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数据库管理体系(doc 10)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https://img.taocdn.com/s3/m/582d05fd4693daef5ef73d93.png)
8
流程重组的类型 根据流程范围和重组特征,可将BPR分为以下 三类: (1) 功能内的BPR (2) 功能间的BPR (3) 组织间的BPR 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 (1)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视为一体 (2)将并行工作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 (3)让一线人员参与决策 (4)从信息来源地一次性地获取信息
9
企业ERPII的实施
3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4
办公自动化解决方案
(1)采用IBM LOTUS NOTES作为软件平 台,利用NOTES强大的邮件功能实现办 公自动化的功能。 (2)采用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作为软 件平台,客户端可以直接采用Outlook、 IEX。 (3)第三种办法就是采用数据库的方式, 直接传递信息。 (4) 专业开发OA办公系统厂商的标准化 产品
二、国外MES厂商 GE Fanuc、Siemens、Rockwell、Honeywell CAMstar Systems等。
17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供应链管理系统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简称SCM)就 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 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 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 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 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 方法。(VMI为沃尔玛提出SCM中的一 种成功模 式)
2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1)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2) 企业资源计划(ERPII) 3) 制造 执行管理系统(MES) 4)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5)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6)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7) 电子商务平台(E-Business) 8)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 9)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0) 信息安全系统(IS) 11) 信息系统管理平台
企业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
![企业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99e6fd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2.png)
企业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也成为企业必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企业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包括信息化的定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和基本要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和运营模式、以及信息化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现有流程和业务进行改造和提升,以便企业实现高效率、高精确度、低成本的管理模式。
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使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取代原有业务流程,而是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现有流程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和提升,从而达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提升质量的目的。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和基本要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和服务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要素:(1)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软件系统等基本设备和工具,为信息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2)信息化人才:具备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3)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对企业进行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
(4)信息化文化:正确的信息化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促进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和运营模式企业管理信息化应该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情况下建设。
建设过程中,应该兼顾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因素,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
(1)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制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信息化规划,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
信息化规划应该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结合。
(2)企业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需要购置、配置、建设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软件系统等基本设备和工具,为信息化的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3)基础数据的建立和应用企业应该针对其业务需求建立并积累适量、高质量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有易用的方式应用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中。
企业信息化课件10
![企业信息化课件10](https://img.taocdn.com/s3/m/3d2a24d928ea81c758f578be.png)
数学模型的类型与建模
数学模型的种类很多,包括原理性模型、系统学模型、规划模型、预 测模型、管理决策模型、仿真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等。建立步骤如下: ① 模型准备: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立模型的目的,研究对象 的各种信息、数据,弄清对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 简化问题: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分析对象有关联的多 种因素,找出主要与次要因素,本质与非本质因素,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 化,并用明确的语言做出假设。 ③ 模型建立:根据假设,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描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公式、表格、图形等),即模型。建模应该遵守一 个原则,那就是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以便建立的模型能被更多的人 了解和使用。 ④ 模型求解: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以及利用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求解。 ⑤ 模型分析:对求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分 析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稳定性态,或给出预测或给出最优决策或控制。 ⑥ 模型检验:将模型分析的结果返回到实际对象中,用实际的结果对 模型的合理型、适用性、正确性、灵敏性、健壮性做出评价。
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
•
(1)管理并随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内部信息,如订单要求、库存状况、 生产能力与财务会计报表等。 (2)收集、管理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外部信息,如政策法规、经济统 计、市场行情、同行动态与科技进展等。 (3)收集、管理并提供各项决策方案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如订单或合同执行 进程、物料供应计划落实情况、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等。 (4)能以一定的方式存储和管理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数学模型,如定价模型、 库存控制模型与生产调度模型等。 (5)能够存储并提供常用的数学方法及算法,如回归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最 短路径算法等。 (6)数据、模型与方法能容易地修改和添加,如数据模式的变更、模型的连接 或修改、各种方法的修改等。 (7)能灵活地运用模型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分析、预测,得出综合 信息与预测信息。 (8)具有方便的人机对话和图像输出功能,能满足随机的数据查询要求。 (9)提供良好的数据通信功能,以保证及时收集所需数据传送给使用者。
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解读
![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1fd6e4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5.png)
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解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
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就是其中之一。
一、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的定义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是指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标准,是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具体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20000,或被视为ISO/IEC 20000的国家标准(如我国的GB/T 19580),包括规范和指南。
二、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的意义1、优化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企业实行科学、规范的信息管理和有效的信息资源配置,通过优化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利用,实现企业信息流畅、高效的运行。
2、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可以在业务开展、管理决策等方面更快、更准确、更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和应对市场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降低信息化成本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可统筹规划和利用信息化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从而减少信息化相关的成本和投资。
三、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的要素及解读1、管理体系文件企业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制度和流程,以确立公司信息化治理结构、职责、任务和控制目标,包括信息化政策、信息化管理手册、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手册等文件。
2、信息化服务管理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以确保客户满意度、快速响应和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包括定义服务、管理服务、监控服务等要素。
3、问题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问题管理体系,包括问题识别、记录、分析、解决和跟踪,以确保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规范性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4、配置管理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配置管理制度,所有信息化项目的配置和变更都应该有严格的管控和监测,从而确保信息管理的正确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5、持续改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企业也需要不断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改进和优化,包括定期的内审、管理评审、问题识别和改进计划等。
企业信息化管理办法
![企业信息化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6efdb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4.png)
企业信息化管理办法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为了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信息化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
信息化战略规划应紧密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和路径。
首先,要明确企业信息化的愿景和使命,确定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其次,要分析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最后,要确定信息化的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确保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协调一致。
二、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来实现。
企业信息化管理办法应明确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包括项目组织架构、项目管理流程和项目评估机制等。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的目标、范围、进度和成本等。
最后,要加强项目的监控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交付。
三、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管理办法应明确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和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信息安全政策、组织结构和责任制等。
其次,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等。
最后,要加强对信息安全事件的监测和应对,及时处理安全漏洞和威胁,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资产。
信息化管理办法应明确信息资源的管理要求和方法。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的分类、归集和存储等。
其次,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益。
最后,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和共享,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可用性。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有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团队来支持和推动。
信息化管理办法应明确人员培训与管理的要求和措施。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0c804f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6.png)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前言: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全面、高效的管理和处理,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本文将从系统架构、核心模块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探讨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1. 系统架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架构包括前台和后台两部分。
前台是指以企业内部员工为主要用户的界面,为员工提供操作界面和相关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
后台是指利用服务器、数据库等技术,对员工所输入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2. 核心模块(1)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包括员工档案管理、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功能,通过系统化管理人力资源,提高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和工作效率。
(2)财务管理模块:包括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成本控制等功能,通过自动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化。
(3)供应链管理模块:包括采购、物流、库存管理等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握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管理。
(4)客户关系管理模块:包括客户档案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功能,通过系统化管理客户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
(5)生产管理模块:包括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质量控制等功能,通过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实施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系统上线等阶段。
(1)需求分析:根据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和管理需求,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模块,并编制详细的需求分析报告。
(2)系统设计:基于需求分析报告,搭建系统的整体框架和数据库结构,确定系统的逻辑流程和界面设计。
(3)系统开发:根据系统设计,进行程序编码、数据库搭建和界面开发等工作,形成系统的初步版本。
(4)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系统上线:在系统测试通过后,将系统正式上线,并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能够熟练使用系统进行工作。
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73efd0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9.png)
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构建一套科学规范、高效运作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下面我将从体系建设的意义、目标、步骤和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能够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透明和精细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同时,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明确。
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流程的建立以及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等方面,以实现企业的各项管理目标。
通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接下来,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需求的分析和规划,明确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然后,根据需求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同时,需要选取合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技术工具,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最后,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和推广,培训员工并进行后期的维护和优化。
最后,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可以带来许多效果。
首先,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减少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其次,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此外,信息化管理体系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总的来说,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5篇)
![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ac954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f.png)
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公司“以需求为导向,提升运营监控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信息化目标,建立和完善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规范信息化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信息化工作是指涉及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在内的所有相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
第二章工作机构及职责第三条综合管理部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责部门,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完成信息化建设,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
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
2、____信息化采购。
3、开展信息化实施。
4、负责信息化运维。
5、____信息化培训。
第四条综合管理部根据公司战略需要,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周期为____年,根据信息化发展情况,可以对其进行修订。
第五条综合管理部依据公司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书,制定年度信息化目标任务书。
第六条年度信息化目标任务书内的专项信息化项目,可成立临时性信息化项目领导小组,由综合管理部主管领导或相关业务线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综合管理部人员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负责项目的____实施。
项目验收后,项目小组解散,由综合管理部负责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和技术支持。
第七条公司全体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使用好、管理好、维护好公司的各种信息设备设施,任何个人不得利用公司信息设备设施从事违____律法规、违背公司规章制度、危害公司利益以及与工作无关的各项活动。
第三章硬件设备与耗材的管理第八条硬件设备主要指以计算机设备为主的智能化设备,主要包含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智能化办公设备、数码设备等。
耗材主要包括硒鼓、墨盒、色带、光盘、墨粉、易消耗配件等低值易耗品。
第九条硬件设备及耗材的采购和发放1、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信息化硬件的采购、调整及发放工作。
各部门购买信息化硬件均应向综合管理部提交购置申请,由综合管理部统一采购。
如其他部门自行采购,须按公司《内控手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执行,采购后到综合管理部备案。
如何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如何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9f3152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3.png)
如何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当今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着高速发展和激烈市场竞争的挑战。
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建立一个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一、背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各个行业和企业的运营模式。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和工具来管理企业的信息和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实现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2. 优化业务流程: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新设计,消除冗余环节和繁琐的手工操作,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3. 提升决策水平: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报告,帮助管理者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决策。
4. 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5. 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企业内外沟通协作的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响应速度,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关键步骤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以下关键步骤:1. 信息化策略规划企业应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需求,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战略,并将其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相衔接。
同时,还需要进行信息化资源规划,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经费等。
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时间、负责人和预期成果。
2. 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基础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础。
包括建设企业的IT基础设施,例如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等。
企业信息化制度1013(可编辑
![企业信息化制度1013(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b480fc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f.png)
企业信息化制度1013(可编辑企业信息化制度(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EIS)是指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时,为了规范、统一和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标准。
这些规定和标准包括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运维、使用、安全等各个方面,以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共享和管理等内容。
首先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制度应明确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步骤。
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硬件采购与配置、系统开发与测试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企业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具备稳定、高效、安全的性能。
其次是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
企业信息化制度应规定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制定相应的运维流程和规范。
包括系统巡检、故障排除、备份与恢复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信息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
第三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
企业信息化制度应规定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的行为规范。
包括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与注销、密码的保密与安全、数据的使用与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规范化使用。
第四是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共享和管理。
企业信息化制度应规定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流通、共享和管理的机制。
包括信息报送的流程、会议纪要的整理与归档、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使用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传达和管理,降低信息沟通的成本。
第五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
企业信息化制度应规定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和措施。
包括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安全保护、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企业信息系统能够抵御各类安全威胁,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最后是企业信息化制度的监督和管理。
企业信息化制度应明确制定、修订和执行的责任部门和人员,以及效果评估和改进的机制。
通过监督和管理,不断跟踪和优化企业信息化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化制度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库管理制度
![信息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97454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6.png)
信息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信息库管理工作,提高信息库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确保信息库内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单位所有信息库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信息库是指按一定规则组织并储存信息的集合体,包括数据库、档案、文档等形式。
第四条信息库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信息安全、保密和便捷利用的原则,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强化安全。
第五条信息库管理工作由信息库管理员全面负责,相关部门和人员配合协作。
第六条本制度的具体内容由信息库管理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时修订。
第七条经单位负责人审定后生效。
第二章信息库管理人员及其职责第八条信息库管理员由单位确定,全面负责信息库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包括:(一)负责信息库日常管理、使用和维护工作;(二)制定信息库使用规定,并监督执行;(三)负责信息库备份、恢复等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四)定期对信息库进行检查、清理和维护;(五)协调信息库间的共享和交换工作;(六)及时处理信息库管理中的问题和突发事件。
第九条信息库管理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管理和技术能力,熟悉信息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备信息安全保密意识。
第十条信息库管理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单位规章制度,遵循信息安全保密原则,维护信息库内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第十一条信息库管理员应当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第三章信息库管理基本要求第十二条信息库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可靠;(二)信息应当按照一定规则和标准组织和分类;(三)信息库应当进行备份和定期维护,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四)信息库的使用和管理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五)信息库应当制定使用规定,并监督执行;(六)信息库的共享和交换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并确保信息的安全保密。
第十三条信息库管理应当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流程,包括:(一)信息库的规划和设计;(二)信息库的建设和维护;(三)信息库的备份和恢复;(四)信息库的安全保护和监控;(五)信息库的共享和交换;(六)信息库管理的评估和监督。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b11e13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d.png)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在当今企业管理中,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数字化、精细化、流程化,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力。
因此,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如何构建和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角度探讨信息化管理之道。
一、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1.明确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
不同的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目标上会有差别,例如,某些企业可能只需要在销售、采购等方面进行数字化管理,而某些企业则需要从零开始建立ERP等信息化系统,因此,明确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目标显得极其重要。
2.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包括硬件、软件、网络设备等。
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证其运作顺畅,从而为后续的信息化管理做好铺垫。
3.建立信息化管理团队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带领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过程中,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团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拥有更多的信息化知识,了解信息化行业的最新动态,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成果评估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后,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果评估机制来检验信息化管理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评估机制需要定期进行,以便能够及时反馈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1.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该重视信息安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各种信息安全风险,例如,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加强对敏感信息的保护等。
2. 优化信息化流程优化信息化流程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优化后的信息化流程能够使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 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信息化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是评估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指标。
如何构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如何构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152bd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f.png)
如何构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构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从信息化规划、系统建设、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是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中小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和经营需求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同时,要充分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化水平,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目标和策略。
1.明确信息化目标:中小企业应该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如提高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等。
目标要具体、可量化,并与企业整体战略和发展目标相一致。
2.评估信息化需求: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自身的信息化需求,通过调研、分析和访谈等方式,明确所需要的信息化系统和功能。
同时,要考虑到未来的业务扩展和发展需要。
3.制定信息化策略:根据信息化目标和需求,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策略。
包括选择适当的信息化技术、确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方式(自建、外包或合作)、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等。
二、系统建设系统建设是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情况,选择适宜的系统建设方式,包括自建、定制开发、购买成套软件和云服务等。
1.自建系统:对于规模较大或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选择自建信息化系统。
自建系统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和需求进行定制开发,但需要充分考虑成本和时间因素。
2.定制开发:如果中小企业的业务需求比较特殊或现有软件无法满足,可以选择定制开发。
定制开发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系统定制,但投入的时间和成本相对较高。
3.购买成套软件:对于技术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可以选择购买成套软件来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选择软件时,要考虑到软件的适应性、可扩展性和供应商的可靠性。
4.云服务:云服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信息化建设方式。
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6dc594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8.png)
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篇一: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构建稳定、安全、经济、高效、可持续的信息支撑体系,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计划、统一建设(以下简称“四统一”)的原则,以防止产生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
第三条集团公司信息中心是全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按照“四统一”的原则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及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工作。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信息化建设,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类应用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等)的建设与升级。
第二章统一规划第五条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结合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编制。
第六条集团公司信息中心负责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报集团公司研究审定后实施,其作为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
第七条各子(分)公司应编制与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相配套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报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备案。
第三章统一标准第八条集团公司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集团公司所有信息化项目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体系,原信息系统必须按统一标准进行更新。
第四章统一计划第十条各子(分)公司、集团公司各部门依据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实际需求,编制年度信息化建设建议计划,经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审核,报集团公司批准后列入子(分)公司和集团公司年度工程计划。
第十一条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严禁计划外项目发生,未列入计划的项目一律不予拨付资金。
第十二条已下达计划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更或需要追加投资的,应当按照计划申报程序报批。
第五章统一建设第十三条集团公司信息化项目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和项目需求单位共同负责建设,各子(分)公司、集团公司各部门不得自行建设和重复建设。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d41f72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9.png)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各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信息共享、业务流程管理、决策支持四大模块组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管理和运营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作用、构成要素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作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又称为企业信息化系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系统。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企业管理、运营等工作中的各项信息化任务。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企业把分散在各个业务领域中的信息汇聚在一起,形成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管理: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等过程,通过数据管理,可以获得系统的核心信息,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信息共享: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企业信息的共享能力,让公司内部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信息共享更加紧密化。
3.业务流程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业务管理流程,在整个业务链条上共享数据,使各业务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
4.决策支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各种形式的报表,获得来自各个部门的数据,并帮助企业做出更为准确和合理的决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由数据管理、信息共享、业务流程管理和决策支持四大模块组成。
其中,数据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决策等各个环节。
信息共享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另一个关键模块,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网络通信、云计算、XML、Web Service等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业务流程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于管理企业日常的业务流程和业务事务,包括采购、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生产等各个业务领域。
通过业务流程管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升级,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b183dc3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6.png)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标配。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所在。
该管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的必备组成部分,是通过对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性的规划、组织、实施、监控和绩效评价,实现企业信息化目标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以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概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知识文化等进行全面管理和协调,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目标的一套管理规范和制度。
该管理体系包括策略管理、组织管理、项目管理、应用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五大方面。
1. 策略管理策略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企业信息化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的基础。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企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规划和发展方向,确定信息化实施的重点和重要业务流程,以及信息技术的投入和预算等内容。
同时,该管理方面还涉及到制定合理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确保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
2. 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到整个企业信息化发展中重要的人员、机构和部门的组建、分工、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完备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人员积极性,提升信息化的协同效应。
3.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中的具体操作手段,其作用是从时间、质量、成本以及风险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
项目管理主要涉及到项目计划、项目预算、项目实施、项目监控和项目评价等方面。
4. 应用管理应用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涉及到信息化应用软件的选型、开发、采购、应用以及系统维护等方面。
应用管理通过对应用软件的管理和使用,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效率提高。
5.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评价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和成果。
数据管理体系建设
![数据管理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b41e64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6.png)
数据管理体系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的数据被产生、获取和存储在企业中。
数据管理体系建设便成为了重要的任务,它旨在以合理、高效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生产、销售、营销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利用,以实现企业的全面、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一、数据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数据管理质量。
数据管理质量是保证数据准确、有效、安全存储并可信的重要指标。
通过建设数据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实现数据准确、及时、完整、保密性好的管理,并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丢失或泄漏的风险。
2.促进信息化建设。
数据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可以促进信息化的推进,使企业实现数据的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操作等目标,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数据在信息系统中的存储、管理、分析和利用需要特定的技能和技术,通过数据管理体系建设,可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数据管理体系建设的步骤1.确定数据管理目标。
在建设数据管理体系之前,必须明确数据管理目标,如准确性、安全性、敏捷性、共享性等,从而为数据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目标和方向。
2.建立数据管理组织架构。
数据管理组织结构是数据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建立明确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确保各个环节的数据管理活动能够得到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3.定义数据管理流程。
明确数据管理流程是数据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不同的业务流程需要定义相应的数据管理流程。
其中,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清洗、建模、分析和利用等方面。
4.部署数据管理技术工具。
数据管理技术工具的部署可以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和数据的质量。
例如,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工具、ETL工具等,可以有效协助数据的采集、存储、清洗等工作,并且支持数据分析和管理。
5.建立数据管理标准。
数据管理标准是符合行业性和企业性的数据规范,通过执行数据管理标准,可以保证对企业的数据进行规范、标准的控制和管理。
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9ac323a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13.png)
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一、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原则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旨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实现以下目标:1. 杜绝重大安全事故,降低一般安全事故,确保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2. 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3.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形象。
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 人本原则: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
3. 动态管理原则: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进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4. 责任追究原则: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的安全职责,对安全事故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二、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及组织机构1、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成立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和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方针、目标和原则,审批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对安全生产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2、工作机构(1)设立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日常工作,包括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培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等。
(2)设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持部门,负责企业信息化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设立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设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部门,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应对突发安全生产事故。
三、安全生产责任制1、项目经理安全职责项目经理是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的一线管理者,其主要安全职责如下:a. 负责本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项目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b. 组织制定项目安全生产计划,并确保计划的贯彻执行。
c. 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ee4f95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5.png)
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制度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规范企业数据管理流程,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在现代企业中,数据是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制度。
本文将就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制度的制定、数据分类与属性、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处理与使用、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安全与保密等六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制度的制定制定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制度需遵循以下步骤:1、明确目的和任务。
数据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制度的目的是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制定制度前需明确目的和任务。
2、收集资料研究文献。
收集企业内外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研究行业先进的数据管理制度,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3、制定计划。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可行的数据管理计划,包括数据分类与属性、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处理与使用、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安全与保密等方面。
4、征求意见。
征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草案,通过企业内部的审定后正式实施。
二、数据分类与属性数据分类是信息系统数据管理的第一步,它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和管理需求,将数据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数据分类的具体实施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内部流程进行。
同时,数据属性的定义是数据分类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数据的名称、描述、数据类型、数据格式、数据长度、数据来源、数据关系和数据范围等。
三、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采集是信息系统数据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
数据采集的方法可以通过手工输入、自动采集和批量导入等多种方式进行。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和完整性,需要在数据采集中设置检查机制,对检查错误的数据进行修正和处理。
数据存储是数据采集后的重要环节,需要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包括磁盘存储、数据库存储、云存储等,同时需要在存储中设置合理的数据安全机制,保护企业数据安全。
四、数据处理与使用数据处理是数据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它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管理要求,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包括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计算、数据整合等多种方式。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acb60d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c.png)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一、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企业信息化领域,包括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使用和运维等全过程。
二、制度的目的和原则目的是规范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制度原则:1. 合法合规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保护企业信息安全和利益。
2. 统一管理原则: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统一规划、建设、使用和运维,确保信息系统的协同和高效。
3. 安全保障原则: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4. 服务至上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制度的内容1. 信息系统规划管理(1)确定企业信息系统战略和规划,编制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预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来源。
(2)制定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和进度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根据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进行信息系统应用和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系统的操作性能和应用效果。
2. 信息系统建设管理(1)制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规范,规定项目的组织架构、角色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项目建设顺利。
(2)编制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设计方案和测试计划,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
(3)建立信息系统建设和验收培训机制,完善技术方案和系统架构,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3. 信息系统运维管理(1)建立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制定运维计划和责任分工,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2)建立信息系统运维技术支持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信息系统及时恢复故障和漏洞,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建立信息系统运维监控和评估机制,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和用户满意度调查,及时解决用户问题和改进运维服务。
4.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1)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止系统遭受安全攻击和恶意破坏。
(2)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和安全保护措施,完善系统监管和访问权限,严格限制用户权限和数据权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信息化数据库管理体系(doc 10)数据管理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存储、检索和操纵。
为了能够在系统开发和开展业务工作期间有效地与信息服务人员进行联系,用户管理人员应具备本章中所提到的有关概念、方法和术语方面的业务知识。
一、数据和信息计算机系统并不存储信息,只存储数据。
数据是获得信息的原始材料,为了满足定期存取的需要,它们被存储在二级(辅助)存储设备(磁盘和磁带)上。
信息是经过同化、聚合和“加工”后的有特定含义的数据。
为了突击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差别,我们考察下面的例子。
一个部门领导要求每个职工分别在一张纸上写下他们的年龄。
每张纸只有一行含义简单的数据。
然而经理可以从这些数据中获得信息。
他能够以此确定超过50岁的职工有多少、职工平均年龄是多少,最年轻的职工年龄是多少等等。
人们经常使用“信息处理”这个词汇容易造成误解,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为了产生信息而处理数据。
二、数据组织的层次体系任何信息系统都有一个数据组织的层次体示256个字符。
读者可能会问:既然用六位就可以对一个字符编码。
为什么还要用八位来编码?这是因为六位码的64种可能的组合只够表示字母、数字和18个特殊符号。
如果希望有表示大写和小写字母,那么六位编码就不够用了。
因此,就需要具有128种组合的七位编码。
目前还难以想象出对128种以上的位的组合需要。
引进八位编码体制(EBCDIC)是为了利用这一个事实,即只用4位(24-具有16种可能的组合)来表示一个数值数据。
因此,一个8位的编码实际上可以用来表示两个十进制数字。
由于所存储的数据多数是数值数据,所以将两个数字的编码压缩成八位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EBCDIC 的8位组合称之为一个字节。
而BCD的六位就构成一个字节。
在BCD和ASCII编码体制中,字节是字符的同义词。
在EBCDIC编码体制中,由于可以将两个数字压缩到一个字节中,所以EBCDIC 的字节与字符间并不一一对应。
然而,在涉及到存储容量时,则经常交替地使用字符和字节。
一个磁盘组可以有800兆字节容量(即800兆字节的永久存储器),而一台计算机的主存可以有8兆字节(作为处理用的兆字节的高速临时存储器)。
较小的存储设备用千字节(一千个字节的倍数来度量)。
通常将兆和千分别缩写“M”和“K”。
在逻辑上讲,一个EBCDIC字节是8位,而实际上它有9位。
由于要将这些位在计算机和外部设备(或远程终端)之间传送,所以在计算机硬件中使用了一种内部校验方法来保证传送数据的准确性。
这种构验方法之一是给传送的数据附加一位奇偶校验位,用该位来发现在传送过程中是否丢失了一位。
计算机可以采用偶数奇偶校验或奇数奇偶校验法,即每一字符要包含偶数个或奇数个“开状态”位。
假定某台计算机采用偶数奇偶校验法,如果要将一个EBCDIC的字母A(它具有奇数个“开”位-11000001)写到磁带上,那么在传送之前为了维持偶校验,则需要增加一位奇偶位(即:111000001—偶数个“开”位),在将字符写到磁带之前,硬件自动计算“开”位的个数。
如果计算机结果是奇数,则说明已经出现了奇偶校验错误,计算机自动向操作员发出警告。
? 字符(字节)在通过键盘(光符号识别器或其他输入设备)输入一个字符时,机器直接将字符翻译成某特定的编码系统中一串位的组合。
一个计算机系统可以使用不止一种编码体制。
例如,某些计算机系统中将ASCII编码体制用于数据通信,而将EBCDIC编码体制用于数据存储。
? 数据元描述数据元的最好办法是举例说明。
一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姓名、信用卡号、街道地址和婚姻状况等都是数据元。
在数据的层次体系中,数据元是最低一层的逻辑单位,为了形成一个逻辑单位,需要将若干位和若干字节组合在一起。
一个日期不一定是一个数据元,它可以是三个数据元:年、月、日。
对地址来说,也是同样的。
一个地址中可以包括州、城市、街道地址和邮政码这四个数据元。
从逻辑上可以把日期和地址都看成是一个数据元,但是输出这种数据元是不方便的。
例如,通常在输出时总是把街道地址单写一行,因而应该把一个地址的几个数据元分开。
此外,由于姓名和地址文件经常按邮政码排序,因此,需要将邮政码作为一个逻辑实体(数据元)来对待。
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也把数据元称作为字段(记录中的字段)。
数据元是泛指的,而数据项才是实际的实体(或实际的“值”)。
例如,社会保险号是一个数据元,而445487279和44214158则是两个数据项。
为了节省输入数据时敲打键盘的时间和存储空间,在输入数据时通常将数据元编码。
例如,通常将职工主文件中的“性别”数据元编码,这样,数据录入员就可以简单的输入“M”或“F”来代替“Male”(男)或“Female”(女)。
在输出时再将“M”和“F”分别翻译成“男”或“女”。
在设计数据元时,可以使一个数据项(如帐号)的编码具有特定的含义,从而可以向用户提供信息。
例如,可以将一个大学的六位帐号编码如下:表20.6.1举一个例子,RBI001将表示生物系的1另研究项目的帐号。
? 记录将逻辑上相关的数据元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记录。
表20.6.2列举了一个职工记录中可能包含的若干数据元,以及作为职工记录的一个值的若干数据项。
记录是能够从数据库中存取的最低一层的逻辑单位。
例如,如果一个人事经理需要知道阿温肥访芩沟幕橐鲎纯觯敲矗桶阉恼黾锹即痈ù嬷腥〕隼床⒋偷街鞔娼写怼£? 文件 文件是逻辑上相关的记录的集合。
职工主文件包含每一个职工的记录。
库存文件包含每一种库存货物的记录。
应收帐目文件包含每个顾客的记录。
“文件”这个词有时也指某台二级存储设备上的一块已命名的区域,该区域中可以包含程序代码、教材、数据,甚至还可以包含输出报表。
? 数据库数据库是一种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共享的全部数据之集合。
有时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可将该资源共享数据分成若干段。
例如,财会数据库可以划分为一个应用领域,它可以包含六个不同的文件。
读者应该注意到:用“文件”来组织数据这种方法将带来数据的冗余。
也就是说,为了在处理时使用,必须将某些数据元重复地存放在几个文件中。
例如,在一所大学的安置办公室、宿舍管理处、财务支持办公室以及注册处等都有可能保存学生文件。
像学生名、校内地址这类数据元几乎在每个文件中都重复出现。
在对开发一个综合的学生信息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时,一些系统分析员在美国西南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中发现有75个计算机文件中都包含学生名和校内地址。
采用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比之传统的文件系统有较大的改进,它使得用户可以将存储数据的重复程度减至最小。
三、数据库的概念与用途? 数据库的概念什么是数据库呢?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这一概念时就有不同的定义(当然是描述性的)。
例如,称数据库是一个“记录保存系统”(该定义强调了数据库是若干记录的集合)。
又如称数据库是“人们为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的数据的集合”(该定义侧重于数据的组织)。
更有甚者称数据库是“一个数据仓库”。
当然,这种说法虽然形象,但并不严谨。
严格地说,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20.6.3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
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
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
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J.Martin 给数据库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对数据库插入新数据,修改和检索原有数据均能按一种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进行。
当某个系统中存在结构上完全分开的若干个数据库时,则该系统包含一个“数据库集合”。
? 数据库的优点使用数据库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如减少了数据的冗余度,从而大大地节省了数据的存储空间;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等等。
此外,数据库技术还为用户提供了非常简便的使用手段使用户易于编写有关数据库应用程序。
特别是近年来推出的微型计算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LL ,操作直观,使用灵活,编程方便,环境适应广泛(一般的十六位机,如IBM/PC/XT ,国产长城0520等均可运行种软件),数据处理能力极强。
数据库在我国正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必将成为经济管理的有力工具。
数据库是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软件来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与使用的dBASELL就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 数据库结构与数据库种类数据库通常分为层次式数据库、网络式数据库和关系式数据库三种。
而不同的数据库是按不同的数据结构来联系和组织的。
1.数据结构模型(1)数据结构所谓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的组织形式或数据之间的联系。
如果用D表示数据,用R表示数据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集合,则将DS=(D,R)称为数据结构。
例如,设有一个电话号码簿,它记录了n个人的名字和相应的电话号码。
为了方便地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将人名和号码按字典顺序排列,并在名字的后面跟随着对应的电话号码。
这样,若要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假定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是Y),那么只须查找以Y开头的那些名字就可以了。
该例中,数据的集合D 就是人名和电话号码,它们之间的联系R就是按字典顺序的排列,其相应的数据结构就是DS=(D,R),即一个数组。
(2)数据结构种类数据结构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物理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逻辑的角度(即数据间的联系和组织方式)来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与数据的存储位置无关。
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中存放的结构,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实现形式,所以物理结构也被称为存储结构。
本节只研究数据的逻辑结构,并将反映和实现数据联系的方法称为数据模型。
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模型有三种,即按图论理论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和网状结构模型以及按关系理论建立的关系结构模型。
2.层次、网状和关系数据库系统(1)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有根结点的定向有序树(在数学中“树”被定义为一个无回的连通图)。
例如图20.6.4是一个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图。
这个组织结构图像一棵树,校部就是树根(称为根结点),各系、专业、教师、学生等为枝点(称为结点),树根与枝点之间的联系称为边,树根与边之比为1:N,即树根只有一个,树枝有N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