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温里剂 (2)
6.第六章温里剂解析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寒从中生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注意事项: 1. 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 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 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 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 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 须慎用,以免伤阴或动血。 3. 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 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 之品或热药凉服或小量频服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
四肢不温 腹痛 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抽搐(慢惊)
中 焦 虚 寒
失运(升降)
失化(土不荣木)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沬
胸痛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与方解
君
温补 中气 祛健 寒脾
干姜
人参
温中祛寒
益气健脾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臣 佐 使
白术 甘草
健脾、燥湿 益气补中、调药
临证加减: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重。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 痛均禁用。 *服药后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加剧, 应卧床休息半小时。
第二节 回阳救逆
阳衰 病位:心肾 特征:四逆+神衰欲寐、脉微
温里回阳:附子、干姜 益气补虚:人参、甘草
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第六章-温里剂
峻温心肾 回阳救逆
回阳 温中祛寒
益气补中 解毒 缓和姜、附之辛烈
四逆汤
配伍特点 心脾肾兼顾以峻温心肾为主 温阳与补气结合而使先后天互生
四逆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 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 细为辨证要点。
四逆汤
使用注意
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 用。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剂学
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温里剂
1、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 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温里剂。
温里剂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温里剂
2、适应病证 里寒证
里寒证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 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温里剂
里寒证的病机与治法
寒在经脉
里 寒 证
寒在脏腑
温经散寒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中焦虚寒 肝经虚寒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温里剂
3、分类
温中祛寒 --中焦虚寒证 回阳救逆 --阳气衰微的危重病证 温经散寒 --寒邪凝滞经脉所致诸证
温里剂
4、使用注意
小建中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 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临床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 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小建中汤
使用注意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 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小建中汤
第 六 章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1)温中袪寒剂理中丸:趣味记忆:(人草术干)寓意:(人炒猪肝)组成: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功用:温中袪寒,补气健脾主治:①脾胃虚寒证②阳虚失血证③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附方:附子理中丸:组成:附子,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功用:温阳袪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桂枝人参汤:组成: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小建中汤(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趣味记忆:(大芍姜枝草糖)寓意:(大勺姜汁草糖)组成:大枣,芍药,生姜,桂枝,甘草,饴糖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附方: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大枣,芍药,生姜,桂枝,甘草,饴糖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当归建中汤:组成:当归,大枣,芍药,生姜,桂心,甘草,饴糖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大建中汤:组成:蜀椒,干姜,人参,饴糖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2)回阳救逆剂四逆汤:趣味记忆:(附子草姜)寓意:(父子吵缰)组成:附子15g,甘草6g,干姜6g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附方:参附汤:组成:人参,附子功用:益气回阳固脱主治:阳气暴脱证通脉四逆汤:组成:附子20g,甘草6g,干姜(9-12g)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若“吐已不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厥者”加猪胆汁半合(5ml),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组成:附子,甘草,干姜,人参功用:回阳救逆,益气固托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症仍在者)白通汤:组成:葱白,干姜,附子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回阳救急汤:组成:熟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白术,肉桂,陈皮,五味子,茯苓,制半夏功用:回阳固脱,益气生脉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至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3)温经散寒剂当归四逆汤:趣味记忆:(通大桂甘,当药细辛)寓意:(捅大桂柑,当要细心)组成:通草,大枣,桂枝,甘草,当归,芍药,细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阳和汤:趣味记忆:(甘麻芥炭鹿肉熟)寓意:(干妈借炭鹿肉熟)组成:甘草,麻黄,白芥子,炮姜炭,鹿角胶,肉桂,熟地黄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六章,温里剂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先煮四味,内桂。温服一升,日再夜 一服。
4,加减法: 腹痛重,加——良姜,肉桂,木香。 反胃呕吐,减白术,加——生姜,半夏。 下利甚,白术土炒,加——补骨脂,肉豆蔻,山
君:当归——温补肝血,温通血脉
桂枝——温阳散寒,温通经脉
臣:芍药——补血和营
细辛——温经散寒
佐:通草——通利血脉
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养血
使:炙甘草——和药。
[重点,难点]
1,病机:肝血不足,血虚寒凝于经脉,血脉 不利,四肢失养。
2,辨证要点:本方为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舌淡。 3,配伍特点: 温阳与散寒并用, 养血与通脉兼施, 温而不燥, 补而不滞。
小儿慢惊。
[方解] 君:干姜——温中散寒 臣:人参——补气健脾 佐:白术——益气健脾燥湿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止痛,和药。
[重点,难点]
1,病机:中焦虚寒,阳虚气弱,脾胃运化, 受纳,升降失常。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 的基础方。
吐利冷痛。脘腹冷痛,自利不渴,食少肢 冷,脉沉细。
[方解] 君: 吴茱萸——温中降逆 臣: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 人参——补脾气 使: 大枣——调和脾胃,和药
[重点,难点]
1,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主证是呕 吐。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 上逆证的常用方。
呕吐,干呕,吐涎沫,四肢不温,舌淡苔 白滑,脉细迟。
原书加减
352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 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温里剂 2
阳和汤
病因病机分析
寒(内寒、外寒)
病 虚(阳虚、血虚) 因
滞(湿滞、血滞)
阳寒 虚凝 血痰 亏滞
阳和汤
方解
熟地
君 鹿胶
温补阴血
散温 寒阳 通补 滞血
炮姜
臣
温助阳气
肉桂 →温通血脉
佐 白芥子 化痰除湿
麻黄 宣通毛窍
使 生甘草
--筋骨
补
温 --血脉
通
--肌肉
--腠理
阳和汤
配伍特点 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宣发不伤正,温阳而不亢
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 出血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 唾涎沫 +益智仁、山药
理中丸
加减变化
• 抽搐 +全蝎、僵蚕 • 胸痛 +桂枝、丹参、附子 • 寒热错杂
吐酸苦水、苔黄: +黄莲、茯苓(连理汤)
• 白带清稀 +山药、芡实、鹿角霜 • 胃脘冷痛:合良附丸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错正误确, 再你想真一棒想!!
药物组成中不含有干姜的方剂是 :
A.四逆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回阳救急汤 E. 半夏泻心汤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错正误确, 再你想真一棒想!!
当归四逆汤中通草的作用是 :
A.通经脉,畅血行 B.利水渗湿 C.活血利水 D.散寒通络 E. 清热利水
君 吴茱萸
臣 人参
生姜 佐 使
大枣
温胃暖肝 行气止痛 降逆止呕
益气健脾
温胃祛寒 降逆止呕 宣散水气
益气健脾 吴茱萸汤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
第六章 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理中丸《伤寒论》[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0g)[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
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
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
君臣相配,温中健脾。
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
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
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
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上中大方剂学课件第6章 温里剂
四、应用: 1、 辨证要点:腹痛喜温喜按,心悸,发热,
面色无华,舌淡红,脉沉弱或虚弦。 2、本方属“甘温除热”之剂,对病后、产后发 热、久病虚热见四肢倦怠,面色苍白,心慌 气短属气血阴阳失调者,均可使用。 3、现代用于胃十二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再 障贫血,肝炎。 4、注意:阴虚火旺、呕家、吐蛔、中满均不可 使用。
使药效持久。
讨论:为什么治疗阴盛阳衰之证,附子与
干姜相配呢?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 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制附 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煎,只用汤剂,不
入散剂,用量在10~12克之间。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苔白,脉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兼症:心悸、咽干、面色无华、手足心热。
三、方解:
1、作用:①温中补虚 ②缓急止痛
③舒肝 ④平调阴阳
2、配伍:
饴糖:甘温、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辛甘化阳 平
桂枝:辛甘温、助饴温中散寒
调
白芍:酸寒、养血柔肝缓急
阴
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合饴糖)酸甘化阴 阳
大枣 生姜
调和助补
说明 1 、为什么不以干姜为主治疗虚劳证?
阴盛格阳
白通汤
四逆汤去甘 通阳破阴 草,加葱白
戴阳证
白通加猪胆 加猪胆汁 通阳益阴(引 阴盛格阳
汁汤
阳入阴)
第二节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一、组成: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用量加当归、细辛、
通草而成。
二、主治:血虚寒厥证(肝血不足,寒邪客于经 脉)
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 欲绝。
第六章 温里剂 答案
第六章温里剂答案一、填空题1.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2.温中祛寒补气健脾3.芍药4.生姜人参大枣5.心肾阳虚寒厥6.当归细辛通草7.麻黄炮姜炭8.中焦虚寒9.1:210.阳和汤11. 熟地黄二、选择题(一)A1型题1.B。
答案分析: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作用,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的常用方。
2.B。
答案分析:吴茱萸汤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组成。
3.B。
答案分析:吴茱萸汤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组成。
方中吴茱萸、生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人参、大枣补益中虚。
其功用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4.D。
答案分析:吴茱萸汤与理中丸的相同药物是人参。
5.E。
答案分析:理中丸主治中焦脾胃虚寒证,其脉象多为沉细或沉迟无力,非弦数脉。
6.C。
答案分析:所述症状均是脾胃虚寒、运化升降失常的表现,故用理中丸治疗。
7.B。
答案分析: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证,干姜为方中君药。
8.B。
答案分析: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四君子汤由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组成。
两方均含有人参、白术、炙甘草。
9.B。
答案分析: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同时又可以调和阴阳,柔肝理脾10.B。
答案分析: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2。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
11.A。
答案分析: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小建中汤由桂枝、芍药、饴糖、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当归四逆汤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当归、细辛、通草组成。
三方中均含有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12.B。
答案分析:饴糖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作用,是小建中汤的君药。
13.A。
答案分析:四逆汤具有回阳救逆作用,是治疗心肾阳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剂14.A。
答案分析: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附子与干姜配伍有显著的回阳救逆作用。
主治证的病机应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15.B。
答案分析:所述症状均是心肾阳衰、阴寒内盛的表现,治疗急当回阳救逆,应选用四逆汤。
最新温里剂2课件PPT
方解
干姜:温中散寒
——君
人参:补气健脾
——臣
白术:燥湿健脾 ——佐
炙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四肢不温,腹 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纳差, 舌淡苔白,脉沉细。为温中祛寒 的基础方、代表方。
2、随证加减: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汤、桂附 理中汤)
• 2.有针对性进行体格检查:应重点评估如 下体征,包括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 征、肺部啰音、浆膜腔积液、肝脏肿大及 水肿等。
• 颈外静脉怒张的顶点到胸骨角的垂直距离 加上5 cm为颈静脉压力值,>8 cm时提示容 量超负荷(敏感性70%,特异性79%)。引起 颈静脉压力升高的其他非容量原因包括心
• 容量管理是急、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关键环 节之一。完整的容量管理流程为:(1)准确 评估容量状态。(2)确定容量管理目标。(3) 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4)制定个体化的容 量管理方案。
容量状态评估
• 容量状态评估是容量管理的基础。心衰病 因复杂,患者的疾病状态、体质、合并症 不同,增加了容量评估的复杂性。应多维 度、多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判断总体容量 状态,分为容量正常、容量超负荷、容量 不足三种情况;其次判断容量分布,是以 肺循环淤血为主还是体循环淤血为主;最 后分析血容量增加的组分,即红细胞和血 浆容量各占比重。
•
一、容量状态评估流程
• 评估容量状态及容量分布分3步 • 第1步,根据症状、体征初步判断容量状态。
1.详细采集临床症状:典型心衰淤血症状 包括左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肺淤血症状[劳力 状态下呼吸困难(敏感性66%,特异性53%)、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平卧后干咳、静息 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敏感性66%,特异性 47%)等]和右心功能不全导致的体循环淤血 症状(水肿、腹胀、纳差等消化道症状)。存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3 温经散寒:用于寒凝经脉证。
四、使用注意
1 辨 辨清病位、真假;
2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3 拒药处理 拒药处理:热药冷服或反佐配伍。
第一节
阳虚失温
中 焦 虚 寒
温中祛寒
一、适用证:中焦虚寒证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二、现代药理研究
温中祛寒方能促进和加强胃肠道 的消化吸收功能,间接地补充热量, 人体机能不足的状况,可适应于人 体功能减弱,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减 弱,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能量代谢 降低,热量不足的病证。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神衰欲寐
黄芪建中汤
•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病症并治第六》,条文 很简洁:“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 中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大枣, 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现代医家 多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 大部切除后倾倒综合征,胃轻瘫综合征,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心绞痛,再生障碍性贫血,带下,崩漏, 过敏性鼻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属于中焦虚寒病机者。
吴茱萸汤
《伤寒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 常用方。
吴茱萸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水湿停聚 脾不升清 舌、脉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6温里剂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神衰欲寐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
寒凝气滞
下利清谷
升降失常 呕吐,腹中冷痛
舌、脉
舌淡苔白,脉微细
阳虚外感---误汗----大汗淋漓—亡阳
四逆汤--功效与方义分析
君 回 阳 救 逆 佐 甘草 臣 干姜
助阳通脉
附子
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汤
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 脾不升清:腹泻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理中丸--加减变化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 :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吴茱萸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寒凝气滞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脾不升清 舌、脉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吴茱萸汤--功效与方义分析
君 温降 肝逆 暖止 胃呕 臣 吴茱萸 生姜 温胃暖肝 降逆止呕兼舒肝 温胃祛寒 降逆止呕兼散水气
3、厥阴肝经寒证的主方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注意事项: 少阴阳虚寒厥者,本方不宜使用。 治疗冻疮已溃者,应减桂枝、细辛的用量, 以免加速溃烂。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虽均治寒厥证,但四逆汤由 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具回阳救逆之功,主 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厥逆证,肢冷严重, 冷过肘膝,并见全身虚寒现象,神衰欲寐,脉沉 微细,属寒厥重证。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木通、 大枣、炙甘草组成,具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主治营血亏虚,寒凝经脉,血脉不畅所致的厥逆 证,病在经脉,而不在内脏,其厥逆程度较四逆 汤为轻,属寒厥轻证。
中医方剂学第6章温里剂
精选ppt
31
4.附方:
小建中汤
a.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增强补气建中
之力,现代用于治疗虚寒性的溃疡病、慢
性腹膜炎、神经衰弱等。亦治表虚自汗。
b.当归建中汤:加当归,增强补血活血止痛 之功,用于妇女产后身体衰弱,腹痛不 止,或小腹拘急痛牵涉及腰背,不能饮 食者,可于一月内服4、5剂,令人强壮
精选ppt
精选ppt
50
四逆汤
主治
病证: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心 阳衰失温:四肢厥冷、恶寒蜷卧
肾心阳衰微,神失所养:神衰欲寐
阳肾虚及脾,火不生土:下利清谷 衰寒凝气滞,升降失常:呕吐,腹中冷痛 厥证舌、脉 :舌淡苔白, 脉微细
精选ppt
51
四逆汤
功用
回阳救逆
精选ppt
52
方解
四逆汤
君药:生附子:温壮元阳, 回阳救逆。
精选ppt
69
当归四逆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舌淡苔白为证 治要点。
精选ppt
70
当归四逆汤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痹症 胃脘痛: 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枸杞
精选ppt
71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暗
•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
自愈。
精选ppt
28
小建中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 脉细弦为证治要点。
精选ppt
29
加减变化
小建中汤
中焦寒重:加干姜; 气滞:加木香; 便溏:加白术; 气虚: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方剂学·温里剂》
第六章 温里剂1、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2、适应病证:里寒证3、寒的来源:4、温经散寒寒在脏腑温中祛寒心肾阳虚回阳救逆5、使用注意:⑴多配伍补气药物。
⑵辨别寒热之真假。
⑶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亦应慎用。
⑷服药入口即吐者,运用反佐法(服法或配伍反佐药)⑸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变通。
第一节 温中祛寒理 中 丸 Ⅰ类 《伤寒论》失温中阳不足 ③纳减,吐,利 ④出血;流涎土不荣木 ⑤慢惊风 治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君:干姜:温中祛寒 人参为君药?臣:人参:益气健脾佐:白术:健脾、燥湿 兼顾调理脏腑功能使:甘草(与诸药等量):缓急止痛;健脾;调药配伍特点:温、补、燥三法并用,重在调理脏腑功能辩证要点: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1、呕吐,加生姜、半夏;或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2、虚寒甚,加附子、肉桂(桂附理中汤)3、胸痹,加枳实、桂枝、薤白4、痛甚,加丁香、吴茱萸(丁萸理中汤)使用注意: 1、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2、汤剂或丸剂的选择,根据病情轻重而定病案:胡希恕医案,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5年,西医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日来常饿时加重,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食,大便溏,日行2次,下肢酸软,无恶心吞酸,先与附子理中汤治疗,无效,现汗出恶风,脉缓。
“恶寒”不一定是表证《中医诊断学》:畏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恶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古代医家恶寒与畏寒不分:《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 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 现代文献研究:“恶寒”一症的诊断价值,不仅在于明确表证之有无;若无表证,提示“恶寒”乃是阳气虚的一个外在反映 摘自《伤寒论》恶寒症探微《浙江中医杂志》2004(2)小建中汤 Ⅰ类 《伤寒论》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化血不足(阴阳两虚)肝木乘土腹部拘急疼痛,喜温按舌淡苔白,脉细弦脾阳不足心悸,面色少华 心烦,口燥咽干勿用蜂蜜代替温阳散寒 为何不用干姜白芍:滋阴补血,缓急止痛 为何桂枝:白芍=1 : 2佐:生姜:温胃散寒大枣:健脾养血 使:甘草:调和配伍结构: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配伍特点:阴阳并调,温中为主肝脾同治,补脾为主辩证要点: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
中医方剂学第6章温里剂
吴茱萸汤 《伤寒论》
• 吴茱萸汤治疗呕吐,为何配伍甘补之 人参、大枣?
• 吴茱萸汤为何主治三经病变;
辛温散寒:桂枝
寒凝经脉—血脉不利 活血通脉:川芎、红花 阳气不足 温里助阳:肉桂、细辛
素体正虚 阴血亏虚 滋阴养血:当归、
芍药、熟地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 1.四逆散、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的异同
• 2.写出四首治疗“厥逆”的方剂,并答出 其病机及药物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炙(6g) 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2)小建中汤功用:温中补虚,建立中气,化 生营血,以涵养虚阳,则虚阳不外浮,而虚热症状 自愈。
小建中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 脉细弦为证治要点。
加减变化
小建中汤
中焦寒重:加干姜; 气滞:加木香; 便溏:加白术; 气虚: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现代运用
小建中汤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 衰弱、再生障碍性盆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 寒,肝脾不和者,用之有一定疗效。但当视其舌 苔不腻者,才可用此方。本方“甘温除热”,对 于阴阳失调所产生的虚热,亦常应用。
方解
君药:饴糖:温,祛寒 阴阳双向调节,建中 甘润,养血 气,恢复化源
臣药:桂枝:辛温,温阳祛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方重点内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 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
阳衰寒厥急煎尝, 厥阴头痛胃寒呕,Biblioteka 温中补虚降逆良。组 成
附子、干姜、甘草
用 法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生姜三两
功用 主治
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证
方解 附子(生):温壮元阳,回阳救逆。 ——君
血虚寒厥服之效。
组 成
当归、桂枝、芍药、通草 、细辛、甘草、大枣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
主治
方解 当归:养血和血 桂枝:温通经脉 ——君
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阴血之 不足。 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散经脉中 的寒邪——臣
木通:通经脉,畅血行——佐
大枣:益气健脾养血 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佐使
干姜:温中散寒,通阳助脉——臣
甘草: ——佐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微细。是回阳救逆的基 础方。 2、使用注意:若用后出现拒药,可 热药冷服。本方大辛大热,不可久服 ,中病即止。
第三节
温经散寒
当 归 四 逆 汤
《伤寒论》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用桂芍,
细辛通草甘大枣, 养血温经通脉剂,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 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 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 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主治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 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 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
干姜:温中散寒
——君
人参:补气健脾
——臣
白术:燥湿健脾
(4)出血, 吐血、便血:+黄 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 中汤);月经延长、漏下:+艾 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5)表兼风寒者+桂枝(桂枝人 参汤)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 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 炎等属于脾胃虚寒者。
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不 宜使用。
——佐
炙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四肢不温,腹 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纳差, 舌淡苔白,脉沉细。为温中祛寒 的基础方、代表方。 2、随证加减: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汤、桂附 理中汤)
(2)纳运升降失常:胃不纳谷, 不思饮食: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汤);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 腹胀满:+枳实、茯苓(枳实理 中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手足厥寒,舌淡 苔白,脉细欲绝。 2、现代运用:常用于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症、小儿 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 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血虚寒凝者。
3、临证加减: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 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 丹参、川芎、附子
概 说
概念
凡是以 温里药 为主组成, 具有 温里助阳、散寒通脉 的作用,
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
属八法中的“温”法。
寒邪直中
中焦虚寒
寒从中生
里 寒 证
亡阳厥逆 寒凝经脉
中焦虚寒 分 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阳衰寒盛
寒凝经脉
温经散寒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注意事项
辨别寒证所在的部位 辨清寒热真假。 反佐法:有些患者服药后入口即吐, 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 (如白通加猪胆汁汤)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本类药辛温燥烈伤阴,应中病即止。
(3)厥阴肝经寒证的主方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 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 中 丸
《伤寒论》
理中丸
理中干姜参术甘,
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
丸汤两用腹中暖。
组成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
用法 理中丸:丸者,缓也, 用于慢性疾患。(然不及汤) 人参汤:汤者,急也,药力迅速。 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 ——增强温阳之力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