任期内美国开始从其在世界各地的势力范围撤退”。

这种声音诞生的背景是A.美国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动摇B.奥巴马统治违背了宪法的精神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逐步增强D.美国国内不满奥巴马的外交软弱29、19世纪末,有人曾惊叹道:“在1870年以后你就无法编写英国经济史了”。

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 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答案】D2。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到:“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A.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礼”和“法”功能是异步同趋的,是一样的,均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和法家是不同的流派,没有渊源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下列有关太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

培养政治管理人才B。

广大中下层人士由此得到入仕机会C。

儒学教育实现了官方化D。

办学模式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B项说法错误,太学只是使少数中下层人士得到入仕的机会,广大中下层人士由此得到入仕机会的应该是科举制;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培养国家政治制度管理人才的官立学习,AC正确;太学同时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太学【名师点睛】太学①特征:学习内容为“五经”。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月考历史试卷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月考历史试卷

绝密★启用前【全国百强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月考历史试卷试卷副标题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自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论联合政府》 C .《共同纲领》 D .《上海公报》2.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 .民族关系 B .土地所有制D.政党关系4.“‘一国两制’这种具有某些复合式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

”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A.整合了联邦制的主要优点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5.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C.国民平等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6.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秦汉铁器制造渐成大业,是获利丰厚的行业之一,同样获利丰厚的还有一些经营畜牧业的大商家。

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流 B.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政策尚未执行 D.耕作方法出现革命性变化2.西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

这一变化A.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3朱熹曾自述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而他初次赴京赶考,随身携带的也只有某高僧的语录。

这反映了A.佛学与儒学有相通之处B.理学思想根源于佛学C.科举考试以阐释佛理为主D.儒学正统地位发生动摇4.下图为明代与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描绘,这反映了(注:黑框中注解番国在西海其人一手一足一眼一耳一鼻一口而)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B.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5.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朝即被推翻。

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A.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B.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D.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6.下图为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变化表。

据此可知A.西方教会加强对华文化侵略B.中国文化转型借力西方文化C.清末新政促使国人崇拜西方D.广东地区民众心态更为开放7.1944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要求各部队“对于国民党军队,我军谨守防地,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_20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_20

集宁一中—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分,共分).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这说明. 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 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 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 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答案】【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中逐渐形成的规范观念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深远,因此选项正确。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规矩形成于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之前并不存在,并非贯通整个中国历史;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中西比较表明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更多体现的是理性精神,不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故正确答案为选项。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关中自然环境恶化.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答案】【解析】【详解】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

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

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A. 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B. 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 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D. 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农民则将大批牲畜宰杀,此现象的出现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民以此消极抵抗,D 符合题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发展,是与人民的利益相符合的,只是工作中存在一些急躁冒进的思想损害了农民利益,A不正确;B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正确;C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3.改革20年后的小岗村可以形容为“江山依旧,旧貌犹存”。

沈浩(小岗村前任书记)认为小岗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其他明星村的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未给小岗村带来任何变化B. 小岗村的落后在于比其他明星村改革得要晚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D. 沈浩反对分田到户,要求恢复农业集体化的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小岗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其他明星村的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选项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小岗村带来了变化,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小岗村是最早进行改革的,排除选项B;沈浩不反对分田到户,但是认为分田到户最终阻碍了小岗村现在的发展,排除选项D。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届高三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 卡尔·贝克尔在《什么是历史事实》一书写到:“历史领域是一个捉摸不定的领域,它只是形象地被再创造,再现于我们的头脑中。

……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

”作者意在强调A。

历史是不可认识的B。

历史不是客观存在C。

历史是主观认识的产物D。

历史可以随意改造【答案】C【解析】“形象地被再创造,再现于我们的头脑中”是说历史是主观认识的产物,不同的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是可认识的,并且还是主观认识的产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也是客观存在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不可以随意改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 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前面所有的叙述都是为了最后“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这一问题做铺垫。

A选项是宗法制相配合的一个制度,不能是最深远;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选项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改变;D选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

3. 古罗马法学家的学说是构成罗马法律制度的基石之一,法学家以他们的学术权威和皇帝所授予的解答问题的权利,通过讨论问题,对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准确解决方案。

这反映出古罗马A。

法律创制的过程蕴含理性精神B. 立法机构主要由法学家构成C. 贵族垄断立法并随意曲解法律D. 学者享有等同法官的司法权【答案】A【解析】从材料“解答问题的权利,通过讨论问题,对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准确解决方案"中可以看出,罗马法通过对法律制度基本原则的批判性思索,才可把法学研究引向深入,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史实.4. 1927年4月至5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上,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并规定“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不得以中央委员及省委员兼任”。

集宁第一中(西校区)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集宁第一中(西校区)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2019届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西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一、单选题1.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 )A .“天”是否有意志B .“天"是否客观存在C .“天”是否施行“仁政"只装订不密封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D.“天”是否高高在上2.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3.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无论元世祖怎么劝降,都坚持“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念,坚决不投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

这表明程朱理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A.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B.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注重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信仰4.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25.《华夏乎国家乎》一文中写道“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秦汉铁器制造渐成大业,是获利丰厚的行业之一,同样获利丰厚的还有一些经营畜牧业的大商家。

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流 B.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政策尚未执行 D.耕作方法出现革命性变化2.西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

这一变化A.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3朱熹曾自述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而他初次赴京赶考,随身携带的也只有某高僧的语录。

这反映了A.佛学与儒学有相通之处B.理学思想根源于佛学C.科举考试以阐释佛理为主D.儒学正统地位发生动摇4.下图为明代与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描绘,这反映了(注:黑框中注解番国在西海其人一手一足一眼一耳一鼻一口而)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B.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5.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朝即被推翻。

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A.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B.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D.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6.下图为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变化表。

据此可知A.西方教会加强对华文化侵略B.中国文化转型借力西方文化C.清末新政促使国人崇拜西方D.广东地区民众心态更为开放7.1944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要求各部队“对于国民党军队,我军谨守防地,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6.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这说明()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 B.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 D.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17。

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

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A.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C.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18。

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

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19。

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

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C.唐朝设置节度使 D.汉初分封同姓王20.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风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1.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

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

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25.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到:“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2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下列有关太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培养政治管理人才B.广大中下层人士由此得到入仕机会C.儒学教育实现了官方化D.办学模式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27. 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2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29.阅读下列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下列评述正确的是()﹣﹣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集宁一中2017--2018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4分,共9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7.小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

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18.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括》),汤显祖(《明史》)等。

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 )A.程朱理学 B.宗法制度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度19.西周实行分封制,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的直接目的( ) A.发展封建经济 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制C.强化中央集权 D.巩固封建统治20.在某校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分封制下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毫无权力B.商朝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21.《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应是指()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C.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D.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2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3.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和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令 B.设置刺吏 C.取消封国 D. 创设御史大夫2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31.(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

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一观点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D. 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

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故C项正确。

嫡长子继承制在理论上有合法性,故A项排除。

对王权的争夺不仅仅体现在商周时期,故B项排除。

材料与一夫多妻制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属于备考的文化知识重点之一。

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后期,嫡长子继承制往往被破坏。

2.周厉王为了扩建宫殿,赊买了鬲从一块地。

鬲从怕周厉王不给钱,周厉王就托人捎话说:假如说我最后没有给鬲从购地款的话,就让老天爷罚我被流放好了。

这说明当时A. 已出现土地交易B. 王室权力衰败C. 宗法分封制瓦解D. 货币地租盛行【答案】A【解析】“赊买了鬲从一块地”“没有给鬲从购地款的话”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土地私下里的交易,A 正确;王室衰微是春秋战国时期,B错误;宗法制分封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C错误;此时没有货币地租出现,D错误。

3.春秋时期,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等,无不凭借其宗族势力,令王室吃尽苦头,致使公室有了“去大族不逼”的感叹。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古代,正月初一百官要朝见天子,被称为“大朝会”。

朝会制度源于西周,天子接见诸侯的目的是“图天下之事”,同时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谓之“图考绩”。

由此可知,“大朝会”()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有效减少了决策的失误C.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 D.为皇帝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

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C.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D.加强皇权削弱相权4.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5.据史科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

明清这两种分封()A.背景相同 B.目的相同 C.对象不同 D.内容相同6.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

这一做法()A.通过分散相权保障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7.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时,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①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自()A 《共同纲领》B 《1954年宪法》C 《论联合政府》 D《双十协定》2.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国家,进而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A 民族关系B 土地所有制C 国家统一D 政党关系4.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

这段话主要说明“一国两制”()A 整合了联邦制的主要优点 B 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C 发展了联邦制的柔性特征D 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5.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 B 社会主义原则C 依法治国原则D 公正平等原则6.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的政策。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A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C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主动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7.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A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 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C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崛起 D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8.有媒体评论这样一个国际组织,“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每小题3分,共48分。

)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自()
A 《共同纲领》
B 《1954年宪法》
C 《论联合政府》 D《双十协定》
2.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国家,进而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 民族关系
B 土地所有制
C 国家统一
D 政党关系
4.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

这段话主要说明“一国两制”()
A 整合了联邦制的主要优点
B 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C 发展了联邦制的柔性特征
D 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5.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 B 社会主义原则
C 依法治国原则
D 公正平等原则
6.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的政策。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
A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C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主动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7.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C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崛起 D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8.有媒体评论这样一个国际组织,“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材料中的“它”是指()
A 世界贸易组织
B 欧洲联盟
C 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不结盟运动
9.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促使法国退出北约。

随后处于意识形态前哨的联邦德国,也缓解了与民主德国的紧张关系,实施了“新东方政策”。

这表明当时()
A 法德两国的外交政策已经摆脱冷战轨道
B 法德两国退出了资本主义阵营
C 法德两国的政策对两极格局形成了冲击
D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10.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以阻止东、西柏林的往来。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中“反法西斯”的含义是()
A 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
B 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 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 阻止美苏冷战升级
11.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旨在()
A 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 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C 培植新兴地主阶级
D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12.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A 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B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能够减轻农民的负担
D 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13.《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均衡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代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程度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C 导致自耕农的衰退
D 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14.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时指出:“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

”这个朝代可能是()
A 西汉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5.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C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D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16.明清时期,中国引进了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客观上反映了()
①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②世界各大洲之间联系加强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④统治者扩大对外交往的意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国第37任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加之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使得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他在堪萨斯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改善美国的不利处境,他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材料二台湾问题不仅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更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关键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台湾当局,阻挠中国的统一。

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但美国在接受中国关于中美建交涉台三原则的同时,又炮制了《对台关系法》,继续保持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从而使台湾问题成为至今影响中美关系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中美建交过程中美国反复的举动,所显现出的意图就是要将台湾问题作为其制衡中国的一项“筹码”。

材料三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措施。

40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经贸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和平统一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的承认。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大义所在。

“祖国必须统一,祖国也必然统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要在中国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是指什么?(2分)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台湾问题的实质,(2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8分)
18.(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初期,总是会采取奖励垦荒、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材料二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其所著的《中国过去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中国在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在农业生产革命、货币信用革命、城市消费革命、科学技术革命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手工业领域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因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体系本身缺乏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国家以暴力手段打破为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原因(4分),导致自耕农走向破产的因素有哪些(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历史事实说明材料中所列任意三项项革命的具体表现(9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手工业中的哪一领域(1分),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因素有哪些(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