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优秀教学案例:7.2.2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优秀教学案例:7.2.2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3.组织小组汇报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小组合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基因传递规律的理解。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亲子代遗传关系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因传递规律,分析一个家族的遗传特点。通过这道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
2.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包括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方式。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激发学生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基因传递规律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展示家族遗传图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设计遗传实验,如“植物嫁接”、“果蝇眼色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遗传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性状的遗传”为切入点,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明白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设计了一些遗传问题讨论,如“为什么孩子的眼睛颜色会跟父母相似?”、“为什么有些人会遗传家族疾病?”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和表型的概念;2.掌握遗传规律及其应用,了解不同遗传方式对最终表型的影响;3.了解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并了解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4.掌握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基因控制的生长和发育过程;5.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基因和表型的概念;2.孟德尔遗传规律;3.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4.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遗传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2.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3.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基因和表型的概念1.引入(15分钟)老师介绍遗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举例问学生:你们觉得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得像妈妈,有些孩子长得像爸爸呢?2.讲授内容(30分钟)•基因和表型的概念及其关系;•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及其遗传规律。

3.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小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节: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1.引入(10分钟)老师介绍一些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及其发生机制。

2.讲授内容(35分钟)•遗传病的分类和发生机制;•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方法。

3.案例分析(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具体的病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三节: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1.引入(5分钟)老师介绍拟南芥实验的背景及其意义。

2.讲授内容(30分钟)•拟南芥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3.实验操作(50分钟)老师分发实验材料,对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并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

五、课堂练习1.基因和表型的关系;2.孟德尔的遗传规律;3.遗传病的分类和预防方法;4.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六、课后作业1.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复习;2.准备下节课的相关内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遗传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了解了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还进行了拟南芥实验的操作。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2)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明确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学史的介绍,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过程:照片:回忆蔡依林母女的照片思考:(1)有人错把蔡母当蔡依林,为什么?(2)父母在生殖过程中是把形状直接遗传给子女了吗?(3)父母在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子女的是什么?(4)基因是通过什么途径,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提出问题:基因在哪里?出示多莉羊的诞生过程的实验图片回忆:(1)多莉有几个母亲?(2)多莉跟哪个母亲的形状相似?(3)A样提供的是什么?(4)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5)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图片: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注意:染色后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什么结构最明显?为什么?将细胞核放大,示染色体引导:通过刚才的观察思考与学习,你能试着归纳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吗?继续引导:介绍摩尔根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关系过程:从1910年起,摩尔根(美)致力于研究果蝇的遗传问题,并由此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1933年,摩尔根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根据上学期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DNA和蛋白质)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那么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原创精品套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原创精品套件(教案)

介绍生殖过程中
生殖细胞中,因此,精子和卵细胞的核中的基因是
基因的变化
体细胞核中的一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时,位于染
色体上的基因又恢复成对,这一对基因一一个来自
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因此,受精卵具有父母双
方的基因,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子代就会表现出父
母双方的性状。
知道生殖过
程中基因的
变化
点拨: 亲代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精子和
因为受精卵含有特有的( C )
A.性状
B.细胞
C.遗传物质
D.细胞膜
4. 染色体、DNA、基因、细胞核和细胞五者之
间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B )
A.细胞>细胞核>基因>DNA>染色体
B.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C.细胞>染色体>DNA>基因>细胞核
D.细胞>染色体>基因>细胞核>DNA
5.下列关系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
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板书
总结概括
(2)形成受精卵时,精子与卵细胞内的染色体
配对
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精子和卵
介绍形成受精卵
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在一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
时,精子与卵细
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例如,人的精子
胞内的染色体配
和卵细胞结合时,精子中的 23 条染色体和卵细胞中

的 23 条染色体组合到一起,形成 23 对染色体,这
(2)形态结构:DNA 分子呈长长的链状结构,
外形很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这样的结构也称为双
螺旋结构。
3.基因
(1)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共含18篇),欢迎阅读!篇1: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新人教版
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②基因有规律地集中在染色体上,且是随染色体一起成对出现的。
③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含有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教师:了解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咱们思考一下,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先看投影片,大家讨论。
1.回顾前面所学的人的生殖,口述人的生殖过程。
四、课堂小结(回顾学习目标,学生自己总结)
1.描述基因、染色体与DNA之间的关系。
2.人的体细胞中有几对染色体?多少DNA分子?多少基因?
3.基因在亲子间遗传的“桥梁”是什么细胞
4.亲子代间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保持恒定的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基因
DNA基因
基因
2.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什么(结合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作答)?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学生阅读课本31-32页,思考:
1.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怎样变化?
2.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的数目又是怎样变化的?
3.完成图7-13,染色体的这种传递规律对遗传有什么意义?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在了解学习了基因控制性状的基 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
引入课题、展示课题、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索: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学生阅读课本29-31页第一段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基因与思考”两则资料,完成4道讨论题。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讲解,同时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章节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型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八下册人教版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八下册人教版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按住C t r 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示例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周然(北京市海淀区进修学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画图笔。教学器材:(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教学设计图示:代间的传递染色体、DNA 和基因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不是是决定性状的基因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生殖细胞蛋白质和DNA没有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动手画出来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也应该成对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学生回报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既像父亲又像母亲。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放受精过程的录像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给学生介绍科学史(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学生:看着像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学生:生殖细胞。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蛋白质和DNA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学生:没有。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展示: 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动手画出来。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学生:是的。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教师: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学生: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教师:(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46条23对。教师: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学生:也应该成对。教师:(通过演示小课件进一步加深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学生: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教师: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图片)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数数多少对?再来看看这个男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染色体少一条行不行?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再来看看这个女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教师: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出示课件,让学生做练习。(板书,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教师: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谁知道哪一种小动物经常被用来研究遗传的问题?(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 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8个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教师: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 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学生:学生画图,自己分配组合。教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学生:既像父亲又像母亲。教师: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教师:说得很好。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板书,三、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教师: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教学点评:本节课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创新设计,并结合录像、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步步推理,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典型例题例题一、人类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12 12 B、23 23 C、46 46 D、92 92选题角度:考察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与提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解题过程: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减少一半是23条。答案是B。易错情况分析:学生容易忘了减半的情况。例题二、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A、肌细胞 B、神经细胞C、卵细胞 D、受精卵选题角度:考察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与提示:生殖细胞中基因减半,成单存在。解题过程:体细胞中绝大多数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基因减半,不成对。答案是C。易错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因不清楚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规律变化而判断错误。习题精选(一)选择题1、人的基因存在于( )A.所有细胞的染色体中B.体细胞的染色体中C.生殖细胞的染色体中D.生殖细胞的细胞质中2、人的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的情况是( )A.46条,46种形态B.46条,23种形态C.23条,23种形态D.23条,1种形态3、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A.染色体B. 生殖细胞C.细胞D.基因4、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 )A.2n2n2nB.n n nC.n2n nD.2n n2n 5、水稻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为( )A.24条B.12条C.22条D.36条6、下列哪种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 )A.受精卵B.肌肉细胞C.神经细胞D.精子7、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是( )A.染色体即是DNAB. 染色体是DNA的基本单位C.染色体是DNA 的主要载体D.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也是遗传物质8、对基因的正确叙述是( )A.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段B.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D.基因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变化9、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B.基因在DNA上C.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D.一个染色体上有多种DNA10、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亲代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子代?( )A.由精子和卵细胞共同遗传B.由提细胞遗传C.精子遗传D.卵细胞遗传(二)填空题11、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________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___ _______和________都是一定的。12、除生殖细胞外,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__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___存在的。它们一半来自_______,一半来自______,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_________的遗传物质。13、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要________,分别存在于产生的____ ______中。14、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______存在的。受精卵内含有____________的基因,这些基因组成了未来生命的_________。(三)判断题15、生物体内所有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 )16、马的体细胞中有64条染色体,驴的有62条,马和驴交配的后代是骡,骡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63条。( )17、由于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子代的染色体数目比亲代要少一半。( )18、各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相同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19、每对染色体只含1对基因。( )20、基因在染色体上,而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所以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A 2、C 3、D 4、D 5、A 6、D 7、C 8、B 9、D 10、A(二)填空题11、染色体形态数目 12、成对成对父方母方父母双方 1 3、分开生殖细胞 14、成对父母双方蓝图(三)判断题15、 16、 17、 18、 19、 20、a按住C t r 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一课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遗传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遗传病患者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遗传现象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求:图解清晰,解释合理,能反映出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
2.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一个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并探讨如何预防这种遗传病的发生。
要求:分析深入,预防措施具体可行,展现出对遗传病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基因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与家人分享,了解他们对基因科技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难点:遗传图解的绘制与分析、遗传概率的计算、遗传病的பைடு நூலகம்型及其遗传方式。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点: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 利用动画、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传递过程。

3. 设计实例让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遗传现象,引发学生对基因传递规律的兴趣。

2.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 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4. 实践应用:设计实例,让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表现形式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在实践应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如有需要,补充相关知识。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有需要,改进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1. 介绍遗传变异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介绍现代遗传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关注遗传伦理问题,如基因歧视、基因改造等。

九、课后作业:2. 举例说明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3. 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实际遗传问题。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生物学教材。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教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本节分析••••本节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取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以基因为主线,在第一节介绍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提出了基因在亲子代之间如何进行传递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等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遗传物质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既是生物界中维持物种稳定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教材注意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的内容从学生已经学过的染色体入手,通过观察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按照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接着通过介绍染色体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的来揭示基因的传递过程。

本节教材内容牵涉到减数分裂的内容,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复杂和抽象,因而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在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加深对遗传物质、基因、传递等问题的理解。

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利用图片、多媒体及视频等手段,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达到面向全体、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目的。

○学情分析••••对于本节内容来说,虽然学生在初一时接触过染色体和DNA的相关知识,但对于基因这类微观抽象的内容,学生在理解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体验科学论证过程,感受积极的情感体验。

注重利用图片和富有启发意义的追问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理解本节内容。

通过类比、推理、分析,形成结论并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生成积极情感体验和提升生物科学素养的。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新
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再次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

二、教学重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绳子、人体染色体图片、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发言
六、板书设计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1.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单独存在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父:精子(AA)→A 受精卵(Aa)
母:卵细胞(aa)→a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用实物、录象、模型等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有张有弛,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

缺点是还应更大范围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案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材分析】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

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DNA和染色体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1.发现过程:①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②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

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教学反思】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用小动画的形式展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鼓励学生描述其中的染色体变化的奥妙,这个环节很好的激起了学生们自我挑战的意识。

八年级生物下册《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告诉我父母和孩子之间通过生殖细胞的基因传递。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片数据和视频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基因传递的结果。

教学生将复杂的基因转移问题转化为研究染色体转移的简单问题,并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学生们接受了科学史教育。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亲子代间基因传递课的顺序号教、学、课前准备:绘图笔教学设备:(1)绘制人类生殖过程示意图,并制作成ppt文件(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视频,受精过程视频(3)人类正常染色体图谱和异常染色体图谱图片数据(4)果蝇和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5)亲子间基因传递动画课件第2课教与学课程问题情境第2节亲子间基因传递(1)基因与染色体: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分别为(2)基因通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当生殖细胞形成时,成对基因与成对染色体相互分离,分别存在于新生细胞中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基因也与染色体成对存在。

一对染色体来自父亲,另一对来自母亲。

同一对基因来自父亲。

基因从母亲的染色体、DNA和基因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的转移,基因通过生殖细胞的转移,教师和学生,像男孩一样看着眼睛和脸的学生,以及母亲是否是决定性格的基因学生,询问相关的问题,如基因是如何转移的。

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基因转移有什么变化吗?父母会把同样多的东西传给他们的孩子吗?学生们看了有问题的视频。

生殖细胞的蛋白质和DNA没有看视频。

他们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推理。

他们仔细观察并认为染色体是偶数。

学生应该成对地考虑大小和形状相似的染色体对。

他们应该回答问题。

不足之处应通过绘画练习来补充,即相应的染色体应分别画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和受精卵中。

学生们让学生们讨论和交流,最后表达出来。

八年级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_0118文档

八年级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_0118文档

2020
八年级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_0118文档
EDUCATION WORD
八年级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_0118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1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认真观察、分析思考、综合能力。

2.增强对生物遗传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情感目标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教学重点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的投影片或图片;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的学习与分析,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所控制的。

接下来大家看幻灯片,一起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幻灯片:参考答案:1 •当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的输卵管内取出没有融合的受精卵。

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

注射之后,小鼠受精卵内的精子核与卵细胞核将融合成一个细胞核,其中携带着转入的基因。

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经过小鼠妊娠后,分娩出的两只小鼠经过发育,其中一只小鼠比它同龄的其他小鼠大一倍,这就是转基因超级鼠。

2.在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中,仅是在受精卵未融合的精子核或卵细胞核中注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可见,超级鼠体量增大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基因控制性状。

(注:教师对作答的同学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并对表述不完整的给予补充)[讲授新课]教师:在了解学习了基因控制性状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

板书: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师:首先大家随我一起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有关细胞及细胞核的知识。

观看投影片上的图片并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注:投影并让同学们讨论)投影片:1.② 请联系上节知识,解释“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 ③ 细胞核内由哪些物质组成?④ 试着描述染色体、DNA 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试着回答上述四个问题。

学生1: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的。

学生2:多莉羊的性状之所以与 B 羊相似,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基因决定性状”,可知基因肯定是在细胞核里,才会导致多利羊的性状与B 羊相似。

学生3:细胞核是由许多染色体组成的。

学生4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

DNA 分子很长,在它特定的结构中储存有大量的遗传信息。

(注:教师对刚才四位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于有的同学一次回答不完善的可 请其他同学补摯锥?W- w*.『务供解08群一咛 一、" 沁加羊'倉细磁 ;'张卿H 胞\呦卜墙养取岀细腿核裁廉騒龍B 羊一样”的原因。

肓存卵彳晚母车2.下面是染色体和 DNA 的关系示意图①请描述动物细胞的组成。

充。

)教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了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又知基因控制性状。

可见,基因就是遗传信息,那么基因在细胞核内怎样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人体内的染色体以及与基因的关系。

大家将29 页的“观察与思考”完成。

(注:一边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一边板书。

)板书:一、基因与染色体〔注:板书完后,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29 页的两幅图片及讨论题)。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试着回答讨论题。

学生5: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23 对,因为染色体在人体内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6: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学生7:各种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因为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成分相似。

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注:对几位同学的作答,肯定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师:对于染色体、基因和DNA的关系,尤其是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请大家思考并回顾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

学生8:基因可能位于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上,因为蛋白质是构建人体的最主要成分。

学生9 :我认为应该位于DNA上。

因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所以,基因所代表的每-种遗传信息都应在DNA这种载体上。

另外,讨论题第3题也说明基因位于DNA±O教师:哪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呢?学生10:9 同学。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总结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学生11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教师:太棒了,简洁概括。

板书: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教师:哪位同学试着总结这部分的内容?学生12: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除了生殖细胞),染色体是成对出现的,且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

②基因也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教师:总结的比前一次有进步,大家一起看投影片。

投影:教师:了解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咱们思考一下,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先看投影片,大家讨论。

(注:打开投影片,并进行板书)投影:板书: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注:学生作答。

)学生13 :父亲产生精子、母亲产生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之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分裂、分化形成胚胎,经过约40周时间分娩,婴儿产出。

学生14 :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分别携带着父母双方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的结合。

主要通过细胞核的融合来实现,也意味着融合的受精卵核中染色体成倍增加,基因也成倍增加。

教师:但是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染色体都只有23对,基因的数目也不变,这是为什么呢?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请大家认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在纸上完成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

(注:学生阅读,教师板书。

)板书:1 •发现过程:①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②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

(注:阅读完后,板书。

)教师: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形成受精卵后仍然是23对染色体吗?学生15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所以形成受精卵后仍然只含有23对染色体。

教师:那么,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为什么?学生16 :约一半的基因,因为基因在体内是成对出现的,且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减少一半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则基因也应是一半传递的。

教师:大家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想想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学生17 :只有保证体内染色体数目不变,才会使体内含有的控制人体性状的基因数目大致保持不变。

才会使后代个体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基本上一致,维持种族的正常繁衍。

(注:教师对此作出客观的、合理性的评价,并收回同学们的填图,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填正确的同学最多。

同时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

)评比结束后,对优胜组进行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们完成书上的图,并提示同学们注意颜色上的差异。

填图完毕。

教师:请大家总结基因如何通过精子或卵细胞进行传递的?联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作答。

学生18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学生19:父亲体内有能形成精子的细胞产生只有一半染色体的精子;母亲体内有能形成卵细胞的细胞产生只有一半染色体的卵细胞;然后受精后,各带有一半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父母身上控制性状的基因就附在染色体上随着生殖过程传递到子代中。

教师:大家比较一下前几位同学的回答,哪位同学的作答最为全面。

学生20:19 同学。

教师: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思考“为什么一对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有差异?”(注: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板书: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注:如果时间充裕,可请同学们回答;如果时间紧张,可作为课下思考题。

)[课后小结,作业练习,结束新课]教师进行简短的小结,突出重点、难点。

巩固练习并布置作业,结束本节的全部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一、看谁选得对1.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利用克隆技术在水稻第7 染色体区域分离出控制水稻产量的单基因,只需控制一个单基因就能提高水稻产量。

关于DNA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是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B.DNA上包含有许多基因C.一对染色体上均仅有一对基因D.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答案:C2 •如果用一根长蝇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

则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A. DNA分子B .基因 C.染色体D .染色质答案:B3.基因是通过亲子间的“小桥”传递的,小桥指的是()A.精子B •卵细胞 C.精子或卵细胞D •受精卵答案:C二、思考题4.描述基因、染色体与DNA之间的关系。

答案: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5.为什么正常人的体细胞中只有23对染色体?答案: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板书设计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1.发现过程①1883 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②1890 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

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备课资料1.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及分析染色体(chromosome ) 细胞有丝分裂时出现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由染色质纤维盘叠、凝集而成的棒状小体,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与染色质具有同样的化学成分,即由DNA 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 RNA 组成,两者仅是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表现出在形态和构型上之不同。

通常用四 级结构模型或袢环模型(100p model )解释染色体的包装过程:核小体( nucleo-some )为染色质的 基本结构单位,由核小体盘旋缠绕为二级结构的螺旋管,由螺旋管进一步螺旋盘绕为三级结构的超 螺旋管或袢环,最后再螺旋化成为四级结构的染色单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