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家里出了个“城里人”[工作范文]
有关家乡的普通话作文
有关家乡的普通话作文篇一《家乡话与普通话的趣事》我老家是个小地方,那儿的家乡话特别有特色。
小时候,我觉得家乡话是世界上最顺溜的语言,根本没想过还有普通话这回事。
有一回,村里来了个外地的小贩,挑着一担子的小玩意儿。
村里的小孩儿都围上去瞧新鲜。
那小贩操着一口带着外地口音的普通话,一直在介绍他那些小玩意怎么好玩。
我们这群小孩儿呢,大多只是瞪着眼睛好奇地看,因为他说的话我们半懂不懂。
我那时候自告奋勇,就用家乡话问他一个小木雕多少钱。
我噼里啪啦说了一串家乡话,那小贩一脸懵,直摇头说听不懂。
我又慢慢重复了一遍,他还是摇头。
我当时就急了,心想这人咋这么笨呢。
后来我一边用手比划,一边又尽量把家乡话放慢速度说。
周围的小伙伴都憋着笑,估计觉得我像个小丑在表演似的。
可小贩就是不明白,把我也急得不行。
这时候,村里的一个上过学的大哥哥过来了,他用普通话跟小贩交流,一下子就把价格问清楚了,还帮我买下了那个小木雕。
我拿着小木雕,心里就在想,这普通话咋这么神奇呢,能让不同地方的人互相明白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对普通话有了兴趣,知道它对交流可重要了。
虽然我还是很热爱家乡话,可在不同的场合,像学校或者出去玩的时候,普通话发挥的作用就比家乡话大多了。
家乡话就像土里土气但特别亲切的小棉袄,而普通话像件精致体面适合出远门的西装,各有各的好。
篇二《普通话在我的家乡》我的老家,要是你去了,就会发现那是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地方。
在咱家乡,大部分人都是说着一口浓郁家乡味儿的方言。
但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话也悄悄在我们家乡扎了根。
去年过年回家,我参加了村里的集市。
那集市可热闹了,卖啥的都有。
我看到有个大爷在卖自己家种的新鲜蔬菜。
这大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以前都只说家乡话。
但是那天,我听到他在用他那带着粗糙口音的普通话跟一个游客介绍他的菜。
他磕磕巴巴地说:“这菜,好,没有农药,新鲜,便宜卖嘞。
”看得出他努力在把每个字说标准。
我就好奇,走过去跟大爷闲扯起来。
我家与国 家通用语言作文
我家与国家通用语言作文《我家与国家通用语言》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家里人都说着一口地道的方言。
小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亲切、最自然的语言。
在我们那个小小的家里,每天的交流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奶奶呼唤我吃饭时,那独特的腔调总是让我感到温暖又安心。
“娃子,快来恰饭咯!”那声音里饱含着对我的疼爱。
然而,随着我慢慢长大,开始上学,我才发现,原来还有一种叫做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存在。
记得刚上小学时,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这对于习惯了方言的我来说,简直像是一门全新的外语。
我总是听得一知半解,回答问题时也带着浓浓的乡音,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那时候,我感到无比的窘迫,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普通话。
为了学好普通话,我可没少下功夫。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对着镜子,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自己的发音。
有时候,因为一个发音怎么也纠正不过来,急得直跺脚。
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让我朗读一篇课文。
我鼓足了勇气站起来,用我自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开始朗读。
可读到一半,我就发现同学们的表情怪怪的,有的在偷笑,有的在窃窃私语。
我心里一慌,顿时乱了阵脚,读得更加磕磕绊绊。
读完后,老师微笑着对我说:“你的勇气可嘉,但普通话还需要多多练习哦。
”那一刻,我的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回到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委屈的泪水止不住地流。
妈妈走进来,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孩子,别灰心,慢慢来,咱们多练习就会好的。
”从那以后,妈妈每天都会陪我一起练习普通话,一个字一个音地帮我纠正。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普通话终于有了进步。
在一次班级的朗诵比赛中,我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了一首诗歌,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终于不再因为口音而感到自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受到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连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桥梁。
有一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去北京旅游。
在故宫里,我们遇到了一位来自国外的游客,他向我们询问一些关于故宫的历史。
我的家乡普通话范文
我的家乡普通话范文我来自一个美丽的小镇,这里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是我深爱的家乡。
在这里,普通话是我们的共同语言,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乡的普通话是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纯正,没有地方口音的瑕疵。
每天,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社区,我们都在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我们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在家乡,普通话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中,我们都能听到纯正的普通话。
父母在家里教育我们要用规范的语言交流,老师在学校里也会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
在社区里,居民们也都习惯使用普通话,这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使用了这一语言。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普通话还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普通话则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家乡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普通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桥梁,也是我们与祖辈交流的纽带。
在我看来,家乡的普通话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载体。
它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便利地交流,也让我们在文化传承中更加紧密地联系。
我深深热爱着这种语言,它是我家乡的一份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心中的一种美好记忆。
总的来说,家乡的普通话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承载着我们的文化传承。
我为能够在这样一个纯正的语言环境中成长而感到骄傲,我会继续努力,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普通话文化,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光彩。
普通话命题的作文(精选28篇)
普通话命题的作文(精选28篇)普通话命题的作文篇1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天背着书包开开心心的上学,每节下课,我们一大帮女生都会到跑到操场上跳皮筋儿,踢踺子,而每天放学后,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就可以出去玩了,我们一起玩拍电报,过家家等等,每天都过得特别有意思。
那而上了初中,学习生活就开始变得紧张了,业余生活几乎也是在学习,这种紧张的生活一直延续到高考结束的那一刻,而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也让我体味到了什么叫做充实! 03年我进入了大学,大学的业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相对于中学的学习生活我们有了许多自由的时间,我从小就喜欢读课外书,看一些文学名著,而一直没有充裕的时间,而到了大学,没有课的时候,我常常去书馆看书,这正是我从小就向往的。
周末,总会和室友一起去逛街,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还记得大一时,我们都不会花钱,每到月末,就会集体吃几天泡面,想起那段日子,我们总是会心一笑。
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我们必修的专业课,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课程作为我们的选修课,这不仅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也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为了放松一下一周的心情,我常会在周六的晚上和同学一起去参加舞会,在那里,我也认识了许多别的系的学生。
在大学里,我学到了许多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没事的时候,我喜欢用电脑处理一些照片,做几个简单的Flash动画和课件,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总里总是会开心好久。
现在上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实验了,很少有业余生活了,可是我在试验中也体会到了自己独有的快乐!普通话命题的作文篇2谈到电视节目,我最喜欢是娱乐综艺节目。
虽然有人会说那样节目没有营养,应该多看些《三星智力快车》、《开心辞典》或者《百家讲坛》等知识性的节目,但是我觉得每天的学习已经够累了,为何在晚上还不让自己放松一下呢?毕竟我们的生活还是需要娱乐的。
说到综艺节目,我最喜欢的就是台湾的一个综艺节目“康熙来了”。
主持人不用说啦,是蔡康永和小S。
它是台湾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热潮也吹到了内地。
小学四年级叙事作文:普通话铺就小康路
普通话铺就小康路
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四年级叙事作文的普通话铺就小康路,欢迎阅读。
家乡是远近有名的蔬菜、粮果种植生产基地,盛产甜椒、芋头、柑桔等,每年都吸引很多外地客商来洽谈生意。
在跟外地老板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些农民也西装革履坐上了谈判桌,但就因为方言重、话难懂,往往造成误会甚至闹出笑话。
我家设有收购站,大量的农副产品集中收购起来,然后由购销商运往各地销售,在这期间,也有许多的老板常常打来电话或直接前来洽谈生意。
记得去年“月半”前后,家里收购了大量的甜椒,由于市场上供过于求,且事先没有联系好“买家”,出售无望,妈妈急得团团转。
到了傍晚,终于等到一位客商打来电话,可妈妈“喂、喂”了一阵子就挂了电话,妈说听不懂对方说什么。
过后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位从外地来的、说普通话的客商,由于无法洽谈,他已经到别处购买了,好端端的一笔生意就这样泡汤了。
妈妈开始尝到了不懂普通话的苦头,好强的她有一股不服劲,下决心学说普通话。
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也来了劲,纷纷学说普通话。
他们跟着广播、电视学,让子女教,碰到困惑就去请教学校的老师,学后用,用中学,他们说普通话的水平慢慢提高,如今与客商谈生意做买卖如鱼得水。
长年跑促销的吴大叔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我以前嗓门大,方言重,就没法跟客户谈生意。
学会普通话后,找我谈生意的人多了,成交额也高了,这里面少不了普通话的功劳。
”
人人都学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已成了村里人的新时尚。
说好普通话,铺就致富路!。
“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我愿为普通话添彩
“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我愿为普通话添彩“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我愿为普通话添彩普通话是我国的国语,是中国的语言标志,它能让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朋友用共同的语言交谈。
普通话像一条纽带,把各民族紧紧相连,沟通无障碍。
几年前到外地读书时,看到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同学们讲普通话,我异常兴奋。
轮到我自我介绍时,便自信满满地讲出了名字、爱好、生活习惯。
话音一落就有同学问我:“你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啥?”我紧张地重复了一遍,同学停了几秒后恍然大悟地说:“哦,是存在的存啊,那是前鼻音,我听你讲的是从前的从。
”瞬间我羞红了脸,想到连自己的名字都叫不准,真是尴尬啊。
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跟他们好好学普通话,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
刚开始,我跟同学们讲普通话总是习惯性的夹杂一些方言字词,比如:“同学,下节课是英语撒?”“今天作业没有撒?”“笔记不检查撒?”……同学不解的问我:“你每句话末尾的‘撒’是啥意思呢?”我尴尬地搓搓脑袋,“嗯,是语气助词,相当于韩语的‘思密达’。
”感觉这个解释够完美了,然而身边的同学早已大笑不已。
回想起普通话夹杂方言而出现的这些尴尬场面时,愈发觉得讲好普通话特别重要。
去年夏天,单位来了几个新同事,有个姑娘的普通话讲的特别顺溜,我就想,这可是个锻炼的好机会,我得多跟她交流交流。
正好上下班我们经过同一条路,于是,每天的这段路途就成了一个“微课堂”,我说她听,听发音听语气。
她讲我听,对比纠正。
就这么讲了几个月,我的普通话水平实实在在提高了不少。
正应了那句老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眼下国家提倡讲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学好普通话更能将国人凝聚在一起。
如果人人学习普通话,人人说普通话,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就不会有太多障碍,社会自然更加和谐。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学好普通话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这个主旋律中的重要音符,我愿做这宏伟旋律中一个优美的小音符,为奏出华章而努力添彩。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作文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作文咱中国地大物博,方言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从小到大,我对方言和普通话的感受,那可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充满了乐趣。
我打小在一个小镇上长大,那里的人们都说着一口地道的方言。
邻里之间打招呼,那声音洪亮又亲切。
比如早上碰面会说:“恁起哩真早,吃罢饭冇?”(意思是:你起得真早,吃过饭没有?)这方言听着就透着一股热乎劲儿,仿佛大家不是邻居,而是一家人。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奶奶去赶集。
集市上那叫一个热闹,卖菜的、卖肉的、卖杂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有个卖菜的大妈扯着嗓子喊:“新鲜哩豆角,便宜喽,一块五一斤!”旁边卖水果的大爷也不甘示弱:“甜哩很哩西瓜,不甜不要钱!”我就跟在奶奶身后,这儿瞅瞅,那儿看看,满耳朵都是熟悉的方言,心里头觉得特别踏实。
奶奶在一个摊位前停下,跟摊主讨价还价。
摊主说:“大姐,这价儿真不能再低了,俺都没挣啥钱。
”奶奶笑着回道:“老弟,你瞅瞅,这菜叶子都有点蔫儿了,便宜点,中不中?”最终,奶奶凭着她那厉害的嘴皮子,用满意的价格买到了菜。
我在一旁看着,觉得这方言在砍价的时候,可真是一把利器,既直接又亲切,还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等我上了学,开始学习普通话。
刚开始的时候,可真是别扭极了。
老师在课堂上讲着标准的普通话,我一张嘴还是带着方言的腔调。
有一次朗读课文,我把“风”读成了“fong”,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那时候,我觉得普通话可真难,为啥不能一直说咱的方言呢?后来,学校组织了朗诵比赛。
为了能表现好,我天天拿着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发音。
慢慢地,我发现普通话也有它的魅力。
它发音标准,清晰流畅,能够让更多的人听懂你的意思。
当我第一次用标准的普通话在比赛中朗诵完一篇文章,听到台下的掌声时,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再后来,我去了大城市读书。
在那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都说着普通话。
一开始,大家交流的时候,偶尔会因为方言的差异闹出一些笑话。
有个同学来自南方,总是把“鞋子”说成“孩子”,弄得我们一头雾水。
家乡话与普通话交融作文
家乡话与普通话交融作文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家乡话和普通话就像两个性格迥异却又亲密无间的老友,整天在我耳边“唠嗑”,那场景别提有多有趣了。
我老家是一个小县城,每次回老家,就像是进入了家乡话的“包围圈”。
刚下汽车,就听到车站的大叔大妈们用地道的家乡话大声吆喝着:“哟,细伢子回来哒,一路累到哒啵?”(哟,小孩子回来了,一路上累了吧?)那语调,就像唱歌一样,婉转悠长,每个字都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
我也立马切换成家乡话模式,笑着回应:“冇累到,伯娘,我好得很嘞。
”(没累着,伯母,我很好呢。
)可是呢,在家乡话的海洋里畅游久了,有时候也会闹笑话。
有一回,我和几个老家的小伙伴去镇上赶集。
在一个卖菜的摊位前,我看到一把新鲜嫩绿的小青菜,就用自以为很标准的家乡话问:“阿婆,这个青菜好多钱一斤啰?”结果阿婆皱着眉头,瞪着我,说:“伢子,你说的么子话哦,这哪是青菜,这是‘瓢儿白’嘞。
”我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在家乡话里,青菜和瓢儿白是分得清清楚楚的,我这半吊子的家乡话可就露馅了。
旁边的小伙伴们笑得前仰后合,直说我是个“假本地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话也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我们这个小县城。
现在在学校里,大家都说普通话,老师上课用普通话讲解知识,同学们之间交流也用普通话。
我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让我们用“兴高采烈”这个词造句。
我们班的一个调皮鬼站起来,操着一口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大声说:“俺今儿个赶场,看到有个耍猴儿嘞,那猴儿蹦跶得兴高采烈嘞,可有意思哒。
”他这一说完,全班哄堂大笑。
老师也忍不住笑了,然后耐心地纠正他的发音。
这时候的普通话和家乡话就像是在互相切磋,虽然有点小摩擦,但却充满了乐趣。
在家乡话和普通话的交融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奇妙的事情。
有时候,一些家乡话里的词汇用普通话根本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比如说“打糍粑”这个词,“糍粑”这东西,只有我们家乡有那种传统的做法和独特的口感,要是用普通话解释起来,还真得费一番口舌。
而普通话里的一些词,用家乡话来说又别有一番风味。
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
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
嘿,你知道不?普通话这玩意儿,在我的生活里那可真是太重要啦!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
刚下火车,我就懵了。
周围的人都在说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那感觉就像掉进了一个语言的迷宫里。
我想去问问路吧,可一开口,人家根本听不懂我说啥。
我那个着急呀,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后来,我好不容易碰到一个看起来比较面善的阿姨。
我鼓起勇气,用我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问道:“阿姨,请问那个啥,去那个著名的景点咋走哇?”阿姨愣了一下,然后用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回答我:“哦,你说那个地方啊,你从这儿往前走,到那个路口往右拐,再走一会儿就到啦。
”我这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在那个城市的几天里,我越来越感受到普通话的重要性。
不管是在饭店点菜,还是在商店买东西,只要一说普通话,大家基本都能沟通。
要是没有普通话,我估计我得在那个城市里瞎转悠,啥也干不成。
回到家后,我对普通话更是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情。
以前吧,觉得说普通话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可经过这次经历,我才真正意识到,
普通话就像一座桥梁,能把不同地方的人连接在一起。
现在,我不管走到哪儿,都会尽量说标准的普通话。
因为我知道,这不仅能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也能让我更好地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嘿嘿,这就是我和普通话的故事,虽然有点小波折,但却让我收获满满。
“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3篇)
“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3篇)“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通用3篇)“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篇1有一种语言我们很熟悉,那是乡音乡情,它叫“家乡话”。
有一种语言,不管相隔多远都能把我们拉到一起,它叫“普通话”。
普通话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来到学校,我们用普通话相互问候。
上课时,我们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升旗仪式上,校领导用普通话总结上周同学们的表现……普通话能使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拥有共同的语言,互相沟通,互相理解。
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表达不清而闹了笑话。
有一次在火车上碰到了几个兰州人。
奶奶寒暄时问他们:“你们是一起的吗?”一个兰州人说:“对,我们是yi da li的!”我一听,觉得十分奇怪,就问奶奶:“奶奶,他们根本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说自己是意大利的人?”奶奶摸着我的头说:“他们说的是兰州的方言,意思是我们是一起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方言与普通话差距这么大。
十岁那年,有一次叔叔带着我和弟弟去西宁人民公园玩,那里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真是美丽极了,有好多都是我们在县城里看不到的。
我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哇!好漂亮的‘话’啊!”表弟瞪了我一眼,说:“你的普通话好奇怪啊!好像跟我说的不太一样啊。
”我想:我讲的也是普通话,以前的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讲的都是这样的普通话,为什么到了他这儿,就不对了呢?后来我都不好意思说话。
游玩了一个上午,我口干舌燥,肚子也有点饿,真想买点吃的喝的,可刚走到超市门口,又停住了脚步,心想,我那说的不标准的普通话,肯定会引来售货员阿姨们的嘲笑,虽然很无奈,但只好忍着。
小到个人,大至国家,普通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几千年来,语言文字面对的是人际交往。
计算机的出现,信息流通的加快,使语言文字的服务对象从人际交际拓展到人机交际。
今天,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已是高技术的重点之一,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应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决定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速度,它是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走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问题,可见,普通话在增强综合国力方面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我与普通话主主题征文。
我与普通话主主题征文。
我与普通话普通话,就像一条无形的丝带,把我们偌大的中国紧紧地连在一起。
它不是什么高高在上、让人难以触及的东西,倒像是咱家里那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普普通通却又不可或缺。
咱每天的生活里,普通话无处不在。
你去菜市场买菜,要是说一口家乡方言,可能就只能和老乡顺利交易,可要是说普通话呢,天南地北的菜贩都能跟你聊得火热。
就好比一群鸟,方言是各自小群体里叽叽喳喳的特殊语言,而普通话就是那能让所有鸟儿都能听懂的通用鸣叫。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为啥非得是普通话呢?你想啊,如果大家都只说自己的方言,那这交流就像堵了的下水道,不通畅啊。
咱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方言,那可就有成百上千种,如果没有普通话这把万能钥匙,咱这社会的运转啊,就像没了润滑油的机器,干巴巴地转不动。
我记得有一次我出去旅游,到了一个很偏远的小地方。
那地方风景美是美,可当地的方言就像加密的密码一样,我是一点儿都听不懂。
这时候,普通话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我用普通话去问路,去住店,去买当地的特产,一下子就畅通无阻了。
那感觉就像在一个陌生的迷宫里,突然找到了地图一样。
你看,普通话就是有这么大的魔力。
它能让你在陌生的环境里,迅速找到归属感,就像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家的方向。
在学校里,普通话更是重要得很。
课堂上,老师用普通话传授知识,就像一艘大船的船长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指挥着航行。
要是老师用方言讲课,那可能就只有本地的同学能跟得上节奏,外地的同学就像在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这就像大家一起参加一场比赛,普通话是比赛的统一规则,只有遵循这个规则,大家才能公平竞争,共同进步。
咱再说说文化传播。
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戏曲啊,评书啊。
要是想让这些文化瑰宝被更多的人欣赏,普通话就像是那辆开往全世界的列车。
用普通话去讲述这些故事,去演唱这些戏曲,就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其中的韵味。
这就好比是把一颗璀璨的珍珠放在一个精美的盒子里,而普通话就是那个能让所有人看到这个盒子的展示台。
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作文
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作文篇一《家乡话与普通话:一场有趣的碰撞我的家乡是个小村庄,那里充满了我成长的回忆,当然还有极具特色的家乡话。
不过呢,普通话也早就在我的家乡占据了一席之地。
记得小时候,村里来了个新老师,他就是用普通话给我们上课。
刚开学那会,可闹出了不少笑话。
那老师操着一口不是很标准但在我们听来很新奇的普通话点名。
有个同学叫“二虎”,这在我们家乡话里叫起来特别顺口。
老师一点名,喊道:“尔虎同学呢?”大家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反应过来“尔虎”是谁。
最后还是二虎自己反应过来,站起来声音洪亮地说:“老师,我叫二虎。
”老师也乐了,连忙纠正自己的发音。
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跟着老师学说普通话。
在课堂上念课文,那些别扭的发音总会惹来一阵哄笑。
但是慢慢地,大家学会了很多字词的正确读音。
小伙伴们之间有时也会故意用普通话对话,那感觉就像是做游戏。
不过,一旦出了学校回到家里或者在村子里玩,大家又切换回了家乡话。
家乡话充满了亲切感,一句问候,一个玩笑,瞬间让人觉得温暖。
就像邻家大叔,总是大声地用家乡话喊着:“娃,吃咧没?”要是用普通话这么问,就感觉特别奇怪。
普通话虽然在我的家乡逐渐普及,但家乡话永远不会被替代。
它们就像是两种音乐,一种诉说着时代的进步和对外的联系,一种吟唱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温暖乡情。
这一碰撞,撞出了我家乡独特的文化韵味。
篇二《普通话在我的家乡:新风吹进老院子》我的家乡那地儿,门前有棵老槐树,树下有一群唠嗑的乡亲。
在我印象里,过去这里都是此起彼伏的家乡话,可现在,普通话也渐渐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
有次过年,家里来了远方的亲戚。
这位亲戚是个在城市里待了很久,习惯说普通话的年轻人。
刚到我家,就特别热情地用普通话跟大家打招呼。
家里的爷爷奶奶哪儿听得懂这么标准的普通话呀,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爷爷挠挠头,一个劲儿地笑着,奶奶则是一边忙着拿东西招待,一边小声跟我说:“这娃说的啥,咋听不明白呢?”我就充当起了小翻译。
“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家里出了个“城里人”
“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家里出了个“城里人”
“我喜欢爸爸”,这是表妹说的第一句普通话,深情、真切。
舅舅45岁了才得到这么一个宝贝闺女,高兴的不得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眼眶都湿润了。
他把这句话发到家族微信群里,大家都稀罕经常听。
我们回外婆家,她就要求:“快给我听听甜心的声音,真的好心疼啊。
”
很快,表妹3岁了,不久前他们一家人搬到县城里住。
父母亲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不说普通话,缺少了语境,孩子最初说的一点普通话便慢慢“卡壳了”,也是一口家乡话。
去广场玩,别的小朋友说的都是普通话,而她却一脸懵,交流困难,这让原本活泼的她胆怯了,爸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也无奈。
但小孩的适应能力很强,时间不长,表妹便入乡随俗了。
从哪里学普通话?追根溯源,看动画片、听儿歌。
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真聪明啊,听外婆说,我到两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呢。
现在她的普通话说的很标准,她爸爸妈妈、家里的亲戚也都跟着说。
回了外婆家,外婆也是被她带着说不太标准的“青普话”。
而她咯咯笑着不停纠正:“奶奶说的不对”,立马一字一句的教。
外婆一脸宠溺的跟着学,回过头跟舅舅说:“哎呀,老了,不会说,说的下巴困啊。
”继而揉揉下巴转身接着像个听话的孩子认认真真地跟着表妹学。
我小姨家是放牧的,很少与外人接触,普通话更是无从说起。
有一天,来了个外地的收牛人,要谈价钱,结果因为小姨夫不会。
小家,大家与国家普通话三分钟作文
小家,大家与国家普通话三分钟作文哇塞,大家好呀!我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小家、大家和国家的事
情呀。
咱们先说说小家吧。
小家呀,就是咱们每个人自己的家啦。
哎呀,小家里的事情可真多呢,有时候咱们可能会跟自己的家人吵架,或者
开心地一起吃饭、一起玩耍呀。
哟,小家里的烦恼和快乐,总是让人
感慨万千呢。
接着,嘿,咱们再说说大家。
大家呀,就是咱们所在的社区、学校、工作单位啥的。
嗨,大家中的人也是千奇百怪呐,有时候可能会
有点烦人,但是大家一起的时候,咦,也是蛮热闹呢。
唉呦,大家就
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哎,在一起就是有说有笑的。
再来说说国家吧。
国家呀,就是咱们所在的这个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了。
国家的事情,哎呀,有时候咱们可能觉得跟自己的小家和大家关系不大,但是国家的繁荣稳定也是跟咱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哟,咱们还是要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嘛。
小家、大家和国家,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也都离咱们都很近。
无论是在小家里还是大家里,咱们都要好好珍惜和维护这份亲情和友情。
哎,人生嘛,就是要和和美美的呀。
家乡话与普通话交融作文
家乡话与普通话交融作文篇一《家乡话与普通话:奇妙的语言交杂》我老家是个小县城,那儿的家乡话可有趣得很。
刚出去上大学的时候,我到宿舍跟室友们一聊天,那才真叫方言和普通话的大碰撞。
记得第一天到宿舍,我一进门,看到来自天南地北的舍友,心里是既紧张又兴奋。
我开口就来一句家乡话,“哟,恁们都来啦。
”舍友们一脸懵,那表情就像听到火星语一样。
然后我赶紧切换成普通话,“大家好,看来我是来的比较晚的呢。
”刚说完普通话,我又不自觉地在自我介绍里带了几个家乡话的词儿,把大家又给逗得哈哈笑。
在宿舍过了一段时间,有个室友模仿我的家乡话可上心了。
那声调和用词学得是有模有样,虽然偶尔会串味儿。
有一回,我们下楼去拿快递,快递员找不到我的包裹,这可把我急得,家乡话就噼里啪啦地出来了,“咋个没得嘛,我早上就看到已经到咯。
”那快递员也是个本地人,马上用家乡话回我。
这时候我室友站在旁边,假装正经地学着我的话说,“咋个没得嘛,我早上就看到已经到咯。
”学得那味道居然还有几分像,不过还是差了一点后鼻音的感觉。
但就这一下,把快递员和我都给逗笑了。
周围的人看我们这热闹的样子,也是忍俊不禁。
从那以后,宿舍里经常响起夹杂着家乡话和普通话的笑声。
家乡话和普通话的交融,像一杯加了特殊调料的酒,别有一番滋味。
普通话让我们能无阻碍地交流,家乡话又给我们的相聚增添了一抹独特又亲昵的色彩。
这两种语言混在一起,恰如家常饭菜里加了些许野山椒,刺激又新鲜,成了我大学生活里一段很美好的回忆。
这种语言的交融在我们的日常相处中不断发生,每一次都有新的乐子。
篇二《方言普通话的大杂烩生活》咱先说,在我们那个小乡村,打小就是听着家乡话长大的。
可后来到大城市务工,那就是掉进普通话的汪洋大海了。
我在餐馆里打工。
有一回,一个老乡进来吃饭。
我当时正忙活着拖地,看到他,下意识地就用家乡话喊了一嗓子,“二哥,你来咧。
”二哥也是高兴地回我乡音,“哎呀,兄弟,可算找着个熟人嘞。
”店里的其他顾客听到我俩这七拐八拐的方言,都有点好奇地看过来。
我是讲普话的小使者作文
我是讲普话的小使者作文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方言味儿浓厚的环境里。
周围的大人们说着土生土长的家乡话,那独特的语调、词汇,仿佛是这片土地的独特印记。
但随着我慢慢长大,开始上学读书,我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普通话。
那时候,我还不太能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只觉得它是课堂上老师要求说的话,是电视里新闻主播说的话。
直到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妈妈去了一趟大城市。
我们在繁华的街头闲逛,爸爸妈妈想买点东西,就走进了一家大商场。
妈妈看中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想要问问价格和尺码,可她一张嘴,那浓浓的方言就让售货员皱起了眉头。
妈妈说了好几遍,售货员还是一脸茫然,最后无奈地摆摆手说:“不好意思,我听不懂您说什么。
”那一刻,我看到妈妈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和失落。
我赶紧走上前,用不太标准但还算清晰的普通话跟售货员交流,这才解决了问题。
走出商场的时候,妈妈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还是普通话管用啊!”从那以后,我心里就种下了一颗要讲好普通话的种子。
回到学校,我更加认真地学习拼音、认字,努力纠正自己的发音。
我还经常缠着老师,让她帮我听听哪里说得不对。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朗诵比赛。
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选了一篇优美的诗歌,每天放学后就在家里反复练习。
我对着镜子,注意自己的口型、表情,力求把每一个字音都发得准确、清晰。
比赛那天,我紧张得手心出汗。
轮到我上台时,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用我最饱满的热情和最标准的普通话朗诵起来。
当我朗诵结束,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
我知道,我用普通话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讲好普通话不仅能让别人听懂自己的意思,还能打开更多的交流之门。
暑假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去给农村的小朋友们上课。
那里的孩子们平时大多说方言,普通话的水平不太好。
我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从最简单的拼音开始,一个一个地教他们。
“小朋友们,这个‘a’要张大嘴巴,像这样——啊。
”我夸张地示范着。
有些孩子总是发不准音,我就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纠正,“别着急,慢慢来,我们再试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普通话”主题征文:家里出了个“城
里人”
“我喜欢爸爸”,这是表妹说的句普通话,深情、真切。
舅舅45岁了才得到这么一个宝贝闺女,高兴的不得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眼眶都湿润了。
他把这句话发到家族微信群里,大家都稀罕经常听。
我们回外婆家,她就要求:“快给我听听甜心的声音,真的好心疼啊。
”
很快,表妹3岁了,不久前他们一家人搬到县城里住。
父母亲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不说普通话,缺少了语境,孩子最初说的一点普通话便慢慢“卡壳了”,也是一口家乡话。
去广场玩,别的小朋友说的都是普通话,而她却一脸懵,交流困难,这让原本活泼的她胆怯了,爸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也无奈。
但小孩的适应能力很强,时间不长,表妹便入乡随俗了。
从哪里学普通话?追根溯源,看动画片、听儿歌。
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真聪明啊,听外婆说,我到两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呢。
现在她的普通话说的很标准,她爸爸妈妈、家里的亲戚也都跟着说。
回了外婆家,外婆也是被她带着说不太标准的“青普话”。
而她咯咯笑着不停纠正:“奶奶说的不对”,立马一字一句的教。
外婆一脸宠溺的跟着学,回过头跟舅舅
说:“哎呀,老了,不会说,说的下巴困啊。
”继而揉揉下巴转身接着像个听话的孩子认认真真地跟着表妹学。
我小姨家是放牧的,很少与外人接触,普通话更是无从说起。
有一天,来了个外地的收牛人,要谈价钱,结果因为小姨夫不会说普通话半天谈不拢。
这时候小姨出马了,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跟那人谈价钱,最后双方满意、皆大欢喜。
“这得归功于甜心,因为她说普通话,我们就跟着说,虽然不流利,但关键时候舌头也不那么‘绕’,现在看来还真管用哎。
”小姨笑的合不拢嘴。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创新风尚。
”我们随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提示语,这也意味着普通话已成为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