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视角下地方高校介入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路径研究

高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路径研究

高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路径研究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也应当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高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成为当前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路径研究,希望能够对高校和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作为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各类人才支持。

通过开展定向培养项目、设立乡村教育实习基地等方式,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满足乡村发展所需人才的需求。

高校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持。

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创新。

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科技攻关和人才输出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小视,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服务。

尽管高校在乡村振兴中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丰富的资源,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高校与乡村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地理距离、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往往难以了解乡村的真实需求,无法有效地为乡村提供服务。

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工作往往受到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的限制。

由于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很难做到对乡村的全方位支持,导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有限。

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难以有效地应用到乡村振兴中,缺乏有效的转化渠道。

由于科研成果的专业性和市场化难以应用到乡村振兴中,导致高校的科技支持效果不佳。

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着许多挑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到更有效的路径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1. 推进产学研合作,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对称的问题。

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乡村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定向培养项目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提高对乡村的服务水平。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路径与策略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路径与策略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通过调 研发现,当前从困境视角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 振兴的文献较少,科学研究聚焦较少。但从已有研究成 果 来 看 ,高 校 大 学 生 社 会 实 践 服 务 乡 村 振 兴 具 有 长 期 性 、 系统性的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各主 体部门思想认识不深刻,联动性不强,特别是地方高校、 县域政府和乡村基层组织之间未形成沟通联动机制,虽 然中央、省、市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支持,但是没 有能够厘清各自所担负的责任,导致策划、组织、宣传 和运营等方面不能及时到位,弱化了社会实践的服务作 用;受当前高校对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不 高,在理论教学上开设课程较少,配备社会实践指导教
高校促进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策略。高校建立由 团委主导,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多部门 共同联动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部门,在做好社会实践日常 的组织、宣传、管理工作基础之上,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加强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特别是要与“互联 网 +”“挑战杯”“创青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热情与激情。 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召开社会 实践表彰大会、新媒体发布优秀团队与个人事迹宣传、宣 传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的鼓励政策 等,进一步营造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良好氛 围。建立专项经费支持,包括落实上级文件在经费预算 中 单 列 社 会 实 践 经 费 、制 定 乡 村 振 兴 社 会 实 践 专 项 经 费 、 设立经费审查与监督机制等,进一步将社会实践工作与 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高校要结合自 身学科特色优势,积极与政府取得联系并建立较为完善 的校地互通机制,并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当地政府对高校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对当地经济、文化、产业等促进作用 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支持。

新时代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究

新时代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究

新时代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展开探究。

首先在引言部分介绍了背景情况,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可行的建设路径,并强调了加强乡村振兴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

文章重点阐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的方案。

结论部分强调了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进行了总结。

文章全面探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重要性、路径探讨、发展方向、体系构建、研究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尽管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村道德伦理观念逐渐淡化,乡村社会风气逐渐松弛,一些不良现象逐渐增多。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不够强,缺乏足够的有效途径和渠道。

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新时代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为加强乡村振兴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分析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深入探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构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的关键要素和方法策略。

在此基础上,总结新时代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农村全面建设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效的思想指引和政策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的重要国家战略得到了高度关注和重视。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革命、乡村环境改善以及城乡融合发展。

而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也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文化振兴也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动力。

一、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的作用1、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乡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建设图书馆、文化展馆等设施,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有益于乡村振兴,也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增强地方文化传承意识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意识良好的基础。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带动地方文化产业,也能够提高地方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经验、智慧和价值观念。

3、推动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文化展览、文化产品等活动,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等业态发展。

同时,文化产品的创作、销售等也成为了乡村业态多样化,增加就业岗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振兴的路径1、文化教育活动乡村地区普遍经济水平较低,文化氛围较差,因此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是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知识的必要举措。

具体做法包括开办兴趣班、名师讲座、志愿讲解服务等,让乡村居民通过学习、参与活动等手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水平。

2、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地方图书馆、文化展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创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的关键。

建设文化设施有利于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质,增加对文化活动的关注度。

3、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和推广推动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推广,是文化振兴工作中的重头戏。

融入当地的风俗、民俗,积极开展农家文化、乡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工作,可以使当地村民感到文化的亲切和好玩,增加互动性,提高地方乡村景区的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2023-10-28CATALOGUE 目录•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概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建设的作用机制•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01引言背景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目的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乡村振兴战略概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总体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其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的外延乡村振兴战略的外延包括农村产业、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旨在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文浓郁的乡村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外延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及挑战实现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素质和扩大乡村就业等。

同时,还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等。

挑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解决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问题。

0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建设的作用机制职业教育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1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作用23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其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通过培训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推动其向城市和其他产业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一、路径1. 激活社区动力乡村振兴过程需要社区动力的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宣传倡导等方式激发社区参与意识,建立社区共同意识,加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社区自治的形成,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2. 建立整合平台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与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个资源方建立联系,在整合多种资源后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支持乡村振兴目标的平台。

这种平台可以针对性地对乡村地区进行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的专业服务,切实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产能力。

3. 创新社会工作方法乡村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需要创新社会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在社区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乡村振兴特点的工作方法,如参与农村的产业升级和营销,帮助农民群体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方法1. 制定发展规划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和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合理、适宜的乡村振兴发展计划,使发展计划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和居民需求,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 加强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也可以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当地居民,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和生产能力。

3. 开展扶贫工作贫困是乡村振兴的一大瓶颈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开展扶贫工作,帮助当地贫困户改善生活和提升生产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帮助当地居民组织社区活动、宣传倡导和理顺内部关系,最终实现社区自治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5. 推广科技创新乡村振兴需要科技的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推广科技创新和移植现代化的技术,提高当地居民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

6. 培养乡村青年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创新,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培训、导师制等方式,为当地的乡村青年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发展技能和人才,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地方高校助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地方高校助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2012年第24期总第326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242012Sum No.326地方高校助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苏晓丽彭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新的时期赋予高校新的使命,服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

文章在总结前人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从河北省实际出发,分析了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包括人才、智力、技术、信息和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河北省;地方高校;农村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4-0133-0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04054);2012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我省高校服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JRS -2012-1106);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03180)。

[作者简介]苏晓丽(1980—),女,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多媒体与电子商务教学;彭妍(1981—),女,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图书馆。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之后,全国各地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地方工作的新亮点。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这对于“文化强国”之战略的落实无疑是一股劲风,将文化产业推向更深、更广的发展空间。

乘着政策之风,河北省的文化产业正在迅猛发展,但城强乡弱的状况明显,蕴藏于广袤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被合理、充分地挖掘,无法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农村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缺乏是重要制约因素,地方高校在解决这一难题中应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地方高校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公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公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3-11-07•引言•公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公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公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案例分析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公办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和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方针。

探究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分析公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公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02公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乡村人才培养是公办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缺乏与乡村社会的有效衔接,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与乡村产业的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

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在乡村科技支持方面的现状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在乡村科技支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缺乏与乡村产业的紧密结合,科技支持难以满足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

目前,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在乡村科技支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与乡村社会的有效衔接,导致科技支持与社会需求脱节。

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现状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对乡村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挖掘,难以有效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

缺乏与乡村社会的有效衔接,导致文化传承与创新难以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03公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公办地方本科高校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乡村实际工作的需要。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索在当今社会,随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到如何提升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

一、传统文化传承农村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为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首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传统文化课堂等方式,让农村群众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现代科技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打造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

三、乡村振兴示范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的重要政策,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建设乡村示范点、创办农村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农村人才回乡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农村精神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引领农村精神风貌的更新。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文艺演出等方式,塑造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风貌,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气质。

五、文化扶贫助力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物质帮扶,更要关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扶贫活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提升贫困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帮助贫困群众享受到文化的红利。

六、教育培训促进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有文化素养的新农民,才能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可以组织开展文明素质教育活动、提供职业培训机会等方式,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七、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

可以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农村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农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农村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大学生“三下乡”与科技振兴乡村融通路径研究--以广东韶关九峰镇为例

大学生“三下乡”与科技振兴乡村融通路径研究--以广东韶关九峰镇为例

科教论坛-326-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9期(总第509期)农业生产和发展中,技术是关键所在。

因此,农村经济发展中,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乡镇发展中,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对新技术的了解较少,一些新的工艺和技能并未在农村得到普及,农业生产多是根据经验,难以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高校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提升科技应用水平等,“三下乡”主要包括了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和卫生下乡活动。

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是提升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助推农村科技发展,为振兴乡村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广东韶关九峰镇振兴乡村发展现状广东韶关九峰镇具有丰富的林地和耕地等资源,生态环境优美,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九峰镇以农产品种植业为主,在2020年,九峰镇被评为韶关唯一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在精细农业,精美农村等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乡村振兴效果显著。

在发展中,以“产业兴镇”为目标,重视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实践中将基地、合作社和农业户进行有效结合,并创新结对扶持和自主创业发展结合的模式,重视特色产业基地的检核。

此外,物联网、智能大棚等技术也在逐渐被应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变,提升了种植业的生产效益,加上“互联网 + ”背景下电商模式的发展,积极开展节庆活动,加大了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种植业的面积越来越大,年产量也在提升,且相关的农业配套设施也在积极完善,种植业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力度逐渐加强,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和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讲,九峰镇的农业产业基础相对比较雄厚,有多数农户进行水果等种植,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较大,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品牌认证越来越多,如在2018年,乐昌黄金奈李被选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还有水晶梨、蜜橘、油桃等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九峰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的示范村镇之一。

校地合作视野下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校地合作视野下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校地合作视野下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作者:熊博文侯卫刚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23期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校地合作的视野出发,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的具体实践,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政策研究和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校地合作高等农业院校新农村建设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6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智力的依托和培养基地,在知识传授、传播、应用及创新等方面具有基础作用。

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必须坚持“顶天”、“立地”,积极投入科技力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服务“三农”工作为例,从校地合作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造就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高等农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少数精英人才,还必须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以及高素质新型农民,使他们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

华中农业大学以实施继续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各类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科技培训。

据统计,“十五”以来,已累计培训县乡以上干部5千多人次、农技人员6万多人次、农民100多万人次。

以服务“三农”为主题,每年组织4000余名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出台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就业。

农村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方案

农村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方案

农村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方案农村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而文化文艺是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增加他们的文化自信。

本项目旨在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开展农村文化文艺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丰富化的文化娱乐,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增进社区凝聚力和幸福感。

二、项目内容和方法1.开展农村文艺培训:组织专业的文艺指导教师前往农村开展文艺培训,针对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如音乐、舞蹈、书法等,提高他们的文艺技能。

2.开展农村文艺演出:组织演出团队和文艺志愿者,前往农村进行文艺演出,包括音乐会、舞蹈表演、小品等。

通过精彩的演出,激发农民群众对文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艺审美水平。

3.开设农村文艺交流活动:组织农村文艺交流活动,邀请城市文艺爱好者与农村群众进行直接对话和交流,将城市的文化资源带到农村,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4.组织文化采风活动:组织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前往农村进行文化采风活动,记录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展览、演讲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展示,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5.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在农村地区建设文化活动场所,配备音响、舞台等设施,供农民群众进行文化文艺活动的展示和表演。

三、预期成果和效益1.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促进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2.培养和发掘农村文艺人才,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才华,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3.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增加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选择,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实施计划和资源保障1.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每个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2.组织文艺志愿者队伍,招募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兴趣的志愿者,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探究与实践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探究与实践

2023-11-07•引言•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挑战与对策目录01引言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的现状及挑战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使命研究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与实际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分析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与不足探究高校如何精准助力乡村振兴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总结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与成效02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推广农业技术高校可以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和讲座,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乡村地区,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

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高校可以提供创业指导和扶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农业科技专业,为乡村地区培养具备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高校可以协助乡村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农产品品牌推广农村电商高校可以协助乡村地区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高校可以推广农村电商,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益。

0302011文化传承路径23高校可以开展乡村文化研究,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高校可以组织民俗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将乡村民俗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增加乡村文化的知名度。

推广乡村民俗文化高校可以协助乡村地区开发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经济的融合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03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浙江大学“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乡村人才,通过提供农业产业规划、乡村治理、生态旅游开发等专业知识,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乡村英才计划”该计划通过选拔优秀大学生到乡村实践、实习,培养其对乡村发展的理解和能力,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志愿者服务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志愿者服务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志愿者服务近年来,我国对于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志愿者服务在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志愿者服务在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一、志愿者服务的重要性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由于基层农村地域辽阔、经济落后、文化资源匮乏等特点,使其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志愿者服务作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行为,能够有效地填补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短板,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志愿者服务能够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

基层农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由于传承环境的缺失,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往往被冷落。

志愿者通过自愿的方式,深入基层农村,挖掘和记录当地的文化特色,帮助农民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文化价值,激发他们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热情。

其次,志愿者服务能够促进基层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

在基层农村,文化活动普遍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吸引力。

志愿者可以组织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书法培训、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选择,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最后,志愿者服务能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农村的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志愿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基层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农村社会的深入落地。

二、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尽管志愿者服务在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志愿者服务的参与程度不足。

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人口老龄化和流动性大的问题,导致志愿者服务的人手匮乏。

高校在乡村振兴中文化帮扶典型做法

高校在乡村振兴中文化帮扶典型做法

一、概述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文化帮扶方面,高校不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教育、建设和保护工作。

本文将围绕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帮扶典型做法展开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高校开展文化帮扶的背景与必要性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而作为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2. 乡村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地方高校作为文化帮扶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介入,促进乡村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典型案例分析1. 湖南农业大学开展“春蕾计划”湖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探索出了一条深入乡村开展文化帮扶的新路径。

该校发起了“春蕾计划”,组织学生和教师前往当地乡村,开展文化宣传、义务教育支持等活动,深入了解并解决当地乡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丰富了师生的实践教育经验,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2. 北京大学“青年支教团”作为我国顶尖名校之一,北京大学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开展了“青年支教团”项目。

该项目组织了一支由北京大学师生组成的支教团队,深入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开展志愿者支教、文化传播等活动。

通过在乡村学校开展文化课、艺术课等活动,支教团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也带去了新鲜的文化体验,为乡村学校的文化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复旦大学“国医行”项目复旦大学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国医行”项目。

该项目组织了一支由中医药专业的师生组成的团队,深入乡村地区,开展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工作。

通过举办中医药健康讲座、义诊活动等,将中医药文化传授给当地村民,激发了当地村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也推动了乡村地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标题: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在教育的大花园中,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犹如一朵娇艳的花,需要我们用智慧的阳光和辛勤的汗水去培育。

作为一名教育专栏作家,我将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隐喻、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观点分析和思考以及形容词进行评价,来探讨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融合发展策略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把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比喻为一场精彩的音乐会,它需要我们用激昂的乐章去演奏。

在这场音乐会中,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需要我们关注其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质。

这就好像是在音乐会的演奏过程中,只注重了乐器的华丽,却忽视了音乐的情感和表达。

因此,我们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让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充满生动感和形象感。

其次,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需要我们运用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以增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需要通过适当的修饰和强调,才能更加耀眼夺目。

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引导人们关注和推动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过于平淡无奇,缺乏激情和感染力。

这就像是将一部精彩的电影变成了平淡的纪录片,失去了吸引观众的魅力。

因此,我们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运用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让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充满激情和活力。

再次,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融合发展需要我们善于提出问题、进行观点分析和思考,对融合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担忧。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乡土文化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

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对融合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地方高校服务休闲农业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休闲农业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休闲农业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高校服务休闲农业路径研究的研究背景是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乡村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旅游等休闲农业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人才、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使命,应当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在休闲农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地方高校在服务休闲农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等。

有必要对地方高校在服务休闲农业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本研究将探索地方高校在服务休闲农业中的角色定位,分析其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促进地方高校在休闲农业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休闲农业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产业,其融合了农业、旅游、文化等多种元素,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地方高校服务休闲农业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深度合作,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地方高校在休闲农业领域的作用和路径,可以为地方高校提供发展方向和策略,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研究地方高校在服务休闲农业中的关键因素,可以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为地方高校进行定位和战略选择提供参考。

研究地方高校服务休闲农业的意义重大且具有深远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休闲农业,并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地方高校在休闲农业领域的作用和路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方高校在该领域中的定位,并为地方高校未来在休闲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服务休闲农业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地方高校提供更具体的服务方向和策略。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地方高校和相关农业机构提供有益的建议,促进地方高校在休闲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休闲农业与教育的结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范子悦
【期刊名称】《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3
【摘要】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能够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先进理念和创新思路,但团队建设机制、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及多元化都有待改善。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优势,加强队伍建设,结合服务地的民风民俗打造品牌项目,举办民众感兴趣的创新型活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范子悦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机制研究
2.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3.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4.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5.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33卷第10期1.地方高校肩负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生”在地方、“长”在地方,作为处于得天独厚优势的高地,要把握地方新农村文化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双赢”之举。

“以当代大学生的文明潜移默化中影响、改善农村文化建设,是所在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地域文化研究与开发的重要阵地,理应成为地方文化交流和信息咨询中心”。

[1]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有着引领和支撑作用,地方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滋养功能,两者相辅相成。

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传播需要依靠载体———志愿服务,发挥以大学生为主体服务地方经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换言之,高校社会职能需“不拘一格”地挥发出来。

高校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高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等,就地方高校而言,提升服务农村文化的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砝码。

当下,因观念意识存在偏颇等诸多因素所致,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普遍存在服务意识薄弱、渠道不畅、形式单一、收效甚微、社会支持缺乏等问题,加之“激情与经验之间”、“服务热情与难以持久”、“自身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度之间”等矛盾充斥着志愿者的内心,服务农村文化质量可见一斑。

强化在“文化服务”意识,实现服务重心下移,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和“传承文化”的功效是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2.地方高校志愿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2.1提升高校办学空间因社会支持不够、渠道不畅等因素所致,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存在着认为社会服务是单纯的“利他”行为的社会服务观念偏差,认为在“拼智育”的竞争时代,服务社会功效对高校自身发展意义不大,导致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

地方高校多处于地级城市,其服务对象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志愿服务中,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实力体现出来,在坚守大学精神与服务地方平衡中将志愿服务的科学文化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促使高校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育人水平乃至在地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

2.2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

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

”[2]地方高校作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传播先进文化的育人高地,要在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志愿服务在地方以“三下乡”为主导,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志愿者将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带进“田间地头”,改变农民传统务农观念,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经济带动文化、文化反哺经济,志愿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3促进校地文化互动志愿服务过程中,地方高校占主导地位,即地方高校应立足办学定位,借助地方文化资源,继承传统大学开放、包容、自由的大学精神推进志愿服务。

以实现依托地方文化,并将高校应用型的特色文化融入地方文化中,同时实现志愿服务的共同体的构建。

“在高等教育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的共同制约与影响下,逐步形成并最终确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积极依靠的校地互动、良性循环的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机制。

”[3]为探索有效形式的志愿服务模式、推动高校文化与农村文化有机融合夯实基础。

3.地方高校志愿服务农村文化存在现实问题3.1服务项目单一宏观上讲,地方高校志愿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包括: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嫁接、科技的推广与指导、助力新型农民的培养与培训、农村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相关咨询等,但受科研资金投入、专业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志愿服务范畴地方大体为地方文化咨询、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图书信息共享等方面,服务范畴狭小,服务项目较为单一。

3.2服务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在“重智育”办学理念的导向下,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探究前言科研为己任,没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农村文化的重要性,缺乏主动服务地方的意识。

同时,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志愿服务视角下地方高校介入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刘蕾(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摘要】服务农村文化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文化应该介入到乡村社区体现。

以社会需求和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为目标,面向农村文化,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是地方高校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志愿服务;地方高校;农村文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27(2016)-10-0031-02基金项目:201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生态发展路向研究”(项目编号为2015D024)。

作者简介:刘蕾(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就职于绥化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 DOI:10.15948/ki.37-1500/s.2016.10.016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33卷第10期●(上接第30页)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改革英语测评体系将推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朱姝.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中的形成性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3-124.[3]杜文贤.改革考核评价方法促进高职英语教学[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4]黄奕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3).[5]尹春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评估体系[J].考试周刊,2014(79).[6]邹慧民,蔡植榆.实行形成性评价,改革现存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到渠道不畅、认同感低、缺少社会支持等,地方高校愈加转向能够获取实惠的项目中去。

3.3社会支持不足地方高校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缺乏相互了解、沟通、合作的有效渠道,目前的互动合作呈现出浅显、低端、零散、短期、形式化等特点,因此忽视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导致双方难以达成共识,这为地方高校志愿服务设置了无形的屏障。

3.4服务机制缺位地方高校和地方单位缺少协调、一致的体制机制,因相关部门和渠道缺失,使得志愿服务遭遇尴尬境遇。

互动时,校地双方常常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一套稳定可行的长效合作机制,缺少常态化的沟通,势必难以形成校地良性的互动,绿色共享的局面难以形成。

4.地方高校志愿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必经路径地方高校应主动介入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发挥其智囊团和资源库的优势,依据当地农村和农民的需要,服务于农村和农民,以服务促进自身与新农村建设发展。

在服务过程中,做到以地方政府是主导,地方高校是主体,共同协作,取得良好效果。

4.1地方政府要做好平台搭建、法制保障的工作政府应大力协助培育志愿服务的社会广泛参与度,搭建高校和地方合作沟通的桥梁。

强化平台保障,基于高校校情和区域特色,可以结合学科建设,建立校地文化互动建设的学科平台,积极申报区域文化研究创新基地,协助参与地方文化研究和保护机构的工作。

[4]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搭建适合高校、政府、地方单位等各方参与的综合性平台,对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合作模式、环节分解、应用过程及反馈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协调控制及督查落实,切实起到有效沟通与协调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借助社会力量,确保志愿服务资助到位,以保证其办学经费充足,为开展相关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最后,政府应加快志愿服务的法制化进程,确保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

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地方高校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权利和义务等基本权益,避免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权力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地方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方向,增强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服务意识。

4.2地方高校要做好建立文化互动共享、评价机制的工作建立校地文化资源的合作共建共享机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功能,如图书馆、档案馆、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资源,整合双方现有资源,以地方文化繁荣与发展工程(项目)为依托、打造校地合作品牌,满足校地文化分享的需求。

除此,志愿服务是否取得成效,要把其能否推动高校与地方文化发展作为评价校地文化互动的重要指数。

除此,实践中,校地双方要共同探索,如何能够将志愿服务细化、落实。

校地双方可以酌情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合作制订考核办法,旨在注重实绩,在考察中反思、不断改进,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

结合实际,建立激励政策,给予在开发与实践校地文化服务与文化互动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人员,及有创新服务形式、甘于奉献精神的服务志愿者一定的支持与激励。

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文化服务的研究与实践,为志愿服务高质、高效完成提供保障。

4.3地方高校要做好志愿服务完善组织、长效机制的工作地方高校大学生大多来自附近农村,服务农村对于他们有着说不尽的情结。

志愿者们是有着科学知识、奉献精神的特殊群体,能承担敬老助学、科普宣传、政策宣讲、文艺演出等服务职能。

目前,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尚未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水平,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应该将志愿服务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关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十分重要。

首先,严格招募机制。

制定严格的招募机制是志愿服务顺畅开展的首要前提。

目前,高校志愿者的招募大多以自主报名为主要形式,一张注册表即可成为志愿者,这种“广泛培养”的招募机制没有对志愿者的条件、动机及能力提出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后志愿行动的质量。

其次,注重培训机制。

培训关系到志愿服务的影响力,通过学习、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确保组织人员的高素质化,为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奠定基础。

最后,确立长效机制。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塑造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先进典型,带动和激励更多优秀志愿者。

此外,探索构建青年志愿服务农村项目体系,以“三下乡”活动为主导,利用寒暑假组建大学生和部分专家学者组建若干小分队,结合当地农民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把先进、健康生活方式辐射于农村,努力将品牌志愿服务根植于校地文化互动的沃土。

【参考文献】[1]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07):109-112.[2]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49.[4]顾永安.校地互动视域下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常熟理工学院和常熟市的调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11):5.●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