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4类似物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合集下载

CombretastatinA4类似物研究新进展

CombretastatinA4类似物研究新进展
- 1[ 7 ] [ 8 ] [ 6 ]
行其骨架结构的进一步改造的研究 。研究的总体思 又能 路是在引入其他具有抗肿瘤活性基团的同时 , 够保持二苯乙烯顺式结构的母体构效 。 近年来, 在 CA4 的骨架结构中纳入查尔酮、 黄酮、 咪唑、 三唑、 吲 哚等基团, 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受体结合, 从而形成多 靶点药物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具体总结如下。 3. 1 查尔酮类衍生物 查尔酮是植物体内合成黄 酮类化合物的前体。 由于分子具有较大的柔性, 可
524
中国新药杂志 2012 年第 21 卷第 5 期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2012 , 21 ( 5 )
后得到化合物 6b, 其活性增加了 10 倍, 原因可能是 甲基的存在有利于保持目标化合物顺式结构的稳定 性。该类化合物的磷酸盐 6c 和 6d 作为前药已进入 Ducki 等 又研究了将甲 临床前研究阶段。 后来, 基换为芳香环的化合物 7 , 其活性也显著高于 CA4 。 化合物 6 ~ 7 的结构式见图 4 。
Advance in research of Combretastatin A4 analogues
2 ZHANG Xiaomeng1 ,ZHANG Wenping1 ,ZHANG Cang1 ,LU Guoyuan2 ,LIU Xiaorong1,
( 1 Nanjing Sanhome Pharmaceutical Institute,Nanjing 210038,China; 2 School of Chemist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 Abstract] Combretastatin A4 is an antitumor compound isolated from African shrub Combretum caffrum. It displays antitumor effect as a tubulin inhibitor.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CA4 analogues in recent years,focusing on th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the A ring,B ring and the backbone. [ Key words] CA4; antitumor; tublin inhibitor; structure qualification 微管是细胞的关键成分, 在肿瘤血管细胞有丝分 裂期参与了染色体的定位移动, 与细胞运动、 附着和 胞内转运密切相关。微管蛋白是抗肿瘤药物的一个 主要靶点, 为一种异二聚体蛋白, 在细胞分裂中发挥 重要作用。微管蛋白抑制剂是临床上最有效的一类 抗癌药物, 通过对微管的解聚或稳定作用而发挥其抗 癌功效。目前, 临床上应用的微管蛋白抑制剂有长春 长春碱、 紫杉醇、 秋水仙碱等。然而, 这些药物 新碱、 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疗效欠佳, 而且对正常组织有一定 1a ) 系从非洲 的破坏作用。Combretastatin A4 ( CA4, 灌木矮柳树 ( Combretum caffrum) 的树皮分离得到的 一种顺式二苯乙烯类天然产物, 上世纪 70 年代末, 通 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广筛发现, 由 Oxigene 公司进 一步临床开发。其作用靶点与秋水仙碱类似, 而活性

两类抗肿瘤多肽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两类抗肿瘤多肽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两类抗肿瘤多肽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化疗是肿瘤治疗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

目前,化疗不仅仅是一种姑息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的手段,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根治性方法和手段。

然而,随着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肿瘤多药耐药现象,大大降低了化疗药物的疗效。

因此,寻找新的化疗药物迫在眉睫。

通常,新药研发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对现有药物的化学改造,二是寻找发现新的药物。

本论文第一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目前已经临床应用的抗肿瘤多肽放线菌素D的化学改造方面,以期得到毒性更低、应用范围更广的新的放线菌素D的类似物,进而研究这些类似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及体内抗肿瘤活性。

第二部分则主要研究新发现的具有不同于传统抗肿瘤药物的新的作用机制的抗菌肽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以及在抗多药耐药肿瘤方面的应用潜力,以期为发展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及为多药耐药的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1、抗肿瘤多肽放线菌素D类似物的合成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MD)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一种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由两个对称的序列为Thr-D-Val-Pro-Sar-L-MeVal的环状五肽连接一个杂三环发色团组成。

其比较窄的抗肿瘤谱及较大的毒性,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本研究主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放线菌素D进行了化学改造,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毒性及作用机制。

我们研究了本实验室设计合成的2位上的D-valine或者5位上的N-甲基-L-valine被D-phe,L-或者D- N- Methyl-valine、N- Methyl-isoleucine、N-Methyl-leucin、N- Methyl-phelalanine及sarcosine取代的一系列类似物的抗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大部分D-valine被取代的类似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和体外细胞毒性都明显低于AMD自身,但是有三个N-Methyl-L-valine被取代的类似物具有与AMD自身相当、甚至更强的体外细胞毒性。

喹诺酮—药物史系列15

喹诺酮—药物史系列15

喹诺酮—药物史系列15之前我们介绍了三种著名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磺胺和头孢菌素,今天我们来介绍一种同样十分有名的合成抗菌药—喹诺酮。

喹诺酮(quinolon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母核的化学合成抗菌药,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的抗菌剂。

广谱高效的喹诺酮类抗菌药是当代抗感染化疗中最有希望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氟喹诺酮类药物毫无疑问是抗生素家族中的强势者,它们长期以来占据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的前两位,其销量仅次于头孢菌素类。

在我国,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7年我国临床常用抗菌药使用构成中,喹诺酮类药物占总消耗量的13.05%,位居榜首,其中的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各占8.13%和4.51%。

1 喹诺酮药物的发现与许多著名的药物(青霉素和安定)一样,喹诺酮药物的发现也是源自一次意外。

它的诞生可追朔到合成抗疟药氯喹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副产物—7-氯-1-乙基1,4-二氢-4-氧代-3-喹啉羧酸。

尽管该化合物在体外仅对若干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弱的活性,但是这个发现促进了设计和合成新类似物的研究。

1962年,Lesher报道了8-氮杂喹诺酮环系的衍生物萘啶酸,这是第一个上市的喹诺酮类药物,也是后来形成的喹诺酮家族的祖先。

萘啶酸对某些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具有好的抗菌活性,并被成功地用于治疗尿路感染。

然而,细菌的耐药性仍是个棘手问题。

同时因为萘啶酸血药水平较低,所以该药对于许多全身性感染无效。

基于此,萘啶酸在临床上使用不久,即仅作为现有化疗方法(如磺胺类药物治疗尿路感染)的一种补充。

尽管萘啶酸的抗菌谱窄,仅对部分革兰阴性菌具有中等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尿道感染,但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并且与其他类抗生素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等优点,便很快引起了药物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此后,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与发展缓慢下来。

2 喹诺酮药物的结构演变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二苯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二苯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二苯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郑武【摘要】@@ 自1960年Rohn & Hass公司发现第一个二苯醚类除草剂以来,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受到极大关注.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活性、抗植物病毒、抗微藻、除草、杀菌、抗炎、毒鱼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氨基肽酶、HIV 蛋白酶、果胶酶等重要的生物活性[1~3].从开发高生物活性、低毒、低成本的农药出发,综述国内外有关二苯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1(029)005【总页数】3页(P155-157)【关键词】含卤素二苯醚类化合物;含三氟甲基二苯醚类化合物;含硝基二苯醚类化合物;生物活性【作者】郑武【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23.24+自1960年Rohn&Hass公司发现第一个二苯醚类除草剂以来,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受到极大关注。

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活性、抗植物病毒、抗微藻、除草、杀菌、抗炎、毒鱼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氨基肽酶、HIV蛋白酶、果胶酶等重要的生物活性[1~3]。

从开发高生物活性、低毒、低成本的农药出发,综述国内外有关二苯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1964年,Geigy[4]报道了广谱抗菌剂三氯新的合成(见图1)。

它是一种低毒、高效、广谱且性能优良的酚类抗菌剂。

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酵母及病毒、抗生素菌、非抗生素菌等均具有广泛的杀灭和抑制作用,现已通过FDA认证并被列入欧共体化妆品指南有效防腐剂名录。

2004年,马梦林等[5]合成溴氯混合卤代羟基二苯醚类化合物,通过溴化合成一溴代、二溴代产物(见图2)。

与市售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杀菌剂进行抑菌对比实验,初步的杀菌活性表明,溴氯混合羟基二苯醚比只含取代基的羟基二苯醚杀菌能力强。

端粒酶抑制剂

端粒酶抑制剂

端粒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能以自身的 RNA为模板,反转录成端粒的重复单元TT AGGG加到人染色体末端,阻止端粒随细胞分裂而缩短,使细胞绕过衰老途径成为永生化细胞,导致人类肿瘤的发生。

以端粒酶为靶点,可以有多种治疗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重点对新型G ‐四联体稳定剂类端粒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及其他新型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关键词:端粒酶抑制,G‐四联体,逆转录酶抑制剂,肿瘤,研究进展The new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lomerase inhibitorsin cancer therapyKeywords:telomerase inhibitors,G-quadrplex DNA,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Tumor,research progress引言:端粒酶作为一种负责延长端粒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对于细胞染色体的稳定性和细胞活性的维持有重要作用,端粒酶的活性在正常组织中被抑制,而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其阳性率可达 84% ~95%,人体绝大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端粒酶活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针对这一现象,并结合端粒酶本身的特点,人们开发出端粒酶抑制剂,应用不同端粒酶抑制剂针对端粒酶的不同组分及作用途径进行破坏或阻断,从而抑制端粒酶活性最终限制肿瘤的生长及发展,这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索的一个方向。

1端粒与端粒酶概述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DNA片段和蛋白组成,其主要功能是维护染色体的完整性,端粒长度随着有丝分裂逐渐缩短,当缩短至不能维护染色体稳定时,则导致细胞凋亡。

人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富含GC 的重复序列,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有:①保护染色体末端完整性;②参与染色体的定位和复制,保证细胞的正常分化与繁殖;③与细胞凋亡和永生化关系密切[1],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末端逐渐缩短(图 1、2),当端粒缩短至l隔界值(4kb)以下时细胞趋向凋亡。

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黄思思1周芊芊1罗婷1谢伟全1,2(1. 南华大学药学院 衡阳 421001;2. 桂林医学院药学院 桂林 541001)摘 要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传统的中草药成分,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近年来,其抗肿瘤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香豆素类化合物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分裂周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抗氧化以及调控多种蛋白和酶的活性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关键词香豆素 抗肿瘤 机制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01-0070-05Research progress in anti-cancer mechanism of coumarinsHUANG Sisi1, ZHOU Qianqian1, LUO Ting1, XIE Weiquan1,2(1. School of Pharmacy,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2. School of Pharmacy,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1, China)ABSTRACT Coumarins are traditional herbal ingredients that are commonly found in nature. In recent years, their anti-tumor effects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coumarins exert anti-tumor effects through inducing apoptosis, blocking cell cycle, inhibiting tumor angiogenesis, tumo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and antioxidation, and regulating the activities of various proteins and enzym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coumarin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umarins.KEy wORDS coumarins; anti-tumor; mechanism据全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1 930万例新增癌症病例和近1 000万例癌症死亡病例[1],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新进展_张飞飞

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新进展_张飞飞

* E-mail: zhouch@; Tel.: & Fax: 023-6825416. Received July 22, 2009; revised October 20, 2009; accepted November 11, 2009. 西南大学人才引进基金(No. SWUB2006018)、西南大学高新技术培育基金(No. XSGX0602)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No. CSTC2007BB5369)资助项目.
2010 年第 30 卷 第 6 期, 783~796
·综述与进展·
有机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Vol. 30, 2010 No. 6, 783~796
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新进展
张飞飞 周成合* 颜建平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 咔唑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芳杂环化合物, 分子内含有较大的共轭体系和强的分子内电子转移, 这种特 殊的刚性稠环结构使咔唑类化合物表现出许多独特的性能及生物活性, 在光电材料、染料、医药、超分子识别等多领 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 更为重要的是咔唑类化合物易于进行结构修饰, 在咔唑环上可方便地引入各种功能基, 咔唑 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开拓咔唑类化合物潜在的新用途, 成为近些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且发展迅速. 结合自己的工 作, 参考国内外文献, 全面综述了咔唑类化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光折变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染料、医药和 超分子识别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新进展, 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 咔唑; 电致发光; 染料; 抗癌; 超分子识别
较早应用于发光器材的咔唑类小分子主体材料是 化合物 1a 和 2a, 其中, 化合物 1a 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小 分子 OLED 材料, 其三重态能级只有 2.56 eV, 可用作红 光和绿光的主体材料, 而应用于蓝光器件则难以提高器 件效率[14]. 将蓝光磷光材料 FIrpic 掺杂到具有较高三重 态能级的主体材料 1b 中作为发光层[15], 可使激子直接 陷在 FIrpic 发光中心上, 避免了能量转移造成的损失, 提高了发光效率, 获得了发光率比用 1a 和 2a 作主体时 更高的器件, 得到最大外量子效率为 10.4%的蓝光器件. 化合物 2a 虽然三重态能量较高, 可以用作蓝光主体材 料, 但热稳定性不好, Tg 只有 55 ℃. 化合物 2b 是把 2a 中间的苯基换成吡啶基, 当以 FPt 掺杂制成单层器件时 可获得白光, 得到内量子效率近 100%的白光器件. 可 见主体材料的选择对蓝光器件的发光性能影响很大, 合 适的主体材料对提高蓝光磷光器件的效率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 目前已有一些三重态能隙较高的咔唑小分子设 计合成出来, 如 3a 和 3b 等[16]. 化合物结构见 Scheme 1.

放线菌素D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

放线菌素D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

上, 设计全合成 了包括 9 个新类似物在 内的两类共 1 /-MD类 似物.保持环肽 2 D—a 不变 , 肽 5 3 ̄ A 位 Vl 环 位分
别 用 Sr D— eL u和 MeI 等 氨基酸替换 以改变侧链基团长度 , a, M —e —e l 合成 了类 似物 8  ̄8 ;以环肽 2位 D P e b e —h
( h :Rl h H , 2=C C 3 2 D P e ,Mel 2 D( i : 8) =P C 2 R H( H ) ;[ —h — e ]AM 8 ) l
R 1=P C 2 2 C C 3 C 2 H ; [ —h - e e 2 M h H ,R = H( H ) H C 3 D P e ,LM — u ]A D L
收稿 日期 : 0 9¨-6 20 一 0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批准号 : 04 0 0 、 39 0 9 )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 目( 批准号 : 0 7 7 05 ) 20 0 30 2 、兰州大学交叉学科青 年创新研究基金( 批准号 :L U 0 59 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Z 20 0 ) 批准号 :l jk -0 94 资助. z by2 0 - u 0) 联系人简介:张邦治 , ,博士 , 男 讲师 ,主要从事多肽生物化学与药物化学研究.E m i h nb@l .d . n — al a gz z eu a :z u
( c R1=C C ) ,R 8 ): H( H3 2 2=C C 3 C C ;[ V 肿瘤 有 较 好 的疗
Lu ] A e 2 MD( d : =C C ) ,R 8 ) R1 H( H3 2 2=C C C 3 2 D—a H2 H( H ) ;[ V l , D M —e 2 MD( e :R — eLu ]A 8 ) l=C C 3) ,R H( H 2 2:C C C ) ; H2 H( H3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规范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规范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抗肿瘤药物分类⑴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⑺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2.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试验目的1.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的方法:1. MTT还原法1.1基本原理:四氮唑[MTT,3-(4,5-dimethylib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酎。

创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创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创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标题:创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摘要:创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药物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入手,介绍了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原则和常用的结构改造方法。

同时,深入探讨了抗肿瘤药物合成中的关键步骤和合成路线的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的创新合成方法,展望了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合成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药物设计;结构改造;合成生物学;发展趋势1. 引言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但存在许多副作用和抗药性问题。

因此,寻找创新型抗肿瘤药物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2. 抗肿瘤药物设计的方法和策略2.1 药物设计原则抗肿瘤药物设计的目标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在药物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选择合适的靶点:通过研究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选择与肿瘤密切相关的靶点,如癌细胞增殖和逃避凋亡的关键调控因子。

(2)提高药物的亲水性:亲水性药物更容易在体内吸收和分布,降低药物在非靶组织的积累,减少副作用。

(3)降低药物的毒性:通过合理设计药物结构,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4)增强药物的靶向性:通过引入特异性结构单元或靶向配体,增加药物与靶点的亲合力,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5)提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通过合理调节药物的代谢速度和排泄途径,提高药物的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

2.2 结构改造方法结构改造是药物设计中常用的策略之一,一般通过对已有药物结构进行改造,提高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常用的结构改造方法包括:(1)引入新的官能团:通过引入新的官能团,如氨基、羟基、硫基等,增加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提高活性。

(2)改变芳香系统:通过改变芳香环的数目、位置和取代基,改变药物的亲水性和亲脂性,调节药物的分子电荷分布,提高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新型脱碳木脂素类化合物合成方法与肿瘤抑制活性研究

新型脱碳木脂素类化合物合成方法与肿瘤抑制活性研究

细胞 ( l) 行检 测.结果表 明 : He 进 a 化合 物 2 ~2 a g对 4种 癌 细胞 均有较 强的抑 制作 用 ,尤其 是 对人肝 癌细胞 B l 4 2的抑制 效果 明显 , 中化 合 物 2 e 70 一 其 b显 示 出比相 同条件 下 紫杉 醇更 好 地抗 癌抑制 活性 (C。 1 .  ̄ / ) 说 明所合 成 的 芳基 烯二 聚 化合 物 2 I 。:8 9/ mL , g b具有 更好 的应
文 章编 号 :6 4 2 7 ( 0 2 0 —0 20 1 7 —9 4 2 1 ) 90 6 - 5
新 型 脱 碳 木 脂 素 类 化 合 物 合 成 方 法 与 肿 瘤 抑 制 活 性 研 究
向建 南 , 刘开 建 , 君 姊 , 志 武 李 梁
( 南 大 学 化 学化 工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湖 40 8 ) 1 0 2
第 39 卷 第 9 期
2 0 1 2 年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0. 1 39, No. 9
9月
J u n l fHu a iest ( t rlS in e ) o r a n nUnv r i Naua ce c s o)C (I/ h ( H0 0 新 催 化 体 系合 成 了一 系列 新 型脱 碳 木 利 (I/ o I) P P 0) R/ 。 脂 素类化合 物 (a g , 2  ̄2 ) 并采 用 MTT比 色实验 法 ,研 究 了所 合成 化 合 物体 外抗 肿 瘤 抑制
活性 .分 别 对 人 乳 腺 癌 细 胞 ( C 一) 人 肝 癌 细 胞 ( e 7 0 ) 人 肺 癌 ( 4 ) 人 子 宫 颈 癌 M F7 , Bl 42, 一 A5 9 和

聚异戊二烯基三胺的合成及生理活性评价

聚异戊二烯基三胺的合成及生理活性评价
第 2 2卷 第 4期
2 1 年 7月 01

学 研

中 国科 技 核 心 期 刊
h y@ h n . d . n x j e u e u c
CH EM I CA L RESEAR CH 聚 异戊 二烯 基 三胺 来自合 成及 生理 活 性评 价
甘 莹, 王朝义, 何利华, 王超杰, 瑾 赵
we e c nfr e b m e ns r o im d y a of nu l a ma ce r gne i r s na e pe t o c py, m a s p c r m e r tc e o nc s c r s o s s e t o ty ( S) a lm e n l i M nd e e nta a yss.I h a tm e,M TT s a sa o e o e l a e t e i i— n t e me n i a s y wa d pt d t va u t hepr l l m
收 稿 日期 :O 1 2 2 . 2 l —0 — 6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项 目(0 7 0 7 0 l 0 1 ; 南 省 科 技 厅 重 点 科 技 攻 关 项 目( 7 12 7 O 4 0 1 2 1 1 5 ;河南 大 国 28 2 2 ,9 9 3 0 ) 河 o 2 O 2 O o ,i 2 0 30 9 )
Ke wo d : o y s p e y a n ;s n h s s i l g c la tv t y r s p l io r n l mi e y t e i ;b o o ia c i iy
肿瘤 细胞 基 因编码 的 P 糖 蛋 白( —p 高 表达 是导 致药 物外 排增 加 从 而发 生 耐药 性 的 主要 机制 , 是 导 一 Pg ) 也

具有生物活性的二氮杂环化合物研究

具有生物活性的二氮杂环化合物研究

具有生物活性的二氮杂环化合物研究引言:二氮杂环化合物是一类含有两个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使得它们在生物体系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近年来,随着对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的深入,二氮杂环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具有生物活性的二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领域。

一、二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二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催化剂或溶剂催化的环化反应。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过渡金属催化剂和有机催化剂。

过渡金属催化剂通常使用过渡金属复合物,如钯、铑和铜等。

有机催化剂则通常是由含有氨基、胺基或磺酸基等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构建而成。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催化剂的一氮杂环化合物转化为二氮杂环化合物的方法,如通过N-O键裂解、重排反应等。

二、具有生物活性的二氮杂环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具有生物活性的二氮杂环化合物在药理学上表现出多种活性,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等。

例如,一些二氨嘧啶类化合物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通过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周期调控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一些三嗪杂环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并对多种耐药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另外,某些具有双环和多环结构的二氮杂环化合物被证实对抗炎症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减轻炎症症状和病理损伤。

三、二氮杂环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二氮杂环化合物已成为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

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良,这些化合物可以用于制备新型的药物和药物候选化合物。

例如,一些具有三嗪环结构的二氮杂环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的合成中。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嗪环的配体和取代基,在分子结构上进行改良,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还有研究者利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来包裹二氮杂环化合物,以提高它们的药物输送性能和药效。

结论:通过对具有生物活性的二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活性。

这些化合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学过程,还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候选化合物。

胆甾醇硫酸酯钠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

胆甾醇硫酸酯钠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

合 成
文 章 编 号 : 0 5 9 6 ( 0 8 0 — 4 4 0 10 —1 4 2 0 ) 40 1—5
中 图法 分 类号 : 2 . 9 06 9 2
文献标识码 : A
Ab t a t: e s d u c o e t r ls f t ( s r c Th o i m h ls e o ula e 3),a n t r 1s e o d f o ma i c no e ms,wa a u a t r i r m rne e hi d r s s nt sz d fo Ch ls e o y s la i n a r n f r a in o o i m o y he ie r m o e t r lb u f to nd ta s o m to fs d u i n.Fo n lg e ( a, ura ao u s 3 3 3 3 b, c, d)o ( ) we e s nt sz d a d c r c e ie y I ,H n f 3 r y he ie n ha a t rz d b R a d”C NM R. Ther b oo ia i i lg c l a tvt wa n e tg t d nd t e e uls s o d t t h o p u 3 a c i iy s i v si a e a h r s t h we ha t e c m o nd b nd (3) diplye s a da
性 试 验 。 果 是化 合 物 3 体 外 对 肝 癌 、 颈 癌 、 胃癌 细胞 株 的 生 长 具 有 一 定 的 抑 制 作 用 , 合 物 ( ) 肝 结 b在 宫 人 化 3对
癌 细 胞 株 的生 长 有 一 定 的抑 制 作 用 。

5α,8α-过氧甾醇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5α,8α-过氧甾醇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5α,8α-过氧甾醇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近几十年来,各国研究者都在致力于开发高效、低毒的癌症治疗药物。

天然药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含有的活性化合物是药物发现研究中先导结构的重要来源。

据相关报道,1981<sup>2</sup>012年,约46%的上市药物的结构来源于天然产物、天然产物衍生物及天然产物类似物。

由于天然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性、立体复杂性以及多种理化性质,人们一直对其充满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论文综合分析了天然过氧化物及甾体药物的研究进展,选取以我国最具典型代表的中药材灵芝中提取的过氧化物成分——过氧麦角甾醇为先导结构,通过光氧化方法在甾体母核的B环中构建5α,8α-过氧桥,同时对甾体A环的C-3位和D环的C-17位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四个系列的过氧化甾醇衍生物,并对所合成的衍生物进行抗肿瘤生物活性研究。

首先,以麦角甾醇为原料,通过合成过氧麦角甾醇,探索过氧桥键的合成方法并优化工艺条件。

生物学功能实验发现过氧麦角甾醇对人肝癌(HepG2、SK-Hep1)和乳腺癌(MCF-7、MDA-MB-231)肿瘤细胞具有优异的抗增殖活性,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干扰肿瘤细胞周期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基于过氧麦角甾醇优异的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丰富甾醇过氧化物的结构并优化出活性更好的新结构,我们通过在其C-3位羟基进行简单的极性基团的改造,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过氧化甾醇-3-氨基甲酸酯衍生物I-3a-j。

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所合成的10个目标化合物中,化合物I-3d和I-3f对肝癌细胞(HepG2和Sk-Hep1)的抑制活性最为显著(0.85μM≤IC<sub>50</sub>≤2.83μM)。

合成化合物I-3d和I-3f的盐酸盐的水溶性比过氧麦角甾醇提高近40倍。

同时发现,将线粒体靶向荧光探针(香豆素)与化合物I-3d偶联,可有效地将小分子化合物靶向到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并提高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

寡糖亚硒酸酯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寡糖亚硒酸酯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寡糖亚硒酸酯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癌症是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增长趋势,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化学治疗是目前抗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干扰癌细胞的生物代谢过程,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然而,当前使用的化学药物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抗癌剂的毒副作用较大,使用后易出现耐药现象及导致恶性肿瘤再次暴发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天然产物被用于抗癌药物的开发中。

寡糖亚硒酸酯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天然产物,在多种靶点上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免疫增强和抗肿瘤活性,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保健产品中。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寡糖亚硒酸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优化其药物特性,提高其抗肿瘤活性,为肿瘤治疗提供新型治疗思路和药物开发方向。

3. 研究内容
(1)寡糖亚硒酸酯在体内的药动学特性和组织分布特征。

(2)寡糖亚硒酸酯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包括细胞毒性实验、细胞凋亡实验等。

(3)结合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设计、合成和分析新型的寡糖亚硒酸酯类似物,优化其药物特性和抗肿瘤活性。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深入挖掘寡糖亚硒酸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该药物的药学研究水平,还将为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4类似物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南非矮生柳树Combretum caffrum的次级代谢产物CA-4等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活性。

CA-4通过抑制微管蛋白聚合,选择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其良好的抗
肿瘤活性和简单的结构,吸引了大量药物化学家的关注,成为先导化合物研究热
点之一。

本论文在docking基础上,筛选出作用于微管蛋白的CA-4类似物进行CoMFA 研究,成功建立了两原子连接CA-4类化合物的3D-QSAR模型,此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q2=0.786, r2=0.988)。

3D-QSAR模型显示,就整个分子而言,立体场比静电场的的影响更大;A-环的C-4位引入大基团取代基助于提高活性;B-环的C-3位可以引入大基团提高抑制活性;B-环的C-2位,两原子链接远端引入大基团降低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能力;A-环对位取代下更高的正电基团有助于抑制微管蛋白聚合。

参考国内外文献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以CA-4为先导化合物,将吡唑和噻唑烷酮作为CA-4 A环和B环之间的双原子连接桥,设计合成了36个吡唑类化合物,24个噻唑烷酮类化合物。

橙烷是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其结构与CA-4具有高度类似性,以其为参照设计合成了12个橙烷类化合物。

本文共计合成72个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经1H-NMR和ESI-MS确证。

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采用MTT法,以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纤维肉瘤细胞株HT-1080及人口腔癌细胞株KB为测试株,以阿霉素或顺铂为阳性对照,对以上三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吡唑类衍生物具有可以媲美
CA-4的较强活性,其中多个吡唑类化合物
(1-1-2,1-2-1,1-2-5,1-2-9,1-3-2,1-4-1,1-4-5,1-4-6,1-4-10,1-5-2,1-6-2)
表现出了优秀的肿瘤抑制活性,其IC50值优于阳性对照药阿霉素1-2个数量级。

吡唑类化合物的良好活性再次证实了A环与B环之间双原子顺式连接的必要性,吡唑环是双键的良好电子等排体。

噻唑烷酮结构可能由于环上羰基的影响,活性普遍不是很强,仅有2-1-7,2-2-2两个化合物与对照药顺铂活性相当。

橙烷类化合物结构与CA-4结构相去较远,活性不是很理想。

为了进一步确证我们设计的CA-4类似物的作用模式,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
1-1-1,1-3-1,1-4-7,2-1-7,3-2-3,3-2-6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将其对接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结合位点。

计算机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本论文设计合成的三类化合物作用位点均为微管蛋白。

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抗疟疾和抗肿瘤活性结果,初步总结了构效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