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
从某种角度讲,古代的“告老还乡”对于“从人才资源流出到人才资源流入”的良性循环,带动农村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或镜框,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二、无心于官场,“告老还乡”。此时官员已无心于官场,向往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此种情形下的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告老还乡”提前退休的想法,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如 唐太 宗时 的官吏退休年龄是七 十岁 , 对朝
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而开国元
勋李靖 , 虽是在 “ 功德坊” 凌烟阁上挂有 画像
的二 十四功臣之一 ,但 因 自感伤病碍身 , 所
时 , 于知太史 院事任上 。真 的是 “ 卒 鞠躬 尽
瘁, 死而 后 已” ! 了
以在六 十四岁时“ 表乞骸骨”恳请准许退 上 ,
朝是 “ 大夫七 十而致事 ” 。其后历代都基本上 是沿袭 了这 一退休 年限 , 唐朝规定 :诸职 如 “ 官年及 七十 , 精力 衰耗 , 例行致仕 。” 而古 时
官员退休 , 则赐 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在 中国古代 , 官员 主动请 辞 , 提前 告老
候平均寿命不长 ,0岁退休 ,对 于大多数人 7
可 以治 病 , 皇帝还 给你送 医送药 , 够意思 了
吧! 一
了唐朝 , 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 。与现 对
在 发一个 “ 荣 退休 ” 光 的证 书 , 虽然 形式 不
郭守敬
同, 但意思是一样的。三 品以上官员致仕后 ,
( 自《 摘 清境静思》 )
决镶 & 息 靛
2 0 第 4期 总第 2 3期 0 9年 9
比。
非 正常 退休 ,最好 的理 由莫 过于 “ 告 病” 。告病退休称作 “ 乞骸骨 ” “ 、 乞身” , 等 意
思是求 求您行行好 ,放过我这把老骨头 吧。
虽然对 退休 年龄有具体规定 , 但也有很
多例外 , 因为皇上就是苍天 , 旨就是制度 。 圣 比如元朝 的大天 文家郭守敬 , 年逾七 十后屡 次 申请退休 ,但皇上就是不准 ,结果 8 6岁
代 ,才 逐步改为 6 退休 。特别是到 了清 0岁 朝, 低级武官 的退休年 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 前 了 :参 将五 十 四, “ 游击 五十一 , 司守备 都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中国古代退休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
尽管与现代退休制度有所不同,但它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相似的作用,即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和福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演变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退休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当时,各个国家会设立退休官员的制度,以鼓励官员们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当一个官员达到一定年龄或完成一定任务后,他就可以申请退休,享受一种退休金或退休待遇。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封建王朝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退休制度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退休制度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作用,以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和社会地位。
二、退休制度的演变在古代中国,退休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古代社会中,退休身份被认为是一种荣誉和尊贵的象征,退休的官员被视为长者和智者,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威。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退休制度逐渐趋于复杂化。
在较早的封建王朝中,退休制度主要以赠予土地、财富和福利来奖励退休者。
退休者可以获得土地以及属于王朝的其他资源,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
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特别是明清时期,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退休制度的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退休官员的薪水、福利、居住条件等。
例如,退休官员可以获得一定的退休金、禁卫军护卫和官方住房等待遇。
三、退休制度的社会作用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老年人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退休官员可以享受一定的退休金和其他福利,以维持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种制度有效地缓解了老年人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在晚年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
其次,退休制度帮助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秩序。
通过给予官员相应的退休待遇,退休制度激励着官员们更加忠诚和奉献。
这有利于维持王朝政权的稳定,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最后,退休制度也起到了长辈教育后辈的作用。
退休的官员们被社会视为智者和长者,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会被年轻一代所尊重和借鉴。
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
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研究:演变、特点与影响一、引言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不仅对古代官吏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治理理念。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探讨其演变过程、特点以及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官吏退休制度的演变1. 先秦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的萌芽在先秦时期,由于国家规模较小,官僚体制相对简单,官吏退休制度尚未形成。
但是,一些诸侯国已经开始实行年龄限制,规定官吏在一定年龄后必须退位让贤。
2. 秦汉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的初步建立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官吏退休制度也开始形成。
秦朝规定,官吏年满七十岁必须退休。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制定了详细的退休规定,如退休年龄、退休金等。
3. 隋唐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的成熟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官吏选拔更加公正,退休制度也更加完善。
唐朝规定,官吏年满六十五岁必须退休,同时给予一定的退休金。
这一制度在隋朝和唐朝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4. 宋元明清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官吏退休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如宋朝实行了“致仕”制度,允许官吏在达到一定年龄或条件后主动申请退休。
元朝则对退休年龄进行了调整,规定官吏年满七十岁退休。
明清时期,退休制度更加灵活,既考虑了年龄因素,也考虑了官吏的身体状况和政绩等因素。
三、官吏退休制度的特点1. 年龄限制: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以年龄为主要标准,规定了官吏必须达到一定年龄才能退休。
这一标准具有普遍性和公平性,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2. 退休金制度:古代官吏在退休后,通常可以获得一定的退休金或养老田产,以保障其晚年生活。
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官吏的关怀和责任。
3. 荣誉待遇:退休官吏在古代社会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往往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尊重。
这种荣誉待遇不仅是对官吏个人贡献的认可,也有助于激励在任官吏积极履职。
中国退休政策历史
中国退休政策历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劳动力资源的国家,退休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退休政策的变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角度,对中国退休政策的历史进行探讨。
一、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没有明确的退休政策,人们普遍依靠家庭的养老来度过晚年。
子女在成年后将承担起赡养双亲的责任,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与现代退休政策不同,古代中国的养老模式是个体家庭的养老模式,缺乏全社会的机制保障。
二、孙中山时期到了孙中山时期,中国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浪潮。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
退休政策也受到了重视,孙中山提出了“老人保护法”,旨在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然而,由于社会背景的巨大变化和战乱时期的持续,这一政策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其中包括了退休政策的落地实施。
新中国建立了由国家负责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不同行业的退休人员,开始实行了国家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这为中国退休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退休政策迎来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1985年,中国推出了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个制度将养老金的核心管理责任从企业转移到了国家,实现了从企业主导到国家主导的转变。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
五、现代化建设时期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退休政策逐步完善。
2005年,中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框架。
根据这个法律,中国的养老保险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2011年,中国政府将退休年龄逐步提高,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六、未来展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的退休政策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
古人退休简史
古人退休简史中国传统文化中,退休人士长久以来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与照顾。
从古到今,虽然退休制度有所不同,但是退休的理念一直是一贯的。
早在商周时期,即大约公元前1700多年,已经有规定退休的记录。
在《礼记礼运袭礼》中有记载:“凡六十岁,居士袭礼,不得太费”。
这说明80岁时具有退休承认的权利,并有义务在六十岁时退休,但又被允许继续服务,以让当时的老年人有机会获得抚恤金。
明清时期,退休制度也有所发展。
明代实行施古法,即根据入官时间设定年龄,从而规定退休年龄。
男性官员满五十岁就可以退休,女性官员则满四十五岁就可以退休。
明代政府还规定,退休者可以获得抚恤金,可以减免官员的劳役责任,并视贤而拔。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继续实行施古法,但也建立了官方退休制度。
官员可以按照乾隆皇帝规定的职位集,退休到官署抚恤,可以获得官方的抚恤金,而且退休的官员还可以被赋予官衔。
民国时期,国家政策围绕福利,军队改革,退休制度也得到巩固。
根据民国宪法,政府将实行全民基本养老制度,规定全民在国家有责任负担养老金,老年人也有权利享受养老金,但退休人士也有获得抚恤金的权利。
今天,我国实行的退休制度也有所发展。
根据劳动安全保障法,用人单位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为有固定工作时间的劳动者提供退休和退休补贴,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费缴纳退休金,来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从早期的六十岁退休到现在的劳动安全保障法,中国历史上退休制度一直都演变着,不断地改善和更新。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礼仪文明,把敬老作为道德礼仪,承认古老文明中退休的重要性。
未来,我们期待退休体系得到更大的发展,以保障退休人士的基本权益。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述略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述略中国古代退休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官员或官吏可以正式退休或者离职。
这一制度的出现,既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待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也反映了政府对于长期从事公职工作的人的认可和尊重。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君主们就开始采用退休制度,来奖励那些辛勤工作的老年人,并为年轻一代开辟更多的发展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官员和官吏的普遍选择。
在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中,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官员入休在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一种“官员入休”的制度。
当时,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可以选择辞职,享受“入休”的待遇。
这种待遇包括:每年有两次荐饭,聘请专人照顾,配备车马助行等。
此外,官员退休后还可以继续参加一些国家事务的决策,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
二、“起居注”制度在明清时期,中国进一步完善了退休制度,推出了“起居注”制度。
这一制度规定,官员到了一定年龄,可以选择提出申请,退休离职。
此后,政府会根据官员的资历和贡献发给一定的金钱、物品等离职补贴。
同时,政府还会要求一些在职官员负责记录这些退休的沉湎岁月,以便后续的参考和评估。
这种制度能够更好的保障老年官员们的权益,同时也能够让本职工作的官员更好的了解政府的老干部队伍。
三、“供养”制度在中国的古代史上也存在一种供养离职官员的制度。
这种制度不同于“入休”和“起居注”制度,它是政府在官吏或官员退休后为其提供一个可以安度晚年的住所供养。
以上几种退休制度,在中国古代都有所实施。
它们都有着一定的特点和优缺点,但都为中国古代官员们的退休提供了有保障的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政府对待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呈现了政府对于长期从事公职工作的人的认可和尊重。
这些制度不仅保障了老年官员们的权益,也让年轻的官员们有更多发展的机会。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中国古代退休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年迈或者无法再从事劳动的人群所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
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且在随后的朝代中逐渐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由来、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退休制度的由来古代退休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汉代以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许多普通人并没有机会到达退休的年龄,因此古代中国并没有明确的退休制度。
然而,随着汉代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所提高,使得退休这个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汉代,由于国家需要人民的贡献和支持,同时也考虑到年迈者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的下降,开始进行了一些有限的退休政策。
按照当时的制度,年满七十岁的人可以申请退休,同时享受国家提供的一定的福利待遇。
这是中国古代退休制度首次出现的标志,奠定了今后退休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从汉代开始,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完善。
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退休制度逐渐扩大到更多的人群范围,并且提供的福利待遇也有所增加。
在唐代,退休制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
当时的政府开始实行了正式的退休制度,不仅将退休年龄调低到了六十岁,还给予退休人员一定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
此外,一些退休人员还被任命为一些统筹工作、培训和咨询等方面的职务,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到了宋代,退休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且普及。
当时的政府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退休人员的管理和福利保障,确保退休人员能够得到合理的养老待遇。
同时,政府还提供一定的再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鼓励退休人员在退休后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古代退休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古代退休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古代退休制度为年迈和无劳动能力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福利和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这使得他们可以在老年时期过上相对安稳和舒适的生活,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待遇。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制度,旨在保障老年人的福祉和尊严。
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与现代不同,它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的退休制度的起源、性质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退休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
在封建社会中,老人被认为是具有丰富经验和智慧的人,他们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保护和尊重老年人的权益,退休制度应运而生。
退休制度的起源也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儒家强调孝道,尊敬长辈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伦理。
在儒家思想中,退休被视为报答家庭和社会的一种方式,相信老人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退休制度的性质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是一种封建社会的庇护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年迈的人们可以享受社会和家庭的关怀,过上安静、舒适的生活。
退休制度的性质还体现在尊重和优先考虑老年人的经济权益。
在古代,退休后,老人可以获得一定的退休金或福利,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三、退休制度的实施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实施方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家庭养老:在古代中国,家庭养老是一种主要的退休方式。
子女负有养老的责任,他们会尊敬和供养年迈的父母,为他们提供食物、住房和日常护理。
这种制度体现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
2. 社区养老:在大城市或富裕地区,社区养老制度也相对完善。
社区会提供一些养老设施和服务,如养老院、医疗保健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3. 官员退休:在封建社会,官员在退休后享受一定的待遇。
他们可以得到一笔退职金和其他福利,以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下降。
四、退休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退休制度保障了老人的权益,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
老年人的福利得到保障后,他们可以安享晚年,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使整个家庭更加和谐。
其次,退休制度鼓励了年轻人的奋斗和进取。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在秦汉时期,官吏退休制度是比较简单和基本的。
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官吏一般需要够到一定年龄,才能够退休。
而退休之后,他们会享受一定的待遇,并被授予一些荣誉头衔。
这种退休制度对于官吏来说是一种荣耀,他们可以在退休之后光荣地享受一段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
到了唐朝,官吏退休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根据唐朝的制度规定,高级官员任满之后,可以选择退休或继续任职。
如果选择退休,他们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退职费,以及每月一定数量的粮食和衣被。
这种退休制度在当时是非常慷慨和优厚的,可以说是为官吏们提供了一个丰裕的退休生活。
宋朝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继续得到改进和完善。
据记载,宋朝的高级官员的退职费是很高的,可以达到三年的俸禄,并且还会根据官员在任职期间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
退休之后,高级官员还可以选择退居乡里或者继续在官府里担任一些类似退休顾问的职务,依然享受一定的待遇。
明清时期,官吏退休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根据清代的制度规定,退休之后的官员可以得到丰厚的退职费、官帽、冠绶等礼品。
并且,退休官员还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待遇,如在个人住宅上不再缴纳赋税,免除犯罪责任等。
此外,退休官员还可以选择担任一些国家机关的顾问,为国家出谋划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在历朝历代中逐渐完善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荣誉头衔到后来的退职费、待遇和特权。
这一制度的完善不仅保障了官员们享受晚年的生活,更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退休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官吏们提供了一个清静安宁的晚年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向国家作出贡献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继续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吏退休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朝。
在秦朝建立统一制度后,皇帝秦始皇便开始了不少。
他创造了一个由六位卿、三十六位柱国和七十二位州牧组成的制度,这些官员都是世袭的,并且对这些官员进行了较严格的要求。
这个制度在大部分史书中都能找到记载,其中包括《史记》和《汉书》等。
在秦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并不是十分明确。
大致上,官吏在达到一定的年纪后就可以退休。
但是具体的年纪和退休条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根据官员的等级和贡献程度来确定。
一旦官员达到退休年龄,他们就会被免除职务,享受退休待遇。
在免职后,他们可以回到家乡居住,并且照顾儿孙。
此时,他们依然能够享受一些特权和礼遇,但是不能继续参与政治活动。
在随后的汉朝,随着治国理政的不断完善,官吏退休制度也日趋完善。
汉代开始明确规定了退休年龄和退休条件。
根据记载,一般而言,在担任卿、令和尚书等高级官员职位的官员达到60岁就可以退休。
对于其他低级官员来说,退休年龄则相对较低一些。
而要取得退休资格,除了年纪要求,他们还需要满足一些其他条件,例如担任官职的时间等。
在退休后,官吏可以享受一定的养老金,也可以得到一些荣誉称号和奖赏。
这些待遇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在政务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同时,还有一些退休官员被任命为特殊职位,以便他们在政府中继续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经验。
另外,古代中国对于退休官员的待遇也注重体现在社会地位和尊重上。
退休官员在退休后依然保留有一些特权,例如优先占用座位、优先享受医疗保健服务等。
并且,他们经常被邀请出席一些重要场合,享受一定的礼遇。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官吏的退休制度在秦汉两代逐渐完善。
虽然具体的细节和规定有所不同,退休年龄、条件和待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改善。
这一制度为官员们提供了有尊严、优秀的退休待遇,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官方的尊重和重视。
我国古代官员的退休称作“致仕”,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规定
我国古代官员的退休称作“致仕”,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规定展开全文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中,官员的退休称作“致仕”,历朝历代的退休制度都有不同的规定,而且退休后的待遇也不尽相同,下面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古代的退休制度。
在夏商与西周时期,官员的任命制度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即终身制,一位官员一旦担任某职务后,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故,便会一直担任至命终才由其子孙继续担任该职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出现了官员退休制度,但是这个时期的退休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
汉代时期,已经建立其了完善的退休制度。
据东汉班固编写的《白虎通义》记载,官员只要年满七十,如果耳目不聪、身体不再灵活,便必须退休,退休后的待遇是发放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
唐代时期,朝廷规定官员只要年满七十,不管身体如何,必须退休。
而且还规定如果年龄还没到七十岁,但身体容颜已经很衰老了,也必须得退休。
唐代的退休待遇还不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以领取原来一半的俸禄,京官六品以下、地方官五品以下的则发给土地,官员退休回乡还可以做地主。
我们常说的“告老还乡”说的也即是此意。
宋代的退休制度基本沿用唐代,只是由于宋代官员的俸禄比较丰厚,所以许多年满七十的官员总是赖着不退。
朝廷对此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安排御史大夫故意去找他们的茬,或者是找其亲属规劝其退休。
元代规定三品以下官员只要年满七十必须退休,而三品以上的官员则比较宽松,具体退与不退,视不同情况来决定。
明清两朝,退休制度基本保持一致,只是由于两朝的官员数目比较大,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由七十变为六十,并且鼓励官员提前退休。
退休的官员一般都可以拿到原来的一半俸禄。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主要是针对中下级的地方官员,而对于朝廷重臣则比较宽松。
事实上,古代的许多位高权重的宰相都是由岁数大的老人担任,即使过了七十,也会继续担任直至终身。
古代的退休制度
古代的退休制度
古代的退休制度与现代不同,一般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古代社会一般以农耕为主,人们的生活依赖于实际的劳作和家庭的赡养,退休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有一些特定岗位和职位的人员可以享受退休待遇。
比如,官员在达到一定年龄和资历后可以申请退休,然后享受一定的退休金和待遇。
这些退休待遇的具体标准和福利待遇取决于官员的职位、功绩和政府的政策。
此外,古代的退休还常常是由个人自愿选择的。
当一个人年老体弱或者无法继续工作时,他可以选择退休,并依靠自己的储蓄或者由家庭赡养来维持生活。
古代的家族观念较强,子女一般会照顾年老父母的生活需求。
总体来说,古代的退休制度相对较为简单和个人化,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建立起统一的、普遍适用的制度和政策。
退休打算主要由个人或家庭自行处理,依赖于个人的经济实力和家庭的支持。
古代的退休制度范文
古代的退休制度范文古代时期的退休制度往往是与帝王或贵族的身份有关,一般人民并没有明确的退休规定。
以下是关于古代退休制度的详细介绍。
在古代中国,退休制度主要是适用于皇帝和贵族这类高级官员。
对于皇帝来说,晚年退休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一般来说,皇帝在位数十年后,身体和精神都会逐渐疲惫。
在这个时候,他们通常会选择退位,把皇位传给儿子或亲密的亲属,享受晚年的安宁。
尽管退休后的皇帝在政治上不再掌握权力,但他们仍然享有特权和享福。
他们往往会获得一定的俸禄,有专门的宫殿用于居住,还会有大量的仆人和宦官服务。
在贵族阶层中,有时也会有类似的退休制度。
像大臣或高级官员等,在年纪较大或病重时,可以申请退休。
一旦获得批准,他们就可以安享退休生活。
在退休之后,他们通常会被授予一定的封号、头衔和赐福,享受一定的俸禄或年金。
此外,他们还会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和财产,作为他们退休生活的保障。
这些财富和特权都是以他们曾经在政府中的服务和贡献为基础的。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没有明确的退休制度。
在古代社会,普通人往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直到身体状况无法继续工作或死亡。
即使到了老年,他们依然需要工作来维持生活。
有些人会选择退居乡村,过上简单的农耕生活,依靠种田和养殖来维持生计。
而另一些人则依然从事手工业或短期工作,直到身体无法胜任为止。
普通人的退休状况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
总结来说,古代的退休制度主要适用于皇帝和贵族这一小部分人群,他们可以在年老或病重时享受退休待遇。
然而,普通百姓往往需要继续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没有专门的退休制度。
这导致了普通人在老年阶段面临困境和贫困的问题,其中只能依靠家人、朋友的资助或慈善施舍来度日。
退休的文言文说法
退休的文言文说法:
1、致仕:
意思:辞去官职。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也称“休致”。
出处:北宋《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意思是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居住。
2、休致:
意思:官员年老退休去职。
所谓休致,即将职位还给朝廷的意思。
清制,因衰老不能胜任而自请去职,称自请休致;朝廷亦常对衰老不能胜任官员给予“原品休致”。
出处:清代钱彩《说岳全传》第十三回:贤契们不必介怀,只恐朝廷放不下我;若能休致,老夫倒得个安闲自在。
3、告老:
意思: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
出处: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襄公七年》: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
意思是冬季,十月,晋国韩献子(韩厥)告老退休。
4、告老还乡:
意思: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出处: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西京洛阳县有一官人,姓刘名弘敬,字元普,曾任过青州刺史,六十岁上告老还乡。
5、解甲归田:
意思:脱下军服,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亦引申为下岗。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我李自成愿意解甲归田,做一个尧舜之民,决不会有非分之想。
古代退休的几种说法
古代退休的几种说法一古代退休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仅仅限于是官吏,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吏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
《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
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
二古代也有退休制度。
古代的退休又叫“致仕”或“致政”。
《尚书》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礼记》有云:“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古代官员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到年龄便可辞官归乡,颐养晚年。
到退休年龄便请辞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一句,《宋史·韩贽传》上也说:“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官员退休后,国家为了使其老有所安,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额的多少与其官职、功绩和皇上的恩宠程度有关。
历朝官员一到退休年龄大都自觉请辞,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主动让贤。
在古代,提前告老还乡的情形并不罕见,只要官员提出申请,皇上一般都会恩准。
明弘治年间,明孝宗就曾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古代官员们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是身体情况欠佳,如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因伤病缠身的缘故,提前在六十四岁时就“告病还乡”,被皇上恩准。
提前退休避政治风险当然,也有一些官员提前隐退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比如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剿灭吴国,一雪前耻,但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携带金银细软,率领家属和仆从,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成功跳出了那片是非之地,实为明智之举。
明朝的开国功臣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但他并不居功自傲,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文言文中关于退休的
文言文中关于退休的汉代的儒家传统,给了中国人一种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能力达到极限时,他应该让出位置给更年轻,更有才华的年轻人。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接受了“退休”这一概念。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很多的文言文记录了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例如,《史记》记载了周朝的“六十岁老者归隐”政策。
孔子记载了一个更详细的古代退休制度,他说:“男子年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以上就是古代中国退休以及健康管理的方针。
古代中国退休制度指导思想是儒家伦理学,它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有限,应该及早放弃位置,让位给更有活力的年轻人。
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就是,父老年纪大的时候,就开始考虑退休,从官职上退下来,留给小辈重振家国。
古代中国观念和文化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一个公务员应该在什么年纪就退休。
由年龄决定退休年龄的制度,叫“六十岁老者归隐”制。
明代的《内务府万历本纪》中提及,此法“凡正老官,六十岁归老,以表改国之敬节”。
但是,实际上,这种退休制度并不严格遵守,因为可能出现官员不肯退休或其他原因导致退休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也有很多的特点。
例如,退休之后,官员可以获得财政补助,但是这种补助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得到的,而是根据当时部门的经费而有所不同。
另外,退休之后,官员还可以获得来自当地百姓的尊重。
因为他们曾经担任过官职,人们对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也是有所区别的。
从古至今,中国的退休制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
当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和完善退休制度,以保证老年人有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生活。
总之,由古代至今,退休制度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文化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可以看出中国人对退休制度的重视程度。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致仕制度。
到了汉代,致仕逐渐形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
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宋时期,退休官吏的经济待遇有了很大提高。
唐制规定,凡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均应退休,或者“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元朝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例外。
明清两代,封建社会进入末期,致仕制度亦有新的变化。
退休年龄由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
我国最早的图书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的藏书之所。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叫作“图书馆”,而是被赋予“府”、“阁”、“观”、“台”等种种称呼。
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我国。
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
地方志起源于唐朝地方志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文化现象。
它主要记载各地的山川形势、建制沿革、农田水利、物产田赋、灾异情况、军备疆域、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和名胜古迹。
地方志的起源可追溯至晚唐,至南宋盛行,到元明两代逐渐趋向完备;清代是编纂地方志的极盛时期。
从唐朝开始,政府规定各州郡每3年编造一次以舆图为主的地方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通令全国各郡县每隔60年必须重修地方志一次。
金球生活最贵城市新排名美国美世咨询公司6月18日公布2022年度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
俄罗斯莫斯科市今年的生活成本指数为134.4,继去年以来第二次成为全球“最贵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作者:谢宪
来源:《廉政瞭望》2008年第12期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各项政治制度的设置,基本上是围绕各级官员进行,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退休年龄的界定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
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
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
《宋史·韩贽传》也说宋仁宗时的御史大夫韩贽“退休15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不过,“致仕”的说法还是一直沿用下去了。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70而致仕”。
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70,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而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长,“人生70古来稀”,所以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
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退休。
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54,游击51,都司守备48,千总、把总45。
”也就是官越小退得越早。
这与两宋时期文官年满70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退休形成了鲜明对比。
也充分说明了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还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模样。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为皇上就是苍天,圣旨就是制度。
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70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
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还有清朝名臣纪晓岚,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在乾隆朝官运亨通,当到正部长级的礼部尚书。
嘉庆元年(1796年),他已是72岁的老人了,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嘉庆十年(1805年),已经82岁了,仍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退休后的待遇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
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
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
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
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
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
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
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
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
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
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
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3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
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
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
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提前退休几种情况
在中国古代,官员主动请辞,提前告老还乡也是退休制度所允许的。
但似乎没有现在公务员提前退休那么复杂,比如要“满30年工龄”等。
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也就是说百分之百地批准,你尽管提前退休好了,反正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主动要求提前退休的官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回避权力斗争。
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殚精竭虑辅佐越王勾践,“10年生聚,10年教训”。
经过20余年卧薪尝胆,勾践击败吴王夫差,一雪会稽之耻,兴邦复国,成为新的霸主。
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权力与威望都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峰。
但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理,辞官退休携西施遁入五湖(今宁波市东钱湖)。
后又到了齐国陶地(今山东省定陶)经商,改名换姓叫陶朱公。
在19年内,先后3次赚得千金巨财,又3次将之分给穷人,被后人尊为文财神。
二是当官当腻了。
如果是到了这个份上,那么任何小事都会成为提前退休的导火索,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
其实,在晋朝还有一位官职比陶县令大得多的人,也提前退休还乡了。
此人就是大司马张翰,字季鹰,当时做了一个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级高官“大司马东曹掾”,上班地点在洛阳。
一日,秋风乍起,他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回到府上自言自语地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在第二天上朝时,给天子递了一份辞职申请,回家去了。
三是客观条件造成的。
如体弱多病,难当重任;抑或父母仙逝,按惯例要回家守孝3年。
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有些人是守孝3年后继续回去当官,这也是大多数朝代的干部制度所允许的。
如宋朝的苏洵父子,清朝的刘墉、纪晓岚,仕途中都曾有守孝3年后继续当官的经历。
但也有很多人是从此金盆洗手,自得其乐了。
非正常退休问题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莫过于“告病”——自己病重或父母亲大人病笃。
告病退休称作“乞骸骨”、“乞身”等,意思是求求您行行好,放过我这把老骨头吧。
听起来像是够可怜的,这也不过是“哀兵必胜”的伎俩罢了。
也有皇上不恩准的。
如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也是《论语章句》一书的整理者,还当过“太子师”,即汉成帝刘骜做太子时的老师。
官也做得很大,太傅、丞相都做过。
他曾多次上书请求告病还乡,“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间疾送药,强留”。
亦即有病可以治病,皇帝还给你送医送药,够意思了吧!如若想不玩了则没门,谁叫你太有才了。
(据《畅销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