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第3章城市建设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对建筑装饰风格、建筑装饰制式及建筑装饰原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案例导入教学,通过讲解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学手段,分析课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对建筑史、装饰史的理解。
为之后学习建筑装饰设计类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培养学生对中外建筑史认知能力以及建筑装饰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因为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建筑物,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学生要重视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为专业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必须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并为将来成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员、设计员等职业岗位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能力通过对中外建筑历史的学习,能够分析中外建筑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建筑分析各种建筑装饰风格的特点及历史背景;能够将各类建筑装饰风格应用在实际装饰工程项目中;达到能够主动分析各类建筑装饰风格的标准。
2.方法能力能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能够自主分析各种装饰材料的表现方法;能够通过对建筑装饰的分析研究其发展历史总结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3.社会能力能根据不同环境掌握不同的材料的使用技巧;能够结合实际建筑进行风格分析;能够从多种途径查阅设计资料(如网上、书店),并能够很好的运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精进的意识;五、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件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⒈原始社会居民居住点的特点⑴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成。
到新石器时代,聚居点房屋比较密集,由于气候、地理、材料的不同,房屋也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和干栏式桩上建筑;前者是长江中下游洞穴发展的,后者是长江流域以南的建筑。
⑵居民聚居点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
⑶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这些居民点按照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布局,如半坡原始村落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
村落的选址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湖泊,在向阳高地上。
⒉周礼考工记的影响以及周王城复原图⑴为后世都城树立了一个样板,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
⑵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是其当时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级等制度的产物。
⑶确立了择中立都的原则。
《吕氏春秋〃慎势》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⒊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以及影响布局特点:邺城位于河北漳县附近,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史称“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东西长3000米,南北长2160米,全城有七个城门。
城内有一个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道路,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城。
北部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
在宫城东部为官署建筑,官署东是王公贵族们的戚里。
西部是专用园林。
南部称为外城,为官衙、手工业、商业和居民区。
道路——南北三条道路,与东西道路相交。
河流流入铜雀苑与宫殿,另分流至坊里区。
宫殿建筑布置严整,中间为宫殿。
东部前半部分为官署衙役,后半部分为后宫。
前朝后寝。
深远影响:⑴城市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平民分开。
⑵城与郭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外城与宫城的区分,并更加明确。
⑶等级森严,城市带有明显的防御性。
⑷中轴线对称布局手法。
⒋唐朝城市特点及其影响特点:⑴象征皇权的宫城、皇城、衙役仍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占城市的主体地位,都城实行严格的官民分区。
⑵棋盘式的格局。
⑶城市内有专门的市,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县城,都划有一定的区域作为市。
中外建筑史 (3)
1、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西方以石为主要材料。
2、以土木为材,以木梁柱框架结构,庭院式组合布局为主的建筑模式,自夏朝起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方式。
3、皇家建筑选用彩色的原则:①封建等级制度②中国自古就有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
4、木构架的三种基本方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抬梁式: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优点:进深大,形成的空间大,多用于宫殿、坛庙、寺院。
穿斗式: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椽传柱,不用梁。
优点:能用较小的料建较大的屋,而且由于柱与椽形成网状,结构牢固,抗风性能好。
缺点是屋内柱,枋多,形不成较为开阔的内部空间,多用于民居。
井干式:缺点:木材使用量较大,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多用于墓式。
5、三大柱式:多里克、爱奥尼、科林斯。
6、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城市首先是一种防卫手段,它是由墙围起来的供人类聚居的地方。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①城市为政治服务,常用政治原因迁徙。
②由外向内发展,先筑城垣,再迁民众,规划严整。
宫殿为中心,人为干预大于自然。
8、先秦时代的宫殿建筑特点:①宫殿建造在高台之上,称为“高台木构”。
②宫殿的中部沿轴线作廊院式布置,形成“门”与“堂”的序列。
③形成中国宫殿建筑的固定模式“前朝后寝”的格局。
④宫殿建筑出现了附属建筑“台、观”。
9、故宫的主要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选用的是重檐庑殿顶。
10、贝律铭的设计特点:①追求建筑造型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②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③建筑材料考究,建筑内部的设计精细。
11、白马寺建于东汉,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被尊为“释源”和“祖庭”。
12、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
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教学重点: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优缺点、木构架的组成、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单体建筑特征、群体组合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建筑门窗、屋顶装饰、天花和藻井、色彩、彩画等特征。
第一节木构特征一、木构架的优点二、木构架结构体系第二节建筑特征概述一、单体建筑特征二、建筑群体特征第三节装饰特征一、门窗二、屋面装饰三、天花和藻井四、色彩与彩画五、雕饰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是明朝的都城之一, 也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
一。
明南京城选址在今南京市中部 ,地势较高,有利于城市排水
和防洪。
明南京城规划布局严谨有序, 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建筑风格 独特,城市风貌优美。
明南京城的建设体现了明朝的 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 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 一杰出代表。
用自然屏障,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
总结词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如唐长安城采用严格的棋盘式布局, 主干道宽阔平坦,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此外,城市还建有驿站、码 头等交通设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区域交流。
管理制度不健全
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相对简单,缺乏有 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城市 发展和管理。这导致城市管理混乱, 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管理手段落后
古代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工具。城市管理者往往依 靠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管理,难以应 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
06 总结与展望
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 不同历史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一些 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而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地区 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古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城 市都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功 能。这种多功能性导致城市发展缺乏 专业化和特色化,不利于城市的长期 稳定发展。
03 典型城市案例研究
中外城建史古代市城建设史
古代城市的治理制度主要包括官府管理和自治两种形式。 这些社会制度对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城市文化
01 02
城市文化特色
古代城市的建筑、艺术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城市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城市文化交流
文化繁荣
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许多伟大的 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经济发展
城市成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中心,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
古代城市的衰落
战争破坏
频繁的战争和劫掠对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城市逐渐衰败。
经济衰退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衰落,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规划原则
古代中东地区的城市规划注重宗 教和防御,强调城市的封闭性和
安全性。
城市布局
古代中东地区的城市布局通常以清 真寺和城墙为中心,街道狭窄,形 成封闭的城市空间。
典型城市
耶路撒冷、伊斯兰堡等古代中东地 区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代表,其建筑 风格和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
03 古代城市经济与社会
城市交通规划
古代城市的交通规划对现代城市交通发展有一定启示,如道路网络布局、交通节点设计等 ,有助于现代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和出行问题。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景观设计
古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园林 、建筑、雕塑等艺术元素的运用,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
灵感和借鉴。
城市生态保护
政治条件
政治稳定、政策支持等 政治条件对于城市的形 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 况、贸易往来等经济条 件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基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资料_2022年学习资料
到-孤竹-河-北唐-汾-薄姑-过-邢-济-水-每-谭俗-纪-路-徐-计斤-鄂-招-《唐-东-宿-曲泉-泾-(锋)-浓卫-夜-央-。向-(宙沃-雍-●极-西犬丘秦-西洗-周●-·管-花-(镐-郑-宋-0宗周-丰j 洛-雍丘-商丘-,邳-陈-·监-·应-孩-汝-胡水-江-邓-吴-厉-,舒鸠-祚离-龙舒-汉-●周都-●大者 国都国都名-·小诸候国都(国都名)-西周正要都色分布示意图-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因史稿地图集多 册绘制
北-10-11i-1110-8-1010-9-9 i-2-6-4-3-5-城-垣-10110-7-三-经纬 干道-7i-环-涂-图3-29-西周王城规划结构示意图-1一官城;2-外朝;3一宗庙;4一社稷;5一府库; 一厩;7一官署;-8一市;9一国宅;10一间里;11一仓廪
西周的城市建设-周代城市规划-王宫(宫城-的规划:-“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王宫分内 后)外(前),-前朝后寝的制度。贵族士大夫则-为“前堂后寝”。以住宅为本的规划思想-道路规划制度:-“经涂 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道路宽七轨,郊外 路宽五轨。-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涂的宽度,宽七轨;其它的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道路的宽度。
西周的城市建设-营国制度的内涵--礼制营建制度。-·以二为公差的等级差数,来表达三级城邑的营建-差的。“九 为数之极,故王城用“九”,以示-尊尊。诸侯城降一等用“七”,采邑又降一等用-“五”-·各级等第分明,不许僭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王城)-“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封国、采邑)-城市 小因受封者等级而异,包括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颜色都有等级区分。
中外建筑史:第3章 隋唐五代建筑
2.形制规模
1)皇城、宫城前后相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2)宫城: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
3)皇城:南北1843米,东西2820米
4)宫城:由3组宫殿组成
5)皇城:寺、监、省、署、府、卫等中央衙署
6)左祖右社:太庙、太社(社稷)中轴线两侧
6
第三章 隋、唐、五代建筑
第一节 城市建设 二、唐 ·长安城 2.形制规模 7)城门:东、西、 南各3座 8)六街:6条主干 道,朱雀大街宽150 米 9)南北中轴线:长 达9公里
重新统一
都城 宫殿 大运河 长城
木构架建筑 体系成熟
日本 韩国
4
第三章 隋、唐、五代建筑
第一节 城市建设
一、隋 ·大兴城
1.首都长安:弃旧建新 隋定都长安,因汉长安城已不宜居住,隋文帝决
定另建新都,命宇文凯规划营建,定名“大兴城”
2.大兴城形制规模 格局:宫城、皇城、郭城 特点:官府集中于皇城,与郭城的民居、市场分
中外建筑史
1
第三章 隋唐五代建筑
第一节 城市建设
第二节 宫殿建筑
第三节 佛教建筑
第四节 住宅与陵墓建筑
第五节 建筑技术与艺术
2
第三章 隋、唐、五代建筑
【教学目标】
主要了解隋唐五代时期建筑发展概况,掌握城市建设与建
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类型,掌握中国木构架建筑成熟期的主
要特征及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的特征。
殿前左右有阙楼一 对,相向而立,采用 飞廊与殿身连接,形 成环抱之势。
15
第三章 隋、唐、五代建筑
第二节 宫殿建筑(大明宫) 三、麟德殿
1、位置:太液池西侧
2、功能:天子赐宴群
臣、宰臣奏事、藩臣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3、大约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 业已较为发展,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 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小结:城市产生以后,人类的聚落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城市逐渐 形成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聚落逐 渐转化为乡村,人类社会从此出现了城乡差别。在城乡矛盾之中,城 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推动着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5、原始居民点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居民点即初步具有 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 品集中等。 这种居民点还没有分化成为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性质的居 民点。当时生活虽然有了保证,但是还没有剩余产品及私 有制,也还没有交换和商业,因而也就没有固定交换场所 的市。
第二节 中国城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
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 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由于频繁的战争,也促使防御工事城墙沟池的产生,从而促进城市的 产生。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 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 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 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 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 世纪。‛
中外建筑史3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 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 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 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 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 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 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 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 平公正”的象征。
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 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斗拱结构:承重+装饰
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 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
到支撑作用。
榫卯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罩: 作用:①分隔室内空间,柱子之间做各种形式的木花格或雕刻,常用 在较大的住宅或殿堂中。
②装饰作用
窗 早期称为囱,后来又称为牖。 窗的主要形式有直棂窗、槛 窗、支摘窗、漏窗等。
⑴直棂窗: 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 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 种比较古老也是最简单的窗 式。
⑵槛窗: 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柱子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 在墙体上安装隔扇,窗扇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和向外开关,常用于殿堂、 也用于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
⑵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用 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 在台基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 筑或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如上图下 部分。
中外建筑史第3章城市建设[1]
廓 城
临淄齐国故城
以宫为中心的 分区规划结构传统 型式,但按照经济 活动要求考虑而非 方位尊卑秩序。
经纬涂道路, 从实际交通情况出 发。
中外建筑史第3章城市建设[1]
廓 城
邯郸赵国故城
类似齐临淄的城郭 分工体系。宫室、宗庙、 社稷及官署集中在王城, 手工作坊、市、里等聚 集在大北城。
旧邯郸扩展为廓, 成为赵都经济活动中心, 规模较大;在廓西南另 建新宫为城,作为政治 活动中心,两者互不干 扰。
中外建筑史第3章城市建设[1]
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
1、城市的历史沿革
(1)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聚落,已建有半地穴 式住房和防御壕沟。
陕 西 临 潼 姜 寨 遗 址
中外建筑史第3章城市建设[1]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 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 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 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 聚居点——村落。
“
一左国 夫祖中 ”右九
社经 ,九 前纬 朝, 后经 市涂 ,九 市轨 朝,
中外建筑史第3章城市建设[1]
匠 人 营 国 , 方 九 里 , 旁 三 门
营国制度的内涵:
A、城的规划制度 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
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厘定。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营建的
聚集封闭型城邑。城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井然有序。
中外建筑史第3章城市建设[1]
(4)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铁器得到运用,出现了很多繁华的商业 城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期。这 一时期重要的都城有燕下都、齐临淄、赵邯郸齐 临淄、曲阜县鲁城、韩故城等。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一、名词解释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
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
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
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
特点:自发性建设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
2.以神为构图中心。
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
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
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1-01 洛阳白马寺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1-02 五台山佛光寺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1-03 恒山悬空寺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1-4 西藏布达拉宫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2-17 圣彼得大教堂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2-18圣卡罗教堂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2-19 朗香教堂
第四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第四章 视死如生的中西陵墓建筑
第一节 中国历代陵墓建筑
一、墓葬的形制 二、中国古代陵墓的发展轨迹
图3-1-16 武当山紫霄宫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1-17 北京天坛圜丘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1-18 北京天坛皇穹宇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1-19 北京太庙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3-1-20 曲阜孔庙太和元气坊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图2-1-08 乾隆亲题牌匾
第二章 宏丽壮观的中西宫殿建筑
图2-2-01 克诺索斯王宫复原图
第二章 宏丽壮观的中西宫殿建筑
图2-2-02 克诺索斯王宫遗址
第二章 宏丽壮观的中西宫殿建筑
图2-2-03 克诺索斯王宫壁画
第二章 宏丽壮观的中西宫殿建筑
图2-2-04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第二章 宏丽壮观的中西宫殿建筑
图3-1-05古楼阁式塔图示
第三章 庄严神圣的中西宗教建筑
中外建筑简史 上篇 第三章
章
第 三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章
宫殿
汴梁宫殿规模和气势远不如 唐,特别之处是广泛使用“ 工”字形平面,并对金、元 宫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金中都的宫室制度与汴梁的 大致相同,大安、仁政二殿 均呈“工”字形。P57图5
辽仿效唐代风格。西夏宫室 和平民住宅具体形象较难考 证,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 游牧为主,住房既有木构的.
在建筑工程中产生了新的结构体系,如以应县木塔为代表的木构高层筒体结构,成为现代筒体结构的先驱。这一时 期还产生了中国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法典《营造法式》,它所制定的法则反映出北宋建筑已具有较高的标准化、定型 化水平。建筑艺术方面,从群体组合到个体建筑,造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群体不仅纵深加大,而且注意前导空间 的处理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个体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屋顶组合穿插错落,立体轮廓丰富多彩。同时配以多种类型 的彩画,多种手法的雕饰,多种造型的门窗装修,共同形成了柔和、工巧、秀丽的建筑风格。辽代建筑风格与宋稍 有不同,较多地继承唐风,金代建筑风格则更近宋代。
第 三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章
宋代都城突破了唐代的 里坊制度,出现了夜市 和早市。东京又称汴梁 ,城内遍布临街店铺, 形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 况。
第 三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章
北宋城市结构 宋东京因袭五代旧城,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宋东京,城市面貌颇具特色,有诸多 变化。
其一,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 店铺林立。
第 三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章
1999
(
仁
的 保 护 棚 罩 已 经 腐 烂 脱 落
中外建筑史第3章城市建设
风水学的三大原则:
A、天人合一 B、阴阳平衡 C、五行相生相克
风水中往往用天上的四个星宿即青龙、白虎、朱 雀、玄武来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住宅设计 中认为左有流水,当作青龙,右有长道,当作白 虎,前有污池,当作朱雀,后边有丘陵,当作玄 武,并且把符合这种要求的地称为最好的风水吉 地。
加明晰,明、清都 城北京的建设就是 典型例子。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若干问题
(1)选址:
古代都城选址受古代阴阳、五行五方哲学思 想影响颇深。历代王朝对都城的选址都很重视, 要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 建。
“风水”一词来源:
晋代郭璞《葬书》中 记载:气乘风则散,界水 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A、宫居城北,市在城南,突破了《周礼》 “面朝后市”的规定。市里及作坊布置在临渭 河的城南,可充分利用渭水,既方便生活,有 有利于城市工商经济的发展;
B、将宫和官办手工业作坊按生产专业分区布 置,分区规划合理;
C、规划布局受《周礼.考工记》都邑营建制度 的影响,但基本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就地利” 的原则。
(4)隋初,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 和东都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继承和发展了前代 的规划经验,宫殿、官署、居民区分布有序,互 不干扰,街道呈方格网状,平直宽阔。既注重几 何构图原则,又充分结合地形,使城市不乏自然 情趣。
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 发展的基础,唐代虽 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 布局,但主要宫殿向 东北移至大明宫。长 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 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平面布局方正规则, 每面开三门,皇城左 右有祖庙及社稷,与 《周礼考工记》中的 布局接近。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 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 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 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 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 管理制度。
中外城市建设历史
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由市变成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城墙采用砖。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
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
居住区有街巷组成。
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坊里制废除。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中外建筑史及城市规划原理61页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建筑(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从史前时期直到殷周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2. 熟悉殷周时期建筑的成就(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史前时期的建筑1 .主要内容:与建筑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文献资料,穴居建筑,巢居建筑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甲骨文与建筑的联系,西安半坡村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3 .问题与应用:了解与建筑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文献资料,熟悉西安半坡村遗址和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1 .主要内容:商代建筑,西周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筑,《考工记》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墓葬,西周都城及建筑,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征,《考工记》的都城形制3 .问题与应用:了解安阳殷墟、商代墓葬、西周都城及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征,熟悉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掌握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和《考工记》的都城形制(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1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平面特征是什么?2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的特点是什么?3 、《周礼·考工记》是如何记述周代的都城型制的?(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 PowerPoint 演示,选择大量实例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建筑(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2 .掌握秦代、汉代以及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秦代的建筑1 .主要内容:秦代发展的历史背景,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3 .问题与应用:熟悉长城,了解阿房宫,掌握秦始皇陵第二节两汉时期的建筑1 .主要内容:两汉的城市、宫殿,住宅,陵墓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汉长安城,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东汉洛阳,汉代住宅,茂陵,墓阙3 .问题与应用:熟悉汉长安城,墓阙,了解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东汉洛阳,汉代住宅,陵墓第三节魏晋南北朝的建筑1 .主要内容: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佛教建筑,居住建筑,陵墓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曹魏邺城,佛教的传入,灵隐寺,少林寺,佛教建筑的分类,嵩岳寺塔,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住宅的形式,住宅对自然的追求,南朝帝陵,陵前石刻,萧景墓墓表3 .问题与应用:熟悉曹魏邺城,嵩岳寺塔,石窟,了解佛教的传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住宅的形式,萧景墓的墓表,掌握佛教建筑的分类(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1 、秦始皇陵的布局特点?2 、汉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点?3 、嵩岳寺塔的建筑特色?4 、佛教建筑的分为哪几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 PowerPoint 演示,选择大量实例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礼制营建制度。 以二为公差的等级差数,来表达三级
城邑的营建差的。“九”为数之极,故王 城用“九”,以示尊尊。诸侯城降一等用 “七”,采邑又降一等用“五”。
各级等第分明,不许僭越。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王城)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 涂。”(封国、采邑)
C、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工记·匠人》 记载一致,道路分布密度和路幅宽度视所在地 段交通要求而定,并不强求整齐划一。
(5)秦都城为咸阳,秦孝公初建时主要限于渭北 ,后渐向南扩充,到秦始皇时,继续扩充咸阳的 规模范围,并持续向南拓展,最终形成了横跨渭 水南北的宏大都城。
秦咸阳故城规划特点归纳如下:
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
1、城市的历史沿革
(1)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聚落,已建有半地穴 式住房和防御壕沟。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 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 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 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 聚居点——村落。
廓 城
临淄齐国故城
宫城在大城 (廓)西南角,东 北角与大城相连, 为内城的外廓。
宫室、卿大夫 居里及宫府手工作 坊集中在内城,城 市主体商业区 “市”、工商业者 与一般居民闾里各 种民营手工作坊和 贵族陵墓等集中在 外城,用地比例较 旧制有增加。
廓 城
临淄齐国故城
以宫为中心的 分区规划结构传统 型式,但按照经济 活动要求考虑而非 方位尊卑秩序。
(4)元代,元大都的 建设体现了中国古代城 市建设的优良传统:采 用三重方城、中轴对称 、宫城居中的布局;但 在实际建设中,主持者 又根据地形和实际需要 ,采用了街巷制和沿街 设市。
整个规划的最大成
功之处,是充分利用现 有的水系进行漕运,使 南方物资能通过水路进 入城内,维持了大都的 经济命脉。
(5)明、清时期 城市已经发展成为 较成熟的自由开放 模式,但城市一般 要经过规划,封建 等级制度在城市及 建筑 上的表现更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
原始聚落布局特征:
A、规模普遍较小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得组合, 一般规模较小,居住也较密集。如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
B、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
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主 要是仰韶时期圆形聚落,还有一些不规则的。村 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汴梁城的建设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全城有皇 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墙。内城位于外郭城的 中部,皇城位于内城中偏西北。三重城墙重重相 套,各有护城河,这种布局此后一直为各代都城 所沿袭。
汴梁人口密集,高峰时超过100万。城内没有封闭 的里坊,大街小巷遍布店铺、酒店,商业活动极为 发达。官府不再施行宵禁,人们可以通宵娱乐,这 一切都使汴梁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世俗情趣的 繁华大都市。
(2)据《吴越春 秋》记载:“鲧筑 城以卫君,造郭以 守民,此城郭之治 也”,说明夏代已 开始营建城郭。这 一时期最具代表性 的城市为河南偃师 市二里头村古城。 它是我国古代城市 形成的标志。
城郭的两种形式
(2)商朝活动的中心地域在今日河南中、北部 一带。城市遗址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 龙商城、安阳殷墟等。上述城市一般都有成片的 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但各种功能区 的分布无秩序,有的中间有大片空白区相隔。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 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 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 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 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 管理制度。
(3)开放式街市期
北宋时代,城市的布局和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 变,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理的里坊 和集中的市肆。中国城市盛行了千年的里坊制度 和集中市场被街巷制和沿街设市所取代,这个符 合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格局自北宋确 立后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3.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 3.2 中国古代著名都城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
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城市?
城市的概念: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 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古代 “日中为市”。我国古代城市的产生与世界一些 早期城市的出现大致一致:先有城、后有市,然 后城与市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商市的固定居民 点,这就是最初的城市。
E、防御设施
以沟作为封闭防御的措施。半坡、姜寨居住区 外围都设有宽、深各5~6米的壕堑拦护,这一防御 性的措施,还兼作雨水的排放沟。
原始聚落与城市:
原始社会时期的固定居民点不同于城市,也并 不是必然会发展为城市,但是可以从中探索到城 市的最初形态。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 些固定居民点即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 建筑物集中,生产质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由于 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 提供了可能,部分居民点成为城市的基础。
东城以宫为中心 分区规划,利用高台 建筑强化宫的中轴线 主导作用。
燕下都遗址
充分发挥河道在 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不仅用以加固城防, 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还利用河道作为分区 规划标志。
改变当时一般以 外廓为经济活动综合 区的规划方法,将建 设和军事需求结合模约为周制方七里。以宫为中心规划,宫 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城区内分区布置,以主次尊卑来安排; 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线上;宫城内部采用前 朝后寝制度;
(6)汉代政权建立之后,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其都 城为长安城。汉长安城是在秦咸阳渭南宫殿群基础 上改建而成的。平面近似方形,城内面积34.4平方 公里。
汉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 点:
A、受《周礼.考工记》的 影响显著,如城基本为方形, 每面三门,经涂道路系统,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有较 明显的中轴线。
C、功能分区
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 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城 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
D、建筑布局
居民点遗址中建筑的布局有一定规律。适应当 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氏族成员集合的 大房子(即公共建筑),周围环绕着小的住所,其 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营国制度由井田规划概念派生,是“农 业立国”在城市规划上的体现。
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城市 规划的传统方法。
营国制度的评价:
“匠人营国”体现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种具 有礼制等级性质的城市规划制度(如旁三门、左 祖右社等),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对中国古代后来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加明晰,明、清都 城北京的建设就是 典型例子。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若干问题
(1)选址:
古代都城选址受古代阴阳、五行五方哲学思 想影响颇深。历代王朝对都城的选址都很重视, 要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 建。
“风水”一词来源:
晋代郭璞《葬书》中 记载:气乘风则散,界水 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2、“里坊”制城市规划管理制度
(1)背景:
春秋至汉,城市规模的扩大、手工业商业的 繁荣、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日趋复杂的城市生活 ,必然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全城的有序运 作和统治集团的安全,于是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 模式产生了。
(2)“里坊”制布局模式的产生:
把全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 “里”作为居住区, 商业与手工业则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 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郑州商城
(3)西周初年,都城为丰京及镐京,周武王时 ,又在洛阳附近建王城和成周二城,传说这些城 市是经过规划而成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 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营国制度的内涵:
A、城的规划制度
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 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厘定。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营建的 聚集封闭型城邑。城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井然有序。
(3)里坊制极盛期
曹魏邺城,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 ,采用了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 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继 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方法和汉代宫城与外城区分 的布局方法。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 前,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 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
A、觅龙:意为对山脉的观察选择。风水学中,山 喻为龙,山脉即龙脉,包括山脉走向及起伏变化。
B、察砂
砂:也指山体,龙是高大的主要山体,砂则 是龙旁边的小山丘,反映山之群体关系,隶属来 龙之主山。砂山以端庄方正、秀丽为吉、以破碎 尖削、 奇形怪状为凶。
C、观水
水指水源、水流。观水指考察地上、地下水源 及水流的形态、水质等。风水学认为:山不能无 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能养万物。水质清 明,味觉甘甜为吉;水质浊暗,味觉苦涩味凶。
A、宫居城北,市在城南,突破了《周礼》 “面朝后市”的规定。市里及作坊布置在临渭 河的城南,可充分利用渭水,既方便生活,有 有利于城市工商经济的发展;
B、将宫和官办手工业作坊按生产专业分区布 置,分区规划合理;
C、规划布局受《周礼.考工记》都邑营建制度 的影响,但基本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就地利” 的原则。
B、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作 了变通的处理。如皇宫未央 宫未居中位。
汉长安城布局存在着显而易见的 弊端:
(1)选址方案严重违背了春秋 以来的宫室居中的营建制度,没 有突出帝居的中心位置和拱卫形 势,影响了帝王的至尊形象。
(2)城内布局混乱,功能区划 分不明确,官署、民居、宫殿相 互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