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最新教案-光学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教案 精品

合集下载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征。

3.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画图方法。

4. 将平面镜成像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与特征。

(2)平面镜成像的画图方法。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你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吗?自己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镜子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镜子吗?”等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

2. 学习平面镜成像知识(1)呈现图片,向学生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通过展示物与镜子的相对位置关系解释成像的产生过程。

(3)表现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距、像距、物高、像高等概念。

(4)演示平面镜成像的画图方法,通过具体的实物来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实际应用。

3. 讨论、练习、总结(1)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实例预测和证实,探究几个问题,如:物距与像距、物高与像高的关系。

(2)在本节课结束之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学生互相询问和回答问题,教师对错得分。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交流和讨论中互动性强,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通过学生对学习的总结和口头阐述的验证,阐明教学的效果良好。

五、课后作业:1. 编写一个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实际问题的解答。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写一篇文章,并通过图片来说明关键概念。

3、以“画出平面镜成像步骤”为题,简要说明平面镜成像画图的基本过程,并举出具体例子说明。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2.掌握用尺和方向角计算镜像距离和镜像高度的方法3.通过实验观察与研究,摸索和总结规律,培养实验能力二、教学重点:1.了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镜像距离和镜像高度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2.能够计算镜像距离和镜像高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用镜子打扮过吗?如果没有镜子,我们怎么打扮呢?”(二)概念解释1.给学生讲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平面镜是一个平面,两面光洁的镜子,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θ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经过镜面与入射光线成等角。

2.提醒学生注意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角度相等、方向相反”(三)观察实验1.设置实验装置:在一块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放置一张平面镜使其与直线平行。

2.用一支蜡烛放在黑板上的直线上,照向平面镜。

3.学生观察蜡烛的倒影。

询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继续问:“倒影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镜像和物体位置对称”的规律。

4.进行多组实验,探索倒影和物体位置的关系。

(四)实验总结并概念导入1.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归纳出“物体向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的倒影到镜面的距离”的规律。

2.通过多组实验,进一步巩固这个规律。

(五)规律推导1.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我们现在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镜像的距离和高度?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运用几何关系,推导出物体与镜面的距离和倒影与镜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物体与镜面的距离为p,倒影与镜面的距离为p',镜像的高度为h,倒影的高度为h',则有以下关系:p+p'=R(镜面到物体和镜面到倒影的距离之和等于镜面的半径)h'=h(六)示例计算和巩固训练1.教师以实例计算的方式演示镜像的距离和高度的计算方法。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作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③能得出什么结论?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2)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实验交流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魔术』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变魔术.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要点。

难点: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 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平面镜、透明塑料板、玻璃杯、铅笔、直尺、白纸、实验记录表格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平面镜、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4. 应用: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平面镜成像的图示。

2. 请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3.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在周记中进行记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思维活跃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应用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创意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制作出独特的作品。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3.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4.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穿衣镜、哈哈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平面镜?”引发学生对平面镜的思考。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和特点:结合PPT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图片,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成像规律。

4.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光的反射原理,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补充。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程评价1.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九、教学拓展1. 探讨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2. 研究光学仪器中的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元件的作用。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成像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平面镜、蜡烛、物体(如文具、书籍等)。

2. 实验桌、实验架。

3.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图片,如穿衣镜、哈哈镜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现象。

2.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如光的反射、成像规律等。

3. 进行实验观察: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成像位置、成像大小等。

6. 应用拓展:出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成像原理进行解决。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光的反射在其他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深入了解平面镜成像在光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和课后拓展活动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高三物理最新教案-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精品

高三物理最新教案-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精品

平面镜成像作图
一、如图,平面镜AB与BC互成一角度,光源S置于镜前,问观察者应站在镜前哪个范围内,面向镜才能同看到这个光源S在两块镜中所成的像?
二、用作图法作出点光源能照亮障碍物后多大区域的地面。

三、图中AB表示一直立的平面镜,P1P2是水平放置的米尺(有刻度的一面朝着平面镜),MN 是屏,三者互相平行。

屏MN上的ab表示一条竖直的缝(即a、b之间是透光的。

)某人眼睛紧贴米尺上的小孔S(其位置见图),可通过平面镜看到米尺的一部分刻度。

试在本题的图上用三角板作图求出可看到的部位,并在P 1P2上把这部分涂以标志。

四、如图,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有一物体AB,试在图中画出通过平面镜能看到AB整个像的范围(要求在正确作出光路图的基础上,用斜线标出范围)

五、如图,M 为水平放置 一块平镜,AB 为平面镜上方一把短尺,PQ 为一与镜面垂直的竖线,由于平面镜上某区间贴着不透光的纸使人眼在竖线的S 1至S 2之间不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短尺,请用作图的方法找到平面镜上的这个区间,并涂以标志
六、用平面镜来观察身后的一个物体,要能看到物体完整的像,则镜面的长度至少应为物体高度的:
A 1/2倍 B 1/4倍 C 1倍 D 上述都不对
七、如图所示,AO 、OB 为两个有一定交角的平面镜,S 为点光源,MN 为遮光板,用作图法确定:能否找到一区域,眼睛在其中可同时看到S 的两个虚像。

B
O
A
M
N S。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操作4.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刻度尺、白纸。

2. 教学课件:平面镜成像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应用案例。

【章节一:平面镜成像的原理】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讲解:详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光的反射、像的形成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章节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 引入: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互动:学生演示实验,教师点评。

【章节三: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操作】1. 引入:讲解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2. 讲解:示范实验操作,如放置物体、调整平面镜等。

3. 互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章节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镜、商店试衣间等。

3. 互动: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2.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章节六: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深入探究】1. 引入:通过之前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讲解:讲解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如反射角、入射角等。

3. 互动: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反射角和入射角,教师进行点评。

【章节七: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1. 引入:讲解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教案: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掌握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公式;通过实验观察和计算,能够画出任一物体在平面镜前后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2.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利用平面镜成像方法和公式,画出物体在平面镜前后的位置、形状和大小;2.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公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与激发兴趣(10分钟)1.导入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镜子里的自己?你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会看到像"奇迹"一样的倒影吗?2.导入实验:拿一个小镜子,站远一点,转过身看一下镜子里的自己。

你是怎么看到自己的?3.导入讨论:请同学们就刚刚的现象进行讨论,尝试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倒影。

2.知识讲解(20分钟)1.通过讲解平面镜的种类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2.介绍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包括:虚实、等大、正倒、左右颠倒等。

3.解释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及其实质,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在平面镜成像中的应用。

3.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公式(30分钟)1.通过实验的形式,展示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2.运用物理知识,解析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公式,包括物距(s)、像距(s')、物高(h)、像高(h')之间的关系。

3.讲解平面镜成像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进行示例计算,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4.实验探究(30分钟)1.提供材料和仪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

2.实验目标:通过改变物距和观察像的位置和形态,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公式,并掌握绘制平面镜成像的方法。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2. 平面镜成像特点3. 平面镜成像实验4.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5. 练习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平面镜、玻璃板、卡片、铅笔、直尺。

2. 实验材料:学生用书、实验报告册。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1. 平面镜成像原理(1)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2)利用教具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2. 平面镜成像特点(1)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虚像、物像等大、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强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作业布置】2. 选择一道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穿衣镜中的反射,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成像的具体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像的位置、大小等特征。

4. 特点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物像等大、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等。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有关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好奇心。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看或自己动手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4. 分析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分析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分析生活实例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物体、直尺、白板等。

2. 教学课件:包含平面镜成像原理、实验过程、生活实例等内容。

3. 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第3-4课时:进行实验演示,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第5-6课时:通过生活实例,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4. 第7-8课时:进行课堂问答和小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平面镜成像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新课导入: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

4.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成像现象。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

6. 总结提升: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思考题答案,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平面镜、物体模型、白板、标记笔等。

2. 教学图片和视频:收集相关的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平面镜》物理教案

《平面镜》物理教案

《平面镜》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的概念:平面镜是一种光学元件,它的反射面是平面,用来反射光线。

2. 平面镜的特性:平面镜能够成像,成像特点是正立、等大、虚像;平面镜成像不受物体距离的限制;平面镜能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3. 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面镜的概念、特性和成像规律。

难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的作用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平面镜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平面镜的概念和特性:教师讲解平面镜的定义、反射面特点以及成像特点。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亲身体验平面镜的成像现象。

5.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平面镜的应用,并分析其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平面镜成像示意图,加深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平面镜概念、特性和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平面镜知识。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动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

2. 介绍平面镜在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3. 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鼓励他们将平面镜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同学思路,对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同学充分想象)[同学争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方案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同学思索空间,同学:思索、分析、争论、归纳]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高三物理最新教案-光学透镜成像作图法教案 精品

高三物理最新教案-光学透镜成像作图法教案 精品

光学·透镜成像作图法·教案一、教学目的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掌握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掌握透镜成像作图法.2.在方法论上,通过复习渗透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在本节的复习中,先通过复习凸透镜将入射平行光会聚,凹透镜将入射平行光发散的一般规律,从中找到三条特殊光线,总结出透镜成像作图法,然后运用作图法解决透镜成像光路中的各种问题.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透镜成像作图法.2.难点:(1)用光束的概念理解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2)实焦点和虚焦点;(3)实像点和虚像点,“像”的概念.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以下概念:球面透镜,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副光轴),(焦平面).分别从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复习,特别强调实焦点和虚焦点的形成与位置特征(实焦点与入射光束分居凸透镜两侧,虚焦点与入射光束居凹透镜同侧).(二)教学过程设计1.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凸透镜——会聚;凹透镜——发散.2.说明:(1)解释两种透镜对光束控制作用不同的原因(图1).(2)指出形成上述光路的条件:透镜由光密介质做成,周围是光疏介质.设问:如果周围介质是光密介质,透镜是光疏介质,结果如何?答:凸透镜为发散透镜,凹透镜为会聚透镜.3.透镜成像作图法.通过对平行主轴的入射光束经透镜折射后形成会聚(发散)光束,找出三条特殊光线.(1)用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法.①平行主轴入射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凸透镜:实;凹透镜:虚).②通过光心的光线(即沿副光轴入射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不改变方向(强调薄透镜条件).③根据光路可逆原理,通过焦点入射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射出.例1 完成下列光路图.(1)点光源S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2)点光源S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之上;(3)点光源S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之外、两倍焦距之内;(4)点光源S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之上;(5)点光源S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之内;(6)点光源S在凹透镜一倍焦距之外;(7)点光源S在凹透镜一倍焦距之内.要求:(1)作图规范:用作图工具做,光路准确,按光的传播方向标箭头.(2)为透镜成像规律的复习做准备.(3)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及时解决问题.例2 完成下列光路图.说明:本例的图(1)、(3)、(5)都不是特殊光线,需将例1中的作图方法迁移:在已知光线上找一点作为发光点S(或像点S′),按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得到像点S′(或发光点S),那么,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一定通过该点(见图6).*(2)一般光线作图法.根据薄透镜近轴光线折射规律,沿副光轴入射的平行光束,经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平面上(凸透镜:实,凹透镜:虚),由此可找到一般光线作图法(图7):①做平行入射光线AB的副光轴;②做垂直主轴的焦平面,得到和副光轴的交点C;③连接入射点B和交点C,做出射光线.那么,图5(1)、(3)、(5)三图的作法便可简化(图8).。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第一章:平面镜成像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平面镜的定义及其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的特点。

1.4.2 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结合示意图进行说明。

1.4.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1.4.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二章: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测量。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平面镜成像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4.2 实验步骤:安排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包括放置物体、观察成像等步骤。

2.4.3 数据测量:让学生测量物体的位置和成像的位置,记录数据。

第三章:平面镜成像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平面镜成像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3.4.2 实例分析:分析平面镜成像在化妆镜、穿衣镜等中的应用。

3.4.3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平面镜成像的拓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拓展知识。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现象。

2.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

3. 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

2. 难点: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

2. 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

5. 应用:讨论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穿衣等。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光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光学实验室,亲身体验光学实验。

3. 开展光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

2. 实验器材:准备平面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

3. 网络资源:提供光学相关的网站和视频,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九、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

2. 作业反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

3. 实验反馈:评价学生的实验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建议。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高中物理平面镜教案

高中物理平面镜教案

高中物理平面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镜的定义和性质。

2.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3.能够利用成像规律解决平面镜成像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平面镜的定义和性质。

2.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三、教学难点:
1.利用成像规律解决平面镜成像问题。

四、教学内容:
1.平面镜的定义和性质。

2.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些例子或实验引入平面镜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定义和性质。

2.讲解:介绍平面镜的性质和成像规律,说明物体和像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明白在平面镜前物体和像的比例关系。

3.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加深他们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4.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对平面镜的性质和成像规律进行总结,梳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平面镜的定义和性质,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并能够利用成像规律解决平面镜成像问题。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

八、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实验和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高中物理教案:光学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高中物理教案:光学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高中物理教案:光学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一、引言光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光的发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光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教案进行描述和探讨,即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二、背景知识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光学以及平面镜的基础知识。

首先,他们需要知道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并且具有反射和折射两种基本现象。

其次,他们需要了解平面镜是一种能够反射光线的器件,在光学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实验目标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探索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观察镜面上倒立和放大或缩小的物体形象,并结合测量数据和分析结果,使学生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并得出相关结论。

四、实验材料与步骤4.1 实验材料:- 平面镜- 物体(例如图钉或小人偶)- 尺子- 白纸或屏幕4.2 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确保其稳定。

2. 在平面镜的一侧确定一点,并在该点处插入图钉或小人偶,作为物体。

3. 调整物体的位置,使其与平面镜成一定角度。

4. 在离平面镜较远的位置放置一张白纸或屏幕,用来观察和测量成像情况。

5. 仔细观察并记录在白纸或屏幕上出现的物体形象特征,包括倒立、放大或缩小等。

五、实验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得到的数据,学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讨论。

可以尝试使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 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成像情况如何变化?2. 当物体移动到平面镜前后不同位置时,对成像有何影响?3. 成像是否具有放大或缩小的特性?如果是,与物体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4. 成像是否始终呈现倒立的特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六、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在这个教案中,学生可能会得出以下结论:1. 当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成像距离也越近。

2. 对于平面镜而言,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物体并不影响成像特性。

平面镜成像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平面镜成像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预习本节课,并在课后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多媒体,玻璃板,蜡烛,火柴,坐标纸“平面镜成像”分组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展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一个“浇不灭的烛焰”实验。
水为什么不能浇灭燃着的蜡烛呢?
学生回答:玻璃板就像一块平面镜,发生了镜面反射,形成平面镜成像。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面镜成像》
教师播放“人眼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幻灯片,再加以解释:
原来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
我们的眼睛我们感觉光好象从镜中射出,其实这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
“古代铜镜”、“店铺装修”、“舞蹈演员”、“牙科医生”、“潜望镜”等图片播放。
例: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
表示镜前的物体,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找出问题
观看“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验证
总结结论
实验验证
总结结论
动手实验
思考
总结结论
实验次数
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到镜面的距离
学生根据表格总结结论。
总结结论: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用直角三角板比一比“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所在直线有什么样的关系?
总结结论: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上面实验中平面镜后面没有没放另一像物时我们也能看到它,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说明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实验验证: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用刻度尺量出镜前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再用刻度尺量出另一物像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做两次。将实验结果填在下下面的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理解“虚像”的物理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虚像”的概念解决问题;
(2)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2.光路可逆原理在解决几何光学问题时是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在本节课中是贯穿始终的一条思路.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平面镜成像规律和成像作图法.
2.难点:观像原理和观像范围的确定.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复习了反射定律,如果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发散光入射到镜面MN上,反射光束性质如何?
答:仍为发散光束.
那么,如果这束反射光射入眼E中(图1),能觉得光是从S点处射出的吗?
答:不会.
那么,我们觉得反射光束是从哪里射出的?(作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O1S′和O2S′交于S′点)
答:S′点.
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认为反射光是从其反向延长线交点S′处发出的,S′点就是S在镜中的“虚像”.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平面镜成像规律.
用反射定律和几何知识可以证明,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等大,正立,虚像,镜对称.说明什么叫“镜对称”.
2.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作SO⊥MN延长至S′,使SO=OS′,得到虚像S′.
从点光源S向镜面MN作入射光线SO1,连接S′O1做反射光线O1A,用同样方法可作入射光线SO2和它的的射光线O2B.(图2)
例1 如图3 所示,两平面镜互成直角,入射光线AB经两次反射后,出射光线为CD.今以两平面镜交线O为轴,将两镜转动θ角而它们的夹角保持直角.在入射光线AB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经两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为C′D′.那么,C′D′将[ ].
A.与CD重合,同向平行
B.与CD不重合,同向平行
C.与CD交角为2θ
D.与CD交角为4θ
分析:如图4 所示,根据反射定律,光线在两个镜面上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i1=i′1,i2=i′2.入射光线AB在平面镜M上反射后,反射光线BC偏转角α=π-2i1;反射光线BC在平面镜N上反射后,出射光线CD偏转角β=π-2i2.那么,出射光线CD相对入射光线AB的偏转
以CD光线与AB光线反向平行.
但以上证明不能说明C′D′光线与CD光线是否重合,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和作图法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如图5所示,在入射光线AB上找一点S1,将S1看作点光源,由平面镜成像作图法可作出S1在平面镜M中的虚像S2,将S2看作点光源,S2在平面镜N中的虚像为S3.由平
面镜成像规律和几何知识可得:S1O=S2O,S2O=S3O,则S1O=S3O,那么,平面镜转过θ角后,由于S1O不变,则S3O也不会改变,即出射光路C′D′位置不会改变,仍沿原光路CD射出.
演示:几何画板:《直交平面镜的反射光路》.
①旋转双平面镜,演示CD光路不变;
②打开几何证明界面,演示CD光路不变的原因.
例2 如图6所示,一人站在水坑MN旁边,设E点为人眼所在位置,试画出他从水面反光中看到树的范围.
解法1:根据平面镜成像作图法,作树AB在水中的像A′B′,从水面反射到眼E中的光束范围决定了人从水面反光中看到树的范围.
作图过程:(1)根据平面镜物像对称,作树AB在水中的像A′B′;(2)连接M、E和N、E,作反射光线ME、NE;(3)将ME、NE反向延长,交树的像A′B′于C′、D′两点;
(4)根据平面镜物像对称,作C、D两点,得到人从水面反光中看到树的范围CD;(5)连接C、M和D、N,作入射光线CM和DN,完成光路图.
解法2: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和光路可逆原理,作人眼E的像E′,直接找出从水面反光中看到树的范围.
作图过程:(1)根据平面镜物像对称,作E点的像E′;(2)连接M、E′和N、E′,作入射光线C、D,CD之间即为人从水面反光中看到的范围;(3)连接M、E和N、E,作反射光线,完成光路图(图8).
简评:显然,从此例可知,运用光路可逆原理,有时解决问题更为简便.
例3 一人站在一堵墙后,通过在墙的正上方水平放置的一面镜子MN看墙外情景,设人眼位于E点(图9).试画出人从镜中看到墙外范围的光路图.
提示:1.用光路可逆原理和平面镜成像作图法解题;2.注意墙对光路的阻挡作用;3.注意镜面大小对观察范围的限制.
作图过程:(1)根据平面镜物像对称,作E点的像E′;(2)连接E、N两点,作反射光线NE;(3)连接E′、N两点,作入射光线AN;(4)连接E′、Q,交镜面于C点,作入射光线BC;(5)连接C、E两点,作反射光线CE.这样AN、BC包括的入射光束范围就是可见墙外的范围(图10).
例4 如图11所示,ABCD为三面连接在一起的平面镜,S为点光源,M为不透光的挡板.试画出从S点发出的光依次经AB、BC、CD三镜反射后通过点P的光路.提示:依次做出光点S在三面镜中的像,各镜的反射光线好像是从这些像中射出的一样.
作图过程:(1)根据物像对称规律,依次作出S点在镜AB中的像S1、S1在镜BC中的像S2和S2在镜CD中的像S3;(2)连接S3、P两点交CD镜面于c,作通过P点的反射光线cP;(3)连接S2、c两点交BC镜面于b,连接b、c两点作BC镜的反射光线bc;(4)连接S1、b两点交AB镜于a,连接a、b两点作AB镜的反射光线ab;(5)连接S、a两点,做入射光线Sa.
注:1.以上三个例题都让学生上台画光路,并说明各自的思路.
四、本课所需教学器材
奔腾级电脑,《几何画板》软件,《直交平面镜的反射光路》课件.大屏幕显示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