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降水深度不足分析与预防

合集下载

浅述几种常用基坑降水的方法和缺陷控制措施

浅述几种常用基坑降水的方法和缺陷控制措施

浅述几种常用基坑降水的方法和缺陷控制措施作者:殷俊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8期摘要: 近些年来,高层建筑的迅速兴起,促进了大基坑、深基坑技术的发展, 众多工程建设已离不开基坑开挖阶段。

但是,基坑的降水特别是深基坑的降水工作的不顺畅已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威胁,也相应地增加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

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应给予基坑降水问题高度的重视,尽所能提供出无地下水干扰的施工条件。

本文总结了几种常用基坑降水的方法和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基坑降水缺陷控制措施中图分类号:TV5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地下水渗透的几种现象1、坑底的管涌:坑底的管涌,开始时只有少数较小的几个冒水点,逐渐扩大,造成整个坑底的破坏;2、坑壁的流砂流土:坑壁的流砂流土,由于截水没有做好,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坑壁水土大量流失,造成基坑邻近地面塌陷,危及四周;3、层面管涌:“层面管涌”是发生在透水层和粘性土层的界面上的渗透现象。

二、降水方法及比较地下水治理,主要有降水和截水两种方式。

下面主要探讨一下基坑降水的治理办法和常用基坑降水的类型。

常用基坑降水主要有明沟排水、轻型井点、管井井点、自渗井点降水等,各种降水方法比较如下:1、明沟排水(简称明排):明沟排水一般适用于土层比较密实,坑壁较稳定,基坑较浅,降水深度不大,坑底不会产生流砂和管涌等的降水工程。

它具有施工方法简单,抽水设备少,管理方便和成本费用低等优点,在施工现场应用的最为普遍。

在高水位地区基坑边坡支护工程中,这种方法往往作为阻挡法或其它降水方法的辅助排降水措施,它主要排除地下潜水、施工用水和天降雨水。

其缺点是在地下水较丰富地区,若仅单独采用这种方法降水,由于地下水沿基坑坡面或坡脚或坑底涌出,易使基坑软化,甚至泥泞,影响地基强度和施工;特别是当降水段内夹有粉、细砂层时,易产生地下水潜蚀、边坡失稳以及地面沉降等危害,还会使基坑的土方开挖受到影响。

深基坑降水井施工技术要点及常见问题分析

深基坑降水井施工技术要点及常见问题分析

深基坑降水井施工技术要点及常见问题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般地面公共交通运输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出行需求,地铁建设以其运行速度快、运输能力大正在大中型城市兴起。

本文旨在对地铁车站深基坑降水施工技术及常见问题简要论述。

关键词:车站;深基坑;降水前言地铁是我国大中型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最主要方式之一,以其运行速度快、运输能力大,基本不受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等优点,逐渐成为公共交通运输主导。

地铁车站是供旅客乘降、换乘和候车的场所,车站深基坑安全有效开挖是地铁施工的重点,深基坑降水施工则是保证车站施工的重中之重。

1.降水目的及方法为保证车站深基坑开挖施工以及深基坑开挖时基底干燥,在土石方开挖期间利用降水井对深基坑进行降水作业。

基坑开挖前二十天须进行坑内疏干降水,以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原则上在深基坑内布置两排纵向降水井,为避开结构底板梁位置,进行左右交叉布置。

2.施工降水方案概况施工降水采用深井管井降水,井孔为钢丝绳磨盘钻成孔,管井深以场地标高为准,管井外露地面50cm。

(1)管井为钢管井管,孔内填1至5mm绿豆砂。

抽水井周围必须充填有一定级配和磨圆度较好的中粗石英砂或绿豆砂。

严格控制填滤料的规格,保证水井出清水,防止水井淤塞和坑外掏空。

(2)钻进时尽量采用清水和稀泥浆,保证水井的出水量。

成井后应立即进行冼井,可用空压机自下而上冼至水清、井底不存在泥砂为止,冼井后安装水泵并进行单井试抽,并做好工作压力、水位、抽水量的记录。

(3)水泵每口井应选用不少于两台水泵,水泵应置于设计深度,水泵吸水口应始终保持在动水位以下。

(4)降水单位在深基坑开挖期间应每天测报抽水量及坑内地下水位。

每日观测水位的变化。

(5)管井位置应避开工程桩、柱、地梁、墙及小型承台等,如相矛盾,经设计人员同意后作适当移位。

3.其他降排水施工措施车站主体冠梁上挡土墙高出地面20cm,防止地表水流入深基坑。

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当由于下雨等原因造成深基坑表面积水时,加大降水力度,并在深基坑内采用挖排水沟、集水井的方法积水,然后用水泵将水抽出。

基坑降水常见施工问题及应急措施

基坑降水常见施工问题及应急措施

基坑降水常见施工问题及应急措施导言基坑降水是指在开挖基坑时,地下水位高于开挖底面,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为保证基坑能在干燥条件下施工,防止边坡失稳、基础流砂、坑底隆起、坑底管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而做的降水工作。

降水的施工工程是深基坑施工的一到重要的施工环节,很大部分的基坑事故都是与地下水有关系,那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基坑降水常见的施工问题及应急措施。

一、支护结构渗水问题1、对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下,采取坑底设排水沟的方法。

2、对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流砂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多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注水泥浆封阻。

二、支护结构漏水问题1、如果漏水点水压力不大时,宜用堵漏王进行埋管封堵,待漏水周边堵漏王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封管。

2、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则应在支护结构后采用压密注浆方法,注浆封堵。

注浆浆液中应渗入适量水玻璃,使其能尽早凝结,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方法。

采用压密注浆时,为防止施工对支护结构产生的压力生成支护结构较大的侧向位移,在施工前应对坑内局部反压回填土,待注浆达到止水效果后再从新开挖。

三、基坑周边地面出现裂缝、沉降问题1、立即停止坑内降水。

2、迅速用水泥浆灌缝,同时用薄膜等防雨物质将裂缝修补处覆盖,避免雨水流入。

3、观察裂缝发展情况,必要时对地面进行钻孔灌砂或补浆。

四、外围建筑物、构筑物沉降或倾斜问题1、应立即停止土方开挖及降水(必要时回填土方)、同时分析产生沉降或倾斜原因。

2、增设建筑物边水位观察井,并增加坑外回管井回灌补水,及时恢复坑外地下水位。

3、必要时进行压力注浆对建筑旧基础下土方进行土体加固。

五、砂层止水帷幕失效,产生流砂问题1、出现此部位时立即停止坑内土方开挖,并将开挖土方回填和预备的沙袋反压,阻止坑外砂层流失。

2、进行压密注浆。

立即阻止振动打孔机进场。

考虑浆液的均匀渗透,在流砂漏水点外围按梅花形布设,采用混合浆液,即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水泥采用P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200kg/m³,水灰比为0.5,水玻璃用量为2.0%。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基坑超挖1、原因分析(1)采用机械开挖,没有留下30cm由人工开挖整平,而是一挖到底,操作又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基底原状土受到机械开挖而扰动。

(2)没有专人指挥,盲目操作。

(3)测量未经复核出现差错。

(4)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2二、基底标高不符合要求现象:(1)基槽(坑)底标高不符合设计规定值,造成浅基础埋置深度不足或超挖。

(2)基底持力层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被人工扰动,造成持力层承载能力降低。

1、原因分析:(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基底标高不足或过深。

(2)地质勘察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虽已挖至设计规定深度,但土质仍不符合设计要求。

(3)选用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不当,造成超挖。

2、预防措施:(1)当发现控制桩或标志板有被碰撞和移动迹象时,应复查校正,防止标高出现过大误差。

(2)防止超挖。

采用机械开挖基槽(坑)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一层土用人工清理,其厚度应根据施工机械确定。

(3)基槽(坑)挖至基底标高后,应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检查基底土质是否符合要求,并作出隐蔽工程记录。

3、治理方法:(1)当开挖深度达到设计规定,而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协商处理。

(2)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应用与基土相同的土料填补,并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或用碎石类土填补并夯实。

在重要部位超挖时,可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填补,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3基坑(槽)浸水1、原因分析基坑(槽)开挖时被水淹没,或直接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土壤浸水,经过扰动,由固体变成流体,既造成施工困难,也影响地基质量。

2、预防措施(1)开挖基坑(槽)前,场地周围应设置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槽)内。

挖土放坡时,坡顶和坡脚至排水沟均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0.5~1m;永久性挖土边坡上缘至山坡截水应保持5m距离。

(2)基坑(槽)开挖时应逐层开挖逐层收坡,并随时检查边坡坡度,坡度不允许偏陡或挖成神仙土,边坡上缘堆土或堆置材料时,至边坡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在0.8m以上,堆土高度不超过1.5m。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一、止水帷幕施工1、施工方法1)放线定位、挖沟槽根据基坑开挖边线及设计要求,确定搅拌桩位置,并放线。

然后沿线挖沟槽。

2)搅拌桩机安装根据定位铺设枕木,并组装搅拌桩机,要求枕木铺设水平。

3)孔位放样及桩机就位在开挖的工作沟槽两侧设计定位辅助线,按设计要求在定位辅助线上划出钻孔位置。

根据确定的位置严格钻机桩架的移动就位,就位误差不大于50mm,桩径偏差不得大于4%。

开钻前应用水平尺将平台调平,并调直机架,确保机架垂直度不小于1%。

由当班班长统一指挥桩机就位,移动前看清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情况,发现有障碍物应及时清除,移动结束后检查定位情况并及时纠正,桩机应平稳、平正。

4)第一次下沉预搅待搅拌机的冷却水循环正常后,启动搅拌机电机,放松起重机钢丝绳,使搅拌机沿导向搅拌切土下沉,下沉过程中不得采用冲水下沉。

5)制备水泥浆待搅拌机下沉到一定深度时,开始拌制水泥浆并倒入压浆机。

6)喷浆提升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时,开启注浆机将水泥浆压入土中,边注浆边旋转,同时提升搅拌机。

第一次提升注浆后加固土体的水泥掺量达到10%。

7)重复上下搅拌搅拌机提升到设计高度时,再次将下沉进行第二次预搅,同样进行第二次提升注浆搅拌。

第二次提升注浆后加固土体的水泥掺量达到20%。

8)在施工中根据地层条件,严格控制搅拌钻机下沉速度和提升速度,确保搅拌时间。

钻头每转一周提升(下沉)1.0~1.5cm,最后一次提升搅拌应慢速提升。

当喷浆口达桩顶标高时,宜停止提升,搅拌数秒,以保证桩头均匀密实。

9)清洗搅拌机提升出地面后,向集料斗中注入清水,开启灰浆泵,清洗压浆管道及其它所用机具,然后移位再进行下一根桩施工。

2、重要环节控制1)钻机定位地基地面经整平符合施工要求后,按照布桩设计图通过稳定的控制点准确进行桩孔定位,其水平偏差不大于50mm,并使搅拌机钻杆轴保持垂直。

为保证深搅桩体的垂直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可在搅拌机上悬挂一吊锤,通过控制吊锤与钻杆的距离变化来进行钻杆垂直度的控制。

基坑降水的控制措施

基坑降水的控制措施

基坑降水的控制措施基坑降水是指在土方开挖或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降雨等原因导致基坑内积水的现象。

基坑降水的控制是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基坑降水的原因分析、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坑降水的原因分析基坑降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高是导致基坑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基坑周边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部时,地下水会通过渗流作用进入基坑,导致基坑内积水。

2. 降雨:降雨是基坑降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降雨量较大时,降雨水会通过渗流作用进入基坑,增加基坑内的水位。

3. 周边建筑物施工:周边建筑物的施工也可能导致基坑降水。

例如,邻近建筑物的基础施工可能破坏地下水层的稳定性,导致地下水渗流进入基坑。

4. 基坑地质条件:基坑地质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基坑降水。

例如,黏土等粘性土壤的渗透性较差,导致基坑内积水较多。

为了控制基坑降水,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包括预处理、降水处理和排水处理等。

1. 预处理:在基坑开挖前,可以采取预处理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地下水位降低的方法,降低基坑周边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对基坑的渗流量。

2. 降水处理:对于已经进入基坑的降水,需要采取相应的降水处理措施。

常见的降水处理措施包括抽水和排水沟两种方式。

抽水是通过设置抽水井,将基坑内的水抽出;排水沟是通过设置排水沟,将基坑内的水引流到外部排水系统中。

3. 排水处理:排水处理是指将基坑内的降水排出到外部环境中。

排水处理需要考虑排水的流量、排水的速度和排水的安全性。

常见的排水处理设施包括排水泵站和排水管道等。

三、基坑降水措施的效果评估对于采取的基坑降水控制措施,需要进行效果评估,以确保其达到预期的效果。

1. 监测水位:通过设置水位监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基坑内的水位变化。

根据监测数据,可以评估降水措施的效果。

2. 监测流量:通过设置流量监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降水处理设施的流量。

根据监测数据,可以评估排水处理的效果。

水泥稳定基层施工中常见的降水问题及预防措施

水泥稳定基层施工中常见的降水问题及预防措施

水泥稳定基层施工中常见的降水问题及预防措施水泥稳定基层施工是道路建设中常用的工程技术,而在施工过程中,降水问题会对工程进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影响,我们需要了解降水问题的常见原因和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探讨水泥稳定基层施工中常见的降水问题,并提供预防措施供参考。

一、降水问题的常见原因在水泥稳定基层施工过程中,降水问题常见以下几个原因: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造成降水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施工期间,恶劣的天气或多雨的季节会导致降水增加,从而对施工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2.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升高也是引起降水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地下水位过高时,容易渗入施工场地,水分的积聚会影响水泥的固化和强度发展,进而影响基层的质量。

3.施工不当施工操作不当也会引发降水问题。

例如,基层材料的摊铺与压实过程中未能进行适当的控制,导致基层存在空鼓、裂缝等问题,进而影响基层的防水效果。

二、预防措施针对上述降水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1.合理选择施工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尽量避开降雨多的季节,减少降水对施工的不利影响。

若无法避免,在预测到较大降水的情况下,可以暂停施工并采取必要的防雨措施。

2.降低地下水位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可以通过排水系統降低地下水位。

例如,利用排水井及排水管道将水分引走,以提供较好的施工环境。

此外,还可以通过浮动井等方式进行排水处理。

3.加强施工管理合理的施工管理是避免降水问题的重要环节。

在水泥稳定基层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基层材料质量的控制和保障,确保摊铺和压实的过程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进行。

同时,及时发现和处理基层质量问题,避免因施工不当造成的降水问题。

4.提高基层防水效果为了增强基层的防水效果,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选用具有较好防水性能的基层材料,使用防水材料进行处理等。

此外,在摊铺时尽量保持基层的平整度,避免存在凹凸不平的现象,从而提高基层的防水性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一、基础排水:本工程基础排水采用砖砌集水井进行降水,同时在垫层外围设置300mm ×400mm排水沟,排水沟与集水井相连。

当槽内积水时,通过集水井将槽内积水排出。

另外,在现场设置沉淀池,集水井内抽出的水需先经沉淀池过滤后再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二、防沉降措施:对本身建筑的措施:基坑挖至槽底后,基坑加强排水,保持槽底干燥。

集水井、排水沟回填采用碎石。

对周围建筑的措施:基础开挖前,先对周围建筑物进行标识,开挖降水过程中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如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止挖槽和降水,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三、基坑监测措施:㈠监测点布置:沿基坑周边设置观测点,一般在每边的中部、端部布置观测点,并在远离基坑外(大于5倍的基坑开挖深度)设基准点,且数量不少于2点,对基准点要按稳定程度定时测位移和沉降。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土体深层竖向位移等观测点宜设在基坑纵横轴线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如临近有建筑、道路、管线等需保护的建筑物等),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及基坑规模而定。

环境监测应包括基坑开挖深度3倍以内的范围。

地下管线的沉降观测点应设置在地下管线顶部,也可设置在靠近管线底的土体中。

临近建筑物沉降的测点通常应布置在墙角、墙身(尤其是能代表独立基础及条基沉降的柱身)、门边等外形突出部分、测点间距以能充分反映建筑物各部分的不均匀沉降为宜。

㈡监测计划管理:1、工程施工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施工进度,编制详细的监测实施计划并确定监测技术标准,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2、项目部将监测管理项目及监测实施计划纳入生产中,将监测作为一个重要的施工环节,并保证检测工作人员有确定的时间和空间。

3、施工监测要紧密结合施工步骤,要测出每一步施工周期、变化的影响,以及计算各测点的累积变化量。

利用计算机管理的方法提供信息,制定措施。

4、监测频率:⑴每个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均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应少于2次。

⑵各监测项目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程,基坑工程等级确定。

基础排水及防止沉降的措施

基础排水及防止沉降的措施

基础排水及防止沉降的措施<一>基础排水措施一、工艺特点沿建筑基础或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坑的四周采用泥浆护壁循环钻机成孔,然后每隔一定距离埋设一个无砂大孔混凝土管井,形成环状布置,从单孔管井用潜水泵抽水至连续总管内,然后排至沉淀池内,再排送至污水管井。

二、材料、机械准备滤水井管、循环成孔钻机、潜水泵、吸水管、空压机、排水管、水泵控制自动系统、3~5mm豆石、木底座或混凝土底座、沥青、麻布等。

三、施工准备1、首先要了解地质勘探资料、掌握地下土质和水位变化情况,特别是地下流砂层情况,以便确定钻孔工艺和准备必要材料。

2、根据总的平面布置和所开挖地下工程的面积,确定正式管井和观测管井的数量、位置,排水管位置流向,沉淀池位置以及与污水管道连按地点。

3、对设置井点位置进行平整、放线,用白次标明其位置。

四、管井构造管井的滤管为无砂大孔混凝土管,采用粒径为3~5mm的豆石加水泥按6:1左右比例预制而成,强度大于2MPa,每节长1m左右。

最下部一节为有孔滤管,其空隙率为20%~25%。

管接头处用两层麻布浇沥青包裹,外夹竹片用10号铅丝扎牢,以免接缝处挤入泥砂淤塞管井,其内径为φ500、φ600。

五、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放线→循环成孔钻机就位→泥浆护壁→成孔→下管→下滤水层→上部用厚土填实→洗井→下潜水泵→抽水六、质量要求1、大口井管降水施工的井深、井距必须根据设计要求定位、施工。

2、降水深度要达到设计要求,其水位线位于基坑底部下0.05~lm,边坡要求稳定。

基坑干燥。

3、潜水泵位于井管内,距井盘底座约0.5m,用钢丝绳固定于井面,通过胶皮管将水从井中提至地面排掉,其中电气设备必须安装自控装置,根据水量大小,调整自控装置线、使之抽水和停抽时问相配达到施工需要。

4、不允许出现死井,洗井一定要及时,抽水及时,从而保证降水效果良好。

5、大口井管全面抽水到土方开挖一般为3~5d。

八、安全环保管理措施1、所有施工人员应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环保意识,普及相应标准知识,严格执行和遵守现场文明施工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和区域内进行施工。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1.1.基础降排水1.1.1.抽降水管理针对工程特点,并吸取以往众多深基坑工程降水成果,我单位在现场成立一个专门的降水管理小组,由项目总工直接负责,项目施工员分段负责。

<1> 降水管理小组工作职责:<1.1> 熟悉施工进度计划,掌握各施工段的施工时间合理有效的计划降水。

将降水井按照施工段划分编排降水计划和降水步骤。

<1.2> 降水开始前,将所有降水井、减压井、观察井统一联测静止水位,统一编号,统一基准,绘制井点平面布置图以及填写降水记录表。

<1.3> 由项目总工负责对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教育。

降水井的观测,测绳的使用、电测水位仪的使用、自测水位仪的使用;水位变化情况与预测计算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抽排系统,并与基坑其它岩土工程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由监测单位提供的监测周围建筑物的沉降数值,对比前后监测数值绘制曲线图表。

<1.4> 根据施工节奏、施工面实际情况增减降水次数,确保槽底土的干燥以及四周围建筑物的均匀沉降。

<2> 基坑降水技术保证措施<2.1> 降水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批后实施,由专人负责抽水、观测,做好观测记录,及时反馈信息,基坑开始前7天开始抽水。

开始降水后,即随时了解水位动态变化。

<2.2> 按降水监测要求做好监测记录,根据水位、水量变化情况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观测水位时,在降水前观测初始水位高程,以后定期观测,雨季增加观测密度。

观测结果应绘制s-t和Q-t曲线。

<2.3> 控制降水的水位使各段的水位差保持不大于1m,以避免造成相邻施工段的不均匀沉降。

为此要加强水位观测,当水位差过大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补救。

<2.4> 沿基坑四周布设降水观测孔,利用电测水位仪、自测水位仪进行水位量测,其要求包括: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一排观测孔,从降水开始按抽水试验观测要求,进行水位观测。

基础降水深度不足分析与预防

基础降水深度不足分析与预防

基础降水深度不足分析与预防摘要:基础降(排)水工作是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方法,若是在施工前对施工厂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形缺乏详细的调查,或是降水设计方案、降水方式与设备的选择不符合工程的特点,不能知足工程的需要,或是降水的施工质量不佳,造成降水失效或达不到预定的要求,都会阻碍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正常施工,乃至危及临近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的平安与利用。

关键词:基础降水深度不足分析与预防0 引言目前,经常使用基坑降水方式有明排井(坑)、井点降水、井管降水等。

具体选历时,可依照工程的特点、要求的降水深度、含水层土的类别及其渗透系数、施工设备的条件和施工期限等因素,进行比较,选取经济合理、技术靠得住、易于施工、治理方便的降水方案。

各类井点、井管的性能、施工工艺和操作治理不尽相同,若是不能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灵活运用和合明白得决施工中的问题,将会造成严峻的工程质量事故和平安事故。

下面当场下水位降低深度不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 地下水位降低深度不足的表象地下水位没有降到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即挖土面以下—1m,水不断渗进坑内。

基坑内土的含水量较大、较湿,无益于土方开挖,并引发基坑边坡失稳。

坑内有流砂现象显现。

2 地下水位降低深度不足的缘故分析对需要进行降水地域及相邻地域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缺乏详细的了解和调查,没有查明相对含水层和不透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和要紧含水层和下卧层等情形;搜集的资料与实际不符,或是借用周围工程有关资料;降水设计所采纳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不靠得住,阻碍了降水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降水方案设计有误,井点的平面布置、滤管的埋置深度、排水沟和排水井(坑)的布置、设计的降水深度不合理。

对工程特点和降水设备的性能缺乏足够熟悉和把握,致使排水量不足。

降水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是在运输、装卸、堆放、安装、利用进程中,零部件已经磨损,达不到要求的精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坑降水不足总结

基坑降水不足总结

基坑降水不足总结1. 引言在基坑工程中,降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适当的降水可以帮助保持基坑稳定,并减少土壤的沉降和颗粒流失。

然而,有时候基坑降水不足,可能会给工程带来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总结一些基坑降水不足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应对此类问题。

2. 基坑降水不足的原因基坑降水不足可能有多种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2.1 表层土壤覆盖如果基坑处于一个有覆盖层的区域,如沥青、混凝土或者其他类型的硬质表层土壤,这些表层土壤会阻碍降水的渗透和积聚。

因此,基坑降水不足是可能的。

2.2 降雨量不足自然降雨量的不足是基坑降水不足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干燥地区,降雨量可能较少。

这将导致基坑中的降水量不足,影响施工工作和基坑的稳定性。

2.3 邻近建筑物的遮挡邻近建筑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基坑降水不足。

高大的建筑物会阻挡风,并减少风带来的降水。

这样一来,基坑所接收的降水将较少。

2.4 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也可能导致基坑降水不足。

在某些地区,由于地下水的开采或其他原因,地下水位可能会持续下降。

这将导致基坑无法获得足够的降水。

3. 解决方案针对基坑降水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3.1 人工降水当基坑降水不足时,可以考虑使用人工降水的方法来补充水源。

例如,可以通过运输水源、建立临时水池或喷洒灌溉等方式来增加基坑的降水量。

3.2 就地蓄水如果基坑周围的地表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在基坑附近就地蓄水。

这可以通过建立临时水池或利用坑底的地下水等方式来实现。

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基坑的降水量,并提供所需的水源。

3.3 修改表层土壤如果基坑降水不足是由于表层土壤的覆盖造成的,可以考虑修改表层土壤,以增加其渗透性和积水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打孔、改良或更换表层土壤的方法来改善基坑的降水情况。

3.4 考虑邻近建筑物在工程规划阶段,应该考虑邻近建筑物对基坑降水的影响。

如果邻近建筑物可能会阻挡降水,可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安装遮雨设施或调整建筑物布局。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一、基础排水工程土方开挖前在已经施工完的大口井内下潜水泵进行降水,降水时间不得小于20天,土方开挖后在垫层外围基坑周边设置300mm ×400mm 盲沟,盲沟用等粒径碎石填充,盲沟内间隔30m 设置一个0.50×0.50m ,深度1m 左右的集水坑,集水坑底铺10cm 碎石或滤网,盲沟均按0.2%坡度坡向集水坑,坑内设置潜水泵排水。

另外,在现场设置一个沉淀池,集水坑、大口井内抽出的水需先经沉淀池过滤后再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沉淀池如图所示:二、防沉降措施1、建立沿线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由于降水期较长,局部排水量较大,沿线过去的地下水均衡关系将发生较大变化,必然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为了较准确地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在降水工程实施的同时,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监测点的布设掌握以下原则:(1)抽水影响半径以内呈放射状布设观测孔;(2)抽水影响半径以内的高大建筑物、危改类建筑与抽水系统之间布设观测孔;(3)不同含水层位布设分层观测孔,取水样孔。

(4)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提供的资料为:地下水位日监测数据、地下水质月监测数据、日排水量数据、排水含砂量数据。

排入指定下水2、建立沉降监测网在降水工程实施之前,根据降水设计中计算的抽水影响范围和该范围内的典型建筑等布设沉降监测点,在抽水期间进行连续沉降监测,若累计沉降量接近预警值(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确定的不同预警值)时,及时上报并采取必要措施。

3、加强降水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监测。

4、施工时对附近建筑物要设置沉降观测点。

基础施工方案或方法一、施工顺序(一)框架结构1、地下室施工顺序:抄平放线→土方开挖→混凝土垫层→砌筑底板下承台、地梁砖模→砖模内侧抹水泥砂浆找平层→砖模外侧回填土→垫层底板防水施工→绑扎基础底板钢筋及墙、柱插筋→隐蔽工程验收→浇筑底板混凝土→养护、拆模→绑扎剪力墙钢筋→隐蔽工程验收→支剪力墙模板→支梁底模板→绑扎梁钢筋→隐蔽工程验收→浇筑墙、梁、板混凝土→养护、拆模→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防水保护层施工→基础四周回填土注:A.本工程施工原则遵循先深后浅。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一、降水1、基坑内的设计降水水位应低于基坑底面0.5m。

当主体结构的电梯井、集水井等部位使基坑局部加深时,应按其深度考虑设计降水水位或对其另行采取局部地下水控制措施。

基坑采用截水结合坑外减压降水的地下水控制方法时,尚应规定降水井水位的最大降深值。

2、各降水井井位应沿基坑周边以一定间距形成闭合状。

当地下水流速较小时,降水井宜等间距布置;当地下水流速较大时,在地下水补给方向宜适当减小降水井间距。

对宽度较小的狭长形基坑,降水井也可在基坑一侧布置。

3、管井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管井的滤管可采用无砂混凝土滤管、钢筋笼、钢管或铸铁管。

(2)滤管内径应按满足单井设计出水量要求而配置的水泵规格确定,滤管内径宜大于水泵外径50mm,且滤管外径不宜小于200mm。

管井成孔直径应满足填充滤料的要求。

(3)井管外滤料宜选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的圆砾,不宜采用棱角形石渣料、风化料或其它粘质岩石成分的砾石。

滤料规格宜满足下列要求:(4)采用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抽水时,水泵的出水量应根据单井出水内力确定,水泵的出水量应大于单井出水能力的1.2倍。

(5)井管的底部应设置沉砂段,井管沉砂段长度不宜小于3m。

4、真空井点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井管宜采用金属管,管壁上渗水孔宜按梅花状布置,渗水孔直径宜取12mm~18mm,渗水孔的孔隙率应大于15%,渗水段长度应大于1.0m;管壁外应根据土层的粒径设置滤网;(2)真空井管的直径应根据设计出水量确定,可采用直径38mm~110mm的金属管;成孔直径应满足填充滤料的要求,且不宜大于300mm;(3)孔壁与井管之间的滤料宜采用中粗砂,滤料上方应使用粘土封堵,封堵至地面的厚度应大于1m。

5、喷射井点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喷射井点过滤器的构造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第7.3.14条第1款的规定;喷射器混合室直径可取14mm,喷嘴直径可取6.5mm;(2)喷射井点的井孔直径宜取400mm~600mm,井孔应比滤管底部深1m以上;(3)孔壁与井管之间填充滤料的要求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第7.3.14条第3款的规定;(4)工作水泵可采用多级泵,水泵压力宜大于2MPa。

基坑降水工程常见施工问题及应急措施

基坑降水工程常见施工问题及应急措施

基坑降水是指在开挖基坑时,地下水位高于开挖底面,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为保证基坑能在干燥条件下施工,防止边坡失稳、基础流砂、坑底隆起、坑底管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而做的降水工作。

降水的施工工程是深基坑施工的一到重要的施工环节,很大部分的基坑事故都是与地下水有关系。

基坑降水是保证基础质量的重要步骤,明沟加集水井降水、轻型井点降水、喷射井点降水、电渗井点降水、深井井点降水等等。

基坑宽度小于6米时可沿基坑长边方向布置单侧线性井点,大于6米则需两则布置或环状布置井点。

单侧线性井点要布置在地下水流靠上游的方向上。

降水井运行一段时间后,地下水会形成稳定的降水漏斗。

降水漏斗的坡度约为1:10,也就是说,当井点处地下水位下降1米并长时间稳定时,离井点约10米范围内的地下水位都将受到影响,而且,距离井点越远降水幅度越小。

关于基坑降水工程,下面为大家介绍基坑降水工程5大降水方法、基坑降水工程降水施工方案、基坑降水工程降水须考虑的3大因素、基坑降水工程常见施工问题及应急措施。

基坑降水工程5大降水方法01 明沟加集水井降水明沟加集水井降水是一种人工排降法。

它具有施工方便,用具简单,费用低廉的特点,在施工现场应用的最为普遍。

在高水位地区基坑边坡支护工程中,这种方法往往作为阻挡法或其他降水方法的辅助排降水措施,它主要排除地下潜水、施工用水和天降雨水。

在地下水较丰富地区,若仅单独采用这种方法降水,由于基坑边坡渗水较多,锚喷网支护时使混凝土喷射难度加大(喷不上),有时加排水管也很难凑效,并且作业面泥泞不堪阻碍施工操作。

因此,这种降水方法一般不单独应用于高水位地区基坑边坡支护中,但在低水位地区或土层渗透系数很小及允许放坡的工程中可单独应用。

02 轻型井点降水轻型井点降水(一级轻型井点)是国内应用很广的降水方法,它比其他井点系统施工简单、安全、经济,特别适用于基坑面积不大,降低水位不深的场合。

该方法降低水位深度一般在3-6m之间,若要求降水深度大于6m,理论上可以采用多级井点系统,但要求基坑四周外需要足够的空间,以便于放坡或挖槽,这对于场地受限的基坑支护工程一般是不允许的,故常用的是一级轻型井点系统。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第一章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第一节地下水控制第一小节一般规定1、地下水控制应保证基坑正常施工,防止渗流和承压水引起的破坏,避免或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2、地下水控制可采用集水明排、截水、降水以及地下水回灌等方法,应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条件,结合基坑支护方案综合分析确定。

3、基坑可采用设置竖向或水平向截水帷幕等措施截水。

竖向截水帷幕可采用水泥土连续墙、咬合桩、地下连续墙等。

当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复杂时,可采用多种截水方法组合。

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也可采用冻结法阻截地下水。

4、基坑降水可采用轻型井点、自流深井、真空深井等。

5、当坑底以下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应进行坑底土体抗承压水稳定性验算;不满足时可采用竖向和水平向截水帷幕、承压水减压等措施。

6、在基坑施工期间,应对基坑内外地下水位的控制效果及其环境影响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指导施工。

1、下列情况时基坑应设置截水帷幕:(1)地下水位高,地基土体渗透性强,且周边环境条件不允许采取坑外降水措施;(2)降水难度大,完全采取降水措施不能满足基坑施工的水位要求;(3)基坑与周边河流、江、湖等距离较近,存在倒灌危险时。

2、截水帷幕选型应综合考虑帷幕深度、土质条件、地下障碍物状况、环境条件等因素,并符合下列规定:(1)软黏土地基普通单轴或双轴搅拌桩的深度不宜超过15m;粉性土地基宜采用三轴水泥土搅拌桩;(2)地下障碍物埋藏深、成分复杂且难以清除时,宜采用全套管咬合桩;(3)深度超过30m时,宜采用地下连续墙、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全套管咬合桩等。

3、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应小于,厚度应满足防渗要求。

4、基坑截水要求高时,截水帷幕宜连续、封闭,截水帷幕与支护结构应紧密相贴。

5、水平向截水帷幕的厚度和强度应根据地下水顶托力的大小和防渗要求确定。

在与支护结构结合处宜增加帷幕厚度。

1、明沟集水井可用于坑顶截、排水,也可用于基坑降水。

当用于基坑降水时,降水深度不宜超过5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降水深度不足分析与预防
作者:任延波韩桂荣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第07期
摘要:基础降(排)水工作是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如果在施工前对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缺乏详细的调查,或是降水设计方案、降水方法与设备的选择不符合工程的特点,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或是降水的施工质量不佳,造成降水失效或达不到预定的要求,都会影响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正常施工,甚至危及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的安全与使用。

关键词:基础降水深度不足分析与预防
0 引言
目前,常用基坑降水方法有明排井(坑)、井点降水、井管降水等。

具体选用时,可根据工程的特点、要求的降水深度、含水层土的类别及其渗透系数、施工设备的条件和施工期限等因素,进行比较,选取经济合理、技术可靠、易于施工、管理方便的降水方案。

各种井点、井管的性能、施工工艺和操作管理不尽相同,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灵活运用和合理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将会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

下面就地下水位降低深度不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 地下水位降低深度不足的表象
1.1 地下水位没有降到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即挖土面以下0.5—1m,水不断渗进坑内。

1.2 基坑内土的含水量较大、较湿,不利于土方开挖,并引起基坑边坡失稳。

1.3 坑内有流砂现象出现。

2 地下水位降低深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对需要进行降水地区及相邻地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缺乏详细的了解和调查,没有查明相对含水层和不透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关系以及主要含水层和下卧层等情况;收集的资料与实际不符,或是借用附近工程有关资料;降水设计所采用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不可靠,影响了降水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2.2 降水方案设计有误,井点的平面布置、滤管的埋置深度、排水沟和排水井(坑)的布置、设计的降水深度不合理。

2.3 对工程特点和降水设备的性能缺乏足够认识和掌握,致使排水量不足。

2.4 降水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是在运输、装卸、堆放、安装、使用过程中,零部件已经磨损,达不到要求的精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5 施工质量有问题,如井孔的垂直度、深度与直径,井管的沉放,砂滤料的规格与粒径,滤层的厚度,管线的安装等质量不符合要求。

2.6 井管和降水设备系统安装完毕后,没有及时试抽和洗井,滤管和滤层被淤塞。

2.7 排水沟未及时清理淤泥,妨碍排水。

2.8 机电设备故障或动力、能源不能满足降水设备运转的需要,造成地下水降低后回升。

2.9 降水方案与挖上和基坑围护方案不相匹配,施工过程中因土方开挖和围护支撑的拆除影响降水,甚至破坏降水设备。

3 地下水位降低深度不足的预防措施
3.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以及降水范围、深度、起止时间和工程周围环境要求是制订降水设计方案、选择施工机具、计算涌水量、布置井点位置、确定滤管位置和标高等的基本条件,应提前进行勘察或在现场进行有关试验,一般情况下,需要哪些水文、地质资料,根据降水工程的复杂程度区别对待。

地质资料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工程附近的河流与湖泊的位置,地形地貌的描述。

丰水期与枯水期的地下水位及其随潮汐的变化情况,工程所在地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质纵横断面图。

并应查明相对含水层和不透水层的范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主要含水层和下卧层的范围和土颗粒的组成等,其深度应达到主要隔水层。

土层的渗透系数(包括水平和垂直渗透系数)必须可靠,要根据降水工程的复杂程度作必要的现场抽水试验确定;如需采取回灌措施的,还应现场做注水试验;对于电渗井点降水,还应有电渗系数和导电率等资料。

3.2 开挖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槽)、管沟和其他挖方时,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资料、挖方尺寸、深度及要求降水的深度和工程特点,选择降水方法和设备。

3.3 采用挖掘机、铲运机、推土机等机械挖土时,应使地下水位经常低于开挖底面不少于0.5m;加人工挖土时,地下水位低于开挖底面值可适当减少。

降水实际能达到的深度与工程特点、水文地质情况、井点管的长度和平面布置等有关。

井点降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封闭形井点、双排井点或单排井点。

对长宽度较大的基坑可在基坑中间增设一排或多排降水井点;若有局部深度比大面积基坑深的深坑(如电梯井等),可在探坑部位另设一组满足深坑降水要求的井点。

轻型井点的井距为0.8~2m,距边坡线至少1m;喷射井点的井距为1.5~3m,距边坡线至少1.0m:电渗井点管(阴极)应布置在钢筋或钢管制成的电极棒(阳极)外侧0.8~1.5m,露出地面0.2~0.3m。

对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和电渗井点,若按封闭方式布置单套井点设备时,集水总管宜在抽水机组的对面断开,使抽水机组两侧的集水总管长度、地下汲水量、管内的水流阻力和真空度大小等可基本接近,以达到较好的抽水效果。

当采用多套井点设备时,各套井点设备的集水总管之间宜装设阀门隔开,使各套设备管内的水流分开;当其中一套机组发生故障时,可开启相邻的有关阀门,借助邻近的抽水机组来维持抽水。

3.4 井点施工必须符合技术要求。

井孔应保持垂直,以防止孔壁坍塌;井孔的深度应大于井点管的深度,以保证井点管的设计埋设深度;井孔直径应根据井点的直径确定,不得小于规定的孔径,且上下应保持一致,特别是在井孔穿过不同土层时,要注意施工质量。

滤管应按要求的位置埋设在透水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必要时可采取扩大井点滤层等辅助措施。

如遇孔壁坍塌,井孔淤塞,使滤管无法沉放到规定的深度时,应重新成孔,严禁将滤管强行插入土中,以免滤管被淤泥堵塞而失效。

成孔后,往往孔内的泥浆浓度过大,使砂滤料不易灌填、沉落,影响滤层质量,并使其透水性能减弱。

因此,在灌填砂滤料前,应把孔内泥浆适当稀释,使砂滤料易于灌填和沉落(也要防止泥浆稀释过度而造成坍孔)。

灌填砂滤料时,井管应居中,使砂滤料均匀地围绕在周围,形成滤层。

灌填高度一般要求达到天然地下水位标高,其灌填量不得小于计算量的95%。

井点管沉放到井孔内以后,管口应妥善保护,以防杂物掉入管内造成堵塞。

井点系统各部件均应安装严密,防止漏气。

连接集水总管与井管弯联管的短管宜采用软管。

井点施工时,还应做好施工记录,作为质量检查、总结经验、分析事故原因的依据。

记录中应包括施工单位和班组、工程名称、气候条件、施工机具、人工降水类别、井点编号、冲孔起讫时间、井孔直径和深度、井点的直径和长度、灌砂量、滤管长度、滤管底端标高和沉淀管长度等内容。

3.5 降水设备的管道、部件和附件等,在组装前必须检验和清洗,并妥善保管。

对曾经使用过的管道、部件和附件等,还必须除去锈屑、垃圾和淤泥,并用压力空气或压力水冲洗干净。

应特别注意并点滤管在运输、装卸和堆放时,网孔破损,绕丝走动,如果沉放前没有及时修补,将会造成滤管淤塞、泥土流失、地面沉陷等个良后果。

3.6 灌填砂滤料后,应规定及时洗井和试抽,可以破坏成孔时在子L壁形成的泥皮,排除渗入周围土层、滤层、滤管中的泥浆,使井管的过滤段形成良好的过滤层,恢复土层透水和井管的降水性能。

同时,还要全面检查井点系统管路接头质量、井点出水状况(包括出水量、含泥量)、抽水机械运转情况等;如有漏气、漏水和“死井”(即滤管已被泥砂堵塞,渗水性能很差的井)等不正常现象,应及时处理,否则,在基坑开挖以后更难处理。

检查合格后,井点子L 口到地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应用粘性土填塞封孔,以防止漏气和地面水下渗,可以提高降水效果。

3.7 为确保降水连续不断地进行,应有备用泵和电动机;必要时,还应设置双电源或备用柴油发电机。

泵、电动机、电源等在使用中一旦发生故障,应及时更换,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降水,防止地下水位上升超过一定限度而引起工程质量事故。

降水过程中,应加强降水系统的维护和检查,保证不间断的抽水。

同时,应经常观测并记录工作水压力、地下水流量、井点真空度、观察孔水位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8 排水沟应及时清理、修整,使水顺利地排到明排井(坑)内,并要有专人及时抽水。

3.9 井点的布置和挖土方向以及基坑围护文撑的布置要互相协调,不要因挖土将井点管碰坏。

深井井管应布置在围护支撑附近,因深井管随基坑的挖深,井管露出土面越长,容易产生不稳定。

深井管可以固定在围护支撑上,不易被挖土机碰坏。

3.10 在基坑内设降水观察井。

挖土前测量观察井内水位降低情况,水位降至挖土底面
0.5~1m时再开始挖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