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下册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退位减法》教案、教学设计
-布置作业时,我会说明作业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白作业是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退位的过程,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以及对于退位减法运算规律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利用教具、实物或多媒体展示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退位的概念。
3.思考题:布置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如“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退位减法的问题吗?请尝试并说明你的思路。”这样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解题策略。
4.小组合作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退位减法的知识总结报告。报告中应包括退位减法的定义、运算规则、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练习:设计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教学方法设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相关的教具,如计数棒、算盘等,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体会退位减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感知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如“53-28”,让学生观察、思考如何进行退位减法运算。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退位减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退位减法》是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种运算方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退位减法运算。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对于退位减法,他们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不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2. 不会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运算;3. 在运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如忘记退位,或者退位不正确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2.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退位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在运算过程中正确地进行退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 练习题;3. 教学卡片;4. 学生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不退位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然后提出退位减法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退位减法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讲解。
4.巩固(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退位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反馈。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退位减法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下册《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能够设计出各种漂亮的图案。
2.培养学生对设计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3.自己设计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纸、剪刀、学具、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在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一些很漂亮的图案,知道它们是怎么得到的吗?展示图案。
师:它们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
同学们,还记得哪些现象是轴对称,哪些现象是平移吗?学生讨论交流。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制作这些漂亮的图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一起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
二、探索新知1.出示教材中的四张图案。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四幅图案分别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得到,然后集体讨论。
预设:生1:这些图案都由几个相同的图形,平移后拼接在一起得到的.。
生2:可以按照以前学的轴对称图形的剪裁方法剪出几个一样的图形,然后再平移拼出这样的图案。
生3:同时还需要剪一个正方形,把这些图案贴在上面。
2.动手操作。
(1)每人发两张纸,按照刚刚讨论的思路进行设计,分别剪出一个正方形和像教材中的那些图形,然后贴出喜欢的图案。
(2)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3)拓展想象,鼓励学生用前面剪裁的那些图形,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个图案。
(哪些同学制作的图形一样?把它们拼在一起看一看。
3.作品展示、评比。
通过欣赏各个小组同学的作品,根据评选标准,评选出你认为好的作品及“优秀设计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数。
2.能够掌握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数的大小关系的表示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实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数的读写和大小关系的认识和表示。
2.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1.数的大小关系的表示方法。
2.加减法运算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小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数学练习册、拼图等。
2.PPT、动画、实物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拿起一个数字卡片,展示给学生)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数字吗?请用手指指一下。
同学们,这是数字5。
逐个展示其他一些数字,同样进行让学生指认并说出数字。
(出示数字6和数字9)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见6和9这两个数字,它们看起来很像,但是却不一样。
请同学们手指比一比,这是6,这是9。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数字一样吗?(出示其他容易混淆的数字,如1和7、3和8等)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数字一样吗?为什么一样?同学们思考一下,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下2个数字,如5和7)教师:同学们,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数字,一个是数字5,一个是数字7。
请问,这两个数字哪个大哪个小?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指一下。
(进行多组数字大小比较的练习)3.数字位置表示(教师出示一组带有数字的卡片,如1、2、3等,要求学生按序排列)教师:同学们,我给你们一些数字卡片,请大家将他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
(学生完成后,教师收起卡片,再从资序排列好的数字中,选出一些卡片,打乱顺序,并出示给学生)教师:同学们,现在我打乱了数字的顺序,请你们在大家的帮助下,将这些数字重新排列出一个从小到大的顺序。
4.加法运算(教师出示一道加法运算的算式,如2+3,向学生解释该算式)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加法运算的算式,其中的“+”表示两个数字的相加操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教案】】
5混合运算本单元学习简洁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含同级混合运算、两级混合运算、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挨次规定的合理性,帮忙学生理解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能运用小括号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致,进一步进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把握简洁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挨次(两步)的重要单元,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挨次计算加减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
教科书将解决问题的教学与混合运算挨次的教学适当分开编排,为突破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例如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挨次。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发觉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育,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班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学问,懂得简洁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确定的计算基础。
但对于二班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挨次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挨次——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进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把握运算挨次的水平。
在运算挨次教学中,给予学生具体的情境,帮忙学生理解并感知运算挨次是有规定的,也有它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同时,老师要留给学生乐观思考的空间。
采用问题发觉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观主动获得新知。
1.处理好情境图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老师要充分借助情境图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解决问题中的抵触冲突更好地理解数学上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进行规定的合理性。
2.建立好新旧学问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书写1-100之间的数字。
2.能够按顺序认读、读写、比大小。
3.能够认识并解答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题目。
教学重点1.数字1-100的认读和书写。
2.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和运算。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计算器、小数字玩具。
2.小学生数学练习册。
3.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用数学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认读数字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1-100之间的数字。
2.学生跟读数字,并在小组内互相询问。
三、书写数字1.学生练习在练习册上书写数字,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数字。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书写数字的笔画顺序。
四、加法运算1.教师用小数字玩具示范简单的加法运算,引导学生一起进行。
2.学生分组练习加法运算,并向全班汇报答案。
五、减法运算1.教师引入减法概念,让学生理解减法是从较大数中减去较小数。
2.学生进行减法运算练习,并讨论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六、练习巩固1.学生在练习册上继续完成加减法运算练习。
2.教师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水平。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认读数字、书写数字、加减法运算中的表现。
2.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并作出评定。
3.通过小组互评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1.练习册上的未完成题目。
2.背诵数字1-100。
3.完成家庭作业,包括简单的加减法题目。
拓展活动1.利用计算器进行更复杂的加减法计算。
2.制作数字卡片,玩数字游戏,增强数字概念的理解。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字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并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哪句⼝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4 3×()=6 4×()=8 ()×3=12 ()×4=20 5×()=15 说⼀说()⾥的数是⽤哪句乘法⼝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平均分⼀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交流⾃⼰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图,讲述猴妈妈给⼩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猴分3个,可以分给⼏只⼩猴? 请学⽣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法。
(1)引导:我们会⽤动⼿分⼀分的⽅法解决“可以分给⼏只⼩猴”的问题。
如果不动⼿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组探讨计算⽅法。
(2)交流。
请学⽣说⼀说探讨出的计算⽅法。
(3)根据学⽣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
并且,突出强调:可以⽤乘法⼝诀想商。
3、尝试⽤乘法⼝诀求商。
(1)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列出算式。
(2)请学⽣⽤乘法⼝诀想:商⼏? (3)交流。
请学⽣说⼀说想商的过程和使⽤了哪句⼝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相乘得12,因为三四⼗⼆,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请学⽣解决“每个⼩朋友⼏个⽓球”的问题。
让学⽣说⼀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根据画⾯信息,完成填空。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5.3《十年的变化》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5.3《十年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7页为主,主要讲述了十年时间对事物变化的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十年时间的变化,认识时间单位“十年”。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十年时间对事物变化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十年变化,如身高、体重、家庭、城市等。
2. 讲解十年时间的变化:通过课件展示十年变化的事物图片,如树木、房屋、交通工具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十年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举例说明:以我国改革开放为例,让学生了解十年国家发展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十年变化,并写在纸上,分享给大家。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十年变化原因家庭身高、体重城市科技发展交通工具社会进步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十年变化,并写一篇短文。
2. 画一幅十年变化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新旧事物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对十年变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采访家长或长辈,了解他们年代的十年变化,从而加深对时间变化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十年变化。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
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
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1)绘本阅读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预设:8÷4=2(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预设:表示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1)引入新问题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绘本阅读“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36÷3÷2=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同级的运算顺序,学会用脱式解答同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级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脱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练习。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并书写0-100之间的数字。
–能够认识并掌握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利用最简单的加法口算游戏及数轴游戏增强对数学认知。
2.能力目标:–能够合作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能够串联工于整体,发现问题进行解决。
–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0-100之间的数字认知与书写。
2.掌握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对十内加法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2.通过口算游戏增强对数学认知。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十六方小计算石、计数器等。
3.学生自主学习材料:加法口算游戏、数轴游戏练习册。
4.教师备课材料:教案、教学课件、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数字卡片的方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排出从0到100的数字,帮助学生复习数字的书写。
2. 概念讲解•通过示范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快速计算达到正确答案。
3. 练习与活动•利用十六方小计算石和计数器进行口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练习并加深对十内加法的理解。
•进行数轴游戏,让学生在数轴上进行数值的标注和计算,增强数学认知。
4. 总结和拓展•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0-100之间数字的认知与书写,掌握了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口算游戏和数轴游戏巩固和提升了数学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完成加法口算游戏。
2.完成数轴游戏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十内加法的口算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下一次课会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更细致的讲解,并增加相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 101-150 的数轴表示- 数字 101-200 的连线练习2. 教学目标:- 掌握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方法- 理解数轴的概念,并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数字 101-150- 进行数字 101-200 的连线练习,提高数字的记忆能力和连线技巧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数字 101-200 的卡片或投影片- 数轴的图片或投影片- 连线练习的工作纸4. 教学过程:a. 导入新知(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 101-200 的卡片或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并重复读出这些数字。
-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规律,比较数字的大小。
b. 学习数轴表示(10分钟)- 教师出示数轴的图片或投影片,向学生介绍数轴的概念和用途。
- 教师提问:数字 101 在数轴上的位置是什么?数字 150在数轴上的位置呢?- 学生回答并理解数字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c. 数字连线练习(15分钟)- 教师发放连线练习的工作纸,上面有未连接起来的数字101-200。
- 学生按照数字的顺序,用铅笔连接相邻的数字。
-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d. 练习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练习过程,强调数字的顺序排列和数轴的使用。
- 与学生一起检查练习的结果,鼓励他们完成得好的学生。
5.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方法,并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数字101-150。
通过连线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字记忆能力和连线技巧。
如果学生在连线练习中出现困难,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让学生数出一组数字的个数,再连接下一组数字。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连线的方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两位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两位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三、教学准备•教材:教科书、练习册。
•教具:数字卡片、小白板、计算器等。
•环境准备:保证教室清静整洁,确保学生的学习环境安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加法运算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进行加法运算示范。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加法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律。
第二课时:减法运算1.教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减法运算方法。
2.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减法练习,互相帮助、讨论。
3.教师展示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课时:两位数的大小比较1.教师介绍两位数的组成方法,并进行示范。
2.学生完成两位数大小比较的练习,加深理解。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1.教师出示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问题,展示解题思路。
3.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习题。
2.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对比加法和减法运算。
3.思考两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写出自己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表现等。
2.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总结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激励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以上为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学生们在本课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下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二年级下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精选5篇)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二年级下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观念,了解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尺、1分硬币、电话卡。
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1、看一看红红的日记:看了西游记的动画片,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真厉害,你看它可长可短,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在红红的日记里,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吗?(米、厘米)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一)、认识分米拿一支铅笔,估一估它有多长,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我们的铅笔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1、看一看,学一学:屏幕上的这支铅笔有多长呢?(正好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请小朋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像这样在尺子上比划出10厘米,这么长就是1分米。
小朋友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版多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版多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
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
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时、分、秒 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时、分、秒(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读出时、分、秒的数字,并初步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2.能够根据教师给出的时间,正确画出时、分针的位置;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简单的时间关系,如“现在是早上8点,还有1个小时就要上课了”等;4.能够用钟面表达时间,如“现在是早上8点45分”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支指针笔、一张大钟面;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练习用的小钟面;3.适当准备一些时间相关的教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1.教师提示学生:“大家知道时间是怎么书写的吗?请举一下例子。
”2.学生先举出一些时间词汇,如“早上6点”,“晚上10点”,“中午12点”等。
3.教师慢慢引导学生发现,“早上6点”这类时间,其实表达的是时、分、秒的三个数值,一个小时有60分钟,60分钟有60秒,因此6点实际上是表示“6小时”。
4.教师提问:“那么,小时和分钟、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
第二步:时针的位置1.教师让学生观察大钟面,然后放大画在黑板上。
2.教师反复模拟示范:“现在是早上3点,时针应该指向几点呢?分针呢?”并让学生根据画面作出反应。
3.教师进行练习训练,让学生自己画时针、分针的位置,并观察贴在墙上的钟面画。
第三步:钟面的话语表达1.教师让学生观察小钟面,然后让学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数字。
2.教师给出几个示例,如“现在是早上9点15分”,“现在是下午3点30分”,让学生猜测并解答。
3.教师带领学生初步掌握钟面的话语表达,并进行加深练习。
第四步:实际应用1.教师收集一些和时间相关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自己表达时间,并通过黑板画出钟面。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文言文、口语交流等方式表达时间,并促使学生多方联系实际应用。
总结归纳:1.教师和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产品署建。
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慢慢深入、全面、有针对性地理解时间的含义,进一步把时间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为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设计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整合,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学规律。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与四边形》时,可以通过图形的比较、分类、组合来使学生认识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用简单语言描述四边形的特点。
2.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结合图形、图片、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丰富。
另外,配合教具、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加深数学概念印象。
3.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活动,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评价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日常练习、小组讨论、实际应用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机会。
二、教学反思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对于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反思,评价是否全面、公正,是否能够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4.教学过程的效果评估在教学结束后,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材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编写的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数之认识、数的排序、数的大小比较、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认识并掌握一至百之间数的读法和写法;- 掌握数的排序方法,能够按顺序排列给定数;- 理解数的大小比较,并能够准确判断大小关系;- 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通过丰富的图表、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认识一至百之间的数,并能够正确读出这些数。
2. 数的排序引导学生掌握数的排序方法,包括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3. 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概念,能够准确判断大小关系。
4. 加法运算通过实际例子和练,教授学生简单的加法运算,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5. 减法运算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图表、实物展示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和进行运算;-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小组讨论、作业以及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效果。
六、教学资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多媒体教具,如图表、实物等;- 练题和作业;- 计算器等助教工具。
以上是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电子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册数学教案一、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五课时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要求: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
第三课时有余数除法的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练习一第1~6题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第四课时有余数除法的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练习一第7~12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第五课时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教学要求: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
教具准备:课件二、认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千以内数的认识,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能用学具表示千以内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眼力,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
教学课时:八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整百数教学内容:课本第10~12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模型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认识几百几十教学内容:课本第13~15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9题教学要求: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的进行读写。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的进行读写。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第三课时认识几百几十几教学内容:课本第16~18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第四课时认数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19~20页、练习二第1~9题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更好的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第五课时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教学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第六课时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22~23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第七课时复习认数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1~7题。
教学要求: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第八课时复习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内容:课本第25~26页复习第8~14题教学要求: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三.分米和毫米教学目标: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内容:课本27页例题,28-29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学生尺、明信片教学内容课本3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小推车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
2.学生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学会加法的验算方法,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
教学难点: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课时:七课时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32页例题,第3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2.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