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的古诗三首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全诗内容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全诗内容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3.《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全诗内容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中,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一般。

诗人把君山比喻成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足见诗人构思的奇特和想象的丰富。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对诗人的理解与评价
李白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多以自然、豪放为主题,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个性。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被誉为“诗仙”。
苏轼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清新为主题,表现了诗人的细腻和感受力。他的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思想价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的快乐。
豁达开朗
诗歌所表达的豁达开朗的人生态 度,使人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 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珍惜当下的美好。
04
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
主题与风格对比
主题
《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突出了大自然的雄 伟与恢弘;《饮湖上初晴后雨》则表现了西湖的美景,以及 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同意境,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 后雨》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望天门山》赏析 •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 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诗歌背景介绍
唐代盛世
这两首诗歌都产生于唐代,这是 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最为辉煌 的时期之一,诗歌在这一时期达 到了巅峰状态。
自然与人文景观
诗歌中的天门山和西湖都是中国 著名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了 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
诗人简介
李白
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擅长 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被誉为“文状元”,他的诗歌风 格多变,既有豪放的一面,又有细腻 、婉约的一面。
诗歌主题与风格概述
《望天门山》
这首诗歌以望山为主题,表现了诗人豁达、胸襟开阔的精神风貌。诗歌风格豪 放、气势磅礴,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 漓尽致。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1.默写《望天门山》。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非常著名的古诗,请同学们看课题,一首是《望天门山》,一首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2.教师出示《望天门山》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二、学习《望天门山》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天门山》,并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整首诗。

2.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7.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教师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3.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6.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宜:合适。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 么美丽多娇。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
这两句分别写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不同气候条件下
结构梳理

湖月 洞庭湖 潭面
相和 如镜
和平宁静

景色 迷人

山水 山水一体 君山
青色 山水相衬 青螺
主旨概括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 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 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 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
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 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 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结构梳理

湖 上
晴方好 借景抒情
雨亦奇

晴 后
比西子 贴切比喻
总相宜

晴浓 雨淡 皆俱 美佳
望洞庭
[唐]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 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
本诗中,诗人用词十分巧妙,你体会到了吗?
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 它给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 诗人为什么会有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 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 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 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精品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精品


《绝句》 唐杜甫 •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天时,西湖周围的群山( ),山上 的雷峰塔( )。荷叶在雨中( )。 人们( )。这样的景色也(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
浓抹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时,西湖的水( ),在阳光下 ( )。湖面上( )。人们有的( ), 有的( )。这景色( )!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旋; 回转, 天门中断楚江开,改变方 向; 碧水东流至此回。返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本文是关于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古诗两首的意思

古诗两首的意思

《望天门山》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回:回旋。

出:突出。

日边:天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 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 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 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 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 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 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天门 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③一种形状。
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
雨天西湖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雨 亦 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 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的美。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 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 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天门中断楚江开:浩荡东流的 楚江冲破天门山,奔流而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向东流去碧 绿的江水,经过两山之间狭窄 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 涛汹涌的奇观。
碧水东流至此回: 向东流去的碧绿江水,经过两山
之间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 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师:把这句连起来读,感受楚江的波涛汹涌和天门山的奇险。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 适逢天气由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 截然不同的风光。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他与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 学名世,世称“三苏”,他家三 口人都被评为唐宋八大家。苏轼 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 府 》等。
1.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涂县 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 梁山,在江南的叫东凉山两山隔 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山。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 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2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PPT幻灯片。

2.收集李白、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望天门山》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你会哪几首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大家对诗作者李白有哪些了解呢?3. 了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二、学习生字,品读古诗。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齐声朗读古诗。

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3.检查交流,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2)教师强调字音:“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一一妆”。

“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教师强调字形:“断” “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

“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

“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

(4)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二)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3.反馈自学情况,讲解古诗意境。

第17课《古诗三首》

第17课《古诗三首》

第17课《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与天使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十分适宜。

望洞庭的意思是: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的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白银盘里一青螺: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望天门山宏伟壮丽的天门山,是湖南省的一座著名名山。

自古以来,天门山就以奇险、秀美而著称,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人雅士前来游览。

以下是三位古代文人的三首诗作,以表达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独立悬崖绝壁间,高耸入云挺秀山。

云雾弥漫天门上,冷风凛凛动幽兰。

山中奇峰苍天外,翩翩白鹭舞晴空。

世间奇观真难见,惟有天门堪一逢。

这首《望天门山》诗作者表达了他对天门山的赞叹之情。

他描绘了天门山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以及山上云雾缭绕、冷风凛凛的幽兰之美。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山中白鹭舞动的景象的惊叹,认为天门山是世间少见的奇观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秋月映波澜,一湾碧水藏秘兰。

初晴后雨芙蓉出,倩影婷婷镜中看。

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湖上的美景。

诗人用湖光秋月映照波澜的表达方式,形容湖面镜湖般的平静。

他表达了在初晴后雨之时,湖面上的芙蓉绽放的美丽景象,借用倩影婷婷镜中看来描绘这美景的动人之处。

望洞庭碧波潋滟洞庭湖,皓月当空挂东湖。

湖光山色俱风雅,吟诗作画乐无边。

这首《望洞庭》诗人以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湖面碧波荡漾的景象。

他表达了在月光下,洞庭湖的明净与辽阔。

湖光山色如画,风雅非凡,使人不禁想要吟诗作画。

诗人通过这首诗作表达了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通过这三首古诗,《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之美,《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湖上美景的变幻之美,《望洞庭》则描绘了洞庭湖的广阔与辽阔之美。

这三首古诗通过诗人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天门山的高耸入云,还是湖上初晴后雨的美景,又或者是洞庭湖的广阔与辽阔,这些古代文人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将这些自然景观描绘得绘声绘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也应该向这些古人学习,去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丽与宁静。

无论是登高望远,还是船行湖上,亦或者是徜徉山水之间,都能让我们从繁忙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汲取自然中的灵感和力量,去塑造我们更美好的人生。

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相对而立,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这首山水诗描写了秋天月下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豪迈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