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再审视——基于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视角

合集下载

马恩“两种生产理论”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应对

马恩“两种生产理论”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应对

迟 退休 年 龄 四 个 方 面入 手 , 处 理 好 物 质 生 产 和人 的 生 产 之 间 的 关 系 , 最 大 限 度 地 降 低 老 龄 化 问题 给 社 会 带 来 的 负
面影 响 。
[ 关 键 词 ]两 种 生 产 理 论 ; 人 口结 构 ; 老龄化 ; 劳6 3 9 6 / j . c n k i . s x g x s k x b . 2 0 1 5 . 0 3 . 0 0 7
题 的 重要 理 论 指 导 。我 国从 1 9 9 9年 步入 老龄 化 国 家行 列 , 成 为世 界 上 老 龄 人 口最 多 的 国 家 , 并 且 人 口老 龄 化 程 度 呈 不 断加 重 趋 势 。 近 年 人 口 学界 的预 测 显 示 , 在 不 久 的将 来 , 我 国 适龄 劳 动 人 口数 量 将 出现 短 缺 , 不足 以满 足 经 济 发 展 的 需要 。 面 对 这 样 的形 势 , 我 国应 从 调 整 完善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 不断提 高劳动 者素质 、 提 高劳动 生产 力、 适 当 延
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 是构成社会 生产不可分割 的 统一体。 对 于现 实 的单 个人 来 讲 , 它是 劳 动 力 的 生物 载 体 。充足而低廉的劳动力供 给, 在就业 充分 的情况
[ 收稿 日期 ]2 0 1 4—1 0—1 6
二、 我 国人 口老 龄化趋势影响深远
当今 世 界 , 我 国是 人 口最 多 的 国 家 。庞 大 的 人
在《 家庭、 私 有 制 和 国 家 的 起 源 》( 简称 《 起
源》 ) 之前 ,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
口的生 产 问题 , 有过 不少 的论 述 。此 后 , 恩格 斯运 用 考古 学 、 民族学 、 人 类 学 新 发 展 所 积 累 的新 观点 , 重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再生产过程。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提出了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概念,即社会生产的物质资料和人的劳动力经常地通过交换来维持并扩大生产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品的再生产两个方面。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是指通过生产新的生产资料来维持和扩大生产规模;消费品的再生产是指通过生产和流通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

马克思认为,只有当这两个方面都能够平衡地进行时,社会经济才能够实现持续的发展。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强调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再生产过程的重要性,指出了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关系,为我们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再生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再生产规律,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的再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规律以及再生产危机的本质。

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社会再生产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我国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再生产问题愈发突出。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和再生产规律,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理论指导。

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这一理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社会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必须重视再生产问题,保护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主要包括再生产的基本概念、再生产的规律以及再生产的方式等内容。

在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具有以下应用和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为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社会再生产的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并应用这一规律可以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分析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可以合理规划投资、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从而调控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结构。

社会再生产理论还可以为我国制定就业政策、收入政策等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将社会整体的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通过分析这两个部门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消费能力的增长等因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动态。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指导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的再生产特点与传统的实物生产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服务业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时间,可以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服务业与实物生产的相互关系,推动两者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在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为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并指导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

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视角

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视角
之 中 ,不 仅 需 要 经 济 物 品 投 资 得 到 补 偿 和 连 续 维
持续 发 展 。所 谓 全 面发 展 ,就是 要 着 眼 于 经 济 、
社 会 、政 治 、文 化 、 生 态 等 各 个 方 面 的 发 展 。 所 谓 协 调 ,就 是 各 方 面 发 展 要 相 互 衔 接 、 相 互 促 进 、 良性 互 动 。 所 谓 可 持 续 发 展 ,就 是 既 要 考 虑 当 前 发 展 的 需 要 , 满 足 当 代 人 的 基 本 要 求 ,又 要 考 虑 未 来 发 展 的 需 要 ,为 子 孙 后 代 着 想 。科 学 发 展 观对 中 国这样 的发 展 中 国家具 有重 要 的指导 意 义 ,而如何 深入 理解 科学 发 展观 ,特别 是 如何 从 [ 收稿 日期 ]20 —0 0 06 3— 9
to er f r int oyo x.ma rso ca dmircs ce oo cc mp nainaec n ioso o e n aini h Ma cocpi n coomi n mi o esto r o dt n fcmp st n ̄ vm n f 一 pou t n v - c i o e e to rd ci a o l u f nep s n o it e o trr ea dscey.Astec r aeoy ot f c u lt ni tesat gp ito am n tra aeo s ia ed vlp e i oectg r。cs c muai sh tri on f l h oa o n n a gm ei bs fs t nbl eeo — a l ua
宋冬 林 ,汤 吉 军2
(. 1 长春税 务 学 院 ,吉林
[ 摘
长春

运用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 会关系。社会关系在这里是指许多 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 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 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② 两 种 生 产 是 人 类 社 会 的 延 续 发 展, 一方面要通过个体生育实现人口再 生产 ;另一方面要通过物质资料生 产取得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一定社会生 产方式下,两种生产相互对立但又 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过程。因此, 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 相互适应③。“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 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 发展”④,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转变 的必然结果,其终极原因和伟大动 力也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马尔萨斯 认为,人口增长受到物质生产资料 的 限 制, 即“ 人 口 在 无 妨 碍 时 以 几 何级数增加,人类生活资料以算术 级数增加”⑤。人口与土地之间存在 着不均衡、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
2
本刊特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基础,……直接劳动本身变成看 管和调节的活动……”“一旦人不 再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是 作为动力作用于工具,人的肌肉 就可以被风、水、蒸汽等等代替 了。”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 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 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 要多,还要大。”⑦社会生产方式变 革使过去以人口数量为基础的人工 劳动发生了改变,人口质量的增长 促进了劳动工具不断升级换代,人 口的数量和质量虽不是决定社会制 度性质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但 却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 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局限性随 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已经渐行渐 远,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 的老龄现象出现在人类社会面前, 促使我们思考跳出“马尔萨斯陷 阱”,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待人 口老龄化问题。

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新阐释与当代意义(doc 10页)

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新阐释与当代意义(doc 10页)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借助摩尔根等人提供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材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的新的阐释。

对两中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的,必须把它置于马克思的全部历史哲学体系之中,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明确的指出,“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

”一、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是它的最终完成却是由恩格斯阐释的。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

在这篇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当前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内的。

也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才形成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问题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肯定了人自身的生产在原始社会的决定作用,从而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观点。

同时,由于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生产的主导作用又会让位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就形成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二元论解释,因而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经济决定论——的否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发展。

两种生产理论对新时代中国人口政策实施的启示

两种生产理论对新时代中国人口政策实施的启示

两种生产理论对新时代中国人口政策实施的启示作者:高爽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揭示了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作出的重大贡献,自传入中国就获得重视,一直被作为中国制定、调整人口政策和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依据。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文通过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进行解析,并结合现今中国社会所存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具体论述两种生产理论对新时代中国人口政策调整与实施所发挥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新时代人口政策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一种新理论的出现往往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反映,新时代需要新理论,新理论指引新实践。

在低生育率、劳动力短缺、人口结构的老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等人口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央果断决定调整人口政策。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

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在调整人口结构上的努力。

两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与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种生产理论的时代和背景相比较来看,今天的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经典表述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论家马克思虽然离开我们一百多年了,但他和恩格斯创立的“两种生产”观仍在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

在纪念这位伟大人物20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认真讨论“两种生产”理论,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理论强调社会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循环性,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了生产、交换和消费之间的有机联系,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研究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可以为制定经济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学习和运用这一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以上为内容,字数要求已达到2000字】1.2 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挑战新时代我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老龄化加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份额下降、技术距离拉大等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资源环境约束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人口老龄化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将逐渐减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需要加强养老服务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仍相对较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基于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再研究

基于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再研究

基于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再研究【摘要】我们首先分析马克思对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论述,由于市场的局限性,实现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和“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必须要依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关键词】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宏观调控一、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理论1.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和两种资本。

社会的总生产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第一,生产资料,第二,消费资料。

在简单再生产中,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又分为固定资本,流动不变资本。

”2. 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必要的三种转换分析。

对简单再生产运动三种必要的交换分析,马克思得出了三个基本的规律:即Ⅰ(V+M)=ⅡC,Ⅱ(C+V+M)=Ⅰ(V+M)+Ⅱ(V+M),Ⅰ(C+V+M)=ⅠC+ⅡC。

这里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M表示剩余价值。

在这三个基本规律中,第一个是简单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它反映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最基本的比例关系,用最概况的形式表面了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互为市场的比例关系。

后两个规律是从第一个规律中派生出来的,他们分别反映消费资料的生产与个人消费、生产资料的生产与生产消费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只有在遵守这些基本规律的条件下,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二、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1. 第Ⅰ部类的积累。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货币贮藏、追加的不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

货币贮藏。

一部分资本家把货币资本从流通中取出,并积累成无数单个的贮藏货币或可能的货币资本,这部分被取出的货币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不再流通。

在部分货币从流通中被取出的同时,相当于这部分货币的商品却在流通中。

追加的不变资本。

在扩大再生产中,第Ⅰ部类的全部剩余价值就要减少与第Ⅱ部类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的交换,因为资本家不能够再与第Ⅱ部类的交换中花掉全部剩余价值。

引用马克思的原文,“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从简单再生产内部生产出来的”,“这种物质基础就是,直接用在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上的、用在第Ⅰ部类潜在的追加资本的创造上的第Ⅰ部类工人的剩余劳动。

“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作者:范兴科高金龙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两种生产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思想;以后恩格斯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两种生产理论科学阐释了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的相互关系,对我国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口政策指导作用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64-02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的一部系统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两种生产理论得到了初步的论证。

以后恩格斯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文化人类学的新材料、新成果,系统阐述了两种生产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出版的唯一的全面论述原始社会及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规律的著作,该书以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以及恩格斯自己对古代史的研究为基础来完成的。

浅谈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诞生及含义

浅谈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诞生及含义

浅谈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诞生及含义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承者之一,恩格斯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其中生产理论是他在理论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文将从生产理论的诞生与含义两方面来浅谈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

一、生产理论的诞生恩格斯所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是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最初的反映是在《资本论》中。

这一理论认为,商品是实现价值的物品,价值体现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力上,因此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成本。

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劳动价值论也暴露出了一些漏洞,同时恩格斯也提出了一些“矛盾的经验事实”,引发了他探索不同观点的动力。

在此背景下,恩格斯开始重新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的视角。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劳动方式、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资源等的总和。

这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将会推动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变革。

这一理论的提出,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生产关系的变迁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生产关系理论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劳动过程的组织形式、劳动力的交换形式等。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包括直接的有生产力的劳动力的创造和运用,以及间接的通过社会分工易主体间协作等方式的提高。

换而言之,生产关系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恩格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种理论,一方面强调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生产关系的决定性。

两者相辅相成,交错前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基石。

同时,这两个理论也为社会变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于人口红利与生产力发展关系的思考

关于人口红利与生产力发展关系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年增长率长期稳定在8%以上的高速水平,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实现了经济的繁荣稳定与飞速发展。

劳动年龄人口作为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新时代下,我国人口红利的持续周期有多长,如何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值得深思的时代问题。

一、我国人口红利现状分析[1]21世纪初以来,国内学界关于人口红利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且近年来呈现出愈发重视的趋势,重视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了由关注人口增速到关注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49年和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生率由36%下降至19.94%,人口死亡率由20%下降至7.13%,我国目前正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发展阶段,该阶段下人口红利的存在性和持续性将关乎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人口红利的概念辨析20世纪下半叶,以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等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不少学者在研究“东亚奇迹”时强调了人口红利的作用,认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和人口抚养比的下降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卫·布鲁姆将人口红利定义为生育率下降滞后于死亡率下降,使劳动年龄人口增速超过总人口增速的人口年龄结构。

梅森则将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标准生产人口和标准消费人口,提出了“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指出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初期老年阶段的高储蓄率将导致高投资率,也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基于梅森的人口红利衡量标准,刘厚莲修正了传统人口抚养比的计算方法,引入了就业人口数量和平均人力资本(使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两个变量,其中能力抚养比计算公式如下:能力抚养比修正计算准确地抓住了“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本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数量比例衡量人口红利的视角,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的划分在社会分工层面准确地计算量劳动人口数量,平均人力资本的引入也将劳动人口素质纳入计算范畴,使计算结果更加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探析——基于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探析——基于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借鉴

2020年9月第41卷第5期Sep.2020VolAl No.5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Business•理论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探析——基于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借鉴周文,代红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200433)摘要:“生产方式”是一个整体性与有机性兼具的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精髓在现实政治经济学考察中的重要体现。

生产方式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具有重要作用,使其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考察。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是“生产关系”,但必须基于“生产方式”加以考察。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应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完整而非断章取义式的借鉴。

从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及其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有效应对西方经济学提出的挑战、切实解释并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考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在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0.F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0)05-0001-09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显然无论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还是中国传统的经济理论都无法很好地阐释这一中国发展奇迹。

伴随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自信的不断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

它不仅关乎中国发展,更将提供一种“集众家之所长、助力新世纪发展”的全新经济学说。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厘清的就是其研究对象。

这是_个抽象性与理论性兼具的重要命题。

后马克思思潮语境下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再认识

后马克思思潮语境下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再认识

作者: 温晓春[1] 韩欲立[2]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2]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21-2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后马克思 生产 全面生产 政治经济学批判
摘要: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无论是修正还是挑战,甚至是颠覆,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判断,即当代资本主义形势使得经典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概念变得不合时宜。

后马克思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而言其实质不是发展,而是危险的颠覆者,后马克思思潮的
新“生产”概念具有隐匿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

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路径选择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是一个经济体在发展中 需要长期不断讨论的重要命题, 而讨论经济增长的 路径选择其实质就是讨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国 民经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优先增长或增长速度 问题。这一问题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进 行过大讨论, 其大体结论理论上是生产资料部类优 先发展, 政策建议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发展的结果 是两个五年计划和我国基础工业布局建设的完成 ;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又进行了一次大讨 论, 其大体结论理论上是否定生产资料的优先发展 和强调部类间的平衡发展, 政策建议是农业、 轻工 业和重工业应协调发展, 发展的结果是粮食产量大 幅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根本提高。 进入 21 世纪之后, 面对能源瓶颈、 农村剩余劳
[5 ]
三、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不能 说明经济增长的优先性问题
扩大再生产, 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 产, 就是社会再生产的新产品除用于补偿经济循环 中的已经使用的社会消费外, 将多余的部分用于扩 大生产规模并在下一经济循环中形成规模更大的 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其可用公式表示为: 原生产规模 C + V, 其中 M - m / x ﹥ 0 新生产规模( C + △C ) + ( V + △V) , 其中 △C + △V ﹥ 0 , 且△C + △V = M - m / x C 表示不变资本, V 表示可变资本, M表 式中, M - m / x 表示社会储蓄或社会积累, 示剩余价值, △C 表示新增不变资本, △V 表示新增可变资本。 这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就是 M - m / x ﹥ 0 , 即社会存在积累, 其积累率越高、 积累的规模越大, 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就会越大。 而对于扩大再生产 的实现路径, 即经济增长的路径 △C + △V ﹥ 0 则 包含了很多种可能性, 即 A. △C ﹥ 0 , 且△V ﹥ 0 B. △C ﹥ 0 , 且△V = 0 C. △V ﹥ 0 , 且△C = 0 D. △C ﹥ 0 , 且△V < 0 E. △V ﹥ 0 , 且△C < 0 。 关于不变资本 C 和可变资本 V 在社会再生产 马克思将社会再生产分为 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变化, 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 从供给角度 从 其再生产的结果分别形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需求角度其分别反映社会再生产对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的需求。 马克思实现问题理论的目的在于 揭示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数量关系 。

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再思考——基于恩格斯《起源》文本的分析

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再思考——基于恩格斯《起源》文本的分析

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再思考——基于恩格斯《起源》文本
的分析
夏侯博文
【期刊名称】《哲学进展》
【年(卷),期】2024(13)1
【摘要】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为实现马克思的遗愿,专门集中精力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专著。

《起源》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在于进一步论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的要义具有重大启发。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不断暴露出的发展问题和人口问题相互交织、愈演愈烈,如何解释、解决这些理论难题和现实困境已经成为当下各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灰犀牛”。

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重新思考“两种生产”理论或许是我们理解当前难题、洞穿历史发展的一把钥匙。

而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再思考必须置于马克思关于历史和人的全部哲学体系之中,置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整个思考历程和思考方法之中。

【总页数】7页(P180-186)
【作者】夏侯博文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对国家起源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2.文明起源理论入华之争的文本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摩尔根:谁“误读”抑或过度诠释
3.论恩格斯两种生产的理论和实践——纪念《起源》发表一百周年
4.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的再思考--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文本解读
5.“两种生产一体论”究竟是不是恩格斯的思想?——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文本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下的“两种生产”理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下的“两种生产”理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下的“两种生产”理论探究
杨虹;陈禹星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动态》
【年(卷),期】2024()6
【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探讨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

作为唯物史观的
重要组成部分,“两种生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当前中国
式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两种生产”理论一经提出便备受争议,二元
论质疑、两种生产关系争论等问题实质指向对“两种生产”理论原意的理解和把握。

回溯“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背景,梳理“两种生产”理论的发展脉络,回应学界对“两种生产”理论的争论,有助于澄清错误认识,明确“两种生产”理论的历史唯物
主义一元论立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
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总页数】6页(P96-101)
【作者】杨虹;陈禹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9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生产论文艺学理论基础再探:两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对“生产论”文艺学的一点思考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下的列宁与考茨基之争
3.二孩生育政
策背景下的性别分配正义r——从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出发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化学工业发展概览——评《中国化学工业百年发展史》5.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视域下的中国化学工业发展——评《中国化学工业百年发展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刘静【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9【摘要】两种生产理论不仅科学的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丰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作出的重大贡献,且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析,并结合现今我国社会所存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具体论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质量和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所发挥的指导性意义。

%The two Production Theories ar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made by Marx and Engels to me nlstoncat materialism, which scientifically pro mulgate the universal law of the human society. It enriches and improve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two theori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 series of relevant issues existed in our modem society, this paper will specifically discuss its guide mea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y's productivity, people's qua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总页数】5页(P76-79,101)【作者】刘静【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江苏如皋22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9【相关文献】1.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J], 何乐2.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探微 [J], 张广舟;檀江林3.二孩生育政策背景下的性别分配正义r——从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出发 [J], 潘萍4.《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J], 叶志坚5.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与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理论出发点的探讨 [J], 石佩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两种生产”理论看生育意愿低迷的经济社会根源

从“两种生产”理论看生育意愿低迷的经济社会根源

从“两种生产”理论看生育意愿低迷的经济社会根源
梅兴文
【期刊名称】《工程经济》
【年(卷),期】2022(32)8
【摘要】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正在引起各方关注,表面是生育意愿低迷,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

“两种生产”理论为人口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

科技发展让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从而打破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神话”。

“两种生产”相互依存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儿童对于家庭的价值发生重大转变,女性生育成本随教育程度提高,养育孩子显著增加家庭支出,从而导致生育对家庭的价值发生深刻转变。

人口再生产的投资和收益主体发生错位,投资主体主要是家庭,而收益主体主要是社会,从而导致家庭生育意愿降低。

在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生育意愿低迷背后隐藏的深层经济社会根源。

【总页数】10页(P21-30)
【作者】梅兴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1
【相关文献】
1.二孩生育政策背景下的性别分配正义r——从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出发
2.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育与就业矛盾及其解决——以两种生产理论为视角
3.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育与就业矛盾及其解决——以两种生产理论为视角
4."两种生产"理论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5.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诸种矛盾的总根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主体生产》

评《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主体生产》

评《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主体生产》
张晓庆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4(40)6
【摘要】由李嘉弘撰写的《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主体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一书,基于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说立场,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现实和意识形态职能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

作者强调,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系统理论工具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必然有一个批判的前提,即对其所处的经济现实和思想史背景的批判,只有在摆脱了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意识形态范畴和现实职能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切认识。

该书理论关注面广,从古典经济思想史的考察到马克思经典劳动价值论,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与古典学说之关系辨析到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论述过程中又根据需要穿插了对其他相关经济学家和理论流派的分析解读,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课题的广度与深度,对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总体来看,该书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总页数】2页(PF0002)
【作者】张晓庆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创新: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主旨--评冯继康著《马克思经济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2.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评《马克思经济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3.一本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好读物——评《马克思经济理论在中国》
4.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研究--评《转型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5.马克思时间经济理论的研究价值——评《马克思时间经济理论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 人 口红 利 时 代 的再 审视
— —
基 于马 克 思“ 两种 生产” 理 论 的视 角
洪 涛 , 申芳 芳
( 兰 州理 工大 学 马 克 思 主义 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5 0 )
【 摘 要 】 伴随着 中国人 口红利时代终结的是人 口红利拐点的提 前到来, 引起一定的恐慌。 然而事实果真 如现 象
申芳芳 ( 1 9 9 1 一) , 女, 甘肃庆 阳人 , 兰州 理工 大学马 克 思主义 学院 思想政 治教 育专业硕 年 末 减 少 3 7 1万 人 ,其 实 中 国的“ 人 口红 利 ” 从 2 0 1 0年 开 始 就 一 步 步 消 失 , 这 是 我 国 劳 动 年 龄 人 口连 续 第 三 年 绝 对 数 量 下 降 。
人 口红 利 一 向 被 认 为 是 成 就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奇
迹 的重要源 泉 , 但 是随着人 口结构 的变化 , 几十年 来 支撑 我 国经济 高 速运 转 的人 口红利 开始 衰 减 。
当人 口红 利 的优 势 不 再 , 用 工 矛 盾 不 时 出现 , 我 们
“ 自由” 工作 , 短 工化逐 步成 为这 一代 人 的务 工新 趋 势 。工作更换 的频繁 , 工 作付 出很 多 , 但 由于 自 身技术水平 的匮乏 ,从 而导致制造业 技术 工人用
造业 的用 工荒现象 , 沿 海城市 的薪资 吸引力下 降 , 曾经辉 煌一 时的 中国制造面 临着劳动 力价格攀 升
和 供 给 缩 减 的局 面 。 在结构上 ,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同样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 1 5 【 作 者简 介 】洪涛 ( 1 9 7 4 一 ) , 男, 四川 西 昌人 , 兰州理 工大 学马克 思主义 学 院副教 授 、 硕士 生导 师 , 研 究方 向: 思想政 治教 育理 论 与实践 ;
工 这 一 作 为 经 济 发 展 的 劳 动 力 输 出 群 体 ,传 统 优 势 不 再 。 随 着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由我 国 沿 海 向 内陆 省 份 转 移 的 步 伐 不 断 加 快 ,长 期 作 为 劳 务 输 出 地 的 内陆 省 份 变 “ 鼓 励 劳务输 出” 为“ 挽 留劳 动 力 在
足 的廉 价劳 动力 ,加 上 比较缓 慢 的老 龄化水 平大
大 有 利 于 资 本 积 累 ,生 育 率 和 死 亡 率 的 双 低 都 在 创 造 出 一 种 人 口红 利 效 应 。 而 根 据 国 家 统 计 局 公 布 的 国 民经 济 运 行 数 据 显 示 , 2 0 1 4年 l 6 ~ 6 0周 岁
人 的 活 动 出发 , 指 出人 类 在 生 产 中 “ 以一 种 全 面 的
方式 , 也 就 是说 , 作 为一 个完 整 的人 , 占有 自己的
全 面的本质 ” 。并 且 认 为 : “ 动物 的生产是 片 面的 , 而人 的生产是 全面 的。” 因为 “ 动 物 不 能 把 同类 的 不 同 特 性 汇 集 起 来 ,它 们 不 能 为 同类 的共 同利 益 和 方 便 做 出任 何 贡 献 ; 人则 不 同 , 各 种 各 样 的才 能 和 活 动 方 式 可 以相 互 利 用 , 因 为 人 能 够 把 各 种 不
家 乡就 业 ” 。 这 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加 剧 了沿 海 地 区 制
开 放 的根 本 人 口格 局 发 生 了 变 动 。 7 0年 代 以 来 , 中 国 人 口的基 本 格 局 是 人 口数 量 急 剧 增 长 ,劳 动 力 的 数 量 和 比重 的 飞 速 提 升 为 经 济 崛 起 提 供 了充
所揭 示那样吗?马克 思“ 两种生产” 相互关 系的理论 , 具 有重大的理论 意义和 实践 意义 。有些学者在假设其他条件 不变的
情况 下, 片面做 出的人 口红利消失的判定掩盖 了事 实。 马克思“ 两种 生产” 理论, 是对人 口红利消失说 的最有效的反击 , 文
章 以此为研 究出发点 , 在研 究经 济发展 与人 口发展辩证关 系的同时, 深入剖析人 口红利 消失的认识误 区, 得 出“ 静态人 口 红利” 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结论 , 因此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 将老龄化 的压力 转化为动力。
中 国的“ 人 口红 利 ” 依此 态 势 , 即便 大范 围启 动 二
胎政 策也难 以从根本 上扭转这 一趋势 。 如 何 来 继 续 发 挥 中 国 的 劳 动 力 优 势 ? 谁 来 养 活 中 国老 人 ? 关 于 人 口红 利 的 逐 步 消 失 这 个 重 要 议题 引起广 泛讨论 。 一 个 世 界 上 人 口最 多 的 国 家 ,
工 短 缺 的现 象 , 其 中尤 其 以 中 高 级 技 工 最 为 短 缺 。 细 致 观 察 我 国人 口发 展 的特 点 和 趋 势 ,不 难 看 出“ 十三五 ” 时 期 是 我 国人 口变 动 态 势 处 于 巨大
转 折 的 期 间 ,从 2 0世 纪 7 O年 代 起 支 撑 中 国 改 革
又该如何 面对? 很 多学界人 士认 为 , 几 十 年 的 廉 价 劳 动 力 时 代 即将 退 出历 史 舞 台 。 “ 农 民工 ” 这 个 国 人 熟 悉 的字 眼 代 表 了一 个 优 势 凸起 的 时 代 , 当大
家 还保 有对 中国制造 的 “ 廉价” 印象 时 , 中 国农 民
【 关 键 词 】 人 口红利 ; 认 识误 区 ; 两种 生产
【 中图分 类号 】 F 2 4 9 . 2 1
【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5 ) 0 8 — 0 0 0 8 — 0 6


问题 的 提 出
发 生 变 化 ,也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工 商 企 业 的用 工 情况 , 9 0后 占据 了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大 多 数 ,不 同 于 他 们 父 辈 的 是 ,大 批 的 9 0后 年 轻 人 更 倾 向 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