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动手做(二)》(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动手做(二)(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豆子计数的方法掌握数的基本概念。
2.能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用板子表示“多少”,并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1.豆子或小石子。
2.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
3.数学板子和计数棒。
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回顾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用豆子进行数数的方法,并进行巩固练习,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步:认识不同的物体
1.解释并呈现不同的物体形状,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
2.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分类,例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
第三步:用板子表示“多少”
引导学生用板子、计数棒和豆子来表示数字,例如用板子表示数字5,使用5根计数棒和5颗豆子完成。
让学生练习并熟练掌握这一方法。
第四步: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1.用板子和计数棒来进行加法运算,比如“2 + 3=5”,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口算出结果。
2.用板子和计数棒来进行减法运算,比如“7 - 2=5”,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并口算出结果。
第五步:丰富练习
让学生进行多次练习,使用不同的物品和数字进行操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用豆子计数、认识不同的物体、用板子表示“多少”和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练习中提升了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在下节课中,需要继续固化和深化这些知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的内容主要包括用纸折一折、剪一剪、贴一贴,以及用木棒摆一摆等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中还配有丰富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的变化充满好奇,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然而,由于年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图形的变换,学会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图形的变换,学会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图形变换方法,创造新的图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纸张、剪刀、胶水等教具,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幅有趣的图形变换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动手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纸张折叠、剪切、粘贴等实践活动,感受图形的变换。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变换的原理和方法。
6.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的图形变换方法,创造新的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手做(二)》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数学概念。
内容包括:认识平面图形,学习图形的拼组,以及学习简单的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的操作和实践有较高的兴趣。
同时,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平面图形,学会图形的拼组,并能够计算简单的几何图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平面图形,学会图形的拼组,并能够计算简单的几何图形的面积。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拼组,并能够计算简单的几何图形的面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学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平面图形卡片,图形拼组的道具,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道具。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图形拼组的道具,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拼组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问:“你们能用这些图形拼出一个新的图形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拼出新的图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实践活动。
通过认识七巧板,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智力玩具,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此课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探讨等方式,认识七巧板,了解其特点和拼图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七巧板,了解其特点和拼图方法,能用七巧板拼出简单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探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智力玩具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七巧板,了解其特点和拼图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七巧板的拼图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探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七巧板,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发现七巧板的特点和拼图方法。
3.操作:学生动手操作,用七巧板拼出简单的图形。
4.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拼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七巧板的特点、拼图方法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1.七巧板的特点–不同形状的图形2.七巧板的拼图方法–观察、思考3.七巧板在生活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程度,是否能熟练地拼出简单的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摆等活动,了解七巧板的基本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数学学习中,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基本形状,会拼摆出不同的图案。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七巧板的基本形状。
2.学会拼摆七巧板,创造出不同的图案。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七巧板教具和学具。
2.准备与七巧板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和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七巧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和作用,让学生对七巧板有初步的了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七巧板的拼摆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七巧板的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七巧板拼摆出的图案,培养学生观察和审美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七巧板的拼摆,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七巧板的基本形状,并学会拼摆出不同的图案。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七巧板比赛,看哪组拼摆出的图案最多。
通过比赛,巩固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七巧板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学合作。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手做(二)》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4单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但是通过实际操作,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动手操作的活动充满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正确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测量工具、教学课件。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些测量工具,如小棍、绳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比赛跳远”,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测量小动物跳远的长度。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度单位的长度,如1厘米、1分米、1米等,并解释这些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长度单位,如1厘米、1分米、1米等,然后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室内某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表格内。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度,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七巧板,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形四边形。
2.利用七巧板拼摆平面图形并创造性地拼摆其它图案,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来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七巧板”,能利用七巧板拼摆平面图形并创造性地拼摆其它图案。
教学难点:利用七巧板拼摆平面图形并创造性地拼摆其它图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完成口算抢答游戏二、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不同寻常的动画片,同学们边看边想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动画片中的主人公都是由七巧板拼成的。
三、初步感知,探究新知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七巧板。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ppt出示七巧板)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发现结论:七巧板有七块板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分别是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有5块,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一块。
1号图形和2号图形完全一样,4号图形和6号图形完全一样。
四、拼摆七巧板1、拼学过的平面图形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七巧板,同学们能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拼一拼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吗?(生利用手中七巧板拼摆正方形)那三角形呢?2、模仿拼图师:七巧板不仅能拼我们学过的图形,它还可以拼许多美丽的图案,(ppt出示七巧板拼好的图案)请同学们拼一拼想一想拼出的图案是什么?全班展示拼图3、拼故事师:七巧板能拼出美丽的图案,还能拼出有趣的故事,(ppt出示守株待兔的故事)看这是守株待兔的故事,同学们动手拼一拼说一说你拼的是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全班展示4、创意拼图(小组合作)师:你能发挥想象自己拼出有趣的作品吗?小组合作拼一拼,并给你们的作品取一个名字吧!全班展示五、布置作业师:七巧板除了能拼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和故事外,它在生活中也被光放应用,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七巧板在生活中的应用,把它拍下来下节课展示给大家看。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动手做(二)》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动手做(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动手做(二)》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拼图游戏和折纸游戏。
通过这两个游戏,让学生感知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对本章内容中的图形变化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耐心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图形的变化。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图形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操作,理解图形的变化。
2.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图形的变化。
3.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拼图和折纸教具,用于教师的直观演示。
2.准备足够的学生操作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有趣的拼图和折纸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拼图和折纸教具,向学生讲解拼图和折纸的基本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以便发现学生对图形变化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亲自动手操作,进行拼图和折纸游戏。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操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操作的成果,互相学习。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动手做(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手做(二)》是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一章节的内容包括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这些都是基本的数学概念,同时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的、直观的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发现和总结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2.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的操作过程,发现和总结规律。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操作材料,如卡片、图片等。
2.环境准备:布置一个宽敞的操作空间,以便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提问:“你们能发现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的操作,向学生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盘子、碗、杯子等容器的容量单位为分之一升。
2.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容量单位分之一升。
3.能够用升和分之一升计算不完整的升、分之一升及多个升和分之一升的数目。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容量单位分之一升。
2.能根据实物或场景理解并使用容量单位分之一升。
三、教学难点1.能够用升和分之一升计算不完整的升、分之一升及多个升和分之一升的数目。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升和分之一升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观察一些容器(如杯子、盘子等),询问学生容器中能装多少水,让学生进行估计并写下答案。
2. 学习容量单位分之一升(10分钟)1.准备一个容积为一升的容器,将其倒满水后让学生观察。
2.将水倒入到分之一升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理解分之一升表示的意义,例如用一个小盆子来表示一升,用一个小杯子来表示分之一升。
4.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容器中的水量来理解分之一升与升之间的数量关系。
3. 容量单位转换(10分钟)1.容量单位转换的方式,如1升=10分之一升,2升=20分之一升等。
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场景,用升和分之一升进行计算。
4. 练习(20分钟)1.让学生尝试自己估计容器中水的容量并写下答案。
2.通过加减法运算来计算升和分之一升的数量。
3.给学生配备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让学生自己搜索一些能够尽可能准确地估算水的容量的方法,并检查计算结果。
5. 总结(5分钟)就本课程,加以总结,并回答一些可能存在的疑问。
五、教学资源1.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
2.盛放水的一些小容器;3.实物比较;4.课件和教学视频。
六、作业练习书上的写字、形、搭积木等小练习。
七、教学评价通过观察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和掌握情况,用成绩和评语来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下一节课上利用这些评估结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做(二)2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做(二)2教学目标1.掌握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能正确地识别、延续和生成规律;3.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难点:生成规律。
教学准备1.教师:策划教学内容;2.学生:备好练习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1.老师出示数字序列:“1, 2, 3, 4, …”,问学生们这是什么;2.引导学生答出这是数列,因为这些数字按照规则排列而成;3.让学生们试着写出下一个数字(答案:5),并让他们说出规律(每一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1);4.以此引入数列的概念,简短解释数列的含义和用途。
二、学习新知识(15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生成规律的方法;2.接着,老师出示数字序列:“2, 4, 6, 8, …”,要求学生们说出规律,并尝试写出下一个数字;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规律(每一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2);4.让学生们再试着写出下一个数字(答案:10);5.带领学生们复习数列的表示方法,如常数项法和通项公式法。
三、巩固练习(25分钟)1.继续出示其他数字序列,让学生自行寻找规律,并写出下一个数字;2.让学生们在讨论和合作中学习;3.抽查一些同学的答案和规律,可以进行展示;4.强调在寻找规律过程中要注意数字之间的关系、对比、变化。
四、拓展练习(10分钟)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字序列,让他们自行寻找规律,并尝试写出下一个数字;2.可以要求学生们自己编写数字序列,并和同学们交换。
五、引入新知识(5分钟)1.引入三角形的基本性质;2.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命名和分类。
六、学习新知识(20分钟)1.让学生们自己制作三角形,并根据分类贴上相应的标签;2.引导学生们观察三角形的边和角,并引入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概念;3.讲解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的基本性质,并帮助学生理解。
七、巩固练习(25分钟)1.给学生提供多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他们自己计算三角形内角之和,加深对基本性质的理解;2.让学生自行分类、标注三角形;3.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实际的三角形,进行观察、分类和标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做(二)2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做(二)2 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章《动手做(二)》。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减法的概念,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
学具:每组一份的小棒,每生一份的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再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们:“我现在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回答:“两个。
”接着,教师再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们:“我现在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回答:“三个。
”2. 例题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2+1=?”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回答:“3。
”教师再写出“31=?”引导学生一起回答:“2。
”3.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4.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一份小棒,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小组内的加减法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2 + 1 = 33 1 = 2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3 + 2 = ?4 1 = ?2. 请学生们在练习册上完成第4页的题目。
答案:1. 3 + 2 = 54 1 = 32. 请学生们在练习册上完成第4页的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在小组合作的环节,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加减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在家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进行加减法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概念。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动手做(二)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0---41页。
学习目标: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熟练拼图,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七巧板图块。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熟悉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看看它是谁呢?把七巧板贴到黑板上。
生:(齐)七巧板。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智力图形游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你对七巧板了解多少,能给大家讲一下七巧板的由来吗?预设:生1:我愿意!七巧板有七块组成,所以叫七巧板。
生2:大概因为它有7种颜色吧。
生3:因为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会拼、摆七巧板。
生4:因为它是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颜色不同的7块。
生5:宋朝有个人叫黄伯思,。
(结合课本故事,给大家讲解)大家说得真好!那么这个大正方形所分成的7块各是什么图形呢?从中你还能发现什么呢?在小组内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图形名称及各自的发现。
)这里面有三种图形,有没有不认识的图形?预设:生1:我们小组全都认识。
生2:我们小组只有一个人不认识3号图形,我们已经教会他了,是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都认识这个平行四边形。
师:对,这个3号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请再仔细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记住它的样子。
(学生按要求去做。
)师:记住了吗?生:(齐)记住了。
师:在观察这些图形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呀?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
生2:我发现1号和2号三角形一样大,也是最大的;4号和6号一样大,是最小的。
生3:我发现4号和6号拼起来和7号三角形一样大。
生4:我还发现1号和2号三角形合起来占这个大正方形的一半。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爱观察的好孩子!二、拼摆活动师:看到大家这么聪明,七巧板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玩。
想试一试吗?那么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
请你拼出1个正方形,试试看有几种拼法,并说出各是由哪几个图形拼成的。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会用七巧板拼图。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拼图。
教具准备:课件、七巧板每人一副、卡纸每组一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图片各一张。
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了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等形状的纸拼出一些简单、有趣的图形的经验,是本节课学习的前提。
还有一点,有不少学生已动手拼摆过“七巧板”,拼出了很多的图形,这样,能激发起其他小朋友发挥想象力,拼出更加有创意的图形。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课件)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个小秘密,想不想知道呢?首先来看第一个小秘密,猜一猜这节课谁将和我们共同学习,它们是谁呢?(课件依次展示由七巧板拼出的动物图案:美丽的热带鱼、勤劳的大公鸡、漂亮的天鹅、可爱的鸭子以及小山羊,同时点击每个小动物图案会出现真实动物的图片和声音加以对比。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的图案是由什么拼成的呢?(学生:七巧板)让我们仔细的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动物图案小山羊慢慢转化成一副七巧板的过程),其实刚才这些小动物都是由这样一副七巧板拼成的,揭示课题:七巧板。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1、师提问: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生:有七块)这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它能拼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2、介绍七巧板的来历:七巧板是由我们祖先创造的,后来流传到西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被称为“东方魔板”。
这就是老师带给大家的第二个秘密,你们现在想不想马上认识这位朋友?(生:想)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它的奥秘吧!3、认识七巧板(1)认一认:你能叫出七巧板中每个图形的名字吗?1号是,2号是, 5号,4号、6号和7号是,3号呢?(出示课件分别点击七巧板中的每个图形依次出现各图形的名称: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比较陌生,它叫平行四边形。
(2)看一看:(拿出七巧板模具)①请同学们从七巧板中拿出平行四边形,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再拿出正方形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仔细观察七巧板模具,自由回答它们的不同。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二)》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第3课时动手做(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用七巧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形四边形。
2.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玩玩具。
(出示七巧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回答。
板书:七巧板二、初步认识七巧板1.为什么叫七巧板呢?由7块板组成。
有7种颜色。
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了颜色不同的7块。
2.认真观察。
七巧板由哪些图形组成?。
有5个三角形,有1个正方形,有1个平形四边形。
重点介绍其中的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认识平形四边形。
3.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七巧板。
把七巧板的7个图形分类。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①按图形分。
②按颜色分。
③按大小分。
4.不但可以分一分七巧板的图形,还可以比一比七巧板的图形,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有大有小。
哪个力形最大?哪个图形最小?(让学生拿起来互相看看)这两个一样大。
你是怎么知道的?放在一起比出来的。
(演示比的方法)5.介绍七巧板。
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它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
19世纪初,七巧板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魔板”。
只要我们动手又动脑,发挥我们的智慧,用七巧板就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
想试验试吗?下面我们就来拼一拼。
三、按要求用七巧板拼出图形1.拼出正方形。
说说你是用哪几个图形拼成的。
有没有和他拼的不一样的?还有哪些不同的拼法?2.拼出三角形。
(——展示不同的拼法)3.看课本第41页第1题,拼一拼,想一想,拼出的图形像什么?4.七巧板不但可以拼出图形,还可以拼故事?(守株待兔)找学生讲“守株待兔”的故事。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动手做》(二)
1.七巧板是由( )种图形组成的,其中有( )个三角形,( )号和( )号完全相同,
( )号和( )号完全相同。
2.③号是( )形,⑤号是( )形。
任务二:拼图比赛。
1.用七巧板拼平面图形。(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三角形)
2.拼有趣的图形。
小组合作拼摆作品,本组所拼摆作品的名称,分别用了七巧板的哪几个图形?为什么想拼这个图案?
【当堂检测】
1.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2.填一填。(3、4号完成,1、2号检查)
(1)七巧板共由( )种图形组成。其中有( )个正方形,( )个三角形。
(2)七巧板中的两个大三角形能够拼出一个( )或( )。
【拓展延伸】
小熊写门牌号。
【盘点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设计
动手做(二)
1.七巧板的认识。
自主调整/设计意图
【课前练算】
1.口算。
2.新课导入。
(1)课件依次展示由七巧板拼出的动物图案:美丽的热带鱼、勤劳的大公鸡、漂亮的天鹅、可爱的鸭子以及小山羊。
(2)猜一猜这些小动物都是由什么拼成的?(课件演示动物图案小山羊的拼成过程。)
这些小动物都是由这样一套七巧板拼成的。(出示七巧板)
【探究新知】
课题
动手做(二)
所属单元
第四单元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欣赏设计图案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难点: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资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动手做(二)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动手做(二)北师大版我设计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活动“动手做(二)”是基于北师大版的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的概念和简单加减法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学习数的组成和简单的加减法。
具体来说,我们将深入探讨10以内的数,如何通过加减法来组成这些数,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1. 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 能够通过实物操作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大量的水果和玩具作为教具,以及练习本和笔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有十个头,每个头都有十个脚,你们猜我是什么?”在学生猜测的过程中,我会逐步揭示答案,从而引入今天的课程。
2. 新课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水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的组成。
例如,我会拿出3个苹果和2个苹果,让学生看到5个苹果。
我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加减法来组成5个苹果。
3.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亲自解决。
比如:“我有3个橘子,我又买了2个橘子,现在有多少个橘子?”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加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一个例子后,我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题目,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这些题目都是关于10以内的加减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数的组成和简单的加减法公式。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会包括一些有关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摆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七巧板、黑板。
学具:七巧板、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把你喜欢玩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出示黑板:七巧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它为什么叫七巧板?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
2、分一分:(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
(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
你是怎么分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习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师:看看它的外形与其它图形比有什么不同?
(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
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3、比一比:(板书)
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3、师:你们知道七巧板的来历吗?
今天老师请来了七巧板,请它给大家作个自我介绍吧!(一学生头戴七巧板头饰表演)
小朋友,你们好,我叫七巧板,别小看我,我已经有2000多岁了,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个叫黄泊思的人把我发明出来了,最早我叫“燕几图”后来又有人叫我“七星”“易方”等。
因为我是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现在的人就叫我“七巧板”因为我的各种拼图能开发儿童的智力,所以我被许多国家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我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啦!
师:听了七巧板的介绍,我觉得七巧板真了不起,你们想知道七巧板是怎样做出来的吗?(出示小黑板42页说一说)
4、欣赏:如何把正方形剪成7块图形,并注有编号。
你看到了什么?
5、知道了七巧板的组成,大家就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七巧板。
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七巧板,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颜色,把每一块涂上不同的颜色,做成一副彩色的七巧板。
三、动手实践,逐步体验七巧板
七巧板做好了,同学们都想拼一拼了,那我们就动手吧。
(板书:拼一拼)
1、拼图形
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欣赏课本43页1题:七巧板拼图案。
3、发挥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你喜欢的图案,小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拼好后,师选几副作品展示,让学生说说你拼的是什么?
4、师: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吗?谁会讲这个故事?(录音播放故事)
欣赏43页2题:用七巧板拼农夫、兔子、树。
5、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故事。
四、小结:玩到现在,你喜欢七巧板吗?你能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七巧板
呢?(好玩的、有趣的、漂亮的……)(板书:有趣)这节课我们利用七巧板拼出了许多精美的图案,它千变万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五、拓展延伸,继续拼摆七巧板
师:同学们课上时间有限,课后小朋友可以继续利用七巧板拼各种有趣的图案,体验七巧板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