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合集下载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第10卷第3期Vol.10,No.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9年6月Six.,2019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袁再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1938年8月23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签订了欧洲历史上最具有灾难性的文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协定;这个条约发动了第二次大战。

此条约的签订揭示了1939年8月至10月苏德关系改善的过程、苏德划分势力范围的政治交易谈判经过,以及1940年底苏德之间在处理一系列欧洲和全球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

进一步发展德苏关系,德国真正的敌人是英国,这在一方面,苏联利益与德国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在这一方面,继续加深苏德新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认为,在整个英国问题上,苏德利益是一致的。

关键词:苏德秘密协定;斯大林;苏德关系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3-132-0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一场第二次欧洲战争是否发生乃取决于斯大林的时刻签订的。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字,这一天应被看做是有重要意义的一天。

苏德互补侵犯条约是欧洲历史上,而且还不仅仅是欧洲历史上的转折点。

共产党人最初感到,条约是斯大林用来全面巩固和平的令人难以捉摸的策略,——《整理报》这样写到。

社会党人谴责它,指出它对和平事业的背叛。

昨天德国法西斯分子对苏联还在执行敌对的外交政策。

是的,在对外政策领域,昨天我们还是敌人。

但今天形势变了,我们不再是敌人。

对外关系的政治艺术不在于增加自己国家的敌人数量。

相反,这里政治艺术在于减少这些敌人数量,做到使昨天的敌人变成相互之间保持和平关系的睦邻。

历史表明,我国和德国之间的敌视和战争对我们两国不是有益,而是有害的」一、苏德秘密协定签订的缘由1、斯大林与西方的互不信任。

苏德秘密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一场第二次欧洲战争是否发生乃取决于斯大林的时刻签订的。

党希特勒于1939年3月违反慕尼黑协定进军布拉格和紧接着要求把但泽和波兰走廊并入第三帝国版图时,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协议,即使冒着战争危险也要制止希特勒的得寸进尺。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摘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二战前苏德关系的重要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苏德关系的演变进行探析,从最初的友好到最后的危机。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以及该条约对苏德关系的影响。

随着苏德关系逐渐紧张,条约最终被终结。

文章将探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德关系的意义,并总结出苏德关系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德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

【关键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关系, 背景介绍, 条约签订情况, 苏德关系演变, 条约内容分析, 条约影响, 苏德关系危机, 条约终结, 条约意义, 启示, 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署的一项重要国际条约,它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而要理解这一条约的签订背景,首先需要了解苏德关系在此之前的演变。

德国和苏联在20世纪初建国后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合作关系,但很快就陷入敌对状态。

随着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德国逐渐成为苏联的主要敌人。

而斯大林在苏联内部进行大规模政治清洗并且强化国防力量,也加剧了苏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对德国的警惕。

在这种背景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成为了双方寻求稳定和保障自身利益的重要举措。

通过深入分析苏德关系演变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义和影响。

1.2 条约签订情况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订。

此次条约意味着德国和苏联承诺相互不侵犯对方领土,同时秘密分割了东欧国家的影响区域。

该条约被视为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和猜测。

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前,苏联曾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反纳粹的联盟,但由于西方国家对苏联的犹豫和疑虑,导致谈判一直未能成功。

在此背景下,苏联转而与德国签订了这一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原本西方国家期望的反法西斯阵营的构想。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

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

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靖绥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签约背景: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

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

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

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

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

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

企图“祸水东流”。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主要内容: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浅析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浅析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1939年苏联与德国纳粹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苏联的方面来说,内在原因是苏联民族心理的作用以及其与欧洲的历史纠葛所产生的作壁上观的外交方针,再加之二战前夕苏联所面对的特殊情况逼迫苏联做出选择。

在此内外原因的一起作用下苏联决定与德国签约,而根本的原因在于为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字:苏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原因;国家利益;In 1939 the Soviet and Nazi Germany signed the Molotov-Ribbentrop pact"", from the Soviet side immanent cause real Soviet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role of the European historical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stand by watching others battle foreign policy, coupled with the Soviet Union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I the special situation forced the Soviet Union to make a choic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Germany decided together under the action of signing,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maximization.Keywords: the Soviet Union; the Soviet-German non-aggression treaty; reason; national interests;前言 (1)一、历史的延续 (1)(一) 地理环境的选择 (1)(二) 与欧洲的关系 (1)(三) 《布列斯特合约》 (2)二、现实的逼迫 (3)(一) 外交僵局 (3)(二) 苏德关系 (3)(三) 仓促的准备 (4)三、利益的驱动 (5)(一) 领土的需求 (5)(二) 出海口的诱惑 (5)(三) 对英法的报复 (5)结语 (6)致谢 (7)参考文献 (8)1939年德国法西斯战车轰轰作响,希特勒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剑指波兰。

我国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研究

我国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研究

我国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研究(1979—1998)李树房、曹胜强2013-2-7 21:59:14 来源:《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下简称条约)自1939年8月23日签订之日起,就在国际政论界、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60年来,史学界从未间断过对它的研究,似乎再没有哪项条约更能引起学者们如此长久的兴趣。

但由于意识形态、国家间关系等方面的原因,东西方国家的学者对条约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我国史学界对条约的研究呈现出“前松后紧”的特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为数不多的研究二战前夕苏联外交的论著中,论及条约者甚少,即使提及也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学术界打破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对条约的研究开始升温,并一直居高不下。

《世界史研究动态》1976年第8期发表了王斯德的《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九三九·八)》,这是国内史学界对条约所作的第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研究。

《世界历史》1979年第5期发表了李巨廉、潘人杰合写的《关于二次大战前史的若干问题》一文,在论及条约时,倡导“对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对外政策和运行”,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探索和阐述”。

《世界历史》编辑部接连发表的这两篇文章,大大推动了史学界对条约的研究。

更为重要的是,这为史学界创造了一个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氛围。

为了提高学者们对条约的研究兴趣,《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以“来稿摘登”的形式刊登了一组有关条约问题的稿件,学者们各抒己见,观点纷呈,活跃了对条约的研究。

自此,我国史学界不再回避条约,也不再照搬苏联观点,学者们围绕条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本文就最近20年来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成果,择要予以综述,以飨读者。

一、对苏联选择缔约的认识问题1939年,苏联、英国和法国及德国是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三大力量,其中任何两方的结合都会改变世界局势。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杨贤奔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试验班2009213179我国学者对条约的评价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存在着历史的评价转向。

在前期,人们受苏联中心论观点的影响,对条约一直持同情和肯定的态度,能较多的看到其中值得肯定的积极的一面。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条约的签订,粉碎了引发挑动苏德战争以期祸水东流的阴谋。

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硬的了宝贵的备战时间,进一步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第二,条约的签订,引起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矛盾。

苏德签订条约的时候正式日本和苏联在远东地区激战的时候,因而日本政府谴责德国破坏《反共产国际协定》,并中断了同德国签订军事同盟的谈判。

条约还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德日关系,作为报复日苏后来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使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后避免了苏联的两线作战。

日本在德国发动侵苏战争时,不背上配合夹击而南下在太平洋上进攻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引起的德日之间矛盾继续的结果。

所以,条约客观上引起了法西斯国家之家的矛盾和斗争但是总的来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却带来了十分复杂而严重的后果。

首先,条约的签订帮助了德国发动对波兰的袭击。

因为苏联与波兰存在漫长的接壤线,德国能够迅速地占领波兰,必须实现得到苏联的默许。

战争爆发后,苏联出兵波兰,是苏联继承了沙皇的扩张政策,与德国共同瓜分勃拉姆以达到进一步占领东欧,结果最终由德波战争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第二,使希特勒解除后顾之忧,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

得到了苏联的保证后,德军得以横扫欧洲,增强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然后有恃无恐地向苏联发动进攻。

苏联粉碎了英法了祸水东流的阴谋,把它转化成祸水西至的结果,也是不光彩的。

第三,苏兰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条约签订后,苏联出兵站定了东欧的部分地区,干了一年前和英法在慕尼黑干的一样的事情,以牺牲为代价,保全了自己的利益,买的暂时的和平、第四,使苏联外交政策上有了重大转变。

在舆论宣传上,苏联减弱了对法西斯的揭露,转而开始宣传德国的和平愿望,在德国连克东欧各国时,苏联在舆论上给予声援祝贺,在经济上提供石油。

【历史史料】我国史学界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一些学术观点

【历史史料】我国史学界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一些学术观点

【历史史料】我国史学界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一些学术观点我国史学界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认识、动机、责任、性质和后果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在《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著文就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性质和后果两方面的学术争论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一、关于条约的性质1.“革命妥协”说。

刘士田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包围,粉碎帝国主义阴谋的革命妥协”,“它与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既考虑苏联的国家利益又考虑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利益是不相违背的”(刘书田《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约比较》)。

王芝也认为这个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

2.“绥靖”说。

帅桥昌认为:“苏联与德国缔结条约是真正的祸水西引,实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绥靖政策”(帅桥昌《又一种绥靖》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12期第47页)。

沈志恩认为《苏德不不侵犯条约》“同《慕尼黑协定》的区别仅仅在于,英法牺牲了捷克和自身利益,而苏联得以强行恢复了1913年的俄罗斯帝国疆界”(沈志恩《1939~1941年苏德关系剖析》)。

孙红旗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

3.“分赃”说。

徐炽庆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桩大国之间带有分赃性质的秘密交易”(徐炽庆《从列宁的对外政策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江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陈海燕也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陈海燕《从布列斯特到莫斯科──综论战前苏德关系》)。

4.“同盟”说。

王斯德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成了事实上的同盟条约”(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九三九·八)》)。

二、关于条约的后果1.“有利”说。

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九 四 四年完 成 ” ¨ 。2
’ 有这些都表明 , 所 以希 特
勒 为首 的德 国必定 要发 动 一 场 战 争 , 战争 对 于 发 动
者来 说 已经不 可避 免 。
其次 , 正是 英 法所 推 行 的绥靖 主义 政 策 使 纳粹 德 国本 已注 定 要 发 动 的世 界 大 战 变 得 更 加 难 以避
积极 对外 扩 张 , 13 从 96年德 国进 占莱 茵非 军 事 区到 武装 干 涉西 班牙 内战 ; 13 德 国入侵 奥地 利 到 从 9 8年 慕尼 黑 阴谋肢 解捷 克斯 洛伐 克 ; 到 13 再 99年吞 并 捷 克 、 侵波 兰 … …正是 由 于希 特 勒 的 一 系 列 军事 冒 入 险及其 戏剧 般 的 巨大 成 功 , 使 得 他 敢 于将 战争 较 才 早地提 上 日程 。据霍 斯 巴赫 备 忘 录 的 记 载 ,9 7年 13 1 月 5E, 1 t希特 勒在 德 国总 理府 召开 的主 要军 政 首
脑 会议 上首 次 提 出 : 德 国的 未 来 最 终 取 决 于 解 决 “
发动预防性战争 的危险。……无论如何 , 我只是在 坚信 , 如同占领非军事区和进驻奥地利一样 , 国不 法
会 出兵 , 因而英 国也不会 干预 , 我才 决定 采取 进 攻捷 克斯洛伐克 的行动 。 [(o 既然如此 , 国敢 于将 ” ] 1) 6 P4 德 战争 很 快扩 大 到波 兰 , 不再 是 什 么惊人 之举 了 。 就
20 0 9年 5月
唐 都 学 刊
T n d o ra a g u Ju l n
Ma .2 9 y 00
第2 5卷第 3期
V 12 N . o. 5 o3
评《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与 第 二次 世 界 大 战 的关 系

试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试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试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正当欧洲上空战争乌云密布之际,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震动了欧洲和世界,尔后更是成为西方和苏联史学争论的热点问题。

纵观二战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二战爆发前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本文拟从分析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对外政策入手,就该条约及其对二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出现是与当时的欧洲政局,尤其是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的局势发展密不可分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亚洲和欧洲先后形成了两个主要战争策源地。

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挑起战端,世界已处于大战边缘。

面对法西斯的战争威胁,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1938年,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绥靖主义者在慕尼黑会议上牺牲了奥地利,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

他们满以为慕尼黑条约的签订为西方争得了“时代的和平”⒈,然而却在实际上大大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胃口,为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创造了客观上的条件。

以慕尼黑会议为分水岭,战前的苏联外交政策事实上也经历了两大阶段。

在慕尼黑会议之前,苏联奉行的是集体安全政策,并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苏联的努力未能扭转趋向战争的世界局势。

与苏联的愿望相反,作为集体安全体系主要成员国的英法两国却日益走上了绥靖主义的道路。

慕尼黑协定正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最大产物。

应该说在慕尼黑被出卖不仅是捷克斯洛伐克,苏联也同时被出卖了。

由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苏联所倡导的集团安全已成为一纸空文,苏联为集体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已在事实上宣告失败。

慕尼黑会议后,苏联的外交政策开始向保障自身安全转变。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苏共十八大总结报告中郑重宣布:“党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是:1、今后还要执行维护和平和加强同所有国家的事务联系的政策;2、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⒉该报告清楚地向全世界表明了苏联外交政策的新方针。

如何正确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如何正确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炸毁了慕尼黑阵线”,粉碎了西方国家企图勾结德国,“祸水东引”的美梦。毛泽东同志指出:“英、美、法的计划是失去德国进攻苏联,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让苏、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它们再出来收拾残局。这种阴谋,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击破了。“但是,苏联与德国签订条约之后,不再揭露当时的主要敌人——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的罪行。德国侵占波兰之后,苏联反而去和德国发表共同声明,说什么”然如苏、德两国政府之努力依然无效,则继续战争之责任自当由英法负责“。这样,苏联就疏远了自己可靠的同盟者,束缚了自己支援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手脚,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危险的敌人。
1939年8月,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破裂以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英、法苏联合抗德的可能性化为乌有。战前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之所以没有形成,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政府应负有主要责任,苏联外交政策上的失误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苏联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近代最重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要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
件来作抽象的肯定或否定。在肯定它的历史作用时,也不应否定它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共统一战线,有助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避免两线作战的目的。德、日在1936年11月25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秘密附件中曾规定,缔约一方与苏联发生冲突时,缔约另一方不得采取足以减轻苏联负担的措施。现在,正当日本和苏联在诺门罕进行激战的时候,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就等于告诉日本,德国已“背叛”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原则,它不会配合日本在西线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为此,日本政府向德国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中断了和德国关于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1939年9月15日,日本还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停战协定,以后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欧洲力量对比立即发生了有助于纳粹德国的变化,希特勒在进攻英、法时不用担心东线的苏联,至少是暂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不安的世界,显示着几年后世界的惊天动地。

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日本国家的躁动不安,蠢蠢欲动的纳粹德国、希特勒政府更是一步步按着侵略计划马不停蹄的进行着。

当时间走到1939年,欧洲大陆上空的阴霾更是显示着这一年的与众不同,而这时的苏联和苏联领导人们更是跳动着一颗忧虑不安的心。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慕尼黑协定》签订,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军事、政治谈判的毫无结果,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的“诺门坎事件”等这些事件无不都在说明着苏联所处的不利不安形势。

最终在1939年8月23日晚苏联、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条约的签订可谓震惊了世界,人们也对它褒贬不一、看法各异。

每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当有利的一面大于不利的一面,那这件事就是有利的,反之这是不利的。

就苏联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但在我看来则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在极端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进行的。

当时,苏联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局面。

在西方,由于张伯伦绥靖主义的姑息和纵容,妄图把希特勒这股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于1938年7月发动张鼓峰事件攻苏受挫后,又于1939年5月在诺门坎地区向苏联发动新的进攻。

德、日两国法西斯正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却已走入死胡同,苏联面临着遭受日德法西斯东、西两面夹击而又孤立无援的危险处境。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为了保卫自身的安全,作出了重大的外交抉择,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其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挑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

三十年代,整个世界面临法西斯的严重威胁,德、意、日法西斯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最危险的敌人。

它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

要制止法西斯侵略,避免世界大战,唯一正确的途径只能是苏联和英、法等国家联合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1. 引言1.1 引言在20世纪的欧洲,苏德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事件,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讨论。

本文将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背景和影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苏德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

通过分析条约的签署过程和内容,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当时双方的立场和动机。

苏德关系在条约签订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双方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苏德双方的利益冲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关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苏德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政治上引起了震动,也对各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我们要如何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最终的破裂是怎么发生的?是因为双方的矛盾加深,还是外部力量的干预?苏德关系的破裂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战前苏德关系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破裂。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影响了苏德关系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苏德关系的复杂性。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和观点。

【2000字】。

2. 正文2.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于1939年8月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被视为二战前的欧洲外交中的关键事件之一,对后来的欧洲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双方承诺不会相互侵犯对方的领土,保持友好关系,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相互协调等。

条约的签订被视为苏联试图避免与德国同时开战的一种手段,也被认为是对盟国的一种错误信号。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和震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希望能帮到大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1.“有利”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李安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再研究》)。

2.“利大于弊”说。

“我们既要看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积极作用,又要如实地分析客观存它的消极后果。

但是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世界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4期)。

3.“弊大于利”说。

条约弊大于利、过大于功,尽管条约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它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如“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共产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薛龙根《过大于功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

4.“不利”说。

条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

“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九三九·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性质1.“革命妥协”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包围,粉碎帝国主义阴谋的革命妥协”,“它与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既考虑苏联的国家利益又考虑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利益是不相违背的”(刘士田《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约比较》)。

最新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东方战线”问题的研究

最新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东方战线”问题的研究

关于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东方战线”问题的研究1.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基本肯定苏联的缔约行动。

王芝在《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和意义》一文中认为,苏联签约“是斯大林的英明决策,是苏联外交路线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

它打乱了绥靖主义者和一切反苏势力的战略部署,粉碎了帝国主义早就期望建立反苏神圣同盟的阴谋;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在东方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加剧了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很大支持;从国际斗争的总结算看,“对苏联人民以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

姚昆遗:《1939年苏英法三国莫斯科军事谈判浅析》,《国际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

还有的同志在分析了战争前夕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外交格局后指出,苏联在“与英法结盟无望,战争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为防止西方祸水东引的阴谋得逞而与德国缔约”是“历史的必然”。

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唯一现实的正确选择”。

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也不否认苏德条约的某些消极作用。

第二种观点全盘否定苏联的缔约行动。

他们认为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缔约背离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和扩张主义野心的反映。

在实践中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波兰再次被瓜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极大混乱”,等等。

(注:师桥昌:《又一种绥靖政策》,《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苏联缔约得小失大、弊大于利。

王斯德认为,在当时具体的国际形势下,为了保障苏联的安全,自有它不得不签约的理由,但过早订约效果并不良好,消极作用很大。

从国际阶级斗争全局及事态发展整个过程看,“此时此刻签订条约,苏联虽有所得,但得小失大,得不偿失,真正获利最多的则是希特勒德国。

”从外交策略看,“这也不是最好办法和最好出路”。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名词解释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名词解释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名词解释战后,世界上不同国家共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从而确保战后的稳定性,其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被认为是欧洲和平稳定的有力基石。

在这里,我们将深入探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各个条款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构成这一重要文书与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石。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由苏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国共和国于1990年签订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条约。

该条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双方不再以军事手段相互侵略,消除两国之间的军事地区差异,并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条约第一条宣布了苏德双方的道义义务,要求双方以“友好、尊重和对等”的原则行事,并尊重彼此的主权。

同时,双方还应当避免引起对方不利的言辞和行为。

条约第二条指定了双方应该执行的行动,即,双方必须共同履行各项约定,遵守国际公约的规定和现行的国际关系,双方也不得采取任何可能损害两国友好关系的行动。

同时,双方还应尊重彼此国家和领土的独立和完整,以及彼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条约第三条涵盖了双方保持一贯和平稳定的内部和外交政策。

双方要履行遵守和谐关系和友好关系的义务,以支持和强化现有国际制度,以及双方应当接受和保障全球互惠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国际会议和其他有效机构和途径解决争端的义务。

条约第四条涵盖了双方关于军事活动的义务,要求双方不得以任何方式动用武力或挑起军事行动,也不得在任何地区进行威胁动武或武力行动。

双方也要尊重彼此领土和海域的完整,保证不越过相互认可的领土和海域边界,并且不得建立任何威胁对方的军事基地或其他军事设施。

条约第五条涉及双方保持和平关系的义务。

双方要履行义务,发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的言论,尊重并遵守国际法和相关国际约定的义务。

同时,双方也必须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责任,以及保障不发生军事冲突的义务。

最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双方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基本原则,从而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发展和维护,其意义不可低估。

双方以“友好、尊重和对等”的原则行事,尊重彼此国家和领土的独立、不动用武力和武力威胁他国,发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的言论等,是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石。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指1939年苏德两国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在当时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因在于二战前苏德关系的背景非常复杂。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其他国际因素紧密相关。

首先,国际形势对于苏德关系非常重要。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日趋复杂。

大萧条使得各国之间关系更加紧张,而英法等国则着眼于防范德国,因此出现了联合阵线来遏制德国。

而苏联则期望通过与德国建立友好关系,以保卫自己的国家安全。

因此,苏联在1934年加入万国联盟,但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苏联转而与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建立关系。

其次,德国是苏联最为关注的对象。

在这之前,苏联一直期望能够与德国建立友好关系,然而随着希特勒上台并逐渐展现出他的侵略性,苏联发现与德国的关系越来越恶劣。

1936年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后,德国公开支持意大利进行侵略,这对苏联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因此,苏联对于德国的崛起开始感到忧虑。

最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也受到了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

1939年,德国和英法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德国也意识到自己的外交孤立,因此他们也开始考虑与苏联建立关系。

同年8月,德国与苏联密谋分割波兰,使得苏联对于与德国建立合作关系抱有更大希望。

综合来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受到了诸多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条约成为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事件。

尽管有人认为苏联与德国的合作关系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背叛,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条互不侵犯条约不可避免地成为以默许对方的侵略为代价的维持地区和平的一种方式。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议,是指1939年8月23日由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夫签署的一项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为苏联与纳粹德国建立了一种形式上的和平相处关系,标志着苏联与德国在战前实质上达成了一种妥协。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是对纳粹德国与苏联之间纠缠已久的领土纠纷的一种解决方式。

条约规定,苏联与德国互不侵犯对方领土,尤其是德国所宣称的波兰领土,为纳粹德国的东征提供了安全的背景。

这种妥协事实上推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给予了希特勒一个东向扩张的空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暗藏着对波兰的背叛。

根据条约的秘密议定书,苏联和德国将波兰划分为各自的势力范围,意味着两国将共同侵略波兰并将它分割。

在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也乘机于9月17日出兵进攻波兰的东部。

这样的背叛让波兰完全被两个侵略国家摧毁。

苏德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这一步有很多原因。

苏联一直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联盟来对抗纳粹德国。

在西方国家不愿与苏联合作的情况下,苏联被迫同纳粹德国达成妥协。

纳粹德国的扩张给苏联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苏联希望通过与德国达成互不侵犯条约来争取时间,以准备面对可能的战争。

苏联也试图通过与纳粹德国接触来边缘化西方国家,并试图在未来战争中获得某种利益。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给予了纳粹德国一个东向扩张的机会,使其在西方采取军事行动之前,可以安全地专注于东方的战略目标。

这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创造了环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其后的东方友好条约(1940年)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获得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间,从而得以进行国内改革、强化自己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是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一次利益上的妥协。

虽然这种妥协给了纳粹德国一个东向扩张的机会,但也为苏联赢得了不可忽视的时间与资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一妥协也暴露了苏联与德国的独裁统治之间存在的某种共通之处,以及两国都不可靠的本质,在战争爆发后,两国再度成为敌人。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杨贤奔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试验班2009213179我国学者对条约的评价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存在着历史的评价转向。

在前期,人们受苏联中心论观点的影响,对条约一直持同情和肯定的态度,能较多的看到其中值得肯定的积极的一面。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条约的签订,粉碎了引发挑动苏德战争以期祸水东流的阴谋。

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硬的了宝贵的备战时间,进一步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第二,条约的签订,引起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矛盾。

苏德签订条约的时候正式日本和苏联在远东地区激战的时候,因而日本政府谴责德国破坏《反共产国际协定》,并中断了同德国签订军事同盟的谈判。

条约还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德日关系,作为报复日苏后来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使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后避免了苏联的两线作战。

日本在德国发动侵苏战争时,不背上配合夹击而南下在太平洋上进攻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引起的德日之间矛盾继续的结果。

所以,条约客观上引起了法西斯国家之家的矛盾和斗争但是总的来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却带来了十分复杂而严重的后果。

首先,条约的签订帮助了德国发动对波兰的袭击。

因为苏联与波兰存在漫长的接壤线,德国能够迅速地占领波兰,必须实现得到苏联的默许。

战争爆发后,苏联出兵波兰,是苏联继承了沙皇的扩张政策,与德国共同瓜分勃拉姆以达到进一步占领东欧,结果最终由德波战争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第二,使希特勒解除后顾之忧,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

得到了苏联的保证后,德军得以横扫欧洲,增强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然后有恃无恐地向苏联发动进攻。

苏联粉碎了英法了祸水东流的阴谋,把它转化成祸水西至的结果,也是不光彩的。

第三,苏兰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条约签订后,苏联出兵站定了东欧的部分地区,干了一年前和英法在慕尼黑干的一样的事情,以牺牲为代价,保全了自己的利益,买的暂时的和平、第四,使苏联外交政策上有了重大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摘要:关于二战爆发前夕前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是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长期以来史学界众说风云、见仁见智,至今仍无定论。

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

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关键词:苏联;德国;《苏德互不侵犯条》1939年夏季的欧洲黑云压城,战争已迫在眉睫。

苏联面对的形势既十分险恶又非常复杂。

在西方,希特勒极力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实行法西斯化和进行战争准备,尤其是充分利用西方大国的绥靖主义政策大搞军事冒险,积极对外扩张吞并捷克、入侵波兰;德意两个法西斯强盗国已结成了钢铁同盟。

据霍斯巴赫备忘录的记载,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召开的主要军政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德国的未来最终取决于解决空间之需。

而这种解决很自然地只能在一代至三代人的时期内谋求。

”在东方,日本“北进”的呼声甚嚣尘上,接连挑起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苏联面临东西方法西斯联合进攻的危险。

与此同时,英德之间在进行着秘密的接触谈判,德意日三国也在进行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苏联与英法的结盟谈判又陷入僵局。

在这种凶险复杂的形势之下,苏联为了自身安全,断然与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双方代表在庆贺条约签订时,斯大林举杯为希特勒祝酒说:“我知道德意志民族多么爱他们的元首,因此我要为他的健康干一杯。

”当苏联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消息告知在莫斯科谈判的英法代表团时,他们都惊得目瞪口呆。

当时的苏联和德国敌对,这是世人皆知的。

自从希特勒上台后,他不仅赤裸裸地对苏联制度进行恶毒攻击,而且从不掩饰对苏联国家的侵略野心,两国之间互为仇敌,势不两立。

而苏联政府在此之前的30年代一直推行集体安全政策,联合各国反法西斯力量,以制止法西斯思潮的蔓延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扩大。

出于对欧洲和自身安全的考虑,苏联在国际舞台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建立欧洲安全体系,其中比较大的行动有:1933年2月在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对“侵略”国赋以明确定义的宣言草案,以限制法西斯的侵略行动;1936年—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给西班牙共和国军队以道义、外交、物资上的援助;慕尼黑危机期间,一再申明,只要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抵抗法西斯,苏联政府将提供援助;1939年英法苏莫斯科谈判等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苏联政府的外交政策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有过去的反法西斯立场转为同法西斯德国握手言和。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慕尼黑会议后双方的战略考虑中寻找。

慕尼黑会议之后,希特勒即把发动欧战提上了日程。

1939年3月灭亡捷克之后如何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得以集中全力用兵西线已成为他关键性的战略目标。

这里的逻辑是很清楚的:只要希特勒下决心西进与英法摊牌,他就必须不惜代价与苏联和解。

从苏联方面看,1939年春斯大林在联共十八大宣布了首先确保苏联自身安全的政策原则,这个政策原则意味着要是难以建立一个可靠的反法西斯大联盟,就考虑同德国达成妥协。

正是这些基本的战略考虑和欧洲局势的变化,决定了苏德谈判的结局。

如何评价苏联与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即苏联签订的这个条约是功还是过?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条约涉及苏德两国的利益,而且涉及整个欧洲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对卫国战争前苏联对外政策的估价。

因此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全盘肯定,认为这是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外交的英明决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善于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的典范。

苏联的官方史书对此也是极力肯定。

有人则针锋相对,认为这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和扩张主义野心的暴露,是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的典型。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结论?关键在于缺少了一个客观公允的标准。

我以为,这个标准首先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全局。

因为1939年夏季,世界已到了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和平不仅是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人民的最大利益。

其次,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大局。

因为30年代中期以来,法西斯主义已成为威胁包括苏联人民在内的全人类进步与生命的最凶恶敌人。

再其次,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苏联自身的安全,因为此时的国家安全已成为苏联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

依据上述标准,首先我们看到,苏德双方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和动机截然不同。

苏联是为了自身安全,避免战火首先殃及自身,是为了和平。

德国则是为了侵略扩张,为了在发动战争时使自己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纯属战争需要。

其次该看到,这个条约产生的作用和后果既异常严重,又十分复杂。

有功有过,有利有弊。

条约有利于苏联的方面表现为:其一,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暂时避免了纳粹德国的侵略,在即将燃起的欧洲战火中置身事外,又暂时摆脱了德、日法西斯夹击的不利局面,解除了两面受敌的危险。

使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暂时和平,保障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常进行,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二,这一条约的签订,沉重打击了英法绥靖政策,彻底粉碎了祸水东引的阴谋。

30年代中期以来,整个世界都面临着法西斯主义的严重威胁,法西斯成为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法西斯国家与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要制止侵略,避免世界大战,唯一的办法就是苏联和英法等国联合起来,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联作出了种种努力,英法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卖力地推行绥靖政策,并企图挑动德国进攻苏联。

这个条约的签订,决定了绥靖政策的推行者损人害己,自食其果。

条约签订后仅仅几天,战争就在德国和英法之间爆发了。

其三,苏德条约的缔结打乱了绥靖主义者和一切反苏势力的战略部署,粉碎了英法帝国主义早在十月革命胜利的那天起就期望建立反苏神圣同盟的阴谋,使苏联摆脱了外交孤立的局面,在政治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从全局看,苏德条约也是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其四,这一条约的签订,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北进企图。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时,日军正在诺门坎与苏军激战。

条约签订之后,日本朝野大哗,认为这是德国对日本的背叛,日本政府不仅向德国提出了强烈抗议,而且中断了与德国的结盟谈判。

这个条约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北进的侵苏野心,此后,日本南进的呼声逐渐占了上风。

但是,苏联与德国签订的这个条约也产生了严重的恶果,具有巨大的消极影响。

首先,这个条约束缚了苏联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展,客观上有利于法西斯侵略者。

条约签订后,苏联为了维持与德国的和平关系,放弃了法西斯是世界人民共同敌人的政治主张,不再提法西斯是发动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转而斥责英法是战争贩子,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人民中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同时,苏联向德国输出了大批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在客观上帮助德国冲破了英法的海上封锁。

其次,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欧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国法西斯的重大变化,大大提高和加强了德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

不仅如此,它还解除了德国西进的后顾之忧,断送了和平的最后机会。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仅仅一周多时间,德国出兵波兰,二战就全面爆发了。

如果说在纳粹德国积极备战,但羽翼未丰之时,英法能改弦易辙,放弃绥靖政策,它的军事冒险侵略行为还是完全可以制止的话,那么,当希特勒带领德国一路有惊无险直到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而与此同时英法的绥靖政策登峰造极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真正形成之时,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尽管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无直接关系,但诚如许多史学家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所持的批评否定态度那样,它的签订毕竟过早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为什么说二战是一场提前爆发的世界大战呢?首先,根据纽伦堡公之于世的“霍尔巴赫备忘录”关材料,希特勒原来预计要到1943年至1945年才能准备好战争,采取行动,但事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39年9月就正式爆发了。

如果说是英法的绥靖政策促使德国侵略战争“胚胎”速成长的话,那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则直接促成了这场战争的“早产”,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发生这一点上,后者表现得更为直接、显著。

再次,这个条约的签订,宣告了英法苏三国莫斯科谈判的失败,推迟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德国达到了分而击之的目的。

正因为这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轻取波兰,顺利攻灭法国,又提前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死难2700万人,这是多么巨大的生命代价!最后还应指出,苏联与德国签订这个条约,在理论上背离了列宁对外政策的原则,在实践上是一场带有大国分赃性质的秘密交易,在策略上有利于最危险的敌人,打击了可以争取和联合的中间力量。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有一个秘密的附加议定书,在其中苏联竟然与德国在东欧划分势力范围,苏联对此一直秘而不宣,避而不谈。

战后西方国家从掳获的德国档案中,公布了其内容,这大大败坏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望。

由上述分析可见,苏联签订这一条约,从主观上是为了自身安全,与德国的动机截然不同。

从客观的作用和后果讲,是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有功有过,但功不抵过。

它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法西斯德国,却不利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大局。

参考文献:张海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何未能推迟和制止;[法]罗塞尔.外交史;亨利米歇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苏联社会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九卷下册;华岗:《苏联外交史》;李巨廉, 王斯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集;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国首要战犯判决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