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北方民族大融合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北方民族的融合(含答案)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北方民族的融合(含答案)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1、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答案 A2、“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答案 A3、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答案 D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渐融合是促进我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加快北方民族的融合②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发展选拔更多人才③契丹政权吸收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减轻人民负担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 B5、“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是()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②唐沿用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辽仿效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④清朝时,反击沙俄入侵,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 B6、“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

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

”“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 D7、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民族融合。

“胡人汉服'”指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仰慕汉族文化,说汉语,着汉服,最典型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族人改成汉姓,学习汉语,穿汉服。

“汉人胡食”是胡人的饮食习惯传到中原,使得中原的百姓接受了一些胡地的饮食习惯。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现象可以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北方民族融合出现高潮,也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2.魏主下诏:“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但是解决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的内容,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3.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

下列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A.西周与东周B.西晋与东晋C.南朝与北朝D.北宋与南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理解。

周、晋、宋都是前后延续的朝代,而南北朝时期有很多分立的政权,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当时地域的不同。

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4.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与汉族日趋一致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掌握,材料中“北魏、鲜卑族、语言、服饰、姓氏、与汉族日趋一致”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比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婚等,故选B。

2015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三中中考历史复习同步20《北方民族大融合》(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

2015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三中中考历史复习同步20《北方民族大融合》(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内容标准(试验稿)】(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内容标准(2011版)】(1)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选择题1.(2013·泸州)以汉语为正音,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语。

作出这些规定的帝王是(B)A.秦始皇B.北魏孝文帝C.唐太宗D.明太祖2.(2013·株洲)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C)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3.(2013·湘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D)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2013·宜昌)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交融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C)A.商鞅B.张骞C.北魏孝文帝D.班超5.(2013·白银)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D)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6.(2013·长沙)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

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C)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7.(2013·重庆)“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D)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D.使用汉语8.(2013·重庆)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1)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1)

孝 北魏孝文帝 文 是怎样克服 帝 阻力迁都洛 阳的?
平城
洛阳
结合视频和课文内容, 说说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 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 这种“计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集权中央
政治上: 设乡官、“三长制” 冯太后改革 (仿照汉制)
俸禄制 均田制 经济上: 迁都洛阳 改官制、 禁胡服、 学汉语、 通婚姻、 改姓氏
看 图 学 史
统一北方 迁都平城
进入中原
建立北魏
大兴安岭
北魏的情况:
1、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奉禄。 2、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具有游牧与农业 相结合的形态。 3、地方富商大贾以权谋私,无所不为。 4、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撞,一直以来“以胡 治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分化 严重,不利于统治。
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 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分裂混战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开发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17课
一、北方政局
(鲜卑族拓跋部) 北魏 西魏 宋、、梁东魏梁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政 权 分 立 分 、 裂 混 战 民 、 族 融 合

/ 聚星娱乐
lpt71hkn
机关,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出路,因为没有了法力,我也就被困在了那里,可是很奇怪,我感觉我在那里已经有好几天了可出来后才发现 不过短短几个小时,我在那里刚开始很着急,不知道你那边怎么样了,而自己也遭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我四处寻找出口,但一无所获, 这一定是有一个法力高强的生物在控制着这里,后来我也就镇定下来,我就等着,既然他们要把我困在这里,那一定会有他们的目的。 果然,他们来了,让我意想不到的居然是魑魅。我疑惑地问:“魑魅,这是什么。”他耐心地解释道:“魑魅存在于世间的任何角落, 它们可以幻化成任何形体,除了动物和人类,它们吞噬腐烂的尸体,像灰尘一般,人类是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的。如果他们想隐藏,即 使用显微镜都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但是妖和我们可以。他们变换成人类的影子穿过岩层向我奔涌而来,他们来到我面前却消失了,只 留下一个巨大的豁口,我顺着他们来的那条道走过去,来到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这个地方呈椭圆形,一面,就是我出来的这面有许 多洞口,这些洞口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两端都堆着许多破瓦烂罐。洞口的对面有一面墙,这面墙很粗糙,是坑坑洼洼灰土墙,当这些墙 上居然出现了这个,山神把那个东西拿给我看,是一个圆形的大约有手掌这么大的玉盘。这玉盘通透清亮,浑然天成。上面雕刻精细。 是个上好的艺术品,价值无法估计。根据上面的雕刻可以看出这个是一个棕色的凶恶明王抱着巨大的轮,这个明王的头上有久的骷髅, 他的巨牙撩齿衔着轮的上部,大轮分成三层,圆心画鸡、蛇、猪。内轮分为六格,最外层又有十二个画面。我说:“这是藏族的斯巴霍 吗。”山神说:“看来你挺有见识的啊。斯巴霍都知道,以前还小看你了啊。”我说:“那是”我在心里想:多亏那时我多看课外书啊。 斯巴霍又称生死轮回图,圆心分别象征贪、嗔、痴。内轮代表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最外层代表十二缘起。这里蕴 含着佛教的人生观,但这种人生观具体代表着什么都有不同的解释。山神说:“我看到这东西的时候顿时就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当年 卡瓦博格山神喜欢了一个居住在梅里雪山脚下的女孩,那个女孩还有了他的孩子,后来天神发现了,天神准备杀了那个女的,维护神的 名誉和所谓的光荣,卡瓦博格为了保护那个女孩和他的孩子,他花费了所有功力将女孩和他的孩子藏在了这个斯巴图里面,后来卡瓦博 格死了,天神派他的手下找遍了世间的每一个地方都没有找到,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我说:“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两个人。”山 神说:“是,也不是,他们可能在另一个世界,据说,斯巴图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不过谁也没有证实过,因为想要进去里面可是要付 出惨痛的代价的,而且进去里面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答案及解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 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C.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D.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因此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2.历史课堂上王老师向同学们给出四个提示(如下图),这里讲述的内容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唐太宗“贞观之治”C.唐玄宗“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一中国【答案】A【解析】此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

题文要求选出讲述图片内容的选项。

观察图片根据提示可知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选项中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故选C.【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3.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②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③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制文字④康熙率军取得雅克萨大捷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民族融合”,即在备选项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以此可以得出①③符合题意,而②④属于民族分裂及战争,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4.(8分)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制,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材料二:在危机不断恶化的危急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2年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他在接受提名人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也向我自己发誓:一定要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初一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C.氐族D.羌族2.北魏建立后,定都在A.洛阳B.长安C.平城D.建康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83年B.317年C.494年D.439年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人口曾达到A.50万左右B.100万左右C.80万左右D.30万左右5.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由拓跋改为A.姓王B.姓元C.姓张D.姓李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完成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阶级矛盾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A.与汉族地主建立亲密合作关系B.追求汉族政权在洛阳的豪华宫室C.加强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控制D.加强对中原的控制8.下列政权中,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⑤东晋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9.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C.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D.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10.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②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③北方农民不断南迁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1.阅读以前学过知识,讨论将下列图示中空白填上:12.读下面材料,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 上面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孝文帝要坚持这方面的改革?(2)(3) 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哪些作用?(4)●自设创造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

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

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平城与课本108页“汉族服饰俑”图,各创一选择题与材料选择题。

走进第二课堂●人物风采冯太后冯太后,也称文明太后。

是北魏第四代文成皇帝的皇后,北魏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

他祖父冯弘和伯父冯跋是北燕国王,父亲冯朗降魏后,官至刺吏,因犯罪被杀。

冯太后生于长安,姑母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妃嫔,在宫中受到姑母的传统文化教育。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法雍画像采用蜡画颜料和熔蜡混合物绘制,同样经受住了几千年岁月的考验,没有褪色,如同当代画家创作出来的一样。
大量精美的雕塑,如拉美西斯二世巨石像、图特摩斯三世雪花石膏雕像、乃荷鲁斯一世、哈夫瑞的木雕像、第五王朝卡培尔木雕像、书吏坐像等,他们阳刚、自信、健美,磅礴的气象与细腻的刻画, 不仅表现了时代的精神气象,也表现了鲜明独特的个性,一座座都成了今人难以逾越的艺术之峰。
图坦卡蒙黄金面罩出现了,我屏气凝神,他的面相年轻而俊美,鲜活的不只是面容,还有精神。面具周边的造型设计,堪称完美!三珠宝镶嵌迷梦般令人陶醉。想不到纯金制品可以如此巨大,恐 怕一个人难以把它抱起。

尼罗河两岸黑亮的泥土湿润、肥沃。庄稼疯长了一万年。离开尼罗河不远,便是沙漠,巨大而空旷,人烟罕有。河流把人群集聚到了两岸,沙漠把世界远远地隔绝。古埃及人在几近封闭的空间创造 着自己的文明世界。沙漠既保护着他们,也让古埃及人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三千多年的法老时期,古埃及人的生活是繁荣而富足的。
。优游/
抱着在三星堆博物馆一样的心情,我在埃及博物馆流连忘返,站在纳夫玛奥特和阿泰特石墓壁画前,我被几只大雁一样的水鸟惊呆了,它们如此鲜活、逼真,恰如刚刚画下,美得惊心动魄!我仿佛 闻到了尼罗河的水气与鸟毛的腥味。美与生命在飞扬。
古埃及人运用蛋彩画技术,以矿物颜料加水来画鸟,几千年的岁月都不能抹去它的光彩。我揣摩着它每一笔的画法,其魔力让我的眼睛不忍离开。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西部助贷网 /
罗山初春觅苍翠,感闻芬芳忘时回。骄阳随风轻拂拭,伴香一缕欲找寻。一年一度一轮回,但待共谁与争春。 题记 江南的早春,总是带着丝丝寒气,尤其是在阴雨朦胧的时刻。一连数日的阴雨天,总让人感觉压抑。然而,明媚的阳光在阴雨数日后悄然爬上,数日来的阴霾随之一扫而光,心情也随之豁然了。 漫步于山间小道,感受春雨洗涤后泥土的清新。沐浴在融融的阳光下,倾情于大自然,抓一把空气,嗅一嗅春的味道,无限惬意的沉醉在林里山涧。 伴随这早春的一缕阳光,和两室友相邀一起去踏青,感受春的味道,山脚地里金黄的油菜花,像是感召春的召唤般随和煦的春风阵阵摇曳。像是在向人们诉说这里正接受春的洗礼,破土而出的绿芽儿正 在吐放清新。 我们一路往山上而去,尽情的享受这四时更替所带来的美。美放眼这山间绝对算得上,这里虽没有百花齐放的艳丽,也不是皑皑白雪里寒梅一点红的冷艳,但这里这一片绿绿茵茵、生气怏然的美,却也 是别有一番情调,这种美相比于百花齐放、寒梅冷艳,却也显得毫不逊色。 然而这时这山里的一切,似乎只属于我们几人,放眼望去,只能看到郁郁葱葱的丛林,是那么的青翠、那么的宁静、那么的了无人迹。也许是现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过于忙碌了,或许是互联网的诱惑 远胜于这初春山间丛林的翠绿,又或许是其他的原因,故而才会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也会了无人迹。可惜了世人无福消受这初春的美,却被我们贪婪的独享着。

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

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

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1.中国古代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命令鲜卑贵族改姓汉姓,与汉族大地主通婚,学习汉语,穿汉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等,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融合。

故本题选B。

2.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C.少数民族封建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答案】D【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正是这一趋势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而“改革”又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出:民族大融合趋势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因,又是改革之果,故本题选D。

3.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C.羯D.氐【答案】A【解析】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鲜卑。

故本题选A。

4.北魏建立后,都城偏北,不利于北魏对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

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人口左右。

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

【答案】中原汉族洛阳五十万商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政权的史实。

北魏建立后,都城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人口五十万左右。

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5.内容: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改用;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采用汉族的、;学习汉族的等。

【答案】汉语鲜卑语汉族服饰汉姓联姻官制律令礼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想想我们先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书籍, 难道对于今天的孩子就这样删繁就简只为考试而阅读吗?我觉得那样未免太狭隘了,它是对我们人类智慧的一种藐视和浪费。我觉得文学是我们人类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是滋养人类灵魂的一股清泉。没有文学阅读的心灵是荒芜寂寞的,也是粗陋可鄙的。因为文学中总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在涌动,它体现了我们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文学往往能够给我们 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操、美好的憧憬。 可以想象当孩子们读着优美的童话故事,他们一定仿佛置身在故事中,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滴洒着同情的泪水,为小红帽的聪明机智欢欣鼓舞, 为丑小鸭的完美 蜕变而大声叫好,为小元牛的不屈不挠执著坚定而折服....此时此刻, 那些优美的文字, 带给他们的难道不是- -次次的心灵洗礼吗?那一个个故事, 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美丽与正义的一次又一次完胜吗? 我相信,孩子们在文学阅读中一定会塑造出一颗颗美好的心灵,因为美好的品质就像天空的太阳,是任何乌云都遮不住的,它终会用光明与温暖将孩子的心灵照亮。九乐棋牌官网平台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一)今天是大暑,中伏的第来自天。下午三点,我提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去淄博的博山。刚走出家门,热浪已经包抄过来,抬头看天,太阳在云彩中半露半掩,像面没擦干净的镜子;云彩黑糊糊、油糊糊、粘糊糊的;汽车尾气和建筑 工地扬起的尘土混在一起,堵得人喘不过起来;沥青路变软,工业化的城市像盖了一床棉被,一直在积攒热量,然后喷吐到每一个行人身上。汗水很快湿透了T恤,然后又被烤干,人被晒得没着没落, 双脚发软,像踩在棉花上,飘在空里……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申博体育
毕业后,我只身一人来福建参加工作,一年也就回一次老家。老家在山东,不是不想多回去,只是一来距离太远了,舍不得来回的路费,二来假期太少,除去来回耽搁的两天,在家里只能待个一周 左右。常常感叹不能多回家看看,但又实在没有办法。
那年,趁着国庆节的假期,再多请了几天假,算是能在家待个十多天,可以陪陪爷爷奶奶,他们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一天,我摆了一张低矮的八仙桌,放在大门口的阴凉处。天气不热,爷爷奶奶和爸妈一起,还有几个邻居,围着这张四方四角的八仙桌喝茶。茶叶是我从福建带回去的,爸妈说让邻居们也尝尝,就 多拿几个茶碗,在门口呦呵了两声。这会儿闲着没事的邻居们,就寻着声音找来了。
我们这条胡同的乡亲们都挺不错,所以小时候常吃百家饭,也就是在谁家玩的时候,到了饭点就随着主人家坐下就吃了,孩子嘛,多一双筷子而已。吃完接着和小伙伴一块玩,这样的话,很多在地 里干活的家长就不用刻意再跑回来给孩子做饭。所以民风淳பைடு நூலகம்,用来形容我们这条胡同也算是实至名归的。
几个人围着桌子有说有笑,茶叶颜色渐渐由浓变淡后,就需要拿去倒掉后,重新再泡。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路上,自行车颠簸着,但我们总是沉浸在我们的交谈中,从班级管理到语文教学,从理想追求到婚姻家庭等等,我们的话题会随着季节、环境、心情等的变换而变化。冒着雾气的小河,梳理着垂柳的 秀发,也将我们的影子拍摄在河面上,圆圆的车轮上,挨着两个紧靠着的人,那一分写意,就如同展翅的鸟儿在空中遨游。新皇冠app 遇到行人时,铃铛发着清脆的音响,行人闪开一条道儿,在他们的注视中我们穿梭而过。 好香啊!不知是谁说的,但妻的脸上总会挂着亲切的笑容,向人们颔首。 就这样,我们骑着自行车漫步人生,当然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结婚的那一天,是新年的初六。雪下得特别的大,足有半尺。我骑着自行车,在天地一色中如一点草芥,向着近六十里之遥的岳父 家飞奔。自行车的车轮滚过积雪,那一种吱吱声令我心旌动荡:这不是我们纯洁的爱情象征吗?自行车仿佛也知道我的心思,速度也与平时相差无几,尽管我的内衣已湿了,但我都不觉察。 妻早已在盼望着我的迎亲。见我一辆自行车,岳父母有点迟疑,我立马保证:一路上风平浪静,绝无半点差池。在一阵鞭炮之后,我载着妻,在我们的自行车上开始了我们的新婚旅程。莽莽一片洁白, 在还能分辨的路上慢慢前行,尽管有时因打滑,车和人横在路上,但我们的车就是未倒下,我和妻就这样顶风冒雪牵手人生。 或许是骑车时间久了,居然也练就了一身本领,诸如双手脱把、飞身上车、骑车过独木桥等,竟然领行人投来惊羡的目光。但这并不是说我们骑车在路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碾子是少的,一个生产队有一碾就算不错了。小时候,端簸箕拿笤帚排号等碾是我的任务。民风淳朴,按照约定成俗的规矩,依次把自己带去的簸箕排好,快轮到了,就回家去叫大人,大人带着粮 食,出来推碾。所以,这事孩子们一般也能办成。足球分析
特讨厌那带着马灯去推碾的夜晚,我力气小,是托灯的,这种带有玻璃罩的煤油灯就是马灯,呼呼的冒着油烟,有时候不注意还烫手,一次托灯下来,能熏的满鼻孔是一些的我发明了一个三角支架,可以把灯挂在上面。这样,我就从托灯一事解放出来,却又加入了推碾的行列。每当春节临近,推碾很繁忙,一般是日夜不停。那个时候, 邻里之间可以互相帮忙,大家你帮我、我助你的,融融乡情让幼小的我感觉很温馨。我是负责扫碾的,围着碾盘转,看哪里的面散出不在碾道了,就上去扫上两笤帚,把里面的换出来,把外面的推进去, 这需要不停地翻动。有时候,为了使得粮食与碾盘接触面积加大,还扫出沟沟,还可以扫出花样。这事也累,有时候累的晚上喊腿疼。
?后来,政策开放后,家家养了驴,把驴带上护眼,它就可以一直不停地围着碾盘转,人不费力了,但也是围着碾道、磨道转,翻腾粮食面粉,监督驴子让它好好干,时刻注意它是否偷吃磨盘上的 粮食。常常一干就是小半天,既单调又乏味,对于爱玩好动的我来说,实在是一种生命的煎熬。这沉重的石碾石磨不知碾碎了我多少童年的梦。那时,我就想,什么时候不干这活儿了就好了,听说大城 市这样的活儿少,我于是有了发奋学习摆脱农活儿的动力。

【七年级】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及答案基础练习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江南地区研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小融合b.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稀释汉族的文化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2.以下各项曾统一黄河流域的就是()a.南朝b.东晋c.北魏d.蜀国3.创建北魏的民族就是()a.匈奴族b.氐族c.鲜卑族d.羌4.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小融合的高潮就是()a.“五胡”内迁b.孝文帝改革c.前秦统一北方d.北魏创建5.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在朝廷上严禁采用鲜卑语b.使用汉族的官制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d.奖励耕织6.以下各项曾以洛阳为都的就是()①西周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晋⑤魏国⑥北魏a.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④⑤7.北朝包括()a.两个王朝b.三个王朝c.四个王朝d.五个王朝8.以下人物在历史上发生的先后顺序就是()①曹操②孝文帝③盘庚④刘邦⑤周平王a.①②③⑤④b.③⑤④①②c.④③⑤②①d.④②①④⑤10.写作,提问问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1)“魏主”指的是谁?(2)诏令说道的就是什么改革?(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4)明确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6)“魏主”的改革存有什么促进作用?答案:1.d2.c3.c4.b5.d6.a7.d8.b10.(1)孝文帝。

(2)姓氏改革。

(3)鲜卑组与黄帝的后代。

(4)稀释汉族的一流文化。

(5)在朝廷上必须采用汉语,严禁采用鲜卑语;引导鲜卑人与汉族同姓;使用汉族的官制、法律,倡导自学汉族的礼俗。

(6)并使西晋以来的北方民族小融合发生了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内容标准】(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内容标准】(1)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选择题1.(2015·江苏扬州·2)“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忽必烈改革【答案】C2.(2015·江苏泰州·32)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D.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答案】A3.(2015·山东德州·2)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女真族【答案】B4.(2015·四川乐山·15)图1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1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答案】A5.(2015·山西省·1)山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北方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

以下历史事件与山西有关的是()①张骞出使西域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北宋与辽的战和④清朝设置驻藏大臣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6.(2015·甘肃武威·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达赖、班禅【答案】B7.(2015·湖南长沙·15)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都进行了迁都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答案】D8.(2015·福建龙岩·2)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

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答案】B9.(2015·山东济宁六三制·7)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答案】A9.(2015·山东济南·2)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答案】C10.(2015·湖南株洲·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B11.(2015·内蒙古赤峰·2)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其内容属于()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C12.(2015·广东茂名·3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②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③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对峙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13.(2015·山东潍坊·3)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经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答案】B二、非选择题14.(2015·江苏南京·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请回答:(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5分)(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4分)(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1分)【答案】26.(1)①东周;②战国。

周武王。

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5分)(2)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

西晋统一等;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等。

(4分)(3)追求大一统。

(1分)15.(2015·江西省·17)(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1)导致图一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1分)图二所示被迫迁移的是一些什么人?(1分)(2)上面两图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相似的影响是什么?(2分)材料二在1830年,英格兰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者不到两万人的地方,到1914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两万人或超过两万人的地方。

……在1840年时,只是伦敦和巴黎有100万人口。

到1914年,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也有100万人口了,在欧洲以外,还有纽约、芝加哥、费城、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达、东京和大阪等人口达百万的城市。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3)据材料三,说说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

(2分)【答案】17.(6分)(1)北方战乱;(1 分)非洲黑人。

(或“非洲人、黑奴、奴隶”,1分)(2)为迁入地补充了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2分)(3)由农村流向城市。

(或“由农村、小城镇流向大城市”,意思相近即可,2分)16.(2015·河南省·21)(5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城市开始成为起点与它们曾是哪些王朝的都城密切相关?(3分)(2)观察材料二的三幅图片,概括指出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国际地位?(1分)(3)要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片,说说图片内容的历史价值。

(1分)【答案】21.(5分)(1)从长安延伸到洛阳或洛阳也成为起点。

(1分,答案必须体现变化。

)西汉;(1分)东汉。

(1分)(2)集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

(1分)(3)汉魏洛阳城遗址:是研究汉魏时期洛阳城规模、结构等的第一手资料。

洛阳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是古代洛阳与东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贸交流的佐证。

洛阳白寺:是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

(1分。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17.(2015·广西桂林·16)(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1分)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1分)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16.(1)秦始皇(1 分)。

目的:抵御匈奴(1 分)。

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2 分)。

(2)匈奴、鲜卑、羯、氏、羌(任写两个即可,2 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1 分)。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 分)。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18.(2015·湖南衡阳·27)(12分)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改革】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材料二如果说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

……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2分)(2)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2分)(3)试比较以上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分)【近代改革】材料三右图(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中学习“西方文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3分)【现代改革】材料四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分)有何意义?(2分)【答案】(1)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2 分。

答对一项记1分)(2)基础: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

(2 分)(3)相同: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 分)(4)表现: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改革封建军制,创办近代化军队;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3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