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语文上册第课《本命的回想》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忆一、教材剖析:㈠教课重点:1、本文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致力于“中国魄力,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点”。
这篇散文写的是他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形,充满了鲜亮的地方特点和浓烈的风俗风情。
“吃腊八粥”、“送灶王爷”、“大年夜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世动的显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发散着浓烈的民族气味,读来是那样的和蔼。
作者经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颂扬了热爱生活、单纯可爱的父同同乡。
所以在教课这篇课文时,指引学生认识这些过年的风俗,并深刻理解此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培育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应是重中之重。
特别是在正经历着社会大改革,外来文化影响急剧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的今日;特别是面对着盲目崇洋,微薄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更应这样。
2、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勾画生活生动传神,平常易懂而又富裕情味,常常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生活情形展此刻读者眼前。
如写炒年货时,说“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
再如写初一清早贺年,说“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简单的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这里风气的朴实,人们之间关系的友好。
所以,第二个教课重点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尝学习这些生动的语言。
㈡有关知识链接:1、中国其余主要的传统节日及过节的主要活动:元宵节——赏灯、放烟花,清明节——踏青、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聚会观月,重阳节——登高、赏菊。
2、2005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取同意,此事在中国国内惹起激烈反响,很多专家号召国人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学情剖析1、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认识,也已经感觉到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龄,对本文的内容应当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篇一」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的:オ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オ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オ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オジ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捅()嚼()栗()丫()粘()秫秸()盍()烙饼()簸箕()门槛()馅()疮()祟()亲支近脉()颇()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オッ魅罚捍航谑亲钣邢拭鞯胤教厣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オ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オハ胍幌胛颐敲褡骞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
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オ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オィú槐鼐惺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オサ娜罚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第一章:回顾本命年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分享感受和体验。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命年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探讨本命年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准备分享。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的本命年,以及他们对本命年的看法。
讲解本命年的概念和传统文化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互相倾听并给予反馈。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本命年意义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二章:家庭在本命年的角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在本命年中的角色和作用。
引导学生反思家庭在本命年中的支持和关爱。
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感恩之心。
讨论家庭在本命年中的角色,如庆祝活动、传统习俗等。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在本命年中给予的支持和关爱。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家庭在本命年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此的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家庭在本命年中的具体做法和支持。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反馈。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家庭在本命年中的角色和作用的认知。
第三章:本命年的挑战与成长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本命年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本命年中成长和克服困难。
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成长意识。
3.2 教学内容讨论本命年可能面临的挑战,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探讨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和应对策略。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在本命年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对此的感受。
小组讨论:分享在挑战中成长的故事和经验。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反馈。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在本命年中的挑战和成长的认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本命年的回想》精品教学设计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生字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形似字注音要防止混淆)灶.堂( ) 涿.( )州疙.()瘩阖.( )家赢.( )得糁.()簸箕..( )抠.( )..()腌渍.() 吆喝下门槛.( ) 叮嘱.( )红.火()疙瘩..()中.( )彩豆馅.() 鬼祟.( )打更.( )腊.( )月栗.( )子麻麻..( )穿梭.( )骚.()扰生疮.( )..( )亮秫秸糖粘.()儿父.( )老捅.( )进大吃大嚼.( )2.辨别字形组词。
薯( ) 磕( ) 祟( )(1)(2)(3)暑( ) 嗑( ) 崇( )栗( ) 馅( ) 骚( )(4)(5)(6)粟( ) 陷( ) 搔( )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 ) ______( )盛粘______( ) ______( )4.用下列词语造句。
(成语要注意积累并学会运用)(1)赏心悦目:________(2)此起彼伏:___(3)五颜六色:5.分出课文第四段的层次,写出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6.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本文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从这两个方面品读、鉴读课文,在书上写好相关批注。
【阅读指导】1.整体感知。
读一读:要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2.自主思考。
划一划: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
说一说:分别加以概括(如:吃腊八粥)。
3.品读质疑。
品一品:对文中语言具有特色之处加以品味。
问一问:对文中不够理解之处加以提问。
4.拓展提高。
查一查:对作品和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查询。
研一研:对文章的值得探究处加以印证。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
计)
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二.过程与方法
研读课文,拟写对联探讨年文化,交流短信祝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年文化,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年文化,表达新年祝福
难点及关键点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导学练习
学法探究法,讨论
教具或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个案补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运河相亲过年的习俗我们以了解,这些习俗中包含什么期盼呢?这节课我们探讨。
二.回顾
复习过年习俗
三.体会年文化:
1.教师示范,分析习俗1.2,.出示对联
2.学生小组讨论,为其他习俗拟对联
3...对联交流
4..总结过年的期盼
、四,今昔对比(拓展探究)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1.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五。
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学生交流“短信祝福语”
作业布置收集更多的对联和祝福语
板书设计享
庆
年盼
祝
课
后
反
思
备课组长签字教导处检查结果。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1.理解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重点)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
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
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
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
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一、【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2。
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3. 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1。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ﻩ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大过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写了一篇绕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频度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身后的文化内涵。
<二〉整体把握1。
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火热的春节景象。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能找到有关词语吗?时间顺序。
腊月初一晚上、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天麻麻亮、正月初一。
“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还有“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3.感受作者对家乡与生活的热爱学习重点: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既有着优秀传统文明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诸多的传统习俗,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沈从文走进了湘西,领略了湘西所特有的端午节的民俗,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另外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走进北京,去领略北京这个古都所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簸箕()烙饼()阖家()捅进()大吃大嚼()秫秸()晾干()疙瘩()发鬏()邪魔鬼祟()打更()栗子()糖黏()涿州()渍酸菜() 2.常识简介⑴“本命年”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丑年出生的人属牛,再遇丑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班上有谁今年是本命年的呀?(猴年)知道本命年有什么讲究吗?【参考】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⑵作者简介:刘绍棠,现代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京门子脸》、《柳敬亭说书》,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等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3.作者写作本文时,多大年龄了?你是怎么知道的?(齐读第五节)4.作者60岁,恰逢本命年,他回忆了什么往事?(过春节)5.春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吗?你怎么知道的?(齐读第一段)春节与二十四节气相比较,有什么特点?【参考】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明确】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有二十四节气来衬托春节6.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忙了些什么事情?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阅读全文,用圈点勾画法理出来!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主题词(以动词名词的形式)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 6)备糕点7)送灶王爷8)换门神9)守除夕岁10)拜新年7.很明显,这些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那么文中找到哪几个词表现出这种年味儿的不断加深呢?【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这几个词语属于同一类型,但是逐级上升的)8.作者回想的众多习俗中,哪些最能吸引你,选择两、三件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浓浓的年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能概括文中过大年的习俗,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并说说过年习俗画面中的情趣,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片段。
(课前板书好课题作者黑板右下方画两条横线供学生听写汉字)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命年的回想》,对于作者,你了解哪些情况呢?投影出示助读材料——认识一个作家刘绍棠(1936—1997),现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富有情趣。
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要求学生齐读材料,并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板书:刘绍棠情趣风俗画家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刘绍棠给我们描绘的富有地方特色,充满情趣的风俗画。
品味之前老师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我们进行一次汉字听写比赛。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听写。
1、去掉穗的高粱杆。
秫秸2、全家的同义词阖家写拼音3、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写一个成语(赏心悦目)先看正确与否,再看书写是否规范。
整体把握——概括几件事情师:京郊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作者写了哪些富有情趣的事情呢?请你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1、炒花生——炒年货(避免缺漏,不够概括)2、买绒花——挑绒花(选用更符合文意的词语)(要求学生快速笔记概括事情的注意事项。
)(读情趣)师:光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活动还不够,我们还得深入作者描绘的画面,仔细品味其中的情趣。
老师很喜欢炒年货这个画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请一个学生朗读片段,教师点拨指导,范读。
“奶奶炒年货”是个细节描写,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表达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祷告中又透着些许幽默,要读得细致,俏皮,可以稍有停顿,“念念有词”要重读,读出老人的愿望,“玉米粒儿”,儿化音节有浓厚的北方特色,要读得轻悄。
象声词“毕剥毕剥”要读出原味。
“团团围坐,大吃大嚼”要重读,读出一家人团聚一堂的无拘无束和开心快乐。
情趣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家家一锅又一锅一捆捆念念有词毕剥毕剥小结:关注动词、叠词、拟声词的使用。
学生自由朗读,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小组交流。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我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所学内容。为 了改进这一点,我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 内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01
深入学习本命年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教授本命年相关内容,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本命年的文化内
课堂表现评价
0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发言、小组讨论等方面
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02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规范、创
新性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评分和反馈。
测验或考试成绩评价
03
定期举行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针对
性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家长沟通渠道搭建
定期家长会
定期举行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听取家长的 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本
建立家校联系本制度,方便家长和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和 问题,加强家校合作。
网络沟通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如班级微信群、QQ群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及时发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活动信息。
作业布置及批改策略
分层作业布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 够得到适当的挑战和提高。
及时批改与反馈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给出具体的评分和反馈意见,帮助 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
鼓励创新性作业
鼓励学生尝试创新性的作业形式和内容,如研究报告、创意写作 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
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 等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笔下的情景和人物形象 。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_0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姓名日期2011-10-9教学背景分析初一的学生,在入学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接触到本文,而且文章的语言朴实而富有生趣、条理明晰。
学习本文,既能对之前学习方法起到一个巩固作用,也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价值体验。
对于90后的孩子而言,他们太缺少文化的熏染,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本文的教学目的也是希望学生在知、情、意上能达到统一,并所有提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年的习俗,感受其文化内涵及寄予的期盼。
2. 过程与方法:欣赏作品展现的民俗风景画,理解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所带来的独特的意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尊重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会意蕴深厚的民俗风情和作者生动传神的语句。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期盼。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了解当地过年的习俗,了解作者。
老师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走近节日过渡:二、走进京郊春节过渡:三、再现年味过渡:四、再品年味五、今昔对比,有感春节六、展望未来课后学习: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吗?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用走近少时的经历把学生引向对过年的热情,如果学生已经提出春节,就顺势而下)端午已经遥远,中秋悄然过去,春节还会远吗?带着这样的企盼,我们一起走近《本命年的回想》,看看京郊运河的父老乡亲们是如何过年的。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故乡京郊大运河过年时的哪些习俗?并说说这些习俗中寄托着人们哪些企盼?要求:读完后先抓住关键字词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再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2.再次阅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句说说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感受。
刘老家乡的过年时如此热闹、隆重,使我们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置身于京郊运河当年过年的场景中,享受别样的年味。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了解京郊运河的春节习俗。
2、能力目标: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家的文化);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目标: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从过年的习俗中感受所蕴涵的乡土风情,体会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3、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投影上展示北京旧时的一首民谣,请一位同学朗读。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屋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喜,您多礼白馍肉菜馋馋您思考:在这首民谣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关于“本命年”:问: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又有怎样的讲究呢?(学生回答后作归纳总结)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
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
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三、研读课文:1、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忙了些什么事情?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阅读全文【用三四个字写出主题词】【圈点勾画法】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5)杀牲畜 6)备事物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9)除夕守岁 10)拜新年2、很明显,这十件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那么你能在文中找到哪里是表现出这种年味儿的不断加深呢?预热—→增温—→红火—→发烧3、其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先结合课文内容,再发挥你的想象加以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
能概括文中过大年的习俗,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并说说过年习俗画面中的情趣,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片段。
(课前板书好课题作者黑板右下方画两条横线供学生听写汉字)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命年的回想》,对于作者,你了解哪些情况呢?
投影出示助读材料——认识一个作家
刘绍棠(1936—1997),现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富有情趣。
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要求学生齐读材料,并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板书:刘绍棠情趣风俗画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刘绍棠给我们描绘的富有地方特色,充满情趣的风俗画。
品味之前老师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我们进行一次汉字听写比赛。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听写。
1、去掉穗的高粱杆。
秫秸
2、全家的同义词阖家写拼音
3、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写一个成语(赏心悦目)
先看正确与否,再看书写是否规范。
整体把握——概括几件事情
师:京郊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作者写了哪些富有情趣的事情呢?请你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1、炒花生——炒年货(避免缺漏,不够概括)
2、买绒花——挑绒花(选用更符合文意的词语)
(要求学生快速笔记概括事情的注意事项。
)
(读情趣)
师:光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活动还不够,我们还得深入作者描绘的画面,仔细品味其中的情趣。
老师很喜欢炒年货这个画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请一个学生朗读片段,教师点拨指导,范读。
“奶奶炒年货”是个细节描写,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表达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祷告中又透着些许幽默,要读得细致,俏皮,可以稍有停顿,“念念有词”要重读,读出老人的愿望,“玉米粒儿”,儿化音节有浓厚的北方特色,要读得轻悄。
象声词“毕剥毕剥”要读出原味。
“团团围坐,大吃大嚼”要重读,读出一家人团聚一堂的无拘无束和开心快乐。
情趣体现在这些词语上:
家家一锅又一锅一捆捆念念有词毕剥毕剥
小结:关注动词、叠词、拟声词的使用。
学生自由朗读,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小组交流。
要求:抓住最能体现情趣的关键词语,读出情趣,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说情趣)
抓几个关键词语引起画面中的情趣:舍不得吃——吃起来没个够
开刀问斩
送灶王爷
吃制钱饺子
各家拜年
要求学生在发言时①结合语句的朗读,尽量读出情感,读出过年的浓烈氛围来。
②抓住关键词语展开。
(写情趣)
读了情趣,说了情趣,下来我们也来描写画面,体现出一些情趣来。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要求中选择一个,写60字左右的片段。
1、本文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兴趣,把它扩展开来写一个画面。
例如:开刀问斩、叮嘱等。
2、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的画面。
出示写作示例:
正月十五闹红火的队伍中,最逗乐的就是秧歌队里的媒婆了。
只见她面膛上白粉抹底,脸颊处两朵红云,嘴角或腮下一二黑痣,左手捏块绸手帕,右手握根旱烟袋,脚后跟着地碎步趋前,表情怪异,让人禁不住开怀大笑。
结束语:
活动画面要想写出情趣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感悟,精心积累。
作业设计必做:进一步修改完善课上所写的过年的片段。
选做:制做太原过年习俗的积累卡片。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读风俗画家
说情趣
写
教学反思:
对于刚升入初中一个月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预习习惯,所以有了课堂开始时的检测;要关注学生准确规范书写汉字和拼音的习惯,所以设计在学案及黑板上出示田字格、拼音格;要关注学生朗读的习惯,所以要求他们在朗读时挺直
腰板,拿起书来:要关注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所以在课堂上引导他们不急于完成手头未及时完成的任务,在同学发言时学会专注地听,认真地记。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自我感觉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但为什么在核心环节——说情趣上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呢?我想问题可能出在这几个地方:第一,学生对文本研读的不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只是隔岸观火,蜻蜓点水。
第二,教师与学生以“炒年货”为例共同品味时,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不到位,教师包办带动的成分大。
示例的启示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应该先让学生读片段,寻找情趣体现最充分的关键词语,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三,学生活动前应该把活动的具体要求重锤敲响,让每一个学生心里有数。
我们不能把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平淡沉闷的原因归咎于学生身上,即使是公开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敢于大胆调整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让更多的学生扎实有效的学,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民俗文化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怎样能上的不仅有年味儿,更有语文味儿呢?不靠欢快热闹的歌曲、色彩缤纷的图片营造氛围,而是扎扎实实地做一些语文味儿更浓的事情:圈点批注、读写结合,品词品句、咬文嚼字。
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但做的还不够彻底。
课堂教学一定要基于学情,一定要深入文本。
学生在阅读时主动探究得到的收获印象更深,也更有可能在写作中被运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