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中心,拥有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定居。

而长江流域则因其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2. 秦汉时期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和迁徙,导致许多人口迁移到中原地区。

而汉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疆域的进一步扩张,人口逐渐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散。

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南移的趋势。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通过大运河的开通,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交流。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出现了明显的东移和西南移的趋势。

宋代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导致南方地区人口相对集中。

而元代时期,蒙古人的统治导致许多汉族人口西迁,向西南地区扩散。

明清时期,随着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大规模的移民和开发使得西南地区成为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5.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同时,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继续向着城市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条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

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变化反映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中国古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早期的人口聚集现象在中国古代,早期的人口聚集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重要地区。

这两个地区具备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河流域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人口逐渐增多,建立了早期的文明王朝。

长江流域则因其河网密布,水土肥沃,逐渐形成了南方农业文明的重要区域。

二、中古时期的人口变化到了中古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北方地区逐渐遭受侵扰和战乱,许多人口逃往南方,使得长江流域的人口急剧增长。

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如杭州、苏州等也在这一时期兴起。

南方的经济繁荣也吸引了不少外来移民,使得南方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三、明清时期的人口再分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分布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之一。

随着辽、金、元时期的不稳定,许多人口再次南迁,导致长江流域的人口进一步增加。

此外,由于东南沿海地区方便的海上贸易,不少外来人口也选择移居到这一地区。

这使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四、人口迁徙的原因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较好的气候、水土条件使某些地区更适宜农业生产,吸引了大量人口的居住和聚集。

其次,政治和战争因素也对人口迁徙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战乱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迫不得已地迁徙到相对安宁的地区。

此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也促成了人口迁徙,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吸引来自各地的人口。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古时期北迁南方,明清时期再次南迁至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变化主要由自然条件、政治战争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所推动。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大减退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大减退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大减退1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2一般说来,中国古代的户口统计,户数是比较精确的,而口数则常常少到荒谬。

3政权交接时人口出现大滑坡。

4人口出现七次大滑坡,最厉害的是三国时期和和八王之乱时期,基本上是少掉了70%,最少的是宋末元初,也达到了46%。

57次人口数据统计下降中,和少数民族有关的人口下降,主要是元朝初年和唐朝初年两次。

一第一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秦末(3000万~1300万)下降比例56%关于战国时期的总人口数,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有一个估计:"在七国中,楚国土地最广,能出兵百万,按五人出兵一人计,约有人口五百万。

魏兵七十万,约有人口三百五十至四百万。

齐和魏差不多。

秦、赵相当,都能出兵四十至六十万,合计人口约有五六百万。

韩、燕不相上下,韩兵三十万,两国合计也在三百万人以上。

七国人口没有详细数字,约计超出二千万。

"而近年来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应该在3000万以上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约每年一次)成为遏制战国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364~前245年,仅秦国在战争中斩首、坑俘即达182万人。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的这段话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生动概括。

秦灭六国后,人口总数估计仅约2000余万。

再经过秦之暴政和秦末战争,至汉初已减至1800万,甚至更少。

与战国时期的峰值相比,减幅至少达四成。

这是中国人口在封建制时期经历的第一次大浩劫。

后又经笔者反复对证,可靠的数据是1300万左右较为准确。

二第二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西汉末(6000万~2100万)65%。

西汉是大一统王朝,国内长期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也迈上新台阶。

《汉书》记载西汉平帝原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户数超过1200万,人口5900多万。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

1. 介绍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是指对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数量、家庭户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的一份表格。

这份演变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和家庭户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口分布情况。

2. 南北方人口、户数的演变在我国古代,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北方,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张和农耕生产的发展,使得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而在南方,由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理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也相对较高。

3. 不同朝代的人口、户数变化情况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朝代的人口和户数变化情况。

在秦汉时期,长城的修筑和北方农耕生产的发展,导致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增加;而在南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原因,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唐朝的疆域扩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人口和户数迅速增加,而南方的人口和户数也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明清时期,由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繁荣,南方的人口和户数进一步增加,而北方的人口和户数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4. 南北方人口、户数变化的原因分析南北方人口和户数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北方,农业生产和疆域扩张是影响人口和户数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在南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和户数增长的主要原因。

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对南北方人口和户数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5. 结论通过对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变化情况,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口分布情况。

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我国古代的南北方地区,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历史时期⼈⼝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年到道光三⼗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产⼒发展⽅式变⾰缓慢和⽔平不⾼,制约着⼈⼝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出⽣率、⾼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些原因:如初婚年龄⽐较早、妇⼥的真正有偶率及净⽣育率、家庭规模很⼩、传统⽂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起决定了,尽管出⽣率⽐较⾼、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这就造成了⼈⼝长期的低增长率。

(2)⼤起⼤落和⼈⼝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起⼤落的现象,⼤落指短时期之内⼈⼝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遇动乱(战乱、灾荒等),⼈⼝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基数越来越庞⼤,⼆是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个转变,由⾼⾼低向⾼低⾼转变,原因⼀是医药公共卫⽣取得了⼀些进展,⼆是出现了新式接⽣⽅法,降低了婴⼉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时⼈⼝的死亡率。

(3)⼈⼝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率及⼈⼝增长率差异。

⼈⼝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育率⽐较低,增长率也⽐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增长的不平衡,⽣产⽅式、宗教等也会对⼈⼝增长产⽣⼀定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历代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的变迁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以及人口迁徙的重要性。

一、古代中国的人口变迁在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经历了多次波动。

史前时代,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规模达到了数百万人。

随着世袭制的诞生,封建制度得到确立,人口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差距逐渐加大。

到了秦汉时期,人口数量再次增加,达到了数千万。

这个时期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和沿海地区。

二、近代中国的人口变迁进入近代,中国的人口变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民族斗争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不平等条约时期,人口迁徙现象愈发明显。

大批中国人被迫离开家国,到海外寻求生活出路。

与此同时,人口迁徙也在国内发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特别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使得大量疲惫不堪的难民涌入偏远地区,影响了当地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口问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3年,中国进行了全国首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6.7亿之多。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

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数量增加迅猛。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发生了转变。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并在数十年后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四、人口迁徙的重要性人口迁徙在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人口结构的重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人口变迁分析

中国人口变迁分析

中国人口变迁分析中国人口变迁是一个经历了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复杂过程,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起伏和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对中国人口变迁进行分析。

一、历史变迁中国是人口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的人口。

在古代,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口主要以农民为主体,劳动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对来说,城市人口比例较小,城市规模也比较小。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开始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在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人口增长和减少的阶段。

其中,嘉庆年间因为饥荒和战乱,中国的人口急剧减少。

到了19世纪末,中国的人口稳定在1亿左右。

而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的人口增速特别快,出生率一度居高不下。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增速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二、现状分析中国人口现状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目前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

其次,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育意愿开始下降,导致出生率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再次,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

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农村人口比例逐渐减少。

最后,中国的人口流动性较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聚集在大中城市。

在人口政策方面,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全面二孩政策,允许每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调整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未来展望中国人口将会继续处在变迁之中。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思考: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 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2)北方人民南迁。 (3)内地人口 向边疆迁移。
举例
东汉以后的 五族内迁等
西晋末年、五 代十国时期 秦朝中原人口 到越族地区
(4)华人外流。
唐朝人到南洋
元朝时回族的形成
(5)外族内流。
问: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有何意义?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50万人戍守南岭,与越人杂居。 2)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内地居民3万户到河套以北垦田 生产。 3)西汉文景时期用免税、赐爵、赎罪等方法鼓励移民北 方。
4)汉武帝时期,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到江淮一带与汉 人杂居。
5)东汉末年到南宋时期,北方人民大量渡江南迁。
(3)利弊:—“利”是主要的
利~~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 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和 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 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弊~~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带来一些社会 问题。如:社会治安、城市人口增多带 来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
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的 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 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 和利用。
思考:
在中国古代,国家一般 推行怎样的人口政策? 为什么推行这种政策?
材料二: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回答:
①、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两大趋势是 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 人口迁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 影响。 ②、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60年代我 国人口移出的地区是哪些?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民工流向的方向是什 么?其利弊何在?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徙
是人口增长的一个因素
移民原因:因 政治避难、战
乱、政策等
移民特点:大 规模、有组织、
有计划
移民影响:促 进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历史实例:如 西晋末年的永 嘉之乱,导致 北方人口大量
南迁
定义:为谋求更好的经济利益而离开原居住地的移民 原因:经济不发达,生活贫困,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迁移 迁徙路线:由内陆向沿海地区,由农村向城市 影响: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加速了人口和文化的传播
人口迁徙导致地区间社会结构 的变化
人口迁徙对当地社会结构的影 响
人口迁徙对迁入地社会结构的 影响
人口迁徙对整个国家社会结构 的影响
人口迁徙促进地理环境的优 化
人口迁徙导致土地利用方式 改变
人口迁徙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与利用
人口迁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与改善
维护社会稳定: 限制人口迁徙 可以减少社会 动荡和不安定 因素,保持社 会秩序的稳定。
促进地区间经济交流与合 作
推动人口集中,形成消费 市场
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对农业、手工业生产产生 影响
人口迁徙促进了不 同地区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迁徙人口将新的文 化元素带到目的地, 丰富了当地的文化 内涵。
人口迁徙对迁入地的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方言、习俗、 饮食等方面的变化。
人口迁徙也促进了 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使得某些文化现 象得以广泛流传。
人口迁徙促进 了不同民族间 的交流与融合
迁徙人口在新 的居住地形成 新的民族共同

人口迁徙促进 了文化、科技 和经济的交流
与发展
人口迁徙在历 史上的重要地
位和作用
人口迁徙带来 劳动力和技术, 促进地区经济
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口和人口流动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口和人口流动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口和人口流动一、古代中国人口的规模和特点中国古代作为世界上最早有人类聚居区之一的地方,其人口的规模和特点备受研究者关注。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尤其是汉唐两大朝代时期。

根据历史资料和学者估算,汉朝的人口约在5000万到6000万之间,而唐朝达到了8000万以上。

这些数字在当时来说无疑是相当庞大的。

古代中国人口的特点之一是分布不均。

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平衡以及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各地的人口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所以人口相对较多。

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此人口数量较少。

同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些重要的城市也成为了人口的聚集地,如长安(唐朝首都)和洛阳(周朝首都)等。

二、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和方式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1. 农耕文明的推动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到人口流动。

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计和耕地,经常会进行迁徙。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由于水源与土地的稀缺,农田的产出相对较少,所以农民经常迁徙到南方地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2. 政治原因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因素也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各朝代的迁都、战乱和政权更迭等都会导致大量人口的迁移。

当一个朝代的王朝兴起或衰落之后,首都通常会被重新确定,这就会引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3. 经济活动的需求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活动的需求。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会促使人口向重要的商业城市集中。

例如,唐朝时期,店铺眾多、经济繁荣的长安成为了众多商人和手工艺人的聚集地。

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方式主要有步行和船运。

由于交通工具受限,古代人民很难进行远距离的人口流动,所以大多数人口流动都是以步行为主。

同时,中国众多的河流和海岸线给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通过水路进行短途或长途的迁徙。

总结: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人口规模庞大,分布不均,并受到农耕文明、政治因素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了不断的人口流动。

中国古代人口与城市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人口与城市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人口与城市归纳总结中国古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研究课题,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人口的规模与分布在古代,中国的人口规模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人口的规模有着不同的估算,但无论如何,中国古代的人口规模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文明古国。

在古代,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带,尤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主要集聚区。

这种分布不仅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也与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代中国的城市主要分为两类:都城和州县城。

都城是古代朝代的政治中心,拥有庞大的城墙、宫殿、祭祀场所等;州县城是地方政权和行政组织的所在地,也是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

三、古代城市对人口流动的吸引力古代城市对于人口流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方面,城市以其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工商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出路。

另一方面,城市也是文化、艺术和知识的中心,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和学者。

在中国古代的城市中,商业、手工业和学术繁荣,为人口流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城市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城市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发展为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的分工与专业化,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和技术的进步。

同时,城市也成为文化和艺术的中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另外,城市也是政治、法律和教育的中心,对中国社会的法治、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人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古代中国的人口规模庞大,并以东部沿海和中原地带为主要聚集区域。

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人口状况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了解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背景和历史变迁对于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数量的变动1. 灿烂的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种植业的兴起,致使粮食产量倍增,进而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此外,战国时期的战乱也导致了人口的减少。

2. 秦汉盛世:秦汉时期是中国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的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百姓搬迁到中原地区,加上土地的重新分配等措施,人口开始增加。

汉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3. 混乱的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长期的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人口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4. 隋唐盛世:隋唐时期,人口继续增长。

隋朝倡导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边疆民族的控制,致使人口数量增加。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外族入侵减少,人口又一次迎来了增长的时期。

5. 动荡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减少,特别是北方地区。

6. 安定的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人口数量逐渐恢复和增长。

在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加。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1. 农业为主导:古代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都从事农业生产。

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相对较少。

2. 区域差异: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较多,而西北、西南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3. 性别比例:古代中国男女比例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由于男性更受重视,一些农民家庭会选择性别男孩子。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

三、人口管理的措施和制度1. 户籍制度:古代中国实行户籍制度,对于人口进行统一管理。

户口簿、籍贯等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统计人口数量和管理。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徙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经历了多次变动和迁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中国古代的人口现状、迁徙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现状中国古代人口的数量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估计,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国古代的人口逐渐增长。

战国时期,人口数量迅速膨胀,达到数千万的规模。

随后的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继续增加,达到了近千万到两千万之间。

然而,人口的增长并不均衡,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也有所不同。

以中原地区为例,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相对稠密。

而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和自然环境恶劣,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因此,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人口迁徙原因人口迁徙是中国古代人口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分布和迁徙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气候变化、水文演变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

在中国古代,由于气候变迁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人口不得不迁移到更加适宜居住的地方。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粮食生产能力的不足、战乱和经济衰退等因素,会导致人口大规模的迁徙。

另外,政府的行政安排、税收政策和土地制度等也会对人口迁徙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人口迁徙的影响人口迁徙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影响人口迁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口的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繁荣。

同时,人口迁徙也带来了劳动力的调配,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人口迁徙还为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提供了机会,推动了经济的一体化和发展。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阅读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阅读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阅读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这些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中国的人口规模、土地利用状况以及财政收入等情况,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一、古代中国户口统计1.先秦时期的户口统计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户口统计主要以《尚书》、《左传》等古代文献为主要资料来源,这些史料对当时的户口规模和分布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记录。

据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户口总数约为3000万至5000万人,其中大多数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

2.秦汉时期的户口统计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户口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时期开始实施的“郡县制”、人口普查等政策为户口统计提供了重要基础。

根据《史记》记载,秦朝时期中国的户口总数约在2000万至3000万人之间,汉武帝时期户口数量达到了4000万至5000万人。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口统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户口数量呈现了较为复杂的变化趋势。

据统计,魏晋时期中国的户口总数约在3500万至4500万人之间,到南北朝时期达到了4000万至6000万人。

4.唐宋时期的户口统计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户口统计工作的高峰时期,统计方法和手段得到了较大改进和提高。

根据《资治通鉴》和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唐朝时期中国的户口数量达到了8000万至1亿人,而宋代的户口总数则在1亿至1.2亿人之间。

5.元明清时期的户口统计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户口统计工作有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体系。

根据《元史》、《明史》和《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元代的户口数量大约为1.2亿至1.5亿人,明代的户口总数在1.6亿至2亿人之间,清代的户口数量达到了2亿至2.5亿人。

二、古代中国田地统计1.先秦时期的田地统计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田地统计主要以《尚书》、《春秋》等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人口变迁及人口迁移现象也十分引人关注。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进行探讨。

一、人口变迁的背景中国古代的人口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数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气候变迁、自然灾害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各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有所不同。

其次,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变革也直接影响到人口的流动性。

例如,朝代的更替、政府的迁徙政策等,都对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古代人口分布与城市化中国古代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及河流流域地区。

这些地区的丰富物产、较好的环境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了这些地区的人口聚集。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密度较低。

城市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分布。

古代中国的大城市,如长安、洛阳、南京等,人口众多且繁荣。

这些城市往往集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口向城市聚集。

三、人口迁移的形式与原因1. 内部人口迁移在古代中国,内部人口迁移主要通过交通工具的发展进行,如陆路和水路运输等。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

政治因素主要指朝代更替或政府迁徙政策的变化,如迁都、修筑运河等,都会引发人口流动。

经济因素主要指物产资源的分布不均,人们会根据经济利益进行迁徙,如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口流动。

自然灾害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经常遭受干旱、洪水等灾害的地区的人口会向其他地区迁徙。

2. 外部人口迁移中国古代也有外部人口迁移的现象。

外部人口迁移主要体现在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人口交流。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这也导致了两国人口的流动。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的人口迁移。

同时,中国古代的人口也通过海上贸易与东南亚、日本等地区进行了人口交流。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促进了资源的配置及开发。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口的增长、人口分布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总量、人口分布、社会结构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发展。

一、人口总量中国古代人口总量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随着耕地的开垦、农业技术的进步,中国人口逐渐增长。

尤其是在东汉末年至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然而,在战乱、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人口总量也会出现减少的情况。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人口总量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国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因此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向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迁移。

例如,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繁荣、交通便利,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了人口密集的地区。

此外,政策引导、战争迁徙、天灾人祸等因素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三、社会结构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不同阶层构成。

贵族阶层是统治者和掌握权力的核心,士人则是负责管理和决策的重要角色。

农民和工匠则是社会经济生产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士人的地位更加重要,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上升迅速。

除了以上的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发展还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变化。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底层运作规律,深入思考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实的联系。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人口总量的增长、人口分布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都对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论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

论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

论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古代中国人口结构与变迁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人口结构与变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总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变迁四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

一、人口总量古代中国的人口总量一直是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

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周代的人口总量约为400万人,秦汉时期为1800万人左右,唐代则达到了5000万人。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亿人以上。

人口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导致了农业可支持更多的人口。

此外,战争、疾病和天灾的减少也是造成人口总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人口分布古代中国的人口分布是不均衡的。

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江南、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地区,而燕赵、陕西、甘肃等地区的人口比较稀少。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江南、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具有丰沛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

而燕赵、陕西、甘肃等地则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人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因此人口稀少。

三、人口结构古代中国的人口结构主要是以农民为主。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

此外,还有士兵、手工业者、商人、文人等职业群体。

在农民中,男性和女性比例大致相等。

但在城市里,男性比例较高,因为城市里的职业多样化,而许多职业只适合男性。

四、人口变迁古代中国的人口变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战争、天灾、疾病等都会对人口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会对人口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在战争中,许多人死亡,使得人口减少。

而在太平盛世的时期,人口增加空间较大。

例如在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人迁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在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的人口数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人口结构与变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自然环境、战争等等。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居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居
中国古代的人口 与人居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概中 况国
古 代 人 口

环中 境国
古 代 人 居

与中 人国 居古 的代 关人 系口
肆伍Biblioteka 政与中 策人国居古 的代 治人 理口
意与中 义人国 与居古 影的代 响历人
史口
中国古代人口 概况
人口数量与增长
古代中国人口 数量:从秦朝 到清朝,人口 数量逐渐增加
人口结构与社会阶层
古代中国的人 口结构:以农 业人口为主, 城市人口较少
社会阶层:士 农工商,士人 地位最高,农 民次之,商人
地位最低
家族制度:以 家族为单位, 家族内部等级
森严
社会流动性: 科举制度为平 民提供了上升 通道,但社会 流动性仍然较

中国古代人居 环境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布局:以中 轴线为中心,对 称分布
人口增长原因: 农业发展、医 疗水平提高、 社会稳定等因

人口分布:主 要集中在黄河 流域和长江流

人口结构:以 农民为主,城
市人口较少
人口分布与迁移
古代中国的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 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经常发生迁移 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由于商业、文化交流等原因,人口经常发生流动 古代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城市人口集中,农村人口分散
土地制度与住房保障
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等 住房保障:官府提供公租房、私营房、自建房等 土地分配:按人口、官职、功勋等分配土地 住房政策:鼓励建房、限制房价、保障低收入人群住房等
城市管理与社会治安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特点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特点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特点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开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开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开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四个坡.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到达或突破了1亿.第三个坡,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到达4亿3千万左右.第四个坡,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乱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波浪型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开展的轨迹虽然我们用爬坡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的变化轨迹,但实际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持续增长,而是表现为一种波浪型增长.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开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可以到达0.5%至0.7%,有时到达1%甚至更高.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乱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开展的波浪型轨迹,谷连着峰,峰接着谷;在局部上,那么形成了大局部朝代期间人口开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如果算到1949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0.11%.但是从短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这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一是突破人口亿关的时间.中国人口到达1亿用了几千年,到达2亿用了几百年或近百年,到达3亿用了大约40年,到达4亿用了30年左右.二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清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2%,比唐时期高出0.6个百分点,比宋时期高出0.3个百分点等.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长的态势.人口分布概况特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布状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分布自热、战乱等一些因素在变化着。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特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特点
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尽管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口本身,却往往因为资料的残缺或失真,而难以被准确地描述•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 相关研究已累累硕果•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中国人
口历史发展的基本概貌.
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四个坡.
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 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第三个坡,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
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
第四个坡,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 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 亿4千万.
我国人口的波浪型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轨迹
虽然我们用爬坡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的变化轨迹,但实际上
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持续增长,而是表现为一种波浪型增长. 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
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0.5%至0.7%,有时达到1%甚至更高. 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谷
连着峰,峰接着谷;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
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如果算到1949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0.11%.但是从短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这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证明.一是突
破人口亿关的时间.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2亿用了几百年或近百年,达到3亿用了大约40年,达到4亿用了30年左右•二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清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 1.2%,比唐时期高出0.6个百分点,比宋时期高出0.3个百分点等.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征,我们可以说,
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长的态势.
人口分布概况
特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布状态。

它是通过自然变动
和迁移变动不断调整的人口再分布过程的瞬时表现,也是人口动态变化的静态映象。

人口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之分。

前者是人口按陆地平面投影的地理位置分布的状况;后者则是人口按海拔高度所在的分布状况。

世界人口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按纬度地带来说,主要分布在20°〜
60°的范围之内,除局部地区外,人口偏少,高纬度地带更为稀少。

按地区来说,亚洲东南半壁、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是3个最大的人口稠密区,其人口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0%左右。

其余地区,除规模较小的密集区外,大都为人口稀疏区。

按距海远近来说,全世界有过半数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200公里以内的地带,大陆腹地多为人烟稀少区域。

垂直变化的总特点是人口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少。

人口分布还按各大洲、各国以及各级行政区域划分。

亚洲人口占
世界人口的50%以上。

世界上有7个国家的人口在1亿以上,其中中国
人口到1990年7月1日达11.6亿,占亚洲人口的1/3多,约占世界人口的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