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的生存之道_冷战后捷克的地缘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捷克地理位置分析

捷克地理位置分析

捷克地理位置分析捷克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

其地理位置独特,处于欧洲的心脏地带,与多个国家接壤。

以下是对捷克地理位置的详细分析。

一、地理概述捷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南部为喀尔巴阡山脉的一部分。

主要河流有易北河、奥得河和摩拉瓦河。

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捷克的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森林和水力资源等。

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交通枢纽:捷克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东西欧的重要交通枢纽。

其地理位置优越,方便了人员和货物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捷克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网络,为国际贸易和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多元文化交汇:由于其地理位置,捷克在历史上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交融使得捷克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捷克的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传统和丰富的内涵。

战略位置:捷克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欧洲政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捷克积极参与欧盟的政治和经济事务。

同时,捷克还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地理位置对捷克的影响经济影响:捷克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

作为欧洲的交通枢纽,捷克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入驻,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同时,捷克还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多个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

捷克工业基础雄厚,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发达。

文化影响:捷克的文化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包括西欧文化、东欧文化以及南欧文化等。

这种多元文化交融使得捷克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捷克的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政治影响:捷克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欧洲政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捷克积极参与欧盟的政治和经济事务,维护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同时,捷克还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四、捷克的对外关系与欧盟的关系: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捷克与欧盟的关系紧密而重要。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与影响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与影响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与影响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冷战期间,世界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主导了国际政治舞台,给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世界格局的形成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作为当时的两大超级大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势不两立的对抗。

苏联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卫星国,形成东欧集团,而美国则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方式加强了与西欧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合作。

随着德国的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冷战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势力范围明显分割。

二、冷战的影响1. 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冷战时期,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

苏联与美国之间争夺全球霸主地位,导致了许多国家的被卷入其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阵营结构。

2.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了在冷战中获得优势,苏美两国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提出了“亚当斯纳齐制度”,在科技和军事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苏联也不甘示弱,进行了太空竞赛等一系列活动。

3. 战略武器竞赛: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相互威胁,导致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竞赛。

美苏两国相继研发出强大的核武器,对全球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4.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在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美国推行西方民主、自由主义思想,苏联则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念,两个阵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分歧。

5. 全球性危机:冷战期间,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围墙建立等,这些危机造成了全球的紧张局势,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三、结语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模式。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多年,但其留下的遗产和影响仍然存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地缘政治思想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地缘政治思想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推荐指数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013年 科研热词 地缘政治 印度 黄州府 重要交通枢纽 边界问题 跨国区域合作 粮食与能源安全接替区 社会主义纽带 海洋战略传统 海洋安全 新疆 文化生态 文化交汇地带 政治文化 拉铁摩尔 战略地位 对外政策 对外战略 大国精神 地缘政治思想 向西开放 印度洋 冷战后 人文重镇 亚洲 乌克兰 中印关系 "苏东地区" "原苏东地区" 推荐指数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科研热词 援越抗法 孟府 孔府 地缘政治 产生关系 中越关系 1950年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科研热词 冷战后 地缘政治思想 地缘政治 近代进化论 近代报刊 经贸策略 经济外交 现代化 法图拉·葛兰 捷克 戊戌维新思潮 对外政策 对外战略 土耳其 国际政治理论 印非经贸关系 农地的本质 农地制度 内生支撑 信仰对话 俄罗斯 伊斯兰世界 中非经贸关系 严复 《国闻报》
科研热词 限度再生观 边疆地区 袁世凯 藏传佛教 神权政治 社会核心价值 社会影响 社会主义 真相 画报 生境政治 灾疫 民主革命思想 核心价值教育 有机论世界观 政治文化认同 意识形态 孙中山 地缘特征 地缘政治 历代治边 共和政治 公共舆论空间 全球生境主义 信仰体系 伦理学 价值教育范式 云南

捷克与斯洛伐克政治经济和外交转型比较

捷克与斯洛伐克政治经济和外交转型比较

捷克与斯洛伐克政治、经济和外交转型比较姜琍[内容提要] 1989年政局剧变后,捷克与斯洛伐克开始了政治、经济和外交全面转型进程。

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解体后,它们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转型特征。

历史传统、政治精英和“回归欧洲”等因素决定和影响了它们的转型路径和转型绩效。

转型初始条件较差的斯洛伐克经历了更为曲折和艰难的转型道路,但随着政治精英更能利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促进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它在转型的后半程取得显著进展,不仅与捷克会合于欧洲-大西洋结构中,而且缩短了与捷克的差距。

[关键词]捷克,斯洛伐克,转型,政治,经济,外交[作者简介]姜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9年政局剧变后,捷克与斯洛伐克在共同的联邦共和国框架内开始了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多重转型进程。

1992年12月31日联邦解体前,捷克与斯洛伐克已经一起完成了部分转型任务:在政治领域,确立了西方式多党议会民主制度的框架,形成了新的政治结构;在经济领域,开始实施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化、价格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以及国有经济的私有化措施,并为市场经济的运作修订了法律法规;在外交领域,逐渐摆脱了苏联的控制和影响,踏上了“回归欧洲”的道路。

政局剧变既为变革政治制度、恢复国家主权敞开了大门,也为民族主义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剧变后不久即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修正变形联邦制的呼声。

[1]1990-1992年,捷克与斯洛伐克的政治精英多次就联邦制度的具体安排问题进行磋商,但难以达成一致。

在1992年6月举行的议会大选中,克劳斯领导的公民民主党与梅恰尔领导的“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分别在捷克与斯洛伐克胜出,这两位政治领导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设想相去甚远且互不妥协,促使联邦国家快速走向解体。

与南斯拉夫不同的是,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的解体是捷克与斯洛伐克政治精英协商共识的结果,其间没有伴随民族冲突和引发继承战争。

尽管在转型的多重性与同时性、独立国家的建设和转型进程的外部影响等方面非常相似,但捷克和斯洛伐克在独立后走上了不同的转型道路。

冷战后捷克政党体制嬗变与政党沉浮

冷战后捷克政党体制嬗变与政党沉浮

冷战后捷克政党体制嬗变与政党沉浮作者:宋静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06期摘要:自1989年“天鹅绒革命”以后,捷克进入政治转型期,突出的标志是西方民主议会制的建立。

经历了二十年跌宕起伏的发展演变,两大政党轮流掌控政府并与小党联合执政的竞争性政党体制基本形成。

根据政党执政期和各政党实力消长,捷政党体制的变迁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当前,捷克政党体制正步入新一轮变革演化的“十字路口”,趋同化、极化、碎片化这三大趋势的固化或转化程度将直接影响捷克政党体制今后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捷克政党体制;政党;政党转型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6-0022-06自“天鹅绒革命”后,捷克步入政治转型期。

作为政体的次级体系和重要组成部分,捷克的政党体制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而一同“西化”。

经历了二十年跌宕起伏的转型发展,一个以左右翼两大政党联盟轮流掌控政府并与小党联合执政的多党竞争性体制基本形成。

因此,考察冷战后捷克政党体制变迁和政党政治的嬗变应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视阈出发,结合左右翼政党的执政历史以及相互既竞争又合作的党际关系,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

一、捷克政党体制的转型与政治谱系的形成马克思认为,政党政治的核心本质就是特定政治力量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p.473)。

所谓“政党体制”(Party System),即政党参与政治过程、执掌或干预国家政权的模式。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G.Roskin)眼中,“政党体制是各政党组织之间以及各政党与整个政治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p.227)。

阿兰·维尔(Alan Ware)在解释政党体制的类型时明确提出,政党体制的主体是政党,它所探索的是政党间的竞争与互动关系,这既指政党的数量,也指政党的力量,既包括体制内不同政党之间的竞争,也包括不同政党之间的合作(p.147)。

大国博弈中小国的生存之道

大国博弈中小国的生存之道

大国博弈中小国的生存之道一、介绍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各个大国之间的博弈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

小国在这种博弈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他们需要探寻一种能够帮助他们在大国博弈中生存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小国的生存之道,并提供一些建议。

二、历史背景1. 大国博弈的背景在大国博弈中,各个大国争夺资源、地缘政治优势以及经济影响力。

这种博弈往往牵涉到军事、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小国很容易成为大国的影响力范围。

因此,小国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大国博弈的挑战。

三、小国的生存之道1. 保持中立小国在大国博弈中保持中立是重要的生存策略。

这样可以避免被卷入大国的冲突,同时保持与各个大国的友好关系。

中立可以使小国在国际关系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2. 多元外交政策小国需要制定一种多元化的外交政策,以确保与多个大国保持良好关系。

通过与多个大国建立友好关系,小国可以增加外部支持和保护。

多元外交政策还可以为小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合作方案,帮助其融入全球化进程。

3. 提升国防实力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是小国的首要任务。

小国应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和国防体系,以应对潜在的威胁。

通过提升国防实力,小国可以在大国博弈中保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4. 发展经济实力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一种有力筹码。

小国应该通过发展产业、吸引外资和推动经济改革来实现经济独立性和发展。

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帮助小国在大国博弈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资源。

5. 加强区域合作小国可以通过加强地区合作来提高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通过参与区域性组织和机制,小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大国的挑战。

区域合作还可以为小国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四、结论在大国博弈中,小国需要寻求一种生存之道。

通过保持中立、多元外交政策、提升国防实力、发展经济实力和加强区域合作,小国可以增加自己的独立性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虽然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但通过明智的策略和努力,它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取得一定的发展。

前苏联冷战期间的对外政策

前苏联冷战期间的对外政策

前苏联冷战期间的对外政策在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也开始了一场历时几十年的冷战。

在这场冷战期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政策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和地位。

本文将讨论前苏联冷战期间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一、“一国独大”的思想冷战期间,苏联领导人采取了“一国独大”的思想,即通过强大的武力和政治手段来维护苏联的利益和地位。

这一政策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和对国际社会的不信任。

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苏联加强了其军备实力和对外政策的力度。

二、扩张主义政策苏联的外交政策也被称为扩张主义政策,意味着苏联试图扩大其领土和影响力。

苏联扩张的主要手段包括武力、外交和经济手段。

其中,武力扩张是苏联最为常用的手段。

苏联曾在1945年占领了东欧的一些国家,并在1956年镇压了匈牙利的一场革命。

这些行为不仅导致了国际社会的反对,也加剧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

三、敌视美国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苏联领导人视美国为敌人,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阻挡美国的影响力。

苏联通过援助受其政治影响的国家来增加自身的力量和影响力。

苏联还试图在国际组织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并进行了多次反美宣传。

这种敌对关系最终导致了世界的两极化,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四、间接入侵苏联面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时候,采用的策略多为“间接入侵”,秉承其宣传口号中所说的“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苏联在世界各地资助共产党,比如中国、越南、古巴等。

苏联支持左翼民族主义运动,在非洲和亚洲资助民族解放运动,侦测外国情报,从而真正的成为了全球威胁者的身份。

五、军备竞赛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壮大自身力量,苏联在冷战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军备竞赛。

苏联在核武器方面的力量同美国相当,也在陆地导弹和航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苏联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和反作用,也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意和争端。

六、多极世界苏联提倡建立一个多极世界,被广大社会主义国家所接受,但是反被许多西方国家所反对。

捷克地缘政治思想之争

捷克地缘政治思想之争

持不 同政见者则表现 出亲斯拉 夫的意识形 态取 向, 而捷 克官方最终选择“ 平分 手、 和 重返西方” 的政 策 实践作为 对地 缘政 治之
争 的 历 史性 了 断 。
[ 关键 词] 地缘政 治; 地缘 政治 ; 克政 治思想 反 捷
[ 中图分 类号] 8 D1
[ 文献标识码 ] A
想 。这 是苏 联为 了对 东 欧 的霸权 、 及 经济 上 的 继 以

冷战 后捷 克地 缘政治 的 “ 弱势 复 出”
地缘政 治 学家 麦 金 德 提 出过 著 名 的三 段 论 : 谁 控 制 了东 欧 , 就可 能控 制世 界 的心脏 地带 ; 控制 谁 谁 了世界 的心 脏 地 带 , 就 可 能 控 制 世 界 岛 ( 欧 亚 谁 即 大 陆 ) 谁 控 制 了 世 界 岛 , 就 可 能 控 制 整 个 世 ; 谁
续剥削, 而不 是 为 了其 他冠 冕堂 皇 的理 由 , 它促使 我
1 71
们 必须 采取 异常谨 慎 的态度 … …我们必 须一 次又一 次地衡 量 , 药剂 师 精 密 的天 秤 上衡 量 我 们 所 面 临 在 的事情 。 ” 随着 冷战结束 , 中东欧 重 新 回到 了欧 洲 的 政 治 中心 , 再次 成为权 力 的“ 空地 带 ” 真 。这一 时 代 背景 又一 次符合 了传 统地 缘 政 治 学 的基 本 要 素 , 发 了 引 传 统地 缘 政治思 维 的 回归 。这一 预期 功能在 欧盟北 约双 东扩 、 响中东 欧 各 国 大选 进 程 等事 件 中显 露 影
文章 运用 地缘政 治 与反 地缘 政治 二分 法来 分析 地 缘政 治在 捷 克 国家 政 治 思想 中 的定 位 , 释 了为 解 何 地缘 政治 在 2 0世 纪 9 0年代后 的欧洲 开始 复兴 而 在捷 克却 只是 “ 势 复 出” 一 特定 现 象 背 后 的 思 弱 这 想 根 源 。对 于 捷 克 地 缘 政 治 的 “ 势 ” 基 于 对 以 弱 是 下 三个 重要 因素 的判 断 : 一 , 既定 的 国家 政 治文 第 在

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与复兴

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与复兴

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与复兴捷克斯洛伐克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国家,在20世纪经历了沦陷与复兴的两个重大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对于捷克斯洛伐克和世界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捷克斯洛伐克在这两个时期的经历,以及复兴的原因和影响。

一、沦陷期(1939-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捷克斯洛伐克处于脆弱的地缘政治位置。

1938年,慕尼黑协议的签订导致其失去苏台德地区,这给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随后,1939年,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将其划分为保护国。

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标志着其政治独立的结束,战争年代的苦难开始降临到这个国家。

纳粹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实行残酷的统治政策。

他们追求日耳曼化并镇压了反抗活动。

同时,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人也遭到纳粹的迫害和大屠杀。

然而,尽管沦陷,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并未完全屈服,他们保持了对于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为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复兴期(1945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重新获得了独立。

然而,与之前的情况相比,捷克斯洛伐克面临了新的挑战。

战争对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国家需要进行重建和恢复。

在复兴的过程中,捷克斯洛伐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改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然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彻底改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

人们追求更大的政治自由和民主,反对社会主义政府的腐败和限制。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并走上了自由市场的发展道路。

随着时代的演变,捷克斯洛伐克的复兴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使捷克共和国成为中欧的一股经济强国。

旅游业、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为国家带来了繁荣。

同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文化和艺术也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总结: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与复兴是其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

《捷克斯拉夫》中的国家前途探析

《捷克斯拉夫》中的国家前途探析

《捷克斯拉夫》中的国家前途探析《捷克斯拉夫》是一部反映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与前途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中,展示了捷克斯洛伐克在20世纪的动荡时期,以及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性。

纪录片中涉及了很多政治、社会和历史的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针对《捷克斯拉夫》中的国家前途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读者们带来新的思考。

我们需要了解捷克斯洛伐克在20世纪的历史背景。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位于中欧的国家,曾经作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存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了独立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并不等于国家的稳定。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捷克斯洛伐克在20世纪遭受了很多动荡和战争的影响,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苏联影响等。

这些历史事件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前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中涉及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历了政治上的变革和社会上的动荡。

这些变革和动荡对国家的前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中的一些镜头展示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政治和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这些情节让我们思考,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究竟要如何决定,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对此又有何影响。

纪录片中展示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前途的不确定性。

在纪录片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场景。

这一幕呈现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前途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家分裂所带来的影响。

这让我们思考,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如此脆弱和不确定。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国家前途的不确定性?国家分裂又意味着什么?通过观看《捷克斯拉夫》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捷克斯洛伐克在20世纪的历史和前途。

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也引发了我们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国家前途产生影响。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些因素,以及如何能够为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做出贡献。

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因其坚持走独立自由道路吗?

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因其坚持走独立自由道路吗?

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因其坚持走独立自由道路吗?近年,捷克斯洛伐克成为欧盟最具矛盾性的政治中心,在19世纪90年代发生了苏军入侵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是否因坚持走独立自由道路而被苏军入侵?这一科普问题的关注。

(一)捷克斯洛伐克历史沿革1、冷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从1945年开始一直处于冷战的襁褓中,作为苏联的一部分,它曾追随苏联的政政策;2、独立宣言:1989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声称要建立民主的共和国的宣言,并通过独立的就业和选择市场经济;3、苏联分裂: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原苏联主权国家之间纷纷宣布独立,但苏联政权及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对捷克斯洛伐克不满,怀疑捷克斯洛伐克会影响自己的政策;(二)捷克斯洛伐克为何被苏军入侵1、不接受原苏联政 rule: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众坚持走自己的独立自由道路,不接受原苏联的政治及社会经济管理;2、根本原因是担心被美国影响:捷克斯洛伐克吸纳大量美国资金和技术,担心捷克斯洛伐克被美国影响,会进而破坏苏联下属国家的政治稳定;3、思想解放、科技发展: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以后,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发展受到了刺激,苏联政权担心捷克斯洛伐克会遏制其他继任苏联成员国的独立性和发展势头;(三)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影响1、社会与文化的混乱: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令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混乱,新增加了紧张、不安定的气氛;2、捷克斯洛伐克政治被动:捷克斯洛伐克政治权力受到苏军入侵而受限,失去了自主性,从而丧失了实行民主政治的机会;3、苏联共产主义影响:苏联共产主义不仅给捷克斯洛伐克社会、经济带来了危害和损失,还令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过于独立的道路,影响其维持其完整主权性。

结论:总的来说,捷克斯洛伐克被苏军入侵,更多的是因为它寻求了另一种政治环境,与原苏联政权抗衡,而不是因其坚持走独立自由道路。

虽然政治状况发生变化,但捷克斯洛伐克民众仍然坚定地走在独立自由的道路上。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发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改革的总称。

这一时期的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追求更大民主自由和对社会主义体制进行改革的集体努力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布拉格之春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以及该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受到苏联的影响和控制。

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开始出现一些持怀疑态度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

他们对苏联的干涉和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控制感到不满,希望实现更加开放的政治制度和更大的民主自由。

第二部分:主要事件1. 新思潮的兴起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开始于1967年,当时斯洛伐克作家兼政治家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

杜布切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的人性化”。

这些改革包括言论自由、多党制以及减少苏联在捷克斯洛伐克事务中的干涉。

2. 政治改革的尝试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试图减少党的权力,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他们提出了一项叫做“社会主义多元化”的概念,旨在允许多个政党的存在,以实现更大的政治多样性和自由。

3. 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开放布拉格之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开放。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追求比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加自由开放的思想和文化表达,包括对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探索。

第三部分:国际关系的影响布拉格之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影响。

苏联对布拉格之春采取了强硬态度,认为这种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

苏联最终以军事干涉压制了布拉格之春,重新确立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控制。

苏联的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对声音,并导致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第四部分:总结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代表了人们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努力。

布拉格之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捷克斯洛伐克,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

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

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一、冷战的起因1.二战结束后的政治格局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苏联和美国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这也成为冷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意识形态的对立苏联崛起后,其意识形态对西方自由民主的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苏联推崇共产主义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压迫和剥削,而美国则坚持西方民主自由的体制。

3.战后政治和军事的对立在二战后,战后政治和军事的对立在欧洲和亚洲都变得异常尖锐。

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不断升级。

4.意识形态、政治和军事对立的共同作用冷战的起因无疑是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同时在冷战期间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还有针对性地争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

二、冷战的发展1.冷战的初期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立逐渐明确化。

1946年世界上著名的钢铁幕就随之出现。

欧洲东部的国家被苏联纳入铁幕之下,而在军事上美国开始了对欧洲的援助。

2.朝鲜战争的爆发朝鲜战争被认为是冷战的第一次升温。

1950年,北朝鲜突然袭击了南朝鲜,美国积极干预,苏联则支持北朝鲜。

这场战争不仅加深了苏美之间的对立,还对整个亚太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危机是冷战期间一次极为紧张的危机。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并且宣称要使用核武器对抗美国。

美国在得知消息后进行了长时间的军事威慑。

最终苏联同意撤走导弹。

4.冷战的高潮冷战的高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苏联成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对手。

两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和常规军备。

5.冷战的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冷战的关键期到来。

美国提出了对苏联进行全面军备竞赛的战略,并且进行军事演习。

苏联也通过控制社会主义国家来对抗美国,导致冷战在80年代进入了一个相对波澜不惊的阶段。

3.冷战的结束1.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成为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为什么二战后会出现冷战格局

为什么二战后会出现冷战格局

为什么二战后会出现冷战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世界便迅速陷入了冷战的阴霾之中。

冷战格局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曾经的强国如德国、日本等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实力大为削弱。

而美国和苏联则在战争中崛起,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政治和经济理念。

苏联则在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了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

苏联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和一党专政。

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对立和竞争。

地缘政治也是导致冷战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战后,苏联在欧洲东部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方阵营”。

美国则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手段,加强了对西欧国家的控制,形成了“西方阵营”。

双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划分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

经济因素在冷战格局的形成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美国在战后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全球市场。

苏联则通过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双方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和对抗也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军事力量的对比和竞争也是冷战格局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并且在核武器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苏联则在战后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尤其是陆军和导弹部队,迅速缩小了与美国的军事差距。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不断增加军费开支,研发新型武器,这使得冷战的紧张氛围愈发浓厚。

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也是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之一。

在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美苏等大国对世界的未来进行了规划和安排。

然而,由于双方利益的冲突和分歧,这些规划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反而成为了双方互相指责和对抗的理由。

此外,双方领导人的个性和决策也对冷战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小国的生存之道_冷战后捷克的地缘政治思想

小国的生存之道_冷战后捷克的地缘政治思想

140I外交评论2叭2年第5期小国的生存之道:冷战后捷克的地缘政治思想葛汉文摘要冷战后的捷克地缘政治思想继承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捷克部分思想家的观点,以对捷克民族与国家历史的重新解读为研究重点,并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捷克对外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

捷克地缘政治思想注意探讨捷克民族的历史一政治身份问题,关注周边地缘环境的变化甚于关注自身,强调人文因素对地缘政治进程的影响,坚持警惕德国、西方不可信赖、加强与东方联系等基本主张。

捷克地缘政治思想反映出捷克部分政治和思想精英对于强国环伺下小国生存战略的不懈探讨,但对捷克当代对外政策的影响较为有限。

关键词地缘政治思想冷战后捷克对外战略作为一个地处欧洲正中的小国,自1918年建国以来,捷克的国家命运历经了颇多坎坷:在摆脱老旧奥匈帝国的桎梏仅二十年后,新兴的捷克斯洛伐克即遭纳粹德国的肢解与占领;纳粹败亡后,捷克斯洛伐克虽获得解放,但二十年后却再遭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的大举入侵,在冷战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苏联的严密控制之下;1989年东欧剧变仅三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又告解体,捷克与斯洛伐克各自成为独立国家。

捷克当代政治学家和地缘政治学者奥斯卡·克雷伊奇在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后曾感慨地说:“对捷克而言,1989年的政治剧变实际上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在20世纪里捷克国家与政权的更迭已经经历了七八次之多。

”w面对这一异常动荡险恶、兴衰难测的历史进程,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捷克+葛汉文,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讲师(南京2l0039)。

t·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后世界各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特色及其国际政治意义研究”成果组成部分,立项批准号12cGJ022。

①OskarKrejdI,G。

叩omics矿f^ecen£旭ZE“r叩e口n尺昭iDn:弛eWe埘加mPmg“eondBm蕊z口口。

,Bratislava:小国的生存之道:冷战后捷克的地缘政治思想l141政治思想家纷纷对捷克民族历史、国家实力、地区关系进行考察,以期对捷克国内外政策与发展战略进行相应谋划,从而为确保捷克的安全与生存提供理论襄助。

聊聊“小国”捷克,历史和脾气!

聊聊“小国”捷克,历史和脾气!

聊聊“小国”捷克,历史和脾气!在欧洲腹地,有一个内陆小国——捷克共和国。

其前身为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捷克与斯洛伐克和平分手,并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

捷克被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德国包围,国土面积仅仅78866平方公里。

甚至还比不上重庆的8.24万平方公里。

近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捷克上了热搜并招致大国方面的强烈批评。

同时,很多人也发现,自己对于这个“小国”,十分缺乏了解。

所以今天就简单从历史角度上聊聊捷克这个国家。

踏着血和泪从历史中走来作为一个西斯拉夫人创建的中欧小国,捷克踏着血和泪走来。

在历史上,捷克一直战乱不断。

曾经遭受过三次大规模入侵,而后又从废墟上一次次重建。

第一次是被哈布斯堡王朝吞并,捷克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行省。

此间,斐迪南残暴迫害捷克人民,强迫居民改奉天主教,焚毁捷克文书籍,强迫捷克人将德语奉为国语。

而后是纳粹德国对捷克的占领。

1939年3月15日,德军闪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因为战略纵深过小,加之斯洛伐克早已倒向了德国,德国军队还没开到就已经宣布接受德国“保护”。

使纳粹军队仅仅用了18个小时就开进了捷克首都布拉格。

而对捷克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前苏联对捷克的入侵。

1968年8月,苏联集合华沙条约四国,突然出动50万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事件的起因是那场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运动。

在时任捷共第一书记的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的努力下,捷共中央通过了《行动纲领》,提出了改革的主张: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这一改革严重违背了前苏联的意愿。

放任老百姓共同富裕的做法一旦传扬开去,势必会造成苏联的特权阶层根基动摇。

于是,8月21日清晨,苏联军队冲进了杜布切克的办公室,逮捕了杜布切克,将他送往布拉格机场的一架飞机。

同时被押上飞机的还有总理切尔尼克、国民议会主席和几位党的高级领导人。

他们随即被押解到莫斯科。

为了漂白自己,苏军通过电台宣布他们是“应捷党政和国务活动家的请求,是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出发决定这样做的,其目的不是干涉捷内政,而是为了反击反革命,保卫社会主义事业”。

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会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有三

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会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有三

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会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有三本文导读:捷克斯洛伐克成立于一战后,是在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上建立起来的,领土超过12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600万。

而建立后的借卡斯洛伐克其实发展很快,到二战时期就是当时欧洲著名的工业强国了,拥有自己完善的工业体系。

而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曾经创造年均10.9%的经济增速,是整个华约发展最快,最发达,最有钱的国家了。

而苏联解体的时候,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明显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困难,为何最终也一分为二,走向了解体呢?这其实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捷克觉得吃亏。

其实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就是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两个民族国家组成。

而长期以来,捷克的发展远远高于斯洛伐克,当时捷克工业发达,经济增长很快,但是斯洛伐克相对较慢。

因此,长期以来,捷克人认为自己吃亏,在补贴穷兄弟斯洛伐克,所以一直都有不满。

而在冷战时期,捷共领导下,这个矛盾才不那么突出。

而苏联解体,使得捷克想自己单干,自己过好日子。

第二,斯洛伐克也不满意。

斯洛伐克一直是欧洲一个主要民族,早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时期,斯洛伐克就想要独立建国,成立自己的国家,最终还是被并入捷克。

而斯洛伐克人虽然穷,发展滞后一点,但是这种独立的愿望那是非常强烈。

而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政权都是捷克掌控,斯洛伐克认为自己吃了亏,处于被支配的状态。

所以也想自己单干,不受捷克的气,因此斯洛伐克也想独立。

在冷战时期那是没办法,搞不过捷克,更是害怕苏联,所以才压制住了。

第三,政权的失去。

本来捷克和斯洛伐克是强行在一起的,当时捷共领导。

但是在1968年布拉格事件中,苏联对捷共进行了清洗,开除了超过50万人。

而且此后捷共的政策基本上是完全听苏联的,就是苏联的附属国。

为此,捷克斯洛伐克百姓不满,尤其是捷共,日益失去人心。

因此,苏联刚解体,捷共在选举中就失去了执政地位,这使得两个国家连统一在一起的标志都没了。

因此,在和平协商的基础之上,两个国家和平分手。

捷克 政治制度

捷克 政治制度

捷克政治制度
摘要:
1.捷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3.捷克和斯洛伐克在苏联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4.捷克和斯洛伐克在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正文:
捷克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多党议会民主制,政府首脑为总理。

捷克和斯洛伐克在苏联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在苏联解体后,这两个国家都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具体来说,捷克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基于宪法的规定,采用多党议会民主制。

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是议会,由两个院组成:众议院和参议院。

政府首脑是总理,由总统任命并在议会的信任投票中获得通过。

总统是国家元首,主要负责代表国家对外交往和执行一些仪式性职责。

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也是多党议会民主制。

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是国民议会,由150 名议员组成,议员由公民通过普遍选举产生。

政府首脑是总理,由总统任命并在国民议会的信任投票中获得通过。

总统是国家元首,主要负责代表国家对外交往和执行一些仪式性职责。

捷克和斯洛伐克在苏联时期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在苏联解体后,这两个国家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并逐步完成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实现了民主化和多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0I外交评论2叭2年第5期小国的生存之道:冷战后捷克的地缘政治思想葛汉文摘要冷战后的捷克地缘政治思想继承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捷克部分思想家的观点,以对捷克民族与国家历史的重新解读为研究重点,并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捷克对外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

捷克地缘政治思想注意探讨捷克民族的历史一政治身份问题,关注周边地缘环境的变化甚于关注自身,强调人文因素对地缘政治进程的影响,坚持警惕德国、西方不可信赖、加强与东方联系等基本主张。

捷克地缘政治思想反映出捷克部分政治和思想精英对于强国环伺下小国生存战略的不懈探讨,但对捷克当代对外政策的影响较为有限。

关键词地缘政治思想冷战后捷克对外战略作为一个地处欧洲正中的小国,自1918年建国以来,捷克的国家命运历经了颇多坎坷:在摆脱老旧奥匈帝国的桎梏仅二十年后,新兴的捷克斯洛伐克即遭纳粹德国的肢解与占领;纳粹败亡后,捷克斯洛伐克虽获得解放,但二十年后却再遭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的大举入侵,在冷战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苏联的严密控制之下;1989年东欧剧变仅三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又告解体,捷克与斯洛伐克各自成为独立国家。

捷克当代政治学家和地缘政治学者奥斯卡·克雷伊奇在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后曾感慨地说:“对捷克而言,1989年的政治剧变实际上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在20世纪里捷克国家与政权的更迭已经经历了七八次之多。

”w面对这一异常动荡险恶、兴衰难测的历史进程,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捷克+葛汉文,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讲师(南京2l0039)。

t·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后世界各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特色及其国际政治意义研究”成果组成部分,立项批准号12cGJ022。

①OskarKrejdI,G。

叩omics矿f^ecen£旭ZE“r叩e口n尺昭iDn:弛eWe埘加mPmg“eondBm蕊z口口。

,Bratislava:小国的生存之道:冷战后捷克的地缘政治思想l141政治思想家纷纷对捷克民族历史、国家实力、地区关系进行考察,以期对捷克国内外政策与发展战略进行相应谋划,从而为确保捷克的安全与生存提供理论襄助。

出于同样目的,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以来,在国家领土与外部环境急剧变动的宏观背景下,包括克雷伊奇等人在内的不少捷克学者开始在继承一个世纪以来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捷克当前的地区与国际形势,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人手,对捷克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地区关系进行了新的描述与预测。

尽管在捷克政治思想发展中,地缘政治历来不占据主流位置,其自身在体系发展、观点建构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对捷克近现代以来外交政策实践的影响亦较为有限,但捷克学者在地缘政治方面的相关表述凭借其自成一体的精神格调,集中反映出冷战后捷克社会对其历史~政治身份与空间环境的认识与想象,体现出这个国家长久以来对于“强权环伺下小国生存战略”的不懈探索,格外值得引起学界的重视。

一、徘徊于主流与边缘之间:捷克地缘政治的思想传统与英、德、法、美等国家相比,捷克地缘政治研究实际上并无成体系的思想传统可供传承,捷克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政治思想家大多都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和表述捷克对外政策与国际政治问题,地缘政治基本不是他们所惯常使用的工具。

至少在话语文本上,捷克政治思想当中对于国际政治中道德规范、国际准则等人类精神实践因素的强调,远远超过对于国家权势与领土空间等此类地缘政治话语模式的重视。

例如,本着为处于奥匈帝国严酷压迫之下的捷克民族争取民族权益的目的,19世纪捷克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先驱弗朗蒂舍克·帕拉茨基(Franti§ekPalacky)在塑造捷克民族认同、致力于唤醒民族精神时,并没有如同时期其他大多数学者那样,将民族理论置于领土传说、领土想象以及由此激发的领土崇拜基础上,而是致力于发掘贯穿于捷克民族的精神传统、特别是15世纪胡斯运动所体现的人文主义与民主精神,着力强调捷克民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不同于奥匈帝国其他民族群体(日耳曼人、匈牙利人及其他斯拉夫民族)的独特之处,企图以此定义捷克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身份,从而为捷克的民族解放提供正当性证明。

①与之类似,19世纪末20世纪初,捷克斯洛伐克建国之父托马什·马萨里克(Tom醚GarrigueMasaryk)也主要是从道德规范的视角,而非欧洲均势抑或是权势斗争的角度论证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在他看来,与胡斯运动体现着相似的意义,捷克斯洛伐克自奥匈帝国中独立的诉求,是一场“自由信仰对抗神权专制的斗争、民主精神对抗老朽帝国的斗争”,这种诉求体现出的是一种“新的欧洲精神”,即“向着自由民主的进军”。

②①PetrDruldk,“BetweenGeopoliticsandAnti-Geopolitic8:CzechPoliticalThought”,Geopofni∞,V01.1lNo.3,2006,pp.423—424.142I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欧洲各个民族的利益均应得到保障,捷克斯洛伐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独立正是顺应这一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尽管在上述思想家的相关表述中,国家的权势、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似乎从不是他们论述的重点,但他们同样也认识到:作为一个处于大国强权夹缝中的小国,地缘政治始终是捷克生存发展面临并须审慎应对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在上述充满意识形态意味的话语背后,这些学者实际上也有许多蕴含着丰富地缘政治含义的表述。

例如,尽管帕拉茨基将胡斯运动体现出的对“民主、人道主义”的追求视为贯穿捷克民族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发掘捷克的民族精神与民族传统才是实现捷克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但另一方面,他也充分认识到奥匈帝国的压迫、特别是19世纪流行的“泛日耳曼主义”与“泛斯拉夫主义”对捷克民族复兴形成的多重压力。

帕拉茨基所筹划的对策就是,捷克民族应当积极参与将奥匈帝国改造成一个承认均势原则且保障弱小民族利益的中欧联邦,这个联邦将保护其内部的各个民族,并足以应对来自东、西方大国的扩张压力。

①本着同样的目的,为了确保一战后刚刚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生存与安全,马萨里克通过将捷克视为欧洲“宗教改革与民主精神先行者”,强调捷克在培育所谓“个人责任、自律、反对外来压迫”等美德上对于欧洲民主精神的“贡献”,确立了其身份归属感,从而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大战略的确立(即寻求与法、英等享有“共同”意识形态的西方国家建立牢固的同盟关系,对德国、苏联采取充分的警惕态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捷克当代国际政治学者彼得·德鲁拉克说得有理,尽管历史上捷克的政治思想家们不断地以意识形态词藻来说明其对外政策,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地缘政治意味的‘反’地缘政治传统”。

②在主流政治思想之外,历史上捷克部分学者的表述也为捷克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主要受益于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edrichRatzel)观点的启发,两次世界大战之问捷克政治学家维克托·德沃尔斯基(ViktorDvorsky)就将地理与权势而非规范或思想视为主导历史与政治发展的关键性力量,而地缘政治则被称为在国家生存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国家科学’’或“民族的生物学”。

秉持拉采尔的逻辑,德沃尔斯基指出,地球上的每一块领土都有其自然界限,而一个国家的领土如果不能跟自然形态相符,则这样的领土注定是“暂时存在的”。

在考察了独立后捷克斯洛伐克及中欧地区自然与领土形态后,他区分出所谓“流域国家”(ba-sinstate)与“山脊国家”(dorsalstate)两种不同的领土形态:前者的实力中心位于河流附近,其边界位于周边山脉;后者的实力中心位于山区,边界则位于毗邻河流的山谷。

德沃尔斯基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欧地缘政治形态的过程中,断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边界必然是一块冲突之地,它位于德国“山脊战略”(将边界推进至易北河一摩尔多河流域)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流域战略”(将边界固定在周边山脉)争①0skarKrej芒f,GeopoZi£i∞矽£^eCen£,“EⅡrope口nRegfon:丁AeWe埘.加mPr口g“e8nd8,8£fsz口FⅡ,p。

200小国的生存之道:冷战后捷克的地缘政治思想I143夺的焦点上,上述两国在该区域的争夺乃至冲突“从地理上讲是不可避免的”。

①另一位对捷克地缘政治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当属同一时期捷克经济地理学家雅罗米·柯扎克(Jarom打Ko埯ak)。

与德沃尔斯基相比,柯扎克的相关表述明显更倾向于法国地理政治学派。

②部分吸取了维达尔·白兰士(VidaldeLaB1ache)、阿尔贝特·德芒戎(AlbertDemangeon)等法国学者关于人类精神力量、主观能动性对全球地缘政治进程影响的论述,柯扎克引入了所谓“部落区域”(tribearea)的概念以证实新兴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存在的合法性。

他认为,部落区域是一些具有极强历史持续性的、由特定的人类定居者群体所构成的地理区域,后者发展出具有独自特点的种族一地理实体,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坚核”。

在柯扎克看来,中欧摩拉瓦河冲积平原、波希米亚的易北河低地与斯洛伐克的多瑙河低地就是这样一个部落区域,它历来是捷克和斯洛伐克民族繁衍的地理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出现绝非是政治家们“臆想的创造物”,相反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且合乎自然的地缘政治实体。

在区域地缘政治层次上,柯扎克将一些具有特别巨大能量的“部落区域”称为地缘政治的“行动中心”。

他在仔细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国力的复兴后,不无钦佩同时也极其畏惧地提醒捷克斯洛伐克民众:德国迅速兴盛的权势力量已被证明是欧洲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四大行动中心当中最年轻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即所谓“波罗的海行动中心”③),它将是一个“新兴的、更具活力的欧洲”的发展核心;但不幸的是,它也正是捷克斯洛伐克独立与生存的大敌。

④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国际政治风云诡谲的情势下,捷克地缘政治思想家尝试通过借鉴不同风格的地缘政治假说,为甫经成立、国小势弱但强敌环伺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寻找生存发展之道。

与主导当时捷克政治决策的马萨里克等人的思想形成鲜明对照,他们普遍对当时弥漫于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社会并主导了对外政策制订的意识形态论调不以为然,强调必须精细考察中欧及整个欧洲权势空间分布态势的现状及趋势,从而判定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他们都强调日耳曼国家(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特别是两战之间的德国)对捷克民族及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生存构成的巨大威胁,主张改变固守意识形态桎梏、盲目依赖与西方国家同盟关系的做法,灵活运用均势原则加以化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