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河南省语文试题Word版高考真题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河南省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17届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详细答案版)
2017届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解析版)
中原名校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考评高三语文试题命题:名校九校语文命题研究组审核:(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
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与西方在“官吏”的定位方面出现非常大的区别。
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熟稔和贯彻为考核依据,局限在公权力领域,官员的私人领域并不影响其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
而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被西方放置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在传统中国却恰恰是约束的重点。
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只有人“正”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
如上所述,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形成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
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
监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很有权威。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方政府和监察御史、给事中不相统属,避免了由于隶属关系而对言官产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2017届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2017届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
儒家美学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道家美学是以老子和庄于为代表,禅宗美学是以六祖慧能为代表。
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正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突出一个“仁”字。
“仁者爱人”,其实就是讲和谐,儒家尤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的思想是“入世”,道家的思想是“出世”,禅宗的思想是“循世”,我们可以各列举一位唐代的诗人来说明。
儒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因为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李白,李白被称为“诗仙”,因为他是典型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禅宗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王维,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是典型的禅宗思想的代表人物。
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
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
杜甫身上也有道家的东西,李白身上也有儒家的东西,王维身上也有儒家甚至道家的东西。
比如,王维进朝做官肯定要按儒家的方式行事,上朝是儒家,退朝是禅宗。
所以说,他们每个人身上三种美学都有,只不过是每个人更侧重哪一种。
另外,一直讲“儒道互补,庄禅相通”,这八个字概括了三种美学、三种文化相互滲造的特点。
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果大家去过青岛崂山,就能发现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和平相处,互不侵犯。
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但是什么教派都能留下来。
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在中国都有分支,但是谁也不占统治地位。
再一个是艺术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的空间,尤其是道家和禅宗。
刚才讲了儒家是“入世”,但是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比如说中国著名的“元代四大家”、“明代四大家”、清代“扬州八怪”全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家和禅宗里面尽情地遐想。
河南省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雅、东华中学、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阶段性联考(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某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1)(正式考试版)
绝密★启用前|试题研究中心命制中原名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吕玉华“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只是到了中国近现代,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才成为重要的审美术语,成为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
一般来说,无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教繁荣昌盛,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
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
“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
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首次运用是唐代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
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重在以情感人,侧重于情。
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
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中考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中考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2017-2018学年中原名校中考第一次大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执拗./拗.口伎俩./仨瓜俩.枣夙兴.夜寐/ 兴.利除弊B.家眷./誊.写啜.泣/笔耕不辍.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C.弹.弓/弹.唱投奔./奔.走呼号飞来横.祸/横.行霸道D.关隘./溢.美教诲./ 韬光养晦.百喙.莫辩/缘.木求鱼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2分)A.装祯连琐店事必躬亲出奇致胜B.斑斓吉祥物旁证博引受宠若惊C.颓唐潜意识因地制宜大材小用D.批叛事物所所向披糜不可明状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
B.通过哈桑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使我懂得了朋友间友谊的珍贵。
C.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
D.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4.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2分)在我看来,过年是一个机会,它提醒我们,岁月已逝,生命有限。
岁月不是别人的岁月,而正是你的岁月;生命不是别人的生命,。
你必须心疼你的生命,才会好生照料它;你必须怜惜你的昨天,。
5.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1),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借莲的笔直洁净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4)乐器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或表情达意,或渲染气氛。
如“,。
”(《关雎》),男子用琴瑟来亲近美好的女子;又如“,。
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 Word版含答案.pdf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正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
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
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
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
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
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
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
这几天,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
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挑战。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郑州市、平顶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郑州市、平顶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河南省郑州市、平顶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
2017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每小题3分)1.D(表意绝对,“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不当。
根据第三段“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
)2.C(曲解原文,“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不当。
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连式的关系。
)3.C(“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理解有误。
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不需要“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A(3分)(以偏概全,《阿诗玛》“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一页”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版画中“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
)5.①色彩运用大胆:要么不染丝毫丹青,要么各种俗色兼用;大胆为木刻添加彩色。
②构图不囿于规则:国画弃置“飞白”,写意大块留白。
③跨越多种画材、技法、画风等的界限:在颜料、技法、画风等方面屡有兼容和融通,如其中国画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
④内容独特,美丑兼收,别具一格:如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
(4分;一点2分,其中概括1分,举例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6.①天性天真、顽皮、倔强、幽默,爱憎分明;②经历颠沛流离,对人生善恶有深刻的理解;③自学成才,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美术训练,作画较少套路;④融汇中西,在造型、色彩与风韵上打通了中西方的经脉;⑤勤学苦练,不辞辛劳;⑥坚持读书,保持思想的灵活。
(5分;一点1分;答出任意五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A、C(A项“揭示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主题”对主题理解过于狭隘;C项“希望儿子能像唐代高僧寒山、拾得那样学会隐忍”理解不恰当,从上下文看,韩山给儿子起名并无此意。
)(4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8.①执拗:为改名绝食三天。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二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每小题3分)1.C(不合题意。
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C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2.D (范围扩大。
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而不是整个“封建社会”。
)3.B(因果关系不当。
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体现不出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A(3分)(B项概括镇长是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有意拔高;C项“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牵强;D项“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说法欠妥。
)5.【答案】(5分)(答1点给1分,2点3分,3点5分。
)①烘托人物心情。
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们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
②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
③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了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6.【答案】(6分)(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①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论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宣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③在主题上,借鱼骨突出主题。
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④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
【河南省信阳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信阳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格调胡海“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
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
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
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
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
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河南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之为 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效劳,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栽体,通过
3/9
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要实现移动支付,除了一部能联网的移动终端以外,还需借助移动运营商提 供网络效劳、银行提供线上支付效劳,然后借助移动支付平台,商户给买家提供一定的商品或效劳。 移动支付常见的使用方法有短信支付、扫码支付、指纹支付等。短信支付是 支付的最早应用,将用户手 机 SIM 卡与用户本人的银行卡账号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用户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在系统短信指令的 引导下完成交易支付请求,操作简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扫码支付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搭起来的新一 代无线支付方案。在该支付方案下,商家可把账号、商品价格等交易信息汇编成一个二维码,并印刷在各种 报纸、杂志、广告、图书等载体上发布。用户通过 客户端扫拍二维码,便可实现与商家支付宝账户的支 付结算。指纹支付即指纹消费,是采用目前已成熟的指纹系统进行消费认证,即顾客使用指纹注册成为指紋 消费折扣联盟平台会员,通过指纹识别即可完成消费支付。
河南省中原中原(即___)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中原中原(即___)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宋代是一个相对开明、宽松的文化环境,士人群体活跃,能够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使得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唐代和宋代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则商业气氛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相对封闭。
而宋代城市结构则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开敞式的氛围。
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在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
创作主体也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
文学的接受者也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
道路通衢、___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
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
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
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
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在乡村,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别样的美。
那些被时间遗忘,被城市遗弃的角落,却能在乡村里找到它们的位置。
比如那些老旧的石桥,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沉淀,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它们的美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坚韧和沉淀。
再比如那些被遗忘的小溪,它们不像城市里的河流那样宽广,但它们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它们的美不在于规模的宏大,而在于生命的力量和坚韧不拔。
在乡村,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别样的人。
那些老农民,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印记,但他们的眼中却有着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
他们的美不在于外表的年轻和美丽,而在于内心的坚韧和智慧。
再比如那些孩子,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精神,他们的美不在于外表的可爱和天真,而在于内心的纯真和勇气。
河南省中原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河南省中原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1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年画虎”事件使陕西省林业厅名声扫地,关克乃至朱副厅长的诚信受到质疑,人们也开始怀疑他们以前一言九鼎的所谓诚信植保的话语了。
B . 邵经理催小刘尽快赶到扬州玉器厂进修学习,小刘嘴上应付着,背地里却阳奉阴违,仍每天往返于苏州和上海之间。
C .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D . 在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没有什么联盟颠扑不破,所谓的价格联盟也不例外。
2. (2分)填入下列横线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⑴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⑵我曾数十次拜谒孔子墓。
不管是阳光在他的墓前筛下一地的树影,,我都会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马车的辚辚声和他的弟子们的琅琅诵书声。
⑴a.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被其吮吸着 b.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⑵a.还是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抑或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b.还是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抑或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A . ⑴a⑵aB . ⑴b⑵bC . ⑴a⑵bD . ⑴b⑵a3. (2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是由上而下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B . 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C .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豪右:豪族大户。
河南省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诊断卷(B)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诊断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老学回顾与展望熊铁基黄老学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学问之一。
“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如《史记》《汉书》中之“黄老之术“”黄老之言“”黄老道德之术”等等,或简称“黄老”。
事实上,战国时期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具体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相关的学术著作。
那就是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如《汉书·艺文志》所记述的那样:《黄帝君臣》下注云:“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黄老学早已存在,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
但对于黄老学的研究,是20世纪以来的事。
1944年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应该是最早最明确(至少是影响较大的)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
1961年蒙文通先生根据原来的《黄老考》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称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
蒙先生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
唐兰等学者认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等几篇即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
后来,比较一致的称为“黄老帛书”。
于是引起了黄老学研究的一个热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钟肇鹏的《论黄老之学》,对黄老之学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考查。
论文中有两部分讨论“黄老帛书”,显然是因马王堆出土帛书而引发的研究。
同时,相应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著作也在酝酿之中。
1982年在山东淄博开了一次“稷下学讨论会”,这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如郭沫若所说:“黄老之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研究深入展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出版了不少研究专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高三(上)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中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
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与西方在“官吏”的定位方面出现非常大的区别。
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熟稔和贯彻为考核依据,局限在公权力领域,官员的私人领域并不影响其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
而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被西方放置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在传统中国却恰恰是约束的重点。
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只有人“正”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
如上所述,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形成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
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
监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很有权威。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方政府和监察御史、给事中不相统属,避免了由于隶属关系而对言官产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
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
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
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
”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资格限制。
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
在选任程序上,言官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章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
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
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言官自身要求严格之外,对言官也要进行有效保护,不因言获罪是重要的原则。
明代在制度上继承了宋代不杀读书人的传统,言官在社会上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尽管明代有言官因言得祸的时候,比如王阳明就是因为上疏申救言官而遭贬谪,但总体上,言官有人身安全的保障。
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雒于仁曾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
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赴后继地弹劾严嵩,即便遭到严嵩假借皇权进行延杖、除名、贬谪、下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嵩父子伏法。
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时,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节选自)《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中国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重视官员的主观能动因素;西方政治的着重点在法制,强调“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B.传统中国的官员是道德型官员,以清正廉明为考核依据;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贯彻执行为考核依据。
C.传统中国对官员的要求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西方对官员的考核局限在公权力领域,私人领域不影响其职位与权威。
D.在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方面,传统中国将道德作为核心要求,而西方则置道德于个人层面,不要求官员充当道德的表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朝的监察御史、给事中并不隶属于六部和地方政府,从体制上避免了对言官的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B.明朝选拔言官非常慎重,除了对人选的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还对其道德品质、政治素质、仕途经历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C.明朝制度规定,为保证言官发挥职能,言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在京三品大臣,出身胥吏、曾犯奸贪,均不得担任言官。
D.明朝言官选任程序严格复杂,不但要进行民意调查,还要通过时务策问或章疏测试、人物品议等方式对人选进行考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中国极其重视官员道德的政治功能,所以对官员的监督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维。
度,言官须从道德角度监督官员。
B.明朝言官虽官阶等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可对部分小事情即刻决断,因而具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
C.明朝有制度化的言官系统,整个言官群体也较好地发挥了劝谏作用和监督作用,因而明代的吏治比其它王朝较为清明。
D.明朝言官总体上具有人身安全保障,这是他们能尽职尽责,积极发挥对皇帝、阁臣和地方政治的监督作用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元扆字君华。
太平兴国八年,选尚太宗第四女蔡国公主。
雍熙三年,有事北边,元扆表求试剧郡,命知郓州。
逾年召入,寻知河阳。
还朝,改鄯州观察使。
特诏朝会序班次节度使,奉禄赐予悉增之。
再知河阳。
淳化五年,秋霖河溢,奔注沟洫,城垒将坏,元扆躬涉泥滓,督工补塞。
民多构木树杪以避水,元扆命济以舟楫,设饼饵以食。
时澶、陕悉罹水灾,元扆所部赖以获安。
真宗即位,换安州观察使,俄知澶州。
咸平三年,转运使刘锡上其治状,诏书嘉奖,迁宁国军留后、知定州。
时王超、王继忠领兵逾唐河,与辽人战,元扆度其必败,乃急发州兵护河桥。
既而超辈果败,辽人乘之,至桥,见阵兵甚盛,遂引去。
考满,吏民诣阙贡马,疏其善政十事,愿借留树碑,表其德政。
诏褒之。
属岁旱,吏白召巫以土龙请雨。
元扆曰:“巫本妖民,龙止兽也,安能格天?惟精诚可以动天。
“乃集道人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澍雨沾洽。
景德三年代归,拜武胜军节度。
出知潞州。
初,并、代、泽、潞皆分辖戍卒,后并于太原。
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大中祥符四年,元扆被疾卒,年五十。
赠中书令,谥忠惠。
子弟进秩者五人。
五年,葬元扆,时上元欲观灯,帝为移次夕。
元扆性谨让,在藩镇有忧民心,待宾佐以礼。
喜读《春秋左氏》,声色狗马,一不介意。
所得禄赐,即给亲族孤贫者。
将赴徐州,请对言:“臣族属至多,其堪禄仕者皆为表荐,余皆均奉赡之。
“公主有乳媪,得入参宫禁,元扆虑其去后妄有请托,白上拒之。
真宗深所嘉叹,于帝婿中独称其贤。
及殁,甚悼惜之。
(节选自《宋史•吴元扆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B.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C.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D.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的封号,公主封号命名常用冯国名、郡县名和褒义词。
B.河阳指黄河北岸某地区,古代的“河”多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
C.上元本指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又称“元夕”“灯节”。
D.《春秋左氏》即《左转》,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元扆为国请命,为民尽心尽责。
北方有战事,他请命效力;水灾泛滥。
也亲临督工,体恤百姓;遭遇早灾,他以诚心祈祷,感动上天,换来及时雨。
B.吴元扆富有远见,能防患于未然。
他有军事才干,预科到王超与辽军作战必败,提前调兵在河桥防守,辽军在乘胜追击时见他己做好防备就退兵而去。
C.昊元扆身为皇亲,为人谨慎谦让。
他虽贵为附马,却不喜安逸享乐,礼待宾朋下属,接济孤贫亲族:为避免公主乳母入宫随意请托,他告诉皇帝拒绝她。
D.吴元扆德才兼备,深受皇帝垂爱。
在鄯州、定州任上,他为官有方,诏书褒奖;帝独称他在帝婿中非常贤明,在他死后,皇帝甚为痛惜,官其子弟。
(4)把文中画成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治。
①考满,吏民诣阙贡马,疏其善政十事,愿借留树碑,表其德政。
②臣族属至多,其堪禄仕者皆为表荐,余皆均奉赡之。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子规余靖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
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
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名韁:名,功名,这里指科举考试;韁,同缰,系马绳。
名韁,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韁绳。
(1)简要赏析首联中“冤”字的妙处。
(2)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两句用倒置式的暗喻来写女子的镜子如天上闪亮的星星,贴切形象。
(2)庄子的《逍遥游》中,“,”两句用具体的数字表现鹏迁徙南冥时飞得很高、气势很大的状况。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手法借助侧面描写来表现边塞天气的苦寒,环境的恶劣两句是:“,。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系好乔北刘铭是个机关公务员,脑子不太开窍,好多事情都做不来,大家都叫他“榆木疙瘩”。
这天,办公室主任找到刘铭,问:“你认识魏县长?”刘铭一愣,魏县长刚调来没两周,自己除了随大家一起在办公室见了一面之外,连话都没搭上。
刘铭赶紧摇头:“不认识!”主任半信半疑地盯着他,又问:“真不认识?那你有亲戚、朋友和魏县长认识?”刘铭用力去想,想得脑壳疼,最后还是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