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制-预防医学-课件-13-1
预防医学绪论PPT精选课件
公共 卫生
是以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能为 基础,针对预防疾病和保 障人群健康而采取的社会 性实践(公共卫生措施)的总 称。没有公共卫生实践, 预防医学将成为空中楼阁
工作内容除了与预防医学相重合的部分 外,主要是以卫生政策、卫生规划、 卫生管理、卫生监督、卫生法规、卫 生经济、卫生工程等宏观调控为主, 范围比预防医学广泛。公共卫生的实 质是公共政策,不属于医学范畴
主要斗争目标: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 人健康为奋斗目标。
主要措施:树立健康新观念和大卫生观念、加强健康促进和健 康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环境、发展自我保健、家 庭保健及社区保健。
(三) 预防医学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预防医学面临的问题:
群体预防(第1次
卫生革命)
个体预防
社区预防
(第3次卫生 革命)
三次卫生革命
第一阶段:大约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
主要社会卫生问题:传染病流行,社会卫生 状况不良,人群健康状况差。
主要斗争目标:各种传染病,这场斗争称第 一次卫生革命(群体预防)
主要措施:预防接种、抗菌药物、杀菌灭虫
第二阶段 大约从20世纪中叶开始
主要社会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增多,高新医 疗技术广泛应用,卫生费用剧增,健康不公平性日益突 出。
主要斗争目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场斗争称第 二次卫生革命(社会预防)
主要措施: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三阶段 约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
主要社会卫生问题:环境破坏,社会条件改变。
类实验
不设对照组、设立对照组
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3.提出控制危险因素的策略与措施
预防医学课件
预防医学课件一、引言预防医学是一门研究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疾病控制的科学,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预防医学的核心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二、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1.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运用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群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预防医学的分类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病因,防止疾病的发生。
(2)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采取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采取措施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主要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2.健康教育研究方法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预防疾病的发生。
健康教育研究方法包括需求评估、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3.环境卫生研究方法环境卫生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环境,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环境卫生研究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
四、预防医学在我国的发展1.我国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预防医学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20世纪50年代的传染病防治,到70年代的慢性病防治,再到21世纪初的全民健康促进,我国预防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2.我国预防医学的现状当前,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慢性病、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另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预防医学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
(2024年)《预防医学》PPT课件
05
04
生物因素
病原体、媒介生物等。
2024/3/26
20
职业卫生概述及职业病防治策略
职业卫生定义
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 影响,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
防职业病发生的科学。
2024/3/26
一级预防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无毒 或低毒物质替代有毒物质等措 施,从根本上消除职业病危害 因素。
二级预防
通过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等方式,早期发现职业病病人 或疑似病人,及时采取治疗措 施。
反映个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 程度。
反映健康教育后人群健康状况的 改善程度。
2024/3/26
10
03
公共卫生监测与疾病控制
Chapter
2024/3/26
11
公共卫生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2024/3/26
监测内容
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和死亡、 危险因素、卫生服务利用、卫生 资源和卫生政策等。
监测方法
公共卫生应急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 自然灾害等)中,预防医学发挥 着重要的应急响应和处置作用。
2024/3/26
01 02 03 04
健康促进
通过营养指导、体育锻炼、心理 调适等手段,提高人群的健康水 平和生活质量。
医疗卫生资源优化
通过预防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合 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卫生 系统的整体效能。
被动监测(如报告制度)、主动 监测(如调查、筛查)和哨点监 测等。
12
疾病控制的原则与策略
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治、依 法防治。
策略
健康教育、免疫接种、早期发现和治 疗、疫情报告和处置、环境卫生改善 等。
2024/3/26
预防医学(二)第十一章 传染病防制
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
• (三)乙型肝炎 • 1.病原学 • HBeAg 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抗--HBc IgM型抗-HBc存在于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期;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 2.流行过程 • (1)传染源 • 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血液传染性最强, 精液、阴道分泌物和唾液次之
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
• (一)流行性感冒 • 2.流行特征 • (3)流行分布 • ①时间分布:季节性(温带、寒温带一般在春季;热带、 亚热带一般在夏季);周期性(甲型较明显);长期变异(抗原 变异);爆发(传染性较强) • ②人群分布:主要受人群免疫水平和接触机会影响。如:615岁最高等 • ③地区分布:通常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平原后山区、言沿 通线传播
第一节 概述
•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 (2)传播途径 •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 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 常见的传播途径 • ①经空气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经飞沫、 飞沫核和尘埃3种 • 经飞沫传播: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百日咳杆菌 • 经飞沫核传播:气溶胶形式,结核杆菌 • 经尘埃传播:结核杆菌、炭疽杆菌芽孢
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
• (三)乙型肝炎 • 2.流行过程 • (1)传染源 • ①病人:潜伏期、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均有传染性,无黄 疸型比黄疸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 ②HBsAg携带者(最主要传染源):是指HBsAg阳性、无 临床表现、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尤其HBsAg和 HBeAg双阳性孕妇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 (2)传播途径 • 主要经血传播、垂直传播(妊娠、分娩、产后传播)、性 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掌握基本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传染病的流行规律,识别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分析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染病的概念、分类、特点及传播途径。
2. 掌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学会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4. 提高公共卫生素养,增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1 传染病的定义1.2 传染病的分类1.3 传染病的特点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2.1 直接传播2.2 间接传播2.3 空气传播2.4 食物传播3.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3.1 控制传染源3.2 切断传播途径3.3 保护易感人群4.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方法4.1 监测与预警4.2 疫情报告与处理4.3 疫苗接种4.4 个人防护5. 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及预防控制策略5.1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5.2 传染病流行的原因5.3 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预防控制策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染病流行原因及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情景模拟法:模拟传染病爆发场景,让学生参与疫情防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情景模拟演练:评价学生在模拟传染病爆发场景中的应对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理论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章节相关内容。
2. 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图片、图表、动画等。
预防医学-PPT课件
猪粪臭豆腐:“黑心”商人利用 人们爱吃臭豆腐的心理,用猪粪 浸泡制作臭豆腐。 人尿鲜虾:为省去买氧气泵的钱, 又保证鲜虾活泛,用人尿浸泡海 虾,可以一夜不死,摊主们发了 财,但被尿污染过的海虾成了毒 虾,消费者成了直接受害者
在中国,高血压 患者达1.34亿; 每年新发脑卒中 150万。
预防医学的概述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分析 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 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 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 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 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 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
三级预防措施 整个人群受益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请问什么是健康?
健康的定义
健康(health)是身体、心理和社会 适应的完好状态(well-being),而 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WHO
二、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一)、健康观
躯体健康:机体结构完好、功能正常; 心理健康: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 环境和适应环境; 社会能力:个人能有效扮演与其身份 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 到充分发挥;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
阜阳抽查75 种奶粉中有将 近半数不合格
营养不良的婴儿极度 浮肿,睁不开眼睛
“毛发酱油”事件: 湖北荆州市津津乐 调味品厂生产的 “红帅”酿造酱油, 用废毛发作为其氨 基酸液(胱氨酸) 的生产原料;重庆 万州三凯生化厂卖 胱氨酸废液给酱油 厂勾兑酱油。
毒泡菜事件:四川彭州市九尺和蒙 阳镇一带的泡菜加工厂,把用工业 盐腌渍过后的又喷洒了剧毒农药敌 敌畏的泡菜销往全国。
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栏PPT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 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 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Law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第四条
➢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 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 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 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第五条
➢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传 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 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第六条
➢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 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 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 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 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第一章 总 则
➢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 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预防医学》绪论 PPT课件
第一章 预防医学教研室 绪 论
医学生誓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 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 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 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 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 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一、预防医学的概述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 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 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 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乃至疾 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 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 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 策略与措施 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二、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是指在一定社会历 史条件下,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标准形式和方法。
模式(model):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的医学整体的思维方法,即 解释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方式。
医学观
在这冰山的顶尖是 每年3200万心脑血 管疾病患者
仍有大量未被发现的人由于高 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 体育活动少和不合理的饮食结 在中国,高血压 患者达1.34亿;每 构而处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年新发脑卒中150 之中
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 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之,譬如临渴而掘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问 题
•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工作者?
想象上游情景
医务工作者相当于一个站在急流边上的救护人,当看到沿河而上的落水者(病人)时,他们就跳下水去 把他们救上来。接着,又有另一名落水者沿河出现了。
《预防医学》第7章:传染病预防及控制
19:46
三、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 (一)传染源 • 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 )是指体内有 传染源(reservoir 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 动物。它包括: • 1.病人 • 2.病原携带者 • 3.受感染的动物
19:46
• (二)传播途径 •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 传播途径(route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 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在侵入新的易感者之 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 过程。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一 定的媒介物,例如空气、水、土壤、食物、 手、蚊子、苍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参与 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传播因素。
19:46
• (三)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 染病易感的程度。 • 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 (1)新生儿的增加; • (2)易感人口的迁入; • (3)免疫人口的死亡; • (4)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 2.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 (1)预防接种; • (2)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 • (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19:46
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丙类三类39种。 和丙类三类39种。 •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2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2种。 • 乙类传染病是指: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乙类传染病是指: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 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疟疾。25种 血吸虫病、疟疾。25种 •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 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 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 腹泻病、手足口病。10种 腹泻病、手足口病。10种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2. 传染病的分类法定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人类传染病和动物传染病3.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4.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方法监测和疫情报告疫苗接种和免疫接种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5.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传染病流行的干预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分类、预防控制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染病基本概念和预防控制方法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章节。
2. 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图片、图表、案例。
3. 网络资源: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资讯、研究报告。
4. 实物资源:传染病防护用品(如口罩、消毒液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传染病预防控制方法的运用和实际操作。
2. 分析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15课时。
2. 分配:第一课时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第二课时讲解传染病的分类;第三课时讲解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第四课时讲解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方法;第五课时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后续课时用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预防医学:传染病的必备考点
预防医学:传染病的必备考点必备考点1:传染病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
1.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办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
必备考点1: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流行环节必备考点3:艾滋病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原则是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2)注射途径传播(血液)。
(3)母婴传播。
(4)其他途径:包括器官移植,人工受精等。
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及破损皮肤受污染等。
【练习题】1.甲类传染病包括( )。
A.鼠疫B.麻风病C.炭疽D.白喉E.疟疾1.【答案】A。
解析: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其中白喉、炭疽、疟疾属于乙类传染病,麻风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2.甲型肝炎传染的主要途径是( )。
A.呼吸道传播B.粪-口途径传播C.虫媒传播D.密切接触传播E血液传播2.【答案】B。
解析:甲型肝炎传染的主要途径为粪-口途径。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
A.性传播疾病B.血液传播C.母婴传播D.人工授精E.亲吻3.【答案】E。
解析: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防治
二、传染病的预防为主
(一)经常性预防措施 1、卫生教育,对蚊、蝇、鼠等进行消除; 2、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3、饮用水的管理;
4、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实验室感染等;
5、禁止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从事易使该病 扩散的工作;
6、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传染病的预防为主
(二)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
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 群预防疾病发生。 人工自动免疫
1、种类
人工被动免疫 被动自动免疫
2、计划免疫:四苗防六病(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活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麻疹活疫苗) 近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有些地区将乙型 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
分娩引起的传播 :淋球菌,疱疹病毒
传播途径
不同传播途径引起的疾病有不同的流行 特征,因此在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中, 可以通过研究其流行特征来寻找传播途 径和传播因素,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参照教材,比较各种不同 传播途径疾病的流行特征。 并思考该特征与控制传染 病的流行的意义。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第二十四章
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
PPT作者 :杨万龄
内容提要:
1、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 径、易感人群)及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2、相关概念 :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 3、传染病的防治(我国的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预 防为主、传染病的管理); 4、新时代传染病的特征 。
(三)经食物传播—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 (四)接触传播 直接~:性病、狂犬病、鼠咬热 间接~
传播途径
(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1、机械携带传播:伤寒、菌痢; 2、生物性传播(仅有吸血节肢动物引起)
如:鼠疫、乙脑、疟疾等。 (六)经土壤传播:蛔虫,破伤风杆菌等
(七)医源性传播(器械污染;药品和生物制品污染; 输血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 经胎盘传播:乙肝,AIDS,风疹 (八)垂直传播:上行性传播:葡萄 球菌,白色念珠菌
获得免疫力
③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四、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一)疫源地(小—疫点,大—疫区)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①传染源被移走或消失; ②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 ③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 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
(一)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易感性高,传染病易于发生和传播,疾病流行的可 能性大;反之,流行的可能性小。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升高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降低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①新生儿增加; ②易感人口迁入 ③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④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
①计划免疫 ②传染病流行后易感者因感染而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
概述: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症,可 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 症,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 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 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 流行。
传染源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各期 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 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 及排出量和频度
• 病人——重要的传染源
(1)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 的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a、影响流行特征(短—爆发型)
b、判断受感染时间 c、确定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时限 d、确定预防接种时间及效果 e、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城镇
6小时
农村
12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24小时 24小时
丙类
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二)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
1、应急预防接种 2、药物预防 3、医学观察 4、隔离或留验
(三)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措施
具体措施根据动物的经济价值而定
(四)对疫源地的管理措施 主要是消毒
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
第三节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的特征及其对策
百日咳
1950~1970年百日 咳发病较多,多数病情危重,由 市传染病院收治。1958年、1959 年、1963年和1965年都发生过较 大流行。1963年发病率高达 278.44/10万。 建国后,开始使用百日咳疫 苗。1959年以前,疫苗供应量少, 年接种率仅占易感儿的14.77%。 1960年以后,应用百白二联菌苗, 供应量增加,年接种率平均在 37.42%。1968~1978年接种率 提高到71.59%。1980年后,计 划免疫应用百白破三联菌苗,年 接种率平均为89.24%。1981年 后,年发病率控制在12/10万以 下。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1、人——病人,病原携带者
2、动物——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 “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疾病。
流行特征:①该疾病在人群中流行多呈散发性, 有的可造成人传人的大流行 ②大多有较明显的地区分布 ③有些有明显的季节性 ④该类疾病的病原体多种多样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二)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
Outbreak爆发
1、流行强度: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Pandemic大流行
Epidemic流行
Sporatic散发
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
两则实例:
天花
1903年,发病2例,死亡1人,均 为欧洲籍儿童。1931~1947年,每年都有 发生。除1935年和1941年为暴发流行期外, 其余为散在发生。1949年发生天花22例, 青岛市人民政府于6月12日组织各公、私 立医院医务人员对全市12岁以下儿童名费 种痘,计接种184441人。1950年发生4例, 种痘207577人。1951年发生2例,种痘人 数占全市人口的76.6%。1952年起,再无 天花病例报告。1982年,联合国世界卫生 组织宣布消灭天花后,种痘工作即行结束。
3、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传染病的预防为主
(三)防护措施 如:着防护服,涂擦防护剂
预防为主 哦。。。
(四)病原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传染病的防治
三、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一)对病人的管理措施 “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类型
甲类和乙类的艾滋、 肺炭疽的病人、携 带者和疑似病人 乙类其他
一、当今传染病流行的新特征 (一)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
1、出现耐药株和变易株病原体
2、环境改变诱发传染病的流行
3、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助长了 传染病的传播
当今传染病流行的新特征
(二)发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 如: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溃疡
T淋巴瘤白血病
SARS
HEV AIDS
SARS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的特征及其对策
二、新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传染病及其威胁,人 类在提高警惕的同时,该采取怎样的防治 对策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染病防治 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和发展,人类对传 染病的防治定能取得巨大的胜利!
(2)临床症状期: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3)恢复期: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作为传染源
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但排除病原体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它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取决 于其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携带 时间、携带慢性病原携带者; 在恢复期作病原学检查,连续3次以上均阴性,才视 为携带状态消除。
传染病的防治
一、我国传染病的分类 •甲类:鼠疫、霍乱。强制管理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 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 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严格管理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 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 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监督管理
(一)经空气传播
大飞沫(100um以上)很快降落;
1、飞沫传播
小飞沫(15~100um)悬浮时间较长, 传播疾病,如:流脑,流感,百日咳
表面水份蒸发
飞沫核
大的飞沫和痰、唾液以及病 2、尘埃传播 人的排泄物污染地面混入尘 土而成尘埃 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
传播途径
(二)经水传播 1、经饮用水传播—霍乱、伤寒、菌痢、甲肝 2、经疫水传播—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病
(3)健康病原携带者
一般是隐性感染的结果
传染源
动物源性传染病分类举例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播给人,在人 间不会传播)
森林脑炎、狂犬病、 钩端螺旋体病 人型结核、 阿米巴痢疾 血吸虫病 牛、猪绦虫病
以人类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
真性人畜共患病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