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中科普期刊的内容重构_王亚男

合集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构建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构建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构建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科学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和挑战。

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因此急需构建新的科学传播格局。

在传统媒体时代,科学传播主要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单一,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有限,导致科学传播的效果不佳。

而新媒体的兴起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新媒体获取各种科学知识,实现了信息的多样化和互动化。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传播需要重新思考传播方式和策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构建更加有效的传播体系,以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促进科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新格局构建问题,为科学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科学传播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乎科学知识的传承和普及,更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科学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的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的构建,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通过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科学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的构建,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时效性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促进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应用。

通过研究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认知水平,为建设科学文明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新格局构建,以应对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传媒中的内容推荐与个性化推送方法研究

现代传媒中的内容推荐与个性化推送方法研究

现代传媒中的内容推荐与个性化推送方法研究摘要: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内容推荐和个性化推送成为了传媒行业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内容推荐和个性化推送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现代传媒中的内容推荐与个性化推送方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传媒,内容推荐,个性化推送,算法,机器学习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传媒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和信息过载的问题。

内容推荐和个性化推送作为传媒行业的核心研究领域,成为了传媒机构竞争的焦点和前沿。

二、内容推荐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 内容推荐的概念内容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将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新闻、视频等内容推送给用户的过程。

它旨在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 内容推荐的发展历程内容推荐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于规则的推荐、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推荐。

首先,基于规则的推荐是最早的推荐方式,它通过人工定义的规则来进行推荐。

然而,由于规则的局限性和人工定义的主观性,这种推荐方式的效果较差。

其次,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是一种使用用户行为数据来进行推荐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偏好,来为用户推荐相似兴趣的内容。

然而,由于数据稀疏和冷启动问题的存在,这种推荐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最后,基于机器学习的推荐是目前最主流的推荐方式。

它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内容特征,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建立个性化推荐模型。

这种推荐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自动学习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提高推荐的准确性和效果。

三、个性化推送的概念及现状1. 个性化推送的概念个性化推送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特征,将符合其偏好的内容推送给用户的过程。

它旨在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2. 个性化推送的现状个性化推送目前在多个传媒平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社交媒体、新闻门户网站和音视频平台等。

这些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地理位置、社交关系等信息,来进行个性化推送。

“艺术和科学的结合”:AIGC_技术下新闻编辑的机遇、困境与优化

“艺术和科学的结合”:AIGC_技术下新闻编辑的机遇、困境与优化

一、引言2022年11月30日,通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 横空出世,成为全世界热议的话题。

Chat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推出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是基于GPT—3.5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拥有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也正在全面渗透并影响着新闻传播领域。

综观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大体经历了新闻写作机器人阶段、智能算法推送阶段、元宇宙新闻阶段和如今的AIGC新闻阶段。

[1]以色列学者诺姆·拉塔尔认为,“新闻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新闻工作的艺术性表现在发现创作新思路,寻找报道新视角,探索问题新方案,开辟娱乐新途径。

新闻工作的科学性体现在使用各种分析工具,根据记录和储存人类活动的数据来支持并加工信息”。

[2]总的来说,目前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提高了新闻报道时效,丰富了新闻呈现方式,实现了个性化定制服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也给新闻业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虚假新闻泛滥、新闻同质化加剧、新闻从业者职业空间被挤压等风险与挑战。

本文以新闻传播生产链条中的新闻编辑制作环节为研究对象,分析AIGC技术对新闻编辑制作带来的机遇、挑战并探讨应对风险的解决方案。

二、机遇与挑战:AIGC技术下希望与忧思共生的新闻编辑环节在AIGC新闻生产中,新闻编辑环节的生产流程主要运用自语言处理系统(NLP)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结构化整理与分析;运用文本分类算法等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和发掘,判定新闻价值,提炼报道选题;运用自然语言生成技术(NLG)生成新闻稿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ML)对新闻稿件进行润色,同时辅助以算法如协同过滤算法等对用户行为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用户的兴趣偏好,为新闻生产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媒体融合是当今媒体产业的热门话题,其内涵涉及到媒体形式、传播渠道、内容生产等多个层面。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正不断向新媒体靠拢,而新媒体则在不断探索创新,媒体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内容作为媒体产业的核心,更加凸显出了其重要性。

本文将从“内容+为王”的角度,对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价值进行深入解析。

一、媒体融合与内容创新媒体融合是指不同类型的媒体结合,互相协作,形成新的内容和服务,以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向新媒体转变,而新媒体则在不断尝试新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内容创新成为了媒体融合的核心驱动力。

传统媒体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而新媒体则更加注重内容生产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电视台可以通过网站、APP等新媒体平台提供视频点播和互动直播服务;报纸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动交流。

媒体融合使得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内容创新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跨界化。

二、内容创新的价值与挑战“内容+为王”已经成为媒体产业的共识,也是媒体融合下内容创新的核心逻辑。

内容创新在媒体融合中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曝光和点击率,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价值,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内容创新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媒体融合让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多样化,让内容创新更加具备天然优势;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更新,内容创新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保持新鲜感和关注度。

内容创新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用户体验。

内容创新可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黏性;二是拓展商业边界。

内容创新可以带来商业变现的机会,比如原创IP的开发、内容付费等,为媒体融合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三是增强核心竞争力。

浅析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内容为王”

浅析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内容为王”

浅析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是指在融媒体新闻产品中,优质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素。

融媒体新闻产品是指将传统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媒体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新闻产品。

而“内容为王”则强调,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具备有吸引力和独特性的内容,才能够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实现媒体的价值。

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内容为王”强调了内容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获取的渠道日益丰富多样,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需要不断进行内容创新,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只有创造出新颖、独特并能够引起用户共鸣的内容,才能够吸引用户的关注并保持长期竞争力。

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内容为王”强调了内容的品质和可信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虚假信息和传谣现象层出不穷,用户容易受到误导和欺骗。

媒体机构需要提高自身的内容质量和可信度,以确保用户对其产生信任。

只有具有真实、准确和客观的内容,才能够稳住读者的心,并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关系。

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内容为王”强调了内容与技术的结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机构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优化内容的传播和呈现方式。

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推荐。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灵活组合,丰富内容的呈现形式,提高用户体验。

科技期刊中常见的意识形态问题及防范

科技期刊中常见的意识形态问题及防范

科技期刊意识形态的特点,指出科技期刊的意识形态问题既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提出了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

陈明伟[8]列出了出版工作中应注意的意识形态问题,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在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常见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可能遇见的较突出的出版意识形态问题。

1.1 期刊中常见的意识形态问题科技期刊主要反映本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及时报道本学科的先进科研成果和主流技术、热点技术及最新发展趋势等,注重高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及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突出的是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中涉及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内容一般较少,但其也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一旦出现问题或失误,将造成恶劣影响,后果严重。

[8]在科技期刊中常见的一些意识形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问题严守国家机密、军事秘密,维护社会安定。

国家秘密包括国家事务重大决策、国防建设中的秘密事项、外交和外事活动中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等等。

按照《出版管理条例》《新闻出版保密规定》和《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等有关规定,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可能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产生重大影响的选题,出版前必须履行备案手续,如果未经备案或查证就贸然出版,会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9]特别是目前处于数字出版时代,出版单位更追求时效性、传播性,一旦把关不严将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

1.1.2 涉及民族和宗教问题科技期刊中涉及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现行宗教政策和风俗习惯等问题较少,但有一些诸如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语义、文字提取等的稿件,其中会列举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案例,可能会涉及一些独特的、容易引发误解的民族风俗,以及违背民族、宗教政策观念等内容。

1.1.3 涉及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这类问题中最常见的是涉及“港澳台”和地图国界等。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形态的日益多样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逐渐走向了融合的道路。

在这样的融合进程中,“内容+为王”已经成为了媒体发展的主旋律。

“内容+为王”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理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现象,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媒体融合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媒体融合与“内容+为王”的结合媒体融合是指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叉利用。

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逐渐与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相互渗透和融合。

媒体融合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也使得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和方便。

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之下,“内容+为王”成为了媒体发展的关键词。

内容作为媒体的核心,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而在媒体融合时代,“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赋予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融合的过程中,都以内容为核心,将其围绕在不同的平台上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这种理念的引入,使得媒体融合更加侧重于内容本身的价值和品质,也更加注重内容的策划和创新。

1. 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多元化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内容+为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而是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更为灵活和方便。

无论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还是互动体验,都成为了内容传播的重要形式。

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内容创作者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2. 品质内容的重要性凸显在“内容+为王”的理念下,内容的品质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在媒体融合时代,内容创作者需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供具有思想性、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以吸引和留住受众。

而这也需要内容创作者在内容的策划和创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力求打造出更为优质的内容产品。

26059814_文摘类杂志如何发掘新闻——以《特别关注》为例

26059814_文摘类杂志如何发掘新闻——以《特别关注》为例

新闻前哨2014年第9期文摘类杂志不同于时政新闻杂志。

但是,如果它能具有特别的新闻视角,也可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吸引众多读者。

在争夺注意力的较量中长期占优。

寻找新闻的最佳介入点《特别关注》并不追求“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价值。

传统的新闻强调叙述清楚事件本身,说清事件来龙去脉,记者的重点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而非探寻它在社会生活的丰富层面及内涵。

《特别关注》属于休闲读物,周期长,不能很快跟进新闻事件。

如何把周期长变为一种优势?就是要抓住新闻线索,做出敏锐观察,做好事件后的深度分析报告。

它嗅出一种气息,感知一种趋势,发现一个全新的空间。

它不是做船头的瞭望者,而是希望做一个观察家和预言家。

它道破新闻资讯将如何影响社会,作用于每个读者,但它确实在创造,通过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叙说新的人生理念。

例如,《开车将成穷人标志》一文,中国正处于汽车消费的爆发期,而此文却做出冷静的预言。

《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讨论很多有关注度的事件,比如“非诚勿扰相亲栏目走红”、“于丹的《论语心得》热卖”、“张悟本的绿豆食疗法被人轻信”等等。

文章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感慨现代人盲从轻信,不善思考。

基于此,作者反省了教育实践轻视思考能力训练的倾向。

文章从新闻事实中来,却没有停留在事实上,给人观念上的启迪。

一个社会性事件往往会有引爆点、升华点。

当事件还是个体事件时,事件在引发点;当事件被群体关注时,事件在爆炸点;当它被反思、追问、解释时,事情到达升华点。

布雷恩·布鲁克斯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说,在报道中要时刻思考一个问题:“那又怎么样(sowhat)?”他认为,记者采写新闻时,首先要追寻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稿件的必读性在哪里。

而《特别关注》会深入一步,试着找到新闻事件与受众生活之间的最佳联系点,如果找不到,它就不会贸然介入。

这就需要摸透新闻的传播规律,当新闻资讯在社会中发酵,引发人们的思考时,才刊发视角独特、发人深省的稿件。

有一阵子,内地孕妇赴港生子问题,引发社会的关注,这一题材与普通的内地读者有什么关系呢?多数普通读者也许没有赴港生子的需求,但是,他们关注依法治国的理念,政府是否尊重法治精神,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娱乐短视频中的“拟态生活空间”塑造与社会价值观重构——以抖音为例

娱乐短视频中的“拟态生活空间”塑造与社会价值观重构——以抖音为例

«媒介批评»第十辑M E D I A C R I T I C I S M娱乐短视频中的 拟态生活空间 塑造与社会价值观重构以抖音为例韩亚楠㊀刘凯文㊀㊀摘要:随着娱乐类短视频的高速发展以及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也在显著增加.娱乐类短视频的观看行为对于社会价值观的重构有着重要影响.从已有研究来看,娱乐类短视频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这一问题仍有探究的空间.本文以抖音为例,探讨娱乐类短视频为用户塑造的生活空间是否为 拟态生活空间 ,并探讨了 拟态生活空间 和社会价值观的重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短视频平台塑造的 拟态生活空间 对社会价值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关键词:娱乐短视频;拟态生活空间;社会价值;重构2016年被认为是短视频元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 N N I C)2019年2月28日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达6.48亿,用户134㊀使用率为78.2%.①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的流量入口.娱乐类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自我呈现的重要区域,其塑造的生活空间因其庞大的用户规模而对社会价值观的重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抖音发布的«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数突破2.5亿,国内月活跃用户数突破5亿.基于抖音的用户规模和影响力,本文将以抖音平台为例,探讨娱乐短视频平台塑造的 美好生活空间 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2018年,抖音启用了全新品牌标语 记录美好生活 .抖音平台通过智能推荐和分发系统㊁优质的用户群体和精良的视频制作模式助推了优质内容的生产,通过平台引导构建了新的价值标准,激发用户生产优质内容的热情,引导用户传播表达美好生活的内容,平台与用户携手描绘了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塑造了 美好生活 的空间与价值.抖音产品总经理张楠表示,全新的s l o g a n(口号)明确了抖音的定位和对用户的价值, 抖音希望让无数个普通人,在遇到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瞬间的时候,可以抓住它㊁分享它,让大家的 美好 都能流动起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幸福 ②.但何为美好生活?抖音平台对 美好生活 的建构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塑造的生活空间是否如其产品宣传语所说,真正反映了现实美好生活的状态与价值?抖音平台所塑造的生活空间与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一㊁娱乐短视频中的 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就是相对于每个人而言是 自然好 (n a t u r a l g o o d)㊁ 自然正确 (n a t u r a l r i g h t)的生活,是每个人值得过的生活,也是在现实中可以体验但尚①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 B/O L].h t t p://w w w.c n n i c.n e t.c n/h l w f z y j/h l w x z b g/h l w t j b g/201902/t20190228_70645.h t m光明网:«抖音张楠:希望帮助用户记录美好生活温暖更多人»[E B/O L].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595436490290248601&w f r=s p i d e r&f o r=p c娱乐短视频中的 拟态生活空间 塑造与社会价值观重构135㊀未实现的理想生活,是现实向着这个理想去超越的生活.①可以说,美好生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对这种理想状态的实践化过程,在实践中逐步完成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抖音平台通过提供记录美好生活实践来构筑生活图景,展现美好生活的理想形态.加拿大学者欧文 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把社会比作舞台,每个人都是表演者.日常生活的表演区域分为前台和后台.②抖音可以说既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在大众面前展示自我的前台,在这里用户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美化和改编,同时,又为在真实社会中尽力表演自己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卸下面具的后台,使其修缮现实生活,达到美好生活的理想状态.用户将个人生活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筛选后,上传至抖音平台,经过平台多程序的引导,二者共同完成对美好生活的重构.在这一生活空间中,海量短视频共同展现了 美好生活 所追求的价值.抖音作为当下最火爆的短视频社交平台之一,重构了当今社会美好生活的实践与价值.人们可以在平台中发现美好生活的具体表现和价值追求,其反作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实践.二㊁ 美好生活空间 在娱乐短视频平台拟态化呈现抖音用户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在塑造一种所谓的 美好生活空间 ,但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譬如呈现方式的碎片化㊁传统具有深度内涵的文化的浅层化,以及营造了一种热爱学习知识的假象,等等,已经让抖音的 美好生活空间 呈现出一种拟态化的特征,这种空间并非是现实美好生活空间的镜像,而是带有虚拟成分的拟态化空间,美好生活转变为了一种 拟态生活空间 ,这也影响着它对社会价值的重构.1.用户对美好生活的建构美国学者约翰 菲斯克在其专著«电视文化»一书中提出了 生产性受众①②金生鈜:«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第2期,第18页.[美]欧文 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36㊀的概念.他认为,大众的构成方式是复杂的㊁多层次的,受众可以根据当下的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社会从属关系.这种具有传播主体意识的受众,在接受意义的同时生产和传播意义,即可称之为 生产性受众 .①而生产性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重新解构文本,生产出自己的文化.短视频用户即生产性受众,他们普遍拥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愿意在平台上进行塑造,他们在发现 美好生活 的短视频的同时,也会积极地创造内容,进行美好生活实践.在抖音的价值生产体系里,用户的地位已经从价值链末端上移至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仪式市场.②短视频平台也给予用户塑造美好生活的激励,例如抖音的用同一款音乐 拍同款 即可让用户使用自己喜爱的短视频的背景音乐自己来创造画面,给予了用户极大的自我创作空间.2.表现方式碎片化当前短视频观看趋势是碎片化的.平台所重构的 美好生活空间 也因短视频的这一基本呈现模式表现出碎片化特征.大部分短视频时长不超过15秒,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其传达的极有可能是零散的㊁信息要素不完整的内容.短视频传播符合现代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其充分介入到人们生活中的零散时间,反之也使得用户的时间更加分散.用户时间碎片化与信息碎片化共同建构了短视频平台碎片化的生活空间.碎片化信息以 短平快 的方式传递简化的信息内容.信息㊁情感表达的碎片化潮流渗透到了抖音平台所组建的传播语境,每一条内容几乎都被分割㊁裁减成为碎片化的信息.受众很难形成完整的㊁立体的信息接受体系,只能被迫在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中展开互动㊁讨论.受众会逐渐失去自主性,在碎片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缺乏主见.信息发布者㊁接受者㊁参与者满足于 浏览 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在碎片化信息环境中共同建构起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虽然信息碎片化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大趋势,但抖音平台短视频的呈现形式直接导致用户对形式的关注大于对内容的关注.沉迷于碎片化信息环境会①②[美]约翰 菲斯克著,祁阿红㊁张鲲译:«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国秋华,孟巧丽:«抖音的互动仪式链与价值创造»,«中国编辑»2018年第09期,第70 75页.娱乐短视频中的 拟态生活空间 塑造与社会价值观重构137㊀导致用户对完整信息的忽视,满足并且习惯于接受片面零散的信息,使用户变得 浅薄 ,进而导致基于系统理论和独立思考的批判意识逐渐丧失,能动性大大降低.美好生活集结了全社会各阶层人群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实践,其意涵是丰富且积极的,但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却将美好生活实践简化为流于视听奇观的肤浅内容甚至是断章取义,这遮蔽了美好生活背后的深刻含义.3.深层内涵的传统文化浅层化趋势尼尔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断言,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 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 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①.我们正在塑造赫胥黎所谓的 美丽新世界 ,娱乐短视频平台可以撬动社会的文化认同,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亦可造成全民狂欢下对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的浅层理解和对主流文化的消解.我要笑出 国粹范 是抖音平台2018年的现象级话题.京剧演员王佩瑜发布了一段京剧老生的笑声,引发了大众模仿老生笑声的风潮,该话题视频总播放量达到26亿次.传统文化内容的短视频虽播放量㊁互动量大,但短视频的核心内容却仅仅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这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核的传统文化很多时候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背后承载的丰富㊁有价值的意义在戏谑中被忽视.在该话题中,一段老生笑声成为用户竞相模仿的音乐素材,本来承载着更深意涵的京剧国粹,被简化为了一个方便制作流传㊁表意浅显的声音符号.另外,在许多爆款视频中,一些年轻人身着汉服进行一些流行舞蹈动作的演绎,汉服在这里成为另一个可以被借用的元素,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服饰在短视频中化身为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视听奇观,汉服的历史㊁传统被遮蔽,展现出来的仅有符号化了的文化元素.浅层化的传统文化借助于工业化形式得以快速㊁广泛传播,但这种浅层化内容的泛滥,终究会导致传统文化内核丢失,使传统文化演变成了一种制造喧嚣的工具.抖音的 美好生活空间 难以挖掘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涵,缺少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并非大众追逐的理想社会形态.①[美]尼尔 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2㊁170页.㊀1384.营造热爱学习假象生活科学类内容是短视频平台中美好生活内容展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内容多为生活常识㊁百科知识,15秒的短视频刚好可以展现一个小知识的全部内容,让受众轻松享受知识获取的快感.但在知识传播方面,短视频平台却存在着营造热爱学习的假象这一问题.抖音账号 秋叶w o r d 是以w o r d技巧为主要内容的视频账号,已经凭借幽默㊁有趣的内容吸引了400多万粉丝.其内容的创新之处在于抛弃了传统的生硬㊁呆板的讲解,而是用一种剧情式㊁发生在办公室里的故事吸引受众,让受众在学习过程中更有环境代入感,简短易懂并且减轻理解负担,使内容展示更为直观,方便理解. 秋叶w o r d 短视频的内容形式均与日常工作环境相关,且所解释的问题难度低,用受众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许多烹饪教学类账号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剪辑手段和特技的运用,在极短的时间内表现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极大满足了用户的多重感官享受.抖音平台通过这类知识学习的短视频给用户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却是一种假象营造,而非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探索和研究,通过阅读㊁研究㊁观察㊁理解㊁探索㊁实验㊁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抖音中的生活常识类㊁技巧类信息提供的仅仅是浅显表层的知识,虽然可以让人快速掌握㊁理解,但并非所有视频都能留下深刻印象,由于时长限制,许多知识也呈现碎片化和娱乐化,过多地接触这类短视频容易造成思维僵化,给人带来获得知识或建构知识框架的错觉,其所营造的学习假象会影响到真正的学习行为,让用户忽视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三㊁娱乐短视频 拟态生活空间 社会价值观的重构价值的意义通常被理解为 值得个人或社会向往的行为或目标的特定方娱乐短视频中的 拟态生活空间 塑造与社会价值观重构139㊀式之信念 .①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②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㊁主张㊁态度与倾向的观点,起评价标准㊁评价尺度㊁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的作用.③受众在短视频平台塑造的 美好生活空间 可以理解为满足于人们需要的外界物,在这个空间中用户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强烈满足感.在拟态生活空间的运行之中,自然会重构原有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抖音通过海量短视频试图建构人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但蕴含于其中的价值观念却越来越显现出消费泛滥㊁遮蔽社会应有价值㊁模仿和低俗之风盛行㊁过度狂欢化等问题.1.消费泛滥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提出 消费社会 这一概念,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地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㊁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鲍德里亚认为,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性越来越强,而流行周期则越来越短.抖音中部分短视频充斥着消费主义现象,并以之作为 美好生活 的价值追求.一些彩妆㊁服饰类短视频针对产品特性设计故事情节,将产品推广植入短视频,视频内容界面上会有直达店铺的购买链接.这种形式的内容,将消费行为包装成日常生活的价值所在,暗示追求消费就是追求美好生活.短视频对消费行为的鼓励,引导人们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变成一种仪式,从消费中获得精神的满足.④抖音平台将消费主义作为其重构的美好生活价值,树立消费主义的合法性,对人们的物质㊁观念㊁行为层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消费泛滥㊁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会越来越在全社会范围内模糊需要和欲望之间的界限,刺激用户的享乐欲和占有欲,鼓励人们欲求他们实际需要之外的东西,把节俭㊁奉献的社会价值转变为普遍的奢靡和享乐之风.2.模仿导致社会价值同质化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J e a nG a b r i e lT a r d e)提出 模仿理论 ,该理论认为,①②③④李醒民:«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第13 18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页.孙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㊀140一切社会事务 不是发生就是模仿 ,纯粹的发明是少见的,大量的行为都是模仿行为.短视频平台在用户的美好生活建构模式下激发了用户创造力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更多用户的模仿行为.在抖音,同一段背景音乐便会有大量的用户使用并模仿,抖音的挑战话题也是在同一话题下用户的争相模仿的行为.曾经红极一时的 学猫叫 话题下有超过1000万人参与,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同一段背景音乐对同一套动作进行相同模仿.虽然引起了大规模狂欢,但大量用户投身这种一味模仿的过程,也导致了内容极度同质化,极易造成用户审美疲劳.而纵观整个平台,歌舞㊁恶搞㊁才艺等内容虽铺天盖地,但也仅限于此,这也表现出抖音平台表面上 美好空间 繁荣的背后却是在优质内容上显现出的极度匮乏.大量的模仿行为久而久之会造成抖音生活空间的单一性,更会导致社会价值的同质化和价值观的扭曲.3.感官刺激遮蔽社会正面价值随着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当下用户的心理越来越新潮和难以满足,新内容在引发一波流行之势后很快便会归于沉寂.感官刺激是短视频行业一个关键的催化剂,唯有新的㊁与众不同的㊁难以抗拒的感官刺激才能吸引眼球㊁捕捉用户注意力.抖音平台中的各种视听特效便是感官刺激的重要工具.一些热门的 抖音变脸 特效,可以进行面部识别,为用户戴上各种变脸道具,如动物头像㊁脸谱等.用户制作了大量出自同一模版的变脸短视频,内容极其相似.从短视频数量和播放量来看,变脸特效和道具十分受欢迎.抖音的一系列新潮的拍摄技术如转场运镜特效㊁人脸识别㊁背景分割㊁创意贴纸㊁分屏技术等手段也给予大量年轻用户丰富的感官刺激.抖音作为一个音乐类视频社交平台,背景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当下的许多流行音乐都出自抖音平台或经由抖音的播放而火爆.丰富㊁创新㊁受年轻人喜爱的背景音乐也强烈刺激着用户感官.在诸多短视频中,生产者强化了感官刺激,忽视了情感㊁价值追求,遮蔽了社会正面价值的同时彰显了许多负面价值观.受众在接受了过多的观感刺激内容后,也更加追求瞬时的感受㊁刺激体验.虽然科技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视听享受,加强了刺激力度,但过多的感官刺激会大大分散受众注意力,减少理性思考,沉迷于拟态的 美好生活 ,停止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真㊁善㊁美的娱乐短视频中的 拟态生活空间 塑造与社会价值观重构141㊀传统价值观也逐渐被奇异的感官刺激所侵蚀.那些强化感官刺激的内容,使受众在快速浏览短视频的过程中,逐渐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效产生依赖心理.他们的文化接受活动也逐渐从艺术享受退化为肤浅的视觉消遣和听觉消遣,这直接导致受众接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弱化,一些受众甚至会因此丧失审美自主性和创造性.①4.过度娱乐化的潜在后果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的 狂欢理论 认为,那种狂欢广场式的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完全 颠倒的世界 ,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打破了阶级㊁等级㊁身份的区分与界限.全民皆为平等自由参与的主体,平等交往,尽情狂欢.②娱乐类短视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美好生活的狂欢广场,而这只是暂时的㊁虚构的乌托邦.这个正在逐步扩张的广场正在试图从多个层面消解和重构我们熟悉的社会价值.狂欢化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叛,其实,过度的狂欢化体现的是一种无奈的孤独.短视频的火爆造就了一片大众狂欢的天地,但是人却被分离和隔阂,我们的真实社会经过长时间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受到疏远.我们的确在发声,但似乎却是对着陌生墙壁的独白.短视频用户大部分是青少年群体,他们作为年轻一代具有反叛精神,注重展示个性和自我价值,但也容易遭到不良价值观的侵蚀.抖音平台的自媒体属性和匿名化特性导致不少传播失范行为的产生,一些无底线的恶搞㊁媚俗内容虽然可能会满足部分用户的猎奇心理,但这种低俗内容的盛行也造成了对高雅文化的消解和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不利于正常大众文化氛围的营造.用户对平台的使用往往不经意间就耗费过多时间,沉浸于短视频的信息洪水之中,从而导致部分社会行动能力和社会批判能力的丧失.一旦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对短视频的习惯性观看,便容易造成一大批网瘾症和娱乐至死的人群.①②杨建:«奇观视野下真人秀的消费主义解读»,«传媒观察»2016年第3期,第24页.马海燕:«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受众心理研究 以抖音A P P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5期,第59 60页.㊀142四、结语娱乐类短视频通过指引用户的内容生产,引导用户自己塑造 美好生活空间 ,重构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美好生活的想象.但是其所重构的生活空间实际上是一种 拟态生活空间 ,对美好生活的实践并不符合人们的美好生活想象,所传递的价值观难以契合当今时代所弘扬的主流价值.短视频平台塑造 拟态生活空间 ,存在着表现方式碎片化,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浅层化和营造热爱学习假象的问题.这种拟态化空间重构着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导致消费泛滥㊁过度感官刺激遮蔽了社会正面价值㊁社会价值同质化等一系列后果.作为娱乐短视频翘楚的抖音平台,其 记录美好生活 的标语虽吸引人,激发了用户构建美好生活形态的愿望,但如何将美好生活空间所传递的价值观真正迎合主流价值,如何形成人民群众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体系等问题上,需要再三思考.各大娱乐短视频平台需要在内容生产的引导㊁内容的分发的推荐机制上做出深刻改变.(韩亚楠,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㊁文学博士;刘凯文,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S h a p i n g o f P s e u d oL i v i n g S p a c e a n d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o c i a l V a l u e s i n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S h o r tV i d e o sAC a s e S t u d y o f T i kT o kS h o r tV i d e oP l a t f o r mH a nY a n a n㊀L i uK a i w e n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c o n t i n u o u se x p a n s i o no ft h e s c a l e o fm e m b e r s h i p s h o r t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v i d e o sh a v eb e e ns e e nn o t a b l ei m p r o v e m e n t u p o n i t s s o c i a l i m p a c t敭T h e a c t i v i t y o fw a t c h i n g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s h o r t v i d e o sh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i m p a c t o n t h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s o c i a l v a l u e s敭F r o mt h ee x i s t i n g r e s e a r c h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s h o r t娱乐短视频中的 拟态生活空间 塑造与社会价值观重构143㊀v i d e o s a n ds o c i a lv a l u en e e d sf u r t h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敭T a k i n g T i k T o ka sa n e x a m p l e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l o r e s w h e t h e r t h e l i v i n g s p a c e c r e a t e d b y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s h o r t v i d e o s f o rm e m b e r s h i p i s p s e u d o l i v i n g s p a c e e x p l o r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p s e u d ol i v i n g s p a c e a n d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s o c i a l v a l u e s a n d r e v e a l s t h e n e g a t i v e i m p a c t o f p s e u d o l i v i n g s p a c e c r e a t e d b y s h o r t v i d e o p l a t f o r mo n s o c i a l v a l u e s敭K e y w o r d s S h o r tV i d e o P s e u d oL i v i n g S p a c e S o c i a lV a l u e s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摘要】在媒体融合新思维下,“内容+为王”已成为媒体行业的主流趋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内容创作的重要性凸显,用户体验与内容营销成为关键。

不同平台之间的内容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内容发展呈现新格局。

媒体融合背景下内容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未来媒体发展的方向也将围绕内容展开。

在这一背景下,媒体行业将越来越重视内容的质量和创新,努力提升用户体验,以赢得更多用户和市场份额。

“内容+为王”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内容也将不断创新和升级,引领媒体产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媒体融合、新思维、内容+为王、传统媒体、新媒体、内容创作、用户体验、内容营销、平台竞争、科技创新、内容发展、媒体发展方向、主流趋势1. 引言1.1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融合已成为媒体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使得内容创作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在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内容的质量和创新性成为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用户体验和内容营销的结合,更是提高了内容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不同平台间的内容竞争也推动了内容的不断创新和提升,科技创新更是带动了内容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内容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加注重用户需求和体验。

内容+为王已成为媒体行业的主流趋势,只有不断创新和优化内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

2. 正文2.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当前媒体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传统媒体指的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而新媒体则是指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上的各种数字化媒体平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整合,更是一种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

传统媒体在融合新媒体的过程中, 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传播自己的信息, 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来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和传播渠道, 而新媒体通过融合传统媒体的资源和经验, 提升自己的内容质量和专业性。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

媒体融合新思维下的“内容+为王”解析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的形态和内容策划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媒体融合的潮流不可逆转。

在新媒体时代下,“内容+为王”成为了媒体融合的核心思想。

内容是媒体融合的核心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内容+为王”成为了媒体生态系统的核心;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运营重心在于传播和推广,媒体本身的价值体现在其传播的能力和声誉上。

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品质和数量上。

只有具备优质的原创内容和独特的风格特色,方能吸引用户关注,从而实现媒体商业价值的提升。

媒体创作者的职责媒体创作者在媒体融合时代的主要职责是生产和输出高质量、独特的媒体内容。

在此过程中,需要具备专业的媒体知识、良好的写作功底、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敏锐的新闻敏感度。

同时,媒体创作者还需要密切监测网络舆论动态,不断优化和调整自己的内容策划和创作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

媒体商业模式的变革在新媒体时代下,“内容+为王”重塑了媒体生态系统,同时也促使媒体商业模式的变革。

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广告和销售,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盈利模式较为多样化,主要包括互联网广告、付费阅读、会员制度、代言推广等多种途径。

此外,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大型媒体机构越来越重视全媒体运营,力求将各类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更加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商业运营。

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涌现,媒体融合的潮流必将继续深入发展。

未来,媒体创作者需要深度洞察用户需求、紧跟各类媒体发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和专业能力,以适应媒体环境的快速变化。

同时,媒体商业运营需要重视市场前沿技术的应用,借助大数据分析、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更加科学的用户需求分析和精准化的商业推广,推进媒体融合下的内容创作和商业营销的双向发展。

总之,“内容+为王”已经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主流思想和商业模式,它代表着媒体生态系统内在的需求和价值。

新时代科普期刊发展特点与办刊理念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科普期刊发展特点与办刊理念的守正创新

6新时代科普期刊发展特点与办刊理念的守正创新文/苏婧 张品纯【摘 要】科普期刊是科技期刊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期刊类别,也是我国的主流科普阵地之一。

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面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新要求和媒体融合大势,科普期刊对社会公众仍具有独特的科普价值。

这种价值的持续彰显和充分实现,需要科普期刊办刊者坚持守正创新,以专业化的内容、精品化的定位、特色化的营销、新颖化的形式,推动科普期刊沿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关 键 词】科普期刊;办刊理念;守正创新;“专、精、特、新”【作者单位】苏婧,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张品纯,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2.09.00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公众科学素养的逐步提升和科技传播的融媒体发展态势,也使科普期刊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科普期刊的出版呈现新特点,需要办刊者坚持守正创新的办刊理念,以专业化的内容、精品化的定位、特色化的营销、新颖化的形式,推动科普期刊沿着“专、精、特、新”方向持续发展,以提升科普期刊的知识价值,发挥科普期刊的功能作用,有效应对媒体融合及受众需求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普期刊发展呈现新特点从21世纪初开始,在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下,科普期刊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同时成为科普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几经起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媒环境和生态剧变,在巨大的生存与发展挑战面前,一些科普期刊选择改变办刊方向,逐步脱离“科普”定位,转变为学术期刊、技术期刊或面向某个行业的综合指导期刊[1]。

据笔者所在研究团队核查,2009—2019年十年间,全国科普期刊数量从400多种下降到不足300种,与学术期刊特别是英文学术期刊数量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而坚守科普阵地的科普期刊,也经受了市场洗礼和生存考验,为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探索持续发展道路作出了不懈努力。

新媒介视域下的科学家形象研究

新媒介视域下的科学家形象研究

新媒介视域下的科学家形象研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新媒介的蓬勃发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家的形象塑造与传播也不例外。

新媒介为科学家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介环境下,科学家形象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以往,我们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了解科学家,他们的形象往往是严肃、专注、一丝不苟的。

但在新媒介平台上,科学家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科学家可能会分享自己的科研日常、生活趣事,让公众看到他们不仅在实验室里严谨工作,在生活中也是有血有肉、充满趣味的人。

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科学家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在这些视频中,科学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权威,而是亲切的知识传播者。

他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直观的实验,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激发着大众对科学的兴趣。

此外,在线学术论坛和科普网站也为科学家提供了展示自己专业形象的舞台。

在这里,科学家们可以深入探讨学术问题,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行和公众进行交流互动。

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提升科学家在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塑造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专业形象。

然而,新媒介在塑造科学家形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碎片化特点可能导致科学家形象的片面化和标签化。

部分新媒介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过度强调科学家的某个特点或成果,而忽略了他们全面的形象和贡献。

例如,将某位科学家仅仅定义为“天才”或“怪咖”,这种简单的标签容易误导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整体认知。

另一方面,新媒介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一些不实的报道或谣言可能会损害科学家的形象。

比如,某些关于科研成果的错误解读或恶意揣测,可能会让公众对科学家的研究产生质疑,进而影响他们的声誉和公信力。

为了在新媒介环境下更好地塑造和传播科学家的正面形象,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科学家自身要积极适应新媒介的传播特点,学会运用新媒介平台展示真实、全面的自己。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新定义与构建路径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新定义与构建路径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新定义与构建路径
魏雄燕
【期刊名称】《新闻文化建设》
【年(卷),期】2024()8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正面临关键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既充满挑战,也不乏机遇,涌现出各种新的发展可能性。

然而,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优质的内容仍然被定义为王者之道,成为媒体突破困境、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

因此,如何构建具有吸引力、独特性和深度的内容,成为媒体成功的关键议题。

基于此,本文对“内容为王”的内涵、主要特征、主要条件及重要意义进行了新定义的解读,进而重点探讨了“内容为王”的构建与创新路径,通过深耕内容生产、技术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提高内容团队建设等路径,旨在创新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为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指导。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魏雄燕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重新定义
2.移动互联时代,内容依然为王?该造新闻生产方式,挖掘移动互联时代“新”内容
3.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统战工作路径构建——基于统战部官微的内容分析
4.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新条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青年类期刊的反思

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青年类期刊的反思

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青年类期刊的反思
范国平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0(000)017
【摘要】新媒体对传统青年类期刊的冲击本文所分析的青年类期刊,主要指《中国青年》、《黄金时代》、《风流一代》、《涉世之初》等传统品类。

诊断一种刊物的发展是否健康,主要有以下指标:发行方面,续订率下降。

【总页数】2页(P97-98)
【作者】范国平
【作者单位】家庭期刊集团家庭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青年研究类期刊编辑流程的精细化管控——基于《青年探索》的编辑实践与反思[J], 李春丽
2.我国青年研究类期刊高频“被引”论文分析--基于5种青年研究类期刊1251篇论文的量化统计 [J], 谢霄男;王让新
3.论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素养 [J], 王海燕
4.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修养 [J], 刘素菊
5.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设计类期刊转型策略研究 [J], 齐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筑高弹性核心网络

构筑高弹性核心网络

构筑高弹性核心网络
王亚峰
【期刊名称】《网管员世界》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我们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低可靠性的网络对工作构成的威胁。

【总页数】2页(P172-173)
【作者】王亚峰
【作者单位】山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
【相关文献】
1.科学家发现构筑超轻高弹性石墨烯宏观体新法 [J], 刘万生;
2.基于仿真技术的5G核心网络质量监测研究 [J], 沙莎
3.中南民族大学:SDN加持校园核心网络"超级汇聚" [J], 高杰欣; 张淼
4.远程监控系统核心网络架构分析与优化 [J], 李峻宁; 黄贤彬
5.基于改进的RFM模型核心网络客户识别研究 [J], 王冬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子杂志内容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电子杂志内容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电子杂志内容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吴晓东;王亚男
【期刊名称】《中国出版》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自从2006年开始,一种新的基于网络与电子技术的传播方式——电子杂志蓬勃发展起来。

电子杂志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

电子杂志集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众多元素,具有可视性、交互性、多样性、大众性、娱乐性、传播速度陕等特点。

它有四种特性:一是制作容易,可实现“大众办杂志”;二是以文字、图片、Flash、音频、视频、3D等多媒体信息为表现形态;三是实现了阅读者通过介面与编者、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吴晓东;王亚男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北京京师弘博文化教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批判与反思:媒介内容的问题与对策——论《媒介问题内容产制研究》 [J], 彭翠
2.2020年《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第7卷第1期主要内容预告 [J],
3.《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19年第6卷总目次(按内容分类排列) [J],
4.2020年《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第7卷第3期主要内容预告 [J],
5.2021年《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第8卷第5期主要内容预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 [7 ] [56 ]
[4 ]
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 随着网络技术、 发展, 出现了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互联网基础上 的、 发挥传播功能的、 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各种新型传播 媒介, 如网站、 新闻客户端、 新闻资讯客户端、 微博、 微 信等
[1 ]
1
1. 1
重塑办刊理念, 重新给期刊定位
工” 成为受众新的需求。 信息的受众迫切需要那些经 过筛选、 编辑、 考证、 综合过的让人信赖的信息, 而这正
[3 ] 是传统媒体最优于新媒体之处 。 “内容” 是传统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 这一点业内
已有共识。 张明丽 认为无论媒体传播方式如何更 新换代, 传统媒体高质量、 稀缺的内容不可取代。李栓 , 认为坚持“内容为王 ” 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 , 《中国国家地 容和坚持内容的原创性, 一定会有未来 科 理》 的成功是编辑部的成功。 徐文京 认为内容的权 威性、 深度、 公信力、 原创性以及专业化、 区域化等优势 是传统纸质期刊生存和竞争的法宝。 游苏宁 认为 , “内容为王 ” 无论信息传播技术如何改进 必定是科技 期刊乃至出版业亘古不变的真理。 无论何时, 富有深 [3 ] 刻内涵的科技期刊决不会轻易地被淘汰。 俞敏等 认为科技期刊体现专业科学素养的优秀“内容 ” 是其 在全媒体时代的立足之本, 也是科技期刊品牌权威度 和信任度的基础。 科普期刊作为科技期刊的一大类, 在我国改革开 20 , 放初期的 世纪八九十年代 曾经非常辉煌, 发行量 和社会影响力都非常大; 但随着网络的普及, 各种新兴 媒体的出现, 科普期刊也与很多大众媒体一样遭受了 , 发行量和影响力的下滑。 如何坚持“内容为王 ” 重构 内容, 打造精品, 提升期刊影响力, 值得科普期刊同人 深入研究和探索。
104




第 29 卷
及, 各种以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为基础的新媒体快速 兴起, 民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空前丰富。 从费用 水平上看, 新媒体平台的免费特征也吸引了大量受众 , 特别是一些以科普为主的专业化平台在策划和制作上 很好地结合了新媒体的特征, 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 在一段时期内, 传统科普期刊的销售受到了很大的影 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生命力已经耗尽 , 而是预示着传 统科 普 期 刊 重 塑 办 刊 理 念 和 重 新 定 位 的 号 角 已 经吹响。 1. 2 过去几十年来, 科普期刊已经习惯了教科书式的说教式表达 , 而这样 顺应读者阅读方式改变的需求
的表达方式在今天各种科普读物和科普类新媒体的竞 争面前, 正在越来越多地失去市场。 说教式表达方式 最大的缺陷在于忽略了受众的接受习惯和认知逻辑 , 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正如著名国产品牌华为所倡 “再不能 ‘忽悠’ 导的 国产品牌的消费者了 ” 一样, 科普 期刊出版人也再不能无视市场需求, 仅依靠传统的内 “忽悠 ” 容策划和制作思维 科普期刊读者, 而必须从根 本上重新进行定位。 过去科普期刊大多强调科学原理的解析, 在文字 表述手法上比较僵硬, 对文章的趣闻性、 生动性、 可读 性和吸引力关注较少, 对于科技信息所关联的人文、 历 史、 政治和思想内涵涉猎更少。 这样的文章往往成为 科学原理的浓缩, 阅读愉悦感较差, 很难做到让读者喜 读乐读; 因此, 科普期刊的内容重构迫在眉睫。 1. 3 重构成功的范例 作为中国期刊界奇迹的《中 , 国国家地理 》 其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发现信 , 《地理 息的传播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后 知识》 的发行量从鼎盛的 40 万册急速下滑到 2 万册 时, 立即转变办刊理念, 重新定位读者: 办刊理念由传 播知识改为描述理想、 传播科学精神; 读者定位由单纯 “中学生和地理教师 ” 以 为主, 重新界定为“受过良好 教育,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有激情和梦想, 有 强烈的家庭和社会责 任 感 ” 的 群 体。 杂 志 迈 出 了 从 “量变 ” 到“质变 ” 的重要跨越, 并于 2000 年把刊名改 《中国国家地理 》 , 为 同时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整, 提出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 的办刊理念, 将杂志 定位由科普期刊上升为科学传媒, 抛弃了传统的说教 形式和居高临下的姿态, 以“我在现场 ” 的方式将社会 、 、 热点 难点 疑点背后的地理科学故事精准、 精彩、 精炼 地传达 给 读 者 。 奇迹
201704 29 ( 2 )
编 辑 学 报 ACTA EDITOLOGICA
103
新媒体环境中科普期刊的内容重构
王亚男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中, 受到冲击的科普期刊要想改变困境依



10008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传媒集团航空知识杂志社, 北京
“内容为王” 。分析科普期刊改变办刊理 然只能重构内容, 坚持 “内容为王 ” 念和重新定位的重要性 , 这是 的基础; 讨论期刊内 容能否实现精品化, 是决定其竞争力和生存力的重要问题 。 认 为精品化的策划、 精品化的设计、 精品化的拓展服务和多元化 的研究型编辑团队, 是重构精品化内容的重要保证 。 关键词 科普期刊; 价值传播; 内容为王; 内容重构; 选题策划; 形式设计; 拓展性; 服务性 Reorientation of contents for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WANG Yanan, YU Min Abstract In the all new media environment,the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s have to overcome the operation difficulties through focusing much more on content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change of magazine's media concept and reorientation of magazine are very important, concluding that the key issue for competence and survivability of magazine is whether it can design and realize competitive contents, for which competitive plan, competitive design, competitive expansible service and characteristic editor team capable of research are major promise. Keyword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agazine; value transmission; contents focus; content reorientation; topic planning; form design; expansibility; service orientation Authors' address Aerospace Knowledge, Cultural Medial Group of Beihang University, 100083 , Beijing, China DOI: 10. 16811 / j. cnki. 10014314. 2017. 02. 001
。这些新媒体充分利用了最新的技术成果, 融
顺应媒体环境改变的需求 从 20 世纪 80 年代 初到 21 世纪初, 我国科普期刊经历了 20 多年的辉煌
合文字、 图片、 音频、 视频等多种信息传播功能为一体, 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的限制、 空间的限制、 平台的限制 和形式的限制, 以快速、 便捷和易于携带的方式被用户 [2 ] 所喜爱 。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信息传播的各个领域, 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媒体面临着受众群体流失和影响力下滑的危机 ; 但新媒体在带来信息丰富的同时, 也带来了信息的泛 滥。新媒体使得信息过于庞杂、 权威性差、 缺乏真实 , “甄别” “重塑” “深加 性, 因而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通信作者
时期, 月发行量达数十万册的并不少见, 如国防科普期 — — —《航空知识》 《兵器知识》 《舰船知 刊 3 大“知识” , 《地理知识 》 识》 的总发行量就过 100 万册 发行量过 40 万册, 等等。其原因, 可以归结如下。 1 ) 市场环境好, 改革开放之初, 民众获取知识、 了 ; , 解外界的欲望强烈 而可提供有效信息的渠道缺乏 科 普期刊有一定的信息独占性。 2 ) 科普期刊大多属于事业体制, 能得到国家相关 部门的大力支持, 经费、 人员、 办公条件均得到保障, 经 营压力不大, 办刊人员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内容策划上 。 21 世纪初, 随着网络 和 移 动 通 信 设 备 的 迅 速 普
[9 ]
, 王” 这从前文几家优秀科普期刊成功转变的实例中 便可窥一斑。 反映到内容层面, 新的读者定位和新的传播理念 — — —内 都要求科普期刊重构内容, 实现“内容精品化 ” 内 容 必 须 追 求“三 容必须 具 备 足 够 的 价 值 含 金 量, : 选题策划精品化, 化” 寻求读者关注度最高的“兴奋 ; 编辑加工精益化, 点” 要求编辑高效利用一切信息渠 道和作者资源; 制作环节精细化, 让杂志品位伍, 有迫切了解 , 《气象知识》 和掌握气象科学知识的需求。2009 年 将 定位从面向广泛而模糊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气象 , “中小学生” “世 爱好者” 精确调整为“气象信息员” 这 3 类科普需求办刊。 办刊思路也更加清 界气象日” “一刊三版” , “常规版 ” “科普活 晰: 由双月刊调整为 即 ” “校园增刊” 。常规版将全国的气象信息综合 动增刊 60 万名气象信息员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面向 服务站、 分众调整期刊定位后, 内容倾向性增强, 形成了特色, 有效吸引了特定读者的注意力, 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体, 发行量显著上升, 到 2010 年发行量达到 6 万份, 科普 [10 ] 。 覆盖面与影响力均显著提升 21 世纪初 , 《航空知 一样, 与当年的《地理知识 》 识》 也经历了发行量急速大幅下滑的过程。 面对经济 效益减少和社会影响力减弱的不利局面 , 面对全新的 , 《航空知识 》 媒体环境和市场形势, 从 2007 年开始 将 , 原来比较粗略的读者定位“航空爱好者 ” 重新界定为 “有一定教育基础、 富于科技热情和爱国情怀、 关注航 , 空工业的年轻群体 ” 并针对全新的读者定位对内容 策划和版式语言进行重新定义。注重使用现代风格浓 郁的版式语言, 强调使用高分辨率的焦点效应图片 , 推 广使用时尚、 趣味和简练的语言, 在内容上, 也注重选 择一些年轻人关注的话题, 并力争在话题的解构上形 , 《航空 成深度, 为读者提供超预期的阅读体验。 同时 知识》 的办刊理念也从传统单纯知识性定位下的“信 息传播 ” 向高品质科学传媒定位下的“价值传播 ” 转 — —降低读者阅读负担, 变— 提高杂志的文化和知识品 质, 传播、 引领思想。 不采取短期噱头炒作方式, 立足 , 《航空知识 》 打造百年老店。按此理念 对传播方式也 进行了调整, 努力以故事和事件作为载体, 通过生动的 叙述和矛盾的结构, 以贴士、 链接、 注释、 图表等方式来 解析科学技术, 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针对新的读者定 , 位和办刊理念, 经过多次改版后的《航空知识 》 近年 来在传统纸媒发行量和广告收益大幅下滑的市场大潮 [3 ] 下逆势上扬, 品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 1. 4 改变办刊理念 重新定位读者、 能否让科普期刊起死回生, 关键还是要回到“内容为 重构成功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