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请用楷体写出下列诗句的后一句(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蒸.融 真.正 争.辩 B .蒜.瓣 算.数 散.开 C .纯.洁 存.款 嘴唇. D .谨慎. 渗.透 甚.

至 2.下列文章不属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是( )。 A .《草原》 B .《凡卡》 C .《丑小鸭》 D .《鲁滨孙漂流记》 3.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与“衣冠不整”中的“整”意思相同,是( )。 A .整齐 B .整理 C .完整 D .整个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 A .司空见惯 B .鱼贯而入 C .精兵减政 D .张冠李戴 5.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 B .排比 C .拟人 D .夸张 6.下列属于杜甫的诗是( )。 A .《江畔独步寻花》 B .《竹石》 C .《芙蓉楼送辛渐》 D .《鸟鸣涧》 7.“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 A .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B .表示解释说明 C .表示声音延长 D .表示递进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一个是错误的,是( )。 A .愚.不可及 愚:愚弄,欺骗 B .千真万确. 确: 符合事实的,真实的 C .置.之不理 置:放,搁,摆 D .川流不息. 息:停止,歇 9.按下面诗句所表达的时间顺序排列诗句,正确的是( )。

①天寒白屋贫 ②七夕今宵看碧霄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 ④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二月春风似剪刀 ⑥可怜九月初三夜 A .⑤③②④⑥① B .⑤③②⑥④① C .①⑤②③⑥④ 10.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线

线

姓名

考号

A.藏戏的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B.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C.《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

D.书法家柳公权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三、按要求补充词语或句子 (5+16+2=23分)。

1.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填空(5分)。

①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赞扬张思德:“人固有一死,或

,或。”②通过学习,我们明白追求真理要有

、、的科学精神。

2.按要求填写诗句(16分,每空两分)。

①最能表达李白送别孟浩然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最后两句“,。”也表达了惜别之情。

②《芙蓉楼送辛渐》中比喻人清廉正直的诗句是“,

。”

③古诗《题西林壁》中的“,。”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相近。

3.下面的句子不成对偶,请改动下句,使它们组成一组对偶句(2分)。

上句:看社会知国情坚定报国志

下句:放眼瞻望未来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使自己的爱国心越来越增强。

改动后的对偶句:看社会知国情坚定报国志

四、课文片段阅读(2+4+2+2=10分)。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2.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通国()诲()援()

3.“一人虽听之.”和“虽与之.俱学”中“之”的意思分别是()。

A.“指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 B.“他,指前一个人”、“指弈秋的教导”4.写出下面句

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五、阅读短文,完成文后思考题(6×2=12分)。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1921年,碧波万顷的地中海。

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海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地中诲!”“为什么叫地中海?”“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儿:“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对母子之后,拉曼忽然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

六年级语文第3页(共6页)

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拉曼回到印度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首先,他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接着,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原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不是因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蓝色,而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yè)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他发现的这种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使他成为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