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

合集下载

城市设计中发展理念是什么

城市设计中发展理念是什么

城市设计中发展理念是什么
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为单位,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在经济、社会、
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理念和原则,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首先,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的。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因
此在城市设计中,应该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创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其次,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

城市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因此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宗教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创造一个包容性强、多元化的城市环境。

再次,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
主要来源,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该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和科技驱动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
市设计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多元化和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创
新和科技驱动的。

只有遵循这些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

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

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1.3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转载]1.3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我国城市设计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

该书“匠人营国”一节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王国国都的城市设计模式。

上述理论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都城建设影响很大。

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

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礼制、等级等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对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具体的安排。

明北京城就是按此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

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Mil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

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

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HippodamusPattern)。

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末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

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例如:1.3.1.从花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izer Howard)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第一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在新城城市设计上开了先声。

虽然霍华德也建了两个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8座新城。

哈罗城是它的代表。

这是英国第一代新城。

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Run Corn)、霍克新城(Hook,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密尔顿·凯恩斯(MiltonKeyens)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

除英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

1986年弗里德曼(J.Friedmann)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 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提出了世界城市的7个 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 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 (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 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2)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两方面作用的综合。因 此,有人认为:只有考察城市与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 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实际发 展的实际情况。
• 引力模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两个 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人口规模或经济实力)成 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也是城市经济 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 ①勒 • 柯布西埃的300万人都市。
• ②世界城市(全球城市):1966年,豪尔(P.Hall)出版了《世 界城市》,主要特征: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集 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是巨大的人口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 城市体系的研究 格迪斯、芒福德重视城市与区域关系。 克里斯泰乐(W.Christaller)1933年发表了中心地理论。
• 贝利(B.Berry)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三个结构关系
• Ps:城市体系与城市群:大分散小集中,二者要共同出现才 是成熟、完善的城镇体系。集聚与外溢共生,而不是单向对 中心城市流入,要对外辐射。京津冀:京津互相争且和河北 无联系。北京让别人参与进来的空间较小,这与其城市功能 性质相关。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五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伊里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五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伊里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从有机生命的观察中得到的 启示是:所有生物的生命力都取决于个 体质量的优劣以及个体相互协调的好坏。
4、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此,沙里宁提出了城镇建设的基本 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和 有机秩序的原则。
(l)表现的原则
表现的原则指自然界任何一种形式的 表现都真实地说明着掩盖在形式之下的 某种涵义。
一旦背离了这一原则,构成整体的个 体因素必然会走向极端,强化个体的 “特殊”将以协调的丧失为代价,混乱 状态是必然的结果。
(3)有机秩序的原则
大自然中,有机生命以一种内在的次 序在演化,当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足 以维持其秩序时,就会有生命的发展, 一旦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无法阻止其 秩序达到破坏时,则生命的衰退将会出 现,这就是有机秩序的原则,这一原则 有效地调节着自然界的演化。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第五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三)
---伊里尔.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 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 解决方法。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 “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 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 造大城市。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 提出了一种 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 “有机疏散” 理论。(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 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 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 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 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 衰败与未来》中。
一、大赫尔辛基规划
1、思潮影响 沙里宁是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奥地利建筑师 瓦格纳(Otto Wagner)的维也纳中心规 划以及英国建筑师恩温的伦敦花园新村 的规划,对沙里宁有机分散规划思想的 酝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设计理论1

城市设计理论1

城市设计理论1城市设计理论引⾔:⊙近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脉络:从关注城市宏观构图——探索可感知的视觉艺术环境——深⼊精神内涵、情感要素以及社会科学⽬标的综合环境观念——融⼊到现代⽣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关于理论的来源(⼽斯林认为),城市设计理论家可以从三个来源寻找灵感:1.在⾃然模型(指历史上经历了时间考验的⼤量传统城市形态)中体现的往昔的理想形态;2.乌托邦模型的未来理想;3.从艺术和科学中汲取的模型中对现在的研究。

§1城市设计:社会秩序的重整⊙背景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城市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彩,这⽆论是在西⽅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任何其他的社会制度下都如此。

⼀个世纪来城市设计领域涌现出的⼀些重要的城市设计构想都往往不仅是技术层⾯的构思.⽽是建⽴在社会理想的基础上.试图寻找⼀种⼈类社会的理想城市蓝图是社会变⾰理想在物质环境上的表达。

同时这些构想在技术⼿段上往往伴随着对最新科技的⼤胆运⽤与超前想象,充分体现出时代科技的⼒量。

20世纪乌托邦的社会理想对于城市设计思潮产⽣了强烈的影响:1.城市主义: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为代表,注重城市空间的形式和改造;2.反城市主义:放弃城市地区,拓展乡村地区;3.微城市主义:以英国新城和美国新都市主义为代表,将城市主义和反城市主义思潮结合起来■霍华德——⽥园城市通过改变城市形态格局来推进社会深层改⾰.从根本上说⽥园城市构想就是⼀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在物质形式上的体现。

他于1898年出版((明天—⼀条通向真正改⾰的和平道路》定位于建⽴⼀种新的秩序—公平、统⼀⽽且友善的秩序。

由于霍华德的思想本质上是社会改⾰,以社会公平与民主为核⼼.与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这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社会。

在1902年发⾏第⼆版时.他做了缓和的处理,将书名改为《明⽇的⽥园城市》.淡化社会改⾰的形象,⽽突出城市设计模式。

⊙改⾰的核⼼思想:1.通过借款买地,在地价低廉的农⽥上建设⽥园城市;2.⽥园城市的税收⼀部分⽤于市政建设,⼀部分⽤于还本付息,直到三⼗年后本息全部还清;3.这样⽥园城市的⼟地就完全社区所有,不再受地产主的剥削,其全部税收⽤于社区服务⊙实践:1903年,第⼀座⽥园城市莱奇沃斯:距离伦敦市中⼼55km,⽤地1840hm2(由昂温和帕克设计)1919年,第⼆座⽥园城市韦林:距离伦敦27km,⽤地970 hm2新城的建设采⽤集资的办法先出售股票购买廉价的农村⼟地.⼟地增值后偿还借款.并拿利润继续投资。

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1.1 国外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进展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

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是(方澜, 于涛方, 钱欣, 2004):第一、由“艺术”到“科学”: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

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被视为是建立在“物质主义”之上的“形体规划设计”。

好的形体环境可以增进幸福,而形体环境则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加以改造和控制,只要加强设计和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形体环境。

事实上,这种观点可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远。

城市规划历来被视为是建筑师的份内之事,城市规划不过是基于城镇层面上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战后的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规划,城市规划的工作建筑师完全能够胜任。

在传统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规划中,“美学观念”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

当时权威的城市规划教科书,吉伯德(Frederick Gibberd)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和吉伯勒(Lewis Keele)所著的《城乡规划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等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论”思想。

20世纪60年代,系统方法、理性决策和控制论被引入到城市规划中来,宣告源远流长的“物质形体设计”理念的城市规划主导地位的终结。

从“新城市主义”思潮看城市设计的发展

从“新城市主义”思潮看城市设计的发展
设 城市 设计课 程或举 办相 关 活动为代 表 。15 9 4年 , 宾 州大学 设立“ 城市 设计 方 向” 15 ;9 6年 哈佛大学 召 开城 市设计会议 ;9 9年加州 大学伯克 利分 校建立 环境 设 15
容, 后来进 一步发 展到 有关 对郊 区城镇 采 用 紧凑开 发 模 式的探索 。
期发展起到 了很好 的推动作用 。13 93年《 雅典宪章》 的
出现为现代城市规划 和城 市设计奠定 了必要 的理论 基
础。但 是 , 现代 城市设计的建立形成却拖 到 2 O世纪 5 O 年代才 开始加速。这一时期 以美 国各 高等 院校 相 继开
开展。
1 城 市 设 计 理 论 与 实 践发 展 的 简 要 概 述
城市 设计 已经有 两 千多年 历史 。古代 、 中世 纪 和 近代城 市设 计偏重于实践 , 留下 了不少城 市设计 精品 。 工业革命后 带来 的现 代 城市经 济 、 会、 技 、 化艺 社 科 文 术 和心理 的变化 , 导致城市 设计 内涵 的扩大 和演 变 , 出 现 了现代城 市设计 的各种思潮。 从严格意义 上说 , 现代城 市设计 直到 1 9世纪 末才
域, 但其 核心仍然没有脱 离城市设计 的领域框架 。“ 新 城市主义 ” 吸纳 了城市设计发 展到 9 O年代 以来 的几乎
所有有关 的理念 与 思想 , 且还 有许 多新 的 突破 。通 并 过透视剖解新城 市 主义 的理论 体 系 以及 设 计实 践 , 我 们可 以对现代城市设计 的新发展趋势 有一 个较好 的理
了现代城 市设订 的发展历 程 , 在介 绍新 城市 主义相关 思想 以及实践后 从新 城市 主义 的角 度分析 了城市设计 的发展趋势 。 关键词 : 新城市主义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近几十年来,城市规划的原理与设计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它是一门复杂而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回顾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未来的趋势。

1. 城市规划的起源城市规划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古埃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的记录。

然而,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急剧扩张的问题。

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的有序规划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必要手段。

2. 设计理念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早期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基础设施的规划和交通流动为重点。

然而,随着城市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城市规划逐渐从纸面上的设计转向了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现代城市规划强调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可行性。

3. 技术的进步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受益于科技进步的推动。

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依赖手绘图纸和纸质地图来表示城市的规划设计。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师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创建更精确的城市模型和三维可视化效果。

这使得城市规划师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影响。

4. 可持续发展的倡导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

可持续城市规划强调通过有效管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城市开始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等手段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 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一些可能发展的趋势:5.1 创新科技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将更多地依赖这些技术来收集和分析城市的数据。

这将帮助规划师更好地预测和评估规划方案的效果,并支持智能城市的建设。

5.2 强调社区参与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摘要: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产生和建立,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人文主义思潮在城市规划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人本主义思想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思想基础。

城市规划思想界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西方思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环境恶化等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伟大构想,揭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序幕。

在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西方社会,伴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延续,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主流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对于西方社会各阶层思想的深远影响,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90年代伊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全球变暖、全球沙漠化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给寄希望用科技战胜自然的人类当头一棒。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新的城市规划思潮,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 理论来源及阶段划分1.1 规划理论来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主要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2)城市美化运动;(3)公共卫生改革。

部分学者持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的观点。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 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圣西门、傅利叶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传统的思潮。

1.2 按照历史时期划分1.2.1 以时间的自然延续划分如D.Kruekeberg采用年代分段法, 将过去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段:(1)1880-1910,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2)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3)1945-2000,标准化、多元化时期。

三个阶段互不交叉,将某时段的规划理论或规划实践作为这一年代的特征。

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录1 城市设计发展历史 (1)1.1 古代的城市设计 (1)1.1.1 古希腊时期 (1)1.1.2 古罗马时期 (1)1.1.3 中世纪时期 (2)1.1.4 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 (3)1.2 文艺复兴以后的城市设计 (4)1.2.1 14至15世纪 (4)1.2.2 17世纪后 (4)1.2.3 18、19世纪 (5)1.2.4 20世纪 (5)2 现代城市设计 (7)2.1 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背景 (7)2.1.1 工业革命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产生的影响 (7)2.1.2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7)2.2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 (7)2.2.1 30年代起 (7)2.2.2 60年代起 (8)2.2.3 70年代以来 (10)2.2.4 80年代以来 (11)2.2.5 90年代初 (11)3 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14)3.1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4)3.1.1 科学技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14)3.1.2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动力 (15)3.1.3高科技园区规划越来越显其重要性 (15)3.2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未来的发展 (16)3.2.1经济全球化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16)3.2.2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结构体系重组 (16)3.3 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16)3.3.1 经济发展始终是推动城市发展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 (17)3.3.2 城市社会 (17)3.3.3 环境问题 (17)3.3.4 科学技术 (17)4 城市规划发展的展望 (19)4.1规划理论 (19)4.2规划的目标 (19)4.3规划方法 (19)4.4规划管理 (20)5 小结 (21)1 城市设计发展历史作为人类改造物质环境的手段,城市设计在历史上是伴随城市建设逐步发展的。

1.1 古代的城市设计19世纪以前,西方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建筑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CIVIC DESIGN),在城市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

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

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

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

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

城市设计定义及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发展

城市设计定义及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发展

城市设计定义及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发展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创造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它涵盖了城市公共空间、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城市的可用性、可持续性和人居环境的质量。

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时期,城市发展迅猛,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管理对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因此,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对城市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城市的发展效益和居住环境。

在20世纪初,德国的城市设计理论家康拉德·鲍弗著作《城市建筑奠基书》提出了“人类定居者”的概念,强调城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和舒适为重点。

他主张城市规划需要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来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此后,西方城市设计理论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之一是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设计应该以功能的需求为导向。

例如,建筑师莱·柯布西耶通过功能分区的方式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以提高各功能区的效益和互联互通。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设计理论出现了新的转变。

不再仅仅关注功能性和效益,更加重视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情感和文化需求。

人文主义理论提出了“人类环境学”概念,指出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领域,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因素。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成为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城市设计强调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均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等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还提倡民主参与的原则,以确保居民能够参与到城市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城市设计的公平性和可接受性。

多元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也被视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要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需求。

西方城市规划思潮

西方城市规划思潮

西方城市规划思潮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

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思潮不仅塑造了当今社会蔚为壮观的城市景观,而且这个空间还在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现代城市的空间规划已在不断地自我颠覆与发展完善中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趋势:它已经从过去崇尚科学理性的技术性角色,转变到今后的包含公共事务、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一个身份复杂的多重角色。

田园城市和卫星城镇理论城市规划起源于工业革命之后,因为工业化形成的规模效应及人口聚集特征,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并思考怎样进行布局自己的活动及居住空间。

19世纪末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田园城市流派”正是这样一股建筑思潮,其代表人物为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

其核心观点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霍氏称之为“田园城市”,其实质上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霍氏在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化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方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独创性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体现了一定的先驱意识。

其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卫星城镇的理论就是从“田园城市”发展而来的,其影响深远的两个典型事件。

一是巴黎郊区卫星城建设。

1912年到1920年,为解决巴黎城市困局,规划者在16公里以内的地方,建造了28座卫星城。

另一个事件是1917年,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原则,设计了大赫尔辛基方案。

沙里宁提出,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紧张。

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一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而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多中心地发展;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29.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上)

29.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上)

第一座田园城市Letchworth(1903)
二、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里程碑——田园城市(1898)
• 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于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 划师个人审美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 点的根本转移。 • 针对工业社会中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 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 • 设想了一种先驱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
─ 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
二、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里程碑——田园城市(1898)
─ 空间模式:城乡交融、城乡一体的“社会城市”
城乡磁力
空间模式
二、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里程碑——田园城市(1898)
• 城市中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 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 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
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中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说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 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文明磐涅: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城市规划
─ 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唯理秩序: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先驱探索: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空间模式:城乡交融、城乡一体的“社会城市”
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
值仍归集体所有。 •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 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 城市的人口限制为 3 万人,超过这 一规模,就需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当人口众多时,可把几个田园城 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组群, 中心城市的人口可以为58000人。

30.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下)

30.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下)

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
• 冷战的威胁 • 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 • 道德沦丧
─ 1960年代末以后西方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
• 文化与种族冲突此起彼伏
• 资源面临枯竭 • 环境恶化 • ……
─ 结果:丰富而多元的后现代(Post-Modern)主义思潮产生 ─ 科学认知领域“新三论”的产生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
五、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
─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总体特征
现代主义 形式(连接的,封闭的) 目的 设计 等级制 艺术对象,完成了的作品 距离 创造,集权,综合 大师代码 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 反形式(分离的,开放的) 游戏 机遇 无政府状态 过程,表演,偶然发生 参与 破坏,解构,对立 个人习语 不确定性 哈维,1990
四、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特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 最早体现“分区管制”的思想。 • 总体上较为成功,它有效地控制了伦敦无序蔓延的势头,并且人口规模从 1951年的 820 万减少到今天的660万。这其中虽然有一些其他因素的作用,
─ 艾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及其影响
但无疑大伦敦规划提出思想措施,是使其成为舒缓现代城市压力的典型案例
五、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两次根本转型
• 第一次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传统的象征性构图、艺术创作为主体 活动的古典城市规划运动,转变为面对现实社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学 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形成现代城市规划。
─ 代表人物一: Jacobs Jane(简〃雅各布斯)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探源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探源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探源摘要:未来的专业建设还有很多领域等待着我们深入发掘,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从不同角度继续探讨,繁荣和完善我国的城市设计理论建设。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论0 引言近代以来,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风起云涌,而且彼此影响、相互借鉴,很难决然划分出流派。

但是从近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城市设计的目标基本上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关注城市宏观构图——探索可感知的视觉艺术环境——深入精神内涵、情感要素以及社会科学目标的综合环境观念——融入现代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

在历史的发展中,新的思想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而逐渐产生和发展,出现循序渐进的势态,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并非随着时代的前进成为绝然的过去,很多早期的思想虽然经历时代已加入了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但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

关于理论的来源,戈斯林(D. Gosling)认为,城市设计理论家可以从3个来源寻找灵感:一是在自然模型(指历史上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大量传统城市形态)中体现的往昔的理想形态;二是乌托邦模型中的未来理想;三是从艺术和科学中汲取的模型中对现在的研究。

这三个来源构成了检验城市设计理论的背景。

从现实意义来讲,这三个方面的源泉在促进实践发展中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城市设计:社会秩序的重整波索欣(M. V. Posokhin)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危机是不可超越的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如今西方的乌托邦主义者想不改变资本主义发展必然伴随的社会条件,去寻找解决城市危机的技术手段,是行不通的。

这表达了从社会条件深层探讨城市表面问题的思路。

事实上,无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任何其他的社会制度下,城市都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城市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色彩。

因此,一些城市设计的构想往往不仅仅是技术的构思,而是建立在社会理想的基础上,是前卫的社会理想在物质环境上的表达,试图寻找一种人类社会的理想城市蓝图。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进展与评述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进展与评述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进展与评述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汪建0224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国古代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其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管子》,《商君书》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点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2.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字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还有一些著作如《建筑十书》和《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等。

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如居住拥堵、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疾病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种种设想。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这种思想太过于理想化有点不切实际。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新协和村”(4)傅里立叶的理想社会是以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的公社,生产与消费结合,不是家庭小生产,而是有组织的大生产。

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第三章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一)

第三章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一)

第三章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一、田园城市理论—重新认识霍华德1、“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A社会背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

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工业革命的三个阶段(蒸汽、电气、信息)与城市形态变迁大城市“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漠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在任何地方都是社会战争,都是每一个家庭处于被围困的状态。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B思想的起源:---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2、“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1)对城市症结问题的认识---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地价的飞速增涨---城市财富的分配失衡(2)田园城市的构想---用地规模:24平方公里(城市4平方公里、农业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2万人(城市3万人、农业0.2万人)---土地来源: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发展目标:示范、影响、改善社会城市—旧城不断改造,最终全面实现田园城市的目标。

社会改革的万能钥匙(THE MASTER KEY)《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年)关键:--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爱--行政办法、过分集权、侵犯既得利益、妨碍自由3、田园城市的试验(1)两座新城的试验: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韦林(Welwyn)(1919年)(2)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4、被淡化的社会改革理想1902年再版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社会改革思想的淡化。

“灵魂被抛弃、躯壳受歌颂”:一个有创见思想家的悲哀。

5、战后新城发展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新城运动”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的伦敦周围8座新城的规划构想,开场了延续20多年的“新城运动”。

(2)“社会城市”与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当一个城市人口达到3.2万人以后可以跳过乡村带另建一个新的城市,并随时间的推移,全面实现城乡结合的城市群网络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