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党校培训党性锻炼小结
党校培训党性锻炼小结----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党校培训党性锻炼小结一期近三个月的党校学习是紧张而又充实的,在这期间,我能够集中精力、刻苦学习,把这个培训班看作是自己的加油站,静下心来,学点理论、提高认识、提升能力。
学习期间,我深深感到了“加油站”的强大助推作用。
首先是学习安排的综合性:“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三基本、五当代”的课程体系,安排合理有序,既有助于提升我们思想基础与政治基础,更有助于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是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给学员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培训班安排了多次的学员交流和实践活动,加强了学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是党校老师与领导的关心爱护,为我们安心学习提供了成功的保障。
一、学习的体会:这次参加总行党校哈尔滨分校的学习,我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提高了理论素养。
早在第一次小组讨论时,对如何处理好“从单位到党校,从领导到学员,从学业务到学理论”三个转变的问题时,大家都感到平时业务上抓得较紧,但对理论学习不够系统,接触较少,学习面较狭窄,缺憾也多。
这次培训机会十分难得,来了之后就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争取使自身理论水平有所提高。
培训班期间,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二是坚定了信念,增强了党性。
通过学习,自己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理解更为透彻,进一步坚定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了党性修养,增强了党性观念。
通过学习,我认为党性强应表现在迅速接受新的理论,适时提高新的认识,带头实践新的要求,模范遵守新的规范。
三是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
通过学习,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丰富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在信息时代党员干部必备的素质和做好金融工作的能力。
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综述
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综述经济001 陈亮一面临的问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汽车的“大病”。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采取的“跟随和模仿”策略既是后来者赶超的捷径,又是制约后来者发展壮大的瓶颈,如果我国的汽车企业仅仅满足于做领先者的加工厂,不能迅速通过自己的核心技术脱颖而出,丰田和吉利、奇瑞与通用的知识产权纠纷就会接踵而来。
自主知识产权,对于我国的汽车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企业才可能自主发展。
这一点,许多企业都深有体会,特别是那些被外资方制约了对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进行研发的合资企业。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完全自主的开发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摆在中国汽车企业及其扶持者——政府面前的是如何在合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寻求均衡点,使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壮大。
二、理论观点综述:在对待发展中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选择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支持“拿来主义”,主张合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充分利用国外技术是尽可能地赶超的捷径后发优势理论:1993年布雷兹斯(Brezis)、克鲁格曼(Krugman.P.)和齐丹(Tsiddon)建立了“蛙跳”模型,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进步发展战略时,其技术选择不仅要充分注意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就业压力,而且还要遵循技术进步的规律,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力争成功地跨越那些可以跨越的技术发展阶段。
这样,才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完全有可能超越后者。
技术差距理论:波斯纳(Posner.M)认为产生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
已经完成技术创新的国家,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凭借其在技术上的优势而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产品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与未进行技术创新的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且导致了该技术的国际贸易。
随着该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扩大,为了进一步追求超额利润,技术创新国家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技术转让,其他国家也会因该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示范效应,或进行研究与开发最终掌握该项技术,从而导致技术差距的缩小。
自生能力媒体人新契机:把握机会摆脱旧体制羁绊
自生能力媒体人新契机:把握机会摆脱旧体制羁绊当前是深陷于旧体制的传统媒体的坏时代,一句话就是“体制不可恋、不能恋、不能留”!但无疑更是有“自生能力”的媒体人的好时代,媒体人有大把的机会来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和羁绊,当然能不能自我实现,还是要看自己是否能够迈出体制这一步。
仅以“自生能力”与所有媒体人共勉!在传统媒体身陷困境的今天,身在其中的不少媒体人均倍感煎熬。
但是传统媒体快速下滑的同时传媒业依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有能力的媒体人仍然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的媒体人或转行、或创业、或跳槽,实现了成功转型。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媒体人唯有具有自生能力才有议价力,也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
何为“自生能力”?所谓自生能力,即媒体人自身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说来,自生能力体现为思想解放、洞悉趋势、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
首先,锐意创新,即思想解放,不给自己的观念设置框框。
在当前传媒业正发生革命性变化之时,思想和观念一旦僵化,就难以适应这种瞬息万变的大革命时代。
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不少媒体人却囿于旧观念而难以突破,主要表现为:死守旧观念,难以接受新观念,缺乏互联网思维;一味恋旧,排斥新事物,没理由地对移动互联网等抱持看不起、看不上的态度;固执甚至偏执,明知有错但难以改变,沿着传统媒体的断崖一路下滑。
其次,深刻把握大趋势。
传媒业旧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传统媒体的地位日益边缘化,而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主导的传媒新格局正在重构中,而这就是媒体人最需要把握的时代大趋势。
深刻把握此趋势的媒体人纷纷采取跳槽到互联网媒体和自己创业来迎接这一新机遇,致力于成为“风口上的猪”,不少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不能把握大趋势并掌握自己命运的媒体人必将被边缘化。
如果不能把握大趋势,过去的优秀反而会成为转型的阻力和累赘!第三,综合素质高。
当今时代的竞争,是全面的竞争,这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自生能力:不仅具有较强的挫折承受力,而且具有愈挫愈勇的求胜心;不仅具有较为精通的本行业专业能力,而且具备跨行业的多方面知识;不仅具有较强的采编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
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s n stera cue e me t a dtmp rme t)b hn sb c w rn s a dtu k si t d h el a ss( l ns n e ea ns e idi ak ad es n h sma e s a e t t
p l y o n u tis i c o d n e wi t o a a i e a v n a e t n e p i s wi o s s h o i fi d sre n a c r a c t i c mp r tv d a t g ,i e t r r e l p s e s t e c h s s s l s o t n iy a i t n k u l s f i d a t g f b c wa d e s p n a et b l y a d ma e f l u e o t a v n a e o a k r n s .Th r f r ,i d v l p n i s e e o e f e eo i g c u t i a d p h i d v l p n ta e isa d c o s h i r a fta so ma i n a c r i g o n re c n a o tt er e eo me ts r t g e n h o e t er o d o r n f r t c o d n s o t h i o t t sq o h y c n a h e e ar pd e o o i d v lp n v n wi i h i r l t e o t er wn s a u u ,t e a c iv a i c n m c e eo me t e t n t er ea i — e h v
V o . No. 17 4 OC . 08 t 20
第3讲、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落后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困境
• 重工业的特性
建设周期长 关键的机器设备需要进口 巨大的一次性投资
• 落后国家的特性
剩余少,资本短缺,资本成本高 剩余少,可出口产品少,外汇短缺 剩余少,分散,很难动员资金
宏观政策环境
• • • • 金融抑制:压低利率、高估汇率 压低原材料和中间品价格 压低工资水平 压低生活必划经济产生背后的原因是 政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 未能利用后发优势国家的共 同特性是推行重工业优先发 展战略,包括社会主义国家 (包括改革前的中国)、印 度和拉丁美洲国家等。 •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国家的共 同特点是放弃重工业优先发 展战略,实行出口导向型战 略,如日本、东亚四小龙和 改革以后的中国。 • 对外开放是发展战略的结果。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理论的启示
• 1. 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 2. 研发和技术引进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技术进步
• 技术进步的方式:
– 产品创新 – 流程创新
• 技术创新的机制:
– 研发主导的创新 – 技术引进
发展阶段与创新
• 研发是发达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机制 • 发展中国家有两个选择:研发或者引进技术
宏观经济学
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秋季学期 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秋季学期 2011
第3讲、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与 解释
陈斌开
本讲主要内容与参考书目
• 主要内容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与解释 中国未来能够实现持续增长吗? 发展战略与中国经济增长
• 主要参考书目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 革》,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 2008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10.《危机应对之策与经济转型之路》,辜胜阻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蔡林海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投资陷阱:看上去很美的常识性误区》,李文杰,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5.《国际技术贸易: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王玉清,赵承壁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博斌,袁晓娜主编,戴瑾,刘伟,高翔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国际贸易单证精讲》,田运银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
8.《国际贸易与竞争》,(美)本杰明.戈梅斯—卡斯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货币理论与政策》,(美)瓦什著,陈雨露主译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公司理财(第六版)》,(美)罗斯(Ross,S.A)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15.《投资学(第五版)》,夏普,亚历山大,贝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营销管理(第十版)》(美)菲利普.科特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1.《经济学原理》(宏、微观),曼昆著,梁小民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中文版,(美)哈尔.R.范里安,费方域等译,各自出版社,2011年2月;
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著,李欣全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
4.《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瑞典)饿林著,逯宇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读书目为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设置专业学习论坛学分
经济学林毅夫: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a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是林毅夫教授学术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林毅夫教授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
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传播之后,该思想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研究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因此,研究林毅夫教授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发展理论,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两个概念,即"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在于,自生能力概念的提出为整个林毅夫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则是从该理论出发所能得到的唯一合理的结论。
一、自生能力按照林毅夫教授的定义,"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
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b )。
可以看出,"自生能力"首先是一个微观经济的范畴,它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关。
不过,企业之间在经营绩效方面的差别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管理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而"自生能力"概念则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无关。
或者说,我们必须事先将企业之间经营能力上的差别抽象掉。
在此之后我们将发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选择。
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否能够取得正常利润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即定的产量或价值。
而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进行生产,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给定的投入品价格选定成本最小的投入要素组合--或者说生产技术。
这就是说,在抽象掉管理因素后,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将取决于企业的技术选择。
假设经济中只存在两种投入--资本和劳动,为了取得自生能力,劳动价格相对低廉、资本价格相对高昂的经济中的企业应当选择劳动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而劳动价格相对高昂、资本价格相对低廉的经济中的企业就应当选择资本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
企业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
符 合 比 较 优 势 ; 二 , 具 备 发 展 第 不 重 工业 所需 要 的关 键 设 备和 技 术 , 只 能 从 国 外 引 进 ; 三 , 次 性 投 第 一 资特 别 大。 在 价 格 扭 曲 并 且 用 计 划 替 代
缺乏 正 常管 理 , 中可能 有 公 司治 其
理 方 面 的 问题 , 能 有激 励 机 制或 可 产权 问题 , 可能 有 政府 对 企 业经 也 营的不 正 当干预 因素 。 为 什 么 很 多 转 型 国 家 的企 业 在 自生 能 力 方 面 存 在 问 题 呢 ? 因 为 在 转 型 经 济 和 发 展 中 国家 的企 业
一
中 国 家 在 资 金 密 集 型 的产 业 中 没
有 比较 优势 ,而 又要 建设 大 企 业 ,
这 在 竞 争 的 市 场 中肯 定 不 能 获 得
大 家能 够接 受 的利 润 率 。那 么 ,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重 工 业 又 是 如 何 建 立 起 来 的 呢 ?在 前 几 年 笔 者 与 朋 友 合 写 的 《 国 的 奇 迹 》 书 , 是 从 这 中 一 就 个 角 度 分 析 了 传 统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形成 的过程 , 分 析 了重 工业 在 发 并 展 中国家所 具有 的一 些特性 : 第
一
曲的 环境 中 ,如 果 是最 终产 品 , 其
价 格 基本 上 是垄 断 的 ,会很 高 , 而
且 可 以享 受各 种 廉价 的投 入 , 然 必
有 很 高 的盈 利 。因此 , 个企 业 盈 一 利 或 亏损 , 大程 度不 取 决 于经 营 很 的好 坏 , 取决 于 这个 企 业在 整 个 而
维普资讯
专 家 论 坛
“比较优势”下的日本经济崛起
“比较优势”下的日本经济崛起专业年级:11国贸(1)班学生姓名:黄腾指导老师:李纪生学号:2011015306完成日期:2014年1月“比较优势”下的日本经济崛起黄腾摘要:对于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崛起的探究,各位学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出发作出自己的理解,归结起来有文化决定论、美国扶持说(包括朝鲜战争的机遇)、市场经济说、政府干预说和外向型经济说等方面。
本文借鉴林毅夫先生的观点,提出比较优势战略的思路,简述比较优势在日本经济崛起中的作用。
之后提出中国经济从比较优势着眼的要素禀赋结构优化理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要素禀赋Abstract:To study the rapid economic rise of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o mak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summed up a cultural determinism, theory of American support (including the Korean War opportunities), the theory of market econom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extroversion economy etc.. In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Professor Yifu Lin, that the core of these views or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the ro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Japanese economy is admitted. Then, from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view, put forward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actor endowmen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deas.Keywords: the Japanese economy ris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 endowment一、日本经济崛起的一般解释在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付出惨痛的代价,工业凋敝、农业几乎崩溃,到处断垣残瓦、满目疮痍。
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发展
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发展车德志1,张艳涛2(1.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时空压缩”的形式加速进行三大转型,即历史转型、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
与此相应,中国发展模式也具有三大转向,即由“以常规发展”为主导转向“以跨越式发展”为主导、由“以权力促发展”转向“以能力促发展”、由“以增长促发展”转向“以转型促发展”。
这三大转型进展如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关键词]转型;发展;时空压缩[中图分类号]B03[]A[]1007-8487(2013)03-0037-04[收稿日期]2012-11-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哲学范式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10YJC72006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人性化的时代意蕴”(2010221071);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资本逻辑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2011B219)。
[作者简介]车德志(1978-),男,黑龙江拜泉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张艳涛(1977-),男,黑龙江庆安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和能力理论研究。
如何从哲学高度来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值得深入研究。
如今,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已成为当代中国主导性发展趋向,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也许是相互交织的历史转型、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这三大转型使得我国由“以常规发展”为主导转向“以跨越式发展”为主导,由“以权力促发展”转向“以能力促发展”,由“以增长促发展”转向“以转型促发展”,这三大转型的顺利实现将会决定中国的发展前途和未来命运。
一、历史转型:从“民族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在用哲学研究中国问题时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历史转型。
第十三讲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十三讲: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和新古典经济学(《中国经济专题》教学英音资料第16讲-上、下)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2001年11月10日中国结束了长达15年的谈判,全面成为WTO的成员国● 加入WTO是福是祸?1.政府:第二个做重要的改革、开放政策2.WTO的主要精神是降低关税,消除数量限制,开放国内市场不赞成中国加入WTO的声音对中国农民、国有企业、银行的担忧冷战思维● 加入WTO对每一个部门的挑战有多大,取决于它是出口部门还是进口部门● 农业协议1.取消对美国小麦、柑桔和肉类的动植物和食品检验检疫壁垒2.答应不对给与出口补贴3.取消国家贸易公司的垄断4.农业关税削减到14.5%-15%● 工业产品协议1.取消所有的配额和所有的数量限制2.关税总水平从22.1%降至17%3.到2006年,汽车关税从80%-100%降至25%4.进出口不需要经过中国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5.外商有权直接经营配送、批发、零售和售后服务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金融服务协议1.加入WTO之时,外资银行有权经营中国企业的人民币业务,5年后可以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2.外资银行有权建立分支机构一般的含义1.即使不加入WTO,中国也将实行这些改革2.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为开放的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巨大的国内市场将向外国企业充分开放3.中国的经济运行将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4.中国已有足够的准备来应付各种挑战5.WTO给中国带来的好处a) 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和投资都会增加b) 方便技术引进c) 中国劳动密集性的的出口d) 有利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改造e) 中国会更好地按造比较优势发展经济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现代经济学的反思(参考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经济研究》2002年12期,或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C2002012)1. 前言a) 中国改革,78-90,GDP 年增长率9.0%,增长2.8倍外贸,年增长率15.4% 增长5.6倍农户人均收入年增长率9.9%城市人均收入年增长率5.9%b) 1990年代以前,国际经济学界不看好中国的改革国有企业没有进行私有化双轨制,市场没有完全放开c) 国际经济学界著名的经济学家看好苏联东欧的休克疗法,价格自由化私有化宏观稳定J曲线d) 但遵循休克疗法的苏联、东欧的改革困难重重,通货膨胀, 1993, 俄国,8414,乌克兰10155,GDP下降,1995/1990,俄国55%,乌克兰40%,人均寿命下降,俄国1989 (69。
企业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
第一 , 工业 项 目大 , 设 周期 长 , 符合 比较 重 建 不 优势; 第二 , 不具 备 发 展 重 工 业 所 需 要 的 关键 设 备 和 技 术 , 能 从 国外 引 进 ; 三 , 只 第 一次 性 投
资特别 大。 在 价 格 扭 曲 并 且 用 计 划 替 代 市 场 配 置 资 源 的 经 济 体 制 中 , 果 企 业 是 私 人 拥 有 , 家 如 国 则 无 法 保 证 以 价 格 扭 曲集 中起 来 的 剩 余 会 按 计 划 再 继 续 投 资 到 重 工 业 项 目 中 去 。 因 为 私 人 企 业 追 求 的 是 利 润 最 大 化 , 这 种 体 制 之 在
技 术 、 金 密集 的企 业 高 出一个 档 次 , 是 台 资 但 湾人 均 收入 比韩 国高 。 除 了大 陆 以外 , 台湾 是 亚 洲金 融危 机 发 生后 亚 洲地 区 中唯 一 保 持 经 济 正增长 的。 在这 个 恶劣 的环 境 中能 维 持 这 样 的增长 率 , 明 它 的企 业 是 有 竞 争 力 、 自 证 有 生能力 的 ; 而韩 国在 亚洲金 融危 机 时基本 上 崩
自 生 能 力 与 现 代 经 济 学
与朋友合 写 的 《中国 的奇 迹》 书 , 是 从 这 一 就
个 角 度 分 析 了传 统 计 划 体 制 形 成 的 过 程 , 分 并 析 了重 工 业 在 发 展 中 国 家 所 具 有 的 一 些 特 性 :
战略转型理论
战略转型理论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多变,全球化、科技革命和复杂性的不断增长,企业生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及其组织的根本重点。
当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并期望能够在多层次的竞争中保持或增加其市场份额,这时,它们将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组织战略来完成。
这种调整被称为战略转型。
战略转型是一个涉及企业发展方向的过程,涉及对公司管理和组织结构的革新。
它的目的是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构建竞争优势,并促进长期发展。
战略转型包含组织变革、战略定位、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新的核心竞争力等众多元素。
企业要成功实施战略转型,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敢于冒险探索新的机会,并以精明的头脑做出有效的决定。
战略转型理论在企业范畴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推动企业成长发展的核心原理。
它将企业发展、整合资源和创新动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企业能够有效地适应变化,以实现竞争优势。
战略转型理论和实践也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领导力、协调、管理和调整自身的能力。
因此,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改变,可以通过战略转型理论更有效地解决。
战略转型理论的关键要素包括战略定位、洞察力、创新、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定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它涉及清楚地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确定企业最有效的定位和计划,并建立稳定的企业发展模式。
洞察力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它是理解企业所处环境的基础,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
它要求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当前的工作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有效的战略转型计划。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它要求企业把握新的商机,并能够迅速地将其转化为实际结果。
全球化要求企业能够处理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复杂性,并利用全球资源和力量支持企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则要求企业创造财富,为社会环境做出贡献,而不影响环境,以实现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协调。
战略转型理论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变化,实现长期经济增长。
它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自生能力的影响机制
异方差问题
为处理异方差问题,本研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WLS)进行估计,并对比标准误和置信区间。稳健性 检验结果显示,异方差问题的处理并未改变主要结论 。
CHAPTER 05
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
正面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其自生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更好地适 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反面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低的企业,其自生能力较弱,可能难以应对市场挑 战和变化。
中间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对自生能力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 企业自身条件、市场环境、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策建议:提升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措施
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管理创新
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优化组织架构, 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
人才培养
CHAPTER 03
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 自生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
直接影响机制: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率提升
资源优化配置
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往往能够更好地 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 财力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效率提升
通过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手段提高全要 素生产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 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利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协方差 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贡献与限制
研究贡献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自生能力的影响机制,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支 持和实践指导。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企业自生能力理论,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作为企业精英代表的上市公司大量涌现,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活力。
然而,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但是发展状况令人堪忧,“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的现象有目共睹,企业生命周期短且难以做强做大。
因此迫切需要运用相关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将对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试图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企业自生能力理论的提出及基础研究“自生能力”概念最初源于对植物自我生存与生长能力的一种描述。
1999 年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企业“自生能力(Viability)”概念并对其做了后续研究,现将其提出背景及基础研究综述如下。
1. 企业自生能力理论的提出林毅夫教授于1999 年正式提出的企业“ 自生能力(Viability)” 概念表述如下: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林毅夫,1999)。
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与当时的制度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
林毅夫教授提出的企业自生能力概念是与当时的国有企业状况及其改革紧密相关的。
当时政府试图优先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企业按照政府指令,从事着并不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从一个纯粹的微观经济个体转化为肩负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双重目标的“复合体”。
当企业发生亏损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能很清晰地判断该亏损属于政策性亏损还是经营性亏损,不得不给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以扶持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
因此,林毅夫将当时的国有企业定性为“缺乏自生能力”,强调自生能力是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一种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并据此提出了改革国有企业的总体思路—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
第七讲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第七讲: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专题》教学英音资料第8讲-下至第10讲-下)1.存在替代赶超的战略吗?追赶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愿望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普遍不成功日本和东亚经济是唯一成功赶上或大幅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经济体TheachievementsofJapanandfoursmalldragons Percapitaincome,1995GNP/pa PPPAmerica 26,980 26,980UK 18,700 19,260Japan 39,640 22,110Singapore 26,700 22,770HongKong 22,980 22,950Korea 9,700 11,450China 620 2,920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是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替代战略?2.有关东亚经验的竞争性解释日本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共同性亚洲四小龙出现以后,就不能用日本文化的特殊性来解释东亚的成功●儒家传统的影响●冷战以上两种假说的问题●自由市场●政府干预●外向型发展战略瞎子摸象的故事,有无一个统一的解释3.自生能力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的扶持或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社会上大家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则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一个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它的建立和继续经营有赖于政府或其他外部机构的支持。
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它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技术、产品和产业选择图1:要素禀赋结构、一个产品的经济中的技术选择和自生能力图2:要素禀赋结构、一个产业的经济中的产品和技术选择和自生能力图3:要素禀赋结构、一个多产业的经济中的产业、产品、技术选择和自生能力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高度相关,自生能力指的是一个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比较优势指的是一个产业或产品的竞争能力,两者都决定于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自生能力的概念仍然有效,而比较优势的概念只在开放的经济中有效4.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个经济的最优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决定于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一个经济的产业、产品、技术水平必须以提升其要素禀赋结构水平为前提●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弊病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以产业和技术赶超为目标赶超使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政策性负担和政策性支持政策性支持的类别: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贸易壁垒和垄断利率、汇率和其他价格扭曲价格信号扭曲和计划及行政配置寻租,裙带资本主义,和预算软约束●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决定因素社会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社会资本积累决定于:社会剩余的多寡社会性生产活动、私人性生产活动和非社会性生产活动社会性生产活动、竞争力和社会剩余储蓄的积极性●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禀赋提升比较优势战、自生能力、和社会性生产活动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和剩余比较优势和储蓄的积极性●比较优势和技术变迁i)机遇—资本积累,比较优势变化和成本最小化ii)挑战---利润动机,竞争和创新●比较优势战略和产业、产品、技术追赶的速度短期长期比较优势战略和东亚奇迹的解释:●比较优势战略和市场制度企业只关心成本成本决定于要素价格只有要素价格充分反映要素相对稀缺性,企业才会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和技术市场竞争和要素价格●在比较优势战略中政府的作用比较优势战略下政府作用信息协调,JohannGutenberg,theinventionis1450.外部性比较优势战略下政府作用和赶超战略下政府作用的差异●德国的赶超为何成功,中国、印度的赶超为何失败以1990年的国际货币计算,德国在1820年和1870年时的人均收入分别为1058和1821,为英国同年人均收入1707和3191的62%和57%。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
2012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研究青雪燕(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多个领域,它站在系统主体发展的角度上,强调系统内部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但并不排除外力的扶持和推动作用。
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于自我发展能力内涵的把握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究系统依靠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涵盖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同时,此概念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也较多。
因此,要对广义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做出界定,就必须对其在各领域的运用加以消化,提取出共性特征。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概述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中,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熟练程度,从而在提升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也是有关个人能力的溯源之一。
他把增加个人的能力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认为“可行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有价值的个人目标时所具备的,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
透过森的研究可以发现,他认为可行能力是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强调依靠自食其力创造财富。
因此,个人能力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是达到个人全面自由的过程[1]。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子。
国内学界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在早期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上。
刘艳华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看作是一个过程,学生要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归纳、吸收和升华,形成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潜力能力[2];莫晨宇提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以个人自身条件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完全排除教师和社会的外力推动作用[3]。
这一观点注重创新和独立思考,认为教师、社会等外部资源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性作用,不能完全排除。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摘要:“科学春天”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专有属语,相伴着一批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和书写中国历史的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想活跃、为中外历史学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与机会。
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是科学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定会使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学术主流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竞相发展的时代,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的强力角逐,日渐异化为科技实力的比拼,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又助推了国际社会竞争,而中国科技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突飞猛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结出的震撼世界科坛重大科技成果,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竞争格局,但与此同在的科技急功近利和浮躁短视,正构成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潜危。
站在科学发展观高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互动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中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在承载了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现实需求的任务、特别是将中国的救亡作为主要课题而在上个世纪诞生的,正如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
①所以,尽管在那之后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始终影响着近代史的研究。
3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与向现代化目标的长征的时候,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开始了向新时期的迈进。
可以说, 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政治转轨的变革中,应对时代的思潮而出现的,这一发展当然还要继续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日期:2007-11-04 作者:邓一婷来源:文汇报讲演者小传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有著作10余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
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马歇尔讲座(M A R S H A L L L E C T U R E S)今年10月31日和11月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做2007-2008年度的讲演。
久负盛名的“马歇尔讲座”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立者、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 l f r e d M a r s h a l l)的名字命名的。
马歇尔于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数学学院,从1885年开始担任剑桥大学第一任的经济学讲座教授,直到1908年退休。
“马歇尔讲座”始于1946年,该讲座每年从全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中挑选出一位担任主讲人,包括G·缪达尔、庇古、T·帕森斯、雷蒙·阿隆、库兹涅茨、索罗、阿罗、卢卡斯、阿马蒂亚·森、斯蒂格利茨等,其中的14位在后来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林毅夫教授是走上这个世界顶级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马歇尔讲座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来这里讲演对我来说是特别荣幸。
我1984年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卢卡斯也被邀请去做“马歇尔讲座”。
他用了一个学期时间,一方面读文献,另一方面和我们讨论准备些什么,同时听我们对他思维方式、建模方式的意见。
后来他的那篇文章被认为是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之一,也是他得诺贝尔奖时被认为的主要贡献之一。
我2005年获得“马歇尔讲座”的邀请,当时非常惊讶,因为我做得还不太多。
邀请一个在中国工作的学者去做“马歇尔讲座”,我想是因为国际上对中国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引起了重视。
一、探寻发展与转型成功的原因学界普遍同意,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经济阶段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水平没有明显增加,一般人生活在贫穷与饥饿的边缘。
很多研究成果认为,在农业经济阶段,中国比西欧收入水平要高,印度也如此。
但18世纪中叶后,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技术日新月异,西方有了起飞,但是世界其他地方和西方有了很大差距,在学术上称为“G r e a t D i v e r g e n c e”。
在这样的大分叉和转折下,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西方的殖民地。
一次大战后,所有受压迫的落后地区民族都在争取独立。
这个努力在二战后终于取得成果。
这些国家独立后,在其领导人努力下推动现代化,经过努力,收入水平有所改善,但是,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到20世纪末,人均收入差距从原来不超过50%,到20世纪末变为20倍甚至30倍。
在这个差距下,大部分国家采取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发展道路。
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失败了,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就取得了成功。
但是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加上经济危机不断,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上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一场改革和转型,其中,中国和越南取得了重大成效。
但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了经济停滞和崩溃,一直到这几年才有所复苏。
前苏联即使到今天其人均收入还没有达到1990年的水平。
最近欧洲开发银行做了一个29个独联体和转型国家的调查,发现转型经过15年后,只有30%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转型前好。
经过多年改革,转型和发展成功的只是少数,失败的是大多数。
所以,在这次讲演中我想分析两个问题,一、为什么日本和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努力取得巨大成功,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失败了;二、为什么中国和越南在转型后其经济维持了稳定,同时也非常快速地发展,而其他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和改革后其经济经历了滑坡、崩溃、停滞,然后再缓慢增长。
二、国穷国富根源何在怎样让一个国家发展和富强起来,是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这样的探讨。
从学界的文献看,最早找到的原因,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其人均资本高,后来又讲是因为人力资本多,以及技术水平高。
从回归分析来看,以上三项确实会使人均收入高。
但是学界普遍认为,这样的分析只看到了表面。
因为资本是靠积累的,技术是要发明采用的。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不增加资本的积累,不采取更好的技术呢?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努力寻找所谓决定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更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有5个流行的假说。
第一个假说,认为有些国家比较幸运,也就是说有多重均衡点。
两个完全相似的国家,由于有很小的冲击或差异,有的国家处在好的均衡点,有的则处在坏的均衡点,国富国穷完全是由于运气。
第二个假说是地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在温带,热带的人均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热带容易产生疾病,人的生命预期短,就不愿意积累人力资本,所以经济就没法发展;或者说,热带的矿产资源比较多,大家认为生活非常容易,所以就比较懒惰,经济也就发展不起来。
第三个假说强调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中有些因素让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特别容易,有些文化强调信用,就会让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有些文化使其政府的效率较高,也就比较容易发展。
第四个假说认为,外向型的国家容易与国际经济融合,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获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组织方式,经济容易发展。
最后一个假说是现在最流行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认为决定一国经济发展快慢的因素,是该国的制度安排,一国的制度安排决定了该国的激励结构。
制度安排好的国家,大家积极工作,去提高教育水平、技术创新,这样的经济就发展较快。
在我看来,制度确实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制度决定了一国的激励结构,关键是制度本身是内生的。
制度由什么决定?目前西方主流的看法认为,制度的内生原因是利益集团的冲突,一国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比较,决定了该国制度的好坏。
最早提出“利益集团”概念的是M·奥尔森,他认为,一国或地区如果长期稳定,以收入分配为主要目的的集团就会形成,那么这个经济就会不是创造更多财富、而是以财富分配为主要目的。
最近非常有影响的是 D.A c e m o g l u,J.R o b i n s o n,S.J o h n s o n等人的研究,他们以拉丁美洲为研究对象。
为什么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发展很快,中南美洲普遍发展不好?他们提出,这与南美的殖民地状况有关。
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研究制度决定因素的最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在说明东亚经济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时可能有问题,因为它们各自的历史保持了稳定性,原来的利益结构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利益集团的冲突是不是决定一国好与坏的最根本原因?我想用凯恩斯《通论》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也就是整本书的结论来回答:“快还是慢,真正对一个社会产生好与坏影响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潮或思想。
”社会思潮会形成一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一旦这些制度运行不好,就会埋下新的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社会思潮产生。
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政府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因为政府的政策决定了一国经济中其他政策安排的质量。
而政府是由政治领导人来管理和运作的,政治领导人的目标是什么?我想经济利益的考虑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对一国领导人来讲,经济利益实际上很次要。
如何稳定执政,在历史上有地位,使国家富强繁荣,政治领导人的目标才能完成。
其个人目标与整个社会目标可以完全重叠。
政治领导人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按照当时的社会思潮来做决策,可能是最佳选择。
按照社会思潮决策,可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所以,舒尔茨总结说,社会思潮会影响一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安排。
我个人的假说是,任何发展中国家其实都有机会,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来发展经济,然后进入发达国家。
从工业革命后的历史来看,决定一国发展的是技术变迁,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善于引进技术,就会利用后发优势,赶上发达国家。
但是这取决于政府追求的发展道路及其制度安排。
不幸的是,大部分国家对于决定一国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没搞清楚,只看到一些表象。
由于追求的目标不正确,形成的制度安排没有效率,就导致后来的发展绩效很差,危机不断。
当一些国家开始转型后,同样的问题产生了,他们对转型问题只看到表象,没有看到根源。
所以,导致发展中国家失败的,多是认识的问题、思潮的问题。
二战后,这些国家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和发达国家差距大,是因为他们的工业比发达国家差。
其实这是表层原因。
这些思潮都认为,一国要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独立,老百姓要过好日子,就要发展与西方国家一样的产业。
而这种思潮得到一些历史经验的支持。
比如德国和法国本来比英国落后,他们也是在国家的领导下发展重工业,才赶超上来。
苏联也是这样。
发展经济学中的市场失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发展起重工业,原因是市场失败,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所以需要政府的强大干预才能解决问题。
当时的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都教那些发展中国家如何克服市场失败,发展重工业。
对市场失败的这些认识,其实是错误的。
那些发展比较好的经济,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起步,在积累了资金、人力和资本后,再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的。
由于这样的产业发展按部就班,符合比较优势,所以企业有自生能力,不需要保护补贴,市场也就能发挥作用。
但是市场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各种价格信号能够反映资源和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国家必须建立起更完善的市场制度。
建立起市场制度,让各种价格信号发生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就会非常快。
产业升级牵涉到很多企业之前很难内部化的问题,比如要升级到什么产业,在产业升级时各种金融安排教育安排如何配合。
再者,产业升级有风险,无论成功失败,都会给其他企业提供有用的信息。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的政府,可以用产业政策来克服这些问题。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按照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与赶超的产业政策之间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在于企业有没有自生能力。
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政府帮企业克服了信息处理的问题、协调的问题与外部性的问题后,企业只要建立起来后,其产品就可以在国内外竞争。
如果违反比较优势,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政府的保护补贴就会长期存在,即出现了“婴儿产业永远是婴儿”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