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记学案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登山的经历。
我曾经去过泰山、雁荡山、天台山和其他一些小山。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登山的经历)。
我们曾经读过不少关于登山的,如《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等等。
自己也可能写过关于登山的
κ强梢匀枚琳呙魅
?br>
一般风景优美的名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应该在哪里?明确:应该是在最险峻的地方。
毛泽东曾说过“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举自己登山的例子。
)最险峻的地方往往风景最美。
那么一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山的险峻的呢?明确: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
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明确: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
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
表现人对山的征服。
表现人对山的征服。
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
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
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
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
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
(举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我曾经一个人登过泰山,它虽然说不是很险峻,但要登上顶峰也非易事。
(举例我登山的经过,及有些人放弃的故事)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有些不同。
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就翻开课本来学习这篇。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可以看到,课文分成了四部分。
请你阅读课文,说说每一个部分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
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
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
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三分析第一部分
请同学阅读第一部分,注意这部分的最后一句,“它封
了山。
”其中有个动词很重要。
就是“封”字,请大家把它圈起来。
.“封山”是什么意思?
明确: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
2.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明确:它是大自然。
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
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3.那么黄山的风光到底有多美丽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说说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温泉;五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4.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明确: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5.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
明确:不是。
这是中虚构的写法。
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
所以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
作者把大自然
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
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6.正因为黄山是如此的伟大,所以自然会想到有没有人登临它。
(引导《过万重山漫想》中也是先写景色的奇丽伟大,在联想到人的活动。
)
四分析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仍然没有写到登山的经过,而写的是历史上登黄山的记载。
这些登山记载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说明登山之难,还是紧承“它封了山”。
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登山者都不是一般的人:黄帝是神;太白是仙;有记载的“仅”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以上都是侧面写黄山的“险”
五分析第三部分
现在我们来阅读第三部分。
这部分才是作者登山的真正开始。
是从正面写黄山的“险”
.在分析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们已经讲到了黄山的险峻,那么作者真正登山开始了,他是否体会到黄山的险峻了。
请你找出能反映黄山奇险的句子来。
明确::“果然惊险。
但是我们现在并不需要……甚至还…像公园里那样。
”“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已有了……”“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却无可颤栗,……化险为夷。
”“今天已不再是艰险……”“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这是何等的公园!”
2.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险峻的?
明确:对比的手法。
注意其中的一些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然而、却,过去的“险”,现在已化为“夷”了,不再是艰险了。
登山在这里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3.所以,作者面对这样的美景道出了“直上,直上,直上。
”为什么要用三个“直上”?
明确:体现了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
如今黄山开发得很好,石路不仅宽阔,而且还有石栏铁索保护。
随意登黄山已不象历史上那样“不可上,乃止”。
古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暗含了作者对新时代劳动人民开发、建设黄山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我们这江山。
多数人”这句话有何作用?
明确: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作者触景生情,由石砌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黄山石工,把脚下的山路与对筑路者的赞美、感激的思想感情联系到一起,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请同学们朗读第四部分,作者登上黄山后看到了什么景色?作者一共向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
明确:云海图、古松图、日出图、摄身光。
围绕着云海、松树、日出和摄身光等景色来写。
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概况就是“奇”。
与第一部分的“险”相呼应。
2.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松树的?“几枝松。
溶入”。
这句中“溶出溶入”体现出了景致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溶出溶入”一词用得准确、形象,描绘出云雾飘来浮去的特点。
有云雾飘来,松与人就缓缓地消失云雾之中;云雾浮去,松枝与人就缓缓地从云雾中显现出来。
景物随云气而变幻。
“溶出溶入”一词用得巧妙之极。
读者充分发挥想象,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
3.什么是想象?
明确:想象是在已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
也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没有发生的事情,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4.在这部分中,还有哪里是想象?
明确:“我多么想。
打翻我的船。
”描绘出排云亭前云海浩瀚无垠的特点。
又表现了作者要畅游黄山顶峰的激情。
表现了作者要攀登黄山顶峰的心情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分析第四部分中有关松树描写的句子。
.请你摘除有关松树描写的句子来
明确:“从峰顶俯视。
亭亭而玉立”作者从峰顶和山腰两个立足点来观察,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黄山松的多,密和黄山松在云雾中的美丽风姿表现得极为形象传神。
2.这段是从哪些角度写黄山松树的?
明确:写雾中的松树;风中的松树;写松树的根和冠;写仰视和俯视时松树的状貌。
雾中的松树与观松人在云雾中忽隐忽现,象一幅写意画;风中的松树姿态万千;这些松树的根如岩石,冠如华盖;从峰顶俯视它象苔藓,从山腰俯视它象天女。
在这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极写黄山松的美丽风姿。
3.这段采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举例说明
明确:“它们如苔藓。
而玉立。
”用苔藓来比喻松树的分布情况,抓住了松树与苔藓的相似点——密而多。
这种修辞使表达新奇而贴切,把山腰见到的松树比喻成天女,抓住二者姿态的相似点——亭亭玉立。
这样打比方使松树的风姿变得更加形象可感。
八总结的主题
作者表现了登山者所见的黄山之美。
这是一种特殊的高尚的享受,这本来不是人间所能享受的,而现在已经属于人类了。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你们能从中读出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明确:一种很自豪的语气。
从大自然的不可一世,到我们最后对山的征服。
这个过程中,我在哪里?我似乎没有位置,但是我见证了。
从历史到现实,我全见证了。
现在我们再跟从前所学的课文做一个比较,其他类似的一般都是强调登山之难,我对困难的征服,才能表现“我”的伟大,可是这篇虽然也说登山之难,可是真正到登山之时,这难又化为易了。
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一般我们写这类,是要表现登山者个人(即“我”)对山的征服,所以要尽可能的写出登山之艰难;而这篇却写出了登山之容易,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它要表现的不是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类”——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的,决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群体的力量,人类的力量。
这篇的主题就是要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
九板书
黄山胜景天造就:峰、云、松、泉、光——拟人
(概写)
(空间顺序)
奇
天下奇景属黄山:由古及今人迹罕至
(侧面写“险)
(险)
险
攀登天都寻常事:“直上”“尽踏足下”——对比自然伟大,征服自然的人更伟大
(正面写“险”)
(夷)
千古黄山几人登
云海图
古松图
古今人迹罕至
日出图
摄身光——联想、想象
(侧面写“奇”)
课堂练习: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写黄山,抓住了它的(
)和(
)特点
来进行,二、三部分展开了(
)和(
),
第四部分浓墨重彩于(
)。
2、第二部分回顾了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
史,其用意是(
)。
3、写景物之奇妙,主要选取了(
)(
)
(
)(
)。
二、《黄山记》是一篇构思谋篇自出机杼的美文,其结构是:
A、按照游踪顺序,移步换景,娓娓道来。
B、先总写黄山概貌,再分述登山简史、黄山景物。
c、黄山概貌----攀登简史----几种景物。
三《黄山记》的主题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描述黄山不同于其它名山的独特的美。
B、描绘黄山美景,唤起读者更加热爱我们的时代和壮丽山河的激情。
c、抒发作者赞美黄山、赞美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